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历文凭提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先决条件
我们面对的是一群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事物有着强烈好奇心的学生,这些都是我们培养学生自意识的最佳优势。然而,这些最佳的优势能否有效的利用,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师生关系。
在大力提倡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发扬教学民主的今天,“师道尊严”“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仍根深蒂固的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深处,教师永远是正确的:学生对书本质疑、向老师发问,便认为是对老师不敬、没有好好听讲、或是捣乱、钻牛角尖,换来的是教师的不屑、不耐烦甚至讽刺的挖苦。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学生能学不能问,会学不会问,只学不问,更谈不上自问意识了。相反,如果教师能转变教学观念,民主、平等地对待学生,并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就为学生自问意识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的创设,是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基础
1、以问题情境唤起课堂的生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利用教材中某些现象和事例的矛盾关系,设疑发问,唤起学生注意并产生积极探求问题答案的心理。但是,教师要引导和调整学生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的去提示事物间的内存联系。
如在教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我说:“我觉得课文叙述家庭背景这段内容应该删去,因为这段的描写与课文的标题这两者之间不大吻合,不知各位意下如何?”这下学生大脑里的思维火花一下被点燃了,有学生点头表示赞同,更有几个学生高高地举起手表示不同意我的观点,有学生说这段内容与课文中心是吻合的,因为作者在课文中对家庭背景的描写是为了给课文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氛围,这与课文凄惨、暗淡的感情基调相吻合,因此此段不该删去。一个巧妙的问题,就能使学生产生思维的火花,学生的问题意识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培养和强化。
2、以合作的方式实现学生之间的交流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边合作的活动过程,营造课堂合作氛围,既是课堂教学本身的客观要求,又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有效策略。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教师应尽量尊重学生意见,了解他们知识结构的现状和学生心理的需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经常进行心理互换;在教学活动中,留给学生一块相当充裕的自由活动的天地,根据教学任务的不同,把问题提给学生。学生处在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情境中学习,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和求知欲望会得到诱发和补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对问题的讨论、争辩,使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在集体中解决,使本来能解决的问题找到更便捷的方法和圆满的答案,让学生体味到学习的乐趣。其实,这样的交流比结论本身更重要,讨论和争辩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从而大大强化了学生的自问意识。
三、客观地确定目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关健
恩格斯指出,人只为可能达到的目标努力奋斗。如果目标不能达到或者学生自认为不可能达到,就会失去信心,从而失去努力的动力。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过程中要注意为其设置恰当的奋斗目标,并及时的加以肯定、鼓励、强化,以保持其自信力,发挥创造潜能。本人在教学的实践中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为不同的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进行分层次的训练。例如,我在教学《背影》一文时,对分析逻辑思维较强的学生布置了这样的任务: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请你为课文第六自然段设置几道问题分析题;而对所谓的中等生及学困生则降低了标准:请根据你对课文某一方面的深刻认识设置二至三道问题。这样既满足了优秀学生的需要,又照顾了其他多层面的学生,从而使各个层的学生都会因目标的实现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加自己的自信心。而后教师再逐渐提高要求,再制定目标,使其在能够获得成功机会的学习环境中不断进步,达到培养学生自问意识的目的。
四、学生个性化阅读的训练,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核心
关键词:校园文化;助力;提升;管理水平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也是学校规范管理的精神体现。近年来,我们围绕“融合达成”的校园文化理念,加大校园文化建设,全力打造书香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促进了学校管理水平的提升。
一、“融合达成”文化理念基本内涵
融合,即结合,聚集和建立新的联系;达成,就是通过有意识的努力达到一个目的或实现一个目标,简而言之,就是通过结合、聚集,建立新联系,凝聚新力量,实现新目标,“三新”理念体现质量互变规律,是一个循环往复,新旧转化的动态过程。2014年学校工作在上级部门的关心和支持下,以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为指导,深化兰州十一中、八十四中学“一体化”办学,以“合作、交流、共享、发展”为原则,秉承“融合达成”核心教育理念,以和谐发展为主题,以提升质量为中心,遵循“通过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学生的全面发展来推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的发展思路,学校领导班子精诚团结,务实工作,争创一流,带领全校教职员工努力实现了全年教育发展的新目标。
二、先进校园文化助力提升学校管理水平
1.深化教育改革,凸现办学特色
学校不断推进一体化办学进程;创建“1231”办学模式;加强校内综合改革,在校长负责制之下,副校长分工负责,成立“三部五处一中心”创新管理制度,制订《“一体化办学”校长分管年级部督导责任制》
2.突出中心环节,提升师资水平
学校邀请专家做了题为“中国梦――做人民满意教师”专题活动,开展评教评学活动,完善师德档案。安排近五十名教师赴省外名校观摩学习;百余人次参加了市教育局安排的各级各类培训;开展“教学开放周”、“拜师结对教学经验交流会”、课堂教学比赛(“整合课”“展示课”“汇报课”)等教学教研活动;组织片区联校培训,牵头举行了“全市初中高效课堂教学开放周观摩研讨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全国、省、市级新课改教学研讨、课堂教学比赛活动;与教师签订《兰州市第八十四中学教师不从事有偿补课协议书》,修订完善《兰州八十四中优秀教师、先进教育工作者评选办法》《兰州八十四中班主任工作考核办法》,制定《教研组、学科组建设方案》,出台《年级部工作考核评价方案》及实施细则;落实《教职工奖励性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上报市级规划课题3项、市级“个人课题”4项;承担的省级规划课题《义务教育区域“一体化”联校办学模式研究》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顺利结题。制定《兰州十一中、八十四中课程实施方案》,开展课程改革,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兰州新区分校建设项目楼群主体工程于2014年8月顺利竣工并通过验收。安装工程全面开始,同时配合室外工程进行景观设计及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期准备。
3.发挥资源优势,实施教育帮扶
我校在抓好自身教育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展开教育教学帮扶:学校派出4名骨干教师赴榆中县乡村中学支教,2名骨干教师赴陇南地区支教。对30余名来自地县的教师进行了为期1周的培训工作;基于以上工作的开展,学校积极申报兰州市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试点校。2015年被兰州市教育局授予全市第二批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兰州市爱生学校建设试验项目示范校。
三、以课程为根本,彰显校园文化功能
课程是学校教育活动的根本,我校坚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作引领,确立“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人”的理念,强调“以学定教,教为学服务”的思想,强化教师新课程意识的培养,在教学中,创设课堂情景,引导学生积极探讨。无论是语文课的文学欣赏,还是数学课上的逻辑推理;无论是物理课上的发现与探究,还是美术课上的艺术创造,都在师生之间迸发出一个个思想的火花,做到教育人、塑造人、发展人。
四、以活动为载体,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关键词]独立学院 职业素养 学生职业素养评价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01-0045-03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职业素质
我们知道,素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素质即心理学和生理学上的素质概念,也就是“遗传素质”。《辞海》中解释,素质是指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它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是狭义的素质概念。而广义的素质是指教育学意义上的概念,即一个人在先天条件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训练中所获得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内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由于需要“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以及教育训练中所获得”,故又称为素养。
职业素质(Professional Quality),就是指劳动者对社会职业了解与适应能力的一种综合体现,其主要表现在职业习惯、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个性及职业情况等方面。它主要包括身心素质、道德素质、政治素质、专业素质、科技文化素质、社会交往和适应素质、审美素质、学习及创新方面的素质等十个方面的内容。影响和制约职业素质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说,个人受教育程度、工作经历、周围环境、实验经验以及自身的其他一些基本情况(比如身体状况)等。大学教育中的“素质”,通常指的是广义的素质,故又称“职业素养”。
(二)职业素养
在汉语中,“素养”一词早已有之。《汉书・李寻传》载:“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其本义即修习涵养。职业素质就是素质在职场上的体现。
王冰田综合各方面的见解,这样给职业素养下定义:职业素养是指对职业和与职业有关的社会认知和自我认知的总和;并同时包括个体的职业行为能力和职业有关的社会行为能力、自我行为能力。[1]
马蜂、胡广龙认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2]
企业界人士认为,职业素养至少包含两个重要因素:敬业精神和合作的态度。其中,态度是职业素养的核心,好的态度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
还有人认为,职业素养包括“三大核心”和“四个方面”。[3] “三大核心”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职业信念”是职业素养的核心。 “四个方面”是指职业思想(意识)、职业道德、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前三项属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范畴的产物,是职业素养中最基本的部分。综上所述,职业素养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需要遵守的行为规范,是职业内在的要求,是一个人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4]它在职场中具体量化表现为职商(Career Quotient,CQ)。
二、从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现状来透视当前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和培养工作以及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质量要求的日益提高,独立学院作为新兴教育模式下的高等院校,肩负着做好坚持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出业务精、能力强、素质高的人才的艰巨任务。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服务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培养目标,我们在学生素质评价方案中,建立以职业信念和兴趣为核心,以知识素质与技能为基础,以创新能力和社会实践素质为关键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这有利于对学生的多种职业能力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我院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更有利于大学生自身良性发展及为用人单位合理招聘人才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
然而,由于独立学院存在的时间较短、办学经验不足,某些院校比较注重教育教学各环节的发展,却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更新。受普通高等院校评价模式束缚,独立学院的评价体系远远落后于其他教育教学环节。从独立学院职业素养评价现状来分析,目前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存在着与独立学院高素质应用研究型人才培养目标不相一致的地方,具体包括如下一些方面。
(一)已有的评价指标体系单一化
目前对大学生评价有两种趋向:一种是基于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的测评;另一种是套用企业现成的职业测评体系。
基于知识水平掌握程度的测评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大学期间各科的成绩,也附带考虑其社会工作经验、特殊才能。这种评价基于的假设基础是:知即是会,知道就能做到。这在逻辑上显然不成立,一个学生能否把课堂知识转化为实际工作绩效往往依赖于他是否愿意去做、是否具备这种转化的能力。况且,目前学校考核学生的主要手段是书面考试,这种方式能否考查出一个学生掌握知识的水平还值得商榷。因此,改变学校测评的内容与方式,使之能适应当前用人单位的需要就成了迫在眉睫的事。
虽然套用企业中的职业测评体系,能检测学生是否符合某一企业、某一职位的要求,但不符合大学生的现实特点。因为企业中职业测评体系是为了考查目前员工能否胜任某一工作而设计的,而大学生的工作经验很少,招聘他们主要考虑的是其发展潜质、未来能给企业带来的效益。所以,用能否胜任当前某一职位的要求去评价大学生,这显然不合理。
(二)评价内容缺乏全面性和深刻性
独立学院在现行单一评价体系下,评价结果与知识拓展、择业、就业相对独立。独立学院现今在学生素质评价体系的构建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其实际效果与如今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创新型、协作型”人才未能相互衔接。在学生评价过程中,创新精神、合作态度、敬业精神、社会实践及动手能力、职业兴趣等方面所占比重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抹杀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合作能力,造成学生培养与社会职业需求实际相脱节,学生缺乏社会实践能力,无法准确权衡步入社会后的机遇和挑战。
(三)评价量化模式明显,缺乏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的有机结合
目前独立学院内部实行的测评制度尚未形成统一标准,测评结果往往仅仅成为评优的依据,缺乏对实施素质教育本质的理解和教育效果的评价。各学院内部出现“智育成绩”优先化倾向,侧重学生学习方面的整体水平,忽视学生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评价。其直接结果是导致学生专注于课程学习,忽视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出现“高分低能”、“高成绩,低就业”的现象。
(四)评价方法、手段单一化
评价方法以教师自编测验方法、客观式测验方法、终结性测验方法和学科测验方法为主,过多地强调期末文化课成绩,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问卷、访谈、范例考查、档案资料分析等多种评价方式没有得到有效应用,不能对学生的就业意向、职业意识与职业兴趣进行深入了解,也无法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五)评价导向功能出现偏失
学院过多关注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评价,而评价的导向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对大学生生来说,他们更多的是面临就业,而社会上并存着“无业可以就”与“有业不能就”两种现象。“有业不能就”现象恰恰反映了学校评价与导向功能的偏失。
以上五个问题都不同程度地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也影响着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其关键原因是没有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市场需求的大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没有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素养教育。由此可见,有必要围绕大学生成为适应社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人开展论题研究,分析独立学院的职业素养教育现状,结合行业及职位的任务描述,制定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为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变做好准备。
三、构建适合独立学院学生发展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
独立学院一般为三本院校,与一本院校学生的具体情况稍有不同,比如学生的心理因素、学习目标、就业期望值、考研要求等。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这种情况以及职业素养评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建立符合我国国情和院情、最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这项工作不可能脱离真实的学校情景和具体的学生群体而产生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操作模式,但它又绝不能是各个学校和学生个体为迎合理论、追赶潮流而随心所欲地制作的拼盘。真正的职业素养评价在实践工作中,在“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评价功能和最终目的上。惟有以“评价最终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这一评价目的或功能为导向,以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及后现代主义等理论基础的启示为依据,以职业素养评价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视角去构建一套职业素养评价体系,才有可能使其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意义。
(一)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理论框架
本课题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以评价的“导向”、“发展”功能理论为指导,构建包含促进学生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行为、职业意识和职业作风等方面综合品质发展的评价理论,以促进学生职业道德、职业兴趣、职业行为习惯的形成,促进学生基本能力(信息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交际能力、应变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的发展,为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体系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构建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体系
本课题根据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社会上工作岗位的素养需要,以及党和国家关于培养“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构建从专业知识到职业能力再到素质的学生能力“多维立体”评价指标体系。从职业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职业行为习惯等方面构建独立学院职业素养评价指标。
(三)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方法和工具体系
本课题研究立足独立学院当前的现实,放眼我国独立学院未来的发展,构建一套当前可行的、未来有效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方法和工具。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和工具,是对学生职业素养做出正确价值判断、有效促进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形成的根本保证。
(四)构建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组织实施体系
本课题研究本着“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进行学生职业素养评价”、“在学生职业素养评价过程中进行教学与管理”的原则,构建简便易行、不增加师生负担的学生职业素养评价组织实施体系。合理的评价组织实施体系,是独立学院学生职业素养评价顺利进行的根本保证。
总之,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不仅可以合理准确地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的多种分析,更有助于我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学生的自身发展以及用人单位选拔高技能人才,能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绵薄之力。
[ 注 释 ]
[1] 王冰田.职业素养与职业发展――从校园到职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23.
[2] 马蜂.胡广龙.基本职业素养[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3.
[3] http:// / link?url=rGmXU2GjcfAMSoan
ZuuspbzD3z8J18ApBQuLHdIqb0YT3ixirLeQpvl8H_eoLx5
一、确定写作方向,建立写作档案
建立写作档案说起来简单,实际操作还是很有讲究的。别的不说,光是作文的门类就非常多,有侧重写人的,有侧重写事的,有侧重写物的,有侧重写景的;既有写实的观察作文,也有充满幻想的想象作文。如果在建立写作档案时不分门别类,什么都做,那工作量是非常大的,最终导致的结果将很可能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不是做一些表面文章,就是浅尝则止、无法深入。所以在引导学生建立写作档案之前,首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写作兴趣和特长为自己的写作档案确定一个大的方向。
二、收集写作素材,丰富写作档案
如果写作档案中只有几篇作文,那显然资源太匮乏,根本没有建立写作档案的必要。因为写作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我们经常在写作指导课上发现这样的情况:许多学生面对洁净空白的本子紧皱双眉,两眼无神,那种难受劲真让人心疼。于是,有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便让全班学生围绕一个题目,让大家说说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最后把学生说的有关词句写了满满的一黑板,结果是大家很轻易地就写出了作文,但往往是大同小异,作文中多是他人词句而少有自主体验和感受。如果换成另外的题目和要求,大多数学生又面临困难了。这种七拼八凑的素材来源只能给学生提供一时的帮助,却没有后继的潜力,不能持续地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因此,要想真正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首先要解决写作素材的问题,而且还要尽量使学生写作档案中的素材就像一眼“活泉”一般,常流常新。所以我们不能只看到写作档案表层,还应看到档案中的东西是不是丰富,有没有更新,可用的东西多不多?为此,平时在教学工作中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收集写作材料,以备不时之需。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去收集素材呢?首先要指导学生读书,从书本中获取写作素材,如摘录好词好句,写随笔和感想等。其次要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生活实践活动,然后把所见、所闻、所想写在卡片上,放入写作档案中。
三、多方参与评价,升华写作档案
写作档案中有作文,有许多供写作用的素材,简直就是一个小型资料库了。但光有这样的资料库还不足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我们还必须对作文和素材进行评价,评价作文是为了获取作文知识、提高作文水平,评价素材是为了培养学生对素材进行筛选和整合的能力。因为学生写出的作文和所收集的素材很有可能会出现偏离原先建立写作档案时的方向和繁杂、凌乱等现象,那就牵涉到如何评价的问题。为了使评价能做到中肯、客观,更好地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达到激励的效果,就应广开言路,调动多方面的评价主体,运用多种多样的评价方法。就评价主体而言,可以是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家长评、小组评等,评价方法可以是口头或书面表扬、精彩的篇和段上墙报,感情朗读和传阅、给家长送喜报、给学生发荣誉证书等,力求在评价中培养学生作文的欣赏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对素材进行鉴别和筛选的能力及整合能力。比如:有一个学生在建立写作档案时所确定的方向是写人,可是他所收集的素材中却有许多关于现代的战斗机、坦克、枪炮等图片,这些对他来说并非是很有帮助的材料,所以可进行适当削减。经过去粗存精之后,他的写作档案变得更有条理性,既使写作档案得到了升华,也达到了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的目的。
四、展示、汇报、交流,共享写作档案
关键词: 英文电影 学习平台 英语实践能力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语言的习得过程是输入(读、听) ―吸收(加工、记忆)―输出(说、写、译)的整体过程。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的英语教学,还是采用以教师为主导,以语言知识为中心,以分析阅读文章为主要学习途径,以词汇量和语法学习为主要目标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传统填鸭注入式教学,忽视了语言学习过程中“输出”这一重要的步骤,使大部分学生记住了4000―6000个单词,却无法在正常的英语交流中进行使用。语言的习得需要在语言环境中进行实践和反复练习。但是大众化的学校教育不可能提供给学生这种条件,而英文电影却可以提供生动的语言场景,为英语教学建立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一、英文电影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1.利用英文电影模拟学习英语的真实语境
英文电影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场景与语境,电影的情节取材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影中的语言地道、形象生动,学生置身其中,能摆脱母语的羁绊,学到大量日常口语化的短语、句子。影片中的场景和对白通过视觉、听觉、话语的一连串的运作,传输给大脑语言神经系统中枢,建立起信号联系,一旦和现实生活中的某一生活场景相吻合,就会诱发大脑迅速作出回应,在真实的语言交际环境中得以运用。所以,英文电影能把学生带入一个“英语思维”的理想氛围。语言情境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心理上可以轻松地进入最佳联想、认知及行为状态,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从而全面提高其英语能力。
2.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电影是一种艺术形式,它将声音与画面有机地结合起来,给观众营造了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运用英文电影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电影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优美动听的主题音乐,能给学生带来美的享受,使其在享受中学习英语,从而避免课堂教学形式较为单一的弊端,使其在精神享受中学到“活”的语言,提高学习兴趣。
3.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文电影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民族的文化,包括英语民族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俗、历史传统等。在电影所提供的真实的语言语境下,学生可以了解语言文化信息,身临其境地融入英语国家真实的社会交际,自然而然地习得交际中的语用规则,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电影中所传递的文化信息不容忽视,一定背景下的一个国家的视觉特点,包括其建筑、习俗、气候、社会组成,都能够通过电影有效地描述出来。事实上,很多经典英文电影蕴含着耐人寻味的文化现象,如《老友记》、《刮痧》、《特洛伊》等,都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以及不同的社会冲突中反映出了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如果能以此类影片为素材,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文化现象从而挖掘出其背后的价值观层面的内涵,会比单纯的说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认可和接受。这种融语言于文化背景之中的英语教学手段不失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
4.有助于学生掌握地道的口语表达
如果没有反映真实生活的口语素材的输入,就不可能说出地道的英语口语。只有在真正的语言环境中耳濡目染,在生动的语言环境中入乡随俗,才能真正“活学”,掌握正确的语音、词汇和句型,也才能真正“活用”语言,达到有效的理解、表达、交流和沟通。那些充斥着习惯用法、流行语和常用口语句型,甚至大量诙谐的英文对白的英文电影,是学生掌握地道的英语口语极有利的一种教学方式。如《老友记》之所以成为大家推崇的经典影片,就是因为它提供了普通人的真实生活场景。有趣的故事情节会使学生非常容易理解某种句型的语用环境,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感受不同的重音、节奏和语速所带来的大量信息。
二、如何将英文电影作为平台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英文电影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灵活的学习平台,但只有教师采用合理、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才会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不但可以享受到学习乐趣,更能够切实提高英语实践能力,真正地借助英文电影而受益。
1.英文电影的选材
学生一般会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英文电影,缺乏对材料适用性的综合分析。实际上,并非所有优秀的影片都适合拿来进行学习。因此,挑选的电影首先是要适合学生的年龄层次。对于大学生来说,这个阶段他们开始关注人类和社会文化的发展,探讨社会人文精神主题的英文片子可以推荐,还有包含政治领域、科技领域等的片子也较好。其次,要选择标准的美国英语或英国英语发音,避免有太多的专业术语。另外,不能缺少对白,要有翻译优良的汉语字幕,便于学生理解影片内容。最好用既有英文字幕又有中文字幕的电影,或者中英文字幕可以自由切换的电影。最后,电影的内容要积极向上,最好是近期的、国际上获奖的影片。那些题材轻松、内容简单、画面对语言说明作用强的影片,如《阿甘正传》、《罗马假日》、《加菲猫》等,都是比较适合进行英语学习的影片。
2.如何看电影
在看电影之前,学生需要先了解一下影片发生的背景、历史年代、地点、主要人物的姓名,掌握故事梗概。再准备几个相关问题,这样有助于抓住学习的重点。另外,学生应该准备一本专门的学习笔记,记录遇到的学习难点、重要句子和心得体会。在第一遍观看电影的时候,应该将电影字幕挡起来。这样做虽然看起来很费劲,因为里面充斥着习惯用法和美国人独有的思维方式,但只要坚持不懈,多看多听,就能很快适应它。遇到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精听,争取听懂每一个单词,也可以采取听写的方法。
3.边听边写
电脑的普及使我们在学习中可以想看哪里就看到哪里,可以一句话反复循环听,并且可以继续播放。若发现某个片段的场景为课堂、演讲、会议、电话留言、点菜、问路、列购物清单等,学生可以一边听一边练习将对话记下来。
4.对白模仿
看影片时,学生若发现某个片段的速度不会太快,发音比较清晰,觉得可以专心听并同时用口跟读的话,不妨模仿剧中人的发音、语调、断句及说话的节奏,反复跟读同一个片段。
5.复述电影内容和名段背诵
复述电影内容或续编电影情节可以培养学生的概括组织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并且能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热情。电影中一些慷慨激昂的大段台词,学生应该加以揣摩,细细领会每个词句的意思,边思考边背诵。坚持两周左右,就可以大体上用英文思考,把英语民族人们的逻辑慢慢变为自己的。一旦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场景,相应的句子便可脱口而出。
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把一部电影重复看几次,英语就能进步,需要掌握学习方法,懂得重点学习。利用英文电影学习英语,我们需要长期坚持不懈,即使每次只花十五分钟或半小时学习一小片段,一段时间下来,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总之,将英文电影作为学习的平台,是一种非常可行的学习方法。英文电影的优越性和学习的有效性,不仅能极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助于学生在一个非外语环境中营造一种外语的氛围,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语言环境,感受中西方文化差异,增强听、说、读、写、译的各种基本实践技能的训练。当然,更重要的是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只有掌握了得当的学习方法,才能够全面有效地提高英语水平。
参考文献:
[1]Allen,M.Teaching English With Radio,Harlow:Longman,1985.
[2]Littlewood,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Cam 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