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教育;校园建设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

(一)对提高人文素质有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洗礼和沉淀,涵盖了丰富的知识,其中人文知识在当今社会被赋予重要作用,对整个时代的进步有着引导作用。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每一代中华儿女都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见证了人文知识逐渐丰富的过程。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人文知识的载体,是中华儿女吸取知识的重要地方,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人文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二)对掌握人文方法具有指导意义

人文方法贯穿于整个人文素质教育过程,是人文素质中所包含的具有实践作用的重要方法。学以致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积极倡导的重要思想,指的是把学过的知识和理论运用到实际,而且在人文素质教育过程中,学以致用也同样重要。中国传统文化向人文素质教育提供了人文方法,这些方法都是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筛选积累下来的,对提升人文素质和道德素质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三)对规范人文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一个人人文素质的高低,主要通过人文行为来体现。要想提高人文素质,就要严格规范人文行为,只空谈理论知识,却没有付诸行动,这样会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偏离人文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进而影响整个民族大进步和文化的传承[2]。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标准和行事准则,先人的思想和行动能够为人们提供行为准则,这些都成为规范人们人文行为的主要依据。

二、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文素质的方法

(一)加强校园建设

校园生活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校园环境对人文素质教育的影响不可忽视。因此学校可以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日常,与各个学科相结合,如诗歌、书籍等相关传统文化要与语文学科相结合;地动仪、“四大发明”等要与科学学科相结合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以“传统文化进校园”为主题的活动、举办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等,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各个阶段的学生,应该采用不同的策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伟大精神。对于青少年来说,学校应该将传统文化与书本相结合,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使学生主动探究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的知识和精神;对于大学生来说,学校应该多开展传统文化相关主题活动,创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使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人文素质教育的发展。

(二)相关部门积极引导

走出校园,也存在着许多人文素质低下的现象。因此政府应该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发挥向导作用,积极推动人文素质教育;多组织开展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引导全民参与其中,使其亲身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加强人们的传统文化意识,使其渗透人们的思想,规范人们的行为[3];媒体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网络平台积极宣传传统文化,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网络知识竞赛,使人们更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教育部门可以制作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宣传片,定期向人们宣传中国传统文化,要特别突出其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使人们每时每刻都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人的整体素养。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校;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思考

培养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是促进当下社会和谐发展,维护国家团结统一的一项重要举措。在高校课堂教育及课外活动开展中融入民族文化知识,学生们能够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树立起良好的民族文化意识与民族自豪感。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有利于高校的进一步繁荣发展,而且对于促进师生之间的友好交流以及民族文化的有效融合都有很大的帮助。在学习民族精神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将优秀的民族文化进一步宣扬出来。而这些举措对于促进学生个人潜能的开发以及社会的和谐与稳定都有很大的积极作用。

一、民族文化进高校的意义与原则

(一)高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的意义。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多姿多彩的多民族文化与精神为我们留下了无数文化瑰宝。从数学、天文,到书法、戏曲,乃至服饰与饮食,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与创新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今社会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各行各业都有所不同,但总的目标是达到德、智、体全面发展。在高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途径。首先,能让学生们明白中华民族文化基本精神中的一个主要内容,人文精神。在课堂上融入民族传统文化时,教师要注意尽量为学生们列举一些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不断提升自己的切身体会,深化对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认识。人文精神对学生的自身修养以及各项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学习学生可以领会到人文精神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其次,通过提高学生道德修养与责任意识,促进社会的和谐安定。在教学中融入民族文化,可以让学生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体会到民族认同感,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将家庭、社会当做一个大的集体,我们的国家才会朝着繁荣的方向不断前进与发展。此外,也能培养学生们在人际交往与工作中友善相处、诚实有信、艰苦奋斗的优秀品格。(二)高校教育中融入民族文化的原则。高校在融合民族文化精神与当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几个原则。首先,要让学生们清楚传统文化与当下时代文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让学生们深刻的认识到两个时代中不同文化的优秀之处,明白文化与特定时代的关系,同时还能让学生们以发展的眼光对待二者,从而为我国民族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教师要引导学生们理性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对传统文化有更加正确的理解和认知,在铭记历史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价值体系,不断增强自己为国效力的自信心。其次,在课堂之余,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在了解中国特色民族文化的优秀之后,学生们还应该形成宣扬优秀文化知识的思想。积极参加演讲、竞赛,以及各种校内社团等活动,展示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以自身所学影响到社会各角落,助力形成养成良好的社会文化价值体系。

二、民族文化进高校的重要举措和方略

(一)开展民族音乐课堂,提升学生文化思想。高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教师要注重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堂,以此来保证学生们对学习的积极性。古板的课本知识难免会让学生们产生厌烦的感觉,所以通过开展音乐类的课程,活跃学生们的思维,并将民族文化渗透在其中,能够大大提升学生们的传统思想水平。在音乐类的课程中,学生们更容易体会到乐曲所要表达出来的感情。在律动感十足的乐曲中,学生们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完全调动起学生的思维与脑力活动,整个民族音乐课堂的开展才会有意义。例如,教师可以在音乐课上为学生们讲解《茉莉花》这一首传统的民族音乐歌曲。这种花十分清新,它白色的花瓣呈心形向中靠拢。人们在歌唱这首歌曲的过程中,传达出了对茉莉花的热爱之情。这首歌曲采取了江南地方的轻快的音乐旋律,给人一种轻盈活泼的灵动感。虽然整首乐曲的节奏比较缓和,但是在平缓的音调中,我们能够听出整首歌细腻而又融合激情与坚定的情感。虽然整首歌曲表面描绘出了茉莉花的清新以及优美,但是从歌词的演唱中,我们能够体会到这首歌所要表达出来的热爱和平的强烈情感。维护国家的统一,热爱向往和平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精神。教师在课堂上引领学生们去学习《茉莉花》这一首歌曲,让学生深刻体会每一句歌词下的深刻含义,有助于他们提升自己的演唱体会,加深自己对和平的热爱。高校将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到当下的教学过程中去,能够帮助学生们极大的丰富日常生活与文化活动内容。(二)组织历史文化竞赛,引领学生思考传统文化。比赛是提高学生们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的一种有效的措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特定的时代与历史发展,了解历史轨迹,更容易让学生深刻领会传统文化内涵。单纯机械的重复理论知识容易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教师要巧妙利用学生们的竞争意识,让他们在相互合作之中学会互相竞争。这种激励式的教学能够引领学生们去进一步思考更多的文化知识,并让他们投身于下一步的发展民族文化的道路中。定期在高校中开展民族文化的历史知识竞赛,是提升学生们综合素养与民族文化水平的重要举措之一。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们讲解中华民族的发展历史进程。在学习这些文化历史的过程中,学生们能够认识到民族文化进展的过程中,各种思想与观念的主要特征。教师可以通过纵向的顺序来让学生们理解各个学派的文化特点。让学生们理解儒家思想的要点,学会琴棋书画等多种艺术中的文化底蕴,让学生们掌握四大发明以及三百六十行等等丰富的历史内容。在设置竞赛题目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自己在课堂上讲过的内容或者是一些课外的内容。同时,为了将竞赛的成绩拉开距离,教师还可以将传统文化下各种少数民族的服饰文化,中国的建筑,汉字谜语,饮食厨艺以及相关的传统乐器等等历史知识贯穿在整个竞赛知识中,从而让学生们在了解课内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加强对课外知识的探索。(三)积极开展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弘扬传统文化。高校融入民族文化精神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们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以身作则,向更多的人宣扬民族文化精神的高尚之处。学生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群体。提高学生阶层的文化素养意识,是提升整个社会道德素养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学生这一代意识到民族文化的重要性,并将传承民族文化付诸于自己的行动中,我国的传统文化才会愈发繁荣昌盛。在学生们自我实践弘扬优秀文化的过程中,学生个体与其他群众的文化意识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提升。例如,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们利用假期时间去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比如“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此来宣扬和弘扬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在实践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们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含义,同时在实践之前,让学生们在网上搜索不同非物质文化的图片以及倡导维护非遗传承的视频,以此来指导自己下一步的实践活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要对群众讲解有关非物质文化的相关知识。比如,在讲解国学经典《弟子规》这类著作时,学生们要向群众们讲解《弟子规》的内容以及《弟子规》所要表达出来的思想,《弟子规》是教育类经典文章,所以宣扬这类文化对提升每个人的综合素养与道德修养都有很大帮助。在学生自己向别人讲述《弟子规》的过程中,他们对这些内容的理解也会变得更加深刻和具体。这一系列将民族文化引入高校校园的活动对于构建一个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来说都有很大的帮助。

三、总结

高校教师可以在校园内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并带领学生们去积极参与,以此来提高学生们对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教师通过在民族音乐课堂上向学生们宣扬传统的民族音乐风格,在日常活动竞赛中为学生们穿插历史民族文化内容,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们彰显优秀的民族精神,可以使他们的人格素养更加的健全。在这一系列形式多种多样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能够从更深的角度去领会传统民族文化的深刻韵味,并去积极思考与宣扬优秀精神。

参考文献:

[1]朱岩.公共艺术设计课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实践探索——以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世界,2020,(9):57-58.

[2]方晖.论公共艺术教育对构建和谐校园文化的作用[J].美术文献.2020,(1):95-96.

[3]谭建光.中国式青春:从青年突击队到青年志愿者——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青年群体的变迁[J].中国青年研究,2019,(3):36-42.

[4]宋春雨.大学校园公共艺术相关理论探析[J].美术大观,2015,(7):160-161.

[5]尚春燕.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融合路径探析[J].山东工会论坛,2017,(5):92-94.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路径

教育部于2014年4月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确定了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要求分学段有序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1]。中小学加强对青少年的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创新,成为国家层面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1传统文化教育对培育青少年价值观的意义

传统文化隐含着积极的价值观。价值观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追求,又渗入多种多样的价值理想,并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价值观是由一系列价值原则组成的,相互关联的价值原则构成了文化的价值系统。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系统主要包括“爱人”的人道原则、“修己以安人”“尚同”的群体原则、“义以为上”的道义原则、“谋道不谋食”的理性追求、“内圣”“外王”“善”等品质要求[2]。青少年自觉接触与内化传统文化,就会潜移默化接受价值观的熏陶引导,为正确价值体系的形成奠定坚实根基。价值观发展需要传统文化引领。文化对青少年具有建构作用,学生接受什么样的文化教育,就会相应地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然后在生活、学习中就会用什么样的理念、原则来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3]。因此,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青少年的人生理想的高度出发,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逐步提高青少年的思想认识水平,鼓励青少年以传统文化中的正面人物为榜样,学习别人的长处,在生活中自律自强。传统文化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哲学思想、伦理道德、理想信仰、是非观念,能够成为大学生的价值标杆,使其朝健康、积极的方面发展。如传统文化中彰显的“爱人”原则,可以塑造青少年人道主义精神;“修己以安人”的精神可以在实现个人内在价值的基础上促进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意识;“尚同”思想可以培养青少年的家国意识、集体意识等。

2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中小学校已经开始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并且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素养也有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教育方式有待改进、教育内容需要整合,实施途径与社会影响方面仍有诸多问题有待克服。

2.1教育内容的整体性、系统性不足

当前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存在内容不成体系,与青少年生活结合不紧密的问题。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重点对青少年学生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还要着力完善青少年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提升政治素养[1]。语文、数学、思想品德、历史、地理、书法等学科都可通过相应内容增强青少年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比如,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涉及汉语言文学、爱国主义和革命战争传统、文学艺术、历史人物和事件、物质文化遗产和民俗节庆等方面。从表面上看,内容的设置似乎很全面,但呈现在每册教材中的内容却显得支离破碎,学生在学完一个阶段之后对所学内容的认识仅限于选文本身,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比较零碎,难以从整体上理解把握。以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课本选文涉及《世说新语》《论语》《礼记》《西游记》《伊索寓言》《韩非子》《淮南子》及古代诗歌等内容。研读这些具有经典意义的文献,对于青少年学生把握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无疑是非常重要的,但杂乱无章的内容不利于系统地学习传统文化,难以形成价值观培养的合力。

2.2教育途径单一

学校传统文化教育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出现,中小学纷纷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成为传播弘扬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在相当大程度上为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奠定了基础。相对而言,语文学科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与继承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目前语文课堂中的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依然停留在经典诵读的阶段,没有深入到文化内涵深刻把握的层面。教师对经典古诗文的教学内容的通常做法是,在讲完知识点后便要求学生读读背背。这种教学方式用来应付考试是无可厚非的,但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却比较小。这样的教育只是让学生学到了一些知识,短期内背得了一些课文,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影响逐渐淡化。社会上的传统文化教育形式重于内容。近年来,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的传统文化知识竞赛类电视节目,比如中华好诗词、成语大赛、汉语听写大会等,确实营造了推动传统文化传播的氛围,但参与人数有限、实际效果有限,同经典诵读一样还不足以使青少年自觉深入传统文化精髓。因为绝大部分青少年的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接受教育,观看此类节目的机会不多,另外对青少年的吸引力也不够,很难让他们保持学习传统文化的持久兴趣。

2.3影响有限

传统文化由于自身特点在对青少年的影响方面容易受到其他类型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中,作品不仅年代距今较远,作品产生的文化背景、作者的生活环境和当时社会的经济水平都与现代社会有较大的隔阂,导致传统文化容易受到其他类型文化负面冲击,影响有限。如今网络文化、电视文化等发展迅速,网络小说、网络游戏更能吸引青少年的眼球,课余时间青少年更倾向于选择这类娱乐方式。这些“快餐文化”视觉效果强烈,轻松愉快,能满足青少年的猎奇心理,但是其内容较少涉及传统文化,自制力不强的青少年往往容易沉湎于此。另外,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度较低。网络、电视媒体、书刊报纸等被现实利益所迫,对传统文化的部分涉及较少,全社会关心支持传统文化教育的合力有待形成。总体来说,社会导向不利于引导青少年主动关注传统文化,不利于形成弘扬传统文化的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文化引导青少年价值观发展的功能将会削弱不少,因此需要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结合实际情况探索出解决的办法。

3传统文化培养青少年价值观的路径

文化作为促进国家发展的软实力,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传统文化作为国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着实有继承和发扬的必要性。为解决当前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应当在以下方面做出努力:

3.1优化传统文化教育内容

其一,应该发挥学校教育的导向作用。修改课程计划、增加传统文化课时比例,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处理等方面拓展传统文化知识素材。如语文教学需要改变教材的老套路,结合课文教,以教材为中心拓展课程资源,挖掘析出课文中的传统文化因素[4]。其二,要综合考虑学科教学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整合。要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教育内容谱系,通过主题教学等方式,把一定范围内的传统文化知识整理出来并系统化,联系生活实际安排,以提高学习兴趣。同时鼓励青少年学生参与整理过程,主动学习传播传统文化。其三,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课程体系。这种体系需要具有四个特征,即内容要有丰富性、体现基础性、编排要有序列性、在内容与现有课程体系结合上增强灵活性[5]。同时,鼓励青少年课外阅读《先秦诸子选读》《中国文化经典研读》《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等作品,丰富传统文化知识,拓宽个人视野。

3.2拓宽传统文化教育途径

为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价值观的发展,应结合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传播弘扬传统文化。如,可利用青少年爱读故事书、爱玩网络游戏、爱看电视的特点,编写一系列解释详尽、通俗易懂的故事书、生动有趣的漫画书、以传统文化为题材的动漫、网络游戏等供青少年选择,寓教于乐,达到用传统文化塑造价值观的目的。北京妙音动漫艺术设计有限公司制作的120集动画片《中华弟子规》,主要通过优秀动画视频和电化教育课程的反复播放实现宣传教育的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各门学科教学要各有侧重。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该把目前推荐背诵、阅读的选文作为必读篇目,大力落实新课标中对学生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要求[4]。其他学科要在知识传授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课外还可以多开展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讲座、学科人文作品展等活动,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教育越认真,则越容易受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影响,越会按照传统文化倡导的原则来接人待物。此外,还应鼓励教师、家长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榜样,尽可能地多与青少年一起阅读传统文化经典,并就其内容进行讨论,让青少年深入其中,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逐渐提高道德水准,学会做人的道理。

3.3增强传统文化教育影响

学校应营造“德高为范”的良好氛围。教师必须明确身上肩负的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和塑造学生正确价值观的义务,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文化底蕴,悉心帮助青少年调适心理。其次要组织在职教师进行培训,集中学习传统文化知识,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督促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增强教育的时效性。同时,学校校园文化建设当中应体现传统文化因素,引导青少年从生活中学习传统文化,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弃恶扬善,求真务实。社会传统文化教育应无处不在。要让青少年在零碎的时间无意识地学习到传统文化知识,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比如在广告牌上放上孔融让梨、程门立雪的故事,让青少年在放松的环境下被短小的故事吸引,不自觉地以故事中人物为榜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还可以通过电视、网络播放弘扬传统文化的知识讲座、宣传片、公益广告等,帮助青少年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传统文化是我国文化宝库里一颗璀璨的宝石,青少年是祖国八九点钟的太阳,让青少年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培育正确的价值观是一件一举两得的好事。应引导青少年在学习的黄金时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学习习惯,与经典同行,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习过程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焉”,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修身养性,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者和继承者。

作者:王婉珍 李学 单位:湖南科技大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03).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康晓光,王瑾.学校中华经典文化教育对小学生价值观及行为影响实证研究[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0(6):30-35.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我们应该充分挖掘和利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鉴传统育人方法的合理内核,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等教育应该研究的永久课题。如何使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时代品格,体现时代精神,则应主要采取以下途径。

1 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课堂中

大学生课堂教育可分为第一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教学即我们所说的传统课堂教学,这是我们学生接触专业知识的主渠道,也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二课堂教育是指学生自主参加的教学、科研和文娱体育活动,其中学生社团起着关键作用。第二课堂教育在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和延伸,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有着巨大作用,是将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另一个重要阵地。因此对于第一课堂我们一方面应该通过引导学生结合我国传统文化,结合历史人文,用理性、开阔的视野批判性地分析问题,使思政课增添人文色彩,提升学生学习兴趣,顺应学生认知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根据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的需求将相关课程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计划中,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对传统文化有一个更深的接触和认识。对于第二课堂教育,我们则应充分利用如历史研究协会、鸿雁文学社、青鸟剧社、礼仪协会等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课外活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传统文化慢慢渗入到学生的精神世界中,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独立健全人格的形成是十分重要的。

2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实践中

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还应该延伸到实践活动中,通过社会实践使学生找到具体感应对象,深化传统文化知识。一方面学校可以采取理论学习、知识竞赛、社会实践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形式,如沈阳大学开展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思政部长期坚持开展的新民、法库、抚顺雷锋纪念馆社会实践品牌活动,都是很好的形式载体,受到学生的广泛赞誉和积极响应。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定期安排专家进行有关传统文化方面的专题性讲座。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文化遗迹、纪念馆、历史博物馆等场所,借助社会资源,拓宽大学生教育渠道,实现社会教育资源与学校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

3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学生生活中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Intemct)的迅速扩展应用,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方式、交往方式、信息传播方式、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互联网已不再仅仅是人类沟通交流的新工具,其发展对社会文化的影响、渗透日益广泛深刻,形成了纷繁复杂的网络媒介场域、网络社会空间和网络文化生活方式。网络已经成为了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新途径,社会思潮汇集的新平台,公众诉求的新渠道和意识形态斗争的新阵地。大学生更是走在时代的前沿,他们成为掌握高科技手段的新新人类。可以说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网络平台。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迅速在网络上搭建传统文化的教育平台,为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供良好的条件。借网络资源,融传统文化于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学校可以鼓励学校思政教师的博客中有中国传统文化模块,定期推出自己与传统文化教育相关的日志。积极倡导学生浏览,积极和学生在网上互动。学校还可以建设专题网站,并在其中加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模块,配合学生管理和教学部门进行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为学生传统文化的研究提供平台、开辟园地。

4 充分利用学校环境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中

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范文第5篇

(一)专业技能不高

(1)理论知识掌握不牢。

当前大学生对待专业课程学习热情不高。课前,不能够及时预习老师将要讲授的内容;课上,做不到专心致志,听讲马虎;课后,对待知识也不能“温故而知新”。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勤奋程度较低,对待不了解的问题也不会虚心向他人求教。这一切都造成了他们对待专业理论知识掌握不牢的现状。

(2)专业实践重视不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学生要想提高个人专业技能,必须要将理论应用于实践过程中去,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水平。但当今大学生对此重视程度却远远不够,平日往返于教室、餐厅、宿舍之间,很少走向社会,使得个人专业知识得不到锻炼。在求职面试过程中,实践能力不足的缺点暴露无遗。

(二)就业态度不端

(1)就业心态失衡,抗压能力较差。

当今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就业心态不够端正,面对各种成功与失败,难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遭遇碰壁,不是第一时间进行自省,以吸取教训,重整旗鼓,而是怨天尤人,埋怨各种外在因素。况且,由于当今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抗压能力较差,遇到些许挫折,心理便经受不住打击。

(2)自我认识不足,求职急功近利。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但大学生对待自己却缺乏足够的认识,造成在就业过程中目标不清,盲目迷惑。同时太过于急功近利,而摒弃求真务实的基本精神。求职从众心理严重,盲目攀比,不仔细分析实际情况和个人喜好,一味追求在大型城市寻找就业机会,一味追求公务员等待遇优、等级高的工作职业,对待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避而远之,结果鱼与熊掌均未得之。

(3)崇尚个人主义,缺乏奉献精神。

“位卑未敢忘忧国”。大学生要将个人理想信念融入国家、社会、集中之中,勇于担当,甘于奉献,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部分大学生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求职过程中,不是最先考虑自己能够为社会做什么,而是将个人待遇放在第一位,不能正确处理个人需求与集体需求之间的关系,奉献精神缺失。

(4)过于追求稳定,轻视竞争创新。

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竞争意识不强,创新能力不够,过于追求稳定的工作,而不能及时拓宽就业思路。对待工作,部分大学生不是主动出击,通过竞争展现自身实力,而是被动等待,希望能够得到公司方面的主动垂青。同时个人就业思维缺乏创新性,不能及时跟上时代步伐,个人普通平庸的思考、行为方式终将会使自己受挫。

二、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缺失原因

(1)忽视“知行”作用。

知行合一,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方面,但部分大学生却将二者全部忽视。他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课本知识的重要性,专业学习热情不高,进而造成个人专业理论水平较低。同时,部分大学生更没有意识到“致良知”的重要性,对待自己专业所学,不能及时将其与实践应用结合起来,在知行合一中不断提高自己专业技能。

(2)缺乏“中和”心态。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中和思想自古有之,但是部分大学生对此类心态却较为缺乏,面对求职中遭遇的各种事情,不能很好地处理、控制自己的情绪,进而无法冷静、客观地分析事情缘由,造成心态错乱。

(3)遵循“等级”观念。

“等级”观念在中国历史悠久,作为一种政治制度,它成为维护君主统治的重要工具。“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学而优则仕”等思想更是在社会中根深蒂固。这种思想或多或少地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就业择业观,大家在求职时注重地域、工作种类的选择,热衷于考取公务员等职业。

(4)淡化“入世”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学者一直推崇“入世”思想,提倡将个人的发展与家庭、国家、社会的进步结合起来,在对集体的奉献中实现个人价值。但改革开放以来,个人本位主义渐趋盛行,大学生“入世”思想淡化,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往往将个人眼前利益放在第一位,团体主义思想被抛之脑后。

(5)奉行“中庸”之道。

“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作为儒家核心思想之一,“中庸”之道盛行已久,其追求为人处事恰如其分,不偏不倚,追求稳定,不可太过于创新。几千年来,人们奉“中庸”之道为个人行为准则,不敢有所逾矩,当代大学生也是如此。在就业过程中,他们过分追求稳定的职业,缺乏竞争与创新意识。

三、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路径

(一)以人文社科课程为统领,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授大学生人文理论知识、培育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阵地,高校要以人文社科课程为统领,因地制宜,创新思维,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首先要充分重视人文社科课程在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提高其自身地位。可以按照学校人才培养计划,适度增加思政类公共课的学分数,以提高同学们对该课程的学习热情。同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人文素养课程培养计划,开设讲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应课程,从理论角度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进而培育就业能力。在课程内容选择上,要注重针对性、实效性。如在讲授思政、就业指导公共课时,可将授课内容与传统历史文化相结合,鉴古知今,让学生在潜移默化的学习中受到人文精神的培育。同时,要重视教学方法的适合性。尝试采取互动式教学法,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让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如在赏析《诗经》时,可通过小组讨论、代表发言等形式,形成互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在学习过程中培育个人就业能力。

(二)以校内文化建设为载体,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大学校园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阵地,对个人道德品质的形成、发展影响巨大。对大学生就业能力进行培育,要充分利用好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作用。在校园内要营造浓郁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可在校园内设立相应优秀传统文化景观,如校训石、校史碑记;从传统经典要籍中摘词择句为校园道路、楼宇命名;在教学楼、办公楼、餐厅内悬挂古典名言、诗词;在图书馆前树立孔子等先哲贤人的雕像……通过各种方式让大学生身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之中,无时无刻不受其感染熏陶,培育就业能力。在校园内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只有通过相应的主题文化活动,才能够让大学生的就业能力真正得以培育提高。充分发挥社团、班级、团支部、党支部的堡垒作用,成立相应的传统文化传播社团,举办书画比赛、国学知识竞赛、国学讲堂等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提高就业能力。

(三)以校外社会实践为平台,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

知行合一,至善求是。校外社会实践活动是课堂理论教学的试金石,是校内文化建设活动的有力补充。要创新活动形式,积极为大学生搭建校外传统文化实践平台,培育大学生的就业能力。要积极组织好大学生在学期间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要充分利用周末等空闲时间,参观名胜古迹等主题实践活动,领略祖国大好河山,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外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交流、竞赛活动,寓教于乐,在娱乐、休闲中提高个人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就业能力。要积极组织好大学生假期期间的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假期时间较长,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育工作而言,更容易见实效。可指导大学生将传统文化与就业创业主题相结合,组织、帮助大学生深入学校、社区,扎实开展传统文化主题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切体会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就业能力培育的积极作用。

(四)以网络媒介资源为依托,培育大学生就业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