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建设研讨会

课程建设研讨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建设研讨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建设研讨会

课程建设研讨会范文第1篇

2012年12月17日至19日,由南京师范大学重点研究机构——学前教育研究所会同南京市教科所田野课程项目研究所、《早期教育》编辑部联合举办的“幼儿同课程建设与教育质量提升研讨会”在南京隆重举行。本次研讨会旨在交流幼儿园课程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进展,为全国各地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园所搭建与专家学者及姐妹园所进行广泛交流课程建设经验、深入研讨课程建设问題的平台。来自全国十多个省市自治区的300多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

本次研讨会共邀请了六位知名专家作了六场专題报告。香港教育学院蓝美容教授以“香港如何开展设计活动(方案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为題,通过案例录像等形式,与大家分享了香港幼稚园开展方案教学的实践与思考。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同家督学成尚荣研究员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幼儿园课程建设的核心命題“课程即幼儿研究”。北京师范大学霍力岩教授以“高宽课程模式与‘办好学前教育’”为題,全面详细地介绍了高宽课程的理念、目标、实施过程及评价方式等,并通过与我国幼儿同课程一般结构相比较,突出了高宽课程模式的特色。华东师范大学华爱华教授作了題为“活动区活动中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的报告,她认为幼儿在活动区的活动是通过游戏进行的自主学习,并结合案例精准到位地分析了游戏与发展的关系、游戏对幼儿发展的效应、材料投放与幼儿行为的关系等问題。台湾政治大学简楚瑛教授对台湾幼儿园校本课程建设进行了省思,她追踪溯源地阐述了校本课程提出的背景和理念,结合校本课程在美国、澳洲、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发展状况,阐述了幼儿园校本课程建设遇到的诸多挑战。这启示我们,园本课程建设的过程会涉及幼儿园甚至幼儿教育系统的文化特征与权力结构的整体变革。最后,南京师范大学学前教育研究所所长虞永平教授作了“教育质量,在过程中……”的报告,他从解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规范幼儿园保育教育工作防止和纠正“小学化”现象的通知》等文件出发,阐述了他对有质量的幼儿园课程的理解。他认为,幼儿教育质量在幼儿实际的操作、交往及表达等行为之中,在不断提升教师的观察能力、谈话能力、作品分析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及评价能力等专业能力的过程之中。

除了六场精彩的专題报告外,本次研讨会还邀请与会专家和代表来到南京师范大学学前课程研究实践基地之一——南京市太平巷幼儿园进行了现场观摩和区域活动研讨。太平巷幼儿园汪丽同长以“走进幼儿心灵的田野——田野课程发展”为題,向大家全面介绍了田野课程的内涵及发展,并重点介绍了田野课程近年来在区域活动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太平巷幼儿园两位教师邱梅蓉和陆晓民分别就“区域活动中的材料”和“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观察和支持”两个专題详细介绍了她们的研究成果。之后与会专家和代表到太平巷幼儿园各班级观摩了区域活动现场。观摩活动结束后,与会代表就各自对幼儿园如何有效开展区域活动的困惑,与专家及太平巷幼儿园的教师们进行了深入研讨。

此外,在本次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积极参与课程建设的16家园所代表将各自园所进行课程建设的成果与大家进行了交流和分享。浙江师大王春燕、山东师大丁海东、山东省教研室方明、华东师大钱雨、江苏省教科院张晖及南京师范大学刘晶波、邱学青、张俊、原晋霞等专家进行了现场点评,他们充分肯定了各园在课程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和优秀经验,帮助各园提升了课程建设的理念,并精准分析了各园课程建设仍存在的主要问題,为各园提供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通过本次研讨会,各与会代表在贯彻落实国家发展学前教育各项政策精神、提升幼儿同教育质量的行动中将更加明晰方向。

课程建设研讨会范文第2篇

林蕙青在讲话中指出,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自去年11月正式上线以来,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也得到了有关领导的高度肯定。该项工作开局良好,成绩显著,意义重大。她表示,教育部今年将加大建设力度,继续建设350门视频公开课。

与会代表认为,视频公开课建设引领高校主动适应时代需要,迎接全球化和网络化所带来的新挑战,在国际文化话语权竞争中增加实力,弘扬中国文化;视频公开课建设创新高校的素质教育模式,推进素质教育内容向广度和深度发展,服务对象向社会公众延伸,为社会公众提供了精神食粮,有效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视频公开课的推出,促进各高校和教师间形成友好竞争态势,推进高校课程教学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模式的改革,促进教育公平、公开,让全体学生和全社会分享优质教育资源。

对2011年视频公开课建设的成绩,与会代表也一致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有专家将视频公开课建设初战告捷的经验概括为:(1)各级领导重视,高校积极参与。许多高校充分认识视频公开课建设的重要意义,选派名师主讲,并且舍得投入硬件建设,保证了建设质量。(2)视频公开课定位科学。课程确立“以课堂讲授和课程持续学习为基本形式、以人文和科技通识类课程为主要内容、以系统传授知识和启迪理性思维为特色”的科学定位。(3)课程建设和传播由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以高校为建设主体,发挥高校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政府为主导,专家和社会公众评价,社会网站力量参与推广”的建设模式,既为视频课的成功推出奠定了基础,也探索了可持续建设的路子。(4)视频公开课较好地处理了大学教学与社会需求的关系,为满足社会公众继续学习、终身学习的需求作出了贡献。

课程建设研讨会范文第3篇

1、做好日常教学工作

本学期进行了2016级、2015级、2014级、2013级服装班共7个教学班级的理论及实践教学任务。积极组织开展教学示范课、公开课等教学活动,重点培养和提升中青年教师及新进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本教研室积极举行课程作业展览,以多种形式展现出教学成果。杜绝了教学事故的出现。

按照学院相关要求,在开学初期组织检查本学期教师教学日历和教案的完成情况,认真填写相关的检查表格;期中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进行教学效果的评价和互相交流;期末部署试卷、考试、教学总结的相关事宜,同时传达上级部署的其它相关事宜,完成本学期的教研室工作总结。

2、人才培养方案的研讨与进一步完善

开展了2017级教学计划的制定与2016教学大纲的修订工作,开展了数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核心课程建设和标准制定的专项研讨。包括课程大纲修订、教学模式和内容的设计、课程考核标准、教材选用、题库建设等项目。同时还组织学生的集体对口实习,实现了真正的校企合作。本学期,13级毕业班的三分之一的同学集中去成都美泰来服饰公司实习,填补了集体实习的空白。

3、积极进行教学科研和团队建设工作。

教研室成员科研成果丰硕,本学期公开及作品数篇,科研教研课题立项若干,指导学生进行创新创业实验项目的申报工作,并取得立项校级一项,省级两项的成果。

课程建设研讨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程建设;学科思想;课程网站;课程研讨会

“高等代数”是一门传统课程,是大学本科数学各个专业的主干基础课程。它是数学在其他学科应用的必需基础课程,又是数学修养的核心课程。厦门大学的“高等代数”课程,2003年被评为福建省精品课程,2007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我们主要的课程建设思路和做法如下。

一、以代数学的思想,理解“高等代数”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大学本科数学以分析,代数,几何作为主干课程。代数学是研究一个代数对象的结构理论与表示理论的一门学科。群、环、域、模、格、线性空间、李代数、结合代数等,是不同的代数对象,它们都是在一个集合定义若干运算,且满足若干公理所构成的代数系统。线性空间则是本科生所接触,所学习的第一个代数结构。笔者认为,“高等代数”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基本工具部分,不但是学习高等代数的基本工具,也是学习其他数学学科的工具,同时是用数学来研究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工具。它包括行列式、矩阵、线性方程组、二次型、特征值特征向量、正交向量等内容,这部分内容是理工科、经管类、医学、农学所学习的“线性代数”的基本内容。这部分的内容经常可以用解线性方程组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来叙述教学内容。另外一个部分则是研究线性空间,包括线性空间、线性映射(变换)、相似标准型等内容,这就是研究代数对象。在“高等代数”课程中是怎么研究线性空间的?笔者认为,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研究向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即作为线性空间的元素之间的关系。内容包括线性表示、线性相关性、线性无关极大组、基与维数等,难点与重点是线性相关性。第二个层次,研究线性子空间,即从子集合的观点考虑线性空间。内容包括子空间与子空间的运算(交与和)、生成子空间、直和分解。直和分解是核心。这两个层次都是从线性空间内部来研究线性空间。第三个层次是从外部来研究,即从两个线性空间之间的线性映射来研究。线性映射的核与像是基本内容。数域的n阶全矩阵代数与n维线性空间v的所有线性变换构成的代数之间的同构,即是结构性质,又是表示性质。欧氏空间则是附加了度量的线性空间。所以,研究线性空间,是数学专业本科生学习代数结构的第一例。对于其他学科的“线性代数”而言,是否重视空间理论,是否以空间理论为课程构架基础,有各种观点。对于数学学科的“高等代数”课程,将研究线性空间放在重要位置,则是不应质疑的。

以这样的观点看待课程内容,应该以空间为纲领,突出线性空间,线性映射(变换)在课程内容的主导地位与分量,将主要内容放在线性空间的框架下展开,同时对必要的代数方法也作详尽的介绍。

以这样的观点看待课程内容,应该处理好线性空间理论与矩阵理论的关系。空间理论属于几何性质,是我们研究的对象。矩阵理论则属于代数方法,是我们要掌握的基础方法。其中,矩阵的初等变换是矩阵理论的灵魂。在取定n维线性空间的基的前提下,向量对应坐标,基变换对应过渡矩阵,线性映射(变换)对应矩阵。要把握空间与矩阵的关联前提与对应,要把握将问题互相转化,特别要把握用矩阵方法解决空间问题。

以这样的观点看待课程内容,应该重视Jordan标准型的内容与相应的空间分解。这部分的内容是高等代数课程中研究线性空间结构理论的最高境界与最优美的结论。证明它的结论应用了课程所学习的几乎所有工具方法。用λ-矩阵处理是代数的方法,同时又介绍利用根空间、循环子空间来叙述的空间分解定理。

二、突出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的教学活动

我们认为,“高等代数”课程中体现的代数研究基本思想方法主要有:(1)空间的直和分解方法;这是代数对象的基本结构,是基本的思想方法。(2)同构方法。特别线性变换构成的代数与矩阵代数的同构,重要的是正确理解和应用同构对应法则。(3)等价分类方法。等价关系和等价分类,代表元和标准型,这是非常典型的代数的思想方法,也是今后学习代数对象的商结构的基础。

用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指导教学活动,我们注意做到:(1)把握重点。从不同的角度解读重点,以抑扬顿挫的语言来突出重点,用构造习题和考题巩固重点;(2)化解难点。用思想的高度理解难点,用详细的语言讲述难点,用分散的方法化解难点;(3)澄清疑点。用适当的例子理解疑点,通过内部联系澄清难点。

为了让学生掌握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安排了以下学习活动:(1)攻关性的难题求解。每次作业,布置一道体现思想方法的“挑战题”,供学生选做。(2)探索性的专题讨论。在矩阵的秩与相抵关系,n维线性空间与n维向量的同构,线性变换构成的代数与矩阵代数的同构对应等方面,进行专题讨论课,组织学生经过讨论,加深理解。(3)总结性的专题报告,在课程结束前,鼓励学生通过查资料,理解思想方法,归纳总结,撰写小论文。

为了突出思想方法,我们还在三年级短学期(6周)中安排“模论”课程,介绍主理想整环上有限生成模的分解定理,再次解读线性空间Jordan分解的优美奇妙之处。同时,鼓励新生学习应用数学软件解答代数问题,我们在大一下学期开设MATLAB选修课,增加学生的兴趣。

三、精心建设课程网站,资源共享

我们精心建设福建省精品课程“高等代数”网站,(IP地址:59.77.1.116:域名:gdipkc.xmu.省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做到资源共享。课程网站内容丰富,从教学内容(教案、教学录像,课件)、课后练习(滞后作业解答、课程试题及讲评、基础练习训练)、拓展知识(参考书目、应用背景、教学论坛)、高代实验(MATLAB介绍,练习作业)、考研辅导(辅导书稿,全国1987―2007年高数ABCD线性代数部分分类公布,部分重点大学考研“高代”考题)、师生交流(BBS)等不同层面上为学生和访问网站的用户服务。既加深对高等代数课程的理解、消化,又提高学生的兴趣,并为兄弟院校的教学交流提供方便。我们将书稿《高等代数方法选讲》挂在网上,将代数基本思想方法的体会心得与学生,读者共享。从网站管理统计数据看,省内外学生上网点击率和下载率很高,真正做到资源共享。网站倡导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整个网站完全开放,自由下载。以“高等代数,精品课程”为关键词在三大搜索引擎(google,yahoo,sina)进行搜索,我们的网站均居第一位。截至2007年8月15日网站被点击218050次,下载88 102次,观看教学录像10 331次。在评上国家精品课程后,网站的点击量大幅度上升。在2007年9月和10月连续两月月访问量突破2万基础上,11月月访问量突破3万人次,12月份截止15日已经超过2万人次。

课程建设研讨会范文第5篇

目前,经管类专业及其课程建设已取得较大进展,倡导学校与校外企事业机关单位合作,采取“1+1”即学校与行业企业联合进行课程建设的模式。然而,由于经管类专业《经济法》课程的建设较为缓慢,教学现状仍处于新旧交替阶段,存在较多的问题。

一、高职会计专业《经济法》课程教学现状

(一)教学进展。各高职院校已对《经济法》课程的定位、教学目标、课程项目、教学体系等达成共识。《经济法》作为一门会计专业的基础能力课程,对今后从事财会工作学生的综合性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起基础性支撑作用,也是会计类初级、中级、高级职称考试的共同科目。该课程理论知识模块包括基础法律理论、市场管理法、市场主体法、宏观调控法与经济程序法,涉及二十余部法规。教学体系由知识模块、案例模块和实训模块构成。这三大模块结合成为十余项教学项目,已设计形成基于项目化的课程教学体系。

此外,实验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所占的比例较以往有所增加,课时结构日臻合理。课程标准已全面取代了传统的教学大纲,将教学项目任务化以开展课程教学活动。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经济法》课程的课堂教学方式改革也正处于革新攻关阶段。例如采用“以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同时学生通过网络教学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也有所拓展。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实践仍较为传统、单一。该课程教学内容仍以法律术语和法律条文的讲解为主,内容高度概括且抽象,未能做到通俗易懂,也未能与经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课堂上师生的教学方法仍以传递──接受式为主,即遵循“讲、听、读、记、练”的教学活动程序,或采用以“感知、记忆、理解、判断”为程序结构的传统教学模式。课程教学资源系统并未完全建立、开放,为学生所应用。一些高职院校财会实验室尚未安装该课程软件,也不具备网络教学所需的专兼机房。学生课外学习的场所或设施并未真正落实到位,学生缺少自主学习的条件和氛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

2.《经济法》课程标准中教学项目体系的设计有待完善。第一,由于该课程被归为基础理论课,一般安排在一学期内授课完毕而未安排实训课程,总课时过少且课时结构安排欠合理,教学项目不能涵盖课程知识模块导致一些重要的经济法规未被纳入教学项目。第二,由于未确定专业、方法及社会能力目标的具体内容,各教学项目尤其是认知项目的设计目的和教学目标把握不准,与该课程的总体教学目标不一致,导致该课程教学项目体系的设计也存在不合理之处。例如公司法和合同法的教学项目中仍以认知性项目为主,其目的在于提高知法守法的素养而缺少能力性项目,有碍于实现用法能力的培养目标。第三,不具备深化型实践性教学项目所需的条件,例如缺少校内模拟法庭,不能真正地实施模拟庭审的教学项目。第四,三大模块在教学项目体系未能有机结合。案例与知识模块能够实现全面结合、相互渗透,而司法文书应用写作教学项目等实训内容较少。第五,各教学项目下设各项工作任务的实现步骤,即教学活动程序含混、模糊,缺乏有序性和可操作性。由于沿用传统的教学活动程序,特别是在处理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关系上,仍侧重于以前者为中心而忽视后者的主动能动性。

可见,如果按照目前的课程标准进行教学,则教学效果与学生毕业后从事财会工作所需具备的知法守法素养和用法能力之间将存在较大的差距。

3.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未深入展开,《经济法》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滞后。目前,许多高职院校的《经济法》“1+1”课程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课程建设的关键和重点工作刚刚启动。校企合作协议、校外法律专家库、司法实践基地等均未全面签订和建立,后续课程建设的诸多环节和步骤流于形式。

可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有待深入,这也是上述教学实践和课程标准开发中所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

二、进行“1+1”课程建设模式研究的必要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指出:“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企业、律师事务所和各级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各级工商行政管理局等企事业机关单位的经济法律专家处于司法实践的第一线,对实际经济情况最为了解,并能把握职业岗位现在与未来从业者的能力要求及变化,使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是解决课程教学和课程建设滞后的有效措施。因此,课程建设必须使校外司法单位和法律专家参与其中,以课程建设团队为主导,司法单位和专家进行,双方在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进行全方位、全面深入的有效紧密合作,彻底地进行课程建设,同时共同组织实际教学工作。《经济法》“1+1”课程建设的方式是该课程开发、建设的必由之路。

目前,一些高职院校仅将“1+1”课程建设方式停留在倡导施行的工作层面;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1+1”课程建设的具体路径和内涵方面,基本处于摸索阶段而并未创建一种可行的模式。所以,各高职院校应保证该课程“1+1”建设的经费落实和组织落实,营造校企产学研合作的氛围,全面推进“1+1”课程的建设工作。另外,还应鼓励、允许师生进行《经济法》实际教学方式的改革尝试,尤其是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应在经费、场地等方面创造教学实践条件,支持教学资源的建设和维护。

三、“1+1”课程建设的路径和内容

笔者认为,为突破《经济法》课程建设和实际教学改革滞后的瓶颈,有必要对“1+1”课程建设模式进行研究、设计,主要解决路径和内涵问题。经济法课程建设团队应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循序渐进,认真、有效地深入开展“1+1”课程建设工作。

转贴于

(一)初始工作的重点在于寻找适当的合作对象并签订合作协议。《经济法》课程建设团队应采取多方联系、主动上门的方式,以学校名义与当地人民法院、仲裁委员会或律师事务所、工商行政管理局等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再根据协议条款,在校外与上述机构单位共建司法实践基地、校内共建模拟法庭实验室;聘请企事业机关单位的经济法律专家建立专家库,并在其中有选择地聘请自愿执教的兼职教师,确定来校授课或举办学术讲座、报告会人选。

(二)课程建设团队应与上述协作单位共同进行课程建设。

1.课程分析。该步骤包括学生分析和课程定位两个环节,对合作单位的法律专家和会计专业的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据此撰写调查报告。同时,召开较大规模的研讨会以确定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承担的能力培养任务以及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还应了解学生已经具备的能力和知识基础,了解学生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估计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态度、兴趣点和可能遇到的困难等,并与专家、毕业生一起撰写核心课程教学内容分析报告。

2.课程设计。该步骤较为重要且环节较多,更应加大合作单位的参与力度。

第一,在课程目标的确定环节,可采取召开研讨会的方式,由合作双方共同对目前财会工作岗位进行职业分析,将会计专业所覆盖的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相关层次人才所应具备的职责、任务进行具体化描述。探究财会职业岗位群可能遇到的经济法律问题,对毕业后从事经管工作所需要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具体分项内容进行周详的确认。就此拟定项目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初步设计报告。

第二,在制定课程教学总体设计方案时,应由课题组与校外专家共同对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进行分解,明确各单元的能力内容、能力培养目标和考核要求。形成各课程基于项目或学习领域课程的各模块框架结构与教学内容的概要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