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命和非生命的区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叶子虽然离开了大树,但是又获得了往日没有的自由——可以翩翩起舞。树枝虽然也变得干枯起来,但是它们的养份并没有流失,而是都悄悄地通过树干传送到了树根,只到来年春天,它又会再次披上绿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因此,秋实际上是一个孕育新生命,等待新机遇的季节。
果子成熟后从树上掉了下来,虽然离开了大树,但又可以再次生根发芽。这又让我想到了:我们人也和常不是这样的呢?母亲自从分娩后代的那一天起,都盼望着男儿成为挺拔的高山,女儿成为碧波粼粼娟秀的河。岂不知儿女们长大一天,她就离秋日近了一天,待到儿女们都像燕子那样纷纷飞向天南地北的时刻,秋色也就染白了她的发鬓。
所以,秋是一个生命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生命的诞生——生命的轮回。
而人与动植物的生命轮回却有着一个非常微妙的区别,正是这个区别纵使人类的与众不同:
如果把动植物的生命轮回看作为一个圆,周而复始,始而复周;那人类的生命轮回则是一条直线,永远不会断裂的直线。
人类其实都有着一个共同的信念,那就是能够拥有更好的生活!而能够使我们拥有美好生活的东西,唯独知识,是知识创造了一切!
动植物也莫非没有这一信念,只不过在它们临终的那一刻,它毕生的知识就恰似一缕轻烟,化为乌有。而人类却并非如此,在人生的秋天,我们往往会把毕生的知识、人世间的感悟都传送给下一代,将自己未竟的事业托付于他,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是满含无奈的离开这人世间。人这一生如果能这样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的话,也就够了。
秋,往往是我们经历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最多的季节,同时也是领悟这一生最深刻的季节。
《再塑生命的人》其实就是《再塑生命》,文章节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系19世纪美国盲聋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海伦·凯勒。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再塑生命的人阅读题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再塑生命的人①有一天,莎莉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同时也把原来那个布娃娃拿来放在我的膝上,然后在我手上拼写“ doll”这个词,用意在于告诉我这个大的布娃娃和小布娃娃一样都叫做“ doll ”。
②这天上午,我和莎莉文老师为“杯”和“水”这两个字发生了争执。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混为一谈,“杯”也是“水”,“水”也是“杯”。她没有办法,只好暂时丢开这个问题,重新练习布娃娃“ doll”这个词。我实在有些不耐烦了,抓起新布娃娃就往地上摔,把它摔碎了,心中觉得特别痛快。发这种脾气,我既不惭愧,也不悔恨,我对洋娃娃并没有爱。在我的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莎利文小姐把可怜的布娃娃的碎片扫到炉子边,然后把我的帽子递给我。我知道又可以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
③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芬芳扑鼻。莎利文老师把我的一只手放在喷水口下,一股清凉的水在我手上流过。她在我的另一只手上拼写“water ” ——“水”,起先写得很慢,第二遍就写得快一些。我静静地站着,注意她手指的动作。突然间,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激荡,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词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④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⑤井房的经历使我求知的欲望油然而生。啊!原来宇宙万物都各有名称,每个名称都能启发我新的思想。我开始以好奇的眼光看待每一样东西。回到屋里,碰到的东西似乎都有了生命。我想起那个被我摔碎的布娃娃,摸索着来到炉子跟前,捡起碎片,想把它们拼凑起来,但怎么也拼不好。想起刚才的所作所为,我悔恨莫及,两眼浸满了泪水,这是生平第一次。
(选自《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华文出版社 2002 年版)
1.结合选段说说标题中“再塑生命”的含义。
( 2 分)
2.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有耐心、有慧心的老师。
请在选段中分别找出依据。( 4 分)
耐心:
慧心:
3.为什么“我”此时会“悔恨莫及”?(
3 分)
答案:
1.“
再塑生命” 从字面意思看,是“ 重新塑造生命、重新获得生命” 的意思。但在本文中,再塑生命,是指“ 爱的光明照到了我的身上” ,本来, “我在那个寂静而又黑暗的世界里,根本就不会有温柔和同情。 ” 但是,在莎莉文老师的教育下, “ 我” 的灵魂被唤醒,再次拥有“ 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这里的“ 光明” 一词是用其喻义)。是莎莉文老师让“ 我” 又回到自然,理解自然。 莎莉文老师还教“ 我” 懂得“ 什么是爱” 。正如作者自己所言: “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 从这个意义上说,莎莉文老师是“ 再塑生命的人”,从中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无比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2.耐心:当我不明白“杯”和“水”的区别时,我大发脾气,摔碎娃娃,
莎莉文老师极富耐心, 把布娃娃碎片扫到炉子边后,便领着“ 我”到外面暖和的阳光里去了。慧心:“散步”让我心情愉悦, 把“ 我” 带到了井房,创造了良好的教育契机。让“我”通过触觉感知事物,巧妙的教会我“水”这个词。
3.“我”对于刚才的所作所为后悔莫及,所以就可以概括刚才的所作所为都包含什么即可。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不明白“杯”和“水”的区别,自己大发脾气而且还摔坏了莎利文小姐给我一个更大的新布娃娃,当我在老师的帮助之下有了进步,心情平复以后,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莫及。
读后感《再塑生命的人》这个单元学习了《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是的我对这篇课文很感兴趣,从海伦·凯勒身上,我懂的了很多启示。
在我看来,海伦·凯勒是一个不幸的人,也是一个幸运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海伦·凯勒在一岁半时突患急性脑充血病,连日得高烧使她昏迷不醒,海伦·凯勒醒来后,眼睛却看不见了,耳朵也听不见了。我觉得海伦·凯勒很可怜,他永远坠入一个黑暗又况寂的世界,陷进一个痛苦深渊。
但同时也很幸运,因为有一位了解儿童心里、充满爱心、有耐心的老师——安妮·莎莉文老师,她是一位非常出色的教育家。这位出色的教育家——安妮·莎莉文老师,教会了海伦·凯勒写字,认识事物,还让海伦·凯勒获得幸福。“我们沿着小路散步到井房,房顶上盛开的金银花……”可以看出莎莉文老师没有放弃对我的教导,还坚持、耐心地教导海伦·凯勒拼写单词,“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最后海伦·凯勒最终从黑暗中走出来了获得幸福的体验。莎莉文老师是海伦·凯勒最重要的人和对海伦·凯勒的关爱的人,所以海伦·凯勒是最幸运的!
【关键词】学业水平考试 复习教学 生物学学科思想
1.研究背景
上海市从2010年起恢复了全市统一的学业水平考试。学业水平考试是以《上海市普通中小学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实施的。《标准》指出,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然而,为了能让学生获得更好的卷面成绩,教师往往会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抓紧知识点的落实,在复习阶段更是背诵、默写、练习轮番上阵,导致学生的学习趋向机械化。知识是如何发展相互联系的,这其中蕴含的生物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常常被忽视。复习结束,留给学生的回忆只是枯燥乏味地应试过程。生命科学对学生而言,仍然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这种复习方式也导致一些学生产生了错误的认识:平时不学习不要紧,只要复习时背一背,练一练就可以了。如此恶性循环,已与学业水平考试的初衷背道而驰,教学的育人目标也不可能达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一直在教学中探索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考前复习。从这两年的生命科学学业水平试卷中可以看出,考试考查的知识面广,难度适中。考试评价在注重知识考查的同时,也重视对生命科学思维、观念和探究能力的考察。这绝非机械式复习所能提高的。我认为,复习中应运用学科思想指导教学,促使学生系统地整理学科知识,理性地运用学科学习方法,深刻地领悟生命世界多姿多彩、博大精深。
2.生物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的理论研究
2.1 生物学思想的主要内容
2.1.1 辩证统一思想
辩证统一是唯物主义辩证法的基本观点,生物界也处处体现着辩证统一的思想。例如,生物从细胞水平到个体水平到生态系统,其结构和功能总是相互统一;无论从物质或能量方面看,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都是对立的,但两者共同起作用成为个体生长发育的基础;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而生物的可遗传变异是自然选择发生的基础,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生物种类林林总总,生命形式多种多样,但所有的生物体在分子水平上都有统一的物质基础,核酸和蛋白质。
2.2.2 信息传递思想
生命活动的有序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生物个体间的信息传递形式非常多样,而生物体内部的信息传递方式更是如此。如激素分子携带的信息能调节生命活动;由电信号和化学信号构成的神经信息传递使生物能应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抗原作为一种信息能激发免疫应答;D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通过复制、转录和翻译,保证了生命的生生不息。
2.2.3 系统论思想和生命的自组织
系统论思想是由奥地利生物学家贝塔朗菲提出的,他认为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生物体部分不能离开整体而存在,整体不等于部分的叠加。例如,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系统,其中的各细胞结构各司其职,密切配合,而独立于细胞外的细胞结构是不能执行相应功能,具备生命特征的。此外,生物具有自组织的特征。生命体在一定条件下,能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和能量转化,并通过自组织,使自身在时间、空间和功能各方面处于稳定有序的状态。
2.2.4 进化思想
进化思想认为,自然选择促使生物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因此,存留于世的生物,其生命形式、结构、功能等等方面都是经过反复打磨的。生物通过精确的生命活动来减少能量的消耗,保证物种的延续。进化思想并非独立于生物学的其他分支,相反,生命的代谢、遗传、生殖等生命活动无一不是适应环境后进化的结果。
2.2 生物学思想对促进学生一般发展的作用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可夫的发展主义理论认为,教学不仅应当为掌握知识和技能服务,而且应当促进儿童的一般发展,即智力、情感、意志、品质、性格的发展。教学有两个任务,一是发展,二是掌握知识获得技能。学生只有一般发展取得成绩的基础上,才能高质量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学业水平考试所涉及的知识点,在其学习和积累过程中蕴含着不同维度的学科思想,在复习中加以应用,能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刻理解知识,提高解决生活中与生物相关问题的能力。其次,学科知识时有更新,学科思想却能对学生的思维产生终身的影响。因为与较易遗忘的知识点相比,学科思想的内化需要经过体验和实践后才能逐步理解、认同,成为个人的主观认识,进一步影响自身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 生物学思想在学业水平考试复习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3.1 以“物质―结构―功能―环境”为主线展开的复习教学
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是生物学辩证统一思想的重要体现。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作为学业水平考试中的基本内容,学生对此都感到较为熟悉。但学生对这些知识间的联系又很陌生,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要加强知识点间的联系灵活,学生就要有“物质组成结构,结构决定功能,生物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学科思想,以构建知识网络。
案例:关于“高等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结构”复习过程的比较
原有的复习过程:整理线粒体、叶绿体、高尔基体、细胞壁等细胞结构的结构特点、作用;根据上述细胞结构的整理来归纳动植物细胞结构的区别。
改进后的复习过程:从学生较为熟悉的植物细胞功能入手,根据“物质、结构、功能、环境”的关系进行知识点的延伸和整理。
效果:在以往的复习练习中,学生对类似“洋葱根尖成熟区细胞与动物细胞相比,特有的细胞结构是什么”这样的问题,常错答:“细胞壁、大液泡、叶绿体”。这说明学生对动植物细胞区别的认识是非常机械的,不能代入题目信息中应用。改进后,学生在解题时,能抓住“根尖”这一信息,从其吸水的功能联想到相应的结构液泡。再从其相应的土壤环境想到缺乏光照,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因而不需要有叶绿体。通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降低了错误率。
3.2 以“信息传递”为主线展开的复习教学
在复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这些内容时,学生表现出了知识点容易混淆,记忆不牢固的问题。确实,这部分内容量大知识点分散,不利于记忆。只有抓住“信息传递”这条主线来展开,明确各种细节问题所围绕的中心,使知识点的梳理有主脉可循,才能改变他们机械记忆的复习状态。
案例:“信息传递”相关章节的教学框架构建比较
原有的复习框架:按照教材顺序,先复习第五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包括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植物激素的复习,再复习第六章“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包括DNA的结构,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
改进的复习框架:以中心法则为主线,先复习中心法则后,对DNA的结构、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具体过程进行复习,再复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
效果:以中心法则为主线,学生在复习中进一步巩固并理解了DNA、RNA和蛋白质所具有的特定空间结构,明确了几种物质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使DNA复制、转录和翻译的复习过程更具有连贯性。从中心法则上看,遗传信息的传递在指向蛋白质时戛然而止。这就引发了学生的思考:蛋白质会怎样表达出遗传信息?以此为抓手复习“生物体对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信息传递”的概念由分子水平转向了细胞水平。蛋白质可以充当哪些信息分子,有没有其他物质能作为信息分子?个体内的各系统如何接受信息?带着这些问题开展复习整理,零散的知识点能得到梳理和归纳,提高复习效率。
3.3以系统论思想为指导开展复习教学
系统论思想强调了生命活动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精确的相互配合。运用在生物生殖、细胞增殖、遗传规律等章节的复习中,可以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理解生命活动的联系和变化,感受生命活动的有序性和系统性,进一步领悟进化对生物的作用。
案例:由“中心体复制”引起的教学改进
在一次知识点检查中我发现,对于动植物有丝分裂的区别,很多学生会答“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发生中心体复制”,对于关键点“动物细胞是由中心体发出纺锤丝形成纺锤体,高等植物细胞则是由细胞两极直接发出纺锤丝”,能提到的反倒很少。这是由于新授课时,学生通过图片观察,首先发现的区别就是动物细胞中心体在间期复制,因此容易以偏代全地记住这一点。
原有的复习过程:与图片相结合,复习有丝分裂每个时期的特征。观察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图片,列表归纳其不同点。
改进的复习过程:通过递进式问答,帮助学生从整体上系统地理解有丝分裂。
上课时,我针对上述错误问学生:“大家都知道动物细胞有丝分裂间期中心体会复制,那么中心体复制了干什么呢?”“中心体为什么要移向两极?”“细胞分裂时为什么需要纺锤丝呢?”“染色体是怎样活动的呢?”“染色体这样活动的目的是什么呢?”……
通过一连串的问题,学生再一次推敲了有丝分裂过程。当学生为细胞精确的生命活动发出感叹时,我提出了新的问题:“生命为什么能这样精确、有序地工作呢?”
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讨论,在我的引导下,学生从遗传联系到进化。有学生最后总结:“进化过程中,如果生命活动不够准确,做些无意义的活动,浪费了能量,这样的个体会被淘汰。所以,保留下来的生物都有着精确的生命活动。”
我接着这个学生的话说:“有丝分裂这样的生命活动,只不过是生命复杂系统中的冰山一角。生命活动的精确性是亿万年来进化的结果。生命的延续伴随着不停息的、甚至是残酷的生存斗争。这个过程中,无以计数的个体因不适应环境被淘汰。维持生存的能量来之不易,只有进化出最有利于自身生存的系统,最大限度的保存和精确地使用能量,才能活下去。生命是不朽的传奇啊!来之不易,值得珍惜!”说到这里,我的心里充满了对生命的敬畏,让我高兴的是,我在学生们的眼里看到了赞同和思考。
在2004年4~5月间曝光的安徽阜阳“大头娃娃奶粉”事件平静下来不久,近期国家部分权威媒体又频曝河北三鹿奶粉企业生产的致婴幼儿消费者“急性肾功能衰竭”或者“肾结石”的“肾病奶粉”的消息,令人不寒而栗。为什么不断发生直接入口、又是供特殊消费群体使用的产品屡现危及到生命安全的问题?我们沉思并反问,到底是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导致类似事件时有发生?追根寻源是“诚信”方面出现了问题!是诸多环节的失信造成的!
这,使我回忆起一件早已遗忘的小事。
2000年夏初,在美国的一次购物经历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并为我树立了座右铭――如何做人、如何能做一个诚实、讲信用的、真正的人。
那年,受万事达信用卡组织邀请,我们到美国万事达卡总部学习和访问。闲暇时我和同事们到附近的商场转了一下,一是要感受一下用卡环境,看我们发行的国际卡在美国是否好用;另一方面想观察一下美国人是否像各种媒体披露的那样,买东西时只用信用卡。在几个收银台前观察了几次,用现金的人真的很少。因此,对美国人消费后习惯用卡结账的说法已经深信不疑;再后来,买了几件衣服结账时顺利地刷卡通过,也证明了我们的产品是“信得过”的产品。
倒是在专卖T恤的专柜前我被价签弄得不知所措了:几个开放式货架上挂满了相同品牌的男式短袖T恤,S、M、L型号齐全,颜色丰富、纯棉织布料质地也相同,可价格却有很大差异,一个货架上的价签是$16.99 、另一个货架标价$12.99、还有一个$10.99、甚至有一个货架居然标价$6.99,为什么?
经过同事的翻译后得知:价格不同是因为质量有差别。原来,厂家在T恤出厂前将一些原材料存在瑕疵、已经过织补且不影响穿着效果的成衣也一并请商家出售(即我们通常意义所说的残次品),但会明确告知消费者,并在瑕疵处做标记,也就是贴个“伤标”――果然,在不同价格的T恤上,发现了领子底下、肩头、袖边、下摆等不同地方贴着的“伤标”;瑕疵较小且在隐蔽处、穿在身上影响不大的,价格与正品差别不大,但瑕疵较大或处在比较明显的位置,比如胸前的、有些影响美观的,与“正品”价格的差别就很大。实事求是地说,如果不是贴了“伤标”,经过织补后的这些T恤,特别是在肩头、腋下这些地方的瑕疵,根本看不出来,完全可以当作正品出售的。可为了对消费者负责,厂家做到了仁至义尽、使用了不同的出售价格,且对消费者尽到了告知义务。
由此,我们的“大头娃娃奶粉”和“肾病奶粉”的厂家难道不应受到法律的制裁吗?人家生产和出售与生命无关的产品都在讲诚信,而我们一些厂家的产品向代表国家未来与希望的、特定的消费群体――婴幼儿出售,生产与生命和生长紧密相关的产品却漠视生命的珍贵,在婴幼儿食品中添加非食用的并且是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与图财害命有什么质的区别吗??这,只是用刀、用枪还是用其它手段的区别而已。常此下去,人类的食品中不断添加各种非食用的添加剂或者化工原料,今天把肾吃坏了、明天把肝吃出毛病来、后天再把心吃黑了,若干年后中国还能挑出几个人参加奥运会?全民健康的目标何以实现?
一、儒家生命哲学概述
自儒家学说创立以来,其中蕴含的生命哲学思想对当代中国人的生死观念与生活观念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关于人之生命的珍贵性、人之处事哲学及生命意义等问题,儒家思想都有这方面的丰富内容。
(一)天地之间人为贵
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圣治章》),这充分阐明了在中国传统文化视域――天地人之统一体中“人”存在的重要性和生命的珍贵性。而人之所以“贵”,在于“惟天地万物之母,惟人为万物之灵”。(《尚书?泰誓》)这说明了人与其他万物的区别和联系,即人是万物之灵。这种表达方式,实际上也就承认了人在天地间的独特地位。所谓“人者,天地之心也;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礼记?礼运篇》)这句话也直接说明了人是一个有感性、有道德、有创造能力的生灵。人区别于草木鸟兽的地方,在于人能够调和天地之间万事万物,把天地万物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
可以说,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生命观,应是以重视人的存在价值、珍爱生命、敬畏生命为特点的,这一点可以从其对待孝道、殉葬制度、战争等方面的态度加以验证。
孝道是维持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纽带,孝道思想展现了人们珍爱生命的态度。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也”。(《孝经?开宗明义章》)对父母最大的孝顺是保持身体的康健,使父母不为之担忧。儒家思想将珍爱生命与社会最看重的孝道联系在一起,凸显了珍爱生命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人殉制度方面,孔子曾这样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孟子? 梁惠王上》)强烈批判了统治者对下层人民生命的践踏。
由于孔子生活于动荡不安的春秋末期,故他对战争的反对态度无疑是明确的,因为战争必然伤及无辜百姓。《论语》曾记载卫灵公请教孔子战争一事,孔子反感地拒绝说:“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论语?卫灵公》),并且立即离开了卫国。从这里可看出,儒家反对战争,尤其是非正义的侵略战争,而提倡保护民众、体恤民众。即使必须要发动战争,也要最大限度地不伤及无辜,不破坏民生。不仅理论上强调珍视生命,而且在实践中更是身体力行。如《论语?乡党》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面对突发的马厩焚烧事件,孔子只问人员伤亡情况,不问马的状况,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对人的生命的关爱程度。
总的来看,从孔子创立儒家思想开始,“天地之间人为贵”的思想是其理论的起点,其他思想都是在“珍惜生命”的观念上衍伸而来。在当时落后的社会观念中,孔子能注重普通百姓的生命安危,提倡孝道,反对无谓的战争,反对人殉制度,同时能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支持着自己的观点,这是难能可贵的。
(二)舍生取义,死而后已
儒家对个体生命颇为重视,其生命意识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儒家极其重视人的可贵生命,但在某些不得已的情况下,儒家主张人们应为实现道义而献出生命,即“舍生取?x”,以自己珍贵的生命践行“仁义”等道德价值。从这个角度来看,儒家已然将人的生命划分为两个层面,即“肉体生命”和“道德生命”。“在儒家看来,肉体的生命并不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因为道德属性才是人的基本属性”[1]。人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物种,在于人有道德,讲道义。当一个人为了个人利益而不顾道德底线,从而丧失了作为人的基本尊严和原则的时候,他也就沦为了“小人”。
先秦诸子对生命两重维度的关系有着精辟的解释。从孔子的“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到孟子的“舍生取义”,即“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二者无一不体现了在对待生死与大义的问题上,儒家选择赴死就义,只因为“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王制》)人类之所以高于水火、植物、动物等物种的原因在于人类有其他物种不具备的属性――“义”。“义”是人类的独特价值,是“人最为天下贵”的根由。“义”实际上就是道德生命的支撑点。
由上可见,儒家学者流露出的是“道德生命高于肉体生命”的强烈观念。儒家的最高理想追求不是肉体生命的万寿无疆,而更在于道德生命的永垂不朽,“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在儒家思想中,人的本质不是他的物质生命,而是他的道德生命。一直以来,追求大义凛然的崇高道德境界在我国传统生命观中居于显要位置,这与儒家对道德生命的推崇和后世对儒家思想的尊崇有密切的关系。
(三)死生有命,乐以忘忧
当“义”与“生”无任何冲突的时候,即当个人处于正常的生活状态中,儒家提倡死生有命,不必过分关心死亡问题;而当个人遇到不幸事件时,儒家提倡要时刻铭记生命的珍贵性,乐观地生活下去。
对待死亡,孔子秉持顺其自然、顺从天命的态度。如关于鬼神和死亡问题,孔子有“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的经典表达。在这句话中,可以明显地感受到其对于鬼神和死亡问题的回避态度。而孔子之所以采取回避态度,主要在于其重视现实生活而不愿探讨死亡的积极入世思想。从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历程可看出,自孔子开始,经历代儒者的传承,生与死应顺其自然的思想已深入百姓的心中。
不过即使能够自然地对待生死问题,但生命终究是短暂的。孔子也曾感慨时光流逝,光阴不再的残酷事实。面对滔滔东去的江水,孔子不由感叹:“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子罕》)面对短暂的生与瞬间的死,宋朝大儒张载也在其《西铭》中这样说:“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活着的时候,一个人努力做好分内的事情,积极负起责任,即使有一天他离开人世的时候,也是安宁的。既然生不由己,死亦是命,那么,每个人在活着的时候就应该乐天知命,努力奋斗,寻找梦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孔子本人也是这样践行着自己的人生处世哲学的,可以说,他就是君子自强不息的典范。他“一生唯以天下大事、万世功业为念,奔走列国、授徒编书,人生态度积极至极,树立了儒家阳刚进取的人生态度的身教典范”[2]。作为一个普通人,孔子是乐观主义者,他不为身旁的小事而烦恼,表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他曾鼓励人们:“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仁爱之心、智慧头脑、坚强意志等品质,只有这样才能胸怀宽广、心地善良,积极乐观地生活下去。对于孔子来说,积极奋斗的生活态度和生活方式给予了他无限乐趣和智慧,其痴迷的程度甚至已达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论语?述而》)的地步。
总的来说,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时,人们对于鬼神的看法莫衷一是,对死后之事存在妄想推测,孔子的见解和作法无异于一种理性实用主义态度。这种儒家思想激励人们重视现实生活的改变,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忧虑和困境。
二、现代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
在我国,生命教育属于舶来品。生命教育活动开展得比较晚,目前仍仅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内地在学校教育领域中已经相继推出了生命教育的实施纲要和课程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教育实践领域对于生命教育理念的重视。结合目前我国生命教育理论和实践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一般认为,“生命教育以捍卫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提升生命的品质、实现生命的价值为核心,它的起点是保全生命并拥有一个健康的生命”[3]。生命教育无疑更好贴近了教育的本质与主旨。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把自然人培养成社会人的过程,教育的终极价值“使人成为真正的人”。每个学生都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生命是教育之本,是教育的内核,是教育安身立命的依据”[4]。然而,一直以来,教育者从社会本位的视野中去考察个体的作用和价值,这往往会造成对个体生命质量的漠视。生命教育则更能体现人文关怀,它直面个体的生命,进一步关注生命,力图提高生命的质量。
(一)生命整全
在传统教育的视角下,功利性教育压抑了学生的主体性,导致学生产生迷失、困惑、焦虑等生命困境。针对这种情况,生命教育倡导者以“个体生命的整全性”为基本出发点,即个体的生命应完整地包含着两个维度――自然生命与社会生命。这两个维度是整全统一的,偏离了任何一个维度都会使生命个体丧失生命的平衡感,甚至引发不堪设想的教育悲剧。
第一个维度是自然生命。人首先是作为自然生命而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是一种肉体性的自然存在。人虽然是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但他是一个特殊的自然存在物。人的自然生命与其他动物有着很大的共性,但是人的自然生命又有着本质的特殊性,这就是人的自然生命的非特定化和可塑性,它使得人能够超越束缚,达到其他动物所不能达到的境界。由于人所具有的自然生命的基础性,生命教育理念认为,教育首先必须保全人的身体。因此,学校教育中的一切行为都必须按照学生的身体规律来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不能伤害学生的身体、戕害学生的生理发展。对于学生的肉体的不正当惩罚或鞭打是不被允许的,对于只关注学生的智力发展而漠视学生身体发育的教育模式也应受指责。
第二个维度是社会生命。人在自然生命上是未定化的,具有超越本能的能力,而人在精神上的超越性更加显著。人是有精神、有心灵、有情感、有记忆、有认知的社会生命。人在社会中的生存,不是动物式的肉体生存,而是具有知识、道德和精神的社会式生存。
生命整全理念强调教育的基本使命是保护和培育学生的身体,并在此基础上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品格。因此,生命教育者倡导在保护自然生命的基础上发展社会生命。在学校教育中,要培养学生优秀的智力、健全的精神、健康的心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完善的品格,使学生能够成为一个“整全的人”,以便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贡献。
(二)生命自由
如果说,生命教育奠基于生命整全理念,那么追求生命自由、个性独立就是生命教育最响亮的口号,因为要想学生身体健康,精神舒畅,就得给他们一个自由舒适的教育环境,给他们的自由个性以合理的承认。
根据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地方在于自由自觉的劳动,若非如此,人就会被异化。因此,只有自由的学习才是真正属于人类的学习,强迫式的学习和教育是教育的异化,也是人的异化。诚然,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自由也会使我们犯错误,但自由同时赋予了人们最大限度地纠正错误的可能,而强制或压迫学生则无助于他们获得新知和纠正错误。
生命教育思想倡导个性解放、生命自由。生命教育对于自由的追求,首先就是把儿童从成人的控制之中解放出来,让儿童在教育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能够获得自由的教育环境。20世纪初,由杜威引领的进步主义教育活动,就是在批判传统的教师中心、成人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思想,主张给学生一个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从而进一步解放儿童的心灵和手脚,回归生命的自由和个性的自由。
生命教育表?F在对生命自由的重视和追求,也表现在对学生人格尊严和自然天性的尊重。生命教育不是用成年人的价值观来控制和约束儿童或青少年学生,而是引导他们通过学习自主选择合理的人生观、价值观和生命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学校当中获得生命的自由、个性的自由和选择的自由。最?K,使整个教育活动凸显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命尊严。
在个人身心和谐的基础上,儒家思想倡导社会成员之间的和谐相处,即所谓“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5] 246。从学生教育的角度来看,在当今的信息时代中学生活跃于各种媒介传播体系中,这种交互机制给予学生以极大的自由,激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导致个体意识极度膨胀,从而给教育带来了难题。这种宣扬个人自由、个性解放的做法充斥于西方生命教育思想中,然而在我国,应当考虑中国国情,不能照搬西方模式。我们应当充分发挥儒家和谐思想的重要影响。儒家和谐思想在于传递这样一个观念,即个人不能因鼓吹个性自由而忽视社会影响,也不能在起伏不定的社会潮流中失去自我。孔子提倡的“和而不同”思想,应当是当今社会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发挥生命价值的一条重要规律。我们也提倡“不同”,但一定是在个人与社会“和”的基础上去发展自己的个性、发表自己的见解。
所以说,在儒家生命哲学的视角下,自由是建立在群体关系的和谐相处基础之上的,这种和谐来源于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辩证统一。而在现代生命教育中,儒家生命和谐理念既符合当代生命教育的价值追求,又独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能更好地适应中国国情并解决当代社会生命危机问题。
(三)设定人格范型,引导受教育者对生命整全的追求
自儒家学说创立之初,其关于生命个体的终极价值追求就离不开“成人”二字,即成为一个理想的、完善的人,这与现代西方生命教育的追求――“整全的人”不谋二合。不过,与西方不同的是,儒家思想为“成人”设立了“君子”“圣人”等具体化、差异化的理想人格,这是我国当代生命教育可以借鉴的理念。
从儒家经典作品中可以看出,儒者追求的最高理想人格集中于四个字,即“内圣外王”――内在修养与外在事功的一致与和谐。然而,由于圣人的境界难以达到,因此在?F实中,他们追求的理想人格范型则集中在“君子”身上。君子以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为途径,先实现“成己”,再达到“成人”的目标,在整个生命过程中,都追求着“立德、立功、立言”的三不朽境界,从而最终促成生命的精神性超越。对于儒者来说,“人生的意义在于成就卓越的完美人格,进而实现对社会的责任”[6]。
君子无疑是古代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范型,在现代社会仍然可以继续发挥人格范型在传统社会中起到的示范作用。因为在君子身上,我们几乎可以找到所有人类美好的品格,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进取,向其靠近,引导受教育者对生命整全的追求。虽然“在儒家信奉者那里,理想人格是植根在心灵中的偶像,是现实生活中的权威”[7]。然而事实上,士人在进行理想人格选择时,并非仅仅依据理论上的抽象标准,而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与自身的需要相结合的情况来选定的。例如“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就是士人对儒家理想人格标准在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应用。这种应用也成为士大夫人生哲学的核心所在,为后世众多民众所笃信不疑。
因此,在我国的生命教育领域中,应完善“君子”等理想人格的现实社会意义,并加深学生对于“君子”概念的认知,使其引导学生对生命整全的追求。这样做,就更好地为不同生命状态、不同生命阶段的学生提供了多样化的理想人格选择,或可激励他们斗志昂扬,或使他们保持达观的心态,从而促使其更积极地面对生命困境。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