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经济调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山多地少,人均水田面积只有0.17亩,旱地0.23亩;全乡近一半人口离乡外出务工,村里留住的多是老弱妇幼。全乡无工业和商业企业,无文化娱乐场所,全乡只有一所医院和一所中小学校。村民以种植业为主,耕地主要种植水稻和番薯,[文秘站网文章-找范文,到文秘站网]山地零星种植柑桔、枇杷、杨梅等水果。粮食和经济作物多数是自种自给,农民的主要收入靠外出务工、出售水果、毛竹和木材。05年全乡人均全年收入1560元,属于欠发达地区。全乡有59个自然村,其中有10余个自然村计百分之五左右的人口至今居住在尚未通道路的高山、深山或峻岭之中,居住环境恶劣、生活条件艰苦。上郑乡的农民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强烈。
造成*经济发展缓慢,群众生活依然贫困的主要原因是群众的生存环境和生产条件较为恶劣、耕地面积小耕作水平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库区水资源保护限制较多、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投入严重滞后、农民受教育程度低以及综合素质不高等。
为了改变落后面貌,振兴农村经济,*党委和政府多年来也一直在摸索走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目前主要在实施三个建设项目,一是修通圣堂村至富山乡公路,使部分高山上的村落和农民群众受益于公路交通带来的便捷,改善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二是利用自然人文景观资源,开发____等旅游景点;三是对横贯全乡30多公里长的____实施五级水电站的开发建设,充分利用10500多千瓦的水电开发资源。以上项目一旦完成,将极大地改变__*面貌,为振兴和壮大农村和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起到积极的作用。
经过前一阶段的调研,根据__*的资源、条件和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发展__*农村和农业经济除了乡党委政府已经作出的部署以外,还应从一下几方面作重点考虑:
第一,改变种植业结构,走一条效益型农业的路子
利用有限的耕地种植有一定的科技含量、效益比较好的经济作物,
并使之产业化,让农民从只种植水稻和番薯等粮食作物的圈子中跳出来,改变传统的种植业结构和跳出自种自给小农经济思想束搏,走一条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现代农业的路子,使农民从根本上脱贫致富。
一、种植蔬菜
__*地处山区、远离城市,辖区内无排污企业,空气、土壤、
水质无任何污染,因此,在上郑乡发展无公害绿色蔬菜种植是非常适合的。由于耕地较少,在有限的耕地上种植一些投资少、周期短、效益高的品种,如茄子、蒲瓜、西红柿、黄瓜等蔬菜,将会比单纯种植水稻、番薯、小麦等粮食作物带来更高的收益。
如果一些农户不愿意放弃种水稻,也可以在每年十月份水稻收割后的大片抛荒的地里种植秋冬季蔬菜,如茄子、黄瓜、西红柿、太空土豆、蒲瓜等。这些蔬菜均可在次年的六月底前收获,不影响水稻种植。种植茄子,亩产可达3000公斤左右,按每公斤2元批发出售,即可获得每亩6000元的收入;种植太空土豆,亩产2500公斤左右,批发出售价每公斤1元,每亩可获得收入2500元,种植土豆成本较低。上郑乡共有水田2327亩,如果在每年的秋冬季节,用三分之一的耕地种植蔬菜,全乡就有几百万元的新增收入。
二、种植竹笋
在山坡和旱地上种植竹笋,在临安等地的山区已有成功经验,那
里的农户家家种植竹笋,收益很好。竹笋生长在无污染的山地,是公认的绿色食品。竹笋味道清淡鲜嫩,营养丰富,是城乡居民喜好的蔬菜食品。种植竹笋投资少,技术难度不大,一年中冬、春、夏季都可出笋,亩产每年可达3000公斤左右,按市场批发出售价每公斤3元计算,每亩笋地可带来9000元左右收入。上郑乡共有旱地2669亩,如果用三分之一的旱地种植竹笋,全年可为全乡农户增加700多万元收入。
第二,科学种植,管理好现有果树
__*各村基本上每户都零散种植枇杷、柑桔、杨梅等水果,据
统计全乡共有果树地3500亩以上,但都处于粗放型种植,平时很少管理。因此,水果产量不高、品质不佳。遇大年,水果价格低,许多都烂在树上;遇小年,基本上没有产量。农户在水果上收益甚少,许多农户种植的水果处于自产自给状况。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农户尚未掌握果树的科学种植和管理技术,以及对农户缺乏有效的组织管理和营销渠道不畅。因此,应建立__果蔬合作社,把家家户户组织起来,在水果的种植品种、果树管理、病虫害防治、水果
销售上予以指导和帮助,把零散的种植形式形成集约化的规模型生产经营和管理,逐步做到水果种植产业化。实施品牌战略,形成以销促产、以品牌抓质量、以品质赢得市场,从而递增收益的良性循环。第三,开发禽畜养殖业,促进生态农业发展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食物上对禽畜
肉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据有关资料统计,我省每年鸡鸭等禽类消费量在2亿只以上,每年从外省调入的禽类约8000万只;每年从外省调入的猪牛羊等畜类数量也相当可观。可见,在欠发达地区的山区实施禽畜养殖有着广阔的市场支撑。养殖禽畜也将有效地利用山坡杂草地、毛竹林地和空地,并且禽畜粪便用于肥田,减少化肥用量,保护土质和环境;种植的蔬菜残叶、瓜藤枝叶又可作为禽畜的食料,形成生态循环。因此,利用好山区资源、发展禽畜养殖业,这对于农民群众增收无疑是一条路子。
经了解,__各村村民对养殖禽畜积极性都很高,但实际情况是每户都只养了一两头猪、几只鸡而已,自养自食,远没有形成商品规模实施产业化经营。养殖业长年形不成规模,过不了产业化这个坎的主要原因是启动资金缺乏和担心销路。
解决启动资金缺乏,归根结底是政府部门、金融部门、科技和农业等部门对欠发达农村脱贫致富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并且在政策上、制度上实施优惠贷款措施,凡是有意从事禽畜养殖、启动资金缺乏的农户各级各部门都应网开一面予以支持和扶持。同时,出台政策,采取鼓励乡镇事业单位人员投资与农户合作兴办禽畜养殖业、积极招商引资等措施。
养殖专业户担心的销路问题,可以采取成立专业合作社或公司进行统一销售、和当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食品公司、企业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以及利用网上销售等办法解决,以减少养殖户销售信息不灵、担心销不出去的后顾之忧。
建议乡政府相关部门对全乡各村重点养殖禽畜的种类、品种、规模、目标、资金筹措等方面制定规划和实施方案,针对各村优势、养殖条件和地理环境确定合适的养殖种类,选取优良品种,发展鸡鸭鹅猪羊牛等禽畜养殖业。
第四,开办无污染的农产品加工企业
俗话说“无农不稳、无工不富”__*在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的
同时,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正如经济学家舒尔茨在《改造传统农业》一书中所说的:“一个国家如果以传统农业为指导,那么这个国家是个贫穷的国家;一个家庭经济收入依靠传统农业,那么这个家庭充其量只能解决温饱问题”。因此,__*在考虑如何将传统农业转化为现代农业的同时,也应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由于到__*远离县城,工业原材料、辅件、标准件采购供应不便和库区污染限制等因素不便于兴建工业企业,但是考虑到本地有丰富的山林资源和种植、养殖业的逐步兴起,可以兴办一些农产品加工企业。譬如,竹制品加工企业和蔬菜、禽畜肉品类深加工企业。
一、总体要求
综合调查联系点工作要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这一中心,突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高效生态农业发展这一主题,着眼于农业增长方式和农业部门职能两大转变,完善体系,健全制度,改善手段,切实将综合联系点办成反映农情民意的固定点;总结探索农业和农村经济改革的实践点;科学决策的咨询点;跟踪调查贯彻落实各项政策措施的检验点。为全面增强支持决策、引导生产、服务人民作出新贡献。
二、工作重点
(一)巩固基点建设,调整优化样本农户
固定观察对象是开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调查联系工作的基础,也是我局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因此我们要根据调研重点,及时调整优化固定观察对象,力求使样本农户成为我县广大农户的代表、突出其典型性。努力搞好试点调查调研工作,把农业农村工作中发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热点、难题及时向上反映,全年计划上报各类农情信息100篇,正直做到信息的上传下联。
(二)组织学习培训,提高信息采编水平
对全县乡镇、村及农业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的信息员进行一次轮训。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将他们作为我县农情信息采编的主力军。同时鼓励乡镇干部积极撰写文章,将本乡本土的有关情况、典型经验、对策措施及时上报县农业局。
(三)突出信息化建设,畅通农情信息渠道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宗旨,推进面向“新三农”的信息技术应用与服务。依托“___农网”、“农民信箱”等网络平台,拓展信息收集渠道。从“三农”工作的新举措、新动向、新问题出发,确定2个以上课题开展调研。明确领导,落实专人,深入基层,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认真分析问题,提出针对性措施。
(四)提高信息质量,做好各类报表的上报工作
结合我县农业生产实际,突出重点环节,改进方式方法,改善质量和水平。将农民信箱覆盖到所有样本农户,加强同样本农户的直接联系,在注重信息数量的同时,全面提高信息的质量,以打造精品信息的意识来做好我县的农情信息工作。同时加强报表统计工作,做到数据祥实、上报及时。建立健全信息体系的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第一手信息,强化信息报送的时效性。
三、工作要求
(一)强领导,完善工作机制
农情信息和调查研究工作是一项常年性、高频度的基础工作,任务多、责任大,需要领导的重视与支持,进一步强化组织建设,将调查联系点工作纳入工作议事日程,专题研究,定期听取情况汇报,落实工作经费。强化工作考核,完善工作机制。
(二)抓重点,深入开展调查研究
明确今年调研的重点,按照每个课题所涉及的行业分别落实到相关责任科站。在调研过程中,要求深入农业生产第一线进行走访、座谈,并撰写调查报告,认真分析问题,提出实质性建议,为领导决策参谋。
【关键词】证明商标 品牌 农村经济发展
一、“安溪铁观音”品牌的历史及发展过程
1、有牌无名――铁观音难佑农
福建安溪因特产“铁观音”而广为世人知晓,上下近千年。“安溪铁观音”与当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代代相承。
“安溪铁观音”是安溪人民的骄傲。安溪乌龙茶产量约占福建省的1/2、全国的1/3,1982年被列为福建省茶叶出口基地县,自古有“闽南茶都”之称。但在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由于小农经济意识和计划经济模式的影响,当时的安溪茶叶虽然已经有一定名气,但生产经营还处于粗放型阶段。“品牌”对广大安溪人民来说还是个陌生的名词。由于茶叶市场销路打不开,当时铁观音价格十分低贱,每公斤还不到一块钱。茶贱伤农,茶农的积极性大受伤害,粗种粗管,使大片优质茶园蜕变为劣质茶园,以茶为生的茶农从此走向贫困。
资料表明,从1980年安溪第一件茶叶商标“风山”核准注册至1985年的5年时间里,安溪全县的茶叶注册商标仅为2个。而就是在1985年,安溪县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280元、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8元,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
2、零星散牌――铁观音不“铁”
党后,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大地,也为“安溪铁观音”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安溪茶人开始凭着自己的果断和智慧,在不断探索、实践中,摸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发展路子,品牌经营的理念也开始融入部分安溪茶农的经营管理中。
这一时期安溪茶叶品牌的发展,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第一阶段:1986-1995年,为企业自主创牌。此阶段,全国茶叶市场开放,安溪茶业步入经营体制改革时期,开始走上产业化经营的道路。“穷则思变”的安溪人趁势而上,开始走出去,把茶叶生产做到全国其他地区。一部分茶商在长期的经营实践中,逐渐意识到品牌在茶叶经营、开拓市场等方面的重要性。并开始注重打造自己的茶叶品牌。但此时,企业的创牌大多在方式、方法上缺乏科学性,并没有真正叫响牌子。与此同时,顺应茶业生产化经营和市场需要,安溪县内也出现了一些私营茶叶企业。资料显示,1986-1995年,安溪共新增茶叶注册商标201件,茶叶商标总数达到203件,是1985年的101倍。工商部门登记的茶叶企业60家,个体工商户65户。1995年,安溪农民人均年收入1643元,全县实现财政收入1.3亿元,分别是1985年的5.9倍和4.3倍。但直至1995年,安溪县还没有摘掉“贫困县”的帽子。
第二阶段:1996-2000年,为政府推动创牌。此阶段,茶业在安溪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已经由传统特色产业逐渐转变为支柱产业。为加快发展茶业经济,安溪县政府于1997年1月成立了下属事业单位――安溪县茶业总公司,负责对全县茶叶生产、收购、加工、销售、科研、技术推广、质量管理等进行合理规划、实行宏观调控,加强行业管理。同年7月,安溪县最大的茶业加工厂――安溪茶厂,经国家外经贸部批准,获得了进出口茶叶经营权。此时,安溪铁观音开始大量销售到菲律宾、印尼等东南亚国家。
资料显示,2000年,安溪县共有茶业商标295件,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茶业企业191家、个体工商户115户。农民人均年收入达到了3345元,比1995年翻了一番。1996年,安溪正式从贫困中除名,并且连年列位福建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综合两个阶段可以看出,安溪的茶业经济发展已经开始逐步走上正轨。但是,从企业自主创牌到政府推动创牌,其发展需要一个过程。安溪的茶叶生产方式大多数停留在一家一户的分散状态,多数茶农、茶商没有能力为自己创立品牌,没有条件在市场上推广。由于缺乏统一的管理和有效的保护,出现同行相斥、单打独斗的恶性竞争,旺盛的需求使市场上出现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的现象,极大损害“安溪铁观音”的品牌形象。混乱的秩序,品牌战略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安溪始终没有走出制约当地茶产业经济发展的瓶颈。
3、证明商标――涤尘降甘霖
迷雾中,安溪县政府为安溪茶产业指出了一条光明大道:把“安溪铁观音”作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注册,实施统一管理和保护。1998年8月,安溪县茶业总公司正式向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申请注册“安溪铁观音”和“安溪黄金桂”两个证明标志。2000年4月,被工商总局核准注册。到此,“安溪铁观音”有了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个“护身符”,这是安溪茶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安溪政府适时对“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注册人开展创品牌行政指导。2003年12月,“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容获福建省著名商标;2005年12月30日,“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成为首件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认定为驰名商标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安溪铁观音”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对广大安溪茶农而言,意味着无须自创品牌,在坚持保护品牌的前提下,即可分享到顶级品牌荣誉带来的持续效益;对经营安溪铁观音的茶商而言。获准使用者通过自创商标和驰名商标的组合使用,能相得益彰,扩大销售;对安溪观音的消费者而言,茶业品质能得到更好的保证,看牌买茶将更加明了。
二、“安溪铁观音”品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在“安溪铁观音”这个证明商标的推动下,安溪茶业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日益焕发出勃勃生机。证明商标注册和使用的8年来,其成功运作给安溪茶产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带动了安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1、茶业市场进一步规范
“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开始使用后,众多消费者逐步认准有商标标识的茶叶产品,不再盲目购买,促使广大茶叶企业更加重视经营管理,从而进一步规范了茶业市场秩序,有效地打击了假冒伪劣行为,同时也使消费者增进了对安溪茶产品的信任感和选购欲望。
2、茶叶质量全面提升
一方面,茶业企业不断加强质量管理和市场监控力度,调整茶叶产品结构,一些以次充好、以劣充优的现象比证明商标注册前大大减少。另一方面,茶农的质量意识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普遍发展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生产绿色茶叶。2007年,安溪全县有无公害茶业生产基地23万亩,优质铁观音生产基地11万亩,茶叶绿色食品基地10万亩,有机茶园基地3万亩,生态茶园4.8万亩。获准无公害食品认证的茶业企业有6家,获得绿色食品商标使用权的31家,获得有机茶标识使用权的有14家;获得IS9000质量认证46家、HACCP认证6家。近年来,安溪茶叶经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抽检。合格率达到98.5%以上,出口合格率100%。茶叶质量的提升带来了茶叶价格的上扬。现在,安溪乌龙茶的平均价格对比2000年翻两番,出口单价比全国茶业平均价格高出80%。
3、茶业品牌不断涌现
截至目前,全县总共有注册商标1832件,其中茶叶商标914件,占了近一半。涌现出了“八马”、“华福”、“华祥苑”、“祥华牌”、“魏荫”等一批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茶叶品牌,与“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组合使用。其中“祥华牌”成为国宴指定用茶。
4、茶叶市场得到拓展
几年来,通过加大对“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的宣传推广,安溪茶叶的销售网络已经遍布国内外。内销方面,已经形成福建、广东、长江流域和北方等四大市场;外销方面,由日本、东南亚逐步扩大到俄罗斯、欧洲、美洲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出口量约21000吨,创汇1亿多美元。其中,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还形成了安溪茶叶一条街,“安溪铁观音”备受俄罗斯人的喜爱。资料表明,到2007年底,安溪县境内在工商部门注册登记的企业达到859家,个体工商户1665户;安溪人在全国各地开的茶点达到4万多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茶业销售队伍;与此同时,安溪茶在国内市场上的占有率达到了9%,比2000年增加了4个百分点。
5、茶产业链不断延伸
安溪铁观音证明商标的有效使用和管理带动了茶业的发展。2007年,全县茶园面积50万亩,产量6.2万吨,茶业产值达到了54.2亿元,灌装茶水、保健茶、速溶茶、奶茶、红乌龙、桂花乌龙等茶叶系列产品相继问世。“一业兴,万业旺”,茶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旅游、包装、茶业机械、茶具及交通运输业等其他涉及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有效地配置了农村劳动力。全县120万人口中,有15万户农家种植茶叶,有85万左右人口以茶为生或从事与茶相关的行业,比证明商标注册前净增32万。
6、茶农收入稳步提高
近年来,安溪县农民纯收入以8%以上幅度增长。资料表明,事实证明商标保护前的1999年,全县茶农人均直接从出售茶叶得到的收入仅为790元,占当年茶农人均纯收入的24.8%;2005年到2007年,茶农人均收入分别为3100元、3990元、4600元,是1999年的3.9倍、5.0倍、5.8倍,占同期茶农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也提高到60.1%、65.7%、71.2%。
7、城镇建设快速发展
茶业经济的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全县小城镇建设步入快车道。仅2003年,全县投入的旧城改造、新区建设的资金就达到3.58亿元,全县城镇化水平也从98年的20%提高到2003年的25.5%,城区面积从6.8平方公里扩大到15平方公里,而且开始变得漂亮、整洁。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的优化。
8、茶乡对外形象不断提升
1、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一是水利设施抗灾能力弱。近些年,我市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利用国家的水利项目资金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改造了部分水利基础设施,大江大河的治理基本完成,大型泵站水库有所改善,但大量的塘堰水库沟渠等水利设施多年投入不足,年久失修,抗旱、排涝设施老化,渠道淤塞,病险水库面大,农业抗灾能力弱。二是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田成块、路成网、渠相通、沟相连”的标准化农业比例低,综合生产效益低,全市标准农田不到50%,难以形成农业规模经营。三是农村生产生活“四难”问题突出。即行路难、用水难、看病难和信息交流难比较突出农,生产生活条件太差。大多数村没有像样的公路,只有残缺不全的“断头路、泥巴路”,农村的资源优势很难转变为经济优势;农村供水网络、医疗网络和信息网络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农民生产生活仍然十分困难,农业基础薄弱严重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
2、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基层组织战斗力不强。
一方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十分缓慢,村级公益事业长期投入不足,生产和生活条件难以得到改善;农村税费改革完成后,相应的配套改革还没有跟上,村组机构仍然比较庞大,而用于支撑村级运转的农业税附加和转移支付还不能满足村级的正常运转,部分村干部待遇过低,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不高,基层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造成农村基层运转困难;另一方面多年来形成的沉重镇村债务像是一个巨大的包袱压在镇村头上,就赤壁市而言镇村债务仍然很重,通过去年的多法化债,债务仍高达4064.61万元,其中债务最多的村达到100多万元,镇村债务不能妥善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将长期受到制约。
3、农村土地纠纷不断,二轮土地延包完善工作较困难。
由于好政策给农业带来了很多实惠,农村土地从过去的包袱变成了今天的抢手货。土地的一轮承包已过去30年,二轮延包也过去七八年,农村土地结构、人员结构和经营关系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于土地多年来不值钱,土地和承包者之间的经营关系没有理顺和规范,而造成当前大量的土地纠纷问题,再加上由于过去的二轮延包极不规范,许多土地一时难以确权、确地到户,所以二轮土地延包的完善工作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困难。
4、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全市农业生产主要还是以分散的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仍停留在小而全的小农经济状态,农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农民的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应对和抗御市场能力弱,这些都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
5、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
就我市而言,农业科技投入增长比严重滞后于经济增长速度,在科技队伍建设、科技机构的健全、科技宣传和新技术推广应用等方面投入不足。由于资金投入、人事编制等问题的制约,造成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再加之服务机构机制不活、体制不新等问题,使服务体系很难发挥自身作用,有一些地方和部门甚至呈现出“网破、线断、人散”的局面;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科技队伍人心不稳,多数人知识老化,农村普遍存在新技术、新品种推广不开,农业信息获取缺乏有效渠道等问题。
6、城乡统筹程度低,农民增收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国家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到位需要一个过程,县乡统筹发展尚未起步,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缺乏后劲。农民靠政策增收、靠“天”增收成份较大,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建立尚需要一个较长的程度。
7、春耕备耕中存的问题。
一是高产高效种苗推广适用效果不好,对不熟悉的良种农民不是很接受;种子市场管理不到位,农民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在购种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不少农户购种时上当受骗。二是农资管理有待加强,一方面农资市场价格不稳定,农民担心农资涨价;另一方面农资品质不高,以次充优、以假乱真的象现依然存,农民防不胜防。三是农金相对短缺,由信用社按农户的信用等级予以放贷,而我市农民的信用意识不强,评上信用等级的农户不多,所以造成一方面农民贷不到款,另一方面信用社的钱放不出去。
针对存在的问题,今年我市将采取以下五项措施。
1、解决“四难”,建设“四网”。一是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在抓好通乡油路建设的同时,利用国家实施“村村通”工程,彻底消灭断头路、泥巴路,实行桥涵闸配套,逐步形成市、镇、村三级道路硬化网络。二是加大“三建三改”工程建设力度,进一步实施好“人畜饮水”工程,今年初步完成全市40%以上村的供水管网建设,通过2—3年的努力,逐步建起农村自来水供水网络,让农民用上卫生安全的饮用水。三是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每年选择1至2个乡镇办合作试点,健全规范村级医疗机构,解决农民小病不就医,大病难就医的问题。四是进一步扩大广播、电视网的覆盖面,开设农业信息专栏,延伸互联网信息到农村,设立村组信息中心户,采用高科技手段为农民搞好农业信息服务。在“四网”的在建设中,实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建设。把农村小康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农业项目等资金捆绑在一起使用,提高投入效益。“四网”建设分层次推进,每年选择几个有基础的乡镇,实施好一两个项目,花3—5年的时间建设农村“四网”。同时,抓好农村投资体制改革,逐步改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体制,大力推行“民主谋水利,民营兴水利,民众干水利”,把水利经营推向市场,利用民间资本改造农村水利设施。
2、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一是继续落实好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把农业税免征政策落实到千家万户;二是进一步深化乡镇综合配套改革。去年我市开展了合村并组工作,全市247个行政村已合并为149个,减少村干部750人,今年重点抓好组的合并,力争合组在现有的基础上减少三分之一以上,把减人、减事、减支落到实处;村组合并完成后,将村干部纳入财政供养,每村财政供养三人,按村的大小不同每村每月财政支付村干部工资1000至1200元,并实行严格的责任考核,增强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村组的正常运转。三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继续落实好“双代管”的有关政策;努力化解村债务,要采多法化债,今年再化债30%;继续加强涉农收费的监督管理,定期开展专项整治,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切实维护好、保护好、发挥好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狠抓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业综合经营能力。从今年开始我市将突出林纸、粮油、茶麻果和水产等“四大产业”重新进行部署,从基地建设到龙头兴建到市场开发,高起点规划,加速度发展,使我市农业综合经营能力有一个全面提升。一是强化对产业化经营的领导。按“一个产业,一名市级领导,一个工作专班,一套激励政策,一抓到底”的方案抓好产业化经营,二是培植壮大产业龙头。加快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的龙头企业,逐步扩大赤壁晨鸣集团生产规模,达到年产20万吨的产量;重新运作好林纸公司,使其在竹木产业化经营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在粮油产业和茶叶产业的龙头企业发展上,按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培植加工大户,引导加工企业向标准化、规模化生产转变,以企业群组建联合体形成大龙头、大产业。三是大力发展专业协会。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和“多元创办、政府支持、部门指导、逐步规范”的原则,积极发展以专业协会为重点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通过协会延伸产业链,扭紧农户与企业和市场的利益关系,网络更多的农户,逐步形成真正意义的产业化经营。四是建立激励机制。市政府从财政列支100万元建立一个产业化发展基金,用于产业化经营绩效挂钩、科技推广、检查评比、外出考察、名优申报、产品宣传、办公经费等,对推动产业化经营发展贡献较大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
4、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省里提出的“农业实用技术落实年”活动的总体要求,组建农业科技网络,开展“科技承包”,培育村组“科技明白人”,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教育培训体系。组织农业技术服务团,农机、水利维修服务团下乡巡回服务。力争全年培训农民2.5万人次以上,通过实施“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5000人以上;加快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应用、高产高效模式、轻型简化栽培、稻鹅共育、秸杆综合利用、测土配方施肥、生态农业、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养殖业高产优质配套养殖、动植物疫病防治及避灾减灾等十大增产增效适用技术;积极开展农业技术承包,实行“五包一赔”,要在办好试点的基础上在全市推广;建立农机、农资、农技、农金一体化的综合农业服务体系,做到市有配送中心,镇服务公司,村有分支机构的覆盖全市的服务网络。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县域经济 调查 思考
[中图分类号] F8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0-0040-01
一、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宁海农村信用社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一中心,坚持以支农为己任,从宁海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助力县域经济发展。
1.加大信贷资金投放力度。2013年初宁海农村信用社制订出台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三大工程”建设促进宁海实体经济发展的意见》,在坚持“小额、流动、分散”原则、保证涉农贷款基础之上,重点投向农业以及小微企业;推进信贷支农支小扩面增量工程,继续开展“走千家、访万户、共成长”,充分了解和掌握农户、小企业真实的生产需求。截止2013年6月末,全县农信社各项贷款余额42.68亿元,增幅达7.18%。进一步拓宽了信贷覆盖面,扩大了金融服务受众面。
2.深化支农支小服务水平。宁海农村信用社全面落实《宁波银行业2013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实施意见》,围绕小微企业信贷“两个不低于目标”,切实完善多层次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体系。全面推进“5亿信贷助民企、风雨同舟共发展”为主题的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宣传月活动。到2013年6月底,全县信用社主任与信贷人员以农村金融指导员的身份进驻行政村,走访进农户5528户,发放农户小额贷款13344户22.12亿元。
3.丰富和完善支农产品体系。一方面,以创新丰收“红领卡、尊师卡、旺铺卡”等在内的十二大系列贷款卡品种为基础,完善产品体系,因地制宜,推广丰收小额贷款卡,提升宁海联社品牌效应。2013年上半年共新增小额贷款卡872张,授信额度增加12150万元,累计授信额度增加8280万元。另一方面,走村入企,继续做好“四权一房(船)”抵质押贷款工作,发展股权质押贷款、土林地、采矿权抵押贷款等,切实帮助“三农”和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
二、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困境
1.农村信用社自身财力有限,难以满足县域资金需求。一方面,农村信用社以贷款种类多、放款及时、服务优良等优势,成为支持县域经济的中坚力量,但同时增加了自身的资金压力。另一方面,随着辖内工、农、中、建国有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转移,支持县域经济的作用弱化,增加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的压力,导致当前农村市场的资金需求呈现农村信用社“一农支三农”的格局。而目前,农村信用社即便是在经营上遵循“保本微利”的原则,有限的资金也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资金需求。
2.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安全缺乏保障。由于信用缺失和信用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一些不良贷款长期占用农村信用社有限的信贷资金,不仅降低了信贷资金的流动性、效益性,同时削弱了农村信用社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和服务。如:一些企业因管理不善、产品无市场、致使关停、倒闭进行逃废债务,形成信贷风险;另外,由于受执法力度不强、债务人信用意识差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进入依法清收渠道的贷款,虽说赢了官司却收不到钱,致使农信社部分债权难以得到保护。
3.贷款担保体系不健全,严重制约农村信用社金融服务。目前,一些农户和中小企业普遍缺乏可供担保的抵、质押物。农民房屋、土地等不动产因缺乏相应的政策,特别是土地制度没有得到改革,农户对土地没有自主的抵质押处置权,致使农民的不动产变观困难,无法进入担保抵质押范围。
4.风险补偿机制不健全,面临风险较大。农业目前依然是弱质产业,“三农”生产周期长,对自然资源依赖性强,易受灾害,农民文化水平低,观念陈旧。使农信社在涉农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上很不对称,加上目前没有政策性和商业性风险补偿渠道,由此产生的风险由农村信用社自身承担,使得农村信用社在支农贷款的风险和收益上很不对称。
三、增强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
县域经济和农村信用社发展具有内生的相互促进作用,农村信用社自身的发展和战略转型应紧贴县域经济的脉搏,全力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1.要强化资金组织工作,不断夯实自身业务发展基础。“打铁还需自身硬”,农村信用社要全力以赴拓展存款业务,不断完善激励机制,强化工作责任,调动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潜力,同时,充分重视重点客户营销,细化营销措施,利用多种方式,壮大宁海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一是开展劳动竞赛,完善激励机制。如围绕宁海县“三大工程”建设,加大力度开展资金组织工作,实现存款良性增长。二是抢抓有利时机,强化金融服务。高度重视旺季金融服务工作,通过拓宽支付结算渠道、业务分流和加大科技支撑力度等措施,确保业务旺季客户服务工作的优质和高效。三是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整体形象。结合“浙江农信存款率先全省超万亿”、“宁海联社存贷规模破百亿”以及旺季金融服务工作,加大加深宣传力度和广度,全面提升信用社品牌形象,扩大其影响力。
2.要拓展服务渠道,完善金融便民服务体系。根据农村不同地区不同需求,对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进行细分,完善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扎实推进简易型便民服务点创建,积极实施“农村联络员、窗口咨询、金融指导员驻村”等制度。重点推进基础型农村金融便民服务点建设,对金融服务需要相对旺盛、距离金融服务网点较远的行政村,通过铺设“助农POS机”,将简易型服务点升级为基础型服务点,增加助农POS小额取款与代缴费业务功能,从而解决无金融网点地区群众取款难问题。
3.要抓好信贷风险管理,提高风险管控能力。针对当前外部经济环境复杂的情况,积极做好信贷风险管理工作。一是组织开展重大风险贷款自查工作,通过检大风险报告制度执行力、排摸贷款管理执行情况以及检查风险处置执行的落实情况,加强对重大信贷风险的处置能力;二是开展全面风险排查工作,对案发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风险隐患、专项整治工作不到位的违规风险、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影响的行业风险等重点方面进行排查,确保各项业务健康稳健发展;三是加强不良贷款管理,加大对信贷资产分类的管理,加大与法院、公安局等政府部门的沟通联系,合理运用各种处置手段清收不良贷款,提升信贷资产质量。
4.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与县域经济发展有效融合。紧密围绕提高金融产品供给效率这一目的,按照不同类型的产品特点,加快金融服务改革、开发和发展,构建多元化、服务高效、监管审慎、风险可控的金融服务体系,不断增强金融市场功能,更好地为县域经济发展服务。积极探索担保、抵押、质押新方式,以求最大效能地支持中小企业、“三农”等弱势群体解决融资难题。积极研发推出代客理财、手机银行等新的基础性的金融产品和工具,满足广大金融消费者日益个性化、多元化的金融需求,为其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郭金玉. 农村信用社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 内蒙古金融研究,2012,1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