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实施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 课程建设 模具专业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Part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and Training Course
CHEN Chuan, FAN Jianbei, LV Yongfeng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chanical & Electrical Engineering, Hangzhou, Zhejiang 310053)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art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and trai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curriculum orientation,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the course features three areas. The curriculum design and manufacturing expertise of the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for hospital mold. Through this course construction, aims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dimensional solid modeling, dimensional analysis, teamwork, etc., to better meet the needs of today's professionals.
Key words part three-dimensional design and training; course construction; mold professional
高职教育作为技能教育的主线之一,肩负着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的重任。随着工程技术的发展与CAD技术的日益普及,社会对CAD技术人才需求与要求也日益增加。培养合格的技能型人才,成为许多高职院校迫切要求。
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鲜明的职业属性,职业教育的专业不是学科专业,职业教育专业教学的最大特点是教学过程与相关领域的行动过程具有一致性。①因此,需要所授知识更加贴近岗位需求,更加符合以后的工作需要。另外,高职教育的能力培养更注重实践,对培养技能应用型人才而言,特别应当加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训,强调技术的应用能力或工程实践能力。②因此,针对我院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构建更加具有职业属性的课程体系,③将该课程进行重新安排,把原先的CAD软件应用分为两门课程,第一门即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并增加了实训环节,主要教授三维软件(UG)的实体建模、装配、出图等技术。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仅对学生进行技能教育,也要培养其学会分析、配合团队协作等能力的素质教育,在学习过程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毕业后在学校自我评价、社会评价和学生评价④⑤⑥三方面能都达到预期的目标。
1 课程定位
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是我院模具设计及制造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作为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机械制图、AutoCAD、产品几何技术规范、塑料模具设计及实训、冲压模具设计及实训、模具CAE技术等课程,需要掌握二维制图、三维制图、塑料/冲压模具设计、制造工艺学等技术,毕业后可以从事模具设计师、模具制造工等工作。
图1 课程定位思路
图2 课程与前后置课程关系
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课程安排在机械制图、计算机绘图、产品几何技术规范等专业基础课程之后,要求学生掌握三维软件基本建模等操作技术,为模具CAD/CAM软件应用、模具CAE技术等后续软件课程打下基础;同时,在学习软件过程中,从零件设计角度深入理解三维零件造型、分析过程,是进一步学习塑料模具设计及实训、冲压模具设计及实训等后续课程的基础。课程定位思路、与前后课程关系分别如图1、图2所示。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尤其是浙江省内对模具人才要求的需求更加迫切,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学习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掌握三维设计软件操作技术,是学生胜任模具设计师岗位的前提。
2 课程设计与实施
本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分别为教学与实训阶段。教学阶段主要以“教师讲,学生做”的形式教学,每次课需完成若干个零件三维设计;实训阶段以项目为载体,要求学生分组,每组成员分工合作,完成一套装配图图纸。
2.1 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
教学阶段主要讲解二维草图的绘制技巧、三维实体造型的基本方法、三维曲面造型的基本方法、三维零件的装配基本方法、三维软件出图等,并且每节课都安排学生上机实操,让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充分掌握软件实际应用。教学安排以2学时为一个单元,在机房内首先由教师进行“教学”,然后安排学生通过实际上机操作“学、练、做”以巩固所学知识,提升技能。教学阶段共26学时,2学时/周。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培养学生的三维零件设计思路与三维软件操作能力。以实际三维设计零件为例引导学生学习,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课堂练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三维设计的能力。
本课程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性都较强,各部分的教学均应注意同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相结合。以典型实例教学为主,应用多媒体课件、网络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在引导学生制定三维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完成三维设计操作步骤。如图3为例,已知二维零件图图(a),要求学生在看懂零件图并想象出三维图的基础上,构造草图图(b),对草图进行拉伸、回转等命令后,如图(c)所示,最后进行打孔、边斜角等命令,完成如图(d)三维设计。
(a)已知二维零件图 (b)草图
(d)最终零件实体
图3 三维设计实例
2.2 实训内容设计与实施
实训阶段主要完成一个项目的三维总装图、零件图以及二维总装、零件图。实训开始时教师发放项目任务,学生分组后自行研究讨论、分析学习,完成各自的三维零件设计任务并出二维零件图,并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维装配并出二维装配图。最后,每组上交一个三维总装图、一套三维零件图、一个二维总装图以及一套二维非标零件的零件图。实训阶段共30学时,为期一周。
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课程采用齿轮油泵作为项目载体。零件包括左泵盖、右泵盖、泵体、齿轮、轴、键等,各零件设计难度不同,每组学生可自行分工合作。齿轮油泵实物图与学生完成装配图,对比如图4所示。另外,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可以另外安排学生绘制其他实训项目载体。
(a)实训项目实物 (b)实训项目三维装配图
图4 实训实物图与学生完成装配图对比
3 课程特色
通过零件三维设计及实训课程建设与实施,有以下特色:(1)以专业方向与工作岗位为导向,将三维零件设计建模、三维零件装配与二维出图相结合,学生在课堂上完成了三维设计到二维出图的一套过程练习,有利于实现学校到岗位的“零距离”。(2)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采用边讲边做的形式引导学生学习软件基本技术,学生也在“学中做、做中学”中掌握软件操作技巧;并且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可以发散学生三维分析能力,提高三维构图能力。(3)通过小组形式完成实训安排的工作任务,每个学生各尽其职完成各自的零件图,并且合作完成装配图,不仅强化了专业能力,而且提高了职业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4)每节课以上机实例操作为主,将三维设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学以致用,将三维设计理论融入于三维零件的实际设计中。
注释
① 姜大源.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论初探[J].教育研究,2004(5).
② 赵娅.面向应用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与实践[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8).
③ 隋学圃,颜玉凤.关于高职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05(21).
④ 刘晓欢,刘骋.论职业教育的质量标准与质量评价[J].职业技术教育,2005(19).
关键词: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 课程; 改革; 构想
Design and manufacture of special dress as aprofessional required courses, the students become thedress design major required courses of. In view of the features of the current student learning, this articl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rriculum problems, enumerated itsexisting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put forward on the ba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curriculum reform,curriculum reform and the idea of core.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必修课,是在服装设计与工程系的立体裁剪课程基础上逐渐发展过来的,将礼服设计与立体裁剪相结合,针对服装专业学生的专项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服审美及设计方法,并在实际设计中有效运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较熟练地掌握礼服设计的方法和审美特征,提升礼服的设计与造型技术,有效地提高动手能力与思维创造能力,激发学生对学习本专业的浓厚兴趣,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 课程特色
本课程结合课内操作实验课,共48课时,8课时的课内实验。将设计与制作结合起来。主要包括礼服设计与制作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过程、应用与表现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主要以教师示范讲解,学生以作业训练为主的方法使教学内容完整地贯穿下去。课内教学贯彻讲练结合,培养学生设计操作能力。课堂练习设计从易到难,由浅及深,配以课外练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该课程作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服装设计方向的学科专业课,主要培养学生基础的礼服设计应用能力的课程。基于专业学习的特殊性具有以下几个特色:
1.针对性
本课程针对服装专业学生涉及到的礼服设计与制作进行专项设计,旨在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礼服设计与制作技巧,并能够将之灵活应用于服装设计之中。
2.基础性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为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毕业设计打下一定的基础。
3.系统性
本课程结合课内操作训练,主要完成包括礼服设计与制作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过程、应用与表现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课程内容从基本的知识、设计原理到基本的设计表现,内容系统而科学。
4.应用性
内容侧重于礼服设计与制作的特点及应用。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设计与制作的的特点,熟练掌握礼服造型表现和制作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基本的创作实践能力。
5.积累完备性
教学与社会实践项目并重,学生理论与实践并重,教学与科研并重。完成大量的课程教学的同时,还借助相关科研完善教学资料、理论积累。
二、课程的不足
国内同类课程结合实践对礼服设计课做了较好的课程设置,但主要侧重与设计,而没有将设计与立体裁剪,制作结合起来,系统深入地讲授礼服设计的具体过程和实现。侧重基础知识的讲解而较少完善其实际操作制作的过程,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本课程符合国际潮流的设计教学体系,学科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清晰,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教学效果得到认可。由于课程在设计教学中作为教学必修课的传统课程,在国内的同类课程中与后续设计课程连贯性较弱。因此本课程中注意对实际作品和优秀设计案例的分析,作业与专业设计紧密结合,在课程进行中主动于后续专业课程相联系。做到丰富性与系统性的结合,实践性与与分析性的结合,与同类课程相比处于前例。
与同类课程的比较本课程还存在一些不足,由于是全新的课程,本课程从教材到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重新做起,同时可以借鉴的成果较少,因此本课程的建设面临着很大的挑战。由于开设时间较短,在教学资源方面有待充实。在学生实践教学方面应更加系统,将课程实习与理论更课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强教材方面的建设,使得学生从系统的教学理念中深入地掌握礼服设计与制作的流程。
三、改革的核心与重点
如何将设计与制作课程融为一体是本课程改革的重点。鉴于目前设计专业学生设计课学习的特点,本文从课程实际存在的问题出发,列举出其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课程改革的核心以及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两大要点。
1、基于课内操作训练环节的教学改革
课程在授课中加强课内操作训练教学环节,一共8课时的课内实践环节的操作训练,根据教师安排的课内实践指导书,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并在此过程中力求设计与制作密切接轨。
2、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
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是保证课程教学质量和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新教学大纲明确且系统。教学以理论授课、示范讲解操作以及课内实验结合,改革以往只重理论的单一设计教学模式。
四、建设构想实施
1、教学内容建构方案
课程在本专业的定位与课程目标:
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设计)方向的学科专业必修课,同时作为专业核心课程其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礼服设计基本理论的学习,设计的基本方法和制作过程以及礼服设计与制作的应用与表现,使学生掌握礼服设计的造型、制作及表现能力,为今后的专业服装设计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方式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示范讲解操作与设计制作训练相结合的教学组织与安排方式,让学生实际操练,实现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操作训练相结合,上课主要集中在立体裁剪教室和工艺实验室进行,将设计与制作较好地连接起来,达到教、学、用的有效特点。
3、实践教学的实施措施
实践教学的实施措施主要有主讲教师亲自主持和设计操作训练习题,结合一些实际的设计制作款式将礼服设计与制作应用于服装以此达到教学实践的目的。上课主要集中在立体裁剪教室和实验工艺室进行。分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分步骤,分项目地进行实践,使其有机结合;协助健全服装制作与工艺作室,满足学生真实实践的要求;量身定制系统教学案例库,丰富实践教学资源;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方法;强化对礼服设计与制作的应用能力的培养,将款式、结构、缝制工艺等的设计以及制作材料的创造性运用综合表达。
4、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建设
本课程以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为指导,着重探讨嵌套式的理论与实践教学方法,采用讲课、模拟操作、实际开发等多种方式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本课程拟采用多媒体课件、各类专业软件及网络教学资源。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动态,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
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教师示范讲解学生操作训练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实际操练,实现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课堂学习与实际服装企业参观、实习相结合,使学生体会到学习该课程的乐趣与意义,并积极参与企业的产品设计和策划工作,真正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应用时尚教育技术,讲解礼服造型特点的处理方法和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如礼服设计的表现形式和工艺的视觉创意手法等课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手段上本课程拟采用多媒体课件、课堂立体裁剪训练、设计与制作训练的教学方法同时进行。各类专业软件及网络教学资源。集文字、图片、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掌握课程知识。网络教学资源的共享可以帮助学生及时了解礼服设计的时尚的动态,提高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利用专业教室的课程讲学,有效地利用学校基本的硬件设备实现礼服设计的表现和实现的实际操作过程。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应用时尚教育技术,示范讲解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的处理方法和在实际应用中的特点。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5.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改革
本课程结合设计实践,主要完成包括服装色彩与图案的基本概念、色彩与图案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色彩与图案的应用与表现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色彩与图案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首先讲述色彩与图案的特点以及其实用与艺术结合的创新性,使学生对色彩与图案作为设计要素的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识,接着阐述色彩与图案在设计中的特点,从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表现来进行色彩与图案实际运用和表现手段的分析和探讨,强调突出色彩与图案的实用和艺术并重,探讨如何在设计与应用间紧密融合和完美呈现。
教学内容安排从基础的服装色彩与图案基本概念到服装色彩设计的基本方法和过程最后是服装色彩的应用与表现;教学内容的重点放在结合成衣色彩设计与搭配使学生掌握服装色彩在实际应用设计中的应用与表现,结合成衣图案的设计了解服饰图案的应用形式以及应用类别。
在课程设置上采用理论和操作训练相并行的特点,理论课18个课时,操作训练课30个课时的设置,在加大操作实践的力度同时,保证理论课的数量。以教带练,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从而更好地获得课堂教学的设计体验和实践经验。
6、教学条件建设
教学条件建设主要是实践性教学环境的建设,在松江大学园区建立专业服装实验室,配置立体和平面裁剪的教室,工艺室,提高动手能力。以及专业的实验教室,结合礼服设计与制作的表现,实现其工艺。实践教学的实施措施有具体包括:设计专项练习,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如何实现设计;分析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分步骤,分项目地进行实践,使其有机结合;协助健全服装制作与工艺室,满足学生真实实践的要求;量身定制系统教学案例库,丰富实践教学资源;规范实践教学过程和考核方法;强化对学生设计制作能力的培养。实践性教学环境:在大学园区建立专业服装实验室,配置立体和平面裁剪的教室,工艺室,实现动手能力。
结语
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课程本身就将设计与制作有效地连接起来,课程的改革与建设立足于先有条件和基础,在教学资源方面逐步充实,实现应有的构想。对于目前来说,礼服专项设计与制作课程建设改革与构想的实施总体归纳为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的实施。本课程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汲取精华,借鉴已有的成果,虽然课程的建设面临着一定的挑战,但相信只要遵循科学的规范的教学思路以及将设计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改革核心贯彻始终,最终定会取得应有的效果,让学生实实在在体会到课程的应用价值并将其作用在其它的设计课程中有效地体现出来。
参考文献
[1] 王健.礼服设计.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2012.8
关键词:独立学院;网络课程;资源共享;对策;实施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3-0098-02
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新生力量,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要求就是培养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大多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这种陈旧的教学手段,暴露出传统教学理念中的种种弊端,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充分发挥现代网络技术在大学教学中的应用,将“互联网+”与教育相结合,继续加大投入开展网络课程、微课程、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建设,推动“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就成为每一个独立学院工作者所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独立学院网络课程现状及主要问题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张,高校在校生数量急剧增长,各高校的师资数量和教学资源已经呈现出供不应求的特点,这一现象在本三层次的独立学院中体现得尤为突出。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充分发挥有限的师资力量,最大程度地保障学生的学习条件,就成为独立学院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因此,加快建设一批优质的网络课程尤其是精品网络课程,被认为是解决这一问题,提高师资使用率的有效手段。
目前江苏独立学院的网络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肤浅,概念模糊
由于办学历史较短的原因,独立学院网络课程的建设的还处于启动阶段,教师普遍对网络课程的认识比较肤浅,误以为网络课程只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并不能完全替代全部教学过程,因而在网络教学上投入不多。从广义上来说,网络课程并不简单是传统课堂课程的移植,而是借助网络这一多媒体工具来展现具体教学内容并实施教学过程的形式。具体来说,它包括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两个组成部分。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网络课程教学最鲜明的特色在于教学理念的更新,充分展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
(二)教学方法单调
独立学院的网络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缺乏多样性。网络课程除了内容上应体现课程的属性,包含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反馈等,更应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出比传统的课堂教学的优势,如:教学资源的开放共享,知识和信息传输的及时灵活,教学过程中的多元互动等等。
(三)服务对象单一
网络课程的建设通常是从教师“教”的角度出发,向领导、专家和同行展现课程的教学过程、运行模式及教学效果,很少从学生“学”的角度考虑。目前网络课程建设大多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资源的建设上,在教学管理及应用、师生互动、学生学习交流和反馈等环节尚未实现突破,教师很少利用网络为学生答疑解惑,造成网络课程的服务对象过于单一,学生通过网络课程获取知识的兴趣不高,甚至有学生不知道如何基于网络课程在线反馈。
(四)缺乏实时维护和更新
网络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对高校及相关的院系而言,被视为一种荣誉,在项目申报阶段,往往会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聘请专业人员制作精美的网页,录制讲课视频并进行后期制作。而一旦项目申报完成,所有的工作也就结束了,网站没有后期的维护和更新,讲课的视频、习题、试卷和参考书目一成不变,很难吸引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有的网络课程由于长期缺乏维护,网页无法打开,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
(五)难以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网络课程建设的初衷是为整个社会免费提供高品质的教学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但在实际应用中,很多高校出于各种考虑,会对网络课程的访问进行限制。除此之外,学校没有硬性规定学生必须通过网络课程学习,导致学生在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去登录网站访问相关课程。总之,网络课程无法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
二、独立学院网络课程建设对策
(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
针对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并没有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情况,网络课程的方案设计、内容设置应充分体现学生的学习需求,界面美观、人性化、互动性强,增加学生对教学反馈模块的设计,教学内容必须生动、灵活、方便查阅、师生互动良好、更新及时。
(二)完善网络课程评价标准
鉴于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课程的立项评审、使用评价和验收制定有具体评分标准,因而网络课程的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重申报、轻使用的倾向。如要充分发挥网络课程的作用,就必须进一步充实、完善科学合理全面的课程评价指标体系,这会带来如下好处:首先,能使学生全面进入到网络课程的建设中来,真正使学生成为网络课程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其次,制订评价指标体系时应增加网站学生访问、师生互动和网络更新维护等的比重,使之成为评价网络课程建设优劣的指标。
(三)搭建网络共享标准和平台
为了有效扩大网络课程的辐射面,增强其影响力,首先需要制定网络课程的共享的统一标准,包括: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管理模式、教学功能的设计方式、教学资源的建设和共享模式等,给使用者获取和使用教学资源提供方便;其次,基于不同层次和类别的网络课程,教育行政部门应出面协调,将各级各类网络课程统一加入到国家精品资源课程共享网络,实现网络课程之间的资源共享和统一使用;最后,实现不同高校学生在网络课程平台学习效果相互认定。
(四)保障课程网络的持续动态更新
网络课程的实时动态更新是避免课程内容陈旧落伍的基本条件,因而应该建立长期有效的动态监测机制,若发现网络课程内容更新不实时,就立即给予提示,严重者则予以淘汰,课程负责人也要受到相应的处罚;而对于更新及时、使用效果较好、示范性较好的课程则给予有力的支持。
为了保障网站的安全有效运行,建设者要在团队中明确人员分工,指定善于进行网站更新和维护的专业技术人员,这样既可以保证网站内容更新的及时性,也可以有效避免网站缺乏维护而导致不能正常使用的情况。
(五)增强课程的易用性和互动性
网络课程要想得到学生的欢迎,必须提高其可使用性和师生的互动性。网站设计内容应避免过于复杂、繁琐,内容检索应方便快捷,保障学生能够迅速找到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源,提高学生使用网站的积极性,例如可在网站上增加导学功能,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指导,这些都可以提高网站的可使用性。除此之外,网站还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使用者分类设立讨论区,使讨论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互动性。
三、独立学院网络课程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了建设一批优质的高校网络课程,就应该依据目前建设的实际状况和以及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从优化课程学习资源、完善教学反馈评价系统、建立网络互动平台等三个方面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实施方案。
(一)优化网络课程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是有效实施网络教学的前提,是将多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有机统一的条件。网络化环境下的学习资源是指在网络技术的条件下,将学习者、学习内容、媒体、学习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系统的整合,形成有利于学习者参与和积极思考的网络学习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未来会有更多的学习将建立在丰富的学习资源基础之上,因此,优化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是保障网站内容先进实用的基础。
(二)完善教学反馈评价系统
教学反馈评价系统在很大程度上将决定着网络课程的教学效果,因而需要制定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以保障网络课程建设的发展。教学反馈评价系统模块应该能够对教师、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进行全面科学客观的综合评价,真正起到教学反馈的作用,使教师能够客观认识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自身教学水准。教学反馈评价系统的设立对于提高建设质量、完善建设内容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在相当程度上还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三)建立师生互动交流平台
由于网络课程开放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因而网络课程的建设需要建立统一有效的网络互动平台,作为支撑网络教学的外部环境。首先,该平台可以促进教师和教师之间的交流,实现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的探讨;其次,通过网络平台可以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在线交流,使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加以解决。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指导,倾听学生的心声,同时,学生也可以与老师展开互动交流,及时反馈自身学习状况。
四、结束语和展望
综上所述,高校网络课程的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和艰巨的任务,目前江苏独立学院网络课程的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在推动网络课程建设过程中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未来的建设过程中,独立学院应切实加快网络课程建设的步伐,着力改善教学环境,积极有效利用一切教学资源,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建设过程中教师需要重新认识网络课程概念的内涵和实质,用网络课程的教学理念武装头脑,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建设网络课程,培养学生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兴趣,真正推动网络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赵慧臣.课程群协同进化研究述评[J].现代教育管理,2012,(12):105-108.
(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53)
摘要:浙江省制造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工艺实施类高技能人才。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高职机制专业设计并实施基于工艺实施流程的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以工艺能力为主线的“单元式”项目课程,切实培养学生的工艺实施能力。
关键词 :工艺实施能力;高职机制专业;课程建设;核心课程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9-0109-03
作者简介:屠立(1966—),男,陕西西安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教授,高级工程师,机械工程分院院长,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机械设计。
基金项目:浙江省科技厅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面向工艺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技能人才OAA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2012R30065)
根据浙江省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目标,浙江省将建成国内领先、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地区与先进制造业强省。浙江省机械行业中的通用设备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仪器仪表及金属制品制造等机械制造业保持了30%以上的高增长率。据浙江省就业管理部门的数据统计,从事制造业生产一线的加工和工艺实施类人才缺口每年达三万余人;浙江省制造业的强势发展与其对高技能人才的强烈需求形成了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建设与发展的良好基础。
浙江省制造业的发展需要机制专业培养工艺人才
装备制造业是机械制造业的基础工业。上世纪90年代起,美、日、德等国工艺装备技术水平日益提高,而且专业化生产程度达到了80%以上。我国要追上发达国家的工业水平,装备制造业必须快速向前发展。
对于浙江省机械行业尤其是众多的民营制造业企业,工艺技术的革新与改进是提高产品质量、技术升级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对浙江省部分大中型制造企业的18个车间与杭州、台州区域20家中小企业调查分析发现,企业不仅需要操作与维护机械加工设备的高技能人才,而且对工艺实施人才的需求尤其迫切。目前,在车间一线的工艺员约占员工人数的1%,大中型企业车间技术组中以工艺为基础的生产组织与管理(工时定额与材料定额计算)人员普遍短缺;中小企业中工艺知识面广、熟悉各岗位工作流程的实施人员更为缺乏。因此,必须加快工艺实施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同时,企业调查也表明,浙江省机械制造类中小企业对制造业高技能人才的技术应用能力要求主要体现在机械加工设备操作与维护、工艺规程编制、生产成本管理(工时定额与材料定额计算)和车间一线生产的组织调度和管理上。因此,为适应浙江省区域经济的发展和机械制造业企业对工艺人才的需求,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应以企业生产一线技能人才培养为目标,现场工艺实施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充分满足企业工艺创新、技术进步的要求。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
核心课程体系改革与课程建设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以工艺实施为主线,构建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培养面向企业生产一线的准机械工艺师,使专业院校成为省内机械制造类企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也成为区域职工培训、工艺技术服务中心。
(一)形成基于工艺实施工作过程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车间一线的零件生产工艺流程,按图纸分析过程、工艺分析过程、工艺方案制定过程、工装设计过程、生产组织、产品质量检验与分析处理过程,构建基于工艺实施的“传动轴制造”、“主轴制造”、“箱体制造”、“异形件制造”四门课程组成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制定有相应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及实践训练的项目。
(二)建设以工艺核心技能为主线的“单元式”项目课程
以传动轴、主轴、箱体、异形件等零件加工制造项目为载体、以工艺实施技能进行单元划分来构建课程教学实施流程,如图1所示。具体教学设计见表1。在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将相关课程内容按工艺实施工作过程划分为图样分析与毛坯选择、零件加工设备的选择、零件工夹具的选择与设计、零件的工艺编制、零件的质量检测与过程控制、生产计划编制及生产调度、零件加工七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中设置相应教学模块,如主轴成批生产计划编制及生产调度教学单元中包含成批生产的作业计划、生产进度控制两个模块,针对不同零件的加工将原金属切削原理、机床设备、机械加工工艺设计等学科内容按零件类别进行分类组合开展教学,一类具体零件结束后再进行下一类零件的教学。
课程教学过程中,打破以学科逻辑顺序编排教学内容的做法,以四类零件制造工艺为主线并围绕这一主线,以工作过程知识编排教学内容结构,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学习内容(见表1)。通过完成从零件图纸到零件的整个工艺过程,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国家、行业相关标准,会识读零件图,理解所制造零件的结构、功用、材料、毛坯、技术要求;掌握机械加工基本概念、基准、定位、夹紧等工艺基础知识;掌握切削加工方法、会正确选用机床设备;能够使用刀具、夹具,了解常用热处理;了解新工艺、新装备、新方法;会编制加工工艺规程并切削加工部分零件;会检验零件的质量;理解生产运作管理等相关知识。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教学实践
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开展课程教学。
(一)建设工学结合课程
与企业资深工艺技术人员联合制定基于工学结合的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实训方案。将传动轴、数控机床主轴等零件的生产加工实例作为各个项目任务,共同编写教材,并开发基于企业生产实例的单项和综合实训。
(二)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
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划分为各团队,分配不同项目任务,团队讨论制订加工工艺路线,由企业技术人员、教师进行针对性地讲评;再由学生个人完成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卡和一个工序的工序卡,工艺编制完成后,各个团队在学院机电实训中心、工艺及创新实训室、杭州神雕数控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中进行加工,对所编制的工艺等进行验证和修改,轴类零件工艺在工艺及创新实训室或杭州华昌液压机械有限公司进行,既强调工作过程整体性和岗位工作综合能力的培养,又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三)开发课程教学资源
建立机械产品加工工艺实例库,自主开发工艺工装的二维图、三维动画库,制作现场加工技能要素视频库、金属切削加工视频库及有关工艺实施视频库,制作助学课件,收集300余套典型零件实物及通用、专用夹具实物,创建集课内与课外、仿真生产现场教学、实物展示、数据信息一体的先进立体化教学环境。建设课程网站,制作电子教案、电子课件、网络课程等课程教学资源。
在教学改革中,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课程建设取得了相应的成果,设计并开发的“传动轴制造”、“主轴制造”、“箱体制造”、“异形件制造”四门核心课程教材在教育部125规划教材评选中均获得选题立项。
参考文献:
[1]中国机械制造工艺协会.工艺水平掣肘装备制造业[EB/OL].(2004-11-12).http://pv360.com/News/Info/129.html.
[2]伍建桥.高职课程改革与课程模式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6(2):56-57.
感性的涌动
2004~2008年,学校在基本落实国家、地方课程的基础上,为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基于教师的优势资源,研发了一系列校本课程。这时的校本课程以学科拓展为主要形式,主要体现三个特质:于学科中渗透;与课外活动结合;于生活中实施。如“成长的书香”“数学家之梦”“快乐ABC”“走近科学”等。在这阶段的校本课程研发的实践中,我们经历了从知识堆砌到逐渐明了、从粗糙到完善、从感性涌动到理性思考的过程。
实践中提升
2009~2014年,教育实践的不断发展使我们充分认识到,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主题活动课程”“游戏课程”,是参与者不断变革和创新转化为“自己的课程”的过程中完整的学校文化。至此,我校从文化的视角力求重建课程文化,促进师生的发展。以科学理性为基础,以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和个性全面发展为目标,构建起以国家课程实施为基础、以地方课程有机融合为补充、以校本课程研发为特色的三级管理课程体系。
国家课程深入实施 学校严格按国家课程实施方案要求,开全、开足、开好国家规定课程。以“生本、智慧、开放、发展”的课堂文化为载体,积极构建以学生创造性、实践性、开放性的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学生主动思考参与、探索实践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教学创新体系。学校实行备课改革实现“教案学案融合”;改革课堂教学结构形成“六大环节”,以此引发个性化学习,实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
地方课程有机融合 在地方课程的实施中,我们注重学科间的有机融合。如“传统文化”与经典诵读及传统节日结合,使经典文化内化于课堂,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地方课程的有机融合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减轻了学生课业负担。
校本课程多元开放 在校本课程建设规划过程中,我们既突显学校核心理念,继承儒家教育思想,开设“孝德教育”系列实践课程,又融合了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思想、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和裴斯泰洛奇的“要素教育理论”。此阶段的课程的内容呈现出七个特质: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重视学生体验及实践能力提高;关注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注重各学科间的整合;基于学生兴趣实现个性发展;符合学校个性及特质;充分发挥师生的优势资源。
发展中完善
自2015始,学校在原学校课程体系的基础上,重建以“育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技(技术及能力)”为支撑的“邹平县第二实验小学五育课程体系”。其中,“育德”包括公民教育、节日课程10门课程等;“育智”包括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所涉猎到的26门课程;“育体”包括足球、篮球等12项课程;“育美”包括美术、音乐所涉猎的17门课程;“育技”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所包含的25门课程,共计90门课程。各年级课程有递进、有连续、成系列。
课程内容育人为本 在“五育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更加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核心素养的提高。课程内容除已有的七个特质,我们突显了“立德树人”核心任务,将德育课程化。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初步建构了“以孝德教育为核心的文化渗透课程、品德与法治有机融合的学科综合课程、以传统文化为载体的主题教育课程、以校园节日为主题的活动体验课程、以体验感悟为目的的实践探索课程”五大德育课程。
课程研发科学规范 在课程研发实施过程中,学校进行了专题培训,老师们充分发挥主动性、能动性及集体的智慧,或围绕一个主题或突出一项特色,研发了系列校本课程。课程研发规划详实,包括课程研发背景、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详实教学案、课程评价。每门课程目标明确,内容丰富,项目齐全,力求图文并茂美观实用。老师们结合课程内容创新编排,独具风格形成特色。
课程实施有序推进 一是课堂改革,多措并举。深化备课模版改革,落实教法突出学法,融合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学法指导等内容,体现自主探究、学生质疑、方法引导、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坚持不同课型教学流程研究,确保常态课高效;实施专注力培养专题研讨,提升师生综合素养;创新校本教研形式,开展一明一暗两条教研线促教师专业成长。二是人人参与,百花齐放。课程实施过程中,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力求学生全体参与。三是选课走班,个性绽放。为使课程最大可能地适合学生成长,学校充分考虑学生在知识经验、能力基础、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实行“选课走班”W习方式,学生可以根据个人的意愿、兴趣、能力、水平选择能够满足自身需要的课程。四是多元评价,持续求进。丰富多样的课程评价,让学生乐此不疲学而不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