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德育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IBC项目培养模式
1.IBC学员的基本要求。北京化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IBC项目每年只招收64名学员(每学期32名),竞争非常激烈,以此来保证该项目较高的学员素质和较好的学术环境。本项目只面向大三学生,同时,还要求学员来自经济管理学院且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英语四级成绩在500分以上;GPA在3.0分以上(3.0分~4.0分)。实际操作中,英语四级成绩在500分以下并且GPA在2.5分~3.0分者可以有参加面试的资格,凡未通过英语四级或GPA低于2.5分的学生不能参加此课程。
2.IBC项目的教学模式。IBC教学模式长期保持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能保证学生在高效的教学方法的指导下真正学有所得。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是为期4个月的实际演练,这也是IBC项目的本质所在。在这4个月中,学生要修读由西方外教执教的5门课程并全程英语授课。实践中,每门课程在1个月内集中授课。在这种1个月内每周5天的集中授课方式下,学生能更好地集中精力掌握所学内容。课程难度以易—难—易的方式安排如下:商务合同及谈判、财务分析、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管理和商务调研项目(Business Research Project,简称BRP)。
BRP是一项独立的调研项目。这个项目贯穿于整个学期,学生以4人为一组,与北京某跨国公司上层主管进行一次面对面的采访,并运用本学期在其他四门课程中所学知识做出一份商业调研报告,在学期末学员以小组为单位对其研究成果进行展示。
IBC项目实施的目的是“让学生具备胜任国际商务重要职位的素质”。实施IBC项目的教学模式具有如下特色:
一是教学重点以核心商务内容为主,如管理学、市场营销学、管理会计学、合同以及这些科目间的联系。二是商业调研项目是一门独立的学科,旨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采访的方式,在中国大型跨国公司的上层主管那儿获得实践经验,同时能够了解企业内学生的工作情况。三是IBC的理念是服务学生,因此,重心在于学生而非教师。例如,IBC学员有向活动参加者和校方介绍特邀演讲者和主持讲座的机会,借此得到培养、锻炼。四是让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职场上更具竞争力,教学重点由管理学转移到人力资源管理上。学生通过课程能够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技能,如简历建立和面试技巧等。
IBC教学方法
1.演讲。以演讲或口头展示的方式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可以从中学到基本概念和商务课程的新观点,还可以通过英语讲座的方式提高听力水平,可谓是一举两得。
2.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是IBC成功的另一主要原因。整个课程都是基于小组合作进行的。在整个项目中,每个学生会被分到5个不同的小组,多数以4人为一组。因为课内讨论都以英文交流,所以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英语听力和口语能力,还能增进彼此的了解。最近一项由IBC全体学员参加的调查表明,通过IBC课程,他们对身边的同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展示。在整个IBC项目中每位学生要以个人或小组的形式做9次~12次展示并正装出席,每位学生最终不仅证明了自己对所学概念和知识的熟练掌握,同时也培养了在众人面前展示的能力和自信。
4.研讨会。在整个学期中,将会邀请众多嘉宾演讲人做讲座,讲座内容或是针对某门课程,或是面向整个项目,如“美国富布莱特”系列讲座项目不仅给了学生结识像IBC外教一样具备专业素质的学者的机会,而且也让他们积极参与到学习和体验新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无论是到位于当地的跨国公司参观还是大学拜访,都能增强学生对于商界的了解。来自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如普华永道、毕马威的合伙人和麦肯锡的人力资源总监有关“剖析麦肯锡面试的案例分析”的演讲,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知识水平,整个IBC项目的价值也同时得到提升。
5.角色扮演。某些课程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培养其创新思维。此方法还能让学生在特定的场景中享受自身角色的扮演,以及在此过程中建立的友谊。
6.案例分析。这种方法同样是对主动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实践。案例分析的难易程度不等,通常先由简单的商业研究(一页纸)再到如“哈佛商学院案例分析”等复杂的内容。
IBC项目实践效果
1.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在硬技能上,IBC课程安排的5门课程都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对于之前很少系统地学习专业课程的学生来说,整个IBC无疑营造了一个良好的专业学习氛围。
2.提升团队合作能力。在软技能上,IBC培养了学生一种创新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实际的团队合作中学会如何有效沟通,如何更好地进行团队合作,在实际的展示中提升自信心,所有这些都依赖于IBC对实践环节的注重。通过各种不同的展示和研究,让学生亲自尝试将自己在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运用到实践的公司和案例分析中。全英文的展示,让每个人都面临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挑战之后,获得的是在英语口语表达和专业表现上的快速提高。此外,大多数项目分析都是以小组的形式来进行,这就使学生在实践环节中,不仅能活学活用所学知识,而且也可以提高团队合作的能力。每个项目都会碰到不同的组员,每个人在前期的磨合中都会产生矛盾,但会努力解决这些矛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除了更了解彼此外,还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更好地合作,更有效地工作。例如,在刚刚结束的HR课程上,除了基础的专业知识外,学生还学习了如何制作简历和面试的注意事项,甚至模拟了全英文的面试场景,这些实用的技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3.注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IBC项目有富布莱特的专题讲座,通过一些知名教授的讲座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开拓专业视野。IBC有大量的英文专业资料,需要学生阅读分析后反馈回来;还有丰富多彩的课外教学环节,特别是在上“marketing”课程时,学生要到麦当劳、宜家等商店实地观察,以一个消费者的身份亲自去捕捉信息,之后要求学生自己把观察到的进行总结分析,形成自己的研究报告;学生也会研究swatch、可口可乐等知名品牌,学习其成功的经验。
4.注重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的素养。最重要的是IBC的主讲教师会以他们高尚的师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际行动,告诉学生应该成为怎样的人。在这4个月里,教师会教育学生如何遵守公平的信条、诚实守信、崇尚努力并相信有付出一定有收获。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实践
作者简介:李伟娟(1978- ),女,河南开封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2-0046-02
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日益扩大,2010年全国共有高等职业院校1246所,比2009年增加31所,在校生平均规模为5904人[1]。高等职业教育已占据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高等教育大众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形式也日趋多样化,而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课程体系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乘着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东风,以国家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为载体,强化课程改革与建设,努力探索适合我院院情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体系。但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亟需我们去解决。因此,我们必须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构建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健康、快速地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原则
课程体系建设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内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体系的构建要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学生自身的发展,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行调整和修改,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校企合作
高等职业院校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坚持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制度和学生学习效果考评办法;共同开发工作任务、教学方法和教材等资源;利用校企双方所有的教育资源,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学习情境和课程实施条件。在企业的运行环境下进行人才培养,校企互相兼职,共同管理课程教学、岗位培训等相关工作,互惠互利,共同谋求发展[2]。
(二)以学生为本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以完善学生个体人格,提高学生的个体素质为首要目标,并着眼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学会发展”,逐步完善学生的人格[3]。
(三)以就业为导向
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必须以就业为导向,按照工作岗位的具体要求,合理设置课程体系的结构,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把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出来[4]。
(四)实用性
当前的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仍偏重于基础文化知识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对于学生的技能和从业能力的培养观念还是比较薄弱,学生毕业后面临的就业问题还是比较严峻。高等职业教育着重培养实用型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学生,必须经过实践锻炼,能够成长生产、建设、管理等服务第一线的高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可课程设置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心,突出实用性,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
(五)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强调实践性,需整合跨学科设计,强化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职业技能培养为主要目标,增加实践性教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到校内外参加实践,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懂得如何做,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适应性[5]。
(六)调适性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能满足当前某一岗位的要求,还要满足就业者转岗之后的需求,也就是说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就业,而且应使学生可持续发展[6]。
(七)开放性
国家政策的变更、国际形势的变化和行业企业的变动都会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从而影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必须保持开放的、动态的,并具有一定的弹性,对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市场的需要做出快速反应,及时更新课程,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适应性[7]。
(八)国际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快,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的国际化步伐也随之加快。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也要突出国际化的特色,加大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强调办学模式的多样化。另外,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国际化程度还体现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语言教学上,外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重要工具,在教学中应该得到高度的重视。高等职业院校应采用外语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能熟练应用外语。同时,高等职业院校还应开设具有国际文化背景的相关课程,并引进国外课程,培养双语教师,从而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以满足经济全球化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和文化的需要[8]。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缺少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主要是从普通高等教育移植而来,继承了高等教育的办学体系,培养目标深受高等教育的影响。但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所急需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而普通高等教育是培养理论型、知识型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应与普通高等教育有所不同。但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与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大同小异,仍然是模仿甚至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课程设置的内容,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甚至教材也挪用或套用普通高等教育,这种课程体系并不能很好地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服务,缺乏高等职业教育应有的特色[9]。
(二)重理论、轻实践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应与工作实践相关联。但目前我国的高等职业院校的实验设备和实训基地比较紧缺,导致实践课所占比例较少。高等职业院校由于受普通高等学校的影响较大,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教学中,往往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结合职业需要的实际操作缺很少,体现不了高等职业教育技能培养的特色。
(三)职业定向不清晰
目前大多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开发还是以高等职业院校为主,行业企业并没有深度参与到课程开发中;职业情境、学习领域的创设与行业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并没有将课程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形式体现出来,也没有将知识和工作相结合起来,这种课程体系很难满足行业企业的需求[10]。
(四)目标定位存在偏差
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实际上,高等职业在人才培养反面只注重了高等职业教育的“高”的层次培养,而忽视了“职”的特色培养,使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这一本质要求并未落到实处。
(五)课程的设置比较盲目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的实施很少考虑生源文化基础的差异。高等职业院校对不同生源采用了同样的人才培养方案。选修课的课程设置也只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相应的学分,能够顺利毕业,但在课程内容上并没达到开设这一课程的要求[11]。
(六)课程内容比较陈旧
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是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问题,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和教材建设仍旧比较薄弱,教学内容非常陈旧,新技术、新工艺等新知识很难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中,没有建立课程教学内容遴选机制,不能及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新标准;也不能及时更新教材,更新图纸,学生所学的知识跟不上行业企业发展的需求。因此高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改变目前课程建设体系和教学内容落后于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状。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已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提出了新要求[12]。
三、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对策
(一)树立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观
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应按照行业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来设置,依据职业能力要求组成课程模块进行教学,根据岗位的要求重组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特色,使学生获得实践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的需求[13]。
(二)行业企业参与课程体系建设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行业企业所急需的具有新知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的复合型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因此,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有行业企业参与,坚持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校企双方共同进行职业分析,共同制定课程体系建设。由于行业、企业的参与,使得生产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不断地充实到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设备中;适时吸纳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认真的工作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强化学生良好的职业意识。行业企业的技术人员与专业教师进行交流与合作,使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课程的优化,使培养的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能、良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生涯发展,适应未来经济发展需要[14],并为技术变迁、经济重组的新职业做好长期准备。
(三)明确课程体系建设的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是要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和为劳动者的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为目的,从而实现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实现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就要通过职业分析对职业岗位、生产过程进行分析,对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调查,还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素质、课程开发专家的意见以及教育方针、政策和学校的条件等,根据这些条件来确定课程体系的建设目标[15]。
(四)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交流的力度,引进国外高等职业院校的课程、教材,提升教学和人才培养的水平。及时反映本行业的国际最新动态的专业课程和教材经过一定程序的提炼和吸收,使之转化为最新的课程和教材。
(五)重视课程评价
目前,大部分高等职业院校还没有开展对课程的评价工作,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非常不利。不对课程进行评价,就无法知道课程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无法诊断教师和学生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因此,高等职业院校急需构建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课程评价体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从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16]。
(六)体现生产性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特别是工科类的专业必须及时关注生产技术、生产工艺的更新,及时在课程设置方面作出反映。教学内容要突出生产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尽可能为实训室、实验基地配备最先进的设备,使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学会和使用本行业先进的技术[17]。
(七)重视特色课程
经济的结构、发展水平不同,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类型、专业要求也不尽相同,因此我们要创建特色课程,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特定要求[18]。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http:///edu/2011-07/06/c_121629066_4.htm
[2]孟坤,卢润彩.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9):84.
[3][4][6]李秀娟.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16):79.
[5][7]吴湘.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原则的思考[J].科技信息,2009(25):79.
[8][17]卢金昊.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2):86.
[9][15]肖福玲.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改革路径[J].池州学院学报,2009,23(5):148.
[10][13]李怀珍,等.高职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0(21):126.
[11]李桂霞,钟建珍.对构建合理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6):58.
[12]郑群英.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策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31(1):28.
[14]蔡炯炯、葛惠民.《变频器应用与维修》课程设计研究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2):81.
1.实习基地建设
稳定的实习基地是培养本科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关键,是学生了解社会和接触生产实践的桥梁,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以“开放发展、互惠互利、协同创新”为原则:首先选取与本专业相关的实习单位,使学生在实习中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其次选取与本专业就业相关的实习单位,让学生在实习的同时了解本专业的就业情况,提前了解社会并为毕业后择业做好准备;第三选取单位必须是能够长期稳定进行实习,这样便于建立起区域实习网络统筹安排实习。为了鼓励更多的企业接受我系实习,我们编制了实习单位名录并在校网站公示,对实习单位起到一定程度的宣传作用;对长期的实习基地实行挂牌;实习基地有招聘需求的我们实行择优推荐;对符合条件的实习基地进行科研项目合作。经过几年的努力,我们在垃圾处理行业、水处理行业、大气污染处理行业、清洁生产行业、环评行业及环保部门选取多家代表性企业和事业单位进行接洽,通过双向沟通最后与沈阳老虎冲垃圾处理场、沈阳佳鹤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沈阳华晨宝马汽车制造厂、沈阳市大辛生活垃圾处理场、沈阳东陵白塔污水处理厂、国电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大庆市环保局、大庆龙江风电有限责任公司、内蒙古伊利实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大庆市龙凤热电厂、大庆市石油管理局水务公司、大庆市顺丰伟业环评公司、大庆市红旗泡水库等,这些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地区、企业及环保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实习关系。
2.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更好的利用实习基地的资源,最大限度的发挥实习的教学效果。我们将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设置为课程实习、认识实习、综合实习三部分内容。
2.1 课程实习
课程实习是使学生验证课堂上所学的基本概念、原理、技术,巩固书本知识,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和掌握所学课程在生产经营实践中的运用情况。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课程实习主要包括,环境监测实习、气象学实习、环境生态学实习、土壤学实习、噪声控制工程实习、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实习、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实习、环境质量评价实习等。环境监测实习主要是与大庆是环保局合作,请分管局长为学生介绍环保局的机构设置、行政职务、区域环境规划及日常工作情况等,学生可以进入各个部门学习环境监测工作程序、监测方法、仪器设备使用、质量控制等知识与技能。水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课程实习主要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到大庆市石油管理局南区污水处理厂、大庆市志飞生物有限公司、大庆泉韵纯净水厂、大庆黑鱼湖自来水厂等几个有代表性的水处理企业,请厂长或技术员讲解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城市居民饮用自来水、桶装和瓶装纯净水的处理方法,原理、工艺设计及日常运行管理情况,实习结束请学生总结归纳各种水的处理原理、方法及工艺流程的区别与联系。还要查阅资料与国内外对比各种水处理的技术先进性。大气污染控制原理与技术课程实习由指导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大庆市龙凤热电厂,由技术员讲解火力发电原理、技术,烟气除尘、脱硫、脱氮工艺、流程。此外还组织学生分组自带仪器到室外监测空气质量(sox,NOx,TSP)状况并计算大庆市空气污染指数、污染程度。噪声污染控制实习是让学生带着噪声计监测交通干线、厂矿周围、商业区、学校附近及小区夜间的噪声值,然后对所监控地区进行噪声评价。环境质量评价实习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结合书本上的评价方法和原理,让学生在实验室利用软件进行模型拟合、参数估算、校正等;第二部分是到环评公司参与实际的环评工作,从而了解环境评价报告书(表)的编制过程、方法、原则等。
2.2 认识实习
认识实习是学生学习了环境科学概论,农业环境保护学,环境生态学等课程后进行的实习。认识实习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进行实践性教学,培养学生认识自然,了解社会,保护环境的意识。我校环境科学专业认识实习安排在第5学期,为期2周。认识实习内容主要包括:(1)典型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调查,如大庆龙凤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现状、大庆杜尔伯特蒙古族自治县五马沙陀沙漠环境现状、大庆黎明河人工环境状况、城市和工矿区环境绿化工程等。(2)新能源开发建设利用情况调查,如参观大庆龙江风电,请总工程师介绍风力发电选址、运行、维护情况,大庆杜蒙林甸地热资源利用,沼气生产等。(3)野外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调查,如调查城市森林中主要群落的基本特点、。物种组成及其生存环境和规律。帽儿山垂直地带性、森林群落、植被调查,生物多样性、种群密度、大小动态调查等。
2.3 综合实习
综合实习是联接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生产实际的桥梁和纽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通过综合实习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预期和所从事的职业背景会有一些感性认识,充分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情况。使学生更加积极努力学习,目标更明确。
我校综合实习安排在了第六和第七2个学期进行,每学期安排2周时间。第六学期的实习主要是去沈阳老工业基地参观学习,如沈阳老虎冲垃圾处理场、沈阳佳鹤水处理工程有限公司、沈阳市大辛生活垃圾处理场、沈阳东陵白塔污水处理厂、国电沈阳北部污水处理厂等。第七学期的综合实习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分别可以选择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参与某个区域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到环境监测站实习、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参与监测站日常大气、水体监测工作,或者到环评公司参与一项改建或扩建项目的环评工作及到污水厂或垃圾场参与日常运行工作等。
综合实习是通过让学生参加环境保护方面的实际工作,检验所学知识,了解书本和实际生产需要的联系与区别。此外,实习结束后,系里组织成果汇报答辩。每位同学都要参加答辩,内容是对实习情况的陈述和对老师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锻炼和提高学生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
3.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本科生学习的最后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科技论文的基本写作方法。是对学生运用四年所学的知识,进行科学研宄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对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综合检验。通过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要熟练掌握期刊检索,实验设计、数据整理、撰写论文的方法。我校环境科学专业鼓励学生在大二或大三年级上学期提前进入指导教师课题组,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环境方面的社会调查。大三下学期由指导教师布置毕业论文题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课题,充分做到“一人一题”。完成选题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开题报告,并且日常工作学生要有工作日志,还要做中期实验汇报等工作。毕业论文要求按标准科技论文的格式撰写。答辩过程中每位学生都要陈述自己的论文内容,回答答辩委员会和学生提出的问题,每位答辩委员会教师根据学生答辩情况给出成绩,然后答辩小组取平均成绩按优秀、良好、中等,及格、不及格5个等级记分制评定最后成绩。
4.结束语
创业教育最早是由美国教育家提出来的,可以说我国在这方面的教学改革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在创业教学课程体系当中,长期以来存在着形式刻板、内容枯燥乏味和可操作性弱等一系列问题,亟待改善。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们能够适应这一教学改革的发展,我们必须要号召各个高校设置科学的创业教育课程,为学生们树立创新意识搭建一个平台。在整个改革过程当中,让学生们树立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观以及建设高质量的创业教育体系是学生们培养创新意识,并达到学有所用的基本前提。
一、树立系统的创业教育课程观、
长期应试教育的错误导向,使得大部分学生们禁锢了自身的思维发展,一味的依赖老师,这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学生是无法适应社会发展对于人才需求的。而且许多高校大都以一种功利性的思想去进行创业教育,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完成任务,使得大多数学生不知道这门课程到底学什么,这些对自己有什么用处,能够解决他们今后的问题吗?这些疑惑一直困扰着学生们。
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存在的一系列弊端会大大降低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极其不利于他们的后续学习发展,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加大对学生们的宣传教育力度,让他们真正理解创业教育课程得真正意义,只有这样才能够进行接下来的实施工作。哲学上也曾讲过,“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一定的反作用”,要想培养学生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就必须要在授课的过程当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们的创业素质和创新意识,改变以往封闭式的教学模式,与时俱进,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们的学习主?有浴⒒?极性和创造性。在以往教学过程当中,老师只是一味的给学生们传授一些创业知识,重理论轻实践,这是无法有效培养学生们创业精神和能力的。
许多学生对于未来的创业就业都是很迷茫的,没有制定一个科学详细的规划,严重缺乏创业素质教育,以致于整个创业教育课程发展体系无法正常实行。因此,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创业发展的实践平台,锻炼学生们的实际处理问题能力以及社会人际交往能力,真正让学生们将学和用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光有理论缺乏动手操作能力。
相信大多数人都会提出这样的疑问,何谓创业素质呢?这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包含了很多的要素,例如不仅仅要求学生们要拥有大量的专业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实践活动的基本前提,同时还要利用这些知识来进行具有实际意义的相关实践活动,这两者一定要有机结合起来,在现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当中不断培养学生们自身的创业知识应用能力,否则创业素质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除此之外,学生们还要掌握一些基本的社会人际处理能力,实现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创业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建设
在部分高校当中已经将创业教育课程设定为重点培养科目,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学校都只是将其设置为选修课,只对少数人开发,没有起到实际性的效果。要知道,创业教育课程必须要得到重视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们的创业能力,为社会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人才。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这项工作要循序渐进得完成,系统、科学地将每一发展体系落实到位,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特别注重课程安排的质量问题。当然,我们也不能仅仅依靠单独设置的创业课程来实现最终的发展目标,还要在其他学科课程当中潜移默化地给学生们弘扬这一方面的有关理论思想,加强学生们对这一课程的认识,从而使得该项发展体系能够有条不紊的发展下去。除此之外,整个教育事业改革的环境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整个创业课程体系的发展目标也要注意审时度势,与时俱进,密切结合学生们的发展情况来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保证它在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之上下足功夫。就教学内容而言,传统的教学内容往往枯燥乏味,一味地给学生们传授理论知识,而不考虑学生们的理解能力和消化能力,盲目追求课堂速度而忽视课堂效率是一种得不偿失的做法,不值得倡导和发扬。所以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要做出如下调整:对于低年级的学生给予他们一些入门的基本知识,这个阶段的学生还是要以学习自身专业的知识为主,在此过程当中渗透一些创业方面的相关要素,循序渐进得培养他们的创业素质。而对于那些高年级的学生而言,则要给他们安排合理的实践组织活动,在实际操作中逐渐锻炼自身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这样不仅仅强化了他们对于之前所学到的理论知识的内涵理解,还有助于他们将其更加系统化,构建一个完备的框架。
1.从课程内容看,体系内各课程应表现出模块化的特点。课程体系内的全部英语课程按内容可划分为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五个模块,这些课程模块构成从低级到高级的梯形课程系统。其中,综合英语类课程主要是低端的基础课程,它们的目的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语言技能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处于整个课程体系的中间位置,通过这两个模块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应培养起较为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诸项技能,能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学生的高端课程,目的是在进一步巩固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专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着重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可见,大学英语课程的五大模块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正好对应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每个等级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而且分别面向相应水平层次的学生,从而能够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要。而且,全部英语课程又由一根红线贯穿起来,这根红线就是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英语技能的培养,这是因为英语语言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重复再现、重复运用,知识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才能内化为技能。
实现教学活动的模块化,并使它们分别面向相应水平层次的学生,才能既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既能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2.从课程对学生的不同要求看,各类课程应表现出系列化的特点。将上述低、中、高课程模块合理设置为“必修课”、“任意选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从而形成课程系列化、立体化,多层次授课,将统一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必修课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一般要求;指定选修课可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指定选修不同的课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各项技能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任意选修课的目的是结合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可让学生系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也可着重提高他们在某方面的实用英语应用能力,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各学校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规定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具体内容,但一般说来,必修课主要由综合英语类课程构成,指定选修课主要由语言技能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组成,而语言应用类课程和语言文化类课程通常属于任意选修课。
学校可根据学生原有基础和实际水平实行灵活的“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个性化组合;同时,在强调课程设置个性化的同时,也要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实行目标和过程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模式,以全校统一标准的水平考试为目标管理龙头,以各级各门英语课程的具体要求为过程管理手段。学生通过全校统一标准的水平考试即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一来,既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又避免了缺乏管理、放任自流局面的出现。
3.从课程类型看,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了适应招生规模扩大、教师短缺的客观现实,有必要进一步改进或改革传统的精读课程(即综合课),优化教学资源,努力取得教学结果和社会需求的最佳契合。可根据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训练的不同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语言产出技能的特别要求,将适合教师讲授和集体进行的读、写、译技能的培养安排在大班进行,而将强调学生个体操练的听、说课安排在小班进行,课型分为“大班读写译课”、“小班视听说课”等。同时,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实行“师生一对一辅导课”和“网上自主学习课”等形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要求。各类英语选修课也应根据课程特点,注意开发适宜的课型,从而发挥教与学的综合效益,体现不同语言技能的教学要求。
4.从课程教学形式和手段看,应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传统的课堂授课外,各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如在线辅导与监测、作业布置与反馈、在特定课件上进行人机对话等,从而拓展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自主学习空间。此外,除了正常的课堂授课外,各校还应根据需要增加专题系列讲座、各种知识班、课外实践活动等(包括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组织部分英语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社会服务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5.从课程发展趋势看,众多大学英语课程日益自主化、网络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自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而自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化的自主英语课程必将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电脑网络和软件来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研究近几年时有出现。通过校园网络,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电脑课件或软件自主学习某些课程。同时,网络化自主课程的学习必定进一步向学生传输“自主学习”的先进理念,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他们发展成为自主的终身学习者。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全面影响着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和素质培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培养目标、学生层次、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等几个方面,必须把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运用技能的培养、实用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英语的学习包括在课程体系之内,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上述诸因素体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同时必须注意加强英语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为此,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系列化、课型多元化、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和自主课程网络化,从而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实际需要,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