首页 > 文章中心 > 校本课程建设规划

校本课程建设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校本课程建设规划

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1篇

一、三大举措保障学校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几年来,围绕学校文化建设,我区遵循“整体推进、有效引领、创新机制、改进提升”的思路,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经形成了“三大品牌”活动,即以每年3月份和9月份的中小学视导为发现问题的契机,以每年10月份的教学工作会为有效引领的平台,以每年12月份的德育工作交流会为总结提升的载体,贯穿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不断提升学校文化建设水平。

一是政策保障,规范管理。几年来,我区围绕工作重点,进一步修订、完善并出台了一系列制度、措施,使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2009年,为充分落实综合实践活动和校本课程在学校课程中的地位,我们出台了《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意见》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和实施工作的意见》;为进一步加强教学常规管理,我们出台了《金水区中小学教学指导意见》和《金水区中小学教学常规》。2010年,为进一步加强教学管理和质量的监控,我们出台了《金水区杜绝不文明教学行为》《金水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方案》《金水区学校领导任课、听课制度》等文件,从制度上给予了保障。2011年,为了使我区的课程建设能够稳步有效地推进,我们出台了《金水区关于加强中小学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详细规定了课程建设的程序和管理办法;同时,我们还配套制定了《金水区品牌课程评选方案》和《金水区品牌社团评选方案》,以保证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这些政策的出台,使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上方向明确、目标清晰。

二是创新机制,激发活力。为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我区实际情况,我们不断创新工作机制,拓展工作平台,推动学校各项工作扎实进行。首先,按照“分区合作、优势互补、整体提高”的原则,根据地域和学校特点成立了六大学区,实行了学区化管理制度。其次,以全面提高师资队伍为核心,深入开展校长轮岗、中层竞聘、教师交流等活动。然后,下移工作重心,整合各业务部门,成立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最后,以推进百名“学科带头人”、百名“首席教师”、百名“教学新秀”为内容的“三百工程”为重点,确定全区教师梯队建设的目标和规划,通过课堂教学、学术研讨等多种途径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是科学引领,有效实施。科学引领是保证课程建设有序、规范建设的重要前提。我们聘请了省内教育名家、著名专家,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顾问团,为学校的发展建言献策,用专家的智慧引领文化的发展。同时,我们还引导学校通过审视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不断拓展课程资源,逐步构建有自身特色的课程规划,并通过校长讲坛、金教论坛、协作区联席会议等形式组织多层次之间的交流,加强沟通,共享智慧。

二、持续推进,构建多元、开放、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一是做好学校课程建设的需求与评估。需求与评估是课程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我们要求学校首先要成立由校领导班子、教师、学生及教育专家等组成的学校课程建设小组,负责课程建设的规划、落实和相关制度的制定。同时,强调课程建设领导小组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历史与现状、优势与劣势,找出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与课程建设的契合点;还要通过座谈、问卷、观察等多种形式,调查和分析教师的优势资源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制订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是制定《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我们基于学校的现实状况和未来的发展要求,在分析与研究课程建设的需求与评估的基础上,制定了《学校课程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确定了学校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指导思想、实施原则、课程结构等内容。目前,各所学校都已制定出了切合实际的方案,并开始有计划地实施。如文化绿城双语小学,根据自身的现实情况,依托“学校教育国际化”的实验项目,将“雅趣立根基,培养国际娃”作为学校育人目标,构建了一套

“稳固基础、互动共生、雅趣促行”的课程体系。

三是认真抓好落实课程目标的渠道与途径。课程实施方案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或文件中,必须通过教学行为来进行深入落实并不断反思与调整。如今,我们以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施和探索。

首先,全面落实国家课程标准。我们要求各校要按照有关规定开足开齐、上好上齐每一门课,并根据学生学习和生活规律安排好学校课程计划,严格控制每周活动总量和学科教学课时,不加重学生负担。同时,要通过课堂教学落实课程建设的基本思想和理念,要把落实好课堂教学常规作为课程建设最重要的载体。根据这些要求,各校要按照我区下发的一系列文件精神,按照有关道德课堂的建设要求,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

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物;校本课程;开与发

随着教育改革进入深水区,培养个性化、素养高的学生成为共识,校本课程作为有效途径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可。校本课程开发,比较大多数的看法是,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对于本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成为教育改革的热点。笔者所在学校多年坚持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现以该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分享给同行。

一、校本课程需要“开”

“校本课程”是一个外来语,最先出现于英美等国,现在在中国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成为新课改的重点。“校本(school-based)”的含义是什么?从英文字面来理解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本”“以学校为基础”,在刘旭东、张宁娟和马丽等人编著的《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一书中指出,校本课程的出现在国际上有三种看法:其一认为,校本课程的历史几乎和学校教育的历史一样悠久。在古代,学校的课程在较大范围内和一定程度上是由学校自己决定的,那时在课程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校本课程(这是从校本课程的存在形式来考察的);第二种看法认为校本课程的思想源自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认为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的过程,即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这是从校本课程的思想产生来看的);最后一种观点认为,校本课程真正出现在1973年爱尔兰阿尔斯特丹大学召开的“校本课程开发”国际研讨会上(这是从校本课程概念的出现为依据的)。

现在普遍认为校本课程开发,主要是针对国家课程开发,以学校为基地进行地方性、特色性等课程的开发。

1.校本课程开发是学生发展的需要

学生的兴趣、个性得到针对性的培养。比如,要给学生能力,基础性的、再生性的、发展性的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惟有知识才使人自由。”(杜兰特),以人为本。什么叫以人为本?你要理解深刻。你不理解深刻,就不会内化,就不会落实。以人为本要关注人的自由,关注人的思想自由。恩格斯说:“人的思想的自由是人世间最绚丽的花朵。”

如笔者所在校的课程,提出“为学生的智慧发展导航”。在生物组的校本课程建设中提出“探索的生物学教学,提倡研究型学习,巧妙地设计探究性实验,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欲望和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体验的生物学教学,提倡在生物学教学中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感受,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迁移,获得新的概念。”

“小组的生物学教学,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种种途径,学生获得生物学新知识,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学会与人交流、恰当表达。”

2.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成长的途径之一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为了达到教育目的或解决学校的教育问题,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教育人员与校外团体或个人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活动。校本课程的合理开发,最终关涉教师的专业发展,尤其是课程能力。教师在开设“舌尖上的安全”校本课程时,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收集了很多涉及安全的法律法规和社会新闻,研究了很多微生物实验,在学科组进行了研讨,在细致的前期工作中,个人的学科素养得到很大提高。赫塞尔说:“人与人的区别在于内心世界的丰富,在于人的内心世界的巨大能量。”因此,我们要实现价值,就要唤醒开发巨大的潜能。

校本课程开发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又一条重要途径,因为校本课程开发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还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很多教研组学科基础型课程教学的共识尚未形成,教师个体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教学的共同信念还不够清晰,已形成的良好的共同经验和做法还未理性提炼,通过开发校本课程可以进行进一步思考和整合。

3.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成长的途径之一

尤其是新兴学校的成长。是学校教学改革传承与创新发展的需要。一个学校发展中形成自己的特色,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开发校本课程。国家在作课程计划时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学校,强调学校、地方一级的课程运作,主张学校的教师、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代表等参与课程的决策。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管理的组成部分,它需要有领导的支持、专家的指导、教师的努力和参与,需要得到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评价。

二、校本课程应该“发”

校本课程的“开”,相对简单,怎么做好校本课程的“发”,取得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是实践中的难点。

笔者所在校从2002年开始,就着手开发 “校本课程”,在一定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实践中培育了一批有激情、有志于投身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所开发的校本课程――“指南针课程”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在本区域内有过展示和介绍。

1.课程决策民主化

由于从2002年开始,就着手开发 “校本课程”,很多教师最有发言权,在深入推进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中,进行了“自下而上”的征集意见活动。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开发,使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2.课程理念明晰化

长期的校本课程开发尽管积累了丰富的感性经验,但是如何归纳、整合,利于学校的发展,需要群众的智慧也需要专家的指导。学校所在区的教育领导细致指导,多次在一线调研,学校还请了高校的专家,最后提炼出学校校本课程的精髓。课程专家的指导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这是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发展的瓶颈。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纲要,明晰理念,厘清它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作出整体安排。

基于学校的办学理念,我校的课程理念是:开启智慧之门,为学生终身发展导航。通过课程学习与实践,激发学生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学习动机的形成,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学生犹如找到一把开启自己智慧宝库的“金钥匙”,可以察觉出自身不足,主动地探索未知世界,在求索中获得成长,潜能得以激发,成为智慧超群、全面发展的现代中国人。在课程学习与实践中,引导学生探寻人生价值和生活意义,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明确阶段学习目标,自觉自律,为终身发展保驾护航。学生拥有崇高的理想、昂扬的激情、步步为营的科学态度就好比拥有了为人生发展方向导航的“指南针”。

为此,我们将学校的课程模式定义为“指南针课程”。儿童多元智能教育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著名教育学家加得纳提出。这一教育理论将人的智能分为8个方面:语言智能、音乐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内省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其理论更注重儿童智能全面开发。我校“指南针课程”包含基础课程与校本课程构成――生物基础课程与生物校本课程。

3.课程开发程序化

在长期的实践中,研究人员发现,校本课程的开发还有不少学校具有随意性,而目前大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都是短期的,以研究性学习和开放性学习为主,在性质和形式上与综合实践活动课都非常相似,所以造成了校本课程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就是校本课程的印象,严重影响了校本课程的实践效果增强学科与生活的融合,超越学科的综合性是校本课程的基本特征。校本课程开发的程序主要有四个阶段:

(1)需要评估。需要评估是设计校本课程时首先必须要做的研究性工作。主要涉及:明确学校的培养目标,评估学校的发展需要,评价学校及社区发展的需求,分析学校与社区的课程资源等。

(2)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学校对校本课程所做出的价值定位。它是在分析与研究需要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的审议,确定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制定校本课程的大致结构等。

案例:生物学学科课程建设的目标

学科课程建设是指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在学校的学科层面展开统筹规划、组织管理、开发实施、评估监控的一项系统工程。本校学科组虽然在前期对此做了一些工作,需要建立一个系统、高效并具有创造性的,实现促进自身发展、提高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需要教师长期积累潜心研究,教师将从人的潜能激发入手,开展课程建设。通过生物课程的实施,激发以下学生潜能:

具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智能,经常依据事实判断做决策而不是感情用事的人。除了计算之外,数学-逻辑智能还包含逻辑和推理、模式、可能性和科学的分析,还包括一种倾向,去建构问题、发现问题。具有很强的数学-逻辑智能的人可以成为会计师、科学家、发明家和生物学家。生物学教学中遗传概率的计算、实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等都是相关的素材。

人际关系智能――激发并培养学生的人际关系智能。在瞬息万变的现今社会,人际智能比其他更有价值。人际智能的定义是“理解他人和关系的能力”。顾问型人才需要很强的人际智能,就像老师一样。较高的人际智能包括善于观察,从人们的行为中进行推断,读懂他们的脸部表情和肢体语言,和善于倾听,使得人们善于理解他人。

自然观察者智能――激发并培养学生的自然观察智能。自然智能的定义是“在环境中,对多种植物和动物的一种认识和分类的能力”。自然智能比较发达的人,在户外或生活在自然的环境中,通常会感到很有活力。自然智能并不仅仅指户外。自然智能在任何有植物和动物的环境中都会被用到。如,在动物园、水族馆、花园里对动植物的观察和推断。这种智能本质上是一种依赖于观察力和逻辑的智能。

当然,在生物课程实施中,激发并培养其他智能如语言也是需要注意的。

探索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三级生物学课程管理,特别是校本生物学课程的开发和管理经验,探索生物学课程发展的机制,研究和开发具有符合学校、学生实际与发展需要的地方生物学课程和校本生物学课程。增强生物学课程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学生发展的作用;力争为完善新生物学课程标准及生物学新教材提供有益的依据。加强生物学课程改革与研究力度,以课堂改进为重点,同时,开发形成配套的校本课程教材,丰富学生生物学学习的课外资源;通过学科建设,逐步提高生物学学科教学质量,通过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能提高学习效率,争取为学生素养的提高提供指南针导航。

4.组织与实施

组织与实施是学校为实现校本课程目标开展的一系列活动。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课程结构,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指南》。对教师进行培训,让教师申报课程。学校课程审议委员会根据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与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对教师申报的课程进行审议。审议通过后,编入《学生选修课目录与课程介绍》。学生根据自己的志愿选课,选课人数达到一定的数量后,才准许开课。在此基础上,学校形成一份完整的《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教师在课程实施之后或过程中,写自己承担课程的《课程纲要》(教师用的材料)。

案例:生物组为达到预期的建设目标。拟重点推进下列举措。

(1)梳理基础型国家课程的知识树。我们于2008年梳理了生物学学科知识树,制定了生物学的年段、单元、课时的双向细目操作指南(见《初中生物双向细目表》)。下一步还将在此基础上改进、完善。

(2)针对教学薄弱环节,开发互补性校本课程。探索教学薄弱环节的弥补,围绕学科建设开设校本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包含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科学与技术是相互促进、相互耦合的,尤其对于这个高度技术化的时代,人们被技术包围着,每位公民为了更好地生活、学习和工作,必须面对和妥善应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的技术问题,缺乏起码的技术素养是不可想象的。可以预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技术教育的内涵必将在基础教育课程逐步凸显。

为此,将结合学校的地域优势开设校本课程,多年来生物组陆续开发了十多门校本课程,如“你必须知道的五个生物学家”“舌尖上的安全”“恐龙世界”“插花艺术”等受到学生的欢迎。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寓教于乐,课堂气氛活而不乱,学生在亲身体验中轻松掌握知识,增强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课程开发中,教师的潜能得到开发,教师的知识面也得到拓展。

(3)评价。评价是指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价值判断活动,它包括《课程纲要》的评价、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教师课程实施过程评定以及《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评价与改进建议等。最后根据综合性,评价的结果向有关人员或社会公布。

5.课程展示多元化

(1)课堂是重要的展示课程精神的空间。最有发散性的课程应该在课堂,在老师们的手下。让真正的课程,发生在学校里,发生在课堂里,更具有校本性,具有教师个性的特点。

好的课堂教学其实是师生共舞。美国学者帕克・帕姆在书《教学的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中指出,教师要有勇气,哪怕来自地狱的学生。他提出每一个教师都有伟大的事物,不是教科书,就在这个主体本身。来自教师心灵的完整。他在书里有个深度的比喻,每次回到课堂,就让我回到舞池,……年长者、年轻者共同提高。他是说课堂教学是一个共同体。改课要在课改语境下进行。课堂教学中,我觉得要坚持以学为核心,让课堂教学发生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坚持基于学科本质的教学,让课堂教学发生专业深度的深刻变革;坚持以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于课堂。

(2)课程无处不在。我校每年都开展各类活动,有外出观察实践、有校本课程展示。就是在学校层面,提供展示校本课程作业的舞台。

三、校本课程的背后

教师对校本课程的认识难免存在一些偏差。另外,学校、教师和学生过分依赖和迷信统编的教科书。这种传统的思想上的习惯势力与校本课程的现实需求之间存在强大的反差和深刻矛盾,将对校本课程的开发带来观念、制度层面上的阻力。

1.师本课程

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它的开发主体是教师。教师可以与专家合作,但不是专家编写教材,由教师用。教师开发课程的模式是“实践―评估―开发。”教师在实践中,对自己所面对的情景进行分析,对学生的需要做出评估,确定目标,选择与组织内容,决定实施与评价的方式。目前,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小组,而不是单个教师。

笔者所在学校的各个教研组围绕校本课程的开发,教研组教师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和合作,教师成长明显。

案例:生物学学科团队建设的目标

学科组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化发展的师资队伍。

教师团队建设总体目标:有良好的师德和对生物学教育的热爱之心,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有扎实的生物学专业功底,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生物学教育专业硕士学位;有较强的实施生物学素质教育的能力,教师都能熟悉中学生物学学科体系和基本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有良好的生物学专业素养和学科技能;有较强的教研科研的能力,具有一定的教科研知识和能力,能参与课题研究。

教师发展目标:功底扎实,团结协作,教有特色,不断探索。在课程改革的实验过程中,促进生物学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提高生物学教师教学、教研、信息整合等专业水平,培养一批生物学骨干。

使全体学生整体生物学素养达到合格水平,帮助学生的生物学个性发展。帮助学生掌握初中生物学学习方法,开设相关的校本课程。

人是发展的核心因素。

2.坚持创新

创新思维的讲话精神,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迷信经验、迷信课本、迷信权威的惯性思维,摒弃不合时宜的旧观念,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

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的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创新的人们。

例如,某校生物组学科建设规划。新课改以来,我校生物学科逐步形成富有特色的“小组体验教学”的教学模式,初步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学科文化,形成自己的生物学教育理念即“体验教学”,同时,以“探索的生物学”为学科学习特色。

全组致力于课改研究,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以新教材的使用为契机,以提高我校师生的生物综合素质为核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在教改实践中,我们树立了自己的生物教育理念即“体验教学”,实现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进一步加强了生物教师队伍的建设,营造良好的生物学教育教学环境,全面提高生物学教学水平和质量。

由于全组还未形成统一的课程理论上的共识,学科指南针作用的发挥还有很大空间,我们要合理规划,使每一位生物学教师明确自我发展的重要意义,增强教师追求自我发展的紧迫感,为学生生物学科的学习导航,为学生的智慧发展导航。

探索的生物学教学,提倡研究型学习,巧妙地设计探究性实验,启迪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索生物学奥秘的欲望和科学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体验的生物学教学,提倡在生物学教学中设计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感受,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知识迁移,获得新的概念。

小组的生物学教学。当今的学习能力之一就是合作能力,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种种途径,学生获得生物学新知识,体会到合作的力量,学会与人交流、恰当表达。

学科建设的推进举措:“学科课程、学科教学、学科团队、学科学习”等方面进行。

校本课程更具校园文化的情境性。生物校本课程在校园文化土壤里生长起来,又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教育是一门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一种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只要以献身、求真、创新的精神来对待三尺讲台,平凡的、琐碎的、具体的事情将显得意义重大而深远!

佛家有言,开口并错,实践中的普通学校一点做法,经普通教师的一点思考而出,肯定有不到之处,敬请斧正。

参考文献:

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3篇

——溪东中心小学三年特色文化建设规划

古往今来,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而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子”,竹子均并列其中,可见竹子在我国人民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竹子以它挺拔清秀、青葱翠绿、疏密有致、刚劲而富有韧性的形象,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同时被赋予幽雅、脱俗、坚贞、正直、谦虚、刚强、坚韧、不畏艰险、无私奉献、勇于突破等品质。这些品质正是学校教育所需要达到的目标。

溪东乡地理位置优越,各种竹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漫山遍野的竹子、遍地开花的竹产品加工厂、随处可见的竹制生活用品,让我们仿佛徜徉于竹海之中,随处可见的竹资源为我们开发竹文化特色课程提供了资源保障。大自然、大社会是知识的主要源泉。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溪东中心小学周围的生活环境。全校的老师和孩子经过热烈的探讨,发现我们爱吃的笋、装东西用的竹筐、睡觉的竹席……,身边吃、住、用的许多东西都来源于我们本土的材料——竹,因此我校尝试开展“竹文化”建设,本着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学校的理念,提出了“竹色苍翠伴我成长,竹节坚毅教我奋进”的“竹文化”目标。制定了学校《“竹文化”建设的初步设想和三年规划》。

一、挖掘“竹”之神、节、品、韵

我们将“竹之神、竹之节、竹之品、竹之韵”,与我校“团结、进取、求实、健美”的校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竹心相连,竹意绵延。团结悠长,友爱昂扬。清朗风神,百竿而修。”是团结的竹之神;“立根于深,直指碧空。千磨万击,经霜沐雪。坚韧不屈,竹叶长青。”是进取的竹之节;“丛丛叠叠,浩渺无边。漫山锦绣,尽入诗话。品竹之雅,求真务实。”是求实的竹之品;“亭亭玉立,傲骨铮铮。四季苍翠,生机盎然。竹韵轻扬,健康美好。”是健美的竹之韵。通过“竹文化”建设,为学生的成长、教师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与和谐的发展氛围,使校园成为师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二、创设环境,凝聚师生,营造“竹文化”氛围

具有生命力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围绕我校的“竹文化”建设,我们将充分挖掘教师的潜能,发挥教师的特长,用人之长,以“竹文化”凝聚教师的人心、凝聚教师的智慧,共同营造“竹文化”的育人氛围,将校园环境特色化、艺术化。

“让学校的每块墙壁都会说话,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融入‘竹’的元素。”经过反复推敲,我们设计了“景观体验式”校园文化墙,各楼层的墙面,分别以“形、声、影、意”,确立了“识竹翠、品竹韵、赏竹美、会竹意”的主题画面。将学校的校风与竹子的特性和内涵相结合,营造出“团结·竹之神”“进取·竹之节”“求实·竹之品”“健美·竹之韵”为内容的“竹文化”育人氛围。 “竹文化”校园环境的创设,将为我校师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工作、生活环境,给人以艺术感染和美的享受,营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而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在工作中鼓励团队群策群力、取长补短,也激发了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

三、“竹文化”建设推动教师发展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师生为主体,以学校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并且向外延伸的群体性文化。它对学生的知、情、意、行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我们完成育人的任务发挥着积极的作用。“竹文化”建设的推进,全校师生人人都是参与者。为此,我们会将“竹文化”的建设与教师的校本培训相整合。有针对性的对教师进行培训。

培训中,我们首先对学校开展“竹文化”建设的设想、意义等进行诠释,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竹文化”建设的规划和要求,以增强教师对“竹文化”建设的认同感。随后,我们将发动教师人人参与,集思广义,通过书籍、网络等有效途径搜集“竹”的相关资料,并对“竹”的种类、特性、诗词、美文、图片等资料进行归类整理,使教师对“竹文化”的范畴、内容、内涵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接着,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引导教师感受“竹”的世界,探究“竹”的精神,挖掘“竹”的育人价值,进而提升教师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能力。

四、“竹文化”内涵引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在全面实施国家新课程的背景下,校本课程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又一新课题。以教师为主体,积极开发具有独特性、多元性的个性课程,是实现和形成校园课程文化的支柱。

为此,我们鼓励教师发挥自己的学科特长,先在相关基础学科(音乐、科学、美术、语文、品社、体育)中,挖掘与“竹”文化建设相关联的教学内容,初步展开学科渗透,共同体验其文化内涵。然后,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将以上内容分解成各年段要达成的指标要求,逐步开发校本课程,将“竹文化”的建设与学校科技、体育、艺术、语文学科及德育主体活动等有机整合,使学校各项工作都融入“竹文化”的元素。

1、“竹文化”与学校德育主体活动相整合。

如每学年按年级开展的“笋牙尖尖,快成长——一年级入队仪式”、“翠竹青青,领巾飘——二年级入队仪式”、“竹色苍翠,伴成长——三年级十岁生日主题队会”、“竹海畅游,我争光”——四五年级主题班会”、“践行竹之品格,扬起理想风帆——六年级毕业典礼”系列主题活动,围绕“竹色苍翠伴我成长,竹节坚毅教我奋进”的“竹文化”目标,结合学校的中心工作,将“竹文化”的元素融入其中。

2、“竹文化”与学校的语文阅读课相整合。

利用升旗仪式,介绍与竹子有关的诗词、美文,要求师生理解含义、挖掘品质,熟记于心。学校按年级制定了有关诗词、美文学习的内容和要求,在语文阅读课上加以落实。通过推普周、读书节、红领巾广播等形式,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

3、“竹文化”与学校的科技活动相整合。

挖掘自然学科中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探究竹子的种类、生长习性、用途,挖掘竹子的品性,并制定明确的分年段认知目标。通过兴趣组、科技节、校内外各类竞赛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实践,亲身体验,成为“竹文化”建设的主人。

4、“竹文化”与学校艺术工作相整合。

开设竹笛校本课程,学校成立校笛子队,使一批在笛子吹奏上有潜力的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为学生特长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开设关于竹子的刮画、版画、水彩画、中国画等美术课程,开展学校竹子美术画展。在书法课和书法社团中展示赞美竹子气节的书法作品,并每学年专题展示一次。

5、“竹文化”与学校体育活动相整合。

创建学校特色品牌的一个亮点,精心打造以跳竹竿为主旨的大课间。让大课间活动突出了竹文化与体育学科的融合,孩子们在体育锻炼的同时也接受了竹文化的熏陶。

五、三年发展目标与措施:

(一)第一年

1、成立学校“竹文化研究”活动领导小组,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方案。领导小组负责在管理、资金、课程、人员等方面的保障工作。

2、着眼长远,立足现实,加强培训学习,分析和研究,对规划作进一步的细化。

3、在校园中引进栽种5种左右有特色的竹子。

4、尝试开发校本课程,制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

5、通过橱窗展示,版面展示,竹子工艺比赛等,对学校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选择部分学生作品进行校园环境布置。

6、利用学校广播站,建立竹文化专题广播,对竹文化活动进行宣传和展示。

(二)第二年

1、在上一年拓展型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发出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争取全校部分年级进行常规教学。

2、继续充实、完善校本教材。

3、尝试开展探究性活动,积累一定的资料。

4、继续在校园环境布置上体现“竹文化”特色。

5、开展竹文化美术展,竹文化书法展。

(三)第三年

1、举办“竹文化艺术节”,建成校园“竹子博物馆”雏形。

2、形成一种以竹子精神“虚心、坚韧”为核心的校园文化。在“竹文化”中提炼出与学校校风、学风、教风相融合的内涵,使之完全与学校的教育教学融为一体,成为体现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灵魂。

3、形成内容充实、体系完整、符合学生需要的比较完善的校本课程,通过审核并开始在各年级实施该课程。探究性活动的开展进入更深的领域。

4、规划并建成校园“竹文化长廊”。

5、举办以竹文化为主题的拓展型课程教学展示活动。

“竹色苍翠伴我成长,竹节坚毅教我奋进!”全校师生在这些实践活动中不断去感悟竹的品质,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正直的人,像翠竹一样身形挺直,宁折不弯;使自己拥有一颗奋进的心,像春笋那样破土而出,永往直前;使自己永远保持谦虚的品格,像青竹那样虚怀若谷。同时,师生在学习、思考、探索、实践的过程中将会体现出无穷的创造力。

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五轮驱动”;专业教学团队;师资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5)02C-0074-03

专业教学团队就是任教同一专业的教师所建立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学团队所形成的凝聚力和共识常常会让教师在实践教学理念时获得肯定与鼓励,从而提高教学能力。在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以下简称“国示范校”)建设过程中,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作为盐城生物工程高等职业技术学校重点支持专业,创新采用“五轮驱动”培养机制,加强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五轮驱动”培养机制的蕴涵

“五轮驱动”培养机制就是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五个轮子共同驱动”,着力培养专业教学团队的核心竞争力,使专业教学团队迅速成长。第一个“轮子”:一个理念即现代职教理念;第二个“轮子”:两个建设规划即专业团队建设规划与教师成长规划;第三个“轮子”:三层次人培养目标即专业带头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其他教师;第四个“轮子”:四个平台即校企合作平台、课程建设平台、课堂教学平台、教研活动平台;第五个子“轮子”:五个载体即产教研结合、精品课程建设、专业课两课评比、技能比赛、实训基地建设。

在国示范校两年期的建设过程中,通过卓有成效的“五轮驱动”培养机制,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教学团队由原来的13位专职教师和4位从行业企业引进的兼职教师扩大为15位专职教师和5位兼职教师,其中校级专业负责人由1位增加为2位,骨干教师由3位增加到5位,“双师型”教师由10位增加到17位,这不仅仅是教师数量的增加,而是通过建立健全“双师型”教师培养和专兼结合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制度,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不断加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的结果。

二、专业教学团队

“五轮驱动”培养机制的探索与实践过程

(一)确立理念,引领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灵魂是成员之间要有一个明确的现代职教理念,因为理念能起引领作用。两年来,专业教学团队听过多场专家报告:张学政教授的《让课堂充满激情、智慧和欢乐――谈职业教育教学方法与教学艺术》、姜大源教授的《关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与实践》、张渝鸿教授《消除职业倦怠成就幸福教师》等。派出3位骨干教师参加国家级培训学习,14人次参加省级培训学习等活动,深刻理解职业教育是面向人人、面向社会的教育。下企业锻炼和专业调研活动让教师认识到在新型城镇化、农民知识化、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职业教育承载着十分重要的历史责任,任重而道远。建立一支德技双馨的专业教学团队,是培养现代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前提条件。

(二)建设规划,兼顾专业教师个人成长与专业教学团队发展

建设规划包括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师个人成长规划。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就是以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等为任务,整合现有和潜在的资源,形成一定数量业务能力互补、教龄年龄梯度和职称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的规划。专业教师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个体,肩负着教书育人的责任,应该为自己成长规划未来,使自己在从事教育事业时有一个明确的发展方向。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根据专业2年建设规划和专业教学团队的实际状况,制定了专业教学团队2年建设规划,专业教师根据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规划制定了个人成长规划,并将专业教师个人成长、团队建设与专业建设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三)明确培养目标,培养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

专业教学团队的设岗原则以专业负责人为核心,课程负责人为骨干教师,课程团队成员为基础。专业教学团队的每个成员都拥有某些方面的知识或技能,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如何发挥团队成员各自优势形成团队合力,得到团队及个人双赢的结果是重点思考的问题。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的举措是以培养专业负责人为团队核心,带动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的共同发展。

培养“领头羊”――专业负责人。专业负责人按专业骨干教师申报、学校学术委员会评审、学校认定程序确定。专业负责人通过校内外培训学习、下企业锻炼、参加国家级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共建共享课题研究等活动培养自身综合素质,然后带领专业教学团队解决专业建设过程中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课程体系构建、教学资源建设、实训条件建设、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教学等突出问题[1],调动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专业负责人还应善于与成员沟通,营造和谐、愉快、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

培养课程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负责课程建设,制定课程标准和实习指导大纲,组织课程教学、考核题库与教学质量评价,培养青年教师,组织任课教师革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时解决课程建设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困难与难题。经过开展专业负责人说专业,课程负责人轮流主讲专业主干课程,所讲课程之间基本做到了前后连贯、知识之间融会贯通。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依靠培养专业负责人实施重点专业建设工程,依靠培养课程负责人实施校本课程建设工程,依靠培养其他教师实施教学资源建设工程,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骨干教师)与其他教师之间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开发教学资源,促进教学研讨和经验交流,推进老、中、青教师教学工作的传、帮、带作用,在互助协作中发挥各自特长,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四)搭建平台,夯实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基础

课程建设是专业教学团队成长的基础。课程始终处在人才培养的核心地位[3]。专业课程团队根据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研究,创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课程模式,遵循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4],从岗位需求出发,基于“首岗胜任、多岗适应”的原则,建立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结构体系。[5]确定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实务》《农业会计与统计》《农产品营销》《财经法规》《农产品物流单证实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6门专业核心课程,每门课程由3―5名专兼职教师构成课程团队,课程团队设计开发每门课程以培养经验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做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

课堂教学是提升专业教学团队内功的法宝。它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活动等要素组成的整体”[6]。为尽快让专业教师提高教学水平,学校组织专业教师开展校内“五课”(备课、上课、听课、说课、评课)比赛,参加省市“两课”评比活动,提升专业教师课堂教学内功;积极推行“任务驱动+过程导向”的行动导向教学法,运用校内外实训基地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一年一度的技能节活动使专业教学团队的技能竞赛趋于常态化,既调动了团队教师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又培养了团队教师的专业意识、团结协作及创新精神,达到了“以赛促教,以教促赛,赛教并举”的效果。

教研活动是专业教学团队迅速成长的重要手段。专业教学团队水平提高的基础在于开展专业教研活动,通过教师之间的互动,分享彼此的经验,教师得到快速的成长。在课程教研的基础上,组织教学团队成员申报市级研究课题1项,校级研究课题6项,取得了较好的教研成果。

(五)借助载体,提高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水平

学校通过产教研结合,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教科研能力。通过与江苏悦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定产学研合作协议,与江苏悦达农园贸易有限公司、江苏省农垦新洋农场有限公司签订“订单班”培养协议,与江苏汇源果汁等七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协议,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参与企业课题研究、专利研发、顶岗实践等活动,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教科研能力。

学校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升专业教学团队课程建设能力。两年来,组织专业教师参加“国家级数字化精品课程资源”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共建共享课题项目六门精品课程建设,主持其中两门精品课程建设;课程建设团队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建设三门,开发校本教材两部。

学校通过专业课“两课”评比,提升了专业教学团队教学能力。组织专业教师10人次参加学校、市、省级专业课“两课”评比活动,组成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课程教学团队为“两课”评比小组,推荐参加两课评比人选、集体制定两课评比教案,集体听评并指导两课评比。

学校通过技能比赛提升专业教学团队操作技能。组织专业教师成立了珠算、会计手工账务处理、会计电算化、物流单证等四个项目技能比赛教练团队,参加或指导学生参加技能比赛。

学校通过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教师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安排专业教师40人次到校企合作联盟江苏悦达农园贸易有限公司等企业实践,熟悉农村经济综合管理职业技能,参与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实务》课程团队参与ERP沙盘实训室建设,《农业会计与统计》课程团队参与建设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实训中心建设,《农产品营销》、《农产品物流单证实务》课程团队参与农产品物流实训室建设等。教学团队从实训室建设调研编制计划撰写实训室建设申报书拟定设备采购合同参与实训室设备招投标设备安装设备调试设备验收实训室功能与文化的布置实训室使用、维护与管理等建设环节融入到专业实践活动中,逐渐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水平。

“五轮驱动”培养机制下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成效显著;专业教学团队结构更加优化,产教研成果丰硕,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当然加快专业教学团队建设,需要进一步形成专业教学团队文化,凝聚需要专业教师不断加强学习充实自己的能量,构建积极向上、不断进取、学习型的团队机制;专业教师静下心来,养成严谨的教学作风;需要专业教师发扬团队协作、互助学习的精神,形成人人勇于担当,敢于出成果的机制;需要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以高度的责任感、事业心参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形成动态的培养机制;需要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条件保障机制,建立有效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顾京.高职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1(08).

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范文第5篇

为了促进我市中小学(幼儿园)校本教研工作,实现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确保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明确校本教研的目标任务

(一)“校本教研”是指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以教师为主体,以学校为现场,以教育行动为主要方式,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来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和课程改革实施过程中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总结和提升教育教学经验,改进教学,提高质量,促进学生发展的工作方式和研究方式。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以校为本教研制度,是提高全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化水平,促进学校内涵发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客观需要;是深入推进我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强大动力;是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温州教育跨越式发展的战略举措。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科研机构和学校都要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把校本教研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切实抓紧抓好。

(二)当前校本教研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和健全以学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民主平等、协同合作、资源共享的教学研究组织,探索以示范校和乡镇中心校为龙头的“联片教研”,建构丰富多彩、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研究模式,提高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教学研究能力,加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加强与教科研部门以及大学课程中心等方面的紧密联系,探索具有我市特色的校本教研评估办法和管理机制。努力打造一支教育教学研究的骨干队伍,培育一批高水平的教学研究集体,创建一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

二、落实校本教研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学习活动,帮助教师增强研究意识,养成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研组和备课组要根据学校实际和教师的需要,制定学期教研计划,定期开展活动。每次活动都要做到计划、人员、内容、组织、评价“五落实”,提高教科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学校要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以集体备课、课例研究、全员参与、行动跟进、全程反思、合作交流为基本要求,积极探索适合本校的行之有效的教研方式和方法;要善于把握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关键课题,如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分层次教学、整合教学、评价改革等重点、难点组织教师集体攻关。职业学校要强化校企联合,共同开发适合温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专业课程,充分运用企业的技术、知识、场所和经费等资源,提高教研活动的实效性。

(三)学校要探索教学、教科研、培训一体化模式,把教学工作、教学研究与培训进修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参与式培训。加强与教科研部门、其他学校以及大学课程中心等方面的联系,建立跨校际专家的对话和研讨的平台,使教师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支持和帮助;尤其要充分发挥本校骨干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引导教师向专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校内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

(四)学校要根据课程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具体实际,制定、修订和完善教育教学、教学研究,教师学习进修、课题研究等各种制度,创设有利于教师积极参与校本教研的导向机制;要结合实际,制定校本教研工作考核评价办法,把考核结果与奖惩、晋升、职务评聘、业务进修等挂钩。

(五)各县(市、区)要以示范校、乡镇中心校为基地建立教研片区,确定教研片区和基地学校的工作责任制,在教科研部门的指导下,由基地学校定期组织片内学校的教研活动和片区之间的交流活动,充分利用示范校、乡镇中心校的教师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加强薄弱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六)教科研机构要调整工作思路,改变工作方式,变自上而下的“鉴定式”’、“检查式”工作方式为与教师双向互动、平等交流的“探讨式”工作方式。教科研员在抓好面上工作的同时,要联系一所学校,深入课堂,以点带面开展校本教研,努力发挥专业引领作用。

三、建立校本教研工作的保障机制

(一)各县(市、区)课改领导小组要切实担负起校本教研工作的组织与领导,落实专人负责,建立工作小组,建立工作会议制度,专题研究校本教研工作。各地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教研建设规划,建设好“县、片、校”三级教研网络,加强对校本教研工作的调研、督察和指导;把校本教研工作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作为对学校和教科研部门进行新课程实验评估、年度考核、评先评优的重要内容之一;要对校本教研示范校和联片教研基地校给予人员和经费方面的支持;依照《温州市中小学优秀教研组、备课组评价标准》和《温州市中小学校本教研示范校和“联片教研”示范片评价标准》,开展优秀教研组或备课组评选活动和校本教研示范校、联片教研示范片区评选活动。每年要举办一次校本教研经验交流会,通过各种形式总结、交流和推广校本教研的成功经验,树立先进典型。

(二)各县(市、区)教育局要重视教研机构和教研队伍的建设,配足配齐教科研员,发挥教研机构的研究、指导和服务职能,注重教科研员的进修和培养,不断提高教科研员的整体素质和专业水平;要建立工作人员和教研员联系学校和教研片区制度,建立名校、城区学校联系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制度,建立由中小学骨干教师,教研员,培训中心、教师进修学校和高校专家组成的分学科分专长的专家资源库,设立专业支持“工作菜单”,通过各种形式为农村学校和教师的发展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