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经济金融趋势

经济金融趋势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经济金融趋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经济金融趋势

经济金融趋势范文第1篇

在此我们不对金融危机做全面讨论,本文将根据宏观经济计量模型只就所涉及的变量来分析金融危机对我国宏观经济未来发展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及产出的影响

金融动荡影响美国投资、消费、就业、居民收入,继而引发世界性经济衰退,据世界银行、IMF预测,2009年全球经济最大增长率为0.5%.

(l)中国宏观经济的外贸依存度外贸依存度又称作对外贸易系数,通常指一个国家进出口贸易总额占本国GDP的比重,反映了一个国家经济活动和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同时又折射该国经济对全球市场的依赖程度。外贸依存度又分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出口依存度则反映一国经济对外部经济环境的依赖程度,进口依存度反映一国经济对外的开放程度。表6一n反映了1990一2007年间我国宏观经济对进出口的依存关系。数据显示,随着我国稳定的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宏观经济与国外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出口依存度、进口依存度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而且净出口占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2.64%上升到2007年9.37%。这表明我国国民经济与外部经济、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同时我国市场也逐步对外开放.

与此同时,这个较高水平的外贸依存度也意味着我国宏观经济要受到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和进口相比较,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的影响更为重要,因为出口总额严重依赖于国际市场的需求,也就是依赖于世界经济增长状况。当前由于金融危机下世界经济增长率迅速下滑,大大降低了国际市场需求,从而使我国的出口出现较大的困难。从2008年10月开始,我国进出口净额开始下滑,10一12月月环比增长分别为一9.05%、一14.24%、一3.45%,连续三个月出现负增长,世界金融危机的负面效应显露出来,见表6一12.

不可否认,中国经济增长对出口存在较大依赖性,出口己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因素之一,特别是2005年以来,我国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高达24.1%。而本文对宏观经济基准方案预测也显示出,未来我国要保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必需加大出口. 在金融危机形势下,面临着世界经济增长率的迅速下滑,我国出口产品需求下降,在假定消费、投资、进口等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根据出口总额的VEC模型和假定各年世界经济增长率仅为0.5%,可以估算出,2009一2012年,我国出口总额(按1990年价格)分别为42105.68、40682.5、37398.77、35446.47亿元,比基准方案分别减少了9446.63,18802.67,31239.57,43753.35亿元。外贸出口需求下降减少了我国2009年GDP的产出,必然放缓当年的经济增长率,进而影响到整个宏观经济运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外贸依存度的负面影响,外贸依存度高一方面意味着一国经济开放程度高、参与国际经济竞争能力强;但另一方面,也说明一国经济的独立性下降,经济运行风险大,易受外部经济环境影响.

(2)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吸引外资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要政策,外商投资既缓解了建设资金的短缺,又引进了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通过外商投资,我国利用外资方式由对外借款转换到外商直接投资,随着利用外资规模逐渐扩大,外资加大了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推动了经济增长,外资已逐渐成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因素.

1990一2007年,我国外商直接投资从102.89亿美元已增长到2007年的783.39亿美元(当年价格),按当年人民币名义汇率换算,占我国总投资比重先从1990年的7.29%达到1994年的18.31%的高峰,此后比重逐步下降,直至2007年的5.35%.

金融危机引发我国投资需求的降低,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宏观经济的总需求不足。据商务部统计,2008年12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562家,同比下降25.78%;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9.78亿美元,同比下降5.73%。;今年1一2月,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2761家,同比下降36.8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33.74亿美元,同比下降26.23%;2月份,全国新批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65家,同比下降13%;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8,33亿美元,同比下降巧.81%.

经济金融趋势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互联网 金融 发展 趋势 国民经济 影响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主要就是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适应于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要求,通过互联网相关技术优势来形成新的金融发展模式。针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其最为主要的特征就是开放性、电子化实时性以及集成性和远程化等多方面特点。首先,互联网金融应当尽量做到对现代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将电子符号作为相关数据的替代,将磁介质作为纸介质的替代,进而使网络数据成为金融信息输出的新型手段。

二、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尤其是在阿里巴巴成功上市之后,更是带来了巨大的轰动效应,其发展也呈现出了日趋繁荣的趋势。互联网金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支付便捷、且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较低,资金供给双方能够直接发生交易的活动,在此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去除掉银行、券商以及交易所等相关金融机构的中介画影响,进而促进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其发展需要移动通信设备、计算机技术以及各类金融业务的保证,在一中虚拟的空间中所形成的各类高效率、低成本的金融模式。

三、互联网金融对国民经济的重要影响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无论是对于商业银行来说还是传统的金融业务都具有重要的冲击效果。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金融的发展契机,借助于计算机技术开始开发出新的金融生态链,借助其自身的灵活运作方式对商业银行造成了重要的冲击。其中较为成功的当属支付宝与财付通等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对这些平台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便利人们的生活,其提供的收付款、自动分账以及转账汇款和代缴费用等各类业务都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可。这在一定程度上缩减了银行的支付中介职能,触动了商业银行的利益。但是从整体的发展情况上来看,这种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却是有利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可以在足不出户的情况下来完成更多资金上的运作,并且选择性也更加多样。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保险与基金公司的销售渠道,这些企业可以拓宽自身的互联网渠道来进行金融产品的销售,进而对传统银行销售渠道造成重要冲击。在互联网金融大力发展的背景下,云计算以及大数据处理等相关科学技术手段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些先进技术的应用能够无在很大程度上推动网络信用体系的建设,进而对金融服务流程予以改善,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电子商务平台以及相关的第三方支付平台也能够在运营过程中积累大量的客户资源,对这些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了解,以便在进行信贷审核时投资者们可以根据其信用状况进行相应的资金支出,保证资金安全。

四、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及要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与发展,社会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首先,应当加快金融网络化的发展脚步。互联网除了能够被作为信息交流和传播的主要载体之外,在某种程度上还是当前社会基本的组织形式。为此,应当在坚持以网络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以各企业和用户的要求为出发点,进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加及时、灵活的信息服务。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大金融业的创新力度。通常情况下,针对于投资管理、筹资管理以及运营资金管理和利益分配管理等几方面,做好相应的部署规划工作。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应当将金融的业务内容重新划分为投资管理、融资管理、优化资本结构以及资产运营质量和知识资本利益分配等几方面内容。最后,针对于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还应尽快建立适用金融业务运行的保障和控制机制。从某种方面上来说,互联网金融的集中运营和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为资源的整合给予了一定的前提条件,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为了是互联网技能的作用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还应当尽快建立起能够适用于互联网金融的运行保障和控制机制。为此应当先进性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为实现互联网金融提供必要的基础;其次,则要为互联网金融的正常运行提供必要的网络环境;最后,针对于互联网的发展特点和需要,还应当注重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强化金融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发展,为互联网时代下的金融理论发展给予必要的支撑和保障,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持续进步与提升。

五、关于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建议

针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发展来说,我们应当对其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为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提供应有的安全保障。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问题一直都是困扰其发展的关键阻碍,相关的调查了解到我国目前有百分之八十的网站都存在不同程度上的安全问题,这对于投资者们来说是十分不利的,为此我们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积极强化网络网站的监管与修复,推动网络技术的进步与发展,通过对网络技术手段的应用来解决网络安全问题,确保客户的私人信息以及支付安全能够得到有效保证。此外,我们还应当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宣传力度,普及相关的基础知识,使百姓们对互联网金融具备应有的认识和理解,使其能够信任互联网金融,支持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信息共享,我们还应当将各互联网金融机构与企业所掌握的信息在经过相应整理后录入到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中,提升信息的使用效率。国家方面也应当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付出相应的努力,就当前法律空白地带要进行积极制定和完善,明确规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准入原则,做好相应的监管工作,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处于国家宏观经济的掌控中,保证我国经济的平稳运行。

六、结束语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互联网金融必将在未来金融市场中占据重要位置,为此我们必须要重视起互联网金融,针对其中的不足要积极改进和弥补,提升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莫申生.制度安排视角下的中国金融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D].浙江大学,2014.

经济金融趋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金融危机;湖南区域竞争力;“两型社会”

2008年9月15日,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申请破产,触发金融界连串倒闭潮,并波及全球金融市场,导致美日欧等多国陷入衰退。多国公司陷于财务困境,营运难以为继,裁员、减薪、破产现象频发;政府纷纷出台救市计划,降息、降税、增加补贴、增加投资、金融改革等措施相继出台。而曾经作为世界最富裕国家之一的冰岛在金融海啸中,整个国家的财富几乎全被蒸发,不得不宣布国家破产。

一、世界金融危机向纵深发展

2009年底,就在各项救市措施取得初步成效,人们开始对经济有了乐观预期之时,迪拜宣布破产,使经济危机的发展方向变得扑朔迷离。2010年初,希腊再次宣布国家破产,全球股市应声暴跌,世界经济再次遭受重创。至此人们有理由相信经济危机的影响远远没有结束,金融风暴将向纵深发展,何时见底的问题再一次变得复杂。

全球性的市场震荡,也使得由发展中国家领跑的全球经济增长局面面临着极大的不确定性。从近期美日欧的经济增长率、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来看,尽管经济的自由落体式下滑已经成为过去,但经济上行的迹象并不十分明显,复苏的基础并不十分牢固,还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可以说,我们既要对经济转好抱有信心,又要对前进中的困难和障碍有充分估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用猛烈的经济刺激政策重锤打破坚冰容易,而要融化破碎的冰块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经济的恢复还需要假以时日。

二、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宏观经济

2008年,为应对金融风暴的冲击,我国政府积极主动,采取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如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扩大内需的政策,及时制定完善了一系列“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揽子计划。包括央行的连续5次降息和降银行准备金率;出台《国务院刺激经济十条意见》,宣布政府4万亿的救市计划;针对股市、楼市、汇市和保险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意见》;大规模减税;实施“家电下乡”及改善民生等政策;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等。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于2009年完成了年初提出的“保八”目标,实现了8.7%的GDP增速,并使我国成为唯一一个在全球经济衰退中迅速恢复增长的大经济体。如图1所示,尽管本轮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创近十年来跌幅最大,但同样很明显的是,从2008年3月到2010年3月,我国宏观经济成功实现了“V”型反转,经济初现复苏曙光。然而经济复苏向好的趋势是否会发生逆转,通货膨胀的风暴会否再次席卷而来,现阶段都还无法确定。2010年国内出现的西部旱灾、南方暴雨、玉树地震等自然灾害和国际社会出现的希腊破产、全球股市暴跌等不良迹象都将使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变得任重而道远。

三、金融危机下的湖南区域竞争力

湖南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省份之一,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初期,就审时度势提出了既符合区域实情又鼓舞人心的“弯道超车”的口号,旨在通过发挥后发优势,利用金融危机对所有区域都不利的影响,在消极的经济环境中积极进取,从而缩小与东部发达省份的差距。而长株潭“两型社会”也是湖南有信心应对金融危机、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原因之一。然而图1也表明,目前在金融大风暴的作用下,我国经济正在再一次探底,“V”型反转之后的总体趋势并不乐观。

(一)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基本经济指标

值得肯定的是,在过去的两年里,湖南的基本经济情况是稳定的,其结果也令人们有信心继续对抗新一轮的危机。2008年湖南的GDP是11156.64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2007.40、4933.08和4216.16亿元。2009年湖南的GDP是12930.69亿元,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产值分别为1969.67、5682.19和5278.83亿元。上述数据说明,湖南区域经济发展势头向好,区域竞争力有望获得进一步的提升。如图2所示,2009年湖南的GDP、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三项指标值都较2008年有所提高,其中GDP增长了15.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分别增加了15.19%和25.2%,第一产业产值减少了1.88%。

(二)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居民消费价格

湖南自2008年至今每个月的CPI指数(见表1),从物价水平的比较来看,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居民消费价格增加的幅度要大于爆发以后。具体表现为2008年的CPI增幅大于2009年,而2009年的CPI增幅小于2010年,即CPI增幅呈“U”型分布。从整体物价水平来看,本轮经济危机造成的物价攀升是明显的,给居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在2008年。尽管2009年的物价水平相对有所回落,但总体上还是偏高,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远还没有消除。2010年,随着经济危机向纵深发展和经济社会未来发展态势的不确定性,湖南的物价水平也呈现了再一次上行的势头。

(三)金融危机下湖南的区域经济结构

2009年,是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最困难的一年。为了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湖南结合区域经济实际,展开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就业、强基础”的各项工作,而经济结构调整就是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各项工作的进展来看,绝大多数经济指标的实绩好于预期,好于同期,好于全国平均水平。2008年湖南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2.5∶2.1,2009年湖南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2.9∶2.7,可见湖南的区域产业结构得到了优化。目前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突出问题是第三产业比重不够,仍然需要积极有效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结构调整,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四、金融危机下湖南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十分复杂,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同时显现,短期问题和长期问题相互交织。尽管目前湖南经济在向好的方向发展,然而新一波的危机冲击已经发生,区域经济何时见底具有很强的不可预知性。继续保持以积极的态度应对金融大风暴,扎实推进“弯道超车”计划,是当前湖南的首要选择。具体措施如下:

第一,把握“两型社会”机遇,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两型社会”试验区被赋予先行先试的政策创新权,这对处在“中部凹地”的湖南无疑是一次重大的机遇。湖南以“两型社会”试验为突破口,结合自身优势,全面提升区域竞争力,力图将湖南的经济结构从过去“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出”的模式向“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同时“两型社会”的优惠政策和财政补贴不仅为湖南的基础设施建设及企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和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湖南产业的升级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和突破口,这些都将从不同的层面增强湖南抵御金融风暴的能力。

第二,抑制通货膨胀,保障居民支付能力。我国CPI的核算,剔除了房价上涨这一重要因素,因而实际发生的通货膨胀可能比公布的CPI指数所反映的要严重得多。要打压通货膨胀率必须解决高房价的问题。国家要稳定经济就必须对高房价进行适度打压,但又不能打压过猛,如何把握合理的尺度变得十分困难。近几年湖南房价的走势可谓一路高歌,除了2008年下半年有过小幅下跌之外,从2009年年初至今湖南房价实现了又一轮持续飙升。尽管2010年初,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限制炒房和房价上涨的政策,但由于政府此次的调控对象主要为一线城市,对湖南房价的影响并不显著。湖南现阶段要做的是坚决抵制房价上涨,抑制通货膨胀,保护居民的消费能力,挪开压在社会总需求背上的高房价。

第三,配合国家政策,改善区域经济形势。在当前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下,增强抵御风险的能力既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手段来保障,同时也依赖于湖南自身对各项经济政策的综合运用,以此来提振内需、弥补外需的不足以防止区域经济增速下滑。主要做法有:一是夯实基础,稳住投资步伐。抓住难得的国家政策机遇,抓好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民生工程建设,重点激活民间投资。二是转变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加快提高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低碳化水平,加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三是开拓市场,发展外向经济。鼓励企业开拓出口市场,不断提高出口产品竞争力,并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同时努力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外资利用质量。四是办好实事,继续改善民生。把为民办实事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着力提高就业率,加强住房保障,稳定市场预期,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树立居民的消费信心。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2、湖南省统计局.湖南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3、袁灵,王朝阳.金融风暴下的湖南区域发展[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5).

经济金融趋势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地方经济;金融改革

文章编号:1003-4625(2006)12-0038-03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

在中部等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如何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为银行发展搞好服务,银行如何紧密结合地方经济发展思路,加大支持力度,在提高金融机构和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好地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从而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的“双赢”,既是一个理论课题,又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探讨。

一、当前金融与地方经济的矛盾及原因

近年来,在中部等欠发达地区,随着区域经济的转型和金融业务改革的深化,地方经济与金融的矛盾日益显露,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许多的问题。

一是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只强调金融业的资金供给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仅把金融业作为一个“柜员机”,需要资金支持时则按一按,而对金融业的产业定位、产业功能、产业规划、产业政策、产业发展和产业环境等方面则关注甚少,严重地制约了金融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是企业逃废债现象比较严重。在外部环境驱使下,某些地方企业在经营困难,甚至仅仅是出现临时性效益滑坡时,采取极端方式逃废银行债务,以牺牲银行利益保全自身利益。部分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信用差,一些国有企业借改制、重组、破产之机逃废银行债务,而且这种行为具有较强的示范效应。

三是地方司法行政环境欠佳,金融债权得不到有效保护。行政、司法环境不理想,对金融债权保护未予以重视。有的地方政府从狭隘的地方利益考虑,在企业逃废银行债务的过程中推波助澜,使得银行在债权债务诉讼中“胜诉率高、执行率低”。执法不严,案件胜诉后执行难,在落实债权、处置抵押物、强制执行等方面受到有关方面的干预,保全债权困难。

四是一些地方政府存在行政不作为现象,金融机构正常业务得不到保障。受地方财政能力有限的制约,政府在举办大型市政项目时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但政府在有关项目投入运营后出现了不履行职责、行政不作为等损害金融机构利益的现象。银企关系趋于紧张,金融信用环境的恶化在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同时,也直接阻碍了社会经济的正常、快速发展。

五是金融支持力度与经济发展不匹配。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坚持“抓大放小、择强舍弱”的市场原则,不断增加对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的资金投入,县域金融支持力度日益弱化。农村的大量资金流向了城市,农民贷款难的问题并没有解决。农村成为金融资源的净供给者,使得本来就相对薄弱的农村金融资源经过多番“抽取”,农村可用资金越来越少。

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是,相互沟通、交流、合作不够,信息渠道不畅。从根本上讲,银行发展和企业、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是一致的。由于缺乏沟通和理解,影响了贷款的良性运转。一方面,政府和银行之间相互沟通不够,缺乏经常性的交流渠道和机制。特别是政府部门对银行反映的问题和困难有时候重视不够,对金融部门指责的多,理解关心的少,一些部门领导对金融规律认识不够深入,惯用行政手段干预银行经营,还有的政府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向银行提供有用的信息,对银行信贷的推介、引导不够。另一方面,银行和企业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也比较严重。银行从企业以外获取其信用状况等财务信息的渠道不多。不少企业财务管理不够规范,规避财务风险的意识不强,信息披露不充分,甚至提供虚假信息,资金链出现问题时拒绝和银行合作。

二、实现金融与地方经济双赢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银行与地方经济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地方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企业的壮大可以促进金融机构的健康发展。加强两者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既能提高效益,又能化解金融风险。因此,地方和金融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共存共荣的思想,建立起相互支持、诚实守信、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良性发展机制,促进金融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

(一)转变观念,客观看待市场经济体制下金融和地方经济的关系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完善,金融和地方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两者之间的关系也有新的变化,金融部门首先追求的是自身的发展,当然,其自身的发展也离不开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与此同时,经济发展又离不开金融的支撑。对地方来说,支持和推动金融发展,能为经济建设提供积极有效的保障,对金融来说,地方经济是金融发展的依托,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就是发展和保护金融本身。因此,地方和金融都应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牢固树立共存共荣的思想,进一步加强银地、银企合作,促进金融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

首先,地方政府应认真研究金融改革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当前,我国金融改革正逐步深入,银行在管理理念和方法上逐步与国际接轨,与以往粗放式管理相比,信贷投放安全性要求更高。各级党政领导应加强对现代金融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了解,加强对金融改革的研究,超前把握趋势和影响,积极研究应对措施。

其次,把银行业真正作为产业来对待和发展。市场经济体制下,各类银行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的市场化程度越来越高,产业化运作越来越强。各级各部门要转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银行是国家的“钱库”和“出纳”的观念,把银行业真正作为产业来对待,关心、支持其发展。只有把这个产业本身做大做强了,才能更好地发挥金融杠杆的作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再次,银行业应树立辩证的风险观。现在一些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顾虑很多,这与上级行考核力度大有关系,但也不排除怕担风险的因素。对银行贷款风险要辩证地看,要看到风险本身也蕴含着收益,风险处理把握得好,经济效益和回报就高。应摒弃以不作为来防范风险的消极做法,在发展中防范风险,在发展中化解风险。把增强自身效益和承担社会责任有机地结合起来,促进金融与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

(二)加强信任合作,建立政、银、企长效合作沟通机制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地方政府应推动工商企业和各银行以及各相关部门密切合作,诚信为本,以市场为纽带,以“双赢”为目标,努力建立新型银企合作关系,

第一,政银企三方应建立信任合作和沟通机制。在地方党政、银行和企业之间,应相互理解,多联系,少指责,多沟通,少猜疑。地方政府应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创造性地培育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主动向所在地金融机构推荐优质信贷项目,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并积极帮助金融部门清理逾期贷款,化解金融风险。工商企业要不断加强信用建设,按期还本付息,加强与银行的合作和联系。河南省新乡市积极搭建银政、银企沟通平台,建立了由市政府牵头,综合经济部门、各金融机构参加的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议制度,收到了明显成效。各地要经常举办工商企业融资及金融新产品推介会,为银企双方的信息沟通搭建平台,推进银企合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服务和监管,切实为企业、为各商业银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不断探索新办法、新路子。

第二,地方政府应建立信贷投入激励机制。地方政府应加强对金融机构支持经济发展的引导和激励,为在当地信贷投入大的金融机构提供优惠政策,以调动金融机构的信贷积极性。一是根据金融机构对地方经济的信贷支持贡献度情况决定财政性资金的存放。二是根据金融机构贡献度在土地购置、网点建设、税费等方面进行约束和激励。三是设立金融创新奖,对进行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活动成果显著的金融机构及有关人员给予表彰和奖励,所需奖励费用从专项资金中安排。

第三,金融部门应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为己任。金融业要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努力在支持地方经济中实现金融业的快速发展。千方百计争取上级银行放宽对地方的贷款规模,使信贷资金投放增长高于全年GDP的增长。商业银行新增存款中要保证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地方经济尤其是县域经济。正确处理支持经济发展和防范金融风险的关系,努力做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这样才能确保存款和贷款的永续增长,使银行经济效益的源泉永远涌流,实现区域经济与金融机构的“双赢”。要进一步增强服务经济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积极主动地深入农村、深入基层和企业,主动到贷款户、企业了解情况,寻找客户,发现大量回报率高的项目,像组织存款一样组织发放贷款,加大筹资融资力度,加大对经济的支持力度。近几年来,交通银行郑州分行在促进河南经济发展中,使自己获得了根深叶茂的沃土,成为全国金融业的先进典型。

(三)加强诚信建设,为双赢创造良好环境

今后,区域间资金的流动,将更多地取决于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劣。只有营造出一个良好的金融运行环境,才能赢得有效信贷投入的增加,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小康目标的全面实现才有可靠的资金保证。当前经济金融领域还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和突出问题,影响金融业的正常运行和经济金融稳定,阻碍着经济发展,使双赢难以顺利进行。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诚信为先,大力整治社会信用秩序,加快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第一,发挥政府作用,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各级政府和各部门应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为主体,分步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企业信用记录、信息征集、信用评价、信用信息咨询服务等社会化网络体系。在信用建设中,要加快信用政府建设,打造诚信政府。政府信用建设既是信用建设的主体,又是社会信用建设的先导。要以提高政府公信力为目标,加快行政许可、行政程序的法制化,加强公务员行为监督,落实行政过错追究制,加快推进依法行政的步伐。进一步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减少对金融业不正当的行政干预,规范对金融机构的检查。

第二,加强企业信用建设,走诚信经营道路。围绕企业同业征信和联合征信建设,进一步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征集、汇总和评价机制,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同时建立完善企业信用信息查询制度和信用“红名单”、“黑名单”公示制度。建立健全企业信用基本制度,如界定和规范企业信用行为和信用活动;制定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的业务范围和经营规则;拟定企业信用风险防范、监督管理和责任追究的相关措施等。逐步建立守信奖励的制度和机制,对守信用的企业和个人,在信贷、工商注册、税务等方面给予优先、便利或一定形式嘉奖,以促进守信受益、失信受损。

经济金融趋势范文第5篇

关键词:金融业;产业集聚;经济发展;经济货币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7)11-0022-04

一、引言

产业集聚(Industrial Cluster)是产业发展演化过程中的一种地缘现象,是指由一定数量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集中,以实现集聚效益的一种现象。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表现,可以分为同一类型和不同类型两种产业的集聚。金融业的集聚是产业集聚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在产业集聚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金融集聚既可以定义为一个过程,也可以定义为一个状态或结果。前者指通过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协调、配置、组合的时空动态变化,金融产业成长、发展,进而在一定地域空间生成金融地域密集系统的变化过程。也可以看作是金融运动的地域选择和落实、金融效率的空间调整和提高的过程。后者则指经过上述过程,达到一定规模和密集程度的金融产品、工具、机构、制度、法规、政策文化在一定地域空间有机组合的现象和状态。[1]

金融集聚的内涵丰富而深刻,即包括金融资源、金融系统在结构、功能、规模、等级上的时空有序演变进程,又涵盖了金融资源与地域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及其它产业相互融合、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过程。关于金融业集聚,学术界已有一些研究,这些研究集中于金融中心的形成、金融业集聚的性质、成因等方面,在研究方法方面,集中于定性研究和规范研究。本文将通过一些量度方法对金融业的空间聚集程度进行测定,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收集整理较长时期的时间序列数据,根据计算结果对我国金融业集聚的发展变化做出评估和比较。

二、金融业集聚水平的测度方法

自Marshall提出产业集聚,即空间外部性概念以来,经济学者和经济地理学者对产业集聚不断进行深入探索,从不同视角对产业集聚理论进行研究。其中关于产业集聚水平的测度,学者们提出了若干指标,每个指标都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产业集聚的程度,本文在测度我国金融业的集聚程度时主要使用以下指标。

1.空间基尼系数(Space Gini coefficient)

Lorenz在研究居民收入分配时创立了揭示社会分配平均程度的洛伦兹曲线。Gini依据洛伦兹曲线提出计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统计指标:基尼系数。Krugman(1991)运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测定行业在区域间分配均衡程度时提出空间基尼系数。[2]即比较某个地区某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占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以及该地区全部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数的情况。其公式为:

其中,G为基尼系数, 是i地区某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该产业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本文用i地区金融资源占全国金融资源的比重),xi是该地区就业人数占全国总就业人数的比重(本文用该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该方法的价值在于简便直观(可以很方便地把基尼系数转化成非常直观的图形),系数越高(最大值为1),表明集聚值越大,即产业在地理上愈加集中。

2.行业集中度(concentration ration of industry)

在各种测度产业集聚水平的方法中,行业集中度是最简单、最常用的计算指标,是衡量某一市场竞争程度的重要标志。行业集中度是指某一产业规模最大的n位企业的有关数值(如生产额、销售额、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占整个市场或行业的份额。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CRn代表X产业中规模最大的前n位企业(地区)的市场集中度,Xi代表X产业中第i位企业(地区)的金融资源数等,N代表X产业的全部企业数。行业集中度能够形象地反映产业市场集中水平,测定产业内主要企业在市场上的垄断与竞争程度。CRn对前几家市场占有率大的企业(地区)份额变化反应灵敏,测算方法简便易行。

3.赫芬达尔指数(Herfindahl index,HI指数) [3]

赫芬达尔指数是指产业中所有企业市场份额的平方和,其计算公式为:

这里,HI指数作为衡量金融业业集聚程度的重要指标,定义为各地区金融资源占全国金融资源百分比的平方和,si代表第i个地区金融资源占全国的百分比。HI指数实质是赋予每个地区的份额si的一个权重,通常对金融资源多的地区给予的权重大。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使用两个指标反映各地区金融业的发展情况,一个是各地区生产总值中金融业(含保险)产值指标,一个是各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三、我国金融业集聚水平的统计分析

1.基于金融业产值的分析

首先分析各地区生产总值中,金融业产值的集聚水平。限于数据的可得性,分析的时期为1997-2005年。

表1给出了相关的计算结果。图1绘出了1997年和2005年我国金融业产值的集中度曲线。可以看出,1997年以来,我国金融业产值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特别是前四个地区金融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所显示的集聚趋势更明显,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地是我国金融业发达的地区。

2.基于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分析

各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是各地区金融资源的最主要测度指标,因此分析各地区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集聚情况,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反映我国金融业的集聚水平。

本文分别计算了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相对于各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口的空间基尼系数、HI指数和集中度指数CR4,并绘出了它们在1978-2005年的变化趋势,如图2、图3和图4。总体上,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集聚趋势是先下降,到1990年前后达到最低,以后随着市场配置金融资源改革的发展,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集聚水平开始提高,在地区上,金融资源向沿海地区集聚,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大量流出,金融资源空间集聚的黑洞效应明显,中央政府、地方政府投入到中西部的大量资金通过各种渠道回流到东部地区。也就是说,东部地区经济发达,经济部门对资金的需求强烈,资金的边际生产力高,区域规模收益递增的程度很强,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政府通过什么途径从东部地区转移资金到中西部地区,结果这些被转移的资金都会回流到东部地区。郑长德等(2006)研究了我国各省级行政区资本的流动情况,结果表明中西部地区绝大多数省级行政区都是资本的净流出区。[4]

根据上面的分析,本文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金融业集聚水平的基本判断是,金融业的集聚水平总体上在提高,金融资源在地理上的配置是在不断向东部沿海地区集中。

四、我国金融业集聚与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关系

金融集聚作为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格利和爱德华・肖曾指出:“如果离开实际经济发展的来龙去脉,金融发展难以理解。”[5]经济发展与金融产业成长总是相互伴生的,一个高速增长的经济将为金融发展提供必需的资金需求市场。根据需求反映金融体系理论,金融体系的发展是对经济发展水平的自动反应,取决于实际经济部门的货币化程度。

金融集聚和产业集聚的关系,实际上是宏观领域的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关系在中观区域层面上的反映。一方面,产业集聚为金融产业成长提供了承载空间。另一方面,金融产业成长是产业集聚的动力性条件和重要力量,是推动产业集聚的启动器和神经中枢。从供给角度看,金融集聚是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的,政府的区域金融发展政策是形成区域金融集聚的重要因素。

本文着重讨论金融集聚和经济发展及工业化水平的关系,分析了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HI指数和人均GDP及工业占GDP的比重(代表工业化)间的关系,同时还考虑了我国经济的货币化程度(M2/GNP)对金融业集聚的影响。这些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如表2所示。因此,金融集聚指数和人均GDP及经济货币化指数间存在强正相关关系,和工业化指数间存在弱正相关关系。执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人均GDP、工业产值比重和经济货币化指数都是金融集聚指数HI的格兰杰原因(表3)。

分别对金融集聚指数和人均GDP、工业比重、经济货币化指数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4。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货币化程度是解释金融集聚的主要因素,而工业化指标对金融集聚的解释很有限。

综合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改革开放以来,金融集聚主要是经济发展和经济货币化程度的提高形成的。

五、结论和评论

本文研究了我国金融业产值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空间集聚,得出以下结论:

(1)1997年以来,我国金融业产值有进一步集中的趋势。北京、上海、浙江、广东、江苏、山东等地是我国金融业发达的地区。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集聚趋势是先下降,到1990年前后达到最低,以后随着市场配置金融资源改革的发展,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的集聚水平开始提高,在地区上,金融资源向沿海地区集聚,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金融资源大量流出。

(3)金融资源向沿海地区的集聚,有其客观必然性,因为金融集聚作为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的伴随物,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集聚的形成而发展。沿海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一个发达的经济从需求方驱动金融资源的集聚;另一方面,从供给角度看,改革开放以来政府的宏观区域政策是形成区域金融集聚的重要因素。

金融资源向沿海地区的集聚,促进了沿海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产生了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间循环累积效果,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由于金融资源的流出,制约了经济发展,这样金融资源在空间上的集聚加大了东西部地区间的发展差距。[6]因此,加大中西部地区的金融发展,实现金融资源的均衡配置,对于缩小目前日益扩大的地区差距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解宇,杨再斌.金融集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2] 保罗・克鲁格曼.地理与贸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3] [英]玛丽亚・莫斯坎瑞斯.企业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4] 郑长德等.中国区际资本流动分析――基于F-H模型的分析[R].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与金融稳定学术研讨会,2006.

[5] 格利和爱德华・肖.金融理论中的货币[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