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企业文化与营销

企业文化与营销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企业文化与营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企业文化与营销

企业文化与营销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文化与营销结合的原因入手,深入分析了二者结合是我国企业新世纪的必然选择,阐述了企业营销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着重提出了文化与营销结合的四大内容:创新观念、拓宽市场、改良产品和更新方法。为营销人员在营销道路上指点了迷津,给营销人员增加了信心。

随着21世纪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来临,人类社会全面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特别是在我们国家加入WTO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时期,企业的文化与营销的结合对产品销售有重要的影响。为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企业文化与营销结合的原因

(1)买方市场的形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买方市场特征日渐明显,但是在消费质量、消费层次和消费水平以及产品多样化和服务方面,还没有达到完全买方市场的层次。

(2)加入WTO后的激烈竞争。我国加入WTO后,进一步开放了国内市场并且降低了关税,这导致了更多的国外企业和国外产品进入了我国市场,从而使得国际竞争国内 化。

(3)知识经济的挑战。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大小取决于其创新力的强弱。企业创新力包括多个方面,营销创新力是其核心要素之一,企业只有大力开展营销创新、营销多元化、营销文化化,才能更好地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2企业营销存在的问题

(1)企业现代营销观念淡薄。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一些国有企业对买方市场仍然奉行传统的营销观念,缺乏创新意识,对市场环境的新变化缺乏敏锐的洞察力。

(2)品牌管理落后。不少企业品牌意识比较淡薄,品牌营销缺乏经验,品牌命名设计的雷同现象严重。

(3)产品创新不足。传统的产品开发方式在知识化、信息化的环境下暴露出来的弊端十分突出。企业只有通过产品创新才能应对来自市场的各种挑战,才能满足用户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

(4)营销创新的方法滞后。我国企业的营销方法仍然陈旧,营销方法还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大影响了企业的自身发展。

3加强企业文化与营销策略的结合

3.1创新观念,提高文化品位

企业发展的关键在于营销观念的不断解放和创新,只有观念更新,才有可能促进企业在市场上的领先。

(1)亲情营销,重塑营销理念。20世纪的市场营销观念强调的核心是顾客至高无上,把顾客当“上帝”。而亲情营销理念强调把顾客当“朋友”或“亲人”而不是“上帝”,通过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鱼水)关系,把企业与顾客之间的距离最大限度地缩短。

(2)全球营销,扩大营销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式下,各国企业和产品纷纷走出国门,在世界范围内寻求发展机会,许多产品都已成为全球产品,许多支柱产业也已成为国际支柱产业。

(3)知识营销,提高营销技巧。知识营销是营销理念的深化与知识经济发展二者相碰撞的结果。首先,知识营销是营销理念从占领到培育和缔造市场的必然产物。它将市场看作为动态的和上升的。

3.2拓宽市场,增加目标聚集

美国著名的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教授在其《竞争战略》一书中指出,企业的市场竞争战略有三种: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聚集。笔者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尤其要倍加关注的是后两种竞争策略。着眼于21世纪,企业应高度注重拓展下列市场:

(1)高科技市场,趋势强劲。高科技市场是发展前景极为广阔的市场,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潜量,且涉及许多个行业,大有拓展价值。

(2)农村市场,空间巨大。我国约有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总数达9亿之多,由于城乡之间的差别,农村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消费水平大约相差10年,因而农村市场大有发展潜 力。

(3)旅游市场,前景良好。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交通条件的改善,越来越多的人将选择外出旅游,进而增加旅游消费,旅游产品将成为21世纪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4)文化市场,促动发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同时又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度,文化资源十分丰富。充分重视发展文化产业和拓展文化市场,把它作为发展市场经济的“助燃剂”,即“文化搭台,经贸唱戏”。

3.3改良产品,塑造企业形象

(1)提高产品标准。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一方面应按照国家标准、国际标准严把质量关,符合ISO9000、ISO14000等国际认证标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应以消费者要求为最终标准,力求使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消费者需要。

(2)增加产品品种、花色、样式。数字化的经济模式使得产品生产不仅越来越多样化,而且越来越容易。由此而引发的一个问题就是随着技术的高度发展,一方面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市场上会出现越来越多同质性很强的商品;同时,先进的技术又加速了产品的发明创造,使得一种新产品在市场上停留的时间越来越短,只有不断更新换代才能在市场上站稳。

(3)创新产品包装。创新包装要与产品的特性和价值相符,进行适度包装,包装材料的选用也要从有利于环保出发,尽量节约有限资源,应注意纠正对“包装”的变异理解,防止“货卖一张皮”的现象蔓延。

(4)更新产品品牌。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发展和竞争的变化,对品牌的设计和使用加以更新。另一方面,要根据企业的发展扩大品牌的知名度,争创全国名牌和国际名 牌。

(5)满意产品服务。服务是有形产品的延伸和重要组成部分,能够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利益和更好的满足。

参考文献:

[1]张志勇.新时期营销环境变迁与营销创新[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19):43-44.

[2]田天沐.对企业营销创新的思路构思来源的研究[J].市场周刊,2007(4):78-79.

[3]朱冬林.营销创新重在营销观念创新[J].现代管理科学,2007(2):22-23.

企业文化与营销范文第2篇

一、内部营销理论综述

内部营销的起源和发展皆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下:满意的员工产生满意的顾客,要想赢得顾客满意,首先让员工满意。早期西方学者对内部营销的认识是将员工视为企业内部顾客,如,对内部营销的定义是:将公司出售给内部顾客——员工,高满意度的员工将促使公司具有市场导向和以顾客为中心,有效的服务传递要求被激励和有顾客导向意识的员工。认为,为了理解组织内的营销,必须把公司看成市场。在这个市场内,交换发生在员工和组织之间,员工作为组织的内部顾客是一种被广泛接受的内部营销范式,;,;,。将员工视为企业内部顾客,他们认为“内部营销是吸引、开发、激励和保留优质员工,通过工作这一产品来满足他们的需求。”

随着内部营销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学者对内部营销进行了重新界定。对内部营销将雇员视为顾客的观点提出了不同的见解:第一,与外部营销不同,卖给雇员的产品——工作可能是他们不需要的甚至是反感的。第二,雇员不可能去选择产品,而是产品选择他们。第三,由于雇佣的契约性质,雇员可能被强迫接受他们不想要的工作。第四,雇员作为顾客的概念还会导致的问题是,外部顾客的需要是否超越雇员的需要。最后,满足雇员需要所付出的成本需要考虑。基于这种质疑,一些学者对内部营销的概念进行了广义的界定,建议内部营销的概念回避将雇员作为顾客的说法,内部营销概念应界定营销技术在内部运用的界限。西方学者在对内部营销的广义定义中更少强调将雇员作为顾客,更多强调内部营销的任务和作用,即为获得顾客满意而必须注重在营销活动的有效执行中雇员的中心作用。对内部营销的界定是:用于在员工中开发和激励顾客意识的工具;另一种可选择的范式是:内部营销的目标是开发顾客导向的企业文化,。根据这种观点,雇员被认为是通过组织中全方位的沟通,努力为买者提品和服务的组织伙伴,如,建议:内部营销是在雇员和管理之间的双向沟通

,内部营销可被运用到决策过程和团队。

无论是将员工视为内部顾客,还是强调员工在顾客满意中所起的中心作用,内部营销理论的实质是强调企业要将员工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企业需要借助内部营销的理念、技术和方法来获取外部竞争优势。进行内部营销对企业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内部营销虽然在服务部门首先被运用,但随后人们认识到,内部营销对所有的公司都同样重要,包括制造业、非赢利组织的政府机构,。因为内部营销的目标和作用决定了市场经济中的任何一个组织都不可能忽视内部营销而能很好地生存。内部营销的目标是在员工中促进顾客意识,通过员工和顾客的交互作用实现顾客满意,。甚至建议:内部营销“有克服组织对变化的阻力的作用,激励、整合雇员为组织的功能性战略的有效执行”。这种观点考虑了这样的事实,企业战略中的任何变化可能要求用内部营销去克服组织的惯性和去激励员工有效执行组织适应变化所要求的行为。面对现代企业人员流动率居高不下的状况,提出内部营销能减少员工流动,保持员工忠诚。

二、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提到企业文化,许多学者自然将企业文化与以人为本联系在一起,原因在于企业文化理论的提出是缘于世纪至年代日本企业的迅速崛起。年代初美国学者对日美企业的管理方式进行了大量的比较研究,提出了企业文化的概念。与日本企业相比较,美国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过分强调三个“硬性”即战略、结构、制度,而日本企业则在不否认三个“硬性”的前提下很好地兼顾了其余的四个“软性”即人员、技能、作风和共同的价值观帕斯卡尔、阿索斯,;美国企业应学习日本企业的信任感、亲密度和凝聚力大内,,这些研究的结论表明,日本企业管理中的主要特征是奉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注重从人的需求出发,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这种鲜明的管理特征构成了日本独特的企业文化。而美国最成功公司同样也是珍视企业至为宝贵的资源——人,通过人的潜能的发挥来提高生产率彼得斯、沃特曼,。虽然企业文化理论的出现是与注重对人的重视的企业价值观相关联的,但企业文化并不等于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可朔源到行为科学理论。年至年,以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埃尔顿·梅约为首的一批学者,在美国西方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了著名的霍桑实验,第一次把工业中的人际关系问题提到首位,提醒人们在处理管理问题时注意人际关系的因素,并提出了“社会人”假说,认为人不是单纯追求经济收入,他们在生产中追求人与人的友情、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等。基于对人的需求的多层面理解,梅约提出应满足人除经济需求以外的其他需求,认为管理者应注重员工之间的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全局意识和团队精神;强调集体荣誉、提倡奖励制度等。并提出新型领导能力就是要在正式组织的经济需求和工人的非正式组织的社会需求之间保持平衡。

从世纪末到世纪中叶,西方管理理论一般被认为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三个阶段。每一种新理论的出现,都是首先基于对人的认识的变化。在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过程中,对人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可信任的人”等假说,导致了对人的不同管理思想和管理方式,人在组织中的地位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在管理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管理理论和实践都聚集在一个焦点上:人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如何实施人本管理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面临的巨大挑战。因此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已是不容质疑的事实。

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通过对人的有效激励来充分发挥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最大限度挖掘人的潜能,来更好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的契合。如何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特性怎样才能体现以人为本,这需要对企业中人的需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马斯洛有关人的需求五层次的实质不会改变,但在不同的经济、社会、文化等背景下,满足需求的方式和手段不尽相同,甚至在同一社会文化背景下的不同时期,实现各种需求的形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地改变。这就要求企业在以人为本的企业理念指导下,立足于企业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随着企业环境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探索新的企业行为方式,来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塑造以人为本企业文化,即实施以人为本管理的根本是针对人的需求进行管理。内部营销是实施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重要手段。

三、内部营销是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诠释

.内部营销的实质是企业要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

关于内部营销的种种界定虽然说法各异,但形成共识的是:满意的员工产生满意的顾客是内部营销的基本前提。内部营销的对象是企业内部员工,目的是通过满意的员工来实现企业外部顾客满意,从而获得企业竞争优势。员工满意可通过将营销原理运用于企业内部来实现。内部营销理论一方面说明了企业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也为实施以人为本企业文化提供了具体的营销技术和营销策略。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获取最大利润,然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获取利润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呢传统营销理论认为是赢得一次易的顾客,现代营销理论则强调如何保留顾客,留住顾客等于拥有了企业未来的利润来源。企业竞争实质上是对各种资源的竞争,如人力资源、资本资源、技术资源,信息资源,而归根结底是为了有效地利用这些资源去获取顾客这一现代企业的核心战略资产。因此谁拥有顾客谁将拥有竞争优势。而获得新顾客的成本比保持老顾客的成本要高得多,留住顾客是企业投入与产出比的最优选择,留住顾客的关键是使顾客满意,而要使顾客满意就必须首先使为顾客提品和服务的员工满意,不满意的员工是企业留住顾客的最大障碍。因此获得顾客满意直至保留顾客的关键是企

业内部员工的满意。而满足员工的需求是获得员工满意的必由之路。企业只有树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才能真正做到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关注员工的需求,直至满足员工的需求。

.内部营销诠释了以人为本的内涵

本文认为内部营销首先是一种管理概念,该理念对企业与员工的关系进行了重新认识,即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不断地发展壮大,必须转变传统企业与员工关系的模式。从西方企业发展的历程我们看到,企业与员工的关系首先表现为一种雇佣关系,其次表现为一种管理关系。传统管理模式下,企业雇佣雇员,雇员只有接受工作的权力而没有选择工作的权力;企业对雇员进行管理,雇员必须在组织各种制度的管理和制约下为组织目标而工作,雇员处于从属地位。内部营销理论的前提是,企业需像对待外部顾客那样对待员工,即坚持将人放在管理的中心地位,从员工的需求出发,对员工进行管理。企业与员工双方的地位将发生深刻的变化,从企业占主导地位发展到员工占主导地位,具体表现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知识将取代传统经济时代的主要生产要素——资金资本成为核心的生产要素,而拥有知识的人自然成为企业发展的主导。在企业人力资源聘用中,人才选择企业,企业渴求人才的时代已经来临。有学者预言,世纪将是人才的时代。在管理关系中,企业的目标必需与员工的目标相契合,企业的各种管理制度、行为准则须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来制定,而非传统管理中仅仅将员工看成管

理的对象,从管理者的角度,对员工采用强制的手段、硬性的制度等进行约束式管理。企业的诱因与员工的贡献应保持平衡。

.内部营销理论的运用是对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实施

以人为本企业文化的价值观是倡导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依靠人、发展人和服务人,而企业在其经营管理活动中如何才能做到以人为本,在具体的企业行为文化中,如企业的管理制度、行为准则等方面如何体现以人为本,即人本管理运作模式的实现问题是企业最为关注的焦点。内部营销理论将为此提供指导。以人为本的关键在于企业对员工各种需求的关注和满足,且在企业与员工相互投资中企业应居于主导地位,即企业应主动针对员工需求进行投资,这样自然会得到员工的回报,而非传统管理中,企业期待员工做出贡献后才给予相应的报酬。运用内部营销理论去建立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在于在员工与企业交互作用的全过程中,管理人员运用营销理论如,营销调研、市场细分及营销组合策略等来实现以人为本。

一内部营销调研是实施以人为本的前提。以人为本的前提条件是了解人。人的需求和欲望是什么,是实施以人为本首先要关注的问题。关注员工的需求和欲望不等于了解员工的需求和欲望。传统管理是从不关心员工的需求到依据管理者对员工需求的假设来确定员工的需求,而假设代替不了现实,特别是在人类社会将要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行为、思维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的需求个性化将更加突出。因此,必须运用营销调研技术,准确了解员工的情感和需求,这将是企业能有效地实施以人为本的前提。各种外部营销调研技术都可被用于了解员工的情感和需求,如可运用一对一的访谈、问卷调查、圆桌会议、实地观察等技术去了解员工的动机、情绪、信仰、价值观、潜在的恐惧和反抗,只有真正了解了员工需求和情感,以人为本才能得以实施。

二内部市场细分是实施以人为本的基础。员工需求的差异性、变化性决定了对员工管理的柔性化和精细化。在对员工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变量如人口统计特征、心理变量等对员工进行细分,这种细分是基于每一项人力资源管理活动而言,即在对员工进行招聘、培训、使用、沟通、激励等活动中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及情感特征将其分为不同的群体,然后对不同的细分群体采用有针对性的措施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和管理效用。传统管理下的这些活动对所有员工是无差异的。如在培训、沟通和激励的方式、手段上并没有去考虑员工的个体差异,而是千人一律,这就是许多企业的困惑:为什么花了巨大的成本去培训、激励员工,而收效却并不明显。企业一相情愿的管理行为,如果没有针对员工的需求,员工并不会买账,也不可能体现以人为本。有许多优秀企业对员工管理中开始运用细分的思想,如,对员工的培训按不同职位、职能分别进行。但对员工的管理按其需求细分的企业还不多见,当然,这里有企业不得不考虑的成本问题。按员工需求对其进行管理,如,根据员工不同的需求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有针对性的沟通方式,适合员工个性和知识特点的职业生涯设计等,是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必由之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希望员工将拥

有的知识资本或称智力资本奉献给企业,但员工对企业的奉献程度取决于员工的需求、情绪、信仰和动机等情感资本的满足程度,即企业实施以人为本的程度。与知识资本同样重要的是员工的情感资本,信仰、情绪和动机等是情感资本的基础,情感资本决定着员工是否建设性地将其知识用于支持组织目标。以人为本需对员工的情感资本予以高度的关注,因此,在对员工进行细分可选择的变量上除了采用通常的一些人口统计变量,如年龄、性别、职位、职能等,还需更多地考虑根据情感变量对员工进行细分。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地针对员工的需求进行有效的人本管理。

企业文化与营销范文第3篇

摘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对企业文化进行了不断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并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先进的企业文化构建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单单依靠科技含量来占领市场已经不在可靠,企业文化的重要作用逐渐体现出来。本文对物流企业的企业文化进行系统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物流企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对于物流企业的竞争力的提高有着很深的影响。实际上,文化的相互竞争相互比较才是更加高层次的竞争。在我国物流产业飞速发展的时代,怎样发展我国物流企业的企业文化使它们发展壮大能够加入到全球市场的竞争是我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关键词:中小企业;文化建设;物流企业;发展;竞争

一、企业文化的概论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对企业文化进行了不断深入和系统的研究,并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先进的企业文化构建系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家们也逐渐意识到企业与企业的竞争体现出来的就是企业特色的竞争。在深层次来说就是告诉我们企业必须要把自己的特色转化为优势资源,并且把它突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能否建设个性鲜明的企业文化关乎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更大的收益,这些收益能够不断地帮助企业壮大经营规模,同时不断地在整个行业内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帮助整个行业去塑造新的形象,能够不断地去吸引更多的经营人才和更多的社会资金。

建设企业文化,质言之,就是要做好“人”的工作。任何一个行业的竞争最终都会演变成人才的竞争,看公司所拥有的人才所掌握的专业知识,或者他们所具有的商业素质。对于物流行业而言,员工是服务的主要承担着,他们是否能够保证向每一个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直接影响着整个企业的经营效益,不过分地说,物流企业的企业文化是否优秀可以直接同构员工的日常工作表现直观的看出来。所以,在企业人员管理上一定重视和尊重每一位员工,做到制度以人为本,全面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力,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使得员工视企业为自己的家庭,真心实意的为公司做贡献。任何一个企业都应该注重与员工的沟通,因为他们才是直接和顾客接触的人,应该有一个直接与最基层员工沟通的桥梁,能够够直接的倾听到这些员工的第一想法,能够把每一个员工所提出的意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分析,能够把一些有作用或者可以发挥效果的意见付诸于实际经营的改进中。同时还要不断地对员工进行专业技能和服务方式的培训,能够让企业员工不断地去自我提高,同时制定一套用人唯贤的企业管理模式,让每一个员工看到希望,让每一个员工能够清晰的了解自己所应该做到的或者所应该努力地方向。

企业文化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是企业经营过程中所应注意的一个重要方向,任何一个企业都不能一直坚持这一种经营理念,必须要更具不同时期变化出不同的经营模式。尤其是服务行业的企业应当鼓励员工在学习中不断的创新,进而来提升服务,同时使服务的内容更加的丰富,不断的发现服务的新方法和途径。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自己企业的良好的文化形象相当的重要,好的企业形象代表着企业管理、经营成功,同时帮助企业在行业内获得竞争优势,帮助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获得更多的利润,从某一角度来说这种做法就是在帮助企业去创建一个良好的发展模式。

二、 以物流为例的企业文化的实际建设

不同企业所处的竞争环境和产业规则不同,所以我们所讨论的企业文化在不同的企业有着不同的文化特点,物流企业的企业文化也有着自己自身的特色。我们深入调查发现,大多数的物流公司是私营企业,它们有着私营业的普遍特征,这些特征的表现为:一、物流企业在市场的不断变化中适应能力比较好,但是内部不能维持稳定。二、物流公司所在的行业对技术要求比较低,对人员的素质要求并不高。三、企业对文化的建设的认知和感受不深,认为企业只要赚钱就行。四、作为私营企业,许多物流公司并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只是以短期的利润为主要目标。

物流企业想要克服这些缺陷进行生存和发展,还需要从建设企业文化入手。建设企业文化就要培养物流企业管理层的组织学习的能力,加大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建立相关的员工学习制度,增强员工间的工作经验的交流。使员工增加工作经验,丰富工作技能,具有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把员工放在的相互竞争的氛围中去,使他们通过学习取得竞争优势,从而挖掘员工工作创新的潜能。

物流企业想要发展企业文化重点就是对企业的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塑造企业核心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是一个企业的根本追求和理想。企业文化的建立使一个企业有了处事的原则,使员工有了对工作的信仰。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的建设也使企业有了新的企业形象,这种新的企业形象有利于企业影响力的形成,对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企业未来目标的确定对于企业文化的构建非常重要,发展的方向一定要与市场的趋势相吻合,能够满足市场对于产品的需求,能够给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企业未来目标实质上就是企业的发展规划,只有切实可行、注重实效的规划才有利于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才有利于与企业优质文化的构建。员工可以通过企业的发展目标找寻到自身价值实现的途径,可以发现自身最基本利益的获得途径,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才能够让员工从心底里认同企业文化,认同企业发展模式。

笔者希望继续加深对于物流企业文化研究,并对国内其他企业文化进行横向对比研究,期望能够研究出一套适合我国企业文化发展的道路,同时通过对物流企业文化的研究去推广到其他行业企业文化的构建,去找寻企业文化对于一个企业提高竞争优势的方法,不断地去提高经营者对企业文化的重视度,帮助企业去构建一个优秀的企业文化,去构建一个能够提高自身竞争优势的企业文化。(作者单位: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川谢维:中国惠普公司企业文化探析[O],成都:西南财经大学,2003。

[2]陈绍海.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企业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8

企业文化与营销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电力营销;问题;措施

电力企业营销问题及营销思路是值得人们进行深入探究的,因为这关系着电力企业营销的水平,同时对于今后电力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只有加强对于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的研究,才能帮助人们更深入地了解其中的内容,找出其中的营销问题,为后续营销管理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进而提高营销管理水平。因此,这就要求有关人员能够提高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认识以及重视程度,并且能够针对这些问题积极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的发展。

1电力企业营销工作中的问题

1.1电网基础薄弱

就目前而言,在我国电力企业营销的过程中,还是有不少问题存在的,电网基础的薄弱就是其中之一。这类薄弱不加限制,在城市和农村电网的建设中,电网基础都是比较薄弱的,甚至有些地区还不具有电力资源,而有些地区会出现电力资源浪费的现象,这些地区不能进行相互协调,这就不利于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开展,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重点难点,这就需要有关方面能够提高重视,加以解决。

1.2电费的回收问题

在电力企业营销的过程中,不得不考虑到电费的收取,但是常常会出现一些电费回收问题,具体而言,主要有几下几点。首先,由于部分用户资金周转较难,所以还是会存在电费拖欠的现象。其次,尤其电力用户具有临时性的特点,部分地区会受到季节性排水工作的影响,所以,也会导致拖欠电费现象的发生。最后,有些企业由于受到政策调整等方面的问题,也会影响到后续电费回收工作的顺利进行。

1.3供用电合同管理的现状

在供用电合同管理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事实上,供用电合同管理是电力企业营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而由于一些原因的出现,常常使得供用电合同管理的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就其中的问题而言,重要有以下几点。首先,由于专业管理人员的缺乏,在供用电合同签订的过程中,往往就会存在着不规范现象。其次,由于合同管理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多以在工作交接以及实际经营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最后,由于电力企业的客户数量较多,所以在供用电合同管理的难度上也是较大的,这都难以保证供用电合同管理的质量。

1.4企业营销人员素质普遍较低

电力企业营销工作人员的素质偏低也是如今电力营销中的问题之一,事实上,工作人员往往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而他们的素质更是起着极为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最终电力营销工作的质量具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在实际营销管理的过程中,电力企业营销工作人员的结构往往会存在不合理的情况,而且这些营销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是有待提高的,一些营销工作人员的知识和能力都十分有限,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要求。而且有些营销人员的年龄偏大,理解能力以及操作能力都不强,这都需要有关方面加以重视,并注重电力营销人员素质的培养。

1.5供电服务存在的难点

一些电力用户的新客户在安装,增容等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但是,电力企业需要严格按照各个环节的工作特点来办理相关的手续,因此,这是供电服务的难点问题之一。另外,老客户,新客户的数量较多,电力企业的运行都是以客户所缴纳的电费作为流转资金,但是缴费难的问题就成了电力企业所面临的又一难题。除此之外,故障的抢修问题也是一大热点问题,尤其是在用电的高峰期,电力线路的故障问题比较明显。

2加强电力营销管理的途径

2.1落实督办制度,创造良好的营销氛围

落实监督管理等制度是基本的要求,同时也是加强电力营销管理的有效途径,只有不断落实相关监督管理制度,才能起到一定的约束以及规范作用,明确相关人员以及部门的职责,推进电力营销工作的顺利进行,避免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问题,进而提高电力营销管理的水平。除此之外,还需要落实奖惩制度等,以积极地调动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使得工作质量以及效率有所提高,创造良好的营销氛围,加强电力用户与企业之间的联系,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的良好发展。

2.2完善线损分压管理,严肃线损考核

事实上,在电力企业营销管理过程中,也需要做好线损分压管理工作,这是其电力营销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但是常常会发生线损问题,所以,这就要求有关电力企业能够深化管理,加强线损考核与管理,不断完善线损分压管理,保证各个环节考核数据的一致性,避免一些误差的出现,以保证其考核的精度,尽量避免线损问题的产生。

2.3加强业务学习

要想做好电力企业的营销管理工作,还需要有关电力企业能够加强营销人员的培训工作,并且注重专业人才的引进,以真正提高电力企业营销管理水平。具体而言,应该做好以下几点。首先,需要电力企业能够注意加强营销人员专业知识的培养,可以聘请各种专业顾问等进行指导以及教育,不断丰富电力营销人员的知识。其次,还需要电力企业能够注重加强工作人员业务水平的锻炼,不断提高他们的操作能力以及技巧,以满足营销工作的基本要求。最后,还要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更好地促进电力企业的健康发展。

2.4做好关键营销岗位调整的衔接工作

实际上,在电力企业营销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会涉及到多个环节以及岗位,而关键岗位的人选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一旦关键岗位发生变动时,其衔接工作也很关键,只有做好关键营销岗位的衔接工作,才能避免混乱情况的发生,尽量避免各种问题的发生,有效加强营销管理。这就需求新老员工交接工作的时候能够注重经验等方面的交流以及具体的对接工作。

2.5考虑岗位薪酬差距

适当进行激励措施,调动员工积极性。往往身兼多职,但是岗位工资在公司中属于较为偏低的,建议公司可考虑营销人员岗位工作量,适当进行激励措施,适当对部分营销人员岗位工资进行调整,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

2.6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

在实际进行电力企业营销管理的过程中,除了要做好以上几点外,还需要有关部门之间能够协调工作,对于各类营销数据等积极地进行有效的配合管理,同时还要加强数据的变更处理,对于一些营销数据故障问题,还需及时地进行故障处理,加强检修,而生产部门在计划停电以及检修之前,都应该告知营销部门,真正实现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以保证营销服务水平的提高,更好地满足电力用户的需求,保证电力服务的质量,尽量避免投诉等问题的发生。

3结语

企业文化与营销范文第5篇

1、注重“集体认知”

集体认知是一个组织价值体系和行为方式的共识达成,具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凝聚力量。职工对企业认知度和归属感的增强,会端正安全动机,增强责任意识,激发干好安全生产的积极性,以认真的态度、积极的心态、高度负责的精神对待安全工作,履行安全职责。例如华丰煤矿开展了“爱国、爱企、爱家”教育活动、“我与企业共成长”活动、“忠诚・责任・奉献”演讲比赛、评选“明星员工”活动、组织星期六义务劳动、井下职工集体过生日、每月一日升旗仪式……通过各种方式教育职工树立“把职业当事业,把企业当家业”、“企兴我荣,企衰我耻”的理念,把个人发展融入企业发展,增强干好安全生产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所学的知识技能运用和落实到实际操作中,从而自觉约束自己的不安全行为,杜绝违章违纪现象的发生。

2、运用“首因效应”

人们对首次接触的事物印象十分深刻,称为“首因效应”。在新职工的安全教育工作中,运用好首因效应能够开启一个人安全职业生涯的良好开端。近年来,华丰煤矿十分重视新职工的安全教育,严格岗前培训,让新职工掌握本岗位的安全操作规程和安全注意事项;让新职工了解企业安全文化、安全理念、职工行为规范;通过组织新职工观看事故案例专题片、牌版展等方式进行警示教育,把历年来发生的安全事故告诉新职工,让新职工直观、深刻、强烈认识到安全事故危害性,督促和激励新职工从入矿第一天起就牢记“安全第一、生产第二”,自觉加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自觉遵守各项安全规章制度。

3、抓住“近因效应”

人们对最近接触的事物印象往往比较强烈和深刻,称为“近因效应”。为此,要建立安全教育长效机制,对职工进行经常而反复性安全教育,贯穿于日常工作学习的全过程,让职工时时刻刻想安全。华丰煤矿全年开展“六个一”安全教育活动,即推行“每班一问、每周一题、每周一次家庭作业、每旬一讲座、每旬一帮教、每月一考”等“六个一”安全培训模式。通过持续不间断的安全教育,取得了“时时讲安全,人人会安全”的良好成效。

4、关注“鲶鱼效应”

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称为“鲶鱼效应”。在安全生产环境中,由于人才流动和竞争上岗,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对职工群体产生了压力和动力,能够使职工产生危机感,从而更好地工作。“鲶鱼效应”给安全教育工作的启示是:一是要在安全教育过程中结合安全技能培训,开展适当的竞赛活动。华丰煤矿以项目部为单位开展内部练兵比武,要求全员参与,体现普及性和广泛性;根据各专业组织的技术比武进展情况,适时组织“采掘机运通”五大专业的技能知识大赛。二是充分利用好“鲶鱼”。对此,华丰煤矿为各专业、各工种比赛成绩名列前茅的职工建立档案,作为年终评选明星员工、劳动模范、首席技师的重要依据之一,并择优推荐上级有关部门组织的技术比武和评先树优;引导和动员全矿每个创新能手、高级技师结对子带徒弟,使高技能人才数量有明显增加;对自学成才的职工将积极向上级推荐,使之获得更高的荣誉和待遇,激励更多的职工岗位成才、自学成才。

5、强化“心理暗示”

“心理暗示”指用含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在安全教育中要强化理念导入,对职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养成良好工作习惯。华丰煤矿利用各种宣传渠道进行安全宣传和教育,增强全员安全意识。在矿电视台、报纸、宣传橱窗开辟安全专栏;利用办公网络、牌板展览、现场抽答等便于职工参与的形式,传播煤矿安全技能知识;组织职工代表、群监督员开展安全巡查;开展安全知识竞赛、安全签名、安全座谈会、征集安全漫画、安全警句活动;充分发挥女职工“二道防线”作用,采取井口送温暖、安全祝福等方式做好安全协管工……让“自己的安全自己管,指望他人不保险”、“用健康经营人生”等安全理念渗透到职工心灵深处,根植在脑海里,落实在行动上,在潜移默化中成为共同的安全价值观和安全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