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专业行业分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新形势下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态势,对审计产生了巨大需求。这不但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和难度,同时也为审计职能作用发挥拓展了空间,对于审计事业的发展而言是挑战与机遇并存。如果能够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就是抓住了发展的机遇。因此,我们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重新定位审计工作重点、审计范围和审计重点,以及审计发挥职能作用的层次和领域,着力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对审计的需求
从当前的发展形势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国家审计不仅要监督检查财政财务收支情况,还要关注宏观问题,在完善体制、机制、制度、宏观管理和法规方面发挥作用。(2)国家审计不仅要检查监督经济活动合理合法性和管理的规范性,还要关注国家各项方针政策和重大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以促进经济政策的落实保证宏观经济健康运行。(3)国家审计不仅要注重传统的审计项目的审计,还要进行民生问题和新领域的审计监督检查。(4)国家审计不仅要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主要负责人的经济责任进行审计,还要关注其廉政问题,促进领导干部规范经济行为和保持廉洁从政。(5)国家审计不仅要检查监督微观经济活动错弊问题,还要进行经济效益和效果评价,遏制浪费。(6)国家审计不仅要履行审计监督检查职责,还要进行个案和综合性分析评价,反映和揭示体制、机制制度和宏观管理方面的矛盾、障碍和问题,提供促进规范管理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为宏观决策提供参考依据。经济责任审计级别进一步提高,地方党委政府还要求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和有关民生投资等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多方面对审计的需求,给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开拓了广阔空间。
(二)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
在新的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对审计越来越重视,信任度越来越高,有些地方把审计意见作为经济决策的参考依据、调控经济的手段和促进政策措施落实的工具。(1)大的经济决策前要进行审计调查,听取审计的意见和建议。(2)党委要求对党政领导干部全面进行经济责任审计,同时要求进行分析,把审计意见作为管理干部、促进履行职责和反腐倡廉的参考依据。(3)地方政府直接安排关系区域经济发展的行业和重点投资项目审计,以促进地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4)地方政府要求审计机关对政府投资的民生工程项目和重点投资建设项目进行跟踪审计,以保证投资的有效性,实现投资目标。(5)地方政府要求对资源环境进行审计,并要求分析、促进生态文明。(6)地方政府要求不仅进行审计监督,还要求进行分析评价效果,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审计已经进入宏观决策领域。
(三)国家审计正在发生着重大变革,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审计体系雏型
顺应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国家审计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一是审计发展方向和目标,已由对个案查错纠弊向发挥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功能转变,目标是“推进法治,维护民生,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二是审计目的,由对微观监督检查促进规范管理向服务宏观方面转变;三是审计范围,由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向以财政财务收支为基础的经济权力行为、经济效益、资源环境和新领域扩张转变;四是审计功能发挥,由审计基本功能发挥向审计本质功能和宏观层次转变;五是审计重点,由常规项目审计向重点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转变;六是审计方式,由年度结算审计向跟踪审计转变;七是审计手段,由手工操作核查向计算机审计转变;八是审计结果报告,由情况反映和个案纠错规范建议向综合分析和提供宏观建议转变。审计发展方向和工作转变趋势是在进行常规审计的基础上的提升,进一步突出了审计重点,强化了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取向于服务宏观。政府审计转变的方向和现在的发展趋势,已经初步展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审计运行体系,其功能作用发挥也已经跨入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宏观层面。
二、构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审计运行机制
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和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审计机关必须进一步强化宏观意识,建立健全以财政财务收支和审计调查为基础,专业系统审计为主体,专项审计为重点,分析评价为手段,服务宏观为目的,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现代审计运行机制。这是审计跟踪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中国式现代审计运行机制。它既能继续坚持微观监督检查职能作用的发挥,又能在宏观层面上发挥作用,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一) 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机制
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或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运行机制是多层次审计活动与互动性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审计监督检查单位一般表现为独立进行,同时也为审计分析提供信息资料,客观上审计过程又是一个调研过程或审计信息搜集过程,把实施审计与审计信息采集、审计经济分析融为一个互动整体。各种审计活动和运作虽然独立性很强,关联十分紧密,但是又表现出明显的层次性。
1、审计信息资料的采集与供给系统。(1)基础信息:微观个案审计项目获取的审计数据信息资料。(2)定向信息:为获取信息情况的审计调查所获取的审计数据资料和情况。(3)主导性信息: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获取的审计数据信息资料。(4)辅信息:国家和有关方面的经济类信息和数据。(5)参考性数据信息:国际有关方面的经济类信息和有关数据资料。(6)参照性信息:国家实行的经济法规、经济政策,行业部门的有关经济评价指标和标准要求,以及经济社会评价体系评价指标。(7)外来信息:联合国、国际有关组织和国家的经济分析评价体系指标等有关信息。这种以审计信息为主体,以相关信息为辅助的审计信息数据库,就可以满足对国家、行业系统和区域经济分析评价的要求,由此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动态, 为宏观、行业系统和区域经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审计信息分析评价系统。审计信息分析评价系统,主要是配置和开发计算机软件,用数据信息资料分类输入储存、数据信息资料处理、数据信息资料分析评价。(1)配置审计数据信息资料输入储存软件,即建立数据库。(2)配置专业性和综合性审计数据信息资料输入储存软件,即对数据库数据资料进行处理,按专业分别输入储存。(3)配置综合性和专业性分析评价软件,对综合数据信息资料和各专业数据信息资料进行分析评价。(4)编制综合性和专业性审计数据,信息采集表格,一是由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项目时,填写有关数据资料;二是对所填写数据核准后,输入数据库,数据信息采集表设计栏目必须与数据库软件输入储存分类相一致。(5)配套配置综合性和各专业性分析评价指标体系软件,以对综合数据信息和专业数据信息进行比对分析评价。另外还必须配套成立专业专家评价委员会,根据非数据性有关情况对计算机分析评价结果进行审核评价,最终完成审计分析评价报告。
(二) 构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机制已具备的基础条件
我国的政府审计经过近30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构建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机制的基础条件,有些审计项目、运作活动和硬件技术等方面已经跨入到这个层次。(1)政府审计监督体系已经稳固下来,处于完善、提高和创新发展新阶段,逐步向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机制方向转换。(2)审计范围和审计对象覆盖经济领域各个方面和有关社会活动的有些方面,可以获取会计、经济、政策和社会等方面的信息数据资料,培育了信息供给源,为审计综合分析奠定了基础。(3)全国统一组织的专业、专项审计(如粮食审计、电力审计和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取得了良好效果和成功经验,并设计了审计信息采集表格,开发了审计信息输入和处理软件,为今后的专业、专项审计给定了范例。(4)金审工程已投入使用,实现了全国联网,可随时采集和输入所需信息,硬件技术为分析各类信息提供了保证。(5)传统的手工操作已转换为计算机审计,审计手段完全可以适应现代审计的基本要求。(6)跟踪审计、信息系统等创新型的审计方式,不但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和审计效果,而且为快捷采集信息和获取动态信息提供了支持性保证条件。
三、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运行机制的完善条件
国家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运行机制,实际上也是审计保障国家经济社会安全健康运行的运行机制。我国现在的国家审计虽然已经具备了构建审计促进转变经济方式运行机制的基础条件和支持运行的一些条件,但是,要保证有效正常运行,还需要进一步修整、充实、完善、规范和提高。目标要求,就是要使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审计的需求和党委政府对审计的要求,关键的是要做到实施审计项目、审计信息采集与审计数据处理、审计分析相匹配,最终取值于审计分析报告。从现行审计运行情况分析,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审计项目计划,突出重点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每年度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安排1至2个影响全局的行业系统或专项审计项目,并进行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的分析评价。
2、完善审计信息数据库,增设各审计专业数据资料输入储存库。一方面实现数据输入专业电子化,另一方面可对行业系统和专项资金活动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3、按审计专业编制信息采集表,将实施审计项目所需数据信息资料通过采集表核实后输入数据库。主要是掌握审计动态,为进行行业系统和专项分析评价提供数据资料支持。
4、开发审计行业系统和重点专项审计分析软件,对获取的数据资料进行专业分析。
5、制定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分析评价指标,作为评价行业系统和专项系统审计依据。此类分析软件,主要是对行业系统和专项审计系统数据进行处理,取得数据评价结果。根据这个评价结果,再参照非数据有关情况和参照相关评价指标进行全面分析评价。
6、成立专业分析评价队伍,专司对审计信息分析评价。专业分析评价队伍设少量专职人员,吸收综合素质高的人员辅助参与分析评价。同时,也可以从外部聘请部分专职专业分析人员和有关专家参与。
关键词:区域经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吻合度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7-0061-04
近 30年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是由于基础薄弱,高等职业教育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专业结构不合理,与区域经济不协调,毕业生就业率低等。教高[2006]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教高[2012]4号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高等教育要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服务,为地方培养高等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教育形式,只有主动适应一定区域内经济结构调整对高职人才的需求,适时调整专业结构,使高职教育专业结构与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步,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与发展中发挥作用,在整个教育体系中拥有应有的地位。
目前,江苏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经济进入了深度调整期,国内经济也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江苏经济也受到国际经济和国内宏观经济的影响。因此,对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关系开展科学研究,总结经验,寻找问题,探究根源,可以发现区域内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中存在的问题,以利于高等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并为江苏经济的提档升级提供人力支持。
一、高职教育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
罗素在其《罗素论教育》一书中说:“大学乃是为了两个目的而存在:一方面,为某些职业训练人才;另一方面,从事与眼前用途无关的学术研究。”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这样一种职业导向型很强的高等教育形式。发达国家在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上,大多形成了自己的模式,如德国的“双元制”,美国的社区学院与技术学院,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等,无论是在个人发展还是在社会发展上,均很好地发挥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能。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显然还相对滞后,因而对高等职业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也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在解决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上,也出现了一些研究成果。
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达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经验介绍;二是相关地区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关系的实证研究。最近两年的相关研究出现了一波热潮。从研究视角上来看有关注一省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问题,也有以一个市或一所院校的专业设置为依据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适应性问题。从研究方法来看早期主要采用定性的方法来阐述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相适应的问题,近两年的研究开始采用定量的方法来分析高等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二、江苏省区域经济特点分析
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的《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江苏省全省实现生产总值54058.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418.3亿元,增长4.6%;第二产业增加值27121.9亿元,增长11.0%;第三产业增加值23518.0亿元,增长9.6%。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6.3:50.2:43.5,服务业发展水平稳步提升,比2011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具体产值行业分布见表1。
表1 2012年江苏省分行业地区生产总值构成
(一)第一产业稳定增长
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粮食连续九年增产,全年总产量达3372.5万吨,比上年增产64.7万吨,增长2%。大多数农(含林、牧、渔业)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但棉花、花生和蚕茧的产量下降。
(二)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
先进制造业较快发展。产品结构继续优化,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11273.2亿元,比上年增长13.7%。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增长最快的六个产业见表2。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16559.4亿元,增长20.4%。其中,制造业投资15601.7亿元,增长19.4%;高新技术产业投资4059.0亿元,增长5.6%,占工业投资的比重达24.5%。主要工业行业投资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1717.0亿元、通用设备制造业1490.8亿元、专用设备制造业1492.0亿元,分别增长30.5%、38.6%、67.9%。
表2 2012年工业中增长最快的6个产业
(三)第三产业所占比例持续提高
服务业发展较快。全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23676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3.8%,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交通运输生产稳健增长。铁路客运量完成1.2亿人次,增长10.9%;公路客运量25.5亿人次,增长8.4%;公路货运量15.4亿吨,增长9.2%;水路货运量5.9亿吨,同比增长8.6%。2012年年底,全省服务外包企业登记单位数有6524家;全年完成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118.5亿美元,同比增长53.6%;离岸服务外包执行额97.8亿美元,同比增长53.3%。
服务业投资较快增长。全年服务业投资增长21.4%,在15个服务业行业中,投资保持增长的有14个,其中金融业增长77.4%,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增长73.2%,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增长63.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50.3%。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招生状态分析
2012年,南京共有25所院校招收高职考生,占全省高职教育招生单位的近三分之一,这一群体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数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25所院校共设置了207个专业(注:笔者在资料整理过程中对有不同方向的专业进行了合并),共招生34794人。与2011年相比,出现了20个新专业,同时有15个专业停止招生,招生总人数减少了4321人。
(一)专业及招生人数行业分布情况
在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有59个,占专业总数的28.50%,59个专业共招生1110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31.90%。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有129个,占专业总数的62.32%,129个专业共招生1674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8.11%。其他的19个专业没有明确的产业指向,共招生6854人,占招生总人数的18.92%。
(二)新增专业的行业与产业背景
2012年在宁高职院校招生新增专业20个,合计招生875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2.5%,详情见表3。从表3中可以看出,在新增的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量为0个;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量为4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20%,共计招生188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21.5%;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量为14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70%,共计招生638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72.9%;没有明确产业指向的专业2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10%,共计招生49人,占新增专业招生总数的5.6%。
(三)停招专业的行业与产业背景
2012年与2011年相比共有15个专业停止招生,这15个专业在2011年共招生448人,平均每个专业招生约30人,招生人数最少的是高分子材料应用技术专业,只招了1人,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无线电技术专业,招收了90人。在停招的15个专业中,有10个专业指向第二产业,其余5个专业指向第三产业。
四、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吻合度分析
(一)总体吻合度分析
由于在宁高职院校中没有涉农专业,而在江苏省的其他城市有专业的涉农高职院校,所以在本文的分析中,关于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农业之间的关系暂不涉及。为了分析需要,本文将没有明确产业指向的19个专业,6854人,按产业比例分摊到第一、二、三产业中去。数据处理之后,指向第二产业的招生数为14544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1.8%,指向第三产业的招生数为19721人,占招生总人数的56.68%。
与地区产业生产总值相比,招生数向第三产业倾斜比例较高。即使结合区域内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产业发展政策,以及对第三产业高速发展的预期,这一比例关系依然预示着区域内的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偏离。
(二)产业内分析
1.第二产业。表1中的数据显示,在第二产业内部,统计部分又分出了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其产值分别占地区总产值的0.6%、41.4%、2.2%、6%。
同时依据国家统计局编写的《2012年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注释》将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进行归类,并依据招生数计算出分行业招生占比、分行业产值比一起构成表3。
表3 第二产业产值与招生对比表
以招生占比和产值比为基础数据,绘制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招生占比散点图,见图1。
图1 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招生占比散点图
散点图显示,在第二产业内部的分行业产值比与分行业专业招生占比之间呈现出一定的正相关。偏离的一点是建筑业。
散点图给出了产值比与专业招生占比之间大致的相关关系,但无法准确描述相关程度的大小。可使用EXCEL计算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其结果为0.8823,这一数据表明,两组数据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
为进一步确定第二产业分行业产值比与专业招生占比之间的关系,下面开展回归分析。在回归分析中,只需要在散点图的基础上添加趋势线,即可得到回归分析的结果,见图2。
由图2可知,趋势线的公式为:y=0.423x+0.0267,拟合优度为:R2=0.7785。回归公式中的斜率0.423,反映了两个变量之间关系较强,说明分行业产业产值比每增加1%,该指向该产业的高职教育招生占比就增加3%,R2=0.7785说明这个公式能够解释数据的77.85%,说明这个公式的解释力度较强。
分析表明,在第二产业内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比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吻合度较高,偏离较大的产业是建筑业,这和最近几年房地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的建筑业繁荣有密切关系。
2.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是一国经济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部分,国家统计部门将第三产业又划分了14个产业开展统计。依据这14个产业的划分,将高职院校的招生的专业指向再次细分,得到表4。
表4 第三产业分行业产值占比与专业招生占比对比表
为了看清在第三产业内的产值占比与招生占比之间的关系,制作图3。
图3 第三产业分行业产值占比与专业招生占比散点图与趋势线
图3表明在第三产业内部分行业产值占比和专业招生占比呈现出的相关性较弱,趋势线反映出产值占比和招生占比之间呈现负相关关系,R2=0.0976表明趋势线公式解释力度较弱。
分析表明,在第三产业内部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招生比例与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吻合度较差。
五、优化高职院校专业结构的建议
(一)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的吻合度
分析表明,江苏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吻合度相对较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专业设置与招生数过于向第三产业倾斜,且分布无序,专业实力参差不齐。在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有129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占专业总数的62.32%,129个专业共招生16740人,占招生总人数的48.11%;在2012年这一不均衡进一步强化,在2012年新增的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一产业的专业为0个,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为4个,其中两个指向建筑业,有14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三产业。而在2012年取消的15个专业中,10个专业明确指向第二产业,5个专业指向第三产业。
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实力参差不齐,其中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是物流管理专业,共招生945人;招生人数最少的是医学文秘和休闲服务与管理(高尔夫)专业,只招了1个人,招生数超过100人的专业20个,平均每个专业招生人数不到130人。指向第三产业的大多数专业招生人数不到100人,从而专业也就无法做强,对区域经济的适应性差。
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分布无序,与区域经济吻合度较差。
2.专业设置与招生数过于向热点行业倾斜。2012年招生的207个专业中,招生人数最多的前20个专业共招生17384人,占当年招生总人数的49.96%。
在招生人数最多的前20个专业中,明确指向第二产业的专业数为7个,共招生5697人,前20个专业招生总人数的32.8%在指向第二产业的7个专业中,有3个专业指向产值只占6%的建筑业,合计招生2744人。明确指向第三产业的专业数9个,共招生6322人,占前20个专业招生总人数的36.4%;其中有3个专业主要指向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招生人数1833人;1个会计专业,招生人数多达2821人。
3.忽视基础性行业的人才需求,不均衡有强化的趋势。在统计的25所院校中,没有一所院校招收直接指向农业的专业,而2012年农业产值占区域总产值的6.3%,从业人口更高达989.98万人。而明确指向产值占区域经济总产值41.4%的制造业专业仅有43个,招生人数仅占招生总人数的19.44%。即使是在招生人数相对较多的第三产业中,产值占比10.6%的批发和零售业,明确指向该行业的招生占比仅为1.3%。
(二)优化专业结构的建议
高等职业教育只有主动适应江苏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找到合适的岗位,只有这样高等职业教育才能在江苏省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1.重新厘定政府在专业设置中的作用与地位。政府部门在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过程中,应做好政策制定,经济预测等方面的宏观职能,积极引导高等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建立符合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相关职能部门做好人才的需求预测,加强对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设置调整的宏观指导,并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设置和规划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指导高等职业院校开展的专业结构设置调整行为,为高等职业院校的专业规划发展提供决策依据,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和专业建设的重复与盲目,避免人才资源的过度生产。
2.强化人力资源市场在专业设置中的导向作用。就业质量是检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人力资源市场是实现就业的最重要途径。因此,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培养具有风向标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时刻关注人力资源市场上的人才需求变化,及时调整专业结构、专业规模及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校企合作,强化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建立课程适时调整机制,便于将企业对人才最新的能力需求加入到培养过程中,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上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
3.发挥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中的自主功能。应该充分发挥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自主功能,建立科学的专业设置论证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院校―行业―企业互动机制,提高专业设置与建设水平。高等职业院校应以市场为导向,重点建设一批与江苏省支柱产业相适应的特色专业,专业建设和调整要突出区域特点,关注制造业,特别是先进制造业人才需求,根据区域经济特色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把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和优化专业结构统一起来,努力提高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吻合度。
参考文献:
[1]罗素.罗素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2]户小英.国外高等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对我们的启示[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曾骊.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实践[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14).
[4]赵磊等.浙江省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研究[J].
教育与职业,2013,(30).
[5]周开俊等.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高职院校专业结构调整
的影响[J].职业技术教育,2013,(26).
[6]杨濯.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
2013,(23).
[7]江苏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江苏统计年
鉴(2013)[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
[8]江苏省教育考试院.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录取资料
汇编(2009-2011)[Z].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
金融学专业课程
金融专业必修课:保险学、国际金融、国际贸易、证券投资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货币银行学、计量经济学、投资银行学、宏观经济学、统计学、中央银行学、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金融法、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微积分等。
金融专业选修课:西方金融、经济法、国际结算、金融市场学、金融统计、国际投资学、专业外语、银行外汇业务、金融工程学、现代金融理论、银行会计、信托与租赁、金融史世界经济风险投资、财务管理、电子商务、世贸组织规则、市场营销学、管理学、发展经济学、国际税收、区域经济学、内部审计等。
金融专业就业前景
近几年来,中国金融市场正在走向国际化,对专业性很强的人才需求迫切。金融行业就业人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高端市场,例如高校教师和大公司市场研究分析、基金经理、投资经理、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等。
无论是本科毕业,还是硕士毕业,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总体上的就业方向有经济分析预测、对外贸易、市场营销、管理等,如果能获得一些资格认证,就业面会更广,就业层次也更高端,待遇也更好,比如CFA、FRM、特许财富管理师(CWM)、基金经理、精 算师、证券经纪人、股票分析师等。
金融行业监管部门、各类银行、信用社、保险公司、证券/信托/基金机构、资产管理公司、上市公司证券部、高校或研究所等各类金融机构从事金融行业工作或教学科研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金融、互联网、新能源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金融/投资/证券;
2、互联网/电子商务;
3、新能源;
4、保险;
5、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6、外包服务;
7、其他行业;
8、银行。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财务经理、客户经理、财务总监等工作,大致如下:
1、财务经理;
2、客户经理;
3、财务总监;
4、销售经理;
5、会计;
6、产品经理;
7、投资经理;
[论文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设置 吸引力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解决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但是,社会上重知识轻技术的传统观念依旧存在,技能型人才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自身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对接受高质量职业教育的要求,不能完全适应国家产业结构调整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培养的要求。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紧密结合的纽带,是学校教学工作主动、灵活适应社会需求的关键环节。高职院校应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找准位置,科学地设置和调整专业,构建专业群,积极探索多元办学机制,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这对全面有效地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十分重要。
一、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第一,专业设置的整体规划性欠缺,有些新专业在设置前没有经过严格的科学论证和市场调查;院校之间界限淡化,特色优势弱化,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第二,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以学科为中心的专业体系仍占多数,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尚未形成。第三,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行业企业相互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够,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办学活力不足。第四,迫于市场经济激烈竞争的重重压力,有些高职院校为了好招生、好就业,频繁替换专业,专业设置周期过短,有的专业只招一届学生就被迫停办,严重违背了职业教育规律,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具有较强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容易受到市场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影响,这主要是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特点所决定的,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这类人才与区域内的行业、产业、技术、职业、市场等联系更直接、更紧密,其专业的职业针对性强、职业特色鲜明。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遵循以下原则:
1 市场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设置专业是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根本点和出发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就是要立足地方,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科学分析人才市场提供的信息,按照人才市场的规律科学地设置专业。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支柱产业及其发展方向设置和调整专业,不断优化专业结构,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
2 特色原则。所谓特色,是指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结构特色。高职教育是直接为区域经济、地方经济服务的,区域经济、地方经济中的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是高职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改革、发展的主要依据。因此,高职教育专业结构的调整与提升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的大局出发,考虑和研究区域范围内的专业结构问题。高职院校应根据区域经济、地方经济中的支柱产业设置主干专业,根据区域和地方的经济特色开设对应的特色专业。同时,结合地方区域内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特别是主导产业的实际要求,实行重点突破战略,设置并建设一批与当地经济建设相适应的特色优势专业,形成专业“亮点”,并以特色优势专业的示范作用带动专业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特色优势专业是高职院校的支柱和窗口,可以保证学校教学的稳定性并为学校创造品牌效应,对提升学校的吸引力具有重要意义。
3 复合原则。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生产一线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性的,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到许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所谓复合原则,是指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时,应考虑生产一线的跨学科要求,将生产一线工作的外在要求和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专业。高职教育专业复合的主要形式有:一是将有一定跨度的不同学科综合起来,形成新的专业;二是将不同的专业复合起来;三是将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复合起来。
4 超前原则。高职院校在设置和调整专业时应充分考虑到人才培养的周期性,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要关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趋势;要调查学校所服务的区域经济的资源优势、支柱产业及其发展方向,根据当地经济的特点来科学地预测人才需求,适时开设具有一定超前性的专业。坚持超前性原则,就是要瞄准前沿高新技术,在高新技术领域设置高层次专业就是要使设置的专业适应发展前景较好的行业。专业设置和调整必须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保持同步,不断吸收技术、管理上的新成果,及时淘汰陈旧内容,使学校的专业设置始终保持超前性。 转贴于
三、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及实践
1 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基本思路。第一,针对区域经济特点设置专业,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形成一套科学的面向市场的办学机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充分考虑地方、行业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和特点,以区域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主导,本着为地方、为行业经济服务的目的来设置专业。高职院校在规划专业设置时,首先,要搞清区域内产业结构的发展态势,研究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因素,包括区域宏观政策发展方向、功能定位、科技水平发展、现有劳动力数量、成本等因素;其次,要研究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态势,一方面要搞清现有产业发展的状况,另一方面要借鉴西方职业教育发达国家经验,预测未来产业发展的走向;最后,要明确区域内行业发展的重点,特别是那些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要重点加以分析,并以此作为规划专业设置的前提。高职院校应针对本地区经济结构与布局的发展规划、社会发展及科技进步对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需求,做好人才市场需求状况的中长期调查研究,适时开发新专业,调整老专业,优化专业结构,培养企业急需人才。稳定的重点主干专业服务于区域支柱产业;新兴的具有增长强势的专业服务于第三产业;灵活的、短线专业服务于非支柱产业或特定行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只有依托于区域经济,服务于区域经济,才能培养出深受企业欢迎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专门人才,才会有稳定的生源和良好的声誉,进而办出学校自己的特色,有效地提升自身的吸引力。
第二,紧紧围绕区域经济,依托学校特色优势专业,构建专业群。在高职教育发展的新阶段,高职院校要着力以自己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主干专业为依托,开发相近专业,并在原有专业的基础上繁衍新专业,形成新的专业增长点,构建专业群、专业链,推动学校稳定发展。一是依托区域经济产业链构建专业群。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产业为目标,通过分析某个产业链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状况,构建与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体系,形成链条式专业群。高职院校要瞄准区域内具有发展潜力的朝阳产业,根据自身办学条件选择并确定一些行业作为学校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依托,并进一步梳理产前产中产后、售前售中售后的产业链,以此来规划学校的专业布局,使学校的专业链与区域的产业链对接,进而形成学校特有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二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构建专业群。高职教育的专业是以职业岗位(群)为依据的,与职业岗位(群)具有一致性。高职院校应紧密结合企业岗位的设置背景构建专业群,紧紧围绕某一行业的职业岗位设置相关专业,充分满足企业岗位群的需要,并力求覆盖行业岗位群,为行业企业提供全面的、立体化的人才服务。三是根据职业方向构建专业群。根据某一行业的生产、服务、管理、技术、营销等相关领域,依托学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主干专业设计专业群。
第三,密切联系行业企业,全面推进校企深度融合,积极探索充满活力的高等职业教育多元办学体制机制。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高职院校应继续深化校企合作,与企业共同完成包括专业设置、课程开发等在内的人才培养过程。《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高职院校要加强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和合作企业的沟通协调,探索建立政府、教育主管部门、行业、企业等多方人士参与的“学院理事会”,制定章程,明确职责、权利、义务。理事会下设“专业设置管理与专业指导委员会”,根据高职院校发展规划,共同筹划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调整,确定人才培养方向和目标,指导和协调学校与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增强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
【关键词】审计 现状 对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进步,审计行业作为企业发展的产物在企业的日常运营中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审计行业作为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国审计行业对国家违纪违规行为的查处,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快速有效发展,但是,现阶段审计行业人员发展中还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改进。
一、我国审计行业人员发展现状分析
(一)审计行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要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审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高,审计工作量不断增加,但是现阶段审计行业人员数量较少,难以适应经济的发展需要。工作量较大,审计工作的覆盖面较窄使得审计工作中存在较多的空白点和盲区,这一矛盾也成为各地审计机关工作中的最大问题。
(二)审计行业人员的工作业务素质不高
我国大多数审计工作人员都是从会计行业中选的,在学习专业角度大都是会计专业,所以对审计知识接触较少,没有足够的审计工作经验,自身的审计业务能力不足,在工作中经常出现审计工作失误,比如很多审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经常把以往的工作案例作为工作的依据,导致审计工作的准确性较差。此外,部分审计行业人员在审计工作中完全依赖国家的政策法律法规,没有基于数据进行详细的审计分析,掩盖了企业真实的财务运作模式,忽视了审计工作的独立性,使得很多企业在税务收缴问题上投机取巧,扰乱市场经济的公平运作,对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很大损失。
(三)审计违规处罚条例不完善
由于我国对审计违规处罚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全国各地的审计违规事件较多。我国对于审计违规行为的处罚,大都是对违法审计规定的相关责任人进行相应的行业处罚,往往没有民事处罚,在责任的追究上也没有明确的规定。政策约束机制的缺失,使得审计人员在工作中忽视自己的职业道德,审计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甚至有些地区的审计工作出现形式化的问题。
(四)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缺失
审计行业内存在着严重的职业道德问题,职业道德的缺失,导致审计工作中虚假鉴证的行为不断涌现,比如郑百文、银广厦造假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对审计诚信问题的质疑,为此,相关部门应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二、提高审计行业人员工作质量的对策分析
为了提高审计行业的工作质量,提高审计行业人员的工作的综合能力,审计行业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充分发挥审计行业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增加审计行业专业人才的培养数量
针对现阶段我国审计行业人才缺失的问题,我国应该从教育源头上加强对审计人才的培养,各大高校应该注重设立审计专业,增加审计专业学生招生,为社会输送更多的审计专业人才。与此同时,让更多的财务会计人员转化为审计人员,针对会计专业与审计专业学习中的诸多类似之处,可以让部分会计人员学习理解审计知识,以弥补审计人员的不足;注重对审计工作人员的后期教育,定期进行培训,以不断提高审计专业人才的质量和数量。
(二)提高审计行业人员对自身职业的了解
对自身职业的认识和了解,可以让人们以更加积极的姿态投入工作中,为此,需要不断增强审计工作人员对自身职业的认识,消除其自身度审计行业存在的偏见,让他们在工作中时刻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充分考虑市场的变化。审计工作对企业的经营和发展起到积极的监督作用,有效的监督可以帮助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改善经营模式,提高防范意识,增强市场竞争力,为企业赢得更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三)增强审计行业人员的专业素养
审计行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是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为此,审计行业人员必须要不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并在工作中熟练使用各种各样的审计软件,熟悉审计工作的工作流程和方法,更加灵活的手段处理问题。对相关企业单位来说,也应该不断加强对审计专业人员的培训,让审计人员具备更加完善的财务知识、税务知识,从各个角度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四)提高审计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
首先,审计工作人员应该以审计职业道德作为日常工作的指导,提高自身的品德情操,严格遵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奉公守法、清正廉洁。其次,不断完善我国现有的审计法律法规建设,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并完善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确保其严格依照职业道德规范执行公务。与此同时,加强对违规人员的惩处力度,进而不断提高审计行业人员的职业道德素养。
四、结语
现阶段,各行各业都十分重视审计工作,审计行业人员的工作质量对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审计工作人员作为影响审计工作质量的关键,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审计工作能力,以更加灵活的应对审计行业中出现的问题,使审计工作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宋丹,关中达.论审计人员素质现状及对策[J].现代商贸工业,2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