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素质评价社会性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工科学院 应用型人才 综合素质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市场经济竞争机制逐步成熟,主要是科技创新能力和知识技术水平上的竞争,因此人才成为竞争中越来越重要的因素。目前就业市场上需要复合型、创新型、经验型、应用型和学习型等类型的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这就要求学生培养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培养出拥有博学知识、道德高尚、创新意识、快速适应能力和身心健康的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才。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当今高校和企事业单位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腾飞,社会性的角色日益快速转变,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也已成为用人单位招揽人才的重要衡量因素。因此,培养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
一、目前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存在问题的主要表现
1.知识掌握深度和广度不够
从目前工科大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来看,工科大学生仅是在知识的记忆和备考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时间,但对专业知识理论的学习并不深入,只停留在通过考试的阶段;且工科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重点大部分放在了专业知识的学习上,直接导致了工科大学生知识面狭窄的问题,导致知识理论的掌握深度和广度不够。
2.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缺乏
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用人单位更多希望工科大学生在其工作岗位上为单位创造价值。然而当代工科大学生在钻研知识以及知识创新方面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方式的严重影响,表现的极为缺乏;在高校方面,对于工科大学生的培养基本上还是处在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的状态,工科大学生创新意识和钻研精神的培养并没有得到重视,使得工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新知以及解决实际问题欲望的降低,直接导致了工科大学生整体创新意识缺乏。
3.思想道德和身心素质的下降
工科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道德素养存在着较为明显的缺失。工科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处于不够成熟阶段,对于社会出现的各种价值观难以有正确的判断,在价值取向方面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在市场竞争及公共文化环境背景下,受到错误观念的影响,使得工科大学生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发生变化,在精神的价值取向上注重个人利益,在物质的价值取向上崇尚高消费。他们的自律能力较差,虽然他们痛恨社会上不道德的行为,但是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工科大学生身心素质下降表现在:首先,当代工科大学生大多数缺少锻炼身体的习惯,由于高校对工科大学生日常生活管理相对宽松,往往工科大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差,有些同学(特别是男生)有吸烟、喝酒、贪恋上网、打游戏等不良嗜好,必然会严重影响工科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其次,工科大学生生理、心理两方面都不够完全成熟,在社会竞争压力过大情况下,工科大学生患心理疾病的人数呈上升趋势。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工科大学生因心理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工科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工科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表现为苦闷、焦虑、烦恼、恐惧等各种心理障碍。工科大学生因为感情,学业、工作不顺心等情况还出现了自杀现象,反映了工科大学生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二、提高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相关策略
1.重塑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观
在当前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应该及时改变教育观念,以培养为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素质、高技能工科人才为目标,将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放到人才培养重中之重的位置,并且将职业素质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的培养作为核心,将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将其他素质的要求,如思想品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素质要求立为教育和培养的重要内容,大力深化教育改革。要深化教育改革,学校首先必须有准确的定位才能保证改革不迷失方向。要给学校定位就必须先明确学校的出路在哪里?我们必须始终明确工科大学生毕业后的出路在“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与“数以千万计的工科人才”的结合部。所以我们始终与市场有着紧密的联系。
2.对工科课程与教学方法进行科学的优化
(1)调整课程设置
工科院系要认真研究和推进教学课程改革。课程体系是教学的主体部分,也是当前工科人才培养最直接的教学环节。要改革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首先就要以合理的课程设置为突破口。课程设置关系到高校培养的工科大学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课程内容的设置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面对变化的社会需求情况,工科院系的课程设置要进行合理的调整,做到科学化、系统化、社会化。因此,工科院系的课程设置要进行改革,实现新的突破。
(2)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践性教学有利于加深对工科专业知识的理解,获得更多提高实际操作能力的机会,其内容主要有实验、实训、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毕业实践。实践性教学环节是为配合理论教学,培养工科大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专业训练和锻炼工科大学生实际操作能力而设置的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课程的实践性教学即课程作业、实验、实习设计,另一种是集中实践性教学即社会调查,各种实习毕业设计等。进而培养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基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把握好两个关系,一是把握好全面推进与重点把握的关系,既要全面落实好各项校园文化建设项目,又要根据学科特点、学生特点、薄弱环节,针对性地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对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薄弱环节的培养,如我校就要重点对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专业性素质、创新性素质的培养,多开展一些创新类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增强工科大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动手能力。二是要处理好高校内部学生对校园文化建设整体需求与局部要求之间的关系,要针对不同年级、民族、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工科大学生,在开展好校园文化整体建设工作的同时,对不同个体特征学生的不同需求也要有所兼顾,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如我校不同年级工科大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需求程度不同,因此在利用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就要兼顾学生的不同需求,做到把握整体、满足个体,提升教育效果。
我们要利用各种途径和载体,如标语、展板、校史陈列馆、文化石、雕塑、佩戴校徽、传唱校歌、校园广播、校报、日常教育等,加大对校园文化建设及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宣传力度,使广大工科学生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各组成部分的重要作用,深入理解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对自身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4.鼓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创新素质是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创新是社会发展动力源泉,工科大学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对工科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提升工科大学生的科技创新素质,就要鼓励他们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培养创新动机,并多层次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学科实践创新积极性。
(1)坚定创新的信念
创新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充满了曲折和艰辛。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在创新的历程中,都经历了很大的艰辛和磨难,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的坚持,就会在创新遇到困难时松懈、放弃,不能成功。在实际生活中,通过对伟大历史人物的学习,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教育,引导学生坚定创新的信念,最终取得创新的成功。
(2)开展创新思维的训练活动,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校可以借助国家、湖北省的一些科技竞赛,通过对有兴趣参加的同学进行训练,培养工科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3)参加科技竞赛的机会不多
在学校管理方面,由于在理工类院校中,参加科技竞赛的机会并不多。因此,在工科院校的学生应当结合自己专业特点,参加一些有助于提升自身创新水平的学科竞赛,比如创业大赛、职业生涯大赛、模拟联合国等。
(4)对有困难的学生给指导和帮助
在学生创新过程中,老师应当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力所能及的指导和帮助,对在创新过程中有懒惰习性,无法坚持的学生给予及时的监督和纠正,训练学生勇于探索、刻苦追求的精神。只有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养成不畏艰难、用于探索的习惯,拥有坚忍不拔的个性,才能在创新的过程中有所斩获。
(5)挖掘学生的创新素质
在课堂教学、社会活动等校园生活中,时刻注意挖掘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教师,要随时随地的根据新的形势、新的机会等启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意识,激发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兴趣,为学生的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广阔的机会和平台。
4.科学制定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方法
从现有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来看,较之于传统的学生评价,最突出的部分在于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关注的焦点不限于学生的学业成绩,同样关注其在思想道德、身体心理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情况。但评价方案中体现出的仅仅是多元化的评价项目和评价结果,反映学生的现实情况,没有根据工科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差异做出动态性的评价。在评价中没有就学生未来发展状况做出价值判断,无法体现各方面素质的发展情况。各校对于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重视程度不一,造成各校的评价方案质量也参差不齐。在实施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寻找各种有效评价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将质性评价与量化评价结合起来,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对工科大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试图形成综合、多层次的评价方法体系,从而多角度、全方位的对学生做出评价。
(1)采用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采用质性评价与量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够较真实地反映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采用量性评价的评价方式能够防止主观性,能够较准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在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对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采用量性评价的方法,如,“学习态度与能力”中的“学业表现”可以根据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领域阶段性考试与考查成绩表评定。对采用量性评价方式比较困难的评价指标,则采用质性评价的方法。例如,“公民道德素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模糊的东西,是难以简单量化的,可以采用质性评价的方式评价,例如,可以通过观察、访谈等方式对大学生的表现给予客观的评定。
(2)注重表现性评价
而表现性评价是一种新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评定方式,它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表现性评价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不仅关注学生行为表现的结果,更为注重学生行为表现的过程。综合素质评价中,表现性评价侧重于评价大学生实际操作的能力,可以通过多种类型进行,如演示、实验、表演、作品展示等。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时,教师必须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或记录学业成果,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知识和发展能力,这点符合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思想。
(3)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确保公正、准确、客观性原则
对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的建立要确保公正、准确、客观性原则。评价内容的公开化,评价方式的规范化,客观的评价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有利于改革教学环节的缺失,有利于及时反映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可以更加明确的提出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需求相欠缺的培养内容,可以便于协调改善培养方法。
(4)建立综合素质评价的监督和申诉制度
可以将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纳入到高校教育工作督导评估系统中,加强督导检查。建立评价监督与申诉制度,设立专门的评价机构和部门,对于评价过程的操作情况和评价结束后的结果处理等进行客观公正的监督和评估,及时充分地了解评价的实时情况,有效纠正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评价结束后,评价机构和部门应进评价的操作过程分析,并对相关部门和人员进行考核,及时总结综合素质评价的经验、教训,严肃对待评价过程中的弄虚作假行为,并撰写评价工作报告。
对于评价过程中出现的影响评价结果公平、公正的现象和行为。或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学生、家长和教师都可以向学校评价机构和部门举报或提出申诉,要求对不诚信的行为做出惩罚。若学校评价机构和部门给予的答复和处理措施不当,可向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进一步的申诉。教育行政部门有责任保护学生和家长的平等权利。
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标准直接关系到学校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侧重点和关注度如何,直接关系到一名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接受的学校教育的方向和质量,以及自身素质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需要高度重视。
三、结语
综上所述,提高工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途径还有很多,这就需要更多的学者和相关领导、教师积极投入到该问题的研究当中来,争取加快提高工科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工科人才,以推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涌金,于永明,范庆瑜,毕晓光,刘秀丽,以提高就业竞争能力和就业质量为目标构建实施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J].技术监督教育学刊,2008,(1).
[2]陈伟,李文红,从职业生涯规划入手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7,(2).
关键词:高职院校 感恩教育 目标 多元化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4(c)-0117-02
高职感恩教育是一个体系,健全的教育体系必须要有完善的教育工作机制,其中很重要的就是教育评价机制。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既是对学生教育成果的考核评价,也是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检验,同时也是保障教育工作落实的重要措施。高职职院的感恩教育不仅要将感恩教育与专业教育、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形成人格素质培养为目标的高职思想教育体系,还应将这一教育体系与科学的评价体系相结合起来。接下来该文从感恩教育评价目标、内涵、误区、构建四方面切入,概述感恩教育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
1 确立全面的感恩教育目标模式
构建高职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明确感恩教育评价标准。以笔者所在单位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建立了以思想素质为核心,以学生日常操行、实践性教学、社会性活动评价为重要内容,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纪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的目标模式。在高职学生目标模式的设计中,充分考虑高职学生的特点,注重学生思想的多样化和多元性,并将学生的志愿者服务、敬老爱幼、无偿献血,社会实践等活动纳入到考核范围。在这一体系的构建中,要充分注意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和能动性,做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培养学生的积极感恩的主动精神。
2 科学的评价体系内涵
感恩教育评价就是在教育方针和科学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以感恩教育目标为依据,借助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和技术,对感恩教育的过程行为及其结果作出价值判断,以优化感恩教育效果、促进感恩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活动。
从理论分析来看,感恩教育评价体系应该具备以下特点:评价功能的发展教育性、评价主体的广泛参与性、评价对象的全面综合性、评价方法的科学有效性以及评价模式的开放多样性。高职感恩教育的实施更主张在真实的情境中给予被评价者多元化的评价,关注其个性发展变化,倡导以提高个人素养为目的,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与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通过评价创设有利于个体成长的平台。
3 现阶段感恩教育评价体系的误区
3.1 盲目的教育目标设定严重束缚着高职感恩教育评价的改革实施
我国高职院校德育目标往往比较抽象、模糊,忽视基本品德素质培养,与学生实际脱节,德育内容漫无边际,存在‘远、大、虚、旧、偏’的弊端”,这一论断在感恩教育上也同样适用。目标构建对开展高职院校学生感恩教育多元化评价起着导向作用。首先高职学校培养的理想目标是实现学校与社会的无缝衔接,感恩教育也应贯彻这一目标。这就要求高职生在进入社会前能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方面趋向成熟。感恩教育多元化评价的实施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社会实践,在发展中不断强化感恩信念,践行感恩行为。感恩活动的积极开展也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更加多元化发展,学生个性发展获得了更广宽的拓展平台。只有实现这种教育实施的良性循环才能使学生、学校互为促进、共同发展。其次在感恩教育的实施中教育目标可分解成身心素质、品德素质、个性发展素质、团队合作素质等与感恩信念构建息息相关的综合素质。通过这些素质的培养要求高职学生自觉践行感恩行为,将孝心、爱心、责任心付诸于社会实践中。高职感恩教育另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还要求学生重视职业态度的形成,这其中包括敬业精神、服务意识、诚信品德等,为更好的从事一线工作打下基础。
3.2 封闭的评价操作模式使高职感恩教育评价出现不同程度的畸形发展
感恩教育的实施与引导不同于专业和基础知识的灌输,单一、封闭的分数评价模式在以情感体验为主的感恩教育中往往导致其片面和形式化的发展。因而在实际的教育开展中要采用多次评价,即对高职学生的感恩教育的评判不轻易地作出“一次判决性”的评价,而是为学生充分提供自主探索、反复思考、自我修正的时间和空间。例如对于家庭关系紧张的同学,积极把父母的关怀、期待和无私的爱传递给学生,积极促成家长与学生间的沟通,让学生能反复体验到父母培养的不易与辛劳,进而在一次次的感悟与引导中自觉践行孝心。多层次评价是指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的给予不同档次的实事求是、契合个性的评价。对于学生在活动中展现出的差异,因材施评。如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善表达,有的学生个性冲动,不计后果;还有的学生缺乏恒心,往往容易半途而废。教师在开展感恩教育时就要通过比较个人成长档案、综合素质测评、社会实践记录、亲友、辅导员的评价等多方面不失时机地加以导向、激励,促使学生始终保持充满正能量的感恩心态。
3.3 是薄弱的教育评价队伍严重滞后于高职感恩教育评价发展的需要
高职院校大都建校时间较短,缺乏深厚的人文科学底蕴 在师资引进培养方面,侧重在双师型的专业教师,缺乏高质量的人文科学教师 仅有少数的人文课程教师无力对全校学生进行全面的感恩教育。为此,应全面关注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观念、教学和研究能力等多方面的发展。鼓励各学科教师提出促进专业发展与人文素养相结合的规划与措施。培养高职学生在提高专业和实践能力的同时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4 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构建
4.1 多元化评价体系内涵
多元化评价体系是指评价的主体多元、评价的内容多元、评价的方式多元,其特点为:全员化、全方位、和全过程。应用在高职院校的感恩教育实施中来就是要建立一种符合感恩教育要求的对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综合评价机制。这种机制的建立需要政府、专家,社会群体、学校、教师,学生及家长等全员参与。然后按照不同时间维度和发展阶段,将学生们日常感恩教育实效性评价目标细化,逐一对照实现。从入校第一年起就建立详细的感恩活动实践档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大量详尽信息的收集,通过纵向、横向或交叉的对比对感恩教育效果的实施进行科学准确判断。并在此基础上调整和改善接下来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4.2 建立具体的考核体系,评价手段多样
要建立具体感恩教育考核体系,把增强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规范化、具体化、制度化。把感恩素养纳入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把感恩行为量化为若干可以考核的指标。如:高职院校在制订《学生手册》《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校训、校风时可以突出以感恩为内容的有关条例引领学生自觉、主动地实施感恩行为。在大量实践活动的调查中笔者发现这种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关注高职学生个体成长过程的评价,为其身心健康成长提供条件。另一方面这中评价也更能突出学生的评价主体地位。
评价多元化还体现在评价手段的多样化。校园生活的观察、学生档案的梳理、 社会实践记录表的反馈、个人访谈的回应等都可以反映处高职学生感恩心态的变化。而评价的内容要可以涵盖感恩理念的各个方面包括:人际交往、团队合作、社会活动、家庭关系等。
4.3 强调自主转化的过程和评价手段的多样
抛开传统教学评价的单一和教条模式,感恩教育的评价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各方多元评价,强调自我监控、自我学习,自我转化,并适时的进行自我反思与调整,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恩信念培养的自主性得到发挥,主动性得到激发。与传统的评价中教师有绝对的话语权相比,高职感恩教育的实施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充分给予他们了解自己,反省自己,自我成长、自我发展的机会。
总之,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案的设计中,还应将感恩方式实施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和各种隐形的课程教学都纳入教学计划。根据高职感恩教育实施中学生的活动领域,通过课堂、生活区、社会、企业、多角度、立体化培养与考察学生。建立多主体评价,包括辅导员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任课教师评价、实践性教学指导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机制。评价的对象包括对学生个人、班级等团队和教师、辅导员等感恩教育引导的管理人员的感恩工作和效果评价。以南京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依据德育目标模式,将感恩教育实施的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制订评价量表,落实感恩评价。特别注重评价过程中的互动,在评价过程中被评价对象可以与评价主体互动,对评价结果陈述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同时注重感恩过程与形成性评价,注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评价,编制德育综合素质形成表,形成了学生在校的全程系统评价模式。
5 结语
综上所述,任何的评价都不是目的,而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引导我们在感恩教育实施过程中从综合素质的培养入手,多角度、多环境的给予学生情感刺激。而不是停留在对结果的单一评价。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鼓舞。对感恩效果的评价更是如此。就是要让不同程度学生在看到自己参与感恩活动后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所获得的情感共鸣,让他们享受感恩带来的快乐,从而激励、呼唤、鼓舞他们积极践行感恩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王红艳,杨育宏.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5).
[2] 平丽芳.实施发展性评价,促进中职生全面发展[J].职教天地,2012(12).
[3] 冉昊.高校学生多元化评价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9).
[4] 肖全民.现代学校呼唤校本评价[J].教学与管理,2006(1).
[5] 刘梅芳.教学中实施多元化的评价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J].海峡科学,2009(4).
[6] 陈志旗.多元评价视角下的教学评价改革[J].教学与管理,2011(12).
[7] 张勇.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素质教育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4).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指出:“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是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在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改革实践中,积极探索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从转变教育思想,确立素质教育目标入手,突破传统的应试教育管理模式,构建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从扩充教育本身创造,最大限度地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素质出发,建立科学的评估、评价体系,在全省中学实行规范化学校建设,对学校、教师、学生进行科学评价。
当前在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的影响下,从学校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适应性、学校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出发,不断地探索新形势对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使学校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系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高素质教育常规管理的效率,增强素质教育运行机制的活力,这是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带有根本性的必须解决的大问题。
在小学实施素质教育,它的运行机制,其系统内部应不断地进行协调,使之从无序向有序转化。其转化的直接成果表现为:学生整体优良素质的养成,教师素质的提高。对小学素质教育的常规管理,只是学校管理的一部分,是一种基础管理,要提高素质教育的水平、质量和效益,还应使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不断完善,真正建立起素质教育正常的工作秩序和正常的教学秩序,这是学校常规管理的基本使命。
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出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典型,以推动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创造出较高水平的有代表性的中小学素质教育常规管理规范化的新模式。
二、素质教育实验研究的设想和基本原则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是教育领域内一场深刻的革命,也是一项复杂而艰难的系统工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探索、补充、完善素质教育内涵、任务、目标、运行机制等理论与实践问题。同时要把素质教育的理论转化为学校的办学和改革的机制,这就要以常规管理的改革为突破口,构建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的新型的管理模式,从管理方式、方法、内容、机制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改革。具体说从以下五方面实行突破:一要转变教育观念,充分认识应试教育的片面性弊端,坚持基础教育的基础性和全面性;重视基础教育的育人功能,通过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培育实现基础教育的社会功能;重视基础教育对提高整个民族素质的作用。二要从素质教育常规管理和各种制度建设入手,完善保证素质教育的落实。三要改革和完善基础教育的评估标准、方式和运行机制。四要改变教学方式和教师的行为模式,提高教师的素质。五要重视基础教育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真正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常规管理规范化实验研究要遵循下列原则:
(一)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
学校管理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内容、方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
(二)整体性原则
把学校视为整体,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指挥,合理组合,争取最佳效果。做到把总目标分解落实到各部门、层次和个人;机构设置要合理,做到统一指挥,分工明确,协调运作;做到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全面安排,领导统筹全局,做好协调工作。
三)全面性原则
面向所有学校,面向所有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面向所有学生,面向学校工作的各个方面,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来研究常规管理工作。
(四)基础性原则
即从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具体基本能力,培养基本修养出发,来构建常规管理的评估体系和标准。
(五)社会性原则
学校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学校管理要贯彻社会性原则。学校通过沟通与协调同社会的关系,把社会上各种有利于学校教育的因素都调动起来,进行整体研究;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互相联系的网络,形成正合力;不断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赢得社会的信誉。
(六)发展性原则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全体学生诸方面素质与个性的充分发展,只有坚持发展性原则,才能真正实现素质教育。
三、实验研究的内容
传统的“应试教育”学校管理模式,没有把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智能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劳动素质、审美素质等进行全面管理,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全面发展上,这严重阻碍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此,要构建一个以素质发展为中心的学校管理新模式,在实施管理过程中,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分析、研究和评价上,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进行系统管理,建立一个综合的、全面的、开放的、多元的管理系统,从而对学生的素质情况进行学校的、家庭的、思想的、道德的、生理的、心理的、智力的、体力的全面管理。
一是以学生素质发展为中心建立对学生的科学评价标准,并以此标准为基准,建立和完善各层次的管理职能。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科学文化素质评价(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学习情况等),身体心理素质评价(包括体质发展情况和心理状况等),思想道德素质评价(包括思想观念、道德认识、行为习惯、生活能力),劳动素质评价(包括劳动观念、态度、习惯和劳动技能等)。
二是为进行素质教育而设立相应的管理机构。要配备相应的管理人员,制订相关的管理目标和管理制度,以及奖惩办法方面的管理。
三是改变传统的教师管理方式、方法。制定围绕学生素质发展的教师素质新的评价标准,并以此为评价标准来对教师实施管理。
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市场对人才能力素质的要求以及艺术教育的自身特点,决定了高职艺术教育必须构建一套完善的适应时展要求的教育教学体系,这是突出高职艺术教育职业特色的关键一环。我们知道,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服务基层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因此,确立高职艺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当强调主体的多元化,坚持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同时也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结合高职学生自身文化素质、艺术爱好,征求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的意见。其次,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这两个基本问题而展开的。所以,应着重从培养目标、内容方式和体制、机制、保障体系等方面构建,要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培养途径、师资队伍、实践基地、教学管理和教学评价等方面为着力点,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2.做好艺术教育教学体系的职业规划
由于艺术教育以情感为纽带,使知、情、意等因素和谐统一,艺术教育的功效是其他教育无法比拟和替代的。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体系,应在学生入学伊始就将艺术素质列入培养计划,调动各种有效资源,定位好、支持好、发展好艺术教育在职教培养中的潜能。同时在编写教学大纲、选择教材、组织教学等方面,要遵循艺术教育的规律,除开设传统的艺术课程外,还可利用课外实践、综合性比赛等形式,正确引导学生学众艺术,认清艺术的本质,在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中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另外,还要根据学生个体差异和群体特征进行分类艺术教育规划,打破单一教育模式,因材施教,也可实行跨学科开课。譬如对理工科学生,要求他们选修一定的中外文艺鉴赏和艺术技能如模型制作等课程,对文科类学生可以开设形体塑造、绘画、音乐技能等课程,对医学类学生可以开设声乐、美学与医德修养等课程,旨在使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得到艺术素质的提升。
3.结合艺术教育特点,构建多元化教育平台
除了常规课堂教学外,要组织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并形成常态化、规范化、品牌化和专业化。常态化就是要将各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经常开展,有牵头组织机构,有稳定的经费保障,有适宜的场所和硬件器械。规范化就是要使各种艺术教育活动有组织、有规章、有监管、有评价,流程合理,管理有序。品牌化就是要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真正在活动中有所受益,同时以活动为载体,扩大其影响力,艺术教育活动以学生的骄人艺术才华而出彩,学生以参加了品牌艺术活动而荣耀。专业化就是要努力使艺术教育活动的层次、水准达到一定专业水平,提高其科技含量,摒弃低层次、庸俗、平淡的格调趣味。高职学校应组建大学生艺术团,以弘扬传承社会主义主流价值观与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群众性文艺活动、社会性实践活动和综合性艺术比赛等为载体,组织文艺社团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以文会友,以艺交流,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美学修养,体会艺术的无穷魅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打造“双师型”艺术教学团队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主体,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以充实数量、专兼亦可为基础,以培养双师型素质为重点,以提升质量为核心,全力打造一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素质优良、技艺高超的艺术教学团队。除了要求教师提高学历职称外,要侧重专任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会教也能做”,侧重兼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使其“会做更能教”。通过参加学术会议、争取科研课题、安排教师深造学历、实行导师制、职教系列培训、教学能手大赛等活动,鼓励教师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同时,高职院校要积极从社会上聘请知名人士,将社会需求、市场人才和企业文化等信息引进艺术教学过程,使教师在同社会各界交流融通中紧跟时代脉搏,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5.建立科学合理的艺术教育评价模式
[关键词] 少年宫 学生 综合素质
办好少年宫,不仅是学校教育的校外补充、扩大和发展,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其最根本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自律、学会创造、生活、劳动和审美,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明确办学宗旨是办好少年宫的基础
少年宫要以坚持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个性特长,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健全学生的人格品质为办学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积极利用校内及社会教育资源,拓宽学生节假日的活动基地,建立适应学生发展的活动场所及育人环境。它不以赢利为目的,以全面提高广大青少年综合素质为目标,绝不能走进乱补课、乱办班及乱收费的误区。同时,少年宫还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健康有益的教育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在活动中,要坚持“自愿参加,自由选择、来去自由”的原则。坚持公益性与普及性相结合的原则,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优化人才培养,注重队伍建设是办好少年宫的前提
少年宫辅导员的选聘大多来自两方面:一是校内选聘,选聘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和有专业特长的教师为辅导员;二是面向社会招聘,素质好、业务精、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才为辅导员。同时,作为少年宫的教师,不仅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还应具有专业知识,独具匠心的教学方法。为此,少年宫应采取定期组织辅导员到重点院校去学习培训,真正地做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的要求,从而有效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树立品牌特色形象是办好少年宫的必要条件
少年儿童兴趣爱好极其广泛,他们的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如何搞好少年宫的特长课程设置和活动形式是少年宫活动的核心问题,是少年宫能否持续发展的生命线。在活动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少年宫具有如下特点,即开放性、主体参与及创新性、实践性。这些活动远超过学生书本教材的局限,要求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提出问题,围绕人与自然、他人和社会、人与自我等方面,开展社会性参与的自主性学习活动,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与他人相处的态度以及学生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在抓普及与提高的同时,注重特长生及特色的培训方法。具体做法如下:
1.按兴趣爱好编班分组。兴趣小组分为文化、艺术、体育、科技等四个类别。组建了品牌“马承英语俱乐部”“金口才集训营”“快乐幼儿艺术团”“天星琴室”“丹青少儿画室”“天艺跆拳道馆”“风之韵舞蹈团”“合唱团”等8个品牌团体。创办了写作、思维训练、硬笔书法、科技、电子琴、钢琴、古筝、篮球、吉它、乒乓球、武术等兴趣小组近30个。这些团体和小组的创建,为广大青少年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同时,也发挥了少年宫作为青少年校外活动主阵地的作用,也为全县广大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和娱乐活动提供了一个更大的平台。
2.灵活安排活动内容。教材是少年宫活动的根本,本着“三个灵活”的原则,即“灵活运用课外书本”、“灵活运用网络作用”、“灵活运用积分币的奖励激制”,使少年宫的活动教材充分发挥灵活性与针对性。
3.奖励激制,充分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出勤、学习态度和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发放相应的积分作为奖励,由少年宫的工作人员,组织并兑换积分。所兑的奖品都是以学习文具为主,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让孩子们作为一个个体,给孩子们一个充分体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机会。
4.他们坚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实践教育活动为主。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的人生观、世界观逐步形成阶段。通过少年宫的实践教育活动,拓宽了教学的空间和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应用中学习,主动参与社会,使少年儿童的身心得以健康快乐的成长。我们本着坚持公益性的原则,积极开展大型参观纪念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每年的“六•一”儿童节都组织活动,自办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另外,我们还结合国内外大事、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新时期英雄模范先进的事迹,通过实践体验等公益性活动,对少年儿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通过有效的实践体验活动,为孩子们提供展示的平台。
四、建立阶段成果的评价机制是办好少年宫的重要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