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五年制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又称自学,指学生离开教师后,依靠自己学习去获得知识。自学能力可指人吸收接纳事物的能力,也指一种状态,即在没有接受指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掌握某种技能。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人须具有独立性,善于进行批判性反思,敢于做出决策,并能独立采取行动。自主学习的前提是学习者必须和学习过程和内容建立心理联系,同时,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绝非多余,教师的干预、导向、引领与点拨必要且无法缺失。

目前,国内外教育学界对于自主学习的关注已越来越多,但研究对象往往停留在小学生、初中生或者是高中生。尽管也有学者已意识到职业教育也是研究的一个部分,但相关的文章不多,特别是对于幼师生的研究国内外基本没有。而自学能力在现今却尤为重要,从现状看,幼师学生均从初中升学而来,而小学、初中因为升学考试及教育体制的束缚,大多数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从长远看,幼师毕业生将来是为人师者,这将是他们必须面对继续学习乃至终身学习的问题,亦即需要他们有足够的自学能力去完成。再从整个教育大气候看,初高中阶段的学习也正关注这一问题,比如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部分的目的应在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幼师生每学年需完成十多门课程,看似成为样样精通的“杂家”,实则样样不精,就业后由于部分知识技能应用不上,加上在校期间所学不精,造成了知识的遗忘与过滤,这就导致教育的浪费、教育意义的磨灭。介于上述一系列情况,培养幼师学生的自学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它既顺应时代的要求,亦从学生的自身出发。《学会如何学习》一书也指出:“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地帮助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叶圣陶在指导学生自学方面更是执著探索,孜孜而求,认为“教,是为了达到将来不需要教”。洪镇涛的“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的理论也是谈的自学问题,因为他认为“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学”。而本文主要关注的,则是对五年制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

对幼师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成效不仅是在校园里,而是会影响到他们的一生,在学历进修、人文素养、职业生涯规划上都会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而“语文的自主学习”被界定为自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进行质疑、解疑、鉴赏的能力,即要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达到是非自辨,疑难自解,高精自探的境界。教师在训练时要多样化,在备课、上课时应站在大语文的高度纵观全局,撷英揽胜,通过师生之间的主客易位、学生对教材的自主探索,通过课外阅读量的扩大、学生书面与口头表达能力的综合训练,真正变“讲堂”为“学堂”,变“研究语言”为“学习语言”。目前,对于语文自主学习的关注已越来越多,同时,江苏省自2010年起在全省招收300名免费男幼师生,使得幼师生这一群体性别比重发生变化,展现新的研究局面。

笔者通过申报校级课题《五年制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研究》,确定了研究五年制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研究的研究步骤,分为初始阶段、探索形成阶段、分析总结阶段。初始阶段:针对刚从初中升入幼师的学生的自学能力现状设计量表,作调查分析,寻找培养学生自己能力的方法、对策及重点难点。探索形成阶段:探索培养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的专项指导,另外注意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阶梯性地对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提出要求;同时兼顾学生的写作与书面表达能力,分年级提出对学生在写作上所要达到的目标,如一年级注重达到“文从字顺”,二年级注重“立意与构思”等,在教师的指导与点拨下,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自主分析,提高写作与表达能力。分析总结阶段:通过中期汇报和结题报告,反思研究所得,以期指导下一步教学工作。

通过五年制幼师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我们预期达到以下的结果:通过开展语文学习学法指导、激发学习动机等实践活动,变“输血”为“造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接下来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进而使学生具有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与文化底蕴。通过具体调查,了解幼师生语文自主学习存在的问题,正确把握幼儿师范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提高幼师(乃至推广至各种职业类学校)语文教育的水平,渗透正确的语文教学理念,促进幼儿语言课教学改革的发展。通过对幼师生中不同性别群体的差异化教学与研究,找到学生的新的、连续性的兴奋点和教学步骤,使教学过程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不断更新并完善教学理念,让幼师学生通过语文的自主学习,既能“内储”,又能“外化”。结合幼师学生实际与五年制高师所选用的新教材,整合教材的编写理念: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努力构建新课程理念下高等师范学校教师的培养模式与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做到课内外结合,阅读与写作、口头与书面并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对于语文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落脚点应该落在对学生语文自主学习指导策略的指导,而并非是让学生完全在脱离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反,教师更多的是一种方法的指导,手段的引领,通过研究,我们得出了以下一些结论:

一、需要摆正教师的地位,教师指导不可缺失

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高质量、高效能的服务。教育是通过教学双方共同参与来完成的,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监测是一个教学现象的两个侧面,两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进。所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引导无法缺失。教师必须向学生提供详尽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安排,为学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及进度提供理论依据。指导学生科学合理地按计划学习并且自我组织规划。为使学生自主学习能够深入下去,并学有成效,教师非常有必要适时适当地提供一些方法和策略。“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达尔文)。无论提供什么方法与策略,都不能违背“自主”的真谛,都应该以有助于学生自主思索、想象和创新为准则,以有助于发展和提升语文能力为原则。提供有关学习调控与评价信息。通过学习调控评价指导,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基于一定的评价标准,对自己学习的各个环节做出分析和判断,并不断总结经验,根据学习实际调整学习的进度和方法,积极探索创设适合自己特点的、最佳的自主学习模式。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 信心; 体验; 实践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的工作经历,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对一生发展的前期打算、计划,这里面包括个人的奋斗目标、实现目标的方法、选择的职业、相应的教育、培训等。有的人可能认为,对不满18周岁的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还为时过早。还有的人认为,等到学生要就业了,再进行职业指导也不晚。果真如此吗?本人不敢苟同。在担任中职学校班主任的过程中,我有如下的思考和探索。

一、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的意义

1.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有必要。

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教育因其培养目标的不同而有很大的区别。职业教育的目标,说到底就是就业教育,因其担负着为国家培养数以亿计的合格劳动者的任务,所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生命线,重视技能训练,促进学生就业。不可否认的是,现在中职学生有许多不同的发展方向,比如有的学生可以毕业时参加对口高职考试,进行学历的进一步提升。但是,勿用质疑的是,从知识结构上讲,中等职业教育下的学生是无法与接受普通高中教育的学生相提并论的,这也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竞争的“法宝”也一定不是自己的知识结构。那应该是什么呢?就是对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对自身的认识和规划,这才是学生立足社会、就业创业的“法宝”。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目的之一,恰恰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学生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引导学生正确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明确奋斗的方向。因此,从现实意义上讲,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是很有必要的。

2.从中职学生的特点来看,指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实重要。

进入职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人们所谓的“学习差生、品德差生和行为差生”,有些中职生自身存在着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不积极、怕吃苦、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等现象,甚至部分学生根本无心学习,来学校的主要目的只是玩,“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以“混”毕业证为主要目的。还有部分学生,当初选择职校和专业的时候,仅凭主观印象,或是父母之命等,根本就是盲目选择。这种思想上不积极、学习上无动力、生活上无目标的状态,导致他们对未来职业的认识是朦胧的、浅薄的,对自己的职业兴趣、职业能力缺乏了解,同时由于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一知半解,或根本就没有学,到了该就业的时候,便不知所措,过分地依赖社会和父母,自立能力差。而职业生涯规划能够帮助中职生主动去选择职业、准备就业,并且能够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断地根据自我职业规划的内容加强素质培养,锻炼各种能力,为其毕业后的职业选择创造和准备条件。因此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易卜生曾说过:社会犹如一条船,每个人都要有掌舵的准备。中职学生尽管年龄小、阅历少,但也应该为即将成为社会这条船的一名合格的舵手而积蓄知识和能力。而做到这一点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必须有一个明确的航行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职业生涯规划就可以帮助学生确立这个目标和方向,引领学生高质量地度过中学生活的每一天,为自己的人生盛宴准备美味佳肴。所以,在中职学生中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学生在校期间所接受的所有教育中非常必要和重要的一个环节。

二、开展职业生涯指导的实践探索

笔者认为,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该从学生一入校就开始,在不同年级确立不同的目标,并开展不同的指导,这种指导不应该是偏面的、急功近利的,应该是长期的、有计划的、有目标的、分阶段进行的。笔者在具体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较为实用的做法,如下图示。

从图上可以看出,要指导学生完成一份较为完善的生涯规划,可以分三个阶段进行。

1.给予学生关于自己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信心感悟。

这一阶段应该是学生刚入校就进行。前面说过,职业学校的学生多数在初中的时候就被“放弃”,三年的初中生活,很多学生尝到的是失败。这种“失败”打击了他们的信心,“我什么也干不了”、“到了职业学校就是失败者”等等想法,在他们的脑海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在他们的亲戚朋友中也占有一定的分量。有不少家长抱有这样的想法:“孩子到了职业学校,我就不指望他有出息啦”。所以,这一阶段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重新认识自己、剖析自己,认识自己的优点、缺点,同时也要认识到职业学校的学生同样有出息,从而树立学生的信心。为达到这一目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

(1)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

为帮助学生合理、准确的认识自我,可以与学生一起完成以下表格。

即:结合学生自己的认识、他人的认识,以及科学的职业心理测试软件,让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剖析自己,这在学生的生涯设计中是最基础的一步。

(2)增强学生对职业学校的认同。

可以组织学生对优秀毕业生进行访谈,或者是举行优秀毕业生报告会,看他们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如何进行自己的职业选择,并在实践中逐步取得成绩的。从优秀毕业生的成功事例中,让学生明白职业学校的学生不是一无事处,不是注定失败的,只要有准备、有目标、有努力,一样会有自己的事业。以此增加学生的信心,增强学生对职业学校的认同。同时,学生对于如何选择自己的职业,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也有了一些具体的认识。

在以上的基础上,学生可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设定。

2.给予学生关于专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体验探索。

学生初步设定的职业生涯规划,一定是不全面的,除了对自己的认识和了解外,其他关于专业或是职业的问题,有不少还比较“完美”主义,是学生的一厢情愿。如何进一步了解自己所学的专业,了解职业的内涵,这是第二阶段需要指导学生去做的。

(1)鼓励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专业。

职业学校的学生一入校,就会按照专业学习,但是许多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很少,仅仅是听说而已,为帮助学生全面认识自己所学专业,学校可以组织学生走进企业,了解专业。比如组织物流专业的学生,到物流公司进行实地的调研。通过公司工作人员的讲解,学生意识到只学好物流知识还远远不够,一定的英语水平也是干好工作的基础。特别是工作人员在讲解集装箱知识的时候,学生就意识到“许振超”精神不是说出来的,而是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不间断练习累积出来的。这些对于学生在生涯规划中制定可行的目标和措施,是很有帮助的。

(2)鼓励学生假期打工,增加体验。

如果“光说不练”,学生的生涯规划一定会是个“空架子”。相对而言,职业学校的学生寒暑假的学习任务较为轻松,学校可以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走出家门,通过打工,或是专业调研等方式,主动接触所学专业。尤其是通过打工的经历,帮助自己初步了解未来工作的基本条件,力争使学生初步了解社会需求情况,掌握一定的求职技巧,利用多种渠道收集与就业相关的信息,从而确定自己长期发展的目标,并有切实可操作的、实用的措施。这些和书本知识的效果是不一样的,这是通过学生自己的真实体验得来的,在学生的职业规划中一定会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学生可以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再次修改。

3.给予学生关于社会的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锻炼。

应该说经过前面两个步骤,学生的生涯规划具有了一定理论和实践依据,但是社会毕竟是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这中间的可变因素太多。为检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已确立的职业目标是否明确,措施是否到位,特别是学生自身是否做好充分就业、创业的准备,还需要第三阶段的进一步指导。

(1)组织学生实习,走入社会,增强学生的实践体验。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生涯规划制订得是否可行,只有社会这个大环境才最有发言权,因此参加实习体验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种实习不同于前面说的假期打工,而是结合自已的规划设计,结合自己设定的职业目标,有针对性地、有目的性的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充分了解社会,通过自己的实践,为生涯规划再次修订打好基础。

(2)开展就业指导,认清环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眼高手低”,这是笔者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过程中发现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学生刚开始实习的时候,“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往往是牢骚满天,如单位的要求太苛刻、主管不近人情、领导批评不分场合、同事遇事相互推诿等,这种“抱怨”,严重了影响学生生涯规划的进一步完善和职业目标的进一步提升,也反映了学生心理定位的失衡。及时地、正确地就业指导,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渡过这个“矛盾”期。比如从“善待挫折”、“夯实小工作,成就大事业”、“细节决定成败”、“增强责任意识”、“学会合作”等主题入手,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实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给予学生明确的、耐心的指导,引导学生认清环境,树立正确的择业观,顺利完成实习实践阶段。

在实习和就业指导的基础上,学生可以进一步修订、提高,形成较为完善的规划设计。

初中生提升学历步骤范文第3篇

关键词:新疆;职业培训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新疆就业压力逐步增大,部分行业和企业受到一定冲击,就业呈现出总量性矛盾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结构性失业和摩擦性失业交织、就业需求大于供给的特征。新疆为改变就业难的现状颁布并实施了多种积极的就业政策。职业培训政策具有针对性强、惠及人群广、收效快等特点,因此在众多的就业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关注。

一、职业培训的主要领域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知识创新、科技创新、产业创新的不断加速,产业结构和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日益需要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门技术人才。因此,职业培训是提升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能力,解决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实现社会公平,推动国民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2005年,国务院再次发文强调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职业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事业的薄弱环节,发展不平衡,投入不足,办学条件比较差,办学机制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模、结构、质量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职业培训就是一种非学历教育的人力资源投资形式,它的教育目标是提高人们的职业技能,是为社会生产提供劳动力资源的教育方式。首先,职业培训是一种人力资源投资的手段和过程,它是形成社会生产力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教育形式。职业培训具有极强的专业定向性,能给接受培训的各类专门人员带来立竿见影的效果。其次,职业培训的内容是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为了实现职业培训的目的,职业培训的内容是相关岗位或工种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受训者经过职业培训,获得谋求职业或保障职业安定必须的技术业务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所以,职业培训必须要让职工获得所急需的知识和技能,并能及时运用到实践中去,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职业培训围绕各类劳动者的就业需求,依托技工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提升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劳动者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能力。根据自治区财政厅和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职业培训可分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培训、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企业在岗职工培训。

第一,城镇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再就业培训。对城镇中的失业人员,组织其参加再就业培训,突出操作技能训练,提高其就业能力,对有创业意愿和需求的失业人员,组织参加创业培训,促进其自主创业。

第二,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开展就业培训。根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要求和劳务输出意愿开展相关培训,对有技术和资金,并有创业意愿的农民组织开展创业培训,加强项目开发、小额贷款和后续扶持等一条龙服务,帮助其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其三,对企业职工开展在岗培训。对在岗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安全生产等方面的职业培训,提升职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第四,对新成长劳动力开展技能培训。对城镇和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未能继续升学的人员开展技能水平和就业能力的培训。

这种通过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不仅包括城镇失业人员、农业富余劳动力,还包括新成长的劳动力,根据他们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了技能提升培训、再就业培训、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这种培训的模式具有普惠性。同时,由于培训的规模大,相应的管理难度也加大了。

二、职业培训状况分析

调查问卷是结合文献资料并根据新疆实际情况设计的。问卷设计后,我们先进行了小规模调查并进行了问卷的信效度检验,根据调查的结果修改了问卷。确定正式问卷以后,我们根据分层(民族、地区、职业等)抽样与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式于 2013 年 8月 1 日至 16 日共分三个调查小组在乌鲁木齐市、阿勒泰市、伊宁市、库尔勒市、库车县、伽师县、奇台县和鄯善县进行了问卷调查,样本覆盖了汉族、维族、哈族、回族等十三个民族。此次调查共回收问卷 975份,其中有效问卷 946 份,问卷有效率为 97.5%。汉族占 33.9%, 维族占52.6%,其他民族占13.5%。

(一)职业培训的样本情况

①职业培训人员的性别结构以女性居

。男性占 28.8%,女性占 71.2%。②职业培训人员以青壮年为主。数据显示16-30岁占有比例达59.7%,30-40岁占18.8%。③职业培训人员教育程度较低。初中文化程度的比例最大,达到36.5%,其次是高中(中专、职高、技校)占到29.2%。④户籍类别以城镇户口为主,户口所在地以本县市为主。城镇户口占60%,非城镇户口占40%。本县市户口占77.8%,非本县市户口占22.2%。

(二)职业培训情况

(1)个人参加培训的主动性。对于个人参加培训的主动性,本报告主要从政策的了解程度、培训信息的获取以及培训费用的承担等三个方面进行说明。从政策的了解程度来看,有36.1%的人认为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一般,有18.8%的人认为不太了解,有7.5%的人不了解。

个案:有些就业再就业的政策非常好,但是社区的工作人员也不清楚,上了这个培训班才知道的,有些政策也是随时在改动,就比如前几年我爸申请就业再就业的补贴,根据当时的政策是不行,但是我上了这个培训班以后才知道现在就可以。我觉得社区的工作人员应该熟悉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政策,这样方便居民的咨询,不可能每个人都来上这样的培训班,国家的政策是好的,就是有很多人都不太清楚。这说明了人们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不够,今后应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同时,应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责任心。

从培训信息的获取来看,37%的人选择从社区宣传获取,16%的人是听朋友或熟人介绍,14.2%的人选择是电视新闻,而自己主动上门咨询和自己主动打电话咨询只有5.2%和1.2%。这些说明了社区在宣传职业培训信息方面占据绝对的优势。 从培训费用的承担来看,63%的费用是完全由政府来负担,11.5%是完全由企业来负担,11.5%是完全由个人来负担,9.2%是由三方共同负担。假如需要自费提高专业培训,大多数人都选择愿意自己出资负担,他们心理能够承担的费用在500-1000元,同时,有58.3%的人希望通过专门的职业学校来进行短期培训。

(2)对职业项目的评价。在问卷中从五个方面调查参加培训的人们对培训项目质量的评价。从调查结果看,人们对培训质量的总体评价还是很满意的。其中对培训机构满意度最高的方面是教学内容和教师素质,教学内容为71.6%,教师素质为77.5%。人们对培训的硬件设施和培训费用的评价为一般,分别是35.9%和29.4%。因此,这两个方面是培训项目日后改进的重点。

(3)对培训的期望。人们对培训的期望可以直接用来指导政府和有关培训机构今后的工作,为它们制定政策和改进工作提供现实依据。因此,本报告从人们对培训项目的改进和对经办机构的期望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数据显示,有16.8%的人认为培训内容单调,9.8%的人认为与工作关系不大,不实用,9.6%的人认为收费高,补贴少。8%的人认为讲得快,听不明白,6%的人认为内容深,听不懂。因此,应加强培训课程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同时,根据学员的接受能力有步骤地授课。

大多数人对经办机构的评价较高,65.7%、65.2%、59.9%和52.6%的人很满意或满意培训机构、劳动就业部门、原单位主管部门和当地财政部门。这说明经办机构的工作还是很有成效的,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

(三)职业培训补贴项目绩效评价

(1)职业培训效果。对于职业培训的效果,本调研报告主要从培训后的就业状况、培训与工作的关系、对目前工作的评价和对未来工作的信心四方面来进行说明。

数据显示:培训结束后有70.5%的人找到了工作,29.5%的人没有找到工作主要是由于因为不久前才结业,正在找工作阶段。目前培训者找到的工作有75.7%是与相关培训内容对口的。培训者对目前的工作持满意与较满意的占61%。经过职业培训,他们对未来工作比较有信心,持有信心和较有信心态度的占到了74.5%。

这些数据说明了职业培训对就业再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劳动者创造了条件,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大量急需的实用性人才,从而有利地促进了就业。职业培训的根本目的就是根据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的要求,给受教育者一技之长,为其提供谋求职业和提高现有工作能力的本领,从而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这种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办法对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效果是明显,同时,它也能够使劳动者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市场需求开发职业能力。

(2)职业培训补贴项目的评价。在问卷中从八个方面调查了促进就业项目的效果评价,从调查

结果来看,有很多人对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补贴都不是很了解,对职业技能鉴定这个项目不清楚的占到了43.4%,对职业介绍补贴不清楚的占到36%。针对职业培训补贴,认为效果非常好或者比较好占到了45.2%,认为效果不明显的占到14.8%,不清楚的占到29.8%。这说明了有很多人不了解职业培训补贴项目,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大力宣传职业培训项目情况。

人们对促进就业的政策持满意的态度,有55.6%的人认为当前各种促进就业政策效果非常好或较好,33.3%的人认为一般。在政府促进就业的政策上,应在提高保障水平、提供更多就业优惠政策、加大少数民族的就业支持这三方面加强工作。

三、职业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培训资金不足,使用结构不够合理

首先,新疆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用于职业培训的资金不足。新疆劳动力供求矛盾突出,就业压力巨大,要促进各类人群实现就业,必须要有坚实的资金保障。其次,就业资金使用结构不够合理,有待进一步提高。用于公益性岗位和社保补贴的资金偏多,用于职业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的资金偏少。以阿勒泰市为例,2012年该市共发放就业专项资金5853.34万元:其中公益性岗位社保补贴1252.7万元,社保补贴1658.71万元,职业培训补贴75.28万元,职业技能鉴定补贴32万元,职业介绍补贴为零。

(二)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培训模式单一,造成培训资金的浪费

(1)培训专业设置不合理。职业培训缺乏市场调查的基础,加上就业需求预测手段比较落后,造成培训专业设置不够合理,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重复性,导致了培训资金出现浪费现象。大多数培训中心不能准确判断劳动力市场需求的方向,培训机构只是一味地墨守成规,许多培训专业在市场经济中已经被淘汰了,浪费了大量的培训资源,致使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培训后,难以找到工作岗位,制约着职业培训工作的开展。比如缝纫专业,在就业市场中已经不需要这个专业了。培训机构与人才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没有形成科学的供求信息反馈关系,许多培训机构开展职业培训时,未与就业服务机构充分合作,只管培训不管就业,形成培训和就业的“两张皮”,受训者参加培训后没能找到工作岗位,再就业率低,这也降低了就业困难人员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能达到促进就业的效果。

(2)职业培训模式单一。职业培训主要采取的制度模式是“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型模式,这种模式有一个较为突出的缺点。首先,受训者在选择适合自己的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培训方式等方面被动性较大,从而影响了受训者在职业培训中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其次,该模式以政府为主导,政府需要全面及时的了解掌握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信息,并根据市场及时设置符合市场要求的培训专业。但是由于变幻莫测的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政府要即使准确的获得所有信息是不可能的。因此,设置的培训专业难免与变换的市场需求发生冲突,从而降低了职业培训专业与市场需求专业之间的匹配度。最后,受训者的合格与否不仅仅取决于培训机构的努力程度,而且也取决于受训者学习的努力程度。所以“政府购买培训成果”型模式让培训机构承担了一部分不应承担的风险,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培训机构的发展。 从新疆职业培训的实际情况来看,就业困难人员素质不高,政府效率偏低、透明度不高,培训机构尚待进一步规范,劳动力供求信息不对称等因素进一步妨碍了政府在“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模式中作用的发挥。因此,单一的“政府购买培训成果”,以政府为主导的制度模式已经难以满足新疆职业培训发展的需要。

(三)职业培训的标准混乱,资源难以整合,增加了培训的费用

经过多年的理论探索和实践经验,培训机构培养目标是以社会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技能为依据,实行具有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却发现国家的培训标准与现行的行业标准不相符,这就导致职业培训学校在培养目标、培训内容、教学管理和评价标准等方面不能协调统一,资源难以整合,无法形成合力,矛盾相当突出。比如理发行业,假如按国家的职业培训标准,培训出来的学员不能胜任目前的美发工作,比如烫染的内容,现在流行韩式和日式剪发,而传统的国家标准美发书里没有这个内容,再比如刮胡子,现在美发店都不刮胡子,因为要牵涉到艾滋病这块内容,还要刮胡子的人写保证书,很麻烦,现在

美发店都不做这块内容了,而职业培训要求必须要将这块内容;要是按行业的标准来教学生,那么职业鉴定考试又很难通过。目前政府买的是培训成果,也就是职业资格证书,而这与市场的需求是脱节,因此,目前的职业培训应该与现代的需求接轨,重新编排课程内容。

目前培训机构为了让学员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授课的内容与国家规定的教科内容一致,而有些行业有自己的企业需求,因此,培训的学员一般都要进行两方面内容的学习,除了学习培训机构设置的课程,到了企业还要经过行业的培训。这样培训的费用就增加了,是否可以让职业技能鉴定证书和企业的行业证书合二为一。

另外,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不完善,也是职业资格证书含金量不足的原因。企业招聘时很少会考虑劳动者是否有资格证书,更习惯于让应聘者通过自己公司设定的招聘程序直接进入单位,更注重依据劳动者的技能发放工资。

(四)“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资金不到位,部分地区重视不够,培训质量不理想

职业培训资金是“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而当前由于政府认识的不到位、财政紧张等多方面因素,资金不到位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后的培训效果。以伊宁市为例,2012年9月份伊宁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招了一批“两后生”,但“两后生”培训的补贴资金一直都没有到位,2013年该校不再计划招“两后生”。“两后生”的吃住由该校提供,再加上老师讲课的费用等这些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一个学生一年也要花费几千块钱,虽然该校是公办机构,财政一直在支持,但是也是承受不起的,民办机构更是无力承担这些费用。

其次,“两后生”职业培训工作缺乏统一布局和合理规划,管理体制比较混乱。具体来说:一是组织培训的难度较大。一方面,当地政府不愿耗力耗时耗资去组织;另一方面,农村初中后毕业生很难从传统思想中解放出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二是培训手段缺乏新意。刚毕业的初中生倾向于“三分看书,七分学样”的方法来学习新技能,但大多数的培训形式是以课堂理论传授为主,内容枯燥,效果欠佳。三是课程时间的设置。有些专业不需要学习很长时间,比如客服之类的,而有些课程技术含量比较高,一年的时间是不够的,比如机修电工。因此,“两后生”职业培训应该按照工种的类别来设置课程的长短,合理地应用培训资金。

(五)职业培训资金的监管组织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因此,监管手段为单一,行政干预较多,造成在具体监管中随意性较大

政府部门作为单一的监管组织,势必导致权力过于集中,尤其是在目前监管者的角色缺失的情况下,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现象很容易出现。监管组织的单一化,监管人员的精力有限,也在客观上削弱了监管的力度。这导致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劳动者参与培训积极性下降,培训效果不佳,有些培训机构截留、挤占、挪用、套取、骗取培训补助资金的问题。

由于职业培训分布广、类别多,监控的难度也增多。同时,技术手段不完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的缺失,造成在具体监管中随意性较大,约束力不强,导致资金监管的效果欠佳。

四、建议与对策

(一)稳定经费供给体制

(1)建议采用中央财政主导,援疆省市财政及各级地方财政共同筹措的职业培训经费筹措模式。职业培训的外部性,导致了企业、个人的投资意愿降低,因此,应根据成本收益对称的原则来进行成本分摊。职业培训不仅可以促进新疆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而且还对新疆的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伊宁县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伊宁县的职业培训资金由三方来共同负担,即中央财政、援疆省市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集中培训四个月,从入冬到开春,吃住都在学校,每天发放15元,学员的积极性很高。固然,这种职业培训模式的代价是昂贵的,并不是所有的地区都要采用这种模式,但它也有可取性。

(2)建议加强各级财政对职业培训经费预算的执行和管理。职业培训是一个准公共产品,同时又具有外部性,政府提供供应是必须的。只有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障政府的供给到位。因此,各级政府首先保证职业培训经费的按时足额拨付,其次要加强职业培训经费的审计和监管。

(3)建立诱导不同利益相关者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机制。依据效率、公平、能力宏观调控等原则,混合供给是职业培训科学而又现实的选择,因此,建立诱导不同利益相关

者积极参与职业培训的机制。

(二)创新运行机制

(1)企业培训补贴制度设计。针对培训机构岗位培训与企业岗位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把培训的资金直接补贴给企业。企业是培训服务的最终使用者,企业培训最具有针对性,效果也最好,但由于资金问题,企业又不愿意承担全部的培训成本,所以政府对企业进行直接补贴可以鼓励企业参与培训,增强培训的效果,而且这一制度设计可以不去过多地监督企业是否对被补贴的就业者进行培训,只要被补贴的劳动者是在该企业就业,并且从业时间达到一定的要求,即便企业不对他们进行培训,这些员工通过一定时间的“干中学”也能达到一定的技能水平。同时,还可以减少管理和监督的成本。这样的培训补贴制度实现了培训与企业岗位直接对接,解决了短期培训就业率低的问题。  (2)职业培训补贴个人帐户制度设计。职业培训补贴个人帐户是上海采用的一种补贴方式,新疆的也不妨一试,可以把新疆的首府乌鲁木齐市作为试点城市。这种制度设计的前提是认为受训人是理性人,他会在面临有限条件下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他在培训市场上面临着许多培训项目的选择,因此,他会根据自己的判断做出理智的选择。

补贴个人帐户将培训补贴直接落实到个人,是政府补贴培训实现了人本化、帐户化,形成了劳动者个人、培训机构、政府“三赢”的格局。一是劳动者建立培训个人帐户,使政府的培训更加贴近市场需求和劳动者个人意愿,使培训帐户成为劳动者终身提升职业能力的福利保障,调动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二是培训机构在完全市场化竞争的平台上,基于劳动者自主选择参加培训的压力,不得不努力提高自身的培训质量,促进培训机构的优胜劣汰。三是政府将培训补贴经费直接落实到个人,既让受训人直接感受到政府政策的实惠,又强化政府购买培训的质量监督,体现以人为本的执政思路,充分发挥了政策效应。

(三)完善监管体系

(1)以法律作为职业培训监管的依据。目前职业培训的监管依据政府的行政命令,其权威性、有效性受到影响。完善的相关法律法规是一国职业培训工作得以健康发展的前提条件,目前我国不仅法律法规数量不足,而且层次结构也不尽合理。在职业培训法规体系中,主体为职业培训规章,职业培训法规较少,职业培训法律更少,只有《职业教育法》一部法律。在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上,法律的层次最高,法规次之,规章最低。

比如劳动预备制度法制化。虽然我国早在1999年就实行劳动预备制度并明确规定:组织新生劳动力和其他求职人员,在就业前接受1~3年的职业培训和职业教育,使其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或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后,在国家政策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劳动力市场实现就业。初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期限为1至2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3年,参加非技术工种培训者为1年左右。高中毕业生,参加初级技能培训者,培训期限为半年至1年,参加中级技能培训者为1至2年。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的保障及其他因素,这项制度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推行。事实上,除极少数进行了劳动预备制度培训外仍有大量的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不是流入城市直接上岗打工,就是加入待业人员的行列中。这种状况不仅加大了就业压力,也给社会的稳定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和压力。

(2)以多元主体作为职业培训监管主体。监管主体的多元化是职业培训监管有效的重要保障。职业培训一直采用的是政府主管部门监管,因此,建立多元化的职业培训监管主体有其紧迫性。我国的职业培训监管主体除了政府主管部门外,还可以包括其他政府部门如审计部门,独立的第三方组织如审计事务所等。把独立的第三方组织作为监管主体,对提高我国职业培训的效果有重要的意义。

对第三方的引进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对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的选择,应注重招标竞价,择优选取。二是在第三机构的监管职责中,应实行合同约定,明确职责。既要按照相关的项目管理、资金管理办法进行监督,还要对各培训机构的资金使用、开班情况等各个方面进行监管。同时,为了避免权利垄断,监督时间自合同签订之日起一年内有效,一年后将重新招标确定新的第三方机构,在监督的过程中,一旦发现其违约行为,将立即取消其监督资格,并在以后的招标过程中拒绝其参与。三是主管部门在对第三方机构管理时,应坚持验收合格

,支付费用。政府主管部门一方面要对下级主管部门、培训机构进行日常性检查和突击抽查,以查验第三方监督机构的报告是否属实;另一方面也将对第三方监督机构进行抽查,以查验其是否按照合同约定如实履行监督检查的义务。

(3)以多重监控手段来提升培训效果。培训过程的监管是培训质量监控的重点和难点。在培训质量的监控中,首先要建立培训的质量标准,建立包括师资、教学设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时间、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在内的培训标准,使整个教学过程标准化。其次,应广泛利用新技术、创新培训监管的手段。一是建立职业培训的管理信息系统,对参加技能培训学员姓名、性别、身份等基本情况和培训专业、时间等情况建立电子文档,利用职业培训信息对培训进行监控。二是按照培训人员一定比例实行电话回访,重点查实是否参加培训、个人身份等。三是可采用摄像技术,对培训过程进行监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