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语言交际论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语言交际论文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英语教学;交际能力

众所周知,人类的交际行为可分为言语交际和非言语交际。长期以来,言语交际的研究一直倍受人们的青睐,而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却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国内传统的外语教学往往只注重言语本身,强调语音、语法、词汇、句型的练习和掌握;对于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也主要集中在言语交际能力的培养上,忽略了对非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它能传递言语交际难以表达的事物、意念和情感,起到支持、修饰或否定言语行为的作用(Samovaretal.,2000)。Birdwhistell(1970)通过对同一文化的人在对话中的言语行为和非言语行为比较发现:言语交际最多只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70%为非言语交际。同时,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的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言语行为,其他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心理学家Mehrabian(1971)认为人们在表达情感和态度时,言语只占交际行为的7%,而声调和面部表情等非言语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多达93%。可见非言语交际在人际交往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如果英语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非语言交际有效地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定会促进英语教学活动达到更佳效果。

一非言语交际的概述

1非语言交际的定义

关于非言语交际的定义颇多。杨全良(1990)认为:所谓非言语交际,就是通过使用不属于言语范畴的方法来传递信息的过程,非言语交际的形式很多,不像言语交际那样只有口语和书面语之分,它包括除使用语言和文字以外的一切传递信息的方式,如身体动作、面部表情、空间利用、触摸行为、声音暗示、穿着打扮和其它装饰等,甚至没有表情的表情、没有动作的动作,都是非语言交际的有效途径。Samovar(2000)等人将非言语交际定义为“在交际的环境中人为的和环境产生的对于传播者或受传者含有潜在信息的所有的刺激”,因此它包括了言语行为之外的一切由人为的或由环境所产生的刺激,如:表情、手势、身势、触摸、界域、服饰、副语言、时间、场景等;同时,李杰群(2002)也认为,非语言交际手段包括表情、动作、语调、气温、颜色、气味、器物、服饰、时间、空间等多种手段,其中与人体有关的表情、动作等又称为人体语言或体态语。由此可见,非言语交际是一项涵盖范围极广、内容颇丰的跨学科学术研究,除言语交际之外有助于交流的任何利用行为举止、表情、外部环境的交际我们都可称为非言语交际。

2类型

非言语交际的涵盖范围很广,纷繁的分类方法随之产生。毕继万(1999)将非言语交际分为四大类型:(1)体态语,包括基本姿态(姿势和身势)、基本礼节动作(如握手、微笑、体触、女士优先的礼节动作)以及人体各部分动作(如头部、面部动作、目光交流、臂部、手部、腿部动作等等)。(2)副语言,又称类语言或伴随语言,主要包括沉默、话轮转接和非语义声音(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非发音器官非语言声音)。(3)客体语,包括化妆品、修饰物、服装、衣饰、家具及其他耐用和非耐用物品。(4)环境语,研究的是人们为自己所创造的环境对交际的影响,而不是自然环境的作用。环境语包括时间、空间信息(如拥挤、近体距离、领地观念、空间取向、座位安排等)、颜色、声音、灯光、标识、建筑设计与室内装修等。

3作用

非言语交际通常与言语交际结合进行,大体上起到重复、补充、替代、调节、否定的作用(Samovar,2000)。作为言语范畴外的一切表现形式,非言语交际不仅能产生听觉方面的效果,更能产生视觉、感觉、触觉等效果。同时,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能够传达出言语交际不能表达出的情感,人与人之间的态度等重要信息,能增强语言交际的效果。在有些时候,非言语交际较之言语交际更能表达人的潜在意识和真实情感。

二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1非语言交际在英语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Patrick(1988)指出教师授课时的信息88%由非言语渠道传递,只有12%是由言语交际传递的。而英语课堂又是一个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信息交流场所,教师会运用大量的非言语交际手段以保证学生对英语言语知识的切实掌握。所以,作为一名外语传授者,英语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言语交际能力,更应该有扎实的非言语交际功底。因为合理正确地将非言语行为运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英语教师也能通过师生互动性极强的英语课堂切实提高教学效率,不仅使学生获得丰富的英语语言知识,而且能切实提高学生用英语交际的能力。

2非言语交际在英语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体态语

体态语,又称手势语,身势语,身体语言,行为语言等。它是指人用人体某一部分的形态变化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辅言语表达方式,是一种没有声音伴随的语言,且丰富多彩、千变万化,对言语行为起着支持、修饰、否定甚至直接替代言语行为的重要作用。因此,在具有丰富体态语展示的英语课堂上中,如果能恰如其分地将其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势必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a)面部表情

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适时的面部表情,如经常以微笑面对学生会给学生亲切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学生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进行默契的配合,从而形成融洽的课堂气氛。反之,如果教师一味刻意地保持严肃之态,学生势必会感到压抑,课堂气氛也就会死气沉沉,而这对于语言的教学是极其不利的,因为语言本身就是用来交流的,师生之间如果没有融洽的教学气氛,整个课堂也就是机械的教与学,学习语言的真正目的就没法实现。如有的学生性格内项,往往迫于羞怯而不敢回答老师的问题,即使遇到会的问题也常常保持沉默,这时,教师如能微笑并点头示意定能增加此类学生的自信,不仅能很好地回答老师的问题,同时也促进了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b)眼神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自然、得体的眼神交际手段,因为眼神的表义功能极为丰富细腻,将其与具体的英语教学实践密切结合,可充分发挥其传情达意的功能。所以师生之间应适时保持恰当的眼神交流,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盯着天花板或死盯教案照本宣科,而应有意识地用眼神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这样才能有助于教师获得及时全面的课堂教学信息反馈,有助于教师对整个课堂教学的掌控,同时能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c)手势

手势在体态语中占有重要的比例,手势的恰当运用有助于解读对方的心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手势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有助于描述和强调教学活动,使言语表达更有力、更形象、更生动。如在教学生认识he和she这两个虽然拼写简单但广大中国学生却经常出现口误和笔误的单词时,就可以边教学生发[hi:]时,同时用手指着班里的男生,同样发音[∫i:]时,用手势指向班里的女生,这样比起单纯的记忆[hi:]—‘他’、[∫i:]—‘她’形象好记多了。(2)副语言

副语言指的是言语的非词语方面,即声音的音质、音量、音调、语速、语调以及会话中发出的一些非语言的声音等,虽然它属于言语表达的一部分,但并非指言语本身,因而常被用来辅助语言的表达,通过说话人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轻重缓急、高低强弱就可以判断说话人的感情和态度。所以优秀的英语教师应该将高超的语言能力与完美的副语言能力相结合,不仅要保持适当的音量、适中的语速、恰当的沉默和话语停顿,而且要运用适时的升降调、抑扬顿挫的语调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引导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和领会。

(3)客体语

客体语,又称物体语,是非语言交际的另一种形式,主要指着装、修饰物等各种不同教学手段所体现或传递的信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并且要很好地利用诸如板书、图表等客观教学手段以促进教学顺利的进行。

(a)服饰与仪表

教师的服饰与仪表,作为教学艺术的一部分,能直接反映教师的精神面貌,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收到良好的效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整洁适体的服饰能增强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反之,如果教师的服饰仪表不得体,则会失去学生的尊重,教学效果自然不会令人满意。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应随时注意自己的服饰与仪表,给学生以为人师表的形象。

(b)客观教学手段

客观教学手段作为外语课堂教学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手段是不容忽视的。善于利用板书、图表、直观教具等客观教学手段能有效增进教学效果。适当的板书、图表等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系统性,可以使学生对重点难点问题一目了然,可以减轻学生的语言障碍,从而有助于学生对另一种语言的掌握。比如在学英语单词dinosaur(恐龙)时,可根据其音标[′dains:]将其分解为如下图示[dai](die—‘死’)[n](no—‘不’)[s:](saw—‘看见’)意即这个动物‘已经灭绝了,现在看不见了’将其联想为‘恐龙’,这样就可以将“恐龙”这个比较难记的单词让学生轻松掌握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利用实物、图片、幻灯片、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传递言语知识,这样通过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使课本内容形象化,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同时也能提高教学效果。

(4)环境语

从非言语交际角度讲,环境指的是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而不是自然环境。根据英语教学的特点,本文着重对空间信息的概念进行阐述。空间信息是指交际者用空间距离传递信息,即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处理相互之间空间距离的方式。合理利用空间语可以加强交际的效果,有时还会超过言语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室的空间位置也会直接影响师生之间的关系。所以,教师不应总是站在讲台后面而是应该适时走到学生中间,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增强与学生的交流;同时,在信息交流极其频繁的英语课堂上,教师也应采取新颖的空间形式代替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而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的传统空间模式。比如传统式的座位安排是将桌椅一排排整齐地排列在教室里面,这样便于教师对整个课堂的掌控,而这样却经常导致死气沉沉的课堂气氛。所以为了活跃课堂气氛,教师可根据所教内容将传统式的桌椅排列改变成有利于教学的排列模式,比如在讨论某一话题时,可将座位按半圆形、方块形、或让学生自由结组进行讨论学习,这样有利于学生平等地参与课堂学习,从而增强学生进行语言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作为言语交际的重要补充形式,非言语交际是一个内容十分丰富,表现形式繁多的重要交际手段,在英语教学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将非言语交际与言语交际结合必定能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作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不仅要精通言语表达的交际方式,有扎实的英语专业知识,而且要有真正的非言语交际能力。值得一提的是,非言语行为具有社会性(关世杰,1995),而社会性是指有一些非言语行为是人们后天学得的,是由某一社会群体的成员所共同享有的,因此,它已成为该群体文化的一部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行为也就带有了各自的文化特征。所以教师在课堂上的非言语交际行为要遵循英语文化背景,并且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输入英语文化背景下的非言语交际信息,引导学生体会学习异域文化的真正乐趣,使其既具备运用英语的言语交际能力,又具备非言语交际能力,从而实现学习英语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Birdwhistell,R.S.KinesicsandContext[M]Philadelphia:UniversityofPennsylvaniaPress,1970

[2]Mehrabian,A.SilentMessages[M]Belmont,California:WadsworthPublishingCompany,1971

[3]PatrickW.M.NonverbalCommunication(3rdEdition)[M]USA:NatlEducationAssen,1988

[4]Samovar,A.L.;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5]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6]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非言语交际 中日对比 体态语 客体语 环境语

非言语的Nonverbal一词,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为更好地达到交际目的而伴随言语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用的不属于有声语言和文字语言范畴的方法和手段。 又被称为“不是语言的语言”。非语言交际指不需要使用言语就能发出和接收信息的行为,这种行为的表现形式有很多种,不像语言只分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这一概念属于社会心理学,指人在传达讯息时,会使用如肢体语言、面部表情或音调等语言、文字以外的媒介来辅助说明。非语言交际就是交流的双方利用身体的特征或者自然环境给交流对方传递特定的意思,表示言语之外的情感。在交流中言语表达终有不足,所以我们会额外在意对方的非言语表达,这有助我们更准确地理解对方的情绪、态度、个人特质等,甚至是内心真正的意图。

对于非语言的分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例如美国的玛娇丽・F・瓦格斯把非语言分为9类,分别是人体(身体特征、皮肤、体形等)、动作(手势、姿势等)、眼睛(视线、眼神等)、副语言(声音的高低强弱等特点)、沉默、体触行为(接吻、拥抱、握手等)、对人空间、时间、色彩等。显然,玛娇丽・F・瓦格斯的这种分类归纳并不能完全涵盖非语言的范围。纳普(M・knapp)将非语言分为7类,分别是人体的传递行为(例如表情、视线、手势、体势等)、身体特征(体形、肤色、毛发等)、 触摸行为(握手、拥抱等)、副语言(如声音的特征、咳嗽、哭声、发话间隔等)、空间因素(如体距)、个人物品因素(如服饰,化妆,随身物品等)、环境因素(如家具、灯光、温度等)等。美国的K.W.back将非言语交际分为两大类,分别是静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动态无声的非言语交际以及有声的非言语交际等。毕继万将其分为4大类,将姿势、身势、面部和手部动作、体触行为等归类为体态语;将沉默、话轮转接、非言语声音等归类为副语言;将化妆、衣着、肤色、个人用品的交际作用等归类为客体语;将空间,时间、距离、灯光、颜色、标志等归类为环境语。

非言语交际的方式有很多,人们的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衣着服饰、声音暗示等都能表达一定的意思,都是非言语交际的有效手段。例如人们高兴时会眉飞色舞,忧伤时会愁眉苦脸、悲痛时会嚎啕大哭等等,这些情绪都是通过非言语手段表达出来的。又例如我们在说话时往往同时会借助身体动作来表情达意,有时这种动作会起到强化言语信息的作用,有时则起到弱化言语信息的效果。例如你送给小孩礼物时,他若真的不想要,就会说不要,同时也会伴有摇头、扭身、眼神漠视等行为;而若他很想要却碍于大人的说教,虽然嘴上说不要,但是眼睛会一直盯着看,并使劲扳着手,这就是弱化了他的言语内容。所以非言语交际在交际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它可以使言语信息更加鲜明突出,也可以弱化或补充言语信息的内容,还可以代替言语手段来表达信息。西方学者早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对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做了研究,伯德惠斯特尔认为:文化背景相同的两个人在交谈时,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仅占35%,非言语手段传达的信息占65%。梅拉比安也认为,两人在交谈时,非言语占93%,语言本身仅占7%。由此可见,在交际中,仅靠语言文字来传递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我们也往往需要非语言手段来增强语言效果,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这些非语言手段,能够帮助我们更好的与他人交流,减少交流障碍,促进交流顺利进行。

非言语交际一词来源于英语中的“nonverbal communication”,对非言语交际的正式研究普遍认为始于达尔文,他在《人类和动物的表情》(1872年)一书中,对人类与动物的情感表达方式和各种心理活动进行了系统详细的研究。此后,逐渐出现了大量研究非言语交际的作品。例如伯德惠斯特尔的《身动学入门》(Introduction to Kinesics)、霍尔的《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戴斯蒙・莫里斯的《人类行为观察》(Man Watching)、洛蕾塔・A.马兰德罗和拉里・巴克的《非言语交流》(Nonverbal Communication)和朱利叶斯・法斯特的《人体语言》(Body Language)等。而关于跨文化非言语交际的研究,可谓始于美国的莱克・布罗斯纳安著的《中国和英语国家非言语交际对比》,它第一次直接对中英国家的非言语交际进行了系统全面的对比研究。

在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方面,代表作为李庆祥主编的《中日非语言交际研究》(2008),它是研究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前沿丛书,其中收录了25篇论文,内容分为概论篇、分论篇、音声语篇和教学篇等。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对比方面,概论篇中有卢涛的《日本非语言交际研究概述》、毋育新的《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的比较研究》和吴宏的《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行为与日本文化――兼谈中日非语言交际行为之差异》等论文;分论篇中主要关于手势、表情、副语言等方面的论文,其中关于中日对比的有倪秀梅和姜峰的《中日手势文化比较――以手指动作为主》;教学篇中有赵春利的《对非言语行为的调查研究》和樊军的《日本文化中的非言语交际与日语跨文化教学》等论文,主要是关于日语语言教育中非言语交际的重要性。另外,有王秀文著的《日本语言 文化与交际》(2007),主要论述了中日文化差异与体态语的表达方式、副语言及交际功能等。铁军编的《中日色彩的文化解读》中,以五种基本色为中心进行了中日对比。

另外,关于体态语对比研究,期刊论文方面有孙鹏的《从体态语看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开封教育学院学报 ,2015(4));有桂玉植和倪秀梅的《跨文化交际中的中日体态语对照研究》(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5(3));王连娣的《跨文化非语言交际视角下的中日手势语》(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5)); 林燕燕的《体态语语言表现之中日比较――以“喜”的面部表情为中心》(华北科技学院学报, 2013(2));赵平的《从灾难中的笑容看中日非语言交际》(日语知识,2012(09));张晓梅的 《论中日手语中表情与口形的作用》,(才智 ,2011(19));张淑婧的《关于中日谈话节目中附和表现的使用实态》(2010);王冠华的《关于面部表情描写的中日对比研究――基于语料库所进行的调查》(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程放明、刘旭宝的《体态语的中日语言表述异同》(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4)); 硕士论文方面有李江冰的《“肢体语言”的中日对比》(2009)、向金枝的《中日体态语对比研究与对日汉语教学》(2016)等。

在服饰色彩方面,有马兴国的《中日服饰习俗交流初探》(日本研究,1986(3));张祝平的《中国国服丧失原因浅探――从近代中日服饰变化比较说明》(历史教学,2002(11));钱国英的硕士论文《从文化的角度看中日颜色词的异同》(2005);刘容的《中日跨文化交际中色彩使用的差异――以服饰、礼品为例》(辽宁师范大学学报,2006(4));李的《日本服饰搭配中日对照》(1-8),(日语知识,2008(10-12)、2009(1-4));杜君林的《中日空间概念中“内”与“外”的对比分析》(科技风2010(6));魏娜、蒋翔云的《浅析中日两国的传统服饰文化间的差异――以旗袍和和服为例》(学理论 2012(21));白玉兰的《中日时间观念的差异及其对文化交流的影响》(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2));苗M的硕士论文《中日服饰文化对比研究》(2014);陈颖超的《中日两国“白色”异同研究》(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4(1));谷秋实、吕园园、王芳的《小议中日服饰色彩禁忌》 (萍乡学院学报,2015(2));张欢的硕士论文《中日英における空gを表す方法の照研究D「在、「で、「onを中心にD》(2015)等。

综上所述,我可以看出,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比较研究在我国已初具规模,研究的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2000年以后,无论是期刊还是硕士论文数目都不算多,相关的著作更是少之又少,并且各年份的论文分布相对分散,规模较小。从研究的内容来看,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重点在体态语对于和服饰色彩的对比,主要是关于姿势、身势、面部表情和手势动作的对比研究,还有关于中日服饰色彩方面的比较研究。少数文章关于副语言的比较研究,但是论文数量非常少。其他方面的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基本是空白的。总之,关于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还有很多需要发掘的内容,研究对象和范围也需要进一步扩展,研究方法和理论框架也亟需进一步构建,中日非言语交际的对比研究的发展和完善还需要学者们今后长期的努力。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J].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杨全良.非言语交际简述[J].外语研究,1990年版。

3.杨平.非语言交际述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版。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文化,文化差异

 

一、跨文化交际中中西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按Samovar(1998:48)的理解,就是指“具有足以改变交际效果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的人之间的交际”。国内学者贾玉新(1997:23)的定义更为简单明了,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可见,跨文化交际最显著的特征是持不同语言的交际者之间的“不同文化知觉和符号系统”或者“不同文化背景”。简而言之,就是文化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既有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也存在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1)、词汇隐含的文化差异,中西文化差异表现在语言系统上,可以体现在不同层面上,但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是整个语言系统的支柱,必然最突出最广泛地反映文化差异。论文大全。事实上,词汇隐含的文化意义往往随着文化、时间和个人经历的不同而变化;同一词汇会由于不同的文化环境而表现出不同的意义。论文大全。如:“西风”与“west wind”而言,这两词是汉英两种语言中的对应词,但所涵盖的文化概念却完全不同。在汉语文化中,“西风”指“秋风”,还喻指一种势力或倾向,《红楼梦》第80回中,“但凡家庭之事,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西风有时甚至是破坏者:“昨夜西风过园林,残菊飘零满地金”(王安石《残菊》)。看来,“西风”在中国是不受欢迎的,与英语west wind 的内涵截然相反,对英国人来说,“西风”是温暖的春风,生命的催生剂,它给英伦三岛送去春天,故有“西风报春”之说。英国诗歌中有许多赞美西风的诗句,其中最著名当数雪莱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西风颂》(ode wind),在诗的最后,诗人名传千古的佳句表达了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和坚定信念:

O, wind,

If wintercomes, can spring be for behind?

(2)、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用语表现出的文化差异可以反映在许多方面。学生由于缺乏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对英语的会话规则知之甚少,从而出现语篇运用失误。笔者曾观察如下一幕:一名外教邀请一名学生给全班同学做一次五分钟的教学示范,该生面对同学,说了如下一段“开场白”:

“Ladies and gentlemen,at fist I’d like to say, Miss Flora, thank you for giving me such achance to stand here. Then I’ll tell my classmates, thank you for coming andlistening to me. Now I am feeling excited because this is the first time for meto give an English class. I’m feeling nervous because I’m not sure whether Ican give you a satisfying class. If I can’t, I’ll say I’m sorry to waste yourtime.”

可以想象这位外籍教师当时对这段语篇的迷惑不解。

再如:曾有一位美国友人邀请一位中国学者到家中吃饭,这位学者在电话中不停地说“thank you。”最后还加上一句“I will try to come.”这使得这位美国友人十分纳闷,并感到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知这位学者到底是来还是不来。

2、非语言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间的文化差异不仅仅反映在语言交际上而且反映在非语言交际上。所谓非语言交际是指语言行为以外的交际行为,它是不依附语言代码而进行的交际,在人类交际中起着语言代码无法替代的作用[3]。同语言交际一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非语言交际行为也存在很大的差异。例如: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尤其是女性,在表达情感方面一般都比较含蓄委婉。即使中国女性在微笑时,也常常“笑不露齿”或“掩面而笑。”而美国人则截然不同,相反,他们情感外露,喜怒哀乐往往表露无遗。又如,美国人伸舌头表示对对方的蔑视和挑衅,而中国人伸舌头是一种自知失礼或失言表示尴尬的方式;再如,美国人伸出拇指和食指表示的数目是“二”,而中国人做出同样的手势表示的数目却是“八”。

二、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ds,每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于其他民族语言和文化,这种语言和文化具有本民族特有的表现形式和内容,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3]。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如果交际双方不注重彼此间的这种文化差异,交际时必然会有文化的不同而产生误解,导致语用失误,使彼此间的交流产生杂障碍。

1、文化差异会引起交际中的语用失误。不同的民族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以及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带来语言使用上的差异。若不了解文化差异,就会出现语用失误,闹出笑话甚至不快。让我们来分析以下两个例子:

(1)、田惠中笑迷迷地举起祝酒:“来,来。今天各位光临寒舍,蓬荜生辉。我代表我自己,也代表我美丽的夫人……”

“去,去,去”!章淑娴扬着手,那样象轰一只苍蝇。“……再就是,我们美丽的密斯林远道而来。”

“什么密斯林,都老太太了。论文大全。” 密斯林又笑又摇头(谌容《散淡的人》)。

(2)、Philip Said:“Oh, Lucy, you are more charmingeach passing week. I guess no one can help loving you when they see you.”

(菲利普说“露西,你真是越发动人了。我想每个人看到你时,都会情不自禁爱上你。”)

Miss JohnsonSmiled: “Thank you,Philip, Thank you.”(约瀚逊小姐笑着说:“谢谢,菲利普,谢谢你的夸奖。”)

在例(1)中,中国女士章淑娴被男士夸“美丽”反应很强烈,用了几个“去”。而例(2)中,西方女士露西面对男士的称赞,欣然接受,视夸奖为一种礼貌的表示。这种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的不同源于中西心理文化特点的差异。若用中国对称赞行为的回应方式去对待外国人,后果不堪设想。

2、文化差异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的信息差。由于文化的差异,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存在着差异,赋予语言不同的含义,如果不加了解,势必造成交际中的信息差。如:“girl friend/boy friend”与汉语的男女朋友字面意思相同,但内涵不同。英语文化中以“girl friend/boy friend”相称,其内涵与性关系有关,而汉文化中男女朋友则专指结婚前的恋爱关系,二者没有性关系;“Valentine’s Day”(情人节)在英语文化中是指将信、卡片或礼物作为爱情的象征赠给异性朋友以表示倾慕的节日,而在汉文化中“情人”却专指配偶以外的异性;“single parent”(单亲)在英美文化指单身父亲或单身母亲,意味着未婚或离异,汉文化中则指离婚或丧偶的一方;“love child”(私生子)在英语文化中未婚先孕女子一般不愿意在社会上公开自己的身世,将孩子称为“love child”显示了英美对其的理解和宽容,在汉语中“私生子”却反映了其与汉文化不相容甚而遭到歧视。

三、结论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表达又靠语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各民族之间沟通交流的机会大大增多,包容多元文化标准是大势所趋。如果与外国人或赴外国学习工作,就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努力做到“Do in Rome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参考文献:

[1] Samovar, Larry A. et al. 1998.Com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3rd edition). CA: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2] 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 熊金才非语言代码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1,(5)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4篇

论文关键词:自闭症儿童,合作原则,不合作

 

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和交际问题很突出,有的自闭症儿童终生默默不语,从不说话;有的则说话迟缓、话语所含内容极少,倾向于用手势来表达其愿望和要求;有的则不主动同别人交谈,即使交谈也不能维持话题,出现答非所问、自说自话的现象,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他们的语言没有什么交际价值和语用价值。从会话合作原则的角度看,自闭症儿童的语言中更是充满了“不合作”现象。本文将从自闭症儿童语言中大量出现的会话“不合作”现象来探讨他们这种奇异语言的“合作”本质。

一、合作原则及其违反的实质

1967 年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 P. Grice)在美国哈佛大学所作的学术报告中提出了著名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并于1975 年正式发表这一原则。他认为日常会话中存在某些规律,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都是为了达到某个目标,谈话双方所说的话都是朝着这个目标前进的,并且是限制在一定范围内的,不会漫无边际、互不连贯、答非所问。双方之间必须达成默契,互相配合以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2]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一会话原则,格赖斯采用康德的质、量、相关、方式四个范畴,提出合作原则可以体现为四条准则(maxim):

1. 数量准则(Quantity):使自己说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所提供的信息不要超出现时要求。

2. 质量准则(Quality):不要讲明知是虚假的话;不要说没证据的话。

3. 关系准则(Relation):所谈的内容要密切相关。

4. 方式准则(Manner):避免隐晦;避免歧义;简洁明了;条理清晰。[5]

合作原则是一种隐性规约医学检验论文,它存在于所有正常的言语交际中,是交际双方都应该遵守的一种默契,是交际能够正常进行的保障,而这些准则是它的体现形式。遵从以上会话准则可以让人们以最直接的方式,最高的效率进行交际。然而,现实生活会话却表明在质、量、方式和相关四个方面都有“不合作”的情况存在。

言语交际中的“不合作”可以分为表面不合作和实质不合作。表面不合作是指在话语的表面层次不合作,而在隐含层次合作。它通常是说话人为了在自己和对方的交际需求之间寻找平衡而采取的一种手段,它的目的是最大程度地满足谈话双方的需求。实质不合作又分两种情况:一是蓄意不合作,或源于过多的语言压力,或源于低下的社交素质;二是非故意不合作,或源于语言、语用、社交等能力的不强,或源于粗率疏忽[4]论文开题报告范例。本文将要探讨的自闭症儿童语言的“不合作”现象正是源于语言能力不强的非故意不合作。

二、自闭症及其语言特征

自闭症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它的三个典型特征是语言障碍、社会交往障碍以及刻板的兴趣和行为。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及交际问题尤其突出,多年的研究表明,约50%的自闭症儿童永远不能获得功能性语言[1],而那些具有功能性语言的自闭症儿童在临床上往往表现出异常的语言特征。具体来说,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状况有以下特征:

1. 语言发展迟缓和缄默。同正常儿童语言发展相比,自闭症儿童的语言发展速率有着明显差异。几乎所有的自闭症儿童在两岁时仍难以使用语言,通常他们会使用姿势让他人完成要求,比如拉着别人的手到他想要物体的地方。

2. 回声式语言。回声式语言是自闭症儿童语言的经典特征,在自闭症儿童群体中属于常见现象[3]。自闭症儿童的回声式语言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即时性回声,指的是儿童往往重复刚听到的部分话语或所有话语。如问一个自闭症儿童“你在玩什么?”,他的回答还是“你在玩什么?”另一种是延迟性回声语言,即自闭症儿童重复在过去的某一时刻听到的话语。

3. 代词逆转与回避。“代词逆转”也就是把自己说成“你”,把交谈对象说成“我”的现象,这是自闭症儿童使用语言的又一个显著特征,被看作是自闭症诊断的重要指标之一。除此之外,自闭症儿童在说话时还有回避使用人称代词的现象。

4. 缺乏有效交流。在具体的社会情境中,自闭症儿童不能有效理解和运用语言。具体表现为:对他人发起的交谈无反应;即使参与交谈或回应他人,也对当时进行的话题反馈较少;交谈时维持话题比较困难,常常提供与主题没有关系的评论,因而难以有效地维持对话。

三、自闭症儿童语言的“合作”与“不合作”

根据格赖斯的合作原则,交际双方都应严格遵守合作原则的四条准则。然而,在实际的语言交际活动中,自闭症儿童常常因为自身语言能力的限制而在无意中违反这些准则医学检验论文,出现“不合作”现象,这时听话的一方就不能对他所说的话作一般的字面理解,而要忖度出他违反准则的真实意图,并结合语境推断其隐含意义及会话含义(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一)违反数量准则

数量准则涉及话语中所传递的信息量,即不应少说也不要多说。但是对于自闭症儿童而言,由于其对问题缺乏理解,或者不能清楚地表达一个答案,所以常常会违反合作原则,对问题提供不足的信息,对其理解需要依赖语境。比如:

例(1)Mum: 'Doyou want a drink?”

Child: 'Do you want adrink?'(然后拿起杯子交给妈妈。)

妈妈问孩子“你喝饮料吗?”,孩子没有按照合作原则回答“是”或“否”,而是拿同样的话来反问妈妈,违反了数量准则。一般情况下,这种回答是不能够提供任何信息给提问者的,也达不到会话目的。但是,由于孩子回答时配合了拿杯子的行为,所以妈妈明白了孩子的意思是要喝饮料。尽管表面上孩子对妈妈的提问“不合作”,但这种不合作属于非故意不合作,是由于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不强所导致的,其实质还是合作的,起到了会话交流互动的作用。

(二)违反质量准则

质量准则要求说话的真实性,即要求说话人说真话,不说假话和没有根据的话。自闭症儿童有时会在无意中违反这一准则。如:

例(2)老师:“谁想吃饼干?”(举着一块饼干)

孩子:“你想吃饼干。”(把老师的手往下拽,试图抢饼干。)

这个例子中,孩子对问题的回答是“你想吃”,从表面上看,孩子是不能果断地推测别人的想法的,说“你(老师)想吃饼干”是没有依据的,回答不具真实性,违反了质量准则。但是,自闭症儿童的语言特点之一是“代词逆转”,即分不清“你、我、他”,常把“我”说成“你”,“你”说成“我”,了解到这一点医学检验论文,再加上他说话的同时用了肢体语言,老师可以理解孩子的回答是“我想吃饼干。”对话结束,合作交流的目的达到了。

(三)违反关系准则

合作原则中的关系准则特别重要,说话人所说的话和听话人的反应要有关联,否则就会使双方的谈话无法进行下去。自闭症儿童在会话中常常答非所问,其言语反应常常与发问者的话毫无关联,严重违反关系准则,使谈话结果归于失败。如:

例(3)S: Peter Adamsand James Wright -

T: mmhmm-

S: Make Philip angry.

T: What do they do?

S: Don't like Mrs. Coster.

这个例子中,学生无视老师关于所列名单中的人为何惹他生气的提问,而是继续列举让他生气的人的名字,回答的信息与提问完全不相关,属于不合作的反应,谈话失败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但有些时候,自闭症儿童看似答非所问的回答在熟悉他们言语表现和日常行为的老师和家长看来是与所说话题相关联的,可以被理解的。

例(4)T: Where didyou go yesterday?

S: I like fish,I like fish. So many fishes in the water.

这里,老师提问的焦点是“去了哪里”,而学生的回答是关于他喜好鱼的消息,二者似乎并不相关。换言之,学生的反应是“不合作”的。可是,在老师看来,这名学生在谈话中是合作的,他的隐含意义是“去了水族馆”,因为老师很清楚学生的语言特点,也知道他喜欢鱼,经常去水族馆看鱼。

(四)违反方式准则

方式准则要求说话简洁,特别要避免晦涩和歧义,同时说话要简明、有条不紊。但在同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交际过程中,人们有时使用了有歧义的词,儿童在不能正确理解的情况下就会被动违反方式准则。例如:

例(5)问:“你是谁的儿子?”

答:“我是爸爸的儿子。”

“谁”这个词可以指代人名,也可以指代“爸爸”“妈妈”等,在一般语境中具有歧义。这个例子中,提问者的意图是想知道“你爸爸叫什么名字?”,自闭症儿童却不能理解这一意图,他的答案也就“不合作”了。

四、结语

会话准则是合作原则的具体体现医学检验论文,说话人可以通过违反某条准则来产生会话含义。但同时,愿意合作是说话人违反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前提,自闭症儿童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对会话准则的违反是无意识的,是表面的,实际上他仍然愿意并遵守着合作原则和会话准则。

另一方面,根据格赖斯的会话含义理论,不难看出违反乃是建立在一方遵守的前提之下,即假定发话人始终是遵守合作原则的,而答话人遵守与否取决于发话人的主观判断。对自闭症儿童会话合作的理解不仅依赖于发话人对语境的详察,还依赖于其对个体日常行为的极度敏感性和对其言语表现的熟悉度。在自闭症儿童极度狭小的交际圈中(一般仅限于老师和家长),作为发话人的老师或家长由于熟知儿童个体的语言行为特征,可以根据语言交流时的具体语境和孩子的言语行为表现判断其是否遵守合作原则,而处在自闭症儿童交际圈外的旁人则很难认定这种孩子奇异的语言是合作的。因此,自闭症儿童的言语合作是相对于熟悉他们的人而言的,是小范围内被认可为合作的,具有相对性。

总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各种语言现象(包括自闭症语言)都是合作原则与违反合作原则的统一体。合作是一种自然的、永恒的假定,讨论“不合作”要以“合作”为依托,离开合作谈不合作是缺乏依据的。

[参考文献]

[1]Bryson S E. Epidemiology of autism.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1996.

[2]Grice,H. P. Logicand conversation [A]. In Cole &Morgan(eds.). 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 [C]. New York: Academic Press,1975.

[3]McEvoy R E,LovelandK A,Landry S H. The functions of immediateecholalia in autistic children’s developmentalperspective. Journal of Autism and Developmental Disorders,1988,18,4.

[4]陈新仁.会话“不合作”现象论析[J].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

[5]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非语言交际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交际语境顺应 政府工作报告 冗余信息

一、引言

Pinkham在《中式英语之鉴》中谈到中式英语的普遍性时认为它“每天都在我们中间出现,见于街头的广告词见于我们的英文报刊,见于政府工作报告的英译文本”。汉语喜重复,而英语行文忌重复。然而,政治文本有其特殊性,在翻译时,译者往往追求忠实于原文;假如原文作者有意重复表达,则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这样就在目的语中造成迁移性冗余现象。

二、理论基础

Verschueren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语言选择过程。人类之所以能在语言中进行选择,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协商性和适应性。语言的使用要从四个方面来描述和解释:语境关系的顺应、语言结构的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的突显程度。这四个方面是语用学方法论中的一个统一体。语境划包括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交际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交际语境顺应包括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务院总理在新闻会上对国情的回顾与计划。

冗余这一概念来源于信息论。信号传输过程中与信息内容本身并不相关的因素。中西方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等都有所不同,导致英汉两种语言也存在诸多差异。迁移性冗余指不按照英语的表达习惯,而是把汉语的冗余表达形式直接迁移到译文中,迁移性冗余一般包括名词动词修饰词冗余及一事两说等。

三、政论文中冗余现象的交际语境顺应

汉语本身是一种冗余度较高的语言。冗余作为一种语言选择的方式,是与交际语境相顺应的结果。交际语境顺应的过程中包括对物理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政论文译文必须准确无误地反映原文的涵义。政论文句型以简单句为主,平行句为主,其翻译一般取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策略,而汉语冗余度较高,英语冗余现象很少。因此,出现了迁移性冗余现象。

1.语言使用者的顺应。交际语境顺应的过程中包括对说话人、听话人、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的顺应。《政府工作报告》是由国务院总理,并受到国内外政界人士的高度关注。程镇球指出,在政治文章的翻译中,忠实的标准要严格的多。

例1: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都要公开。

译文:In particular,all public spending on official overseas visits,official vehicles,and official hospitality should be made public.

例2: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译文:We must make doing a good job in our work relating to agriculture,rural areas,and farmers the number one priority in all our endeavors

例(1)和例(2)中译语读者如不知道 “三公”经费和“三农”问题包括的内容,译文中添加的冗余信息正好解决了因文化不同而造成的交流障碍。相同的消息传给不同的交际者,话语需传达的冗余信息也不同。冗余度是个相对概念,它因受话者的情况而异。

2.心理世界的顺应。言语活动是社会心理的产物,何人何时何地对何人说话,要受社会心理因素的制约。心理世界主要涉及交际者的心理因素,语言的选择受到原作者与译者心理世界的影响。原作者选择语言的过程正是顺应自己和听话人的心理世界的一个动态过程。

例3:四是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译文:Fourth,we ensured ...and upheld social fairness and justice.

例4:改革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

译文:Reform is the top priority for the government's work this year.

根据柯林斯高阶英汉词典 “Fairness is the quality of being reasonable,right,and just.Justice is fairness in the way that people are treated.And priority is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one has to do or deal with,or must be done or dealt with before everything else one has to do.” 在原文中,公平正义和首要属于冗余信息,在译文中,译者把冗余信息迁移到了译文中,强调了中国政府对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和食物安全的重视。译文中冗余信息的保留,将原文信息很好的传达给了译语读者。

3.社交世界的顺应。社交世界指社交场合、环境、规范交际者言语行为的原则等。交际者的言语行为受社会和文化规范的制约。语言使用者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必须动态地顺应社会社交场合,实现社会规范的顺应。因此,译者也应该通过揣摩原作者的交际意图,保留顺应原文的冗余信息。

例5:我代表国务院,向......表示诚挚感谢!向......表示诚挚感谢!向......表示诚挚感谢!

译文:...I express our sincere gratitude to ...I express our heartfelt appreciation to ...I also express our sincere thanks to ...

在言语交流时,说话者要视不同的交际场合来选择语言。上例所示,李总理要表达的就是过去的成就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并感谢大家。但是在正式场合,他必须逐步来表示感谢。在翻译时,译者就应顺应原文这一冗余现象,体现原文社交场合的正式性。

为了满足不同的交际目的,译者需要不断做出选择和顺应,实现语言使用者,心理世界和社交世界的顺应。政论文词或句的英译有许多选择,但从内容的角度来看,那些看似多余的词绝大多数并非多余,不能随意删减。

四、结语

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明显,一年一度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备受国内外媒体的注意。作为世界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许多看似多余的词语却不能任意删除,否则会影响译文信息的准确传递。反之,恰当顺应原文的冗余现象,实现迁移性冗余,却能完整地体现说话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交场合的正式性等语境,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Pinkham J.Translator’s Guide to Chinglis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相关期刊更多

非通用语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外国语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教育厅

人文丛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