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生命价值的思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国防生;培育;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依托地方高校培养部队干部工作的深入开展,国防生已经成为军队生长干部的主要来源之一,并在军队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近期到部队任职的国防生干部调查了解,他们中许多人对部队的认识更多局限于影视作品、媒体宣传等,不少国防生干部对部队的感知过于理想化,思想准备不充分,当理想与现实差距较大时,容易产生失落感,怀疑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影响了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国防生作为准军人,在高校学习期间正是其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价值观培育的成效将直接关系到军队干部队伍建设的大局,因此驻校选培办和武装部应当把国防生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前移,在高校期间系统地对国防生进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先期培育。
一、先期培育应融汇于课堂教学中,进行系统灌输
国防生作为地方高校生,他们的人生追求、价值取向、道德观念趋于多元化。要注重思想灌输,加强思想引领,努力使他们对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取得普遍的认同。一要充分发挥军事理论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依托总政编发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读本》,把培育纳入军事理论课的教学总体计划当中,采取部队领导上台诠释、军事理论教员专题授课、驻校干部领读领学,先进模范专题报告等方式集中组织教育学习,形成以核心价值观培育为主体,其它军事课内容向核心价值观培育聚焦的军事理论教学体系。二要充分发挥经常性思想教育的辅助作用。在课堂教育的基础上,注入时尚元素、赋于时代内容,广泛开展谈心交流、辨析讨论、释疑解难活动,有针对性地加强经常性思想教育,形成自我触动、上下互动、整体联动的经常性思想教育网络。以互联网为平台,在国防生网站上开设专题论坛,设置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专题学习网页,通过QQ等互联网通讯平台,让返校读研国防生干部与国防生在线交流。还可以模拟连、排行政例会为平台,广泛开展谈心得、谈体会活动,让大家畅谈认识,发表意见,促进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同。 三是要充分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使国防生在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深化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的理解认识。利用清明节、国庆节、双休日等节假日,组织国防生参观各种国防教育基地,开展学英烈学英模活动,不断树牢国防生从军报国的信念。
二、先期培育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中,进行点滴培养
大学校园内社会思潮多样化,信息传播立体化,这些对国防生的思想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国防生中开展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针对国防生身处地方大学校园的实际,注重加强环境营造,广泛记得积极参与,才能收到好的效果。一是要积极开办小课堂。让教育方法活起来。可以通过开展小故事会、小辩论赛、小创作展等,以国防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让大理论走下书本,让小教员走上讲台,让身边故事走近国防生,用具体化的标准明确践行的要求。使国防生在参与中接受教育,得到启迪,自觉践行。二是大力树立小典型。要充分发掘宣扬国防生身边学习成才、精武强能的典型,使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人格化”“本土化”,看得见,摸得着,努力激发大家践行的动力和热情。通过典型宣传,使国防生产生强烈的心理感受和思想冲击,极大激发国防生的学习训练热情,增强他们培育践行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三是广泛开展小活动,让培育氛围热起来。坚持以优秀的书刊、音乐和影视作品,教育鼓舞、激励国防生,积极倡导开展读革命历史书籍、唱革命主题歌曲,看革命题材影片活动。举行歌咏比赛、主题演讲等活动。在国防生活动室张贴宣传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宣传画,在宿舍楼醒目位置制作悬挂激励国防生成长的名言警句,燕积极利用大学校园广播、橱窗、校报等载体播放、刊登国防生撰写的心得体会和文学作品,使大家在时时处处都感觉到深厚的培育氛围。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3―133―03
生命教育的核心是生命价值观教育。生命价值观是指人们关于什么是生命价值、怎样评判生命价值、如何创造生命价值等问题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涉及人怎样认识自身的价值,怎样实现自身的价值,怎样有意义地度过人的一生。
生命价值观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生活理想,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直接影响其行为,及时发现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偏差,特别是对极端的生命价值观的判断是减少大学生极端行为、保证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前提。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生命的伟大和崇高,了解生命的意义;关注、尊重、热爱自身和他人的生命;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自觉提升生命的价值,促使大学生实现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实践人生理想。
一、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分析
以哈市某高校1.98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对其生命价值观进行问卷调查,分析高校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现状,我们发现:
(一)大学生对生命意识认知清晰,接受生命、热爱和珍惜生命
对生命意识的认知是生命价值观确立的基础,能够正确地认识生命存在的价值,才能够接受生命本体,热爱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的价值观。在调查中64.3%大学生曾经有过类似“我为什么活着和应该怎样活着”的追问,34.7%大学生认为“夜不归宿、通宵上网打游戏、看电影”是不珍惜时光甚至是浪费生命的表现;87.8%大学生选择“一定能做到热爱、珍惜生命”;60.2%大学生认为同学间打架伤人事件“那是伤害同学和自己身心的行为,不应该做”。这说明大学生对生命意识有比较清晰的认知,思索并探索生命的本体价值,接受生命,认识到生命存在的可贵,热爱生命,具有积极的生命价值观。
(二)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能坦然面对死亡
生命价值观不仅包含个体如何认识和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也包括其对死亡的认识和理解。正确的生死观,深刻地影响着生命价值观,个体对死亡越是觉知、越是了解,他们对于生命的认知就越积极,越能更好体验生命,越能获得整体的生命价值观。在调查中83.7%大学生对死亡的态度是:坦然面对死亡,因为死亡是自然规律;62.2%大学生对汶川大地震最深的感触是珍惜每一天,创造生活,享受生活,提高生活质量;53.1%大学生对“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的理解是,不赞同,没有了生命,何来价值。这表明,大学生具有正确的生死观,坦然面对死亡的同时,努力探寻生命的意义和思考生命,以及生命存在的价值。
(三)大学生对自杀理解不全面,对自杀现象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
有研究认为,自杀死亡在我国青年大学生的死因中位居前列。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时期,许多大学生对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还比较模糊,对自杀的理解更是不够全面。调查发现:69.4%大学生在回答“当你遇到很大的挫折,如失去亲人、失恋、残疾、疾病折磨等,你会选择自杀吗?”回答是:绝不会,说明绝大多数大学生是不会轻言自杀的;他们在回答:“你如何认为自杀?”46.9%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家人极端不负责任的行为;11.2%大学生认为自杀是对生命的轻视,不可取;38.8%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摆脱痛苦的方式;3.1%大学生认为自杀是一种勇敢的行为。这说明大学生在对自杀行为持否定态度的同时,对自杀现象已经形成初步的认识和思考,但对自杀的理解不全面。
(四)大学生强烈渴求接受生命教育,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生命教育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娜・华特士于1968年首次提出,并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于我国,最先实施于辽宁和上海。调查中84.7%的大学生表示不了解外国实施生命教育的情况,46.9%的大学生认为学校很有必要开展生命教育,他们强烈希望学校开设美术、音乐、形体艺术课程来调节紧张的学习和生活。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大部分大学生选择为实现事业理想,不断进取的生活方式,表示在生活中一定会珍惜时光,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充分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使生活过得更加有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传统教育十分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重视发展学生的能力,却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生命教育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意大利教育家蒙特梭利曾深刻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生命教育理应成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在接受传统教育的同时,渴求接受生命教育,体验丰富多彩、有意义的人生,全面发展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五)大学生存在自身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希望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一个热门话题,调查中大学生们认为自身发展有不和谐因素”,主要是:30.6%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我的不和谐;26.5%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人际关系不和谐,12.2%大学生认为自己存在与自然的不和谐,30.6%大学生认为存在自己与社会的不和谐。66.3%大学生坚信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仍是社会的主流价值观,54.1%大学生相信和谐社会的目标应该会实现,33.7%大学生坚信和谐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而且一定会努力做一个和谐的人。构建和谐社会就包含和谐的生命存在,一个和谐的生命必然要求身心健康的统一。调查中大学生表现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强烈需求,大学生希望保持身体的健康,还拥有健康的心理。他们还认为人活着要有价值追求,出现的困难或逆境是不可畏惧的,它属于生命,仅只是人生的组成部分。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和目标,教育大学生深入思考、客观评价、逐步认识自我,形成成熟自我意识,健全人格,保持良好情绪,和谐的人际关系,勇于面对挫折,调整积极心态,创建和谐的生命存在,达到身心健康统一、和谐发展自我。
(六)大学生关注社会贡献与生命价值的关系,把金钱作为衡量生命价值的一个标准
大学生关于“人的生命价值最主要的标志是”选择情况的排前五位的依次为德行、才能、成就、社会贡献、金钱。可见在关注才能、成就、社会贡献的同时,金钱成为衡量大学生生命价值的主要标志之一,86.7%的大学生认为,社会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林德发认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影响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的四个主
要因素之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是大学生生命价值观变化的现实基础。它在强化了大学生积极进取的精神的同时又对大学生产生消极影响,使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变得务实和狭隘。因此,由社会环境所带来的这些消极效应是当今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产生倾向性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在实施生命价值观教育中应注意:首先,尽管大部分大学生有正确的、积极的生命价值观,但依然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生命意识薄弱,缺乏对生命本质的理性思考,不懂得自己和别人甚至他类生命的可贵、可爱,因而很容易轻易处置和漠视自己的生命;其次,部分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承受能力较低,表现出无价值感或无成就感,生活没有目标,过得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麻痹自己浪费光阴,不去认真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再次,高校的生命道德教育还较薄弱,学生渴求更多生命道德教育方面的讲座或活动,以期对自身的生命价值观的改变和完善有所帮助。
二、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途径
李若衡、杨静(2006)的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在总体向上的背景中表现出一种多元化趋向,多数大学生具有积极向上的生命价值观,同时也存在部分令人担忧的消极生命价值观。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个体所持有的生命价值观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健康和对自杀的态度。有效解决由于大学生生命价值意识的失落引起的种种生命危机,促进大学生提升生命价值,感受生命美好,实现生命意义,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健康发展。
生命价值观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与大学生的经历、人格特征、生活态度、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有密切关系。它不仅需要学校的积极努力,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还需要自我人格的不断完善。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各种教育资源与自我的整合,创建学校教育与自我、家庭、社会教育的支持体系,这样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一)自我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促进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教育在生命价值观教育中有着独特的地位,自我教育是人们把自己同时当做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自我发展的需要,在自我意识的基础上,依靠自身的思想矛盾运动所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活动;是个体为提高自身思想道德水平而进行的自我选择、自我激励、自我调控和自我完善。
首先,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通过自我的观察和内省,以及他人的态度和评价,从我与己的关系中认识自我。从我与人的比较中认识自我,通过与人比较认识自己。他人是反映自我的镜子,与人比较是全面客观认识自我的重要方式。从我与事的关系中认识自我,即从活动的结果和做事成败经验来了解自己。其次,教育引导他们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我。在欣赏独特自我的体验中总结经验和教训,对自己进行反思和反省,自我修正,完善自我、悦纳自我、珍惜自我、实现自我价值。最后,要引导大学生积极加强自我修养,加强群体自我教育。
(二)环境教育
1 家庭教育。孙莹认为,家庭若给予子女积极和珍爱生命的生命价值观教育,那么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就表现出积极、珍惜生命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消极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子女的生命价值观则呈现消极和狭隘的特点;家庭若给予子女自我控制的生命价值观教育,则子女会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
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应促进子女形成积极生命价值观,教会子女正确认识死亡,树立正确的生死观;引导子女形成健康的人格;生活中让子女体会生命的美丽,正确认识挫折,勇于面对挫折,从而眷恋生活进而珍惜生命。
另外,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能给家庭成员带来快乐,能使他们体验生命美好,唤醒他们愉悦的生命情感,加强家庭成员之问的情感交流与感动,在家庭中体验亲情和责任,那么他们就能树立珍爱生命的信念,体察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价值。
2 学校教育。生命价值观教育的实施需要学校、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力量的共同参与,其中,学校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教育起主导作用。
学校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可以从确立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两课”的融合,实现生命价值观教育与专题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审美教育等各种教育活动的有机融合,开展各种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渠道予以展开。
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加重生命价值观教育的相关内容,帮助他们了解和掌握的生命基本规律,掌握青年期心理调适的技巧,正确地认识自我,承受挫折、培养良好情绪、发展健全的人格,改变其心理品质。
正确的职业生涯教育离不开生命教育。大学生遵循生命规律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懂得生活的意义,体味生命中的真、善、美,让自我在职业中成长,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引导大学生适当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掌握生命的有关知识和原理,真正体会生命与生存的含义,为未来的社会生活打下生理与心理基础,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3 社会教育。在社会变革对大学生观念的冲击的背景下,大学生们如何评价人生价值,从而实现人生价值,大部分大学生在评价人生价值时认为价值在于奉献而不在于索取,但贡献与收入相结合才最能体现人生价值。戴曦认为,影响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变迁和价值观的转变,社会现象和价值观的冲突,缺乏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和组织等。首先,充分利用社会媒体作用,发挥媒体优势,坚持正确的舆论向导,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进行正确的引导。其次,努力营造利于生命成长的社会环境,社会应为大学生生命价值的实现提供有利的条件,促进每一个生命个体在各种形式上实现自我的生命价值。最后,整合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多方努力和多种途径与方式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3]孙建华,等.大学生生命价值观调查及对策研究[J].文史博览,2005,(14):57―59.
[2]张文远.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3―4.
[4]林德发.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03,(10):9―12.
[5]陈文斌,刘经纬.大学生生命教育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6,(9):83―84.
教师在教学中应创设生活情境,将课堂教学引向学生生活。在鲁教版七年级上册《热爱生活 从点滴做起》的教学中,我以教材为载体,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价值,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是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课第一节的内容,旨在对学生进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如何看待生命,人生的意义何在,这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生问题。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是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中的首要目标,是重中之重。因此,让学生懂得什么是人生价值,怎样让自己活得更有价值就显得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认识生命的价值,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做起,实现人生的价值。
2.知识目标
明白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和创造。
四、案例描述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第二课《让我们的生命更有价值》第一框《热爱生活 从点滴做起》,本框题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空洞说教,学生必然会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展开教学。下面仅叙述“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这部分内容在教学中的多媒体运用。
1.新课导入
多媒体显示:人最宝贵的就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回首往事,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临终之际,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斗争。
提问:名言对我们什么启示?学生讨论回答: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我们也应该让我们的生命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从而导入新课内容。
2.活动
让学生说说是怎样理解价值的。学生议论纷纷,答案五花八门,有的说价值是价格高,有的说是很贵,有的说是有用。然后教师出示补充材料帮助学生明白什么是价值。所谓价值,是指这个事物对人们、对社会有无用途,能否满足需要而言。任何事物,如果丧失某种实际用途,不能满足人们的一定需要,它就没有任何价值。教师可以进一步总结:当我们认为某一事物有用或是我们所需要的,我们就说它有价值,否则它就没有价值。以此类推,对人生价值我们又怎样理解?关于人生价值,学生一般通过类推知道人生价值应该是一个人对社会有用,才有价值。通过这一讨论活动,教师提炼观点,点评归纳:人生的价值体现在对他人和社会的奉献之中。
3.拓展思维
多媒体播放钱学森的材料,并思考问题:钱学森,中国著名物理学家,世界著名火箭专家,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为中国火箭和导弹技术的发展提出了极为重要的实施方案。从1958年4月起,他长期担任火箭导弹和航天器研制的技术领导职务,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2007年被评为“感动中国”人物。钱学森的生命有价值吗?为什么?他的人生价值是怎样体现的?
学生思考后一般都会明白钱学森的生命是有价值的,因为他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人生价值是通过为中国火箭和航天事业做出巨大贡献来实现的。
4.知识拓展
关于人生价值的两个表现,一般来说,人生的价值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把人的潜在的创造力发挥出来,为社会创造了财富,做出了贡献,这是人生价值的主要标志。(奉献)另一方面,是个人需要从他人和社会那里得到尊重和满足。(索取)让学生自己阅读并深刻理解,以钱学森为例说明人生价值的两个方面的体现。第二个方面需要教师进一步解释,学生理解得不是很到位。此时,教师适时引导:既然人生价值体现在奉献和索取两个方面,那么当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时才能促进社
会的发展和进步。出示连线题,让学生连线。
A.奉献为零 社会萎缩退化
B.奉献
C.奉献=索取 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D.奉献>索取 社会不可能存在
学生一般都能正确连线,并得出正确结论:只有当一个人对社会的奉献远远大于索取时,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创造和奉献不仅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要求。
5.抛出问题,深化探讨
请学生考虑,创造和奉献除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实现生命价值的要求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呢?帮助过他人的学生可能有这方面的体会。有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能给我们带来快乐。因为我帮他解决困难,他感谢我,我心里很高兴。虽然学生的回答很简单,但是能抓住要点回答问题。多媒体出示材料:(1)孔繁森说:“能为他人解决困难和痛苦,我认为这是人生的最大幸福。”
(2)雷锋说:“我觉得自己累一点算不了什么,只要大家多得些方便,就是我最大的快乐。”雷锋和孔繁森在奉献中收获了什么?学生回答:快乐和幸福。所以创造和奉献也会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让我们在奉献中体会到快乐、幸福、充实和高尚。至此,学生真正懂得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和奉献。
>> 榜样的力量:以杨善洲精神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 浅谈杨善洲精神与当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 杨善洲精神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研究 对以“最美”报道传递榜样力量的理性思考 以榜样的力量驱动党支部动力车厢 以榜样文化的力量开创育人新境界 用榜样的力量去培养学生的心灵 让榜样的力量引领学生成才 西方“人本”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影响 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 论中国梦对当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塑造的导向作用 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特殊性及其引导 大学生价值观的塑造 论延安精神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作用 如何让西柏坡精神内化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 抗战精神与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培育 浅谈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 浅析当代大学生的生命价值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2.03,07
[3]邱伟光.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和育人效应[J].思想政治教育.2012.7
[4]刁桂云.论加强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探索.1999.03
[5]徐振祥.社会主义荣辱观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06.5
[6]上海市精神文明办公室调研处.学习先进典型,推动学雷锋常态化[J].思想政治教育.2012.7
关键词:儒;道;人生价值
中图分类号: B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32-0219-02
关于人生价值的讨论,应从几个不同的层次来进行。大致包括三方面:第一,作为人类群体中的一员,人在宇宙中有无价值?第二,作为个体中的人,又有无价值(即是否具备人格价值)?第三,衡量一个人价值所在的标准,即人如何存在才是有价值的?当然,对所有问题的研究和探讨,都不能偏离一个中心: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否则,这些讨论都是没有意义的。
人类价值的问题,概括地讲,就是人在天地宇宙间居于什么位置的问题。所谓天地宇宙,涵盖的范围甚广,将一切事物都囊括于其中了,古人称之为“万物”。人类价值的体现就在于,人在宇宙万物中,处于什么样的位置。作为中国传统哲学主流的儒、道两家派别,均对这个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
古代儒家认为,人是万物中最可贵的。“贵”在儒学各种典籍中屡见不鲜,实与今日“价值”是意义相通的一个词。天地万物之间,人才是最有价值的。这也应是儒学的一个基本观点。《易传》讲天、地、人为“三才”,将人列入了“三才”之一。可见其在肯定天地伟大的同时,亦深刻地认识到了人是除此之外,最有灵气的存在者。荀子讲人之可贵,说的最为明确:“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这是在讲,人的可贵之处,就是在于有“义”,即在于有道德意识,这是从德性的角度而言的。这也是儒学在认识人的存在价值这一问题上最有意义的一部分。人何以在天地之间占据优越的地位,成为“三才”之一,最重要的特征在于,人具备了区别于动物兽性的“人性”或者说“德性”。孔子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而谁与?”可见道德意识成为了人在天地间占据最高地位的重要依据。并且这一观点一直延续到了汉宋诸儒。宋代周敦颐说:“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可见人吸取了天地间的灵秀精华,在万物中居于顶端的位置。邵雍亦说:“人也者,物之至者也”,“唯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此处,主要从肯定人的智能居于万物之首这一角度来肯定人在宇宙间的地位和价值。
道家崇尚“自然”,但也承认人在天地间的重要位置。所说的“自然”,更加倾向于一种人生态度。人能够认识到并努力于做到这一点,在道学家们看来,是十分可贵的。老子认为人是四大之一,他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从而肯定了人在宇宙万物中的重要位置。其观点并不像儒学家那样,将人比之于万物的优越性做了较为彻底地肯定。这与道家基本的思想宗旨密切相关。道家尚“自然”,在重视人的同时,亦格外关注宇宙万物本身,而不像儒家学说那样,擅以万物衬托人的杰灵。但从其中仍不难看出,其对于人所具有的道德意识和智慧的肯定。道家思想建立基础应当是以求“本真”,即求“道”作为最高目的的。自然关注的中心对象仍不能脱离“人”本身。庄子作为道家的另一个代表人物,在关于人生价值问题的讨论上,走入了另一个极端,他提出了“物无贵贱”的齐物论。他说“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庄子认为,人类自以为贵,不过是人的主观偏见。在他看来,人的存在价值和万物是“同一”的。由此可见,庄子是站在一个绝对客观的角度来看待人的价值问题。但也正是因为此种“主观偏见”,讨论人的问题才有其特定意义。所有哲学研究的要义,最终都要回归到对人类思维有所启发,或对人类发展有所影响这样的出发点上。尽管这种影响是精神性的,但从长远来看,亦有延伸到物质领域的可能性。庄子比较彻底地否定了儒学关于人生价值的基本规定,陷入了极端的虚无主义,在这一点上,并不被大多数学派所认同。
既然人能够认识并肯定自己在宇宙间的地位及价值所在,那么人关注自己本身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个人的存在是否有价值,也就是说是否具备适当的人格价值。“人格”一词,在古代来讲,应当与“人品”一词意义相通。人人都具备各自不同的特点,或高或低。而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归根到底还在于探讨人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儒道两家根据各自的价值观,都分别构建了其对于理想人格的追求。而理想人格的实现,本身也是个体价值目标的实现。
孔子肯定了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意志,并且认为,人人都有实现“仁德”的能力。他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义。”亦即每个人都有实现高尚品德的潜能。孟子更进一步,提出了“良贵”说。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至善的、崇高的人格或品格。他说:“人人有贵于己者”就是这个意思。除此之外,儒学似乎还有一个基本观点,人格价值远远高于物质富贵的价值。荀子说:“意志修则骄富贵,道义重则轻王公,内省而外物轻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但儒学对于人格的最高追求还是“成圣”。孔子将圣人看作是最值得众人效仿的典范,孟子也认为人人都可以成尧舜。到宋明时代,周敦颐明确地说:“诚者,圣人之本。”由此可见,圣人不仅是仁德的化身,也是普通百姓效仿的楷模。作为普通人,也可以通过不断地自我提升和修炼而通向圣人之境。
道家也特别重视人自身内在的品格精神,十分关注人自身最高价值的实现。在这一点上,可以说,道家似乎比儒家走得更远、更深入。他们的人格价值观往往带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但就其本质而言,道家亦没有脱离以人为本这样的思想宗旨。如何避免使人走向歧途,事实上也是道家立论的根本宗旨。在对理想人格的描述上,道家认为贵在求“真”,即求“道”。而老子认为的“圣人”,实际上就是“得道之人”。他说:“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庄子把得道后的“知”叫做“真知”,而把得道之人叫做“真人”。其实也就是“圣人”。可见,道家塑造的理想人格有如下几方面的特点:第一,得道之人必与“道”合而为一。如此,人从肉体到精神都可以做到自如而不受外物及自身的束缚。第二,圣人不受世俗观念的制约。与“道”合而为一,就标明是以追求超脱世俗的一切为最高目标的。
相比较而言,儒道两家关于人格价值的基本观点仍然是十分相左的。但也并非没有相通之处。比如,两家在人对自身人格的修炼、提升的问题上,都同样非常注重内省,而较为轻外物。自我反省,求助己身,反而成为两家追求成圣境界不谋而合的一条途径。在这点上,也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在修身方面的基本面貌。基于一种较为消极的“隐世”的主导思想的影响,道家关于人生价值的实现,或许仅限于自我的内在修炼,而最终达到的效果似乎也是越隐越好。
由上可见,儒道两家作为理论宗旨迥异的哲学派别,之所以会形成不同的人生价值观,其中必定有着不同的价值衡量标准。以人本身为出发点,如何看待人生价值的标准问题,即人如何存在才更有价值,也就成为儒道两家深入探讨的另一个重要问题了。
儒学者本着积极入世的态度,强调每个人须尽自己毕生的努力立功、立德、立言。即使不能三者齐备,居其一亦可。实现人生价值的最好途径,必然是由“内圣而开出外王”。可以说这一观点上至孔孟一直延续至今。孔子对于入世的态度是迫切而坚定的。比如,子贡问曰:“有美玉于斯,韫匮而藏诸?求善贾者而渚者?”孔子回答说:“沽之哉!沽之哉!我待沽者也!”他以“待沽者”自居,期望得到重用,从中流露出强烈的入世担当意识。而在极端的条件下,真正的儒学者则能够做的“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可见,“仁”是儒者为之终身奋斗的目标,也是他们将之视为高于自己生命的不朽信念。抛开其时代的局限性不谈,此种可贵的人生态度,在今天日渐浮躁的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道家亦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如老子说:“名与身孰轻?身与货孰多?得与亡殊病?”。但其中所藏意蕴与儒学是有差异的。道学家们不像儒学家们必须入世担当那么迫切,反而是消极无为的,极力主张“出世”的精神追求。道家提倡顺应自然,无为而为。老子认为,人的生命源于道,那么人在如何实现自身价值的问题上自然也不能背道而驰。人只要做到了“自然”、“质朴”,也就最大程度地体现了自己的价值。而这其中贯穿的一个重要法则,就是“宁静淡泊”、“致虚守静”。道家思想坚决否定儒家的各种道德礼仪规范,认为那些都违背了人的本性,而视之为洪水猛兽。老子曾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因此,道家学说关于人生价值的界定,似乎并不显得特别有意义。它过分地强调立功、立德、立言的相对性,因此并不足为训。但并不是说道家学说这种观点就毫无可取之处。道家倡导的“出世”态度,古往今来,迎合了很多人“趋利避害”以摆脱人生之苦的心态。不论生活在什么年代,人一生中多少都会有失意之时,在感到前途渺茫时,都多少有些消极厌世的情绪。而道家学说在保全人的生命这一环节上功不可没。
综上,随着人类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社会现代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人自身的各种问题不断凸显出来。人如何主宰自己,使身心获得正确的发展,是我们每个现代人都应努力思考、积极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如何实现人生、人格价值的问题上,我们应当对两家学说取长补短,而不应彻底倾向于任何一方。作为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我们要顾及他人、社会,对于个人而言,我们还要顾全自身。我们尽毕生所能追求修身、齐家,进而治国平天下,但同样的,我们不应该放弃“全生贵己”的理想。
参考文献:
[1]于立庚.儒道结合[J].吉林大学学报.2008(4).
[2]宋志明.儒道价值观比较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4(1).
[3]余卫国.儒道人学思想辨析[J].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4]陈朝辉.儒道生死观相略[J].齐鲁学刊.1994(3).
[5]方兴华.略论儒道的对立和互补[J].孔子研究.1990(3).
[6]安继民.论儒道互补[J].学习论坛.2007(3).
[7]杨国荣.儒学在近代的历史使命[J].孔子研究.1994(3).
[8]方立天.儒道佛人生价值观及其现代意义[J].中国哲学史.199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