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遗文化综述

非遗文化综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遗文化综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遗文化综述

非遗文化综述范文第1篇

联系当地实际,建立符合涟水县自身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管理体系。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开展以来,许多地方都相继出台了符合本地区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积累了许多成熟的经验与做法。涟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各项工作较为滞后,差距较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面临着诸多困难与严峻形势。在这种情况下,应科学地、辩证地学习、借鉴外面的先进经验与做法,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做到洋为中用、他为我用,从他人好的做法中得到启迪。同时也要借鉴其他地方在非遗保护工作过程中的教训,让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少走弯路。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我们要走出去谦虚地学习,把人家好的经验学回来消化好,切记死搬硬套,要取其精华弃之糟粕。其次对一些值得推广的经验采取请回来的办法,通过报告会、培训班等形式使好东西能够快速地融入到我们的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才能尽快缩短涟水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与外界的差距。第三,加强交流,要努力加强与各地同行的交流,在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提高;在交流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思路,拿出新办法,创造一种平等、积极、向上的学术交流氛围。在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涟水非遗工作的特点、重点、任务制定出一套具有涟水县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体系,使涟水县非遗工作有章可循。

(二)努力做好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的冲击下,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急剧变迁。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文明的急遽削弱乃至在部分地区的消失,民众生活方式及人生价值观的嬗变,给一向主要以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大批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些由于传承人的逝去而濒临消亡,使得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因此发掘抢救这些面临失传的传统文化成为当务之急,而对这些珍贵的家底进行普查更是急中之急。开展普查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性挖掘的有效手段,是全面掌握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蕴藏状况和了解民风民俗的重要方式,是制定非遗保护方案的重要依据,是建立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机制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开展普查应着力做好三方面工作。1、加强学习,提高认识。要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2005]18号),深刻领会文件精神实质,扎扎实实抓落实,为做好普及工作奠定较好基础。2、领导重视,成立组织,建立队伍。要组建普查队伍,成立普查小组,抽调文化系统业务骨干,利用乡镇文化站的人力资源,组织开展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挖掘、抢救、研究、保护和整理工作。3、加大资金投入。为普查工作添置电脑、打印机、照相机、摄像机、编辑机等设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及保护提供有力的物质保障。

(三)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积极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扎实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强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设。1、非遗是一项政府主导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政府必须把非遗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从宣传发动、规划制定、组织领导、人员编制、资金投入等多方位给予扶持。与此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以及各种形式来宣传非遗工作,努力营造一个全社会参与非遗、大家关心非遗的良好社会氛围,让人们认识到做好非遗保护工作是恩泽千秋万代的大事、好事,让越来越多的群众了解、关注、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当中来。2、在普查的基础上,认真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的申报工作。几年来,经过普查人员的艰苦努力,在普查资料的基础上,涟水逐步确立保护的重点项目,组织力量进行深度采录、整理,精选出富有地方特色的37个项目,提交县政府公布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功申报涟水剪纸等1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淮海琴书(苏北琴书)等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开展传承人体系建设,确立一批优秀县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人,其中入选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26个,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1个。部分资源项目得到了进一步巩固,传承保护得到了不断加强。3、开展非遗展演及传承活动,加强非遗工作传承基地建设,充分展示“非遗”魅力,开拓性地开展非遗传承工作。自2006年起,涟水县文化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日”期间,共举办了五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示展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图片展,参加了淮安市民间艺术节、三市四县组织的“沭水情”徐州情书、淮海锣鼓等优秀曲目展演以及省市举办的“文化遗产日”活动。2007年前进镇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淮海琴书之乡”;2008年灰墩办事处被中国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淮海锣鼓之乡”;2009年,涟水县文化馆创作的工鼓锣说唱节目《看照片》获江苏省第八届“五星工程奖”曲艺类铜奖;2010年涟水文化馆结合民间小调和工鼓锣的表现形式,编排表演唱《兄妹情缘》参加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栏目文艺演出;2011年涟水文广新局精心打造的淮剧《鸡村蛋事》在第六届江苏省淮剧节、江苏省艺术节上一举囊括了优秀剧目奖、优秀编剧奖等16项大奖,2012年再获江苏省“五个一工程”和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在江苏省淮剧界引起轰动,一时传为美谈。2012年,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芝麻开门》栏目组应邀来涟拍摄非物质文化遗产———涟水民间技艺,《不一样的画》《民间绝活》《处处可见孙悟空》《特色小吃》《串场小知识》五集专题片,较为全面地诠释了高沟捆蹄、红窑鸡糕、涟水千张、涟水剪纸、安东(涟水)农民系列画、虎头鞋等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涟水县还努力开展传承培训活动,为培养一批青年传承人而着力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对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行大力扶持,帮助其整理有关记忆资料,鼓励传承人传艺,组织开展研讨、展示、宣传、交流合作等活动,努力为他们开展传承活动创造良好条件。几年来还举办了淮海琴书(苏北琴书)、工鼓锣、剪纸等传承培训班近20期,培训学员近万人。开拓思想,创新观念,把一批省、市、县优秀项目“引进校园、走进课堂”。涟水还在学校创建了淮海琴书、淮海锣鼓、剪纸、淮剧、打莲湘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兴趣与爱好,传承工作从青少年抓起,确保我们的传承工作后继有人。

(四)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

非遗文化综述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传承;戏曲艺术;传统艺术文化

[DOI]10.13939/ki.zgsc.2017.06.230

1 文献综述

王国维说:“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戏曲是我国特有的民族艺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教育价值,是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的瑰宝。它表现的大多是民间生活,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闫飞瑜[1]认为传统戏曲借助网络平台可以有更充足的发展;余浩[2]提出利用微传播“微”赢天下;房晓[3]指出戏曲文化要有品牌,要返老童走时尚路线,形式内容要创新,还要落地还俗走群众路线,目标群体大众化。互联网的发展为中西文化的融合与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群众的生活,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对我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导致戏曲受众群体边缘化。弘扬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我们义不容辞。王廷信[4] 和杨燕等[5] 对戏曲艺术网络传播进行了研究,将当下定位为戏曲传播新时代,并对目前存在的戏曲网站的种类、数量等进行了分析统计,从戏曲网站传播的意义、网络戏曲传播的特点几方面来对戏曲网站的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思考;孙昭[6]在文章中提到2013 年,陕西省委提出建设富裕陕西、和谐陕西、美丽陕西,为实现“陕西梦”,助推“中国梦”创造良好氛围,凝聚正能量的号召。其中和谐陕西是实现“陕西梦”的根本保障,也是文化艺术工作的核心内容,而网络与戏曲的联姻无疑能够为促进文化艺术的发展,建设和谐陕西提供一种契机。郭宇芝[7]提到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戏曲文化市场要正确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需要面对现实,了解市场并且依靠市场来实现可循环发展。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市场需要认清形势、勇于创新,以互联网思维为工具重新思考市场发展的契机,借鉴互联网经济的成功模式,开拓戏曲市场发展的新路。

2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发展的现状

2.1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传播途径多样化

“就戏曲而言,其传播形式亦可划分为舞台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广播影视传播时代,最后还有一个就是网络传播时代”,互联网作为新的传播媒介,它跨越了时间限制和空间范围,以其独有的时效性、广泛性、快捷性,为戏曲艺术非遗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途径。周华斌[8]教授认为,戏曲从最初的通过“勾栏”、广场、戏园、剧场的传播到如今通过电影、电视、网络传播,不仅改变了戏曲单一的舞台表演形式,创作了新的戏曲类型,又使戏曲得到了全方位的普及。当下网络报刊、网络广播、网络直播、微电影等传播途径,极大地促进了戏曲艺术的传播和发展。

2.2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平台多元化

戏曲艺术的发展平台在移动端的集中趋势下主要体现在专门的戏曲传播门户网站、微博、论坛、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在一些图片网站、视频网站、网络交易平台上也有与戏曲有关的内容,强大的网络空间给戏曲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虚拟舞台”。

2.3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数据信息共享化

建立戏曲艺术“非遗”传承数据库,整合网络戏曲艺术资源,是实现戏曲艺术资源交流共享的必要条件。有学者说“戏曲互联网传播的主要功能有两种――展示和交流”[9]。戏曲艺术的发展在于人们对戏曲资源的交流、理解、接纳与吸收。互联网所包含的戏曲艺术内容丰富多彩,在戏曲艺术的传承创新下用户不但可以方便快捷地下载自己所需要的信息,还可以分享自己所推崇的戏曲艺术文化,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文化需求,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促进了戏曲艺术的长远发展。

2.4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表现形式多样化

基于人们对戏曲艺术审美观念的不断更新和戏曲艺术自身网络传承的客观要求,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逐步多样化。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们在2016年春晚上将流行音乐与戏曲艺术大胆融合,《华阴老腔一声喊》展示了新式摇滚的巨大魅力,颠覆了人们对戏曲艺术的传统观念;陶吹摹端杖说》、李玟的《刀马旦》等,均将戏曲艺术与流行音乐完美融合;少年版《白蛇传》将黄梅戏与影视作品巧妙结合,深受大众喜爱与追捧;蔡国庆在综艺节目中一首《霍元甲》嗨爆全场,流行街舞与戏曲艺术的相互融合,让人叹为观止。流行元素为网络传承下的戏曲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使其蓬勃发展。

3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存在的问题

3.1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非遗传承人才缺失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厚重的积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支柱。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戏曲艺术传承人逐渐趋于高龄化。例如,2016年春晚中张喜民带领的华阴老腔团队都是六七十岁的老艺术家。网络传承下戏曲艺术非遗传承中,年青一代的爱好者少之又少。甚至,作为华东地区最大的剧种之一锡剧也曾出现“人才断层”现象。

3.2 戏曲艺术不同剧种网络传承的受众群体差异大

我国戏曲艺术剧种种类繁多,风格各异,吸引的受众群体也不尽相同。笔者通过对不同剧种网络数据调查分析发现:秦腔播放量与点击量始终高于昆曲,整体起伏并不大;而京剧与华阴老腔的比较中,京剧播放量与点击量远远高于华阴老腔,且华阴老腔的浏览数量始终较低且区域平缓。这种现状最直接地表明,戏曲艺术的发展重心不仅是网络传承,而且在于受众群体的受众需求和自身知名度的高低。

3.3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创新力不足

创新是我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核心内驱力。互联网为戏曲艺术传承提供了客观的外部条件,但同时,更应该注重戏曲艺术文化的本质创新。中华传统戏曲艺术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于它能够与时俱进,以强大的包容性融合各种优秀文化,形成独特的戏曲艺术魅力。

现在,戏曲艺术的表现形式包括传统形式、戏曲与流行音乐、舞蹈、影视作品融合等。如歌手谭维维与华阴老腔艺人们摇滚作品《给你一点颜色》、周杰伦的《霍元甲》、王力宏的《花田错》、陶吹摹端杖说》、李玟的《刀马旦》等都深受人们喜爱。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需要更多的戏曲爱好者与艺术创作者支持与创新。

3.4 网络传承下有知名度的网站占比较低,且影响力较为薄弱

据不完全统计,2011 年我国互联网上存在的戏曲网站林林总总,专业的戏曲网站至少在 1100家以上[10],戏曲网站的建设不断增加。但是,知名度较高的网站所占比例太低。尽管戏曲艺术网站处于上升阶段,但从全球范围横向对比,我国戏曲艺术网站还是缺乏一定的实力与能力。长此以往,不利于我国戏曲艺术文化的网络传承与发展。

3.5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缺乏政府政策支持

戏曲艺术的网络传承,不仅在于企业、个人的努力和创新,同时更在于政府的领导与支持。目前很多戏曲网站的发展停滞不前,主要是由于资金不足和技术匮乏的问题,导致网站各方面都受到了相应的影响。企业缺乏政府政策支持,造成其融资难,网站运营成本高,很多小的戏曲艺术网站纷纷关闭,同时,政府对戏曲艺术宣传力度小,了解的人少,导致戏曲艺术的受众群体小。

4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发展的路径与对策

戏曲艺术文化网络传承发展应遵循四步走原则:①培育人才;②勇于创新;③扩大影响;④政府支持。

4.1 加大戏曲艺术文化的教育力度,大力培养戏曲艺术人才

大力培养戏曲艺术人才是对其网络传承的基本要求。应该加强传统的戏曲艺术文化教育,培育新时代全面发展的人才。戏曲艺术是我国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沉淀与积累,戏曲艺术的网络传承,依靠的并不仅是老一辈戏曲艺术家的研究发展,更是当下年轻人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任务与责任。

4.2 提高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的创新能力

纵观我国戏曲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广场厅堂,到后来的广播电台、电影电视,每种媒介的诞生都在拓展蚯艺术的外延[11],戏曲广播、戏曲电影、戏曲电视剧和专题片等戏曲“变异生态”[12]或“延伸生态”[13]的出现,既忠实了舞台戏曲文化,又赋予戏曲以新时代生命。戏曲艺术的创新体现在两个方面:

(1)革新戏曲艺术的内容与思想。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人们社会观念的不断更新,戏曲艺术的内容创新要符合社会主流思想要求和大众的文化价值取向。

(2)加强戏曲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传统戏曲艺术单一的表现形式已经难以满足人们对时尚戏曲艺术的消费需求。应该认识到戏曲艺术文化强大的包容性,将其与时尚的音乐、影视、动漫、游戏、舞蹈、小说、话剧等融合起来,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

4.3 增强戏曲艺术网站的宣传力度,提高知名度,扩大影响力

戏曲艺术网站建设是戏曲艺术网络传承戏曲艺术文化的重要途径,主要包含三层内容:

(1)资金充足是戏曲艺术网站建设的必要条件。很多戏曲艺术网站知名度低、影响力小,甚至有的网站建设半途而废,根本原因在于网站建设过程中盈利模式的固化,从而导致网站建设成本高,利润低,资金不足,难以为继。

(2)戏曲艺术网站建设技术不成熟。有学者认为“目前的运转都是完全凭着自己对戏曲的热情和钟爱,再加上自己有限的资金来源和有效的网站赢利模式直接引导着戏曲网站的正常运营,如何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是关系戏曲网站生存的关键问题”。应该努力提高戏曲艺术网站建设的维护技术和资源更新技术。

(3)企业戏曲艺术网站建设应遵循强强联手的发展理念,实现资金与技术的有效整合,实现双方合作共赢,促进网络传承下戏曲艺术快速发展。

4.4 加强政府对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的政策支持和保护力度

(1)加大对戏曲艺术文化网络传承的政策支持,必要时可以给予适当政策偏移。

(2)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网络设施建设,提高网络传承下戏曲艺术知名度。

(3)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戏曲艺术文化的网站建设,降低企业融资难度,促进企业转型和戏曲艺术文化的发展。

(4)加强经济建设。大力发展经济是网络传承戏曲艺术文化的根本保障。

(5)弘扬优秀戏曲艺术文化,加强对戏曲艺术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

5 结 论

戏曲艺术网络传承既是时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其自身创新的本质要求。戏曲艺术网络传承的发展代表的不仅是文化本身,更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深刻体现。戏曲艺术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解决戏曲艺术网络传承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这需要我们个人、企业、政府等全社会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闫飞瑜.戏曲艺术的网络普及与发展[J],戏剧文学,2013(9):116-118.

[2] 余浩.自媒体时代的戏曲微传播[J].西部广播电视,2016(5):38.

[3] 房晓.戏曲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化发展[J].投资北京,2013(8):38-40.

[4]王廷信.互联网与戏曲传播[J].戏曲研究,2004(3):101.

[5] 杨燕,韩|,周斌.中国戏曲网站的现状与分析(上)[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5):68-72.

[6] 孙昭.传统戏曲艺术的浴火重生――陕西省戏曲艺术数字化发展现状及应对策略[J].当代戏剧,2016(6):42.

[7]郭宇芝.互联网时代的戏曲文化市场发展契机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8):82-85.

[8] 周华斌.戏曲与载体[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0(2):44.

[9]云海辉,杨燕.中国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受众及其需求[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8):82-85.

[10]云海辉,杨燕.中国戏曲互联网传播的受众及其需求[J].现代传播,2011(8).

[11] 杨燕,周斌,韩坤,等.中国戏曲网站的现状与分析(上)[J].现代传播,2008(5):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