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1篇

从调研的情况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方面:

2.在这次调研中发现全县大多数企业都同意吸纳本地工人,工资待遇相对上年比较稳定,个别企业有所下降。

3.目前,我县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偏低。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已经制约了农民的就业、农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进程。

(2)从世界范围来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发展对科技投入的依赖程度越来越大。而我国目前农业科技的投入只占农业总产值的0。5%,低于发达国家2个百分点;我国每1万名农业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6人,远远低于发达国家40人的水平。由于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低下,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应用效果大打折扣,推行成本很高,甚至有很多科技成果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民劳动力素质是指农民从事农业经营的综合能力。由次可见,农业面临着大范围变革,现代农业经营者需要掌握系统的农业生产基础知识,具备农产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方面的基本技能,储运、销售将成为提高农业经营效益的关键,改善农产品品质和加快运销周转率将成为农业经营的核心,保护资源、防止污染、可持续发展将成为农业生产不可避免的宏观要求。因此,农业经营者还必须在精通专行的同时,在商品运销、信息处理、环境保护等方面要有较高的专业科技素质。事实上没有较高的专业科技素质,根本无法从事高科技的现代农业。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紧紧围绕发展劳务经济和统筹城乡就业,有效整合资源,加强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基础工作和基本能力建设,提高其公共服务能力与水平,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方便、快捷的就业服务,积极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促进全市农民增收致富和城乡统筹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整合资源、夯实基础、规范服务、整体推进”的要求,在全市有计划、有步骤地实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按照“一人一卡、一村一册、一乡一柜、一县一库”的要求,建立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及时掌握农村适龄劳动者就业、失业、培训、社保等基本情况,建立起农村劳动就业动态管理服务机制,使公共就业服务落实到每一位农村劳动者。

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基本要实现规范化、专业化、信息化、动态化目标。建立起转移就业动态管理服务体系和公共就业人性化服务的工作制度。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就近享受到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就业服务。

三、实名制登记人员范围

1、具有我市农村户籍、年龄在16-60周岁、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农村劳动力;

2、从统计时间算起,一年内在非农产业就业达到6个月及以上的农村劳动力。

四、工作内容

(一)实名制管理内容。就业实名制管理的基本内容包括农村劳动力个人基本信息和就业信息。个人信息包括:姓名(以本人身份证上姓名为准)、性别、出生年月、身份证、就业失业登记证号码、户籍所在地、文化程度等;就业信息包括:就业状态、求职意愿、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去向、就业时间、单位、劳动合同签订、工资待遇、社会保险参保情况、联系电话等。

(二)实名制管理方式。就业实名制管理,先建立纸质台帐、再录入微机,确保记载真实,查有实据。数据由行政村(本人、家属、村信息员)填报,乡镇(街道)、县(市、区)、设区市逐级汇总上报。行政村信息员定期做好本村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调查工作,2012年每半年报告其动态变化情况,从2013年开始按季报告。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充分利用就业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录入微机,实行动态管理;对实现就业人员的就业时间、就业去向、合同签订、工资收入等就业信息半年(季)更新一次,确保管理信息真实全面。

五、工作步骤

根据“一次规划,统一实施,滚动完善”的原则,以农村适龄劳动力信息档案为基础,劳动保障各项业务工作平台和街道(乡镇)社区[村]劳动保障工作平台相结合,及时掌握劳动力流动情况,形成反映农村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的动态信息登记管理服务制度。

(一)准备部署阶段(年10月-年底)。根据省、市要求,制定本地区实名制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相关文件,组织各乡镇(街道)召开专项会议布置细化工作,组织相关基层工作人员进行实名制登记业务培训。

(二)统计调查阶段

(2012年月至2012年6月)。在全市实施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的首次调查登记;完成有转移愿望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就业农民基本情况的调查登记;完成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基本情况调查登记, 建立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

(三)数据总结阶段(2012年7月至2015年12月)。全面完成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情况调查登记,建立完善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基本信息数据库,建立起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动态管理服务机制。

六、实名制管理工作要求

(一)建立就业实名制管理登记制度

1、各县(市、区)要摸清辖区内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农村劳动力和转移就业的人员底数,每名农村劳动力要填写《省农村劳动力登记卡》(见附件1),各行政村(社区)要建立健全全村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登记册,各乡镇(街道)建立农村劳动力信息台帐并专柜储存,各县(市、区)建立数据库,所有卡、册、柜、库数据一致,且均为实名,并采取定期更新方式,实施动态管理。

2、各县(市、区)要结合实际,建立实名制管理制度。一是明确村信息员、乡镇(街道)劳动保障协理员、就业服务工作人员的职责。二是认真填写、汇总相关数据,保证真实有效。三是明确数据定期更新时间,在2013年前每半年更新一次,2013年后每季更新一次。四是明确报表定期上报方式和时间,每年6月10日和12月10日前以电子文档形式上报市局。

(二)建立就业实名制调查统计制度

1、各县(市、区)要充分发挥行政村(社区)专(兼)职劳动保障信息员作用,建立责任制,划片包干,负责属地内适龄劳动者基本情况调查。行政村(社区)专(兼)职劳动保障信息员应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员半年(季)调查一次,调查时间为半年(季)、全年度的最末月。专(兼)职劳动保障信息员要及时采集、登记适龄劳动者就业、失业信息变动情况并及时上报。乡镇(街道)协理员按规定将调查数据录入信息系统网络,更新相关数据。

2、根据省厅专门制定统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统计表,将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人员纳入就业实名制统计范围,实行以行政村(社区)为基本统计单位的就业实名制统计报表报送办法。完善就业实名制统计基础资料和台帐管理,对实名制登记情况和提供就业服务情况进行记录,建立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电子台帐。

(三)实现实名制管理与就业服务相结合

各县(市、区)在实施实名制管理的同时,要按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平台就业工作若干问题的意见》(人社部发[]37号)明确的行政村承担就业工作的职责,为农村劳动力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农村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就业。各县(市、区)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根据实名制管理掌握的农村劳动力实际需求,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

(四)建立依托信息化系统的实名制管理制度

各县(市、区)要积极推进信息化系统建设,向基层劳动保障平台倾斜,优先保证基层开展公共服务必需的设备和网络建设投入,加快信息网络建设。依托全省统一的就业失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和转移就业数据库,逐步向省级集中,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全程信息化。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加强就业实名制管理,是各级政府落实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重要职责、也是考核工作目标任务落实情况及工作成效的一项有效措施。各县(市、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做好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使命感,建立健全工作责任体系,采取得力措施,抓好就业实名制管理的实施工作。

(二)制订实施方案。各县(市、区)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实名制管理工作纳入就业工作计划,抓紧制订推进方案和实施办法,周密部署安排,精心组织实施。当前要尽快落实开展农村劳动力及转移就业调查工作,做到人员底数清楚;要完善服务设施,做好各项准备工作;研究制订各项工作制度,提出具体任务目标和时间要求。

(三)充实管理人员队伍。各县(市、区)要结合辖区内面积、人口数量、特别是新成长劳动力和富余劳动力情况和需求,合理配置专兼职调查员。按照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的意见》(政[]79号)文件要求,各行政村要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动态管理工作作为重要工作职责,由农保统计人员(没有农保统计人员的由村两委主要负责人)负责信息统计工作,同时要发挥大学生村官的作用,负责本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动态管理等基础工作。要根据就业政策和实名制管理等工作的需要,对基层从事实名制管理的工作人员进行政策、业务和服务技能等培训,原则上经过2-3年时间普遍轮训一次,提高基层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3篇

一、基本情况:

2002年至2005年底,全市共组织各类农村劳动力培训6.24万人,其中:培训本地农村劳动力3.5万人,培训外来劳动力2.74万人。原创:截至2005年底,全市已有17.9万名青壮年农民接受各类职业技能培训,青壮年农民接受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达到73.7%。全市持有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农村劳动力已达5.4万人,占全市技术工人总数17.6万人的31%。

二、主要做法:

1、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一是组织领导到位。多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作为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市劳动保障部门更是将它作为促进本市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一个重要措施。市委、市政府专门成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市长任组长,劳动保障、教育、财政、科教、农林、建设等部门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全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各镇(开发区)也相继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与镇劳动保障所合署办公,具体负责本镇(开发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组织实施,确保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政策完善到位。根据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制订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培训各项政策。2002年,根据××市委、市政府以及××市劳动保障局有关文件精神,××市委、市政府出台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将农村劳动力培训列为实施富民工程的重要内容。2004年,我们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三年培训三万名农村劳动力的总目标。2005年,根据无锡市委、市政府有关文件精神,制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现代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实施办法》。各项政策措施的相继出台,有力促进了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是责任落实到位。2004年,我们会同市财政局制订下发了《关于贯彻市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的实施意见>有关问题的通知》,将目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镇(开发区),进一步明确了各自责任。同时,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经费问题,市、镇两级财政建立了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专项资金,对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实行补贴,形成了一整套较为完整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体系,使我市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逐渐步入正轨。

四是制度落实到位。首先建立工作协调例会制度,全市农村劳动力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定期召开碰头会,共同探讨解决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形成“各负其责、分工合作”的工作局面。其次是建立工作督导制度。分片建立督导组,对各乡镇(开发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定期不定期指导检查,着力解决各乡镇(开发区)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动培训工作的全面落实。

2、突出重点,夯实基础

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夯实工作基础作为整项工作的难点和重点,切实抓紧抓好。

一是加大平台建设力度。针对农村劳动力人数多、分布散的特点,各镇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充分利用现有各类成人学校、职业学校的教育培训资源,2002年到2005年,在全市共审核建立了22家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定点机构,基本做到了每镇至少有1家培训机构,满足当地农村劳动力就地就近参加培训,建立起以市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龙头,各镇成教中心和职业学校为依托,覆盖城乡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网络。

二是加大调查摸底力度。2004年,我市专门对农村劳动力资源进行了深入调查摸底,掌握了全市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2005年又会同教育、民政部门,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低收入户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者、农村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三类对象进行了重点排查,进一步摸清了底数,了解了情况,为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经调查,目前全市共有青壮年农村劳动力24.2万人。

三是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通过报刊、电台、电视台、简报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农村劳动力培训的政策、意义和做法,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将全市职业技能大赛每3年举办一次改为每2年举办一次,进一步扩大了大赛的参与面和影响力,在全市营造了“尊重人才,崇尚技术”的良好氛围,有效提高了全市技术人才特别是农村技术工人爱岗敬业的热情和立足岗位成才的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3、强化措施,务求实效

为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我们主要强化了三个方面措施:

一是落实培训补贴提高积极性。加大对培训的扶持力度,着力提高农民参加培训的积极性。2004年起,对在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劳动能力并有参加培训愿望的农村劳动力发放就业培训补贴券,对一般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一次性补贴200元,被征地农民参加培训一次性补贴300元。培训对像凭券可在全市范围内报名参加任何一家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定点机构组织的各类就业培训。2005年享受政府补贴培训3101人,发放补贴补贴资金60余万元。并对农村低收入户中有劳动能力和培训意愿者技能培训实行全部免费,并承担部分食宿和交通费用。

二是优化培训项目提高实效性。积极开展职业指导、职业技能和创新培训,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培训项目,不断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将培训成果转化为就业成效。根据劳动力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状况,结合我市农村劳动力特点,及时公布26个实施政府培训补贴的培训项目,指导各培训定点机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培训。××镇、××镇、经济开发区有针对性地开展家政服务、计算机操作、机械设备操作等技能培训;××镇、××镇结合地区产业特点,举办了梨树栽培、采茶技术培训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实施“三项制度”提高规范性。在推进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中,大力实施就业准入、劳动预备、职业资格证书三项制度,确保培训工作规范有序开展。对农村未升学的初中毕业生实行劳动预备培训,对参加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工种培训的农村劳动力,规定必须经考核合格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方能上岗。对用人单位已招收的,经劳动保障部门同意,可先招收后培训,确保就业准入制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顺利实施。

在肯定前阶段工作成效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部分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存在怕脏、怕苦、怕累以及等、靠、要思想,劳动致富、创业致富的意识淡薄;二是不少农村富余劳动力年龄偏大、学历偏低,对技能培训的消化吸收能力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技能培训的效果;三是对一些技术要求较高、培训时间较长、培训成本较大的培训项目,补贴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下阶段工作打算

2006年,我局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十一次全体扩大会议精神,以促进城乡统筹就业和农民增收为目标,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基础、强化行政推力,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开展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不断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努力打造一批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新农民。

主要目标任务是: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中毕业生实行1—2年的正规职业技能教育;培训农村劳动力1万人,原创:确保年内全市农村劳动力青壮年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覆盖面达75%;抓好农村低收入户就业培训,确保农村低收入户家庭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成员年内得到2次以上免费就业技能培训。

为实现以上目标任务,将主要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继续发挥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领导指导作用,落实工作责任制度、工作例会制度和工作督导制度,对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实行目标管理。在详细制定工作计划和分解目标任务的基础上,进一步督促各镇、开发区认真落实、扎实做好农村劳动力培训各项工作。

二是进一步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报刊、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国家、省、市有关农村劳动力培训方面的政策法规和重要意义,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切实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思想观念,在全社会营造“先培训、后就业”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市农村劳动力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灵活;就业

引 言: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则为提升农民收入能力、减少城乡差距的主要方式,是加快城乡经济繁荣及社会稳固的主要环节。我国农业人口较多,剩余劳动力较多,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压力较重,将农业结构进行协调,农业现代化、产业化乃至城市化建设为机会,加快城乡的相互发展,完成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成为我国一个长期并庞大的任务。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灵动就业问题的研究

1、社会保险缺乏,公共福利阻碍

虽然我国农民工数量庞大、贡献较多,可城市在社会保险以及公共福利等层面对农民工依旧具有排斥的方面,农民工并不能真正融汇于城市生活当中,感受城市的社会保险与公共福利。社会资源在配置方面依旧不够均匀、社会保险体制依旧不够完善、公共福利在覆盖上还不够平等、农民工理念陈旧法律概念较薄等不同因素令农民工在日常的生活与工作中具有较大的问题。

2、文化技能较低,教育培训忧心

我国在劳动力资源方面极为丰富,可是农村与城镇劳动力在受教育以及技能水平方面具有较大的差距,农民工的文化程度取决于农村人口的文化程度。农民工的文化素质不但对农民工就业以及就业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还成为农民工群体感受教育保障的主要表现,农民工群体接受教育的总体情况并不良好。

3、就业行业较为集中,劳动权益保护不足

近些年,T多农村剩余劳动力朝着城镇移动,可就业行业较为集中,大多为建筑业、制造业等,不但劳动强度较大,工作时间较长,并且薪资也较低。虽然农民工的劳动权益状况逐步获得改善,被雇主或单位拖欠工资的农民工比例愈发降低,劳动报酬有所提高,可是依旧呈现出超时间劳动的情况,而且约有一半农民工没有加班补贴,劳动合同签署比例不到一半,劳动安全环境恶劣,职业病、工伤事故产生率较高[1]。

4、城乡化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影响较大

近些年,城镇化发展受阻,未能良好的与农业、农村良好发展,不但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以及灵活就业具有较大的影响,还会令乡村愈发走向衰退,这是因为经济发展将最易资本化的青壮劳动力带进城市,将最难资本化的老弱妇幼遗留在农村。因为城乡二元经济的体制,农民较难在城市定居,进行城乡两地生活,将青壮年的黄金时间献于城市,而把教育、培训、生子、培养后代劳动力以及养老的成本留于农村,形成过于掠夺农村资源的状况。

二、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就业的主要方法

1、探清基础信息

我国扶贫部门应当在建档立卡工作中,将查清贫困劳动力就业失业的责任担负起来。对于没有就业的人员应当了解就业想法以及就业服务所需,对已经就业的应当了解就业情况,并将农村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情况填写清楚,组织专人进行审核并录入。有效展现出行政村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的效果,将工作责任落实到人,信息不正确的应当再次进行摸查及录入。将摸查方式给予创新,通过不同途径进行信息排查工作,条件允许处可以透过选购服务的方式进行支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可以创建农村劳动力就业信息舞台,令扶贫开发信息体系能够衔接,对我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获得在当地贫困劳动力信息给予支持。

2、促进就业地就近就业

所有地区均应积极研发就业岗位,开拓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的途径。所有地区均应当用于支持贫困县发展劳动产业,组建贫困劳动力进行居家就业及灵活就业。激励农民工在当地就业、自主创业,进行农村电商以及乡村旅游等项目,将所有创业扶持项目给予落实,积极给予创业服务。透过以工代赈的方法进行就业帮扶。

3、强化劳务协作

所有地区应当通过东西部对口合作体制与对口支援工作体系,进行省际劳务合作,并且需有效加快省内经济发展地区与贫困县进行劳务合作。贫困县应当了解当地贫困劳动力的就业所需,并积极进行支援。各地应当在企业自愿申报上挑选一些管理规范、社会责任感较强、岗位适宜的企业当做贫困劳动力进行就业,对劳动力进行定向招收。激励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农村劳务经理人在市场主体进行有组织劳务输出,依照制度提供就业创业补贴。激励地方在跨省务工方面的农村人口提供交通补助。

4、强化技能培训

所有地区应当将就业作为导向,以当地产业发展与企业用工所需作为核心,进行统筹培训,积极组建劳动力参与劳动预备制、岗前、订单乃至岗位技能提高方面的培训上,提升培训的有效性与目的性,并依照制度落实培训补贴。对于就读技工院校的建档立卡的农村贫困家庭学生,依照制度将学费进行免除、将助学金发放下去,并提供扶贫的小额贷款等,以便可以顺利完成教育并进行就业。

5、清除农村劳动力就业政策鄙视,给予农村劳动力平等的劳动保障权利

改变城乡二元社会经济构造的管理,将农村劳动力的所有束缚给予清除,创建对农村劳动力向非农领域转移的制度极为有利。

非正规就业因为就业成本较低,极具效率,极为符合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个就业形式,政府需要为社会的所有部门给予公平的竞争环境,尽量将对非正规部门发展的政策完善极为有利,从而加快非正规部门工作机制的发展[2]。

结束语: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农业结构、经济、收入获得了有效的改善。并且,我们也需要了解到在农业以及农村发展中依旧具有诸多问题,尤其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依旧较大,这也变成我国当前需要面对的一大难题。如何良好的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及就业问题,不但显著影响到农村的经济以及社会的发展,并且与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固具有较大的关联。

参考文献:

农村劳动力就业情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劳动力转移;措施;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26-1

目前,涪陵区城乡一体化建设快速推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已成为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城乡稳定、促进涪陵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笔者就辖区劳动力转移、就业再就业及劳务经济等方面的情况开展了调查研究,现就农村劳务开发工作中采取的措施及存在的问题,与大家一起探讨。

1 江北街道基本情况及劳务培训开发工作的总体情况

江北街道位于涪陵城长江以北,属城郊结合部。街道幅员面积69.7平方公里,下辖11个村,3个社区,总人口5.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1万人。辖区交通发达,是涪陵的北线交通枢纽。街道工业以建材工业、造船运输、食品加工为主,全街汇总企业65户,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2户,是街道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2011年实现GDP52593万元,同比增长25.6%。实现财政收入2570万元,同比增长98.51%。地方财政收入1173万元,同比增长89.23%。基本形成了造船运输业、建工建材业两大支柱产业,成为涪陵极具发展空间和增值潜力的新兴街道。

2011年是江北街道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和转移工作,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丰收年,街道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步伐,有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较为良好的效果。2011年江北街道全年转移劳动力12387人,实现劳务收入9776万元。2011年江北街道辖区企业,个体工商户都积极吸纳农民工就业,共解决农民工11500人就业。并与浙江东阳市建立了长期劳务输出基地1个,并有组织地对口输出1653人。培训农民工565名,完成目标任务350名的161%。

2 全面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要措施

2.1 加大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为载体,负责做好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以社保平台为载体,负责做好劳动力转移开发工作。近3年来,培训了缝纫工158名;培训电焊工580名;培训家政服务员72名;培训物业管理人员71名。经考试鉴定,有704人获得区劳动保障部门颁发的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就业率均达90以上。

2.2 完善输出网络,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

进一步完善包括劳动力资源、技能培训、职业介绍、转移就业等信息在内的农村劳务信息系统,及时补录新增劳动力1300余人进入信息网,为辖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提供指导和信息服务。并充分利用街道在浙江东阳市建立的劳动力转移就业基地,有规模的组织劳务输出358人。

2.3 发展企业,拓展就地转移空间和容量

2011年街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使之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主渠道;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扩大第一产业的就业容量;抓住辖区建筑业、造船工业以及榨菜加工等行业的发展机遇,有针对性的培训农民工,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全年共实现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就业4500余人。

2.4 全面宣传,积极组织农民工赴新疆季节性务工

2012年江北街道大力宣传,积极促进大量农村劳动力利用农闲季节外出务工。特别是积极宣传组织大量农民工赴新疆摘棉花,2012年全街共动员1200余人前往新疆摘棉务工,其中江北街道集中统一组织78人参与区劳务办统一赴疆摘棉,并积极与区上及时联系,做到组织有序、安排细致,联系护送车辆、赴疆专列和带队管理人员等做好各个方面的工作,确保了务工农民工的有序务工和往返安全。

2.5 切实加强对进城务工农民的服务管理

江北街道切实抓好辖区5760名进城务工农民的信息调查登记和动态管理工作,并在点易居委设立了以政策咨询为主的务工农民服务管理窗口,实实在在为进城务工农民做实事、做好事。坚持“市场引导培训、培训促进就业”的原则,整合各类培训资源,落实培训补助政策,鼓励农民工参加培训。加强信息服务,提高劳务输出信誉。

3 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3.1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制约了农村劳动力的规模转移

经过多年的发展变化,农村劳动力素质有所提高,但提高幅度并不大。农村劳动力素质的低下既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也制约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层次的提高。较低素质的人员难以进入较高层次的产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兴起,低素质劳动力的转移领域会越来越窄。

3.2 农业富余劳动力供给量过大使转移劳动力的压力不断增大

随着三大工业园区的启动建设,在全区经济发展水平大幅提高的同时,失地农民的数量也进一步加大。农民失去土地后,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收益分配,但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上班无岗、就业无门的问题,就难以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外来廉价劳动力冲击本地劳动力市场,也加大了本地劳动力转移的压力。

3.3 非农产业对剩余劳动力的容纳能力有限

目前民营企业、农村个体、私营工商业等其他非农产业容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正在逐步减弱,并且今后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速度、数量、规模都将有下降的趋势。

3.4 劳动力转移市场盲目无序制约了劳动力的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