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技术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联网信息技术的产生已经成为世界上所发生的第三次技术革命,由于它涵盖面非常之广泛,从人们目前生活中所用的电、移动通讯、交通到各个监控系统、智能服务和医疗方面等,所以物联网技术于2009年开始就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政府部门和信息技术研究者等的高度关注。根据有关专家的预测,物联网信息技术所能带来的价值将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四十倍,其发展的前景将是非常的客观。我国政府也积极的组织相关人才进行研究,而且还制定了多项政策性文件。
1何为物联网
所谓物联网就是运用射频技术(RFID)、传感设备、激光扫描技术等[1],运用互联网技术把物与物之间、物与人之间连接起来,使它们能够在网络中实现各种资源的共享。在这个定义中,主要有两点:①物联网的核心仍然是互联网信息技术,只是物联网将物与物的连接更加紧密,从这个角度理解,物联网可以称为是互联网在资源共享上的扩展。②物联网的在终端上更为广泛的发展到了任意的物体之间,它们都可以顺利的进行交换和通信。
2我国对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现状
在我国,于1999年就开始此项研究工作,并且将其命名为传感网,到了2009年之后,物联网信息技术得到广泛的关注,出现了对其进行研究的,于2010年物联网信息技术正式被写入我国政府的工作报告中。但是,就目前物联网的产业结构、产品、市场、相关的技术和标准仍然属于发展中的初级阶段。
2.1物联网的发展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
在2009年,总理在走访考察无锡时,曾明确指出:要积极的推进物联网的发展,并在无锡设立了“感知中国”的研究中心。时隔一年后,物联网作为新型的信息技术被上升到发展战略的高度,我国将对它进行重点的支持和培养。后来物联网信息技术成功的进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16~2020年)》[2]。
2.2积极建设物联网的标准
如果没有对物联网设定一定的标准,那么它将很难得到较快的发展。我国从2009年开始,物联网信息技术就得到我国政府的大力支持,积极从事物联网的标准制度研究。到了2010年,我国成立了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这就标志着物联网的标准在我国的研究工作进入的新的阶段。在2012年,由我国组织并制定的《物联网概述》通过了国际电信联盟的审议工作,并且顺利的进入了草案研究计划阶段,这意味着物联网的标准制定已经是指日可待。
2.3高校积极的参与并培养相关的人才
基于物联网信息技术的潜在价值之巨大,我国各大高校正在积极的申报工作,为未来物联网的发展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2010年,已经要两批高校参与申报,最后有六十多所高校获得我国相关部门的批准,于2011年,我国已经开展的首批物联网专业的招生工作,这预示着为物联网的发展所培育的专门人才工作已经启动,在未来,他们将极大的推动物联网的较快发展。
3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实践
3.1应用于各种检测活动
物联网技术将多种传感器进行广泛地和科学化地布阵,将能够很好的对特定对象实行有效的监控,例如通过全球定位系统可以对车辆信息进行监控,可以很好的帮助出行人们对路况的把握,更好的避免交通拥堵。再如,利用探头检测声音,当某个地方的声音较大时,可以通过此监控系统进行观察,从而提出较为准确的改善措施。
3.2通过准确对信息的计算,使人们的决策更加科学
物联网是在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云运算系统和智能网络系统的优势,再通过传感器收集数据信息,经过云端计算从而输出结果,为人们做出决策时提供可靠依据。例如在设置交通信号灯时,根据天气或明或暗的变化,实现对信号灯的及时调整,更好指导交通运行和行人的安全。
3.3为人们的居家提供便利
目前,在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中,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求安逸和舒适的生活享受,期待实现居家的智能化服务。而物联网信息技术就是在通过遥感进行远程控制,结合互联网的信号传输系统,帮助人们较快的改变有线网络而实施无线网络的运用,这样不仅帮助人们节约生活成本,而且还使得千千万万的家庭享受新型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
4结束语
物联网信息技术正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同时也是良好的机遇和巨大的挑战并存着。所以这要求各个研究机构要精诚合作,争取对物联网核心技术的早日突破。首先是抓紧制定物联网的标准制定工作,只有当此项标准诞生后,才能更好的推进物联网的产业化和规模化的发展,从而实现物联网经济价值的目标。其次,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人力研究的资源和资金的支持。最后,加强物联网的安全建设工作,切实的保护用户的隐私。通过这些方面的建设,帮助物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它能够更好的为人们的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加便利的服务。
参考文献
[1]黄丽军.物联网技术及其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探究———开放教育工科实践教学探析[J].福建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4:34~38.
【关键~】 消防工作 物联网技术 应用形式
消防作为我国社会安全管理的一个重要机构,对社会日常运行的安全性有着明显的防范作用。物联网技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延伸我国消防工作中,通过利用智能化和数字化等技术形式,将我国消防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上。但是,由于物联网技术作为一种新的工作模式,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经常存在着一定程度上阻碍,这对消防工作的发展也是非常不利的
。那么,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消防工作应用的过程中,要想充分了解应用模式,意以及物联网技术所带来的先进性,从而促进我国消防工作发展的进程。
一、物联网技术分析
物联网技术属于信息技术的范畴,具有一定的先进、智能等性能。物联网技术主要是利用传感器将人、物等方面,通过可用网络的形式,经有效的连接,从而构建一个良好的信息平台,从而实现智能化、动态化、网格化的工作模式,这样不仅仅有效的提升了工作效率,对各行各业的发展,也是非常有利的。
二、物联网技术在消防工作中的应用形式
物联网技术在消防工作应用的过程中,主要体现在消防资源管理、远程消防监控系统、消防人员管理等方面,本段内容正是针对这几方面,进行了简要分析和阐述:
2.1消防资源管理
其实,消防资源也就是指在消防工作展开的过程中,所需要的相关物资、例如:救援物资、车辆以及灭火剂、防护装备等方面。在现代化消防工作发展的过程中,通过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消防资源进行有效的划分,主要是利RFID电子标签的形式,实现统一、集中的管理模式,这样可以保证高效的工作模式,为其救援抢出了宝贵的时间,例如:在有紧急事故发生的时候,我国的消防中心可以通过这些标签对所需要的消防资源,进行快速的查找,以及进行合理的安排,从而将消防资源挥发出应用的价值。
另外,在对消防资源进行全面的检查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变传统人工检查带来的弊端,提升了消防工作效率,充分展现了消防工作中的现代和先进等性能。
2.2远程监控系统
远程监控系统主要对我国社会运行中安全、稳定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监督和了解,这样一旦发生紧急事件可以在第一事件实施救援,以此保证我国社会安全、稳定的运行,这也是物联网技术应用的一项重要内容。物联网技术在远程监控系统应用的过程中,对所要救援工作的现场情况,进行实时的采集,并且准确无误的传输到消防监控中心,为做出相应的救援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另外. 物联网技术在一些自动消防设备也有着有效的应用,主要是利用温度、烟感等方面的灵敏度,实施基础的救援工作,以此避免造成较大的安全的事故。
2.3消防人员管理
一旦发生经济的安全事故,消防人员需要在第一时间抵达现场实施救援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其危害、损失、影响降低到最小。但是,消防人员在展开工作的过程中,对工作责任的划分是非常中重要的,传统的划分管理方式,不仅仅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漏洞,也耽误了大量的时间。然而,物联网技术在消防人员管理的过程,可以通过对现场实际情况的了解,以及消防人员所在的位置,进行全面的划分。同时,物联网技术在消防人员管理应用的过程中,对消防人员各个方面也可以进行详细的了解,例如:消防工作人员的身体情况、装备的完整程度等的方面,针对各个方面的情况,可以快速的制定出最佳的救援方案,降低了各个方面的损失。另外,在物联网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整体性,也就说消防人员管理系统与远程消防监控系统是一体,这样可以帮助消防指挥中心实施了解现场救援的情况,为其指挥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避免现场二次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简要了解,本文对物联网技术在消防资源、远程消防监控系统、消防人员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形式,展开了简要的分析和阐述。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仅有效的提升了我国消防工作的效率,以及我国消防工作的先进性,也有效的降低了安全事故的发生,保证了我国社会安全、稳定的运行,对我国各个方面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的保证。
参 考 文 献
[1]是荣明. 信息时代下消防工作中物联网技术探讨[J]. 广东科技, 2013, 22(6):162-163.
[2]孟令成, 梁春阳, 张元环. 物联网技术在消防领域的应用探讨[J]. 工业:00249-00249.
【关键词】开放式实验室;物联网;实验室建设
0 引言
为了适用开放式实验教学,很多高校都开放物理实验室,早期采用人工进行实验室开放,或采用单机版的管理软件进行开放管理,这些管理方式存在工作烦琐,效率低下等弊端。例如,学生不能及时了解开放性实验内容以及实验时间的信息;学生必须到实验室去预约,由实验室教师登记等。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针对开放实验室智能化管理需求,从不同角度出发,也提出了许多开放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方案,如机房自动管理系统等,这些方案在实验室信息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管理、实验项目管理、预约管理、系统管理、统计报表等方面,不同程度实现了实验室的信息化管理,尽管如此,但除了计算机机房以外,其它开放普通实验室,由于没有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大多存在自动化管理程度不高的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开放实验室的管理,利用门禁、触屏派位、视频监控、平板电脑终端、设备控制器与智能电源插座等,结合基于B/S结构的开放式实验室web管理系统软件,实现了物理实验室全天候安全开放,提高了开放实验室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1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如传感器、射频识别(RFID)技术、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器、激光扫描器等各种装置与技术,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获取各种应用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物联网的体系架构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组成。感知层由各种传感器以及传感器网关构成,它的主要作用是识别物体、采集信息。网络层主要作用是进行信息和数据的传输,主要利用现有的比较成熟的计算机网络技术及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层主要作用是将感知层采集到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在实际的环境中进行应用,是物联网和用户(人、组织和其他系统)的接口,它与行业需求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等应用。硬件系统主要集中在感知层和网络层、软件系统主要集中在应用层,其中可能用到一些中间件技术、系统集成技术等。从物联网的体系架构可看出,物联网从感知信息,传输信息,到处理应用信息用到了若干技术,也涉及到许多硬件和软件,物联网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和提法。
2 硬件建设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开放式物理实验室管理系统硬件支撑平台如图1所示。其中,开放式物理实验室系统的服务器是根基,所有的硬件连接和很多软件系统都集中在这个服务器上,服务器接入校园网。视频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短信猫和触屏派位系统直接与服务器连接,平板电脑终端通过校园无线网络与服务器连接,所有的数据存储在磁盘阵列中。实验室中的各个设备的电源通过电源控制器经过集线器、转换器与触摸屏的串口连接。
硬件建设首先要对原有实验室基础设施(主要为强电、弱电、网络改造)进行基本改造,然后增加监控、门禁、物联网终端等硬件设备,整合原有教学系统软件,进行软硬件系统集成。具体建设内容有:(1)基础设施改造:对实验室进行弱电、网络改造。要在门、实验台、监控点布设弱电及网络线路,为开放式实验室的建设提供基本的网络环境。(2)可视对讲监控系统:在实验室安装监控摄像头和对讲终端。同时建设对讲监控服务设备,包含网络硬盘录像机、交换机、监控专用硬盘,保障监控系统的高效、安全、稳定运行。(3)门禁:在实验室和楼层的走廊端安装门禁。(4)触控派位机:安装触控派位机。在实验楼每层的走廊口安装一台派位机,配合开放式实验室web管理系统软件用于学生刷卡、信息查询等。(5)触控控制器:安装触控控制器。每台触控派位机配置1台触控控制器,用于触控派位机与设备控制器的通信。(6)设备运行控制器:安装设备运行控制器。每个实验台配置1台设备控制器,作为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的物联网控制终端,用于实验台电源远程控制、数据传输。(7)短信猫:配置1台短信猫,安装在服务器上。用于开放式实验室预警信息、提示信息等。(8)PAD客户端:建设pad客户端。Pad客户端的建设将实现整个开放式实验室管理系统跨平台使用,支持移动终端服务。使学生、教师能随时随地,方便快捷的使用系统。
3 软件系统组成
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开放式物理实验室管理软件平台由实验室WEB管理系统、触摸屏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平板电脑系统组成。WEB管理系统是开放式实验室管理软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系统的基础。结合实验室开放实际需要,具有各种功能,包括:学生预约实验、实验室拓扑管理、预约信息管理、通知公告管理、预约规则管理、校园卡挂失管理、数据统计。本系统采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刷卡启动电源控制器控制实验台电源从而达到开放使用的目的。系统细化各项管理,进一步提高了实验教学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的学习环境,为教师的开放教学提供了有力的基础支持;为提高实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提供了更安全和便捷的保障。触摸屏系统又称为“电源控制子系统”,是开放式实验室管理软件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开放式实验室管理面临的重大挑战是安全的问题,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用电的安全。通过电源控制子系统的学生座位电源控制模块实现对学生用电的管理,是保证开放式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手段。电源控制子系统是通过管理柜员机(触摸屏)和座位电源控制单元等硬件设施,实现实验室座位的电源管理。触控系统配置微型摄像头,实现学生派位时照相功能,可有效的防止学生替代刷卡派位的现象发生。大屏幕触控显示屏可高清晰的显示学生的彩色照片。整个电源控制系统主要面向两个角色:学生和教师(管理员)。学生通过所持校园卡,请求使用实验室座位,系统根据教师(管理员)定义的规则(排位规则),为学生分配座位,并自动启动电源。在完成实验后,通过刷卡关闭相应的电源。教师(管理员)用户通过系统登录,在权限允许的条件下,远程单独或批量控制实验室所有电源。教师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可在远端查看实验室情况,了解就位学生的信息,通过视频观察学生实验状态与视频答疑。学生通过座位对讲实时与教师就实验问题进行讨论。平板电脑系统是一套给实验室管理者使用的便捷的APP客户端系统(PAD),旨在提高开放式系统的使用便捷性,使管理层工作效率更加高效,从而更好的为本单位的开放实验教学服务。平板电脑系统最重要的是统计功能。很多学校每年都要进行一次实验室自评工作,工作量较大而且数据无依据,很多数据都是临时“造”出来的。此统计功能可以根据实验室或设备在过去一年或多年的使用记录自动汇总成统计报表,省时省力且数据真实。
4 建设取得的成效
我校从2013年开始进行开放式物理实验教学改革和配套实验室的建设,目前实验室实现了全天候开放、远程控制和智能化管理,学生通过网上预约,刷卡(支持校园卡)进入实验室,在派位成功的实验台实验。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开放式实验室建设已取得了一些成效,如:(1)全面开放实验教学资源,提高实验室、实验仪器的利用率;(2)打破上课开门、下课关门的模式,为学生提供开放式教学服务,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环境;(3)保障实验室安全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4)提高实验室管理水平,为领导进行实验室建设规划时提供真实数据作为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孙其博,刘杰.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33(3):1-9.
Abstract: We only use several years to achieve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from the rise of the concept. Now, it is generally believed that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is another revolutionary technology in the human information industry following the Internet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With the gradual deepening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the city's population is also increasing, and the number of cars, urban traffic congestion phenomenon have caused a negative impact on the production and living of urban residents. Moreover, the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the consumption of energy and other issues are the common problems that all countries in the world need to deal with, so by mean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technology to build urba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is imminent.
关键词: 物联网;智能交通系统;移动通信技术
Key words: Internet of things;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中D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065-02
0 引言
城市智能交通系统的建立,极大地扭转了城市交通堵塞、减缓交通拥挤的现象,是一项高效、科学的技术措施,当前国内外越来越受重视[1]。不仅如此,利用射频技术、传感器技术、GPS等信息传感设备孕育而生的物联网能够将所有物品和互联网进行智能连接,再利用通讯技术,完成了对网络的物体进行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监控和管理。
1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存在的困境
现阶段,智能交通的信息数据还并没有完全实现全天候的提供现场信息的能力。城市智能交通在建设的过程中仍会面临的困境:一是智能交通流的集散点布置过多;二是智能交通流的路线、流量往往时常发生变化,其路线与车辆流量并不稳定;三是交通运输的工具类别不尽相同,其速度也有很大差异大;四是交通客流、车流以及车流之间存在很多交叉,彼此干扰大;五是城市智能交通必须要有大量的附属设施以及交通管理设施;六是城市智能交通的车辆管理牵涉到交通路面包括运输、公安、城建等很多单位部门。但是现阶段并没有妥善处理城市交通拥堵、疏通以及车辆动态诱导行之有效的手段,故而全面加强突发交通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成为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的当务之急。
2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架构
通过每一种不同方法收集路面交通的信息,充分融入物联网技术,全面交通路面中的公交、出租车以及车辆的日常运营现实水平,通过车载的GPS系统与无线通讯技术的移动车检测手段,完成路网全景式,最终得以呈现交通中的车辆流量、路面占有率、车辆行车的均速,时间等一系列的交通信息,并且实施全方位、全天候的监测。
全方位收取路网的交通信息,用诸如数学建模、数据融合、无线传输、人工智能、警用GIS系统等相关技术,尽可能地完成以公交优先、公众车辆以及特殊车辆优先的最优路径规划[2],与此同时,完成对路面突发事件的交通管制、动态诱导以及面临交通堵塞的预警功能。利用物联网技术对交通路网的流量进行动态分析预测与对现实交通状况展开判断,给路面交通的控制策略、路网建设还有有关城市交通规划给予意见与建议。
上述是以物联网技术在城市智能交通架构中关于建设路网交通信息采集的相关规范和标准,以便能够更好地整合交通信息,给城市交通信息数据平台提供一个全景式、多角度的整体服务。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正是通过路网立体式交通信息完成第一时间的全天信息分析与获取,充分结合车载GPS定位设备与各个通讯手段,达到行车路径的最优处理、车辆动态诱导、信号控制的物联网交通管理控制与智能绿波控制。以下为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架构:
一是中心性子系统。这个系统涵盖了路面交通管理的10个子系统,分别是:维护与工程管理子系统、突发事件管理子系统、收费管理子系统、尾气排放管理子系统、商用车辆管理子系统、提供信息服务的子系统、管理公共交通的子系统、车辆运行和货运调度管理子系统及数据分析管理子系统等。这10个子系统的一致的特点,便是在空间位置的选择上不需要受到实际交通基础设施的限制,有着非常强的空间独立性。
二是旅行者子系统。这个系统主要是以从事旅行服务业的人员以及旅行人员作为设计对象,通过城市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有关功能完成了对各种存在的旅行模式进行有效服务。
此外,再充分配合个人信息访问子系统以及远距离旅行支持子系统,利用通讯设备和别的类型子系统间实施直接的信息传递。
三是区域型子系统。这个子系统包括道路运行状况、收费、安全监控、停车管理及商用车辆核查等子系统。
四是车辆型子系统。这一系统具体装置于交通行驶的车辆上,按照每一种类型的车辆,可把这一系统划分为公交车辆、出租车辆子、商用车辆、普通车辆、紧急车辆和维护与工程车辆子系统。
3 建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城市智能交通的运用
3.1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属于一种便于操控简单实用,在进行识别时不需要人工干预,适合用于自动化控制管理的一门应用技术。它的识别功能既能支持只读工作模式,同时也能支持读写模式,无需物体间的接触或瞄准;其性能不会受到油渍、雾霾污染等气候环境的影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较强;无线射频识别技术产品运用最广泛的领域还是在交通运行管理上,能识别距离较长,例如常用于不停车公路收费和自动识别车牌等。
其实,无线射频自动识别技术独特的优越性,其他识别技术是不可比拟的:
第一, 识别读取数据能力强。在没有光源,甚至物品有外包装的情况下,也能够准确无误地读出相关数据。有效识别的距离较大,当读取自带电源的主动标签时,无线射频自动识别系统有超过三十米的有效识别距离。
第二,识别读取数据的速度快。识别解读器能在第一时间准确读取到进入磁场范围内的车辆信息,也可以同时读取多个标签,实现批量次车辆信息的识别。
第三,技术的使用年限更长,其应用区域更广。具备无线电通信方式,能够使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应用在放射性环境或遭受粉尘等污染的环境,封闭式的技术路径使其寿命远远超过条形码识别技术。
第四,具有动态更改标签数据的功能。其目的是通过编程器而赋予RFID电子标签实现交互式便携数据文件,写入标签时比打印条形码的速度更快。
第五,正常情况下,标签与解读器的通信频率达到50~100次/秒,所以,只要附着RFC标签的物体在解读器的有效识别范围内,就能实施对该物体的位置和动态进行监控及追踪。
3.2 无线射频技术的模块分析
根据智能交通监控系统的功能属性和数据对象需求,可以把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分为四种功能型模块:一是数据显示模块。该模块主要展示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可视化阶段的数据,其通用性很强,是全面展现系统数据信息体现的重要模块。二是信息管理模块。这是具有较好通用性的职能模块,是实现计算机监控系统功能必不可少的模块。三是数据预处理模块。是实现数据显示模块功能的一个辅助型模块,当数据处理对象不断增加,接近饱和状态时,使用数据预处理模块可以有效提升数据检索效率;四是数据设置模块。该业务模块属于物联网中计算机监控系统中的核心模块,根据系统功能设置的相关参数及监控的对象数据都能主要呈现在这个模块中。
3.3 瞬时值监测与历史值监测
物联网技术在智能交通监控系统中的应用,对瞬时值监测其主要目的是实现对监测对象的实时监控,重点关注可视化数据的动态变化特性。对收集的数据信息量并非要进行固定值的静态比较,而是要根据对各个监测对象采集到实时的静态信息,通过肉眼视觉延迟的感受实现对实时信息进行的对比。
对监控系统历史值监测的意义在于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通过数据的变化过程,来分析判断道路交通流的运行羁觥
因此,如何才能把数据本身与比较信息解释得更为客观全面,是智能交通监控系统功能实现的关键。
3.4 监控系统可视化分析
根据物联网组成元素分析,通过传感层一般是采集到道路路面受力状态的数据,传输层是把预设标准所采集来的电信号通过无线手段传输到计算机监控系统的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再把贮存在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实时处理,从而来应用层监控客户端发输送的请求,并且把最终的数据情况呈现到屏幕上来。在这过程中,监控系统中的可视化技术重点应用在自后台数据库服务器到前台客户端的环节。
所以,监控重点是客户端的实际呈现的状态,其所见内容一方面涵括了传感器所得到的数据信息,另一方面也涵括了计算机监控计算即时监控到的参数信息,也只有完善的应用配合方可实现在客观角度实现智能的要求。
综上所述,物联网如今被视为继计算机、互联网后,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物联网也是信息产业的全新领域,其发展对普通人群的生产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应用,必然推动着交通运输业朝着智能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智能交通必将是交通事业朝着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路径,是交通事业的一场革命。
本文以物联网技术在城市智能交通建设的系统领域中出现的数据类别多、信息量大、数据之间关系庞杂等现实的问题为分析论点,提出了对于解决上述问题所有的积极影响,并展开了相应地验证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国伍.城市智能交通物联网建设探讨――“交通7+1论坛”第二十三次会议纪实[J].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2011,12(04):1-9.
[2]兰岚.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方案研究与设计[D].江长安大学,2010.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背景
1.职业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作为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年)》,计划显示,期间我国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建设紧贴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的专业等。2014年6月26日,教育部表示未来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将从高中和大专拓展到本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职业教育的发展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需要紧跟形势迎合职业教育发展的良好势头,从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做起。
2.嘉兴市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
嘉兴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嘉兴工业领域将重点培育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生物和核电关联产业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是2013年全省推出的“四换三名”工程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提出了新的要求。该专业围绕嘉兴区域经济科学发展需求和企业人才需求来建设,以“十步法”模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3.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给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提供的新契机
通过浙江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项目资金资助,鼓励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开展研修培训、课程研发、成果交流等活动,积累高技能人才培训规模化、规范化、系统化的科学经验,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通过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的建设,使该专业培养的人才在本地区发挥骨干、引领和辐射作用。
二、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经过两年的探索形成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为: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框图如图1所示。具体内涵如下:
“校企融合”是指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嘉兴地区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关系,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校企合作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
“三要一显”:“三要”是指“企业融校要合作、协会驻校要标准、企业联校要技能”;“一显”是指“文化融校显特色”。其中“企业融校要合作”指本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与嘉兴地区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通过校企合作的纽带,相互融合;“协会驻校要标准”指通过常驻在学校的行业协会(机械工程协会、模具协会、技师协会)获得专业技能鉴定及考评的标准等;“企业联校要技能”指企业和学校联合,共同培养符合企业生产和发展需求的技能型人才;“文化融校显特色”指将企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环境和教学过程,模拟企业的生产环境和生产过程,使教学环境和生产环境融合,使教学过程和生产流程契合。
“双主体”是指通过学校和企业两大主体,实现物联网人才共育的目标。
三、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过程
1.开展行业企业调研
通过走访、信函调研、问卷调查、信息查询等多种形式,调研了嘉兴地区15家物联网行业相关企业。通过对市场、企业对于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数量、需求规格等作出科学全面分析,形成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需求调研报告》。
2.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通过对行业企业调研分析后,以嘉兴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建设为主战场,面向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把“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和物联网技术应用的相关知识,具备物联网设备安装与应用的基本技能,能够从事物联网相关的设备安装与测试、物联网O备调试、物联网系统调试、物联网系统维护、物联网技术服务等工作的中高级技能型人才作为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梳理典型工作任务
通过校企双方参与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会,整理出了5个职业岗位,15项典型工作任务,这为后续开展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了依据。
4.构建人才培养模式
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企业、依托企业、融入企业、服务企业”的宗旨;坚持学校、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共同修订课程体系与制订课程标准,共同编写校本教材,共同梳理典型教学项目,实施工学结合;坚持将职业基本能力、核心能力与发展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人才培养中。经过两年的探索与实践,基本构建了“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
四、“校企融合、三要一显、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成果
1.人才培养方面的成果
形成了满足区域经济需求和呈现学校特色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课程建设方面的成果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校企共同编写《智能家居安装与维护项目实训》《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实训(智慧生活模块)》《物联网应用程序开发C#版》《物联网用传感器》《物联网网络搭建》和《智能家居嵌入式系统应用与开发》校本教材6册。2016年下半年正式出版了《物联网技术应用项目实训》教材。
3.师资培养方面的成果
两年来,针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一体化”教师,以教师能力等级标准为依据,构建本专业教师的“四维资格”培养机制,创新“三入”培训途径,重点实现“九种”能力提升工程,有针对性地培养了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新聘请了2名企业专家;专业教师的职业技能等级普遍提高,技师及以上比例占93.3%;现拥有市名师1名、市学科带头人1名、市属级带头人2名。专业教师参加竞赛获国家级奖3项、省级5项、市级7项,形成了一个具有较高水平“一体化”素质的专业教学团队。
4.教育科研方面的成果
两年中,该专业的教师主持了省级课题2项、市级课题3项,8篇,6篇论文获奖,申报获批实用新型和观设计专利共7项。
5.社会服务方面的成果
为了促进校企融合,该专业面向企业,开设了专业讲座、高级研修班、技能培训鉴定等。近两年,积极开展多元化社会培训,累计培训1579人,鉴定1847人。
6.学生专业能力提升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