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教师;专业发展;发展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2-000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各高等院校的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的不断创新,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呈现出全新的发展趋势。专业的改革和发展需要落实在课程上,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任何教育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改革一直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是决定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 [1]然而,目前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体系呈现出的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弊端,造成学生的知识面窄,职业技能差,不能很好地适应幼儿园教育工作,在幼教改革中,应采取什么措施来应对,才能培养出适应新课改需要的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幼儿教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对高职高专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进行具有全程规划性的调整与改革,以建构一个科学合理的实践性课程体系。

1关于实践性课程体系

1.1“实践”是指人们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有意识的活动。在本文中,实践主要指的是在高师教育中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一系列活动,目的是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建构实践知识,增强实践智慧,从而更快地适应教师职业这一角色并为其专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2“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具有多重涵义的术语。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时期,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提及课程,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这里的课程即指功课及其进程。在西方,课程(curriculum)一词源于拉丁文,意为“跑道”。据此,最常见的课程定义是“学习的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提出,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课程有广义、狭义两种。广义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指一门学科”。[2]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一定学科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质和量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安排。”[3]

1.3“实践性课程”是指将理论知识科学地运用于教育实践,旨在增长高职高专学生的教育实践性知识、发展实践智慧、形成实践能力,促进高师学生职前教师专业发展的课程的综合。教育实践性课程是体现高师师范特色的课程之一,是实现高师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课程。实践性课程包括各门学科的课程实践、教育见习、教育实习、教育观察、社会实践、毕业顶岗实习、课外教学技能训练、各种社会活动等等,它贯穿于学前教育专业学习的整个过程之中。

2实践性课程体系的探讨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是我国当前一线幼儿园,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教师培养的主体,然而学前教育专科发展时间短,课程设置处于转型阶段和探索时期,课程设置经常在幼师和高师本科的之间摇摆,缺乏统整性和独特性,没有形成符合该培养层次的特有实践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中的存在重学术理论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现状,而且至今未形成适合该培养层次需要的课程体系,特别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与实践研究不系统、不深入,课程设置在结构上,内容上都在调整和不断完善之中[4]。

为适应社会对学前教育人才的需求,应对整个学前教育课程体系进行创新,围绕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理论必需,技能求实”[5],在专业理论素质与实践技能有机结合的指导原则下,应重新诠释高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根据学前教育这一行业人才的需求,建构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高专学前教育实践课程创新体系,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落实在实践课程体系中,在实践课程建构设计过程中,既重视学科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及逻辑严密性,又摆脱学科本位思想的束缚,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目标,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即如何通过实践课程的改革培养合格的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幼儿师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的建构必须体现高职“全程实践”和“全方位实践”的理念。从这个意义上说,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所有的职业技能训练环节必须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定位、统筹安排。在这一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对学前教育实践性课程进行了一些实践性改革。

2.1课程实践:结合具体课程,有不定期的教育见习。学生从一年级开始通过教育实践课程,让学生直接参与幼儿园的保教工作,积累职业经验,为今后的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2.2见习实习:在我们学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每个学期组织1周集中见习,教育见习课程从一年级就开始安排,第一学年是保育实习和教育见习,安排学生到幼儿园感受教学环境,主要提高学生对专业的认识;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可分以下几个阶段完成:第二学年有两周的教育见习;上下学期各一次,一二年级主要是到见习基地幼儿园见习。三年级第二学期全学期安排顶岗实习,同时,在二年级第一学期和三年级第一学期均安排校内实训,观摩优秀课堂教学录像,另外,每个假期安排幼儿园的调查和实践,完成实践报告。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使学生的身心与幼教事业保持“零距离”接触,使每个学生都能认真投入到职业角色或准职业角色的历练中。职业技能实践课程模块改革的趋势是逐步增加实践课时量,形成以后期实习和顶岗为主,集中与分散并行的模式。当然,各种实践环节应依据学科的序列与专业其他课程的有机结合,科学安排并贯穿始终。

2.3课外实践教学。包括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其中校内实践主要有:a.统一组织舞蹈基本功晨练; b.专题晚自习(练——书写、手工、绘画等;讲——讲故事、诗歌朗诵等;唱——视唱、歌唱;舞——舞蹈基本功练习、节目排演等)。c.课外练琴,包括钢琴、手风琴、电子琴等器乐练习。d.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艺术团小组活动。包括舞蹈队、器乐队、礼仪队、声乐队等。e.专业技能竞赛。包括艺术竞赛(弹琴、唱歌、跳舞、形体服装、画画等)、讲故事竞赛、诗歌朗诵竞赛、游戏设计比赛、课件制作竞赛、幼儿玩教具制作竞赛、童装设计竞赛、宿舍环境创设竞赛等。f.专题演出活动。每学年上学期组织“庆国庆,迎新生”演出、“毕业班汇报”演出、 “辞旧迎新”演出;下学期与幼儿园合作开展“庆六·一”活动和“欢送毕业生”演出。

校内实践主要有:a.参与幼儿园各种活动。包括节庆日活动、环境创设活动、玩教具制作活动、科技活动、游戏活动、保育活动、小课题研究活动等;b.义务到孤儿院、养老院进行慰问演出和监区帮教演出; c.积极配合参与社区各项文艺活动。

2.4市场需求是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依据: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构首先要考虑与区域行业发展需求的匹配度,与就业市场需求的适应度,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要求的符合度,以此提高课程体系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做到以市场化促进课程体系建设的标准化,以信息化带动课程体系建设的现代化。其次要进行规范化的人才素质需求分析,准确把握学前教育专业专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短、中、长期需求态势和现代幼教职业的发展趋势,认真分析校本专业建设的优势与劣势,市场需求不多、对就业作用不大的课程应坚决取消。在课程设置过程中,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化”的原则,学生在第三学年(第五学期)实行“按需分流,方向选择”。前期趋同为学生的就业和继续学习及深造打下基础,后期分化为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标自主选择学习方式创造条件。

2.5技能目标是学前教育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建构的着眼点: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是面向幼儿园一线的高技能人才,具有较为明显的职业定向性和地域性,根据当地幼教的具体情况进行职业技能分析,开设特色专业技能课程,使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个性。根据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为此我们提出并实施了学生专业技能突出“三能八会”

“三能”:

(1)“能设计组织幼儿活动”。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的办学实际组织幼儿的文艺、体育、游戏、科技、故事会等教育教学活动。

(2)“能创编幼儿舞蹈”。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幼儿舞蹈特点,结合不同民族的风格创编幼儿舞蹈。

(3)“能创设幼儿园环境”。即能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幼儿园实际,结合地方文化和美学要求,对幼儿活动的环境进行局部或全面创设。

“八会”:

(1)“会朗诵儿歌”。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歌,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及恰当表情给予朗诵。我们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学生90%的来自山区农村50%左右的学生是少数民族,说普通话时地方音很重,为此我们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小皮球”“城门城门有多高”等儿歌让学生练习。

(2)“会讲儿童故事”。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故事,并能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恰当的表情、生动活泼地讲述故事。

(3)“会唱幼儿歌曲”。即能选择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幼儿歌曲,并能准确、优美地演唱幼儿歌曲。

(4)“会跳儿童舞蹈”。 即能选择并创编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儿童舞蹈,能进行示范并指导幼儿表演舞蹈。

(5)“会制作幼儿玩教具”。即根据幼儿教学和游戏的需要,制作相关的玩具和教具。

(6)“会弹一手好琴”。即会用钢琴、电子琴、手风琴等伴奏和弹奏幼儿歌曲。

(7)“会画一手好画”。即会用颜料、油画棒等材料进行绘画、教学绘图和手工制品、环境的美化。

(8)“会写一笔好字”。即会用毛笔、硬笔、粉笔等书写工具规范地写好汉字。

实践证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技能课程体系只有以就业为导向,以社会需要为基本依据,使工作岗位所需的职业技能得到有效落实,才能更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才能更具有生命力。

参考文献

[1]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合编. 教育学基础[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8. 第2版88页

[2]《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8第一版第207页

[3]吴杰.《教学论》.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第一版第5-6页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

[作者简介]王晓丽(1959-),女,山东滨州人,滨州学院教育科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山东滨州256603)

[课题项目]本文系滨州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模式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ZXYJYXM200734)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105-02

一、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定位

2000年正是我国师范教育由三级师范向两级师范转变时期,为满足转变的需要,国家依据各地实际,通过合并升本、独立升本等方式开始大规模向地级城市布点本科层次的高校。然而,地方本科院校建立后,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问题。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首先,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不同于以往的中等幼儿师范教育,它隶属于高等师范教育范畴,无论是学历层次、人才规格还是课程要求都要以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培养为基准。再者,它也不同于传统的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其培养目标不再是中等幼儿师范学校的师资,而是应以培养应用型的幼儿园教师为主。

培养目标的定位解决的是人才规格的问题,即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才能适合幼儿园教育需求的问题。而人才规格的实现需要构建科学合格的课程体系。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虽然依据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由于受传统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根深蒂固的影响,其课程体系与培养目标间缺乏统一性,导致培养出的学生让幼儿园感觉“不好使”。

二、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幼儿园工作人员、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反馈的信息及收集到的各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资料分析看,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存在如下问题:

1.课程结构不合理。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虽然定位为以培养应用型的幼儿园教师为主,但其课程设置,基本还是沿用传统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中等幼儿师范教师的课程体系。最主要的表现就是课程结构比例不合理,没有从根本上把一个幼儿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结构通过课程体系的建构体现出来。

第一,通识教育课程中,人文科学、自然科学比重偏低。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应有别于中专生的素养,即要具备一个大学生的特质,有着受过良好教育的高尚素养。这种高尚素养的形成需要通过对全面的、综合的通识教育课程的整合内化来完成。然而,现行通识教育课程基本是隶属于社会科学范畴的政治理论课程及计算机、英语等工具类课程,体现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课程所占比例偏低,难以完成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第二,学科基础课程中,新兴课程少。学科基础课程在于培养学生的基本教育理念并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课程。时代在发展,学科基础课程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基本沿用了传统高师的课程门类,如教育概论、儿童发展心理学等,而像教育心理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等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兴课程门类较少。

第三,专业课程重理论,轻技能。新建本科院校属于应用型大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也应符合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除了让学生通过一定理论课程的学习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和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外,还要尽量凸显技能课程的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的各项技能,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然而,考察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课程设置,以“学前”冠名的理论课程占了重要部分,凸显学生技能培养的课程太少。甚至在课程的实施中,有将技能课理论化的现象,比如,乐理与视唱、幼儿园玩教具制作等技能性非常强的课程被安排在一个大合堂教室,几个班学生同时上课,教师以理论讲述为主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四,实践课程中,专业实践课程比重低,时间安排过于集中。新建本科院校课程体系中的实践课程部分,旨在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间接知识得以在实践中运用,同时,学生可以以参与者的身份不断进行反思,以调整个人的学习、成长路径,进而获得专业化的发展。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军训、校内劳动实践、以寒暑假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及专业实践课程。其中,形成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专业实践课程课时数量少,并且时间安排不合理。专业实践课程一般包括了专业见习和实习两部分。专业见习一般放在前三年完成,多数学校安排每学年一次,每次1~3天,最多1周。专业实多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进行,一般为6~8周,二者加起来约8~10周。这样的时间安排既集中,量又少,仍旧没有摆脱传统高校培养目标的束缚。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培养模式下成长起来的,教学中仍以知识灌输、理论讲授为主,缺乏实践意识。

2.各类课程间缺少相通与共融。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无论在设置理念上,还是具体实施时都存在各自为政,自说自话的现象,相互之间缺少相通和共融。比如在课程结构上,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四大模块或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其自身的独立性,忽略了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缺少了应有的沟通和对话;在课程内容上,过分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忽略了学科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支撑,缺少了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这导致培养出的学生综合素质缺乏、应用能力不够等问题。

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构想

课程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课程结构决定着教师的素质结构。作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既要把握学生高素质、高层次的要求,又要使学生具有扎实的学科和专业基础,形成在本专业领域发展的后劲,还要考虑学生从事幼儿教师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技能结构。所以,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在构建时可以做如下设想:

1.拓宽通识教育课程。通识教育课程是指与专业教育课程相对应的大学普通教育课程。它着眼于塑造学生的全面素质,构建完善的知识和能力结构,拓展知识背景和能力基础。针对目前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主要是隶属于社会科学的政治理论课及英语、计算机等工具类课程,而形成学生作为未来教师综合素质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课程的比重极低的现状,可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多学科、跨专业的相对优势,拓宽课程门类,以选修课的方式加大人文科学、自然科学课程开设比重,逐步实现学生人文与科学素养的不断融合。

2.增加学科基础课程中新兴课程的比重。学科基础课程是教师专业化的基础课程,本着“厚基础”的课程设置理念,在保证课程本身基础性、系统性的前提下,精选与时展相适应的新兴课程。即使是传统的学科基础课程内容,也要注重它的时代性和前沿性。

3.丰富专业课程,加强理论与技能的融合。如果将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比作树根和树干的话,那么专业课程就是树枝和树叶。在丰厚、坚实的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设门类众多的专业课程,可以突出学生的专业特点、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开阔学生的成长视野。专业课程是学前教师专业化的核心课程。专业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技能课程。专业基础课程要强调学生儿童教育理念的形成及教育和保育知识的获得。专业技能课程要强调学生从事幼儿教师专业技能的形成。两类课程在实施时要以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为目的,强调知识、技能的促进和整合。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学前卫生学的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幼儿园一日活动安排;运用所学学前心理学、学前教育学的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婴幼儿活动管理、家庭指导策略;运用所学幼儿园活动设计专业知识,尝试设计幼儿园综合活动等,从而提高学生的专业化素养,将学生送上专业化发展的轨道。

4.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实践活动既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途径,也是缩短学生理想与现实距离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实践课程要贯穿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并且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首先,增加并合理分配实践课程的时间。教育见习的时间,可由原来的每学年象征性的见习1~3天,延长到一周。每学年的第一学期组织学生分别到不同类型的幼儿园见习一周,使学生对幼儿园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学生后续学习和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教育实习的时间,可由原来的6~8周,延长到10~12周,可分别安排在第6和第8学期,在保证学生具有充分的教育实践机会的同时,也保证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及个人发展成长具有充分反思的时间。其次,丰富实践课程的内容。如增加户外认识自然的课程内容。组织学生走出大学校园,走进自然,认识自然,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自然观,为将来学生在幼儿园开展自然科学教育打下良好的基础。再次,增加实践课程的形式。可以以课题组的形式让学生带着课题进入幼儿园进行科学研究;也可以组织学生就学前教育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社会调查;还可以利用寒暑假向学生提出要求到本地幼儿园进行观摩见习等。新建本科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要开动脑筋,集思广益,构建类型多样、内涵丰富的实践课程体系。

5.实现各类课程间的相通与共融。根据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整体性和统一性的特点,建构和实施课程体系时必须考虑相互之间的相通和共融。首先,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实践课程四大模块之间要互为因果,逻辑关系清晰、明确。其次,各门课程在内容上要相互支撑,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实践课程互为依存,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理论课程中派生出技能和实践课程,而技能和实践课程的学习又以理论课程为指导,做到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以体现人才培养的高层次和应用性。

新建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既要考虑课程类型的丰富多彩,又要考虑课程实施的灵活多样;既要考虑各门课程的相对独立性,又要考虑各门课程间的相通与共融;既要体现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又要凸显学生的个别差异,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和谐统一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玉丰.中国新建本科院校的兴起、困境与出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1(1).

[2](美)费奥斯坦,费尔普斯.教师新概念: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M].王建平,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

[3]王海英.“顺应”与“引领”——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与社会需要之间关系的思考[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

[4]苏明强,曾雅茹.论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实践课程的构建与实施[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7(6).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学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的使命,在众多教育类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高职教育的飞速发展,各大院校都在寻求着各自独特的发展方式来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各种教育模式和教学方式也层出不穷。

高职院校正在订单式教育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以学前教育专业为例,如何使其在独特的专业定位基础上凸显特色,培养出符合企业要求的人才呢?

一、围绕学前教育职业与岗位要求建立并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学前教育职业与岗位要求决定了课程设置内容要综合多样,要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符,要注重养成该专业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让学生了解学前教育岗位的工作规范和基本理论,要培养学生具有有效地选择组织教育教学内容、创设发展支持性环境和具备一定的组织领导力等各方面综合能力,要掌握钢琴、舞蹈、声乐、绘画、游戏及玩教具设计等基本技能,要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能力与学习能力。

课程设置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教学环节,变教学过程为工作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适用性。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要与时俱进,在工作过程中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二、建立“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建立与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以幼儿教师教育技能为核心、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教、学、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全程滚动实习、顶岗实习的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环节分阶段穿插在三学年中。以北京汇佳职业学院为例,将实践教学环节分三阶段穿行。第一阶段为新生刚入校时,进行为期一周的幼儿园见习,参观,讨论以完成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初步认识和对该行业情况的大概了解,形成初步的感性认识;第二阶段为第二学年全年时间,与理论课相配合分次进行滚动实习,周期至少为9周,让学生在真实的现场进行实践活动,把理论、实践和职业道德教育紧密结合;第三阶段从第三学年下学期开始为期半年的毕业顶岗实习,同时做好毕业论文的写作调研工作,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收集有关信息资料,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撰写工作做好准备。

实现按岗位组织教学内容和安排教学进程,在实习实训过程中教师可以发现学生的缺陷和不足,从而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重难点;打破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的弊病,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无缝连接;打破教与学、教与做、学与做脱节的现象,实现教、学、做有机融合,大大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该专业必须具备的技能技巧,为毕业找工作提供砝码。滚动顶岗实习还促进了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也为学校老师开展科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

三、改革考试制度,注重对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核

针对学前教育的专业特色,对考试改革进行积极试探。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即使在理论知识笔试中得满分并不意味着能很好处理幼儿园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考核方式不应该仅限于传统笔试,理论知识的考试固然重要,若只有理论考试是不够的,还要增设岗位能力的考查。以幼儿舞蹈考试为例,传统的考试比较偏向于舞蹈动作的掌握程度,或者有些考试就是考一个以前学过的一整套完整的舞蹈动作。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两个特点,要培养会思考,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级技能人才。因此考核方式既要遵循传统的教育考试的普遍规律,又要适应现代的职业教育考试的时代要求。考试方法不应只是理论层次的简单考核或者经验层面的具体操作,应该源于传统而高于传统,考试模式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应根据不同课程、不同任课方式等多方面因素决定,考试内容和考试方法必须在创新中发展。

四、推进学前教育科学研究为教学服务

围绕教学,结合学前教育的专业特点,开展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研究活动。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统一,教学能促进科研的进行,科研又能反过来推进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从事适当的科学研究能培养教师将学科领域最前沿的学术成果不断地充实到自己的课程体系当中,以弥补现有的课程体系与最新知识成果之间的知识断层,不断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在教学过程中将新的知识贯穿到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当中,使所讲授的课程显得生动、具体、适度而富于吸引力,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讲授的教学质量。

以上四个环节不是割裂开来的,而是一个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统一整体,四者是交叉循环不断上升的过程,课程体系是教学模式的基础,同时教学模式的选择也决定着考试改革方案的选取,实践教学模式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重中之重,同时也为教学科学研究提供了素材,教学科学研究的成果又会反过来影响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教学模式改进。使整个教学进程在循环反复中不断发展壮大,形成学前教育专业特色,为社会培养优秀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服务。

参考文献: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4篇

为了破除学段制教育的弊端,满足学生学习和成长的连续性需要,近年来北京市逐步发展起来一批一贯制学校。北京市京源学校成立于1996年,是一所较早的中小幼一体的15年一贯制学校。学校利用一贯制优势,进行了中小幼一体化的育人模式构建,在育人目标、课程构建、保障系统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

一体化的育人目标

京源学校的办学理念是“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而工作”,育人目标是“培养有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创造幸福人生的高素质人才”。学校围绕理念和目标,结合各学段学生的特点和教育实际,逐步形成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不同学段的培养目标:幼儿园以培养良好习惯和道德情感教育为主,帮助幼儿具备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健康、快乐、自信、友爱的好儿童;小学以行为习惯养成为重点,集体主义教育为核心,开展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体的教育,培养能自理、懂礼貌、爱学习、爱集体的好少年;初中以良好道德品质、行为习惯和社会公德教育为主,建立国家和公民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守纪律、会学习、有理想、爱祖国的中学生;高中生以理想信念、自律自立、服务人民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教育为主要内容,把学生培养成为有能力担当社会责任和创造幸福人生的高素质人才。

一体化的育人目标为学校一体化的课程建设体系建设设置了坐标,指明了方向。

一体化的课程建设

京源总结出了一体化课程建设需要遵循的三原则:即关注“全人”,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宽广、深厚、坚实的基础,德才兼备,人文与科学素养并重;关注“差异”,以丰富的课程满足不同发展潜质学生的选择性需要,以特色课程培养有特长的学生;关注“衔接”,发挥一体化优势,体现各学段相互衔接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学校从德育、阅读、科学实验、美术特长培养、学习能力培养、身心健康与生涯发展7个领域进行了中小幼一体化课程建设,初步形成了“纵向有效衔接,横向丰富多元”的课程体系。

1.一体化的阅读课程

京源建构了中小幼相互衔接的阅读课程,逐步提高学生的感性认知能力、分析评价能力和鉴赏创造能力,加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积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幼儿园让孩子接触叙事、写景,以语音、词汇、人物、事件、景色为主要内容的作品,体会诗化语言的韵律感、节奏感和美感,课程主要有童谣和古诗;小学通过阅读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培养其阅读能力,让中华传统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心灵,阅读课程分为古诗、国学、美文和名著欣赏4部分。初中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审美情趣,拓展其阅读视野,提高其阅读和鉴赏文言文以及国内外经典名著的能力,课程分为古诗、古文和名著三部分。古诗在小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阅读量平均每学期达到40首;古文节选《朱子家训》《世说新语》《论语》《孟子》等章节,提高学生对古代思想文化的理解;名著的阅读量和范围比小学大大增强,分为“童年的故事”“走向少年”“人类的朋友”“说不尽的战争”等9个主题。高中主要增加学生在中国诗歌、散文方面的阅读量,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提高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认识,培养其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课程分为诗歌、古代散文和中国文化经典3部分。诗歌部分加强了对新诗的阅读,从形式、韵律、意象和情境4个角度学习冯至、闻一多、戴望舒、郑愁予等现代名家的诗篇;古文主要学习《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

2.一体化科学素养培养课程――京源学生要做的450个科学实验和活动

学校系统设计与整合了一系列科学问题、科学实验和科学活动,初步构建了中小幼一体的科学素养培养特色课程体系,旨在保护学生好奇心和“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科学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根据3―6岁学生年龄特点和学习习惯,围绕气、水、声、热、电、力、光、土、动物、植物等学生感兴趣的主题,设计了“为什么可乐会冒泡”“面条会着火吗”“带电的报纸”“蝌蚪的尾巴哪去了”“为什么秋天树叶会掉下来”等450个科学实验和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和理解世界,成为探索者,体验科学的乐趣,认识到科学与自己生活的密切关系。

对于9―18岁的学生,由于他们的智力发展开始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并最终以抽象思维为主,学校以能量、变化形式、稳定性、系统与相互作用、演化六大自然科学的主题构建小学、中学科学实验活动内容。以能量主题为例,小学四年级学“辨别食物中的营养成分”,初中一年级学“植物的光合作用”,高中一年级学“探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课程有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梯度。

3.一体化生涯规划课程――京源学生必修的40堂生涯规划课

京源立足本校学生需求,构建了中小幼一体化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将生涯概念整合在个体由幼儿园到高中的学习历程中,包括生涯认识、生涯探索、生涯规划和生涯准备4个模块。

在参考了国内外大量生涯教育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舒伯生涯理论,依据个体3-18岁依次经历生涯幻想期、兴趣期、能力期、试探期的特点,京源的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包括课程目标、内容框架、评价标准等内容。

在学校的一体化生涯教育课程体系中,《京源学生必修的40堂生涯规课》最为经典。课程包括:幼儿园的角色游戏,如“娃娃家”“职业体验”“我们生活的世界”等,让孩子获得初步的职业感知体验,培养对职业的兴趣和对劳动的热爱,初步了解常见的职业类型和工作内容;小学主要是让学生从身边的生活中观察认识社会职业,并对自己有初步了解,课程有“走进比如世界”“走进父母单位”“认为自我的金钥匙”等;初中主要是进一步加深对自我和人生的认识,培养核心品质,课程有“我的自画像”“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时间管理”“竞争与合作”“领导力培养”等;高中是生涯教育的关键时期,因为这个时期学生明晰自己的未来发展和职业定位,初步完成生涯规划,需要学生对自己的特点和能力要有准确把握,进行职业实践,形成自己的生涯规划书,具体的课程有“兴趣、能力探索”“体验招聘会”“学生公司”“我的生涯规划书”等。

京源的一体化生涯教育课程体系,关注个体生命发展,帮助学生获得生涯规划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有目标地学习和生活,为其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体化的保障体系

为了保证学校中小幼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持续推进,京源从组织机构、人力资源、教育科研、资源资金、政策领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保障。

组织机构保障:成立学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校长担任组长,中小幼主管校长担任副组长,定期开展研讨会、交流会、阶段性总结会和汇报会。

人力资源保障:学校聘请特级教师王能智老师和北师大鲍传友教授为学校顾问,努力培养一支与一体化建设相适应的“双肩挑 两胜任”教师队伍,实施京源学校教师培养的10项工程,加强教师培训,初高中教师执行六年大循环制度,建立了中小学大教研机制,初中数学、体育、美术学科部分教师到小学高年级兼课,探索小初衔接经验。

教育科研保障:学校教科研工作紧紧围绕一体化教育模式展开,将学校的重点项目转化为课题研究,多个课题已在市区级立项,课题《整合资源构建构建中小幼一体生涯教育课程体系的实践研究》获北京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

资源资金保障:学校设立一体化建设专项资金,确保学校特色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幼儿园课程体系建设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与特色,为了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英语专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衔接,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模块为特色,将英语专业与行业英语相结合,设计了以职业能力为特色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校外实训等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行业接轨的教学模块有商务英语模块、旅游英语模块、涉外翻译模块及幼小英语教育模块等。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实际、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理念

市场需求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依据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企业需求为主要依据。应根据市场调查、毕业生反馈的用人单位信息分析总结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课程设置内容的需求度,以此提高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真正做到以企业需求促进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完善。要对各企业需求的人才素质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市场紧缺的人才类型,认真分析本院专业建设的现状,借鉴同类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方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工作需要的职业人”。高职英语专业各模块应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为核心,调研、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根据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特色。

课程体系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核心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能体现出模块特色。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对外贸易公司的业务员、行政秘书、单证员等;与幼小英语教育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幼儿园、小学、幼教机构英语教师、培训师等;与旅游英语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各模块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及企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等,并且要及时与用人单位或毕业生沟通,了解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实施标准及内容。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能力培养有效实施的保障英语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同时应结合各模块的特色,具有与该模块相应的技能证书,要有真正的工作经验或体验,熟悉相应行业的要求及工作流程。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上要避免只看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教师的高技能与实践经验。应鼓励在职的专业教师自学相应模块的行业知识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应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培训,熟悉相关岗位技能,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及操作程序,并在实践中了解企业需求,构建具备实践性、科学性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体现两大主题,即英语应用能力+职业技能。企业招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首先看重的是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者会更有优势。因此,首先应明确英语应用能力在将来择业时的重要性,要打好语言基本功,将专业知识学扎实,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英语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行为规范符合本行业的准则,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言应用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熟悉本行业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沟通技巧,具有一定的应用英语写作能力,能合理规范地完成行业英语相关书面材料的撰写。

专业技术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行业英语理论知识,熟悉行业英语应用的流程与组织应用方式,能合理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发挥个性特长,创造性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转贴于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结合企业需求与英语教学的特点,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及校外实践训练方式。要将英语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课程设置,各模块课程设置的内容应体现以下三大主题:

1.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要针对企业的需求确定不同行业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比如,小学或幼儿园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发音与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学生应加强语音和课堂教学用语的训练;商务英语则要侧重语言交流能力、写作翻译能力的训练;旅游英语不仅要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2.职业能力培养。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明确各门课程的职业能力标准。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营销的基本理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商务操作能力,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函电、报关业务、外贸单证实务、电子商务、涉外文秘等;幼小英语教育则要培养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关知识,掌握幼儿英语教学的相关技巧与方法,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策略。

3.专业素质拓展。应针对不同用人单位的具体岗位需求全面补充、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幼小英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单位包括幼儿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针对少年儿童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还应尽量全方位地完善自我,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也应根据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要求,补充相关的辅助教学方法,如简笔画、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等;旅游英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导游的相关知识,还应使学生对酒店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有所了解,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1)构建仿真教学环境。可将课堂教学环境营造成仿真工作环境,或建设校内实训室,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主动积极地体验、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应尽量利用校内的商务实训室、旅游实训室、幼小实训室创建仿真场景进行教学。比如幼小实训室可以根据幼儿园或幼教机构的教室布局风格,将椅子环状布置,让教室中心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演练;旅游实训室可以创建仿真的旅游车、旅行社,设置机场接待、酒店入住、景点介绍等场景,使学生能够在模拟场景中演练本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2)创建校外实践基地。要积极联系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单位,努力创建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演习的平台,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储备工作。幼小英语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方向联系幼儿园、小学、幼教培训机构等单位,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实际岗位见习、实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商务英语教育可以充分采用“请进来”的模式,联系企业的优秀员工及管理人员给学生做讲座或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使学生对用人单位的方方面面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也可以努力将一些中小企业发展为校外实践基地,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在实际岗位上得到锻炼,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3)加强毕业综合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指导。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践,指导学生将就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及时做好总结与反思工作,积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