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非遗文化个人传承总结

非遗文化个人传承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非遗文化个人传承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非遗文化个人传承总结

非遗文化个人传承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承者》;混搭;文化;娱乐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1-0120-02

2015年11月14日周六晚21U08,北京卫视打造的全新季播综艺节目――《传承者》开播,它着力要打造 “国内首档传统文化展示真人秀”,在娱乐风靡的真人秀舞台中实属独树一帜。节目通过四名导师和十名青年团的投票,选择在舞台上表演的优秀传承项目走上自己身后高台的“一席之地”,并最终确定十个传承项目去联合国进行表演。以往主打高端文化的节目往往叫好不叫座,但是《传承者》收视率持续保持在全国综艺节目排行榜三名左右(如下表所示)[1],这其中“混搭”艺术的妙用功不可没。

混搭英文为Mix and Match,原是时尚界专用名词,指将不同风格、不同材质、不同身价的东西按照个人口味拼凑在一起,从而混合搭配出完全个人化的风格[2]。演绎到电视节目中,混搭指的是将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节目按照一定主题拼凑在一起,从而推陈出新,搭配出独具一格的个性化节目。这种混搭节目,多见于包罗万象的综艺晚会之中。尤其是2009年春晚宋祖英和周杰伦的“英伦组合”让观众大跌眼镜之后,这种混搭形式开始被观众广泛接受。而混搭风在文化类综艺节目中的演绎,在带来创新和收视率的同时,也引来了众多批判,如“本末倒置”、“奇葩”、“吸引眼球的噱头”等。但《传承者》巧妙地规避了这些不良因素,取得了收视率和好评率的双高分。

一、内容与形式的混搭:高端文化内容与贴地气娱乐形式的混搭

非遗文化要深入人心,离不开贴地气的娱乐形式的参与。但每个平台、每种节目类型,所能容许的娱乐程度是不同的。《传承者》围绕文化价值核心来打造娱乐风,摒弃了纯视觉冲击的“批量美女”站台、高额奖金诱惑等低端娱乐噱头,也刻意减少了煽情的背景故事讲述,主打平民风、参与性、专业精神和文化素养,以一种高端的娱乐方式寓教于乐。

比如节目宣传片统一由极具中国特色的水墨画形式开场,让人恍若置身古代,传承的责任油然而生。舞台布置庄重简洁大方,重点突出高高在上的“一席之地”。而非遗项目的展示中,动态项目的力度、速度等量化数字缺乏主观感受;而静态项目缺乏运动性,并且远观不得其精髓,所以娱乐化的参与方式水到渠成。但是参与是为了更好地观察和体验传承项目的精妙,而不是为了娱乐,所以节目对娱乐的度一直保持克制。比如动态项目的福建宁德霍童线狮,侯佩岑和青年团亲自上台参与拉线表演,没有普通娱乐节目纯放松、纯娱乐的欢声笑语,而是实实在在的亲身去“传承”,参与后的感触更是表明了他们的态度。侯佩岑总结说,控制线狮既是个体力活,同时又需要精细的配合,协同的合作,非常不简单。这就表明了节目对传承项目和传承者的尊重。在娱乐的外衣下,吸引更多观众欣赏节目的同时,强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人物混搭:导师和青年团的混搭

本节目的导师选择无疑都是重量级的,由陈道明和范明组成“明明组合”,王纪言和侯佩岑组成“王侯组合”,尤其是陈道明算是综艺首秀,足够吸睛。而青年团更是网罗北京台《奇葩说》《我是演说家》的优秀选手,这一方面可以延伸《我是演说家》等节目的长尾效应,打造北京整节目生态链;另一方面青年人是非遗项目传承的重要目标,青年团的观点自然可以很大程度上反应出青年一代的观点。

1.庄邪导师的混搭:矛盾吸睛,但自成一体。“明明组合”最具看点,最吸睛,但也最矛盾。陈道明庄重大气、知识渊博的气质形象与非遗的文化内涵深度契合。但其搭档范明的选择令观众存疑,范明在屏幕上多是好奇逗乐,甚至有些“偏小丑型”的滑稽形象,这与高端的文化节目似乎不搭界。

前两期节目,观众抱着对范明的成见,看着范明的搞笑,甚至自黑,也看着陈道明的不适应和不明所以。但几期下来,陈道明和观众一起,真正习惯了这个真性情、快言快语、最贴地气的范明,也明白了节目组的用意。因为节目有众多参与环节,而负责“文化”的陈道明好像怎么也无法轻松融入,但范明却出于自身好奇、节目需要,甚至是被“哄骗”,对众多项目亲身尝试,也用他的喜怒哀乐愉悦、“放松”着观众。比如孔楼杂技的四奶奶蹬缸,当范明被要求盘腿坐在缸中抬到四奶奶脚上时,范明被吓得冒出冷汗,并坚决拒绝转缸;比如蒙古弓箭项目中的拉弓射箭,范明歪打正着竟然射中蒙古勇士失误没有射中的酒桶,让全场欢声一片。而范明虽然自己对文化了解不多,但对文化足够尊重的态度,让观众和陈道明都开始为他鼓掌叫好,并且观众也在范明的参与中随他一起增长着见识。在第五期首饰龙项目中,他的点评已经颇具“文化气息”。而带动观众一同成长、一同理解、保护并传承非遗文化,正是节目的本意。也应了范明首期的原话 “他(陈道明)负责文化,我负责放松”,正契合节目混搭的思路。

“明明组合”的混搭,正是节目高端文化与贴地气表现形式的最好诠释,通过贴地气的范明,我们才能更多的融入节目的快乐;通过解读文化的陈道明,才能更多的了解非遗传承的文化内涵和精神需求。

2.理性与感性导师的混搭:温文尔雅,共融共生。对非遗文化知识的兴趣和了解,可能女性少于男性。所以导师组中需要一名女性负责女性视角的感性和情感,并以女性视角来贴地气的提出疑问,而这些疑问的回答者理所当然应该是一名有生活阅历的长者,他要理性、严谨,同时要有足够的生活阅历。从这点上来说,“王侯组合”属于情理之中。充满书卷气的侯佩岑来自台湾,更可以代表海峡对岸的中华儿女,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自豪和归属感。只是意料之外的是电视界元老级幕后人物王纪言竟然走到台前,足见节目吸引力之大。这个青老组合的混搭,性别、年龄、风格都有足够大的差异,自然可以共融共生,冲突性少,也成为一个相对温和的搭配。所以二者配合,容易形成温馨、和谐的局面,成为节目温情之所在。

3.青年团与导师团的混搭:对立个性,各成一体。本节目青年团的设立独具匠心,在“青年说”环节中,可以听到青年人对项目的看法,尤其是梁植、陈秋实等人的精彩观点和背景知识解析,甚至技压嘉宾,令人折服。而青年团之间意见相左的激辩更是精彩不断。

而个性独立的青年与理性谨慎的导师的混搭,本身也存在矛盾。比如对于蒙古弓箭,对于中阮,对于上刀山,对于古彩戏法等项目,双方的态度、论争,更显出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传统文化的解读、对现代化的介入、对非遗项目的传承所具有的不一样的理解。青年求新,追求与时俱进,强调古法要与现代流行因素结合;而导师团,尤其是陈道明和王纪言,则强调古法的纯粹,强调传统项目背后所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传统精神。这就必然会在很多项目上的选择上有冲突,而这种冲突,既是混搭出来的节目看点,同时也正是社会代际矛盾的正常表现,而结局往往如陈道明所说,“他们很不给我面子”。手有投票权的导师和青年团的选择,各自存在混搭,彼此之间更是存在交叉混搭,而这种混搭能尽大程度代表社会的多元性,每个观众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代言人。

三、节目呈现形式的混搭:预先安排与现场真实记录的混搭

《传承者》属于室内舞台演出,可控性强,而且传承古法技艺的传承人背后基本都有一段心酸的情感故事。但节目规避了时下流行的煽情故事的提前预演,将更多视角转向了现场真实记录,记录传承人传承过程的快乐和满足。而每个传承人的不同个性,则成就了真人秀真正的大“秀”。而当他们性格迸发的原发点在舞台上展现,收获是观众由衷的赞叹。

比如回族传统掼牛(不用任何武器,完全靠个人的勇敢与身体的力量把牛摔倒)项目,传承人的前两个徒弟都表演失败,师父明显很焦急,额头也已经渗出汗。在此情况下,师父让担任裁判的大徒弟带伤出场,令全场都捏了一把汗,担心表演失败,师父颜面无存,所幸徒弟不负众望。而最后采访环节,传承人的真诚做答,令人忍俊不禁。胖徒弟很诚实的说,“没摔倒是导演组的安排,为了好看”,而第二个徒弟更诚实,“导演组是想让我摔倒的”。师父则表示,刚才急的都想自己上场了。传承人的真诚、可爱、坚守令人泪湿眼眶。再比如高竿船技表演(浙江省蚕神祭祀仪式上表演的水上模拟蚕宝宝吐丝作茧动作的汉族民俗杂技项目),传承人屠松根第一次表演因为竹竿所压方向相反,工作人员又重新进行了调整,但节目没有将此部分删掉,而是完整呈现,表现了传承的难度和危险。而传承人在表演过程中故意假装失手又临危握住竹竿的小插曲,让全场心惊胆战的同时,也为传承人们的乐观精神和坚守态度所感染,传承人的形象瞬间鲜活起来,也让现场欢声一片。只有传承中有快乐,有收获,才会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传承中来。导演组的预先安排与现场真实记录的混搭,确保了节目的可看性和人性的真实与丰富。但是要注意的是,预先安排只能是安排,即不影响传承项目程序本身,真人秀的“真”才是最为关键的部分,真实记录、现场激发才能捕捉到最有人格魅力的传承项目和传承人。

可以说整个《传承者》节目就是混搭艺术的综合运用,除了内容与形式、参与人员、呈现形式之外,还包括诸如动静项目形态的混搭、客观项目与主观决断的混搭等等。娱乐使节目更具可看性,保证了节目的收视率,但娱乐的核心是要确保文化议题的中心地位。诸多混搭要素形成了《传承者》独具魅力的风格,也为文化节目吸引受众提高收视率提供了一个可资借鉴的案例。相信大浪淘沙之后的综艺节目市场上,主打文化路线的节目将越来越多,而这其中如何混搭好娱乐要素也是一个需要逐步完善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综艺节目收视率排行榜[EB/OL].收视率排行http://tvtv.hk/ archives/category/zongyi.

非遗文化个人传承总结范文第2篇

今年,文大叔早早就对苗年开始期待,还和邻居们讨论到底会有多少游客来到寨子一起吃长桌宴。他家的民宿从春天路边野花盛开,一直忙到国庆稻米收割,过去几十年从来没有这么多人来到过龙塘。

穿过山中薄雾进村,吃过龙塘鱼酱的人,都说“龙塘不错”。

龙塘是融创中国深度参与乡村振兴的案例之一。2018年融创中国联合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进驻帮扶,2019年全村脱贫成效检查通过,2020年帮扶成果移交,2021年融创宣布继续支持龙塘乡村振兴工作。曾经被千米海拔深山“封印”,大部分青壮年流失到广东、福建、浙江、北京打工,老幼留守、村落衰败、年关冷清的百年老寨,复活了。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在脱贫攻坚的基础上再向前一步,为2035年我国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推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图景实现。

融创中国之前积极参与了13省21村的帮扶工作,2021年又深度参与乡村振兴,并从龙塘的乡村振兴实践中总结经验,在重庆中益乡、延安万庄等大量帮扶项目开展中进行补充迭代,归纳了基于企业责任和自身资源的融创乡村振兴模式:通过文旅切入,实现“四推动、五振兴”,切实助力乡村在产业、组织、文化、人才、生态维度上全面振兴。

1

以文旅带动一产、二产,打牢产业基础,推动乡村产业结构优化

农村穷,是因为产业弱。据统计,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为2.56,在世界范围内处于偏高水平,意味着我国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城乡产业差距是导致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大部分农户为了保障生活水平,不得不外出打工。人才外流,又进一步削弱了乡村的产业基础,尤其是在偏僻地区。

建立合理的产业体系,成为改变乡村现状,实现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之一。融创在龙塘村的帮扶过程中发现,此前因为交通闭塞,龙塘保留了良好的自然资源,且有完整的苗寨村落风貌和苗族的人文环境,具备做文旅乡村的基础。

而融创自身在文旅产业方面有技术优势和运营基因。因此,“文旅切入”成为龙塘乡村振兴的第一落点。融创依据龙塘自然人文资源,定制了观光游+苗乡生活方式深度体验的多层次文旅产品体系。

常年在雷山县城打工、老房闲置的村民文武家和另外一家贫困户的房子被融创与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整体翻修,改造成荷塘雅苑、粮仓楼,做成了示范民宿。并因此带动了村里15户村民相继自发改造了自家老房子,开起民宿和商店。

融创又联合知名设计师孟凡浩建造了“龙塘山房”这一高端民宿IP,和村民家的民宿形成产品错落搭配。大体量民宿形成配套,龙塘的村容、道路、居住设施也得到规划、修整和升级,龙塘也具备了接待游客的前提条件。

改造好“硬件”,经过企业自身资源和平台导流,大量游客涌进龙塘和村民们一起过上苗年、鱼冻节。预计2021年全年,龙塘接待游客数量将突破万人,为龙塘带来三百万元左右的收入。有了客流和知名度,再加上文旅产业建立之后部分青壮年回归,龙塘的产业被真正激活。

在此基础上,融创联合友成基金会又对龙塘村产业进行了调优升级。一方面,支持龙塘的农业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协助龙塘打造“龙塘好物”自有农产品品牌;另一方面,通过消费扶贫方式,打通推广渠道,带动龙塘村合作社销售本地鱼酱酸、茶叶、玫瑰花等产品的市场化运转,形成可持续模式。

农村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像龙塘这样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不仅具有数百年历史,还保有有自己独特的技艺和文化习俗。因此,融创在龙塘挖掘苗乡非遗文化,通过技艺、技能培训打造“绣娘团”和扎染、苗绣等文化特色产品,搭建文化产业,增加龙塘产业体系的立体性和体验感。

建立产业体系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抓手。通过文旅切入带动一产、二产,龙塘形成了旅、农、文乡村“新三产”的跨界深度融合,用产业化思维推动了龙塘产业结构优化。通过产业带动,一方面增加了农民收入,并打造经营性收入、工资收入与财产性收入的多样化增收体系;另一方面,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积极性,形成安居乐业的乡村新生活方式;此外,还通过产业化运作,增加了公益触点,拓展了公益场景,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乡村振兴中。

2

建设乡村治理体系,强化人才支撑,推动可持续运营

2018年12月,龙塘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前在外打工、夏天才回村的文远胜看到村里的新变化之后,决定留在村里,加入合作社。文远胜的父母强烈反对,但他自己则异常坚定。

合作社组织开展了生态稻米种植和销售试点工作,文远胜和另外6名村民积极响应。今年他们种植的 6.9亩红米,5.4亩香米,预计产值可达11.7万余元。除了村里的经营性收入,种地的收入也提高了,又可以陪着家人孩子,文远胜的生活有了富足感。

组织村民开展生态稻的种植和销售试点,推动农业产业的生态化发展之外,融创和友成基金会帮扶项目组还以合作社为基础,带动成立了非遗发展小组、社区应急响应队、导赏员小组、民宿发展管理小组等,通过一个人带动一批人,通过一批人影响一村人。

非遗工坊成立的时候,在外打工的潘晓芬也和丈夫回到了龙塘。她很快成为非遗工坊第一批参加培训的“绣娘团”成员。她们的蜡染、苗绣产品,现在已经成了村里的特色旅游产品。潘晓芬自己在今年也成了非遗工坊的负责人,开始培训更多年轻女性成为“绣娘”。

没有产业引不来“金凤凰”、留不住“能人”是以前乡村的痛点。现在的龙塘有了产业体系,人才能不能跟上、有没有成长空间、愿不愿意留下来成为乡村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在龙塘村,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在融创和友成基金会的指导下成立,之后又以合作社为示范,引导村民自发组织了各类经济、技能培训、文娱、公益小组。帮扶项目组还展开了一系列培训,这些培训包括了餐厅和民宿的运营管理、蜡染和苗绣的技艺技能学习、非遗文化和非遗产品的市场推广、生态农产品的种植技术,以及合作社等小组的管理知识和龙塘旅游产业发展的各项机制等等,逐步培养提升龙塘村民的运营和市场开拓能力,达到“授之以渔”的效果。

合作社资金互助小组也在融创与友成基金会的推动下成立。通过资金互助的方式解决村民在生产经营和生活提升方面碰到的资金问题,同时又将利息收入归还于龙塘,用于敬老社员的生活改善。

龙塘的生产、管理方面有了组织协作体系,过去农户自给自足、各自为战的状况被改变,村民之间再也不是“小散”关系。通过生产经营管理培训、职业技能培养、资金互助,龙塘的村庄治理能力也得到提升,有能力的村民也可以在新的体系中找到位置,发挥更大作用。村民有了成就感和可持续运营能力。

在中益乡,融创捐赠建设初心学院,联合清华大学开展党建引领、组织振兴工作。清华大学乡村振兴重庆石柱远程教学站、清华大学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在初心学院挂牌,面向党政干部、企业管理者举办高层次教育培训,加强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治理能力,提升企业的管理水平。

以初心学院探索“党建引领”,不仅让中益乡实现了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教学基地的模式也搭建了中益乡和校企资源的长期联结路径,形成了开放性的人才培养体系。

融创认为,乡村振兴模式中,产业是实现目标的路径,人则是一切的基础和源点,通过人才培养激活人的因素,才能激活乡村的内生动力,推动乡村产业和治理体系的可持续发展,这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的关键。

3

改善人居环境,复活风俗风貌,推动人文宜居生态

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差距体现在现代化程度上,但乡村的生产生活方式都具有其独特性,大量民风民俗和建筑风貌还带有文化的传承功能,需要被充分尊重,这是融创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原则性前提。

例如,龙塘是一个拥有千年历史的传统村落,至今保留了大量传统建筑。全村285户中有苗寨吊脚楼200余座,其中一百年以上的传统建筑就有9座。村里还有大量古树和一口古龙井,每逢新年和嫁娶,龙塘人都会去古井挑水取一个好的寓意。

位于石柱县武陵山区大风堡原始森林深处的中益乡,是土家文化的传承地。融创联合清华大学设立了非遗研培点,启动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针对本地百姓和相关爱好者提供技术培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文化是乡村生活方式中不可缺失的精神内容和身份认同。融创认为,尊重乡村风俗风貌,才能达成乡村振兴的真正意义,实现乡村和城市的融合发展。

因此,融创在乡村振兴模式中,会先对乡村的资源和文化进行摸底和系统梳理,做因地制宜的文化激活,不搞标准化设计,不建“欧洲村”,不盲目推进现代化,重点做人居改造和历史人文特色景观带的打造。

在被帮扶之前,龙塘村委会主任文冲有一个心愿:改造之后的龙塘仍“保持原有的生活形态,不走过于商业化道路,而是做成一个苗家生态核心博物馆。”

龙塘帮扶建设期完成并运营迄今的一年内,文冲的愿望实现了。龙塘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被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苗年、鱼冻节、吃新节等重要节日比以前更加热闹,游客们来到龙塘和村民一起跳芦笙、抓鱼、斗鸟、拔河、赛苗歌、斗牛,还喝上了村民自酿的米酒。住吊脚楼、深度体验龙塘的民俗文化已经成为最吸引游客们的旅游项目。

在重庆中益乡,融创根据村里的生态和历史文化,捐赠打造初心学院、毕兹卡里、中华蜜 蜂谷、伴乡原宿四大项目,带来了中益乡基础设施的巨大改善。一套绵延 6 公里的景观谷地在“乡村地文化渲染+旅游产业唤醒”理念中,复原了中益乡的土家文化和乡村文化,同时融入红色主题游,打造旅游体验和文化教育复合功能空间,让它成为了被激活的中国传统村落人文宜居新样本。

通过乡村振兴复活传统村落和文化,提供一个区别于城市的美好生活样本,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看到的另一层重要意义。

4

做好教育帮扶,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推动下一代看见美好

乡村化的生活方式和城市生活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但乡村的教育资源和城市的差距却显而易见。因此,教育帮扶是融创乡村振兴模式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在教育扶智方面,融创将英苗培养计划带进大山,用教育的力量让龙塘的未来焕发生机,嫁接自身文旅及文化资源,打造“一进+一出+全面探访”的助学模式,更深度、长线地为龙塘等乡村的孩子提供多样化教育支持。

针对乡村学校教育设施、教学器材等硬件和课程落后、信息“软资源”鸿沟两大方面的不足,融创一方面通过捐赠教学器材、改善学校设施,提升学校的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通过募集网上名校精品课程,搭建英苗书屋,邀请部分师生代表走出大山体验外面的世界,开拓师生视野,建立信息获取渠道和意识;此外,融创还通过教育基金方式给具备特定条件的学校、学生提供更多维度支持。

通过教育帮扶,让乡村的孩子亲身体会到爱心的温暖,发现更美好的世界,对未来抱有信心和希望,这是融创做乡村振兴的一点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