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专业技术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返乡农民基本情况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08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赵建阳、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认真组织大篷车送培训下乡计划。大篷车是流动的信息技术培训教室和流动的信息服务站,它集科技兴农、信息惠农、应用培训于一体,既是信息培训资源,更是做实基层培训工作的催化剂。农民们对这种流动的多媒体课堂很好奇,因此也表现出了高扬的热情。在车上学习专业知识既是一种前所未有的体验,更是一种与信息化亲密接触的好机会,它让人在特别的环境里学习农业知识、电脑技术、技能培训,既新鲜又灵活生动,许多农民对此都喜闻乐道,学习热情也特别高涨。
在灵活教授理论知识同时,结合基地培训,增强农民的动手力。为此,我站以“联基地、联大户”活动为载体,在培训机制上推行合作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组织科技下乡,抓好农业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进一步蔓延,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遭遇“寒流”袭击,纷纷破产、倒闭,另外,新增就业压力增大,都导致我市部分外出务工农民无奈被迫返乡,面临失业的危险,给我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影响。面对这一情况,我市鼓励各方通过送岗位、送技能等方式,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为响应市政府号召,市远教办迅速开展调查,针对返乡农民的特点,制定应对措施,切实做好返乡农民的培训和再就业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返乡农民基本情况
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培训工作,帮助返乡农民再就业,对于衢州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这既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也是在经济风暴下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全面维护农民利益、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体现。因此,我们因着眼于返乡农民的独特性,充分尊重农民自身意愿,以独特有效的培训方式帮助返乡农民脱离困境,走上一条科学发展的致富之路。
二、返乡农民的特点
相对于在家务农的普通农民而言,返乡农民有他们自身的独特性:
(一)年轻力壮、劳动力强
相比普通农民,返乡农民多数是青壮年,有十分强的劳动力。并且,他们都有一定的外出务工经商的经历,具备一些基本的技术能力。因此,他们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包袱,而是一种宝贵的财富,是发展的有生力量,只要合理利用,这种潜在资源就会变成财富。而这就需要他们能在本市合理就业、自主创业,需要我们对他们的帮助和培训,使他们有一个正确的方向和思路,真正地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城市建设服务。这也是我们对返乡农民培训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经验丰富、见多识广
相比普通在田间耕作的农民,返乡农民往往都曾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见识过发达地区的经济模式以及工作环境,因此,即使回到农村,他们也不希望被困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以低产出的农作物来勉强度日。他们有着更高的生活目标,期望更富足的生活。他们渴望运用科学的方法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也渴望投资那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农作物来提高收入,更渴望运用专业知识实现自主创业、发家致富。这也是我们必须对返乡农民培训极度重视的重要原因。
(三)竞争力强、善于学习
由于期望更加殷实的生活,返乡农民们一般都迫切地希望能得到最专业最全面的帮助。并且由于在外打工的经历,使他们对新事物、新工具、新思想的接受能力也较一般农民有所提高,对网络课堂、手机电视、移动通讯等都有较全面的了解,这也为我站顺利开展特色培训搭建了有力的平台。
三、创新培训机制、服务返乡农民
(一)信息与技能问询相结合,吸引农民注意力。
为了解决农民确信息、缺技术的问题,针对返乡农民容易接受新事物的特点,我站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新型媒体建立了强大的信息与咨询平台。首先,实施万村联网工程,努力建设高质量的村级网站,并加大对我站农民信箱、信息网站的宣传,尽可能多的吸引返乡农民的注意力,争取让多数返乡农民都注册一个农民信箱,并学会如何在便捷快速的网络上自己的产品买卖信息,以及搜索与自己相关的服务、经营、再就业信息等。其次,进一步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健全以电脑网络、电话手机、电视《农技110特快》专栏和《农家报》为载体的“三电一报”信息平台,及时更新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急需的就业、服务等信息,随时随地满足农民获取信息的需要。再次,完善以农技110现场咨询热线、网上咨询在线、专家手机连线和农民咨询114号码百事通为渠道的“三线一通”咨询服务平台,热心专业地回答返乡农民所急需的专业技术知识,解决农民的难题。
(二)新型方式与专业技术相结合,提高农民学习力
为满足广大返乡农民对各类技术知识的要求,我站以农广校为平台,认真实施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和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业余(脱产)学历教育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学历教育,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方式,为广大农民开展农技培训,培训内容广泛丰富,针对性强,且教授方式灵活独特,因而引起了广大返乡农民的兴趣。同时,我站还开通了万名农民素质工程网培训专页,建立了“万名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影视频道”,提供121个科教片和7个技能培训教材供农民随时学习、课下复习、巩固知识,切实有效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竞争能力和专业技能。另外,对培训后通过国家考核的农民颁发职业资格证书,肯定农民的学习水平及技术能力,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保证远程教育的专业性,网络课堂中的培训专家多是资深的农科技术人员,如08年6月26日-27日,由市蔬菜办组织的全市蔬菜生产技术培训班在市我站举办,省农业厅蔬菜首席专家赵建阳、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汪炳良等专家授课,50多名蔬菜技术干部、种菜大户在主会场听课,2000多名乡村农技人员、信息员及种养大户在当地利用农技110视频直播系统听课,各地普遍反映培训内容丰富生动、直播效果很好。进一步强化了农民的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让返乡农民在自主发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三)流动培训与基地培训相结合,增强农民动手力
关键词:淮安市;品牌农业;信息服务;对策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生产方式从传统农业的生产方式向现代农业的生产方式转变。相对于传统农业,现代农业功能和形式呈现多样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正向品牌化、休闲化等方向扩延,品牌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农业形态也迅速发展。品牌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一种,促进品牌农业发展,对加快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市场化进程,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农业信息化建设也开始不断发展,农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新要求。刘丽伟(2014)指出美国农业信息化起步早,信息化设施完善、职能化和个性化服务质量高、组织化程度高。仅占全美人2%的美国农民,养活了3亿多美国人,成为全球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主要在于美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世界领先,有庞大的市场信息网络,完善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严格的组织化与法制化管理制度,为提供准确、及时、权威的市场信息服务奠定基础。
江苏省粮食产量、农产品加工流通、农业科技创新都位于全国前列,作为苏北地区中心城市,鱼米之乡的淮安,淮安市属黄淮平原和江淮平原,全市总面积l.029万平方公里,是江苏省和全国重要的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在农业信息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的情况下,研究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现状也日益重要。
一、淮安市发展品牌农业信息服务的现状
2006年,淮安成立了编制独立的农业信息中心,大部分乡镇建立了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初步建立了一支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农业信息服务队伍。2011年,淮安市成为江苏省第一个举办市级农村信息员网上信息报送专题培训班的城市。2013年淮安农村居民每百户接入互联网的移动电话为104部,同比增长了73.5%;接入互联网的计算机为31台,接入有线电视网络的电视机为115台,分别比2012年增长了41.9%和16.0%。2014年1月江苏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将淮安市驻地网小区“光纤入户”工程项目列为江苏省2013年度信息基础设施示范项目,将淮安市生态新城基站共建共享示范工程列为2013年度信息基础设施试点项目。
在淮安市各县区农业信息化发展中,“12316” 作为全国农业系统公益服务统一专用号码,有农业科技信息资源数据库可供查询,语音能自动生成、有智能语音系统。农民直接拨打“12316”号码,即可与当地农业科技服务部门取得联系。2014年5月,农业部在全国10个省开展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淮安市金湖县作为江苏省试点工作的整体推进县之一,全县建成一百多个个村级信息服务站。村级信息服务站的建设主要是达到“六有”标准,即有场所、有人员、有设备、有宽带、有网页、有可持续支营能力,建成后为广大农户提供农业公益、便民生活、电子商务和培训体验“四类服务”。2015年初,淮安市农业信息中心完成与淮安区两个视频监控点数据对接。
在采用新技术方面,2013年,通过江苏省验收的淮安市现代农业物联网远程视频监控平台可实时监控各基地农业生产状况,各基地能与监控点在线交流,监控平台通过生产指导、预警信息来指导各基地进行农业生产。目前,共有18个产业园区纳入农业物联网建设基地。为了让农民和相关人员更多的了解和掌握农业物联网知识,2014年5月,淮安市农委在涟水县举办了为期两天的全市农业物联网实用技术培训班。淮安市各县(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农业信息员、农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代表等70余人参加了培训。
总体来说,淮安市农村通讯网络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覆盖率提高,电话和短信传输平台进一步发展,农业信息服务人员不断增加,基本形成农业信息采集与服务体系。
二、淮安市品牌农业发展的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 各县区信息服务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信息利用率低。各县区农业网站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机制,网站之间信息重复率较高,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程度不高。有些信息栏目逐层深入下去以后,信息内容单薄,缺乏长期的信息积累。有些内容迄今为止才更新到2011年,网址内容没有及时更新,参考价值和利用率较低,缺乏提供特色品牌农产品信息为主的专题栏目,如专门提供淮安特色大米信息,盱眙龙虾信息等栏目。
2. 农民生产规模小、收入少,文化水平较低,对信息需求的迫切程度不高,信息利用水平相对较低,网上参与度低。在淮安农网公众参与网上解答的栏目中,2012年共咨询了14个问题,2013年共咨询了10个问题,2014年全市农民共咨询了6个问题。
3. 信息提供主体单一,信息服务缺乏多样性。在淮安市农业信息服务的主体主要是指当地的涉农政府部门、农业信息中心、村级信息服务站以及农业合作组织等。由于政府的资金投入总是有限的,信息服务缺乏多样性。
三、对策
1. 整合各县区农业信息,提高信息利用率
市政府对各县区网站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协调,减少信息重复率,提高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要求。各县区定期对信息栏目进行调整,删除长期无人参与的栏目,及时更新信息内容,进行专业网站建设,提高信息参考价值和利用率。
2. 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
政府组织淮安市地方农业院校举办各种类型的信息培训班,向农民和相关人员讲授有关农业信息管理的基本知识,进行计算机信息检索的基本技能培训。在培训过程中,理论知识要与具体问题结合,课堂讲解要和上网实践结合。各级政府要用农业专网开展多层次、多方位的网络培训,使农民和相关人员通过网络知识培训能进行农业信息查询、和学习等。
3. 建立多元信息主体模式,提供多样信息服务
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可以分为政府主导型模式和社会参与型模式,目前,淮安市信息服务工作基本都是由政府来主导的,但是民间力量正在逐步发展。可以借鉴法国模式,政府部门提供的农业信息服务免费,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的农业信息服务进行成员自助,营利性农业信息服务机构收费自主决定,提供多样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刘丽伟.美国靠信息化发展精确农业[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4(01).
[2]胡玉福.四川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3.
[3]吴振鹏.发达国家现代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验和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13(59).
大稼乡远程教育工作组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抓住群众对新鲜事物好奇,想增长见识的心理,紧密围绕远程教育这个工作中心,不断开拓创新,推进各项工作。通过大家这一段时间的积极探索,努力实践,我们稀乡在丰富群众生活,增长群众见识,提高群众的素质和觉悟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教育整理diyifanwen.com)
一、认真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各站点操作员技术水平
要让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顺利的开展,让远教设备发挥其应有作用,体现其价值,首先就要使各站点的操作员的操作技术达到一定的水平,所以对各站点技术员的培训知道就显得尤为重要,村上站点操作员由于他们文化水平不高,对新事物的(特别是对远教设备中的高科技设备——计算机)接受能力不强,难学易忘,针对这一状况,我们采取单独指导的方式,指导之后再加强训练,强化记忆,从而一步步提高了操作员的操作管理水平。
为使全乡各站点的工作顺利进行,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1、督促各点认真按照乡远程办的计划,结合本地区情况进行工作,认真做好远程资源的接收和利用。
2、进行各接收点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做到熟练地使用远程设备,对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小毛病能自己解决。
3、不定期举行设备的维修、维护培训会,提高管理人员的技术业务水平。
二、广泛采纳群众意见,了解群众要求
大多数人民群众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他们最关注的问题还是怎样脱贫致富,增加收入,提高生活水平,因此,多数群众要求播放一些关于种植和养殖专业技术方面的资料,对于这种状况,我们本着满足群众要求,让群众能够真正感受到远程教育的好处的想法,利用互联网在各网站有针对性的搜索一些群众要求的资料,组织观看和学习。
一是农民群众各自时间不统一,不能保证每次组织的学习都能到场。
二是站点技术操作员操作水平参差不齐,难以管理。
三是可供组织学习的资料有限,带来一定的局限性。
四是设备出现故障不能及时迅速的得到修复。
三、远教补助设施
根据上级的要求,我校增添了不少的远程教育补助设备,各项规章制度也正逐步完善,争取管好、用好远程教育设施。 9 月底应校教职工的要求成功地把远程教育电视节目以闭路电视系统的形式向全校传送。微机室的升级工作也已于 10 月份完工。
四、远程教育资源的使用情况
经过一段时间的试用,“远教”信息资源已开始被更多的老师所采纳,包括上面配给的 vcd 、 dvd 碟片及各种软件光碟。 vcd 学习光碟我们已组织学生观看,老师也能通过电视观看有关的教育电视节目。至于同步课堂、示范课、优质课教案及有关学科知识全校绝大部分的教师都能通过上机自己调用;学生也可以上机浏览相关教学资源。我们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五、向优秀学习,提高自身技术水平
由于我对远程的设备,特别是计算机的了解,还不算很高,很多理论知识还不能直接消化,所以对远程教育工作方面的一些知识和技术掌握不够,为了弥补这些不足,对自己的工作负起责任,我到邻近的孟彦镇向他们的远程管理者请教和学习,给自己充电,从而学习了他们的经验,提高了自己的技术水平。
六 、未来的工作设想
根据学校的工作计划安排,经后一段时间内进一步培训我校教职工微机基础知识,使之能真正把远程教育资源应用到教学当中来,以进一步提高我校的教学质量。另外,为充分应用我校多媒体教室,学校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一线教师的课件制作培训。
以上就是我校半年来的工作总结,虽没有金色的丰硕,但我追求的是求真务实。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以风发的意气和无畏的进取,在工作中开创出又一个崭新的走向。
拓展客户资源,最大化保持业务增长
随着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影响,国内外检测机构实力不断壮大,技术垄断局面被打破。如果我们不及时对客户资源进行系统的维护管理,做好后续服务,就有可能使客户渐渐流失,在竞争中被淘汰。客户资源是保持业务增长的基础,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来源,客户需求是我们检验事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做好客户资源的维护管理对于检测机构在市场竞争中所占份额具有重要作用。
建立客户档案,为业务发展提供信息
2011年,我院内部管理进一步加强,服务能力全面提升,委托业务发展快速上升,检验业务量比2010年全年增长46.1%;完成预算收入比2010年同期增加39.5%。在业务快速发展期如何做好内部管理,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忠诚度,做好客户维护和管理非常重要。客户档案是客户资源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客户信息档案,对客户进行分类管理,在众多复杂的客户群中寻找目标,辨别出大客户和潜在的大客户,通过建立完善基础数据库,为管理者提供信息,指导相关业务人员有目的地拓展业务,做到有的放矢对大客户进行动态管理。及时将业务人员反馈的信息,整理出大客户需求,为大客户提供持续的个性化服务,满足大客户的不同需求,从而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业务发展的保障。
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将客户档案按大客户与一般客户分类建档,主要包括:1.企业基础信息:主要是企业名称,地址,联系人(负责人、一般联系人),联系电话(固定、手机、传真),电子邮件,QQ等基本信息。2.企业动态信息:每月的检验量、批次、费用与上月和去年同期比较等数据图表。3.客户要求:包括品牌客户对其检测项目及报告的要求和与检测服务相关的需求。4.服务记录:包括相关标准、技术方面问题的解答、异议复测及复测结果的处理意见,走访记录等。
建立良好的客户关系,为品牌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
目前检验机构与客户的关系正从质量监督管理者、检验报告的制造者,向技术合作伙伴、利益共享转变。只有在每个细节上,主动为客户着想,如何帮助客户花最少的费用,做最满意的事,才能真正提高客户满意度与忠诚度。只有对客户需求进行系统分析,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需要,提高检验业务量。
我们一般争取客户时,客户往往对价格敏感,不断要求在价格上更便宜,时间越快越好,一旦客户在享受了服务以后就会放弃对价格和时间的坚持。服务延伸包括帮助品牌客户制定适合的检测方案、标准选择、疑问解答、企业标准制定、企业技术培训、市场问题处理、加工企业质量控制、不合格项目汇总、各类数据统计分析等。同样的价格上,客户会不断地要求更多的服务,当你的服务超出客户要求,让其享受到超值服务时,价格和时间都不是主要问题。因此,你体会到你的客户的需求是由你挖掘并引导的,做好前期引导会使你后续的工作越来越规范,越来越顺利,客户与你的合作关系会更加信任和依赖。
我们客户服务的工作重点是以品牌大客户为中心,有针对性地提品与服务,了解其需求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当品牌大客户来样时,由专人负责沟通,重点是了解客户的检测需求,确定个性化服务方案,针对不同的大客户编写客户检验要求,传递到各部门,使品牌企业客户的需求在实验室的内部快速流转,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准确性。采用各种方式保持与企业沟通,及时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和潜在需求,及时汇报给相关负责人予以解决和满足。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帮助企业解决检测专业问题,以真诚的态度、周到的服务和高质量的工作,赢得客户的信任与支持,提高客户满意度。
提升服务能力,为检验业务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良好的工作质量是我们工作的基石,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是提高服务能力的保障。我院根据客户需求不断增加新项目的研究与扩项,参加各类实验室数据比对,保证检验数据的稳定性和准确性。根据纺织企业客户季节性特点对时效性的要求,我院加强内部管理,整合资源优化程序,实行“5+1”工作制,即周六正常接收样品检测,提高工作效率,尽可能为品牌大客户缩短检验周期,保证企业的生产运作周期顺利进行。通过专业技术培训、操作比赛、继续教育等方法不断提高人员素质,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不断引进人才。在实验室管理机制和质量体系保障下,为客户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我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实现网上业务服务,客户足不出户即可满足所有的检验需求。每个服务人员随时随地接听电话、收发邮件或QQ等咨询服务,积极为企业开展技术指导和检测建议,为企业把好质量关。为大客户统计分析不合格报告及项目,提醒品牌客户关注,提高产品质量,让企业充分感受到我们服务的价值,越来越依靠我们,保证不因我们服务质量不满意造成客户流失。
关键词:物联网;人才培养;教学资源;专业建设
1 背景
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等飞速发展,物联网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快速发展,并越来越引起各国的高度重视。物联网甚至被称为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革命。美国于2008年末由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后,“智慧地球”框架下多个典型智能解决方案已经在全球推广;欧盟于2009年6月了全球首个国家级物联网发展战略规划;韩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也都分别提出了“U-Japan”和“U-Korea”信息化战略,其核心内容都是利用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技术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连接,让民众可以随时随地享有科技智慧服务。我国政府于2009年8月提出“感知中国”的战略构想,并由政府、科研院所和企业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和成立物联网产业联盟。可见物联网技术以及相关产业已经成为各国下一个必争的战略制高点。而任何一个新兴产业和行业的发展,都需要大量的专门技术人才,物联网的发展同样也不例外。目前,我国物联网专业人才还非常紧缺,人才的培养还处于起步阶段,而大批专门人才培养主要依靠高等学校来承担。在这样一个大的环境和背景下,国家教育部于2010年批准在35所高校设立物联网工程和传感网技术本科专业,并于2011年开始招生。另外,全国有将近20所高职高专院校以及独立学院开设了物联网工程专业。物联网工程专业是一个多学科高度交叉的新兴专业,如何培养出合格的、符合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人才是高校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南于物联网本身技术复杂、牵涉面广,涉及多学科的交叉,这就必然对人才的培养和专业建设都需要进行全新的考虑。笔者结合安徽理工大学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和实践,对物联网丁程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索,为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专业建设提供指导和参考
2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研究内容
2.1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物联网的概念是1999年美国Auto-ID中心首先提出的,最初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把所有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现在普遍认为物联网是一个基于互联网、传统电信网等信息承载体,让所有能够被独立寻址的普通对象实现互联互通,具有普通对象设备化、自治终端互联化和普适服务智能化特征的网络。从物联网的定义可以看出要实现物联网需要具有感知、通信与计算能力的智能信息传感设备等实现全面感知,借助现有的互联网和电信网来进行数据的可靠传输,以及数据的智能处理,进而实现人与人、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互联互通和智能信息服务。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可以根据信息生成、传输、处理和应用划分为4个层次:感知识别层、网络层、管理服务层和综合应用层。其中感知层是物联网信息的来源,包括各种类型的传感器、RFID标签和读写器、智能手机、智能家电以及智能测控设备等;网络层实现数据的传输,包括有线和无线网络的接人层、会聚层和核心交换层;管理服务层实现数据存储、处理的和智能决策服务等,包括中间件、数据存储与处理、数据挖掘与智能决策等;综合应用层实现不同行业的综合应用,包括智能物流、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医疗等。物联网4层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2.2 物联网关键技术和研究内容
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图可以看出:感知层是物联网应用的基础,位于物联网应用的最底层,也是物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重要方面之一。感知层主要涉及RFID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和控制技术、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等主要关键技术。物联网的应用层与具体的应用领域不同存在很大的差异,需要根据具体的应用来设计。物联网网络层的数据传输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以及管理服务层涉及的数据存储、云计算、数据挖掘等各种支撑技术都是物联网应用和研究过程中涉及的主要技术和内容。
由于物联网的研究内容比较宽泛而且涉及多学科的交叉,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的高校现有学科基础、专业设置以及研究内容的侧重点都会有所不同,因此在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以及培养方案方面会存在的一定的差异。由物联网的4层体系结构,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物联网工程专业设置不同的研究方向,如电子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感知层设计和应用,计算机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物联网应用层和信息服务层,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基础较好的高校可以侧重于网络层和管理服务层,还有各相关交叉专业设置较为全面、研究基础较好的高校则可以在物联网的各层都平衡发展。具体设置什么样研究方向和培养方案,各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学科专业基础和特点以及高校的行业背景,设置具有自己特色和优势的培养方案和侧重研究方向。安徽理工大学是一所具有煤炭行业背景和医学特色的理工类高校,目前设有相关的专业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与仪器、网络信息安全、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等,具有较好的相关专业建设基础,尤其是面向煤矿自动化和信息化应用领域有着较强的优势。因此,基于学校的行业背景和专业基础现状,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侧重点是物联网的感知层设计和应用,兼顾管理服务层的相关技术研究,如中间件等。重点应用领域是矿山物联网以及智能移动医疗,结合现有的网络信息安全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制定符合学校实际和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
3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
3.1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在高等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的前提下,根据物联网专业的研究内容和市场需求定位,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目标是:具有宽厚扎实的基础知识,系统地掌握物联网的相关理论、方法和技能,具备网络技术、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嵌入式技术、通信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信息领域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物联网中信息获取、传输、处理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物联网的通信架构、网络协议和标准、无线传感器、电子标签射频识别、信息安全等产品及系统的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产品开发、技术管理与设备维护等工作。
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掌握必需的传感器、电子、通信、单片机、RFID技术等知识和专业技能;掌握基本物联网节点、网关、网络协议栈,有线和无线网络技术原理,无线自组织组网、有线和无线网络拓扑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熟练并系统地掌握物联网应用系统集成、物联网硬件与软件设计、互联网应用等,具有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物联网工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和技术管理中的实际问题等能力;掌握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物联网业务的开发、测试、推广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应用信息网络相关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试验能力与工程实践能力;熟悉矿山物联网的架构、应用环境和关键技术,并能够进行系统设计和开发;熟悉物联网在智能医疗领域的应用技术,并在现有医院信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移动医疗的智能终端、医疗传感设备、中间件、数据存储、应用系统的设计和开发等。此外,还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能力,能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技术和现代工程工具,将所学内容应用到其他行业和应用领域。
3.2 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由于物联网工程专业是综合多学科的新兴专业,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还不够成熟和稳定,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实际教学情况,不断地调整和优化课程的设置。目前,物联网专业课程设置基本上在现有较成熟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和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基础上,增加与物联网相关的核心课程,但侧重点是物联网技术及应用。结合学校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现状,物联网专业课程分为以下几个主要模块:(1)公共基础模块;(2)专业必修课程模块:(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4)专业任选课程模块;(5)跨学科课程模块;(6)实践课程模块;(7)素质拓展模块。各模块包含的主要课程如表1所示。
在课程的设置上既考虑了物联网专业的核心研究内容和专业特色,同时考虑到物联网专业是一门新兴的专业,还没有专门的硕士和博士学位点,目前基本上都是作为计算机或相关学科的一个研究方向,而计算机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的专业课实现国家统一命题,因此,在课程的设置上要能够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核心课程实现无缝对接,使得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的学生能够轻松实现进一步深造的愿望。基于这样的一种现状,学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必修课程模块和核心课程模块中分别开设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等相关的课程,同时开设了物联网导论、无线传感器网络、RFID原理与应用,能够满足学生专业学习和考研深造的需要。为了突出物联网专业知识,在专业任选课程模块中开设了大量与物联网和计算机相关和当前最为热门的课程,充分体现了该专业方向的知识面宽、技术先进等特点。跨学科课程模块的设置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了解煤矿行业的生产背景和主要技术装备,为以后从事煤矿物联网和数字矿山建设打下基础。实践课程模块的设置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环节,是达到学以致用的主要途径,是整个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内容。素质拓展模块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 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
4.1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的使命是培养人才,高校需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和自身优势以及综合其他因素来确定人才的培养模式。因此,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能够全面反映高校对合格人才的理解和时代需求。安徽理工大学是行业特色鲜明、理工类为主的综合型大学,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是:结合煤炭行业特色,培养“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善创新”的创新型人才和高级专门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构建多元化、多目标的培养模式,同时充分考虑学生就业、创业和继续深造等不同要求,努力形成特色鲜明、层次清晰、模式多元、制度配套、保障有力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借助现有相关专业的培养模式和经验,并结合物联网工程专业的特点,对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采用校企联合培养的模式。
安徽理工大学是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目前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以及其他电子信息类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方案制定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其核心培养方式是采取的3+X培养模式,主要措施是其中3年时间在学校进行相关基础课和理论课的学习,至少1年时间采取校企联合培养模式,通过将企业纳入到人才培养主体地位,可以进行订单式培养,大大增强学生对企业需求的了解和实践动手能力。真正体现“卓越计划”的3个特点,即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物联网工程专业主要是培养工程类的专门型应用人才,可以按照“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进行培养。一方面是在现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物联网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核心课程内容的教学,另一方面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尤其是引入相关企业的参与。目前,我校已与安徽徽斯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以及安徽科艾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培养物联网专业人才,由参与的公司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和实践环节的平台,并且公司有优先挑选优秀毕业生的权利。另外,安徽理工大学与附属医院安徽淮南东方医院集团也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同研究和制订数字移动医疗系统方案。移动数字医疗系统的实施可为学校物联网专业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参与设计和开发的机会,同时也会为学生的培养提供很好的实习场所和平台。另外,安徽理工大学与两淮煤矿企业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有着很好的合作基础,双方都在积极准备联合培养矿山物联网建设人才,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为拓展学校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好的实践和就业机会。此外,学校还与一些经济发达地区的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如上海、深圳、无锡、芜湖等,为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前提供深入企业实习机会,为进一步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校企合作模式的效果已经在学校的一些专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校企合作是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较为理想的模式。
4.2 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资源建设
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除了有定位准确的培养目标和合适的培养模式之外,还需要有配套的软硬件教学资源的支撑,教学资源是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保证。一个专业办学水平的高低往往与该专业的师资、实验室、教材、实习场所等建设水平有关。对于物联网专业这样一门新兴专业,面临的专业教学问题更为严重和急迫。学校在物联网专业建设过程中,相应地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来保证高水平的教学资源。
(1)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的建设。这是所有教学资源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没有好的师资很难想象能够培养出优秀的人才。因此,学校和学院都非常重视教师的培养,培养的方式主要是从学院中挑选出一部分对物联网感兴趣而且嵌入式技术以及软件开发能力过硬的教师组建成物联网科研团队和教学团队,通过申请物联网相关课题展开物联网理论和应用研究,目前已有2项物联网相关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省部级物联网应用课题,多项企业物联网应用横向课题,通过科研课题工作的深入展开和研究,大大提高了教师对物联网理论的理解和实践应用水平,对推动物联网专业的教学水平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除此之外,学院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部分教师到北京、无锡、长沙等地参加“全国高校物联网专业教学和研讨”“高级物联网开发工程师物”等教学和专业技术的培训,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物联网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然后再通过校内的研讨和讲座带动更多教师物联网专业水平的提高。
(2)教材建设也是办好专业必不可少的环节。由于物联网专业是新建专业,虽然已经出版了一些不错的物联网方面的图书,但适合作为本科教学的好教材还是凤毛麟角,而且大多是技术类或普及类。因此,在教材的建设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需要做。我们根据开设的课程和目前已有教材的现状,挑选出相对较好的基本教材和参考书,通过大家阅读讨论,然后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来确定讲授的内容和学生需要自学的内容,并整理教学讲义和课件,为后续教材建设做好准备。通过这一环节,充分提高了对教学内容细节的掌握和理解,也对物联网技术掌握得更为全面。
(3)实验室建设是实践教学环节的有力保障。为了能够满足物联网实验教学的需求,学院对物联网实验室建设投入了大量的建设经费,实验室采购了北京西普阳光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的SimpleRFID射频识别实验教学系统,并向安徽福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订制了无线传感网络教学系实验系统。在物联网实验建设过程中,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全程参与整个实验室建设过程,对系统的安装、调试、运行都进行全面掌握;并邀请物联网实验系统开发的T程技术人员给教师做专门的技术培训和讲座,进一步提高了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通过师资、教材和实验窜3个环节的建设,目前学校已经具有较高水平的物联网专业教学团队和完善的教学配套资源,完全能够按照既定的教学目标和计划来进行物联网专业人才的培养。当然,任何一个新的专业的开设,都需要一定时间的建设和完善,在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完善,并借鉴其他高校的成功经验,及时修正不合理的方面。
5 结语
物联网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和教学资源建设,是所有高校物联网工程专业在办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和解决的问题,而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和高水平教学资源建设是办好物联网专业的前提,因此,各个高校应根据各自不同的办学基础和行业特点,着眼于市场需求和自身的办学优势,在体现物联网工程专业共同特点的基础上,要突出物联网工程专业的行业特色,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更能满足市场需求和具有更宽的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吴功宜,吴英.物联网工程导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5.
[2]刘云浩.物联网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3-6.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