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精品课课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转型期;应用技术大学;精品课建设
十以来,我国社会进入了全面深化的改革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也进入了发展的转型期。为了扭转我国学术型大学比重过高,应用技术型大学比重过小的教育结构失衡局面,针对职业教育吸引力不足,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就业无门的现实难题,2013年6月我国成立了应用技术大学联盟,该联盟的成员单位是以应用技术大学类型为办学定位的地方本科院校,围绕建设应用技术大学的目标,促进联盟成员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推动中国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探索推动中国高等教育的分类办学和特色发展。
一、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精品课的内涵
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03年4月教育部下发“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以来,精品课程的申报和建设在我国高校大规模展开。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提供的统计信息,截止2011年, 我国本科院校的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的精品课数量分别为2582门,5648门,6003门和1门学校推荐课程,总计14234门;而高职高专院校的相应数量分别为1041门, 2636门, 2166门,总计5843门。[1]
高校开展精品课建设,必修依托学校的办学定位,基于学科的发展特点,针对现有的教学对象,适应社会的广泛需求,实践特色创新之路。精品课建设的内涵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首先,它是提高教师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水平,锤炼教艺,实现自我突破,获得较大发展的过程;其次,它是增进教师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创造优质教学效果的过程。精品课程的建设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应用技术大学建设精品课,要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即要与学术型的高校相区别,专业课教学内容真正体现以基础理论知识必需、够用为度,注重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构建精品课“俄罗斯概况”的迫切性
根据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提供的信息,我国俄语学科国家级精品课为6门,省级精品课6门,校级精品课7门,总计19门。俄罗斯概况课不在其列。然而,俄罗斯概况课的重要性对于学习、从事俄语的人不言而喻。俄罗斯概况课是我国高校俄语专业本科生的专业课之一,目的是要求学生对俄罗斯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地理、文化、教育、习俗、外交等基本状况和国情知识有全面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它的知识内容涉及语言对象国的很多领域,覆盖面广,实用性强。因此,建设俄罗斯概括精品课是俄语教学的当务之急。
俄罗斯概况课教学方法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和演变,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教学方法体系,但是作为一门实用性超强的学科,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跟随信息更新的步伐,陈旧的知识与现实国情出现脱节。过去的语言讲授式、以一本教材为纲的方法在被许多教师运用的过程中,暴露出传统知识和当下内容不符,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矛盾严重,学生知识面狭窄和专业综合技能要求很高等缺点。基于丰富的网络资源组合式的教学方法是构建立体型的教学体系的重要手段。通过教学环节和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俄罗斯概况课程体系。
三、构建俄罗斯概况课精品课的路径
1.教学方法体系的构建
构建起以“媒网”结合,完备的教学内容和创新的课程内容体系为特色的基础教学平台。这里所说的“媒网”结合,指多媒体教学和网络化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手段,任务式、互动式和直观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共同构成的立体式教学体系。该体系的建立旨在构建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1)多媒体教学。在教学中加强课件建设,注重直观式教学法的导入和应用,注重任务式教学与活动教学环节的建设。制作形式新颖,内容鲜活的“俄罗斯概况”多媒体教学课件,把图片、音频、视频、文字资料等以灵活,实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将多媒体和传统的教学方式恰当地结合,在师生充分地互动中完成教学,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效果。教师展示的多媒体资料需要更鲜活,更有时代感,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更能够获得学生的共鸣。然而,目前教师由于精力、公共资源利用的不够充分等原因,展示的多媒体资料往往给学生灌输知识的感觉,而不能唤起学习兴趣。这一点,需要任课教师进一步提高和改进。
2)网络化教学。基于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俄罗斯概况精品课网站,任课教师可以随时修改教案、更新教学内容。网站还应该设置师生交流BBS平台,加强教师、网站、学生三者之间的互动交流,加强对俄罗斯概况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适时动态更新。网络化教学要求任课教师认真学习并充分利用学校内网的强大功能,除授课外的其他教学工作都通过网络来实现,例如向学生提供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课件、教学日历、教学扩展资料、复习提纲、参考资料等,设置国情知识讲解、问题与测试、与俄罗斯著名站点连接等多项功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多层次需求,学生能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时间,为学生提供综合性全方位的训练,大大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率和学生的学习质量。[2]
2. 切实加强教学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精品课建设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精品课程是以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与手段、一流教材及一流教学管理为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与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是紧密结合的。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较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或在该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教育部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遴选出高水准的优秀教师;另一方面是发挥教师的创新意识,打造特色课程,培养特色人才。精品课建设也对高校教师队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1)转变教学理念
发展是硬道理,陈旧的教学理念是教师发展的桎梏。精品课建设要求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科学的教学方法和符合时展的教学内容。教师在精品课的构建过程中树立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协作性学习等现代教学理念。[3]牢记教师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体。
2)提高教学水平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特殊现象,大批青年教师承担着一线教学任务,他们中的很多人没有经过教学基本功的严格训练,因此教学和科研能力亟待提升。由于精品课的构建过程是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要求所有参与精品课建设的教师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这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不断审慎对待自身知识体系中存在的缺陷,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3)提升科研水平
教师在大量的教学活动中会面临很多实际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发现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提出独特有效的解决办法,这就是源于教学活动并为教学活动服务的科研。精品课本身就集教学和科研于一体,教师要不断深入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凝练科研方向,提升研究水平。教师在精品课的建设过程中科研能力会得到很大的提升,也是高校积累高水平科研成果的重要渠道。同时,科研成果必须进行推广使用,才能更广泛更有效的促进教学的发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率。
3.构建科学的考评体系
根据高校俄语专业的传统,“俄罗斯概况”课程考核采取笔试形式。考核内容都是客观知识点的记忆,学生缺少自由发挥的空间;由于书面考核对于知识覆盖面极广的俄罗斯概括课来说无法考量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知识考核面过窄,导致学生看重卷面分数、忽视学习过程,重视背诵知识点、忽视理解能力的培养。因此,主张期末考试采取上机考试的方式。俄罗斯概况课应该将过程教学管理和期末考评结合起来。任课教师应严格考勤、课上主动参与、课下延伸学习、期末考试四个层面的课程考核新体系,彻底改变一张试卷评定能力的不科学的考评方式。
1)重视过程能力,过程管理成绩占总成绩的40%
过程管理成绩(100分)=出勤(20分)+课堂表现(40分)+课外延伸学习(20分)+完成作业情况(20分)。
出勤:由于俄罗斯概况课课时少,每周2-4学时,教师要对学生的出勤情况进行严格记载。
课堂表现:该门课程授课内容丰富,学生的能力可以在改门课程中得到很大的锻炼和提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积累,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师每次上课都要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对于每个学生的参与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记载。
课外延伸学习:通过俄罗斯概况精品课网站,给学生布置课外延伸学习的作业,包括当次课的基本知识点,重难点,相关的扩展资料等,学生可以与教师进行互动,让教师及时掌握学生课下学习情况,便于考核。
作业:教师在当次课结束前布置口头作业,下次课用20分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检查,对完成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记载。
2)实行上机考试,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60%
鉴于俄罗斯概况课的特殊性,该门课程采取上机的方式进行考评,这样可以将教学过程中很多的图片,视频,文本资料用于考核中,这样多样化的题型设置和考核方式可以被视为我国高校俄语专业考试方式的全新突破,大胆尝试。它的考评结果更加客观,对学生学习能力和知识掌握情况的考察更加全方位。
四、精品课构建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精品课建设不能脱离学校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随意“跟风”,要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2.构建精品课需要妥善处理两对现实矛盾,即受条件的限制,青年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水平难以提升,科研能力的相对滞后制约课程发展的现实。
3.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是解决好课程内容建设问题,而课程资源建成后的共享与应用是精品课建设的关键点和落脚点。精品课建成后,还需要不断的后续更新,这就要求教学团队不能间断对精品课的建设。
4.精品课的建设不是个人行为,需要教学团队通力合作。需要建立权责明确,积极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1] 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
[2] 刘娟.精品课建设――俄语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以北京师范大学《高级综合俄语》精品课程建设为个案.中国俄语教学.2008年第4期
【关键词】《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问题
【中图分类号】K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2)14—0070—03
精品课程是“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学科建设水平的重要抓手。历史课程与教学論学科隶属于教育学的二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論”的子学科,该学科的主干课程通常是《历史课程与教学論》。关注已有《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有利于开发和利用该课程优质资源,有利于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甚至历史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现状
1 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情况
目前,全国《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的数量有限,其中省级以上的精品课程更是较少,笔者将《历史课程与教学論》和“其他学科教学論”精品课程分别进行了统计,具体见表1和表2。
2 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内容分析
就已有的《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内容看,其建设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见表3。
3 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数量少,高级别、高水平精品课程较欠缺
从表1可以看出,《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目前只有四门,与表2比,数量显得不足。在仅有的四门课程中,只有一门是省级,其余都是校级项目。
(2)共建共享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该课程在共建共享意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师资队伍方面,四门课程主要还是依托高师院校本院(系)的教学法老师、也吸收了一些中学一线教师参与教育教学。笔者认为,《历史课程与教学論》建设应该尽量扩大参与者的范围,从而共同分享,实现开放式的建设模式。如《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研究队伍中应该加大中学教师、教研员的参与比例,他们是真正的中学教学权威,请他们讲授中学历史教材分析、历史试卷分析评价、学生管理等,都是非常合适和必要的。
(3)相关优质资源的开发应该加强
精品课程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其开发出的优质资源必将对同行产生重大影响。四门《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在开发优质资源方面都作了一些工作,如朱煜老师主持项目就将该课程的详细教学设计、PPT、学生试讲上传到网站上,陈辉教授主持的项目将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试题样卷、授课课件等都上传到了网站,这些都有利于其他同行的借鉴和学习,但是就精品课程本身的价值来说,还可以继续加大《历史课程与教学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如出版并上传相关《历史课程与教学論》优质系列教材,包括中学历史教材分析方法、历史学习策略、历史教学设计等。近几年,《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相关纸质研究成果逐渐增多,但是对许多高师院校和中学教师来说,将优质系列教材上传到网络,对大家更为方便。
二、高师院校《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
为加快推进《历史课程与教学論》课程的完善,有效对接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与中学历史教学,我们应该大力加强该课程的建设,笔者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了思考:
1 建设的原则
(1)实践性原则。在目前的高师院校历史教育中,历史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带有很强的理論性,学生在校实践的机会只有试讲和实习,实践平台不足。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其对中学课程驾驭的能力是整个教师教育职前培养的必然趋势。教育部刚刚颁布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加强师范生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加强教育见习,提供更多观摩名师讲课的机会。师范生到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建设要立足于实践,力争将理論和实践完美结合,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力,加快专业成长。
(2)共建共享原则。在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团队、科研队伍建设等方面,我们应该充分吸纳不同高师院校的历史教学法教师、史学专业教师、中学一线优秀教师、教研员及其他相关人力资源,不断开发各种网络交流平台和工具,征求各种建设意见和建议,共同完善《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体系和内容。
(3)教师专业化原则。该精品课程建设要有利于历史师范生教师专业化发展,设计一条从新教师、合格教师、优秀教师的成长路径,为历史师范生的专业发展指明方向,多增加一些中学优秀历史教师专业发展案例、历史教师职后培训等内容。
2 建设的思考
(1)加强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从四门已有精品课程来看,其建设内容大致包括:历史教学目标、历史教学模式(方法)、历史教学内容、历史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历史教学技能训练等。这样的模块设计本身比较全面和系统,但是缺少变化。随着历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该课程建设内容也应该及时调整,可以设计一些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模块,如中学历史教材分析、中学历史课标分析、中学历史教学测量与评价、中学历史说课评课训练、中学历史研究性学习指导、中学历史科研训练、中学历史微格教学、史学理論与中学历史教学研究、历史实践教学,等等。只有这样,《历史课程与教学論》课程体系建设才会得以充实和完善,才能及时为历史课改提供支持和保障。
(2)加大教学团队的建设。中学历史教学研究专家聂幼犁先生指出:“历史教师是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最活跃、最积极因素,对历史教育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力。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这句话放到高师院校历史教育教学中同样适合,教师及教学团队的建设关系到《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的质量。该课程教学团队应重点建设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科教学法老师的学历和职称应不断提升,现有大多高师院校的历史教学法教师都是硕士学历,副教授以下职称,博士学历和教授职称的很少,应加强这方面建设;二是应加大史学研究者的参与比重,《历史课程与教学論》虽属于教育学范畴,但它离开了历史学的支撑是不行的,而课程与教学論专业毕业的教学法教师往往在史学功底上还不够深厚,这就需要专门从事历史学研究的学者和专家的参与,他们能在历史理論、新史观、历史哲学方面可以给予该课程很大帮助;三是吸纳中学优秀历史教师、教研员参与到教学团队中,充分利用他们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和完善该课程,加强中学与高师院校的交流,共建平台、共享资源、共促发展。
(3)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建设。实践教学是提升学生教育教学水平的直接途径,除了继续加强试教、实习工作外,《历史课程与教学論》课程应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资源,设计微格教学、组织学生备课、试教、听课、评课,参加教育调查研究、社会实践与生产劳动等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大职后教师培训内容的介绍等。
(4)保持课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课程建设是一个动态行为,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历史课程与教学論》精品课程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几个条件:一是经费保障,主要是指经费的合理分配和后续追加,精品课程建设初期,最好设计不同阶段的使用经费,精品课程建设后期因为经费不足,导致课程老化的现象已经有研究者专门論述过翻。二是建设团队要及时更新课程资料,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时间;三是尽量开通与浏览者的交流平台,让读者有一个表达意见和建议的地方,促进课程的完善和发展。
【关键词】中国―东盟国际教育合作 体育保健专业 精品课程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7C-0061-03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使得中国与东盟各国的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广西作为中国与东盟海陆相连的省区之一,与东盟合作具有地域优势和人文优势。《中国―东盟传统医药南宁宣言》开始了中国与东盟各国在传统医药的立法、医疗保健、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2009年中越两国签署的《中越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和学位的协定》,使得中越两国高等教育合作有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随着东盟各国健康产业的发展,为解决体育保健人才日益缺乏的问题,中国和越南开始了合作教育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尝试。广西体育高等专科学校与越南河内体育师范大学签订了关于为越方培训体育保健专业教师、定期开展学术交流、互派教师进修等的合作协议。在合作实践中发现,要推动体育保健专业教育与东盟各国的合作,建设适应东盟合作作为导向的体育保健专业精品课程,是合作成败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要以精品课程建设为依托,促进教育教学观念转变,引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教学资源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共建共享,才能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一、越南体育保健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我们专门对越南高校的体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越南高校并没有设置体育保健专业,只有与之相近的体育医学专业,以培养体育医务工作者为培养目标。另外,虽然越南高校大多数体育教育专业都设有运动人体科学类课程,但是课程比例只占到总课程的17.4%。其课程主要设置卫生学、解剖学、体育生理学、体育医学、体育机能、体育免疫等课程。可见,目前越南高校体育系设置的体育保健类课程以理论基础课程为主,鲜有涉及中医传统治疗方法治疗运动损伤治疗课程。而我国的中医传统治疗方法在运动损伤治疗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发放的200份面向越南大学生的调查问卷显示,有近90%的被调查者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中国的传统治疗方法在治疗损伤方面的作用,对我国传统体育保健技能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非常感兴趣,并表示想要学习中国传统体育保健技能。可是,因为越南没有相应师资,无法开设此类课程。由此可见,越南国内高校缺乏体育保健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和人力资源环境。
二、面向东盟体育保健专业精品课程建设策略
在中国―东盟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必须践行新的教育理念,在充分认识到东盟国家文化背景、学习需求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教学内容、整合课程资源,采用“衔接―转变升级”的建设策略,才能满足面向东盟国家进行体育保健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衔接――面向东盟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衔接”指的是将面向东盟建设的精品课程与原精品课程进行衔接,既能继承已有精品课程的建设成果,又能避免重复建设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它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实现:
第一,原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按照“一流的教学内容”的要求设计的,原精品课程内容基本涵盖了课程相应领域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前沿专题、热点问题等,也同样可以用于面向东盟的体育保健精品课程建设。
第二,原精品课程建设团队是在“一流的教师队伍”要求下组建的,这支队伍有着丰富的课程建设经验和先进的教学理念,也是面向东盟精品课程建设的主力军。
第三,原精品课程非常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教学方法已经开始从“灌输型”向“启发型”转变,“启发式”、“讨论式”、“案例研究”、“问题解决”和“现场参观”等教学方法仍然适用于面向东盟学生的教学。
第四,原精品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案例库、专业图片库、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多媒体网络课件、音像媒体、仿真式的投影、教学视频、三维动画等资源可以作为面向东盟的精品课程资源的基础。
(二)转变升级――面向东盟精品课程建设的关键。面向东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必须重视东盟国家文化和学习习惯,考虑其学习需求。为此,必须对原精品课程中的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师队伍、教学过程与方法、教学资源、课程传播与开发技术等进行全面转变升级,才能达到精品课程建设要求。
第一,调整精品资源课程教学目标。因为课程的教学对象发生了改变,由原来的中国学生转为东盟国家学生,因此课程设计要以东盟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要求为基础进行。
第二,根据教学目标的改变适当调整教学内容。要满足东盟各国的要求,原教学内容显然是有欠缺的。必须在原教材的基础上将东盟各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特殊技能技法引入教学内容,将东盟国家学生迫切希望学习的中国传统体育保健技能如中国传统体育养生、中医特色疗法包括针灸、推拿、刮痧、拔罐等放在突出的位置上,在注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加大实践课程比例,着重培养实际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内容还要将基础性、科学性、系统性、先进性、适应性和针对性相结合,适合放在网络平台公开使用,才能满足东盟国家的需求。
第三,重新构建有针对性、实用性的教材。原来的适用于国内学生的精品课程教材显然不适合东盟国家学生的需要,必须在现有的教材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重新构建,以东盟学生的学习需求为基础,才能使编写的教材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例如,针对东盟学生中文水平低,对理论知识理解不透、掌握不牢的特点,我们将运动解剖学和运动生理学两门理论性强,但又有一定联系的课程进行知识重构,打破了原学科的系统性。把教材里后续课程或实践操作技能需要的用到的理论知识专门分离出来,重新梳理,并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解析。《推拿与按摩》教材也在突出课程针对性、实用性、实践型的前提下,对课程内容进行提炼与整合,删除传统课程基础理论性过强的内容,突出实践技能培养部分。同时,教材还专门插入大量插图,用图片解析教学内容晦涩难懂的部分,清楚直观,更易于东盟学生理解和记忆。重新构建的课程内容改变了基础核心课程理论过多,刻板、枯燥的印象,突出了实用性、实践性。两本教材已经试用于第一届越南留学生,受到了留学生的欢迎。
第四,提升教学团队。在与东盟国家的教育交流过程中,师资无疑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参与国际教育合作的教学团队除了要求结构合理、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掌握相关国家语言。要培养出课上能流利进行双语教学,课下能用双语与学生无障碍沟通的专业教师。因为教师是双语课堂教学的直接执行者,也是整体教育教学工作的主持者,教师的双语水平是直接影响双语教学胜败的关键。其次,教师还要了解东盟越南国情,学习民风民俗,才能在教学和交流过程中不发生因为文化差异而导致的不可调和的误会。最后,学校应该为教师提供到相关东盟国家进修、考察、交流的机会或举行定期、不定期的学术交流,以此来提高教师的语言和专业水平。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好我国体育保健专业的形象代表,才能以精湛的技术、高超的理论水平流畅的沟通吸引更多来自越南或其他东盟国家的合作。
第五,必须对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进行升级。在原有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将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进行整合,灵活采用小组讨论、个人演讲、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性,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踝关节损伤治疗课程教学,我们把课堂搬到真实的治疗室,让学生从接触病人到检查、诊断、处理过程皆在真实的场景发生。通过老师的带教,学生在真实的运动损伤处理过程中培养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中,老师要启发学生思考“该患者是内翻还是外翻损伤、是否合并有骨折、适合采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治疗”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既让学生成为实践的主体,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同时,老师既要注重从理论知识上引导学生,又要在过程中设置问题,启发学生自主思考。结束后,教师与学生综合讨论,通过剖析问题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统一,使学生对专业知识真正的理解和运用。总之,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选取使用多种教学方法,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学习,而且还能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传播全球化的时代,人类消除了地域上的障碍,国际间知识与技术传播瞬间即成。信息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为高等教育国际化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利用信息技术提升教学手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采用多媒体授课。用图片、图表展示晦涩难懂的基础理论知识;用有声的视频和三维动画再现规范化的技能操作,使学生对知识抽象的理解转换为多维的概念,从而提高学生理解基础知识的能力。(2)建立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将课程教学资源上传至平台,可以使学生突破时间地点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自主学习和复习,减少了时间和金钱的浪费。这对于大部分东盟成员国的学生来说具有现实意义。
第六,升级完善教学资源。教学资源包括基本课程资源和拓展课程资源两个部分。一是基本课程资源部分:专门制作适合东盟学生学习的教学大纲,在大纲的指导下重新梳理电子教案、案例库、专业图片库、试题库及考试系统、多媒体网络课件、音像媒体、教学视频、三维动画等资源,使之更具有系统性、完整性,更注重课程资源的适用性和易用性。二是拓展课程资源部分:其一,将以上基本教学资源“双语化”,这是建设面向东盟体育保健精品课程的一个必备条件。“双语化”一方面可以使越南学生在母语的帮助下,顺利过渡到专业课的学习环境,减少了因直接进入汉语言环境导致的语言障碍而带来的学习困难,还可以缩短学习进程,提高教学质量。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体育保健人才要能与越南友人顺畅地交流,必须掌握一定程度的专业越南语。唯有如此,培养的学生才能真正满足东盟人才市场需求。其二,要利用信息技术,完善多媒体授课课件,实时更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用高科技手段展示我们优秀的教学资源。
综上,本文用“衔接―转变升级”的策略指导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建设,希望以高水平高质量的精品课程打开中国与东盟各国体育保健教育合作的窗口,吸引更多的国际教育合作,使中国成为东盟国家体育保健专业人才的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蒋寅,黄昀,冉荣.在东盟合作背景下的广西体育保健专业精品课程建设[J].梧州学院学报,2010(3)
[2]胡英清,吴铁勇,蒋心萍.越南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研究[J].广西教育,2011(12)
[3]胡来林.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策略研究[J].远程教育杂志,2012(6)
[4]刘清海,薛纪秀,多模式教学方法的整合在医学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麻醉在线,2007(9)
[5]李宁林,杨建娣.广西与东盟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对人才培养模式、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平台专业与课程设置的探讨分析[J].东南亚纵横,2006(3)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2011GJA173)
关键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1)03―0099―03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向精品化目标迈进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和迫切的现实需求。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赋予高校的神圣使命。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的形势观、政策观,学会用正确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分析形势,理解和执行政策,是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担负的重要任务。当前国内外不断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使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受到了很大挑战,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地方。从课程安排上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平均每学期16学时,本科四年期间计2个学分。相比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时多,学分少,导致部分学生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思想上不够重视。从课程内容上看,一方面教育内容与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有重复,容易使学生在重复学习相同理论时产生厌倦感;另一方面课程教育内容的及时性强,涉及范围广,要求教学内容及时快速更新,对教师能力素质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普遍要求来看,在学生获取信息更加迅速便捷的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教育形式、教师水平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需求促使高校必须积极主动地去研究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建设发展问题,进一步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人手。
一、教学内容设计要注重特色化
目前高校形势政策课程内容主要根据教育部每半年印发的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要点来确定。但是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内容涉及范围很广,如果不结合学校实际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和系统的规划设计,很容易出现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同时也很难在实际教学中把握重点,形成体系,取得实效,办出特色。“形势与政策”课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其教育教学目的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相一致的,即着眼于大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而其特殊性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随机性”和“多变性”上,这种特殊性使得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有着很大的设计空间。
1.从学生成长需求设计教学内容,确定不同年级的教学重点
不同年级学生成长需求的关注重点是有差别的,比如刚入学的新生,对了解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有着迫切的愿望;高年级的学生对了解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有着迫切的需求。形势政策课可以针对学生最希望了解的形势政策人手,确定不同年级的教学重点内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教学效果。
2.从学校办学特色设计教学内容,突出不同学校的特色优势
任何一门课程要办出特色,都必须与学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为学校育人目标的实现起到积极的作用。形势政策课可以充分发挥课程内容广泛的特点,着力把与学校办学特色、专业特色相关的问题讲好。比如,师范类院校可以国内外最新的教育类形势与政策内容作为重点,农业类院校可以国内外最新的农业类形势政策内容作为重点,理工类院校可以国内外最新的科技类形势政策作为重点等,这应该是不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建设的有效着力点。
3.从课程开设目的设计教学内容,发挥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育人功能
在结合学生、学校实际确定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根据教育部每半年下发的教学要点,确定每学期形势政策课程的其他重点内容。如社会、政治、经济、国际形势等方面的热点问题等。要充分发挥形势政策课程第一时间传递形势政策信息的动态性特点,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使这门课程成为拓展学生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关注时事主动性的有效载体,成为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学生正确分析热点焦点问题的主渠道、主阵地。
形势与政策课程是一门针对性、时效性和变动性很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它的内容体系可分为基本稳定部分和与时俱进部分。归纳起来,上述前两部分内容应该是相对稳定的,第三部分内容是动态的,需要在每学期开课前及课程进行中临时确定。
二、教育载体设计要实现立体化
形势与政策课程不仅在教育内容上要求新、求精,而且在教育方法和途径上也必须创新、求变。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实现精品化课程建设目标,需要积极改进形势与政策的教育教学形式,设计并搭建动静结合、内外依托、师生互动的立体式教学模式。
1.动静结合,编制学习资料手册,构建动态化教学资源库
一方面,高校可以根据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主要内容范畴,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政策等相对宏观、稳定的基础理论汇总整理,以编制手册的形式发给学生作为基本学习资料,便于学生自学并对基本理论有较系统的掌握。这种传统的书面资料学习方式是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应当秉承的教学形式。另一方面,形势政策教育教学应积极发挥网络优势,构建动态化教学资源库。网络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网络思想教育阵地可以实现教育教学资源的及时更新和补充。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内容丰富,及时性、动态性强,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层出不穷的社会焦点、风云变幻的国际局势等,通过单一的课堂途径是无法满足教育教学需求的,网络无疑是一种较好的途径选择。形势与政策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建设,可以依托学校宣传部门、党团组织或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已有网络平台,形成合力,构建形势与政策动态化网络教育资源库。
2.内外依托,探索打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形势政策教育有效载体
在校内,在一课堂教师讲授、二课堂网络理论阵地宣传教育的基础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可以尝试通过成立学生理论社团的方式让学生在课余进行主动的思想理论和形势政策学习。从目前高校社团建设情况来看,政治理论社团是学生社团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政治理论社团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政治理论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从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角度去有意识地成立相应理论社团的实例还很少见。因此,尝试建立形势政策理论社团并制定相应的配套鼓励政策机制,应该是引导学生主动进行形势政策学习的一条有益之路。同时,引导学生开展校外社会实践已成为绝大多数高校形势政策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形式,社会实践在学生形势政策教育中的作用也被高校师生广泛认同。但目前形势政策社会实践教育教
学较之第一课堂教学来说,在运行保障、评价机制等方面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与设计。
3.师生互动,掌握学生思想动态,主动进行方向引领
课堂教学是“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课堂教学成功,则“形势与政策”课实效性彰显。在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实践中,大学生表现出很强的表达个人对时事热点问题看法的愿望。通过演讲、辩论、主题发言、小论文等形式开展的学生间交流讨论活动深受学生的欢迎,成为学生表达个人观点的有效渠道,也被学生视为提升个人表达能力、思辨能力等方面素质的有效平台。同时教师通过参与学生的交流讨论,及时了解掌握了学生思想动态的情况,为主动进行理论指导和政治方向的引领提供了现实依据。存在的问题是,目前高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基本是在百人以上的大课堂进行,由于课堂大、人数多,发动学生主体能动性以及师生互动的频率、人次和效果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和影响,对教师掌控课堂交流讨论的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应该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校园网络平台的优势,开辟较之课堂交流更为便捷、广泛的师生在线交流平台,使学生有表达观点的途径,使教育者更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进而增强形势与政策课程教育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教师队伍建设要突出专业化
课程建设的主体是人,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成功的关键,“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的课程,再加上内容的综合性也非常强,同时课堂组织教学的难度也很大,这就需要担任这门课的教师具有较深的学术造诣和人格魅力。教师队伍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应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精品化建设的一个努力方向,是增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实效性的重要保证。
目前,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师资队伍呈现“大思政”的特点。即教育者既包括形势与政策课专职理论教师,也包括学校党、政、工、团部门的领导干部;既包括从事一线学生管理的辅导员,也包括从校外聘请的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领导干部。专兼职结合、校内外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专业背景和业务特长来说,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多性质的特点。如果不能够对师资队伍进行有效的规划整合,容易导致教育教学出现不系统、不深入、没特色的结果。
1.实现“术业有专攻”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结构
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虽然具有领域广,及时性强的特点,但还是可以根据内容进行归类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的内容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形势观、政策观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教育;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式、任务和发展成就教育;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几个方面。高校形势与政策师资队伍应根据课程的主要内容,结合每名教师的专业背景和业务特长进行分类,实现“术业有专攻”的专业化师资队伍结构。
2.打造形势与政策教师的专业化团队
由于教师专业背景和业务特长的限制,如果不根据教学内容对教师队伍进行专业化的整合构建,而是笼统、随机的给每位教师分派教学任务,就会出现一个教师要面临讲授多个知识领域内容的情况,导致教师备课压力大,对讲授内容缺乏信心,传授知识信息不深人的结果,进而影响教育效果。应让每名教师只承担一两个专题,使教师在一个相当稳定的时期,将负责的专题研究得精、深、透,使之成为这些问题的专家。同时,专业化师资队伍建设要在对教师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强对各知识领域教师的针对性培训,使每个教学内容领域拥有相对固定的师资配备,并重点做好其中教学骨干的培养。形势与政策教师的专业化团队打造,应该是这门课程精品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亮点。
参考文献
[1]姜相志,王国学.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
的课程[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4):72-74.
[2]彭月英,钟佩君.“三经四纬”解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体系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78―80.
[3]高忠.构建四位一体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程体系[J].思想
政治教育研究,2006(2):90-92.
[4]罗维.“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改革刍议[J].宁波大学学
报(教育科学版),2009(12):115―118.
[5]钟佩君.“形势与政策”精品课程建设模式创新研究[J].学理
论,2009(11):53―55.
[6]彭月英.“形势与政策”重点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探索[J].湖南第
一师范学院学报,2007(2):15―17.
关键词:操作系统;精品课程;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实验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也是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自动化等各专业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计算机软硬件课程的设置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也是打好软件基础的关键课程。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制造技术和用户需求,特别是网络应用的发展,操作系统的理论与设计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操作系统在计算机领域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否学好“操作系统”课程,掌握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设计方法和实现技术,对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为此,本文从优化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实验环境等方面对“操作系统”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提出并实施了以下一系列改革措施。
2构建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
“操作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向学生系统地介绍操作系统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技术。教学内容包括操作系统体系结构、任务管理模型、资源管理模式、任务调度算法以及资源分配算法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开发系统软件的基本技能,使其具有初步分析实际操作系统的能力,为今后在相关领域开展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加强该课程教学效果,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使内容具有系统性,建成了以操作系统为主干的、多层次、多类型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学科、专业对操作系统知识的要求不同,以及所具备的不同的专业基础,开设了:
(1) 操作系统(A)(4学分)――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专业本科学生;
(2) 操作系统(B)(3学分)――针对网络工程、信息安全、自动控制等本科学生;
(3) 操作系统分析与设计――针对软件工程本科学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生;
(4)Linux操作系统――针对全校本科生的选修课;
(5) 嵌入式操作系统及应用――针对软件工程本科生、计算机应用技术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研究生。
以上因材施教的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
我院“操作系统”课程已被评为四川省级精品课程。在多年的课程建设中,我们积极探索在新理论、新概念、新技术不断发展情况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的变革。
3.1重视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整合,使课程内容跟上学科和技术的发展
为跟上现代操作系统的发展步伐,在教学内容中,增加了网络操作系统、对称多处理、系统安全性、微内核及线程技术等内容。在进行“操作系统”课程理论教学的同时,重视同步进行主流操作系统的实例教学和实践教学。九十年代初将Minix作为实例引入“操作系统”教学中,进行剖析,开设相应实验,对Minix相应模块进行修改和更新。2000年后,将Linux作为操作系统的实例教学,在“操作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中,对Linux源代码进行较为详细的分析,并开设基于Linux的相关实验。继而在本科生毕业设计中,引导学生对Linux内核进行深入分析,对调度算法、驱动程序、文件系统等部分进行修改和设计。2005年建成了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课程”网络实验环境。
3.2加强学生在计算机科技英语掌握和使用能力方面的培养,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自2004年以来,“操作系统”课程实施双语教学。采用国际流行的英文版《Operating Systems: Internals and Design Principles》影印教材,使用英文课件、英文习题和英文命题考试,将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使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操作系统知识,而且提高了综合素质和跟踪学习前沿知识的能力,以及专业英语阅读能力,增强了国际竞争力,具有较好的示范性。
3.3科学合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以带动画效果的直观的多媒体电化教学为主,辅之以板书,对操作系统的重点、难点进行形象化的解释或演示。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技术手段,可以加大信息容量,以动画生动表现动态过程,以拟人手段讲解难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进程的概念及状态变化采用上述方法,收到了很好的授课效果。
3.4开通“操作系统”教学网站,为学生提供良好与快捷的学习平台
在建设“操作系统”精品课程的过程中,作为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教学网站是一项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拓宽教学资源使用和学生受益范围的举措。多方位地开展网络化教学,能让学生更大程度地获得需要的信息和知识,了解整个课程教学过程。
2004年起,我们积极开展“操作系统”课程的网络课程建设工作。目前,已经建立了“操作系统”教学网站(/os)和Linux网络实验环境(222.18.54.26)。前者的服务包括:课程简介、教学大纲、公告、文献推荐、电子教案、网络课堂、实验指导、习题练习、文件下载及在线答疑等。
Linux网络实验环境(网站)的服务分为教师端、学生端和管理员端三部分。教师端功能包括:
(1) 教学班级创建与删除:根据班级信息为每个用户创建Web账号和Telnet账号,或删除。
(2) 账号管理:完成个别学生的Web账号及Telnet账号的创建、恢复与删除。
(3) 作业管理:教师通过Web方式布置作业,查看学生上传的作业,进行评分;以及对学生通过Telnet登录完成的作业进行统计,包括作业数量及其属性等。
(4) 试卷组卷:可以根据章节内容和难度系数从试题库中组卷,可以添加、修改和删除试题。
(5) 公告:添加公告。
(6) 教学答疑:通过留言板实现。
学生端功能包括Web帐号密码修改、查看本系统中自己的教学班、作业下载与上传、教案下载、Telnet链接以及答疑系统。
管理员端功能主要完成教师帐号管理、公告信息管理、数据库管理以及其他如IP地址、信息过滤等管理。
上述两个操作系统网站的开通,充实和完善了网上的教学资源,改善了原有课堂讲授的单一教学方式,提供了一个基于网络的教学辅导的信息交互平台,学生受益匪浅。
4建立基于Linux的“操作系统”课程网络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课程不仅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而且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要清楚地理解操作系统的精髓,亲自动手参与实践是很重要的。我们希望通过实践教学,将抽象的操作系统概念及原理,形象化地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分析理解典型的操作系统,紧跟飞速发展的操作系统技术。
Linux是一个完整的通用操作系统,其源码公开,结构简单清晰,是一个极好的操作系统实验蓝本。因此构建基于Linux平台的操作系统实验环境,可以解决“操作系统”课程理论和实际脱节、理论抽象、实验困难的现象,是提高“操作系统”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我们在不改变用户计算机大多采用Windows系统的前提下,通过提供一个Linux服务器,构建了一个基校园网的、开放的“操作系统”教学实验环境(222.18.54.26)。
在Linux实验环境下,鼓励学生深入Linux内核,分析源代码。在开源Linux系统中,学生可以仔细阅读、分析源代码,可以与书中介绍的原理、方法进行逐一比较,探究它是如何实现现代操作系统常规功能的。基于Linux的主题实验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对课程内容验证的实验。如学习使用Linux操作系统,观察Linux的行为,在Linux系统上实现进程的软中断通信、管道通信、内核定时器等。通过实验,使学生对课堂上讲授的基本原理加深理解。
第二层次为设计性、个性化较强的综合性实验。包括对Linux操作系统内核源代码的分析和修改,如在内核中增加一条系统调用,虚拟内存管理,设计并修改进程调度算法,设计一种新的设备驱动程序等。这些设计都包含对内核的修改、重建或模块机制,过程较为复杂。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设计不同的内核修改方案。一般配合“操作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进行。
第三层次为构建“操作系统”课程实验环境本身,指导四年级的学生在毕业设计中深入分析Linux内核,修改、设计并实现新的算法或数据结构,开发实验演示系统,为有能力和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技术提高环节,也为今后从事相关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受到历届学生的好评。
5结束语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工作,它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在“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的历程中取得上述一些经验和体会,主要得益于有一支素质优良的教学团队。只要我们坚持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更新和整合教学内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努力加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就能使教学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刘乃琦,蒲晓蓉,刘丹. 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操作系统”精品课程建设[J]. 计算机教育,2006(7):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