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物联网;职业核心能力;途径和方法

中图分类号:TP393;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302(2013)09-0087-03

0 引 言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时期,市场需求对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适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物联网专业既要培养学生岗位的胜任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既要培养学生上岗的基本专业技能,也要培养学生具备适应物联网迅速进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核心能力。因此,本文提出了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层次结构、培养措施和方法。

1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与内容

1.1 职业能力体系的结构及特征

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在《国家技能振兴战略》中把人的能力分成三个层次,即职业特定能力、行业通用能力和核心能力。职业特定能力是每一种职业自身特有的能力,它只适用于这个职业的工作岗位,适应面很窄,职业特定能力的总量是很大的;行业通用能力是以社会各大类行业为基础,从一般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可通用的基本能力,它的适应面比较宽,总量比特定能力小;职业核心能力是从所有职业活动中抽象出来的一种最基本的能力,称为“8项核心能力”,包括与人交流、数字应用、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外语应用等。普适性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可适用于所有行业的所有职业。

1.2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结构与内容

依据《国家技能振兴战略》对人的能力三个层次的划分,所构建的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结构如图1所示[1]。

图1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体系的结构

图1中的专业岗位能力就是从事物联网技术工作所需要的能力,主要包括专业素养,对专业任务的理解、分解和分析能力,对物联网技术的把握能力和操作应用能力以及学习物联网新技术的能力。

专业基础能力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能力、判断能力、计算能力、写作能力、自我调控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等。

职业核心能力是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生涯中,适用于物联网相关职业,能适应岗位不断变换,伴随物联网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包括与人交流、信息处理、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和应用创新6个方面,如图2所示。

图2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图

2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途径

2.1 围绕职业核心能力构建培养方案

围绕6个职业核心能力设计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优化设计课程体系。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体现在德、智、体三个方面,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知识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及身心素质。思想政治素质主要是要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等;知识素质就包括基础性知识和专业性知识;综合能力素质包括技术能力、工作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身心素质就是要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

2.2 转变教学模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2.2.1 以“能力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分析物联网职业标准,围绕感知识别、物联网构建、物联网管理服务、物联网应用开发四个技术领域相关岗位的职业能力,开发出具有两个基础课程平台、四个专业能力方向的课程体系结构[2]。图3所示是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系统结构。

该体系中,物联网感知识别方向主要涉及感知终端的技术和应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电子设备知识、数字和模拟电子知识、嵌入式开发知识等内容;物联网构建方向主要解决网络构建、数据传输问题,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和通信相关知识,具有网络系统的构建、运行维护与管理能力,通信设备的安装、调试和故障排除能力;物联网管理和服务方向其实是一个应用管理系统,可以实现定位追溯、报警联动、调度指挥、预案管理、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统计报表、决策支持、领导桌面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因此要求学生具备物联网知识、IT技术,又具备信息管理能力;物联网应用开发方向是一个系统解决方案,实施前要经过详细的规划和设计,要求学生具备物联网相关知识,同时具备系统应用开发和集成应用设计能力。

图3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系统结构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以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通信技术、控制以及软件技术、管理工程等多个学科相融合的综合性专业学科,因此在一个专业内要学习整个物联网相关知识是不现实的,所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各学校要根据岗位目标定位,选择2~3个专业方向构建其课程体系,培养相应的专业能力和核心能力。

2.2.2 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标准

按照典型工作任务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全面实施理实一体化的教学与学习模式。 对于高职物联网专业,在各种课程的教学中渗透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运用行动导向教学模式,如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项目或问题,让学生分小组协作,通过讨论,查阅资料,解决疑问等方法共同完成任务,并正确评价完成过程和最终效果[3]。通过这种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等各种职业核心能力。

2.2.3 实行课程模块化相结合的学分制

学生必须修满人才培养计划内的所有学分才能合格毕业。学分的获取是多方面、多层次、多渠道的,除了可通过学院统一安排的公共课、专业课、选修课和拓展课的学习来取得学分外,还可通过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科学技术与创新创业、文化艺术与身心发展、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以及技能培训等环节来获取。这部分学分的获取过程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3 加强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要培养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就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物联网专业师资队伍。作为高职物联网的专业教师,既要具有丰富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过硬的专业技能,熟悉并掌握相应的国家职业标准,保证国家职业标准在教学中得以实施,从而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其有效途径是校企互通,共建项目教学团队。通过校企合作的项目共研、岗位交流互换、聘进行家能手的途径,才能切实提升专业教学团队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尤其是实践教学能力,真正实现双师教学。

2.4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明确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训基地建设”。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必须是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得以养成,为此要加大对实训基地的投入,完善实训设备和条件,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的力度。其有效途径是加强校企合作,走工学结合之路。具体模式包括消化和吸收引进企业的职业培训课程,结合高职物联网专业特点,合作开发出理实一体化教材;校企合作共建物联网专业实训基地,模拟真实职场环境,并将生产性项目引入实训教学体系。

2.5 开设专门的职业核心能力培训课程

如开设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信息处理等课程,有针对地对学生的各项核心能力进行训练;课程开发应具有系统性,以物联网或IT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建设,如同培养专业技能一样,通过一系列课程来实现。

2.6 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

充分利用团学组织、学生社团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搭建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发展的平台,以此促进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学生的活动应充分利用各级学生组织开展,从班级到专业、到系、到学院,让每个学生在更大的舞台上展示自我,拓展能力。

3 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法

3.1 行动导向教学法

物联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主要应遵循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和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职业活动的要求为教学内容,依靠任务驱动和行为表现来引导基本能力训练的一种教学方法[4]。其中最适用于核心能力培训的方法有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及案例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主要是通过行为目标来引导学生在综合性的教学活动中进行“手、脑、心”全方位的自主学习。在物联网课程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是主角,参与是关键,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主持人,其责任是通过项目、案例或课题的方式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控制教学的进度和方向,根据学生的表现因材施教,并对学习效果进行评估,从而指导学习者在专业学习和技术训练的过程中全面提高综合能力,即核心能力的素质。

3.2 OTPAE五步训练法

能力的训练需要有科学的方法,要通过有效的程序达到真实有效的效果。根据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理念,高职物联网专业可以采用 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 (Action)-评估(Evaluate)五步训练法[5],即OTPAE科学训练程序,在每个能力点的训练中,均按照五步训练法组织教学和训练。

4 结 语

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是面向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而设置的新专业,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是物联网产业人才的重要来源,核心能力对他们整个职业生涯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高职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具体途径和方法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高职物联网专业学生核心能力的培养必须以多渠道、多角度渗透式进入所有课程,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最终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参 考 文 献

[1]雷军环,谢英辉. 高职职业核心能力“渗透式”培养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1(36):99-101.

[2]杨从亚. 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探索[J]. 职业技术教育,2010,35(31):5-7.

[3]周伟. 职业核心能力培养途径及其教学方法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2(4):5-8.

[4]邓峰,吴颖岩.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 教育与职业,2012(26):96-98.

[5]王冠宁,李选芒. 高职高专电子商务专业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探索[J]. 教育与职业,2011(32):116-117.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RFID射频识别技术物联网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4-0267-01

0 引言

射频识别是无线电频率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IFD)的简称,即通过无线电波进行识别。[1]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当前热点技术之一,也是物联网的基础之一,它能够在不需要人工干预的情况下,自动完成物品信息的采集、处理和识别等功能,给交通、安全、销售、管理和物流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也为我国信息化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RFID射频识别技术作为物联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RFID射频识别技术不但能够结合之前的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的相关知识,还能为后续的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地基础,对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理论知识体系的培养至关重要。

1“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模式

1.1 理论教学模式

“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如下:首先,简单学习RFID射频识别技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主要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特点、基本工作原理和应用系统构架;其次,重点剖析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础理论和行业相关标准,主要包括射频前端电路的原理、编码和调制、数据校验、防碰算法、数据传输的安全性以及ISO/IEC标准这几部分;最后,从应用的角度出发,分别从软硬件角度介绍125kHz、13.56MHz、900MHz和2.4GHz@四个频率下的阅读器、应答器以及天线的设计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熟悉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概念和工作原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当中通过采用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比如学校食堂饭卡、图书馆管理以及公交车刷卡等生活中经常使用和随处可见的案例,使学生通过案例理解进而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设计方法和开发过程等,逐步培养学生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系统集成设计以及相应的分析能力,并通过实践环节设计和搭建实际的射频识别应用系统,为将来的毕业设计、参加工作和增加就业竞争力打下良好的基础。[2]

1.2 实践教学模式

实践教学是“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实践教学不仅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实践教学必须以理论教学为依据,只有两者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和应用RFID射频识别技术。实践教学是在本校的物联网实验室中进行的,主要包括RFID射频识别技术基础实验和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设计两大部分,通过这两部分的实践教学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验部分的教学一方面由教师向学生演示物联网智能家居中的门禁系统,以及通过原理机基础实验和原理机通信协议实验的学习,原理机基础实验包括通过示波器查看RFID系统载波的产生、RFID系统的编码、RFID系统的信号功率放大、RFID系统副载波解调、RFID系统包络检波、RFID系统数据速率选择和RFID系统天线等基础实验,原理机通信协议实验包括CRC计算实验、读单个Block实验、写单个Block实验、读多个Block实验、写多个Block实验、标签选择命令实验和复位命令实验,让学生能够对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有个直观的认知;另一方面是让学生使用应用型RFID实验箱中的125kHz、13.56MHz、900MHz和2.4GHz这四个频率模块分别进行寻找标签实验、识别单个标签实验、识别多个标签实验、读取标签实验、写入标签实验以及标签的防碰撞实验,并结合嵌入式开发环境搭建、Qt开发环境搭建和嵌入式串口通信这三个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的相关实验,通过LCD液晶显示器观察不同频率下的实验结果,通过这几个频率模块下的实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在不同频率下的应答器和阅读器的工作原理、通讯协议、RFID两个常用标准、选择方法以及相应的应用领域,还能进一步巩固之前嵌入式系统应用技术课程的知识。通过实验部分的学习,一方面巩固了之前的理论课程的学习,另一方面为后续的课程设计也打下扎实的基础。

课程设计部分采用让学生分组进行一个实际应用设计的方法来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合作能力,每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自己比较擅长的模块,课程设计部分的题目如下:图书馆管理系统、超市会员卡管理系统、ETC充值系统、商品溯源系统和校园一卡通系统,通过课程设计部分让学生掌握RFID射频识别技术的基本设计原理、流程和方法,学生在这部分的学习当中不但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提高学习兴趣、增强自信心,还能够互相学习和沟通,增加学生之间的感情。实践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3]。

2 “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现

“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主要从考核方式这方面进行全面改革,由于传统的考核方式都是采用期末考试作为检验学生掌握情况的标准,这种考核方法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实践环节出现不学习、不认真和不动手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改革后的“RFID射频识别技术”课程的考核主要由学生的平时实践环节和最后的笔试环节两部分构成,实践环节不但包括要检查学生的实验运行结果和相应的软件程序代码,针对不同的实验还包括相应的答辩环节,这个环节主要要求学生回答教师和其他学生针对于设计提出的问题,通过学生的答辩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并计入到最后的考核成绩当中。

通过这种考核方式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能够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过程当中,积极与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进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能更好地巩固理论基础。当然,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也要多学习,多参加一些相关的培训和研讨会议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而且针对学生在实际的上课过程当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和指导学生。

2 总结

“RFID射频识别技术”是物联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不仅对学生之前所学习的知识进行了延续和巩固,还对学生的后续学习、实践能力、毕业设计和就业前景都具有一定的影响。本文结合我校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从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对这门课程进行了探索和改革。同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也要不断地总结教学经验,积极参与相关培训和研讨,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对学生认真负责,以便学生能够胜任物联网专业的技术和就业需求。

参考文献

[1] 单承赣,单玉峰,姚磊.射频识别(RFID)原理与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7).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3-7637-02

1 发展物联网技术的背景

“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并将把物联网部署在在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物流、智能家居、环境与安全检测等领域。

“湖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中也提到,要加强“三网融合”的研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发展。对物联网的核心关键技术要进一步突破,扩大物联网的推广应用和相关产业发展。

“武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指出,培育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网络增值服务等新型产业。到2015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要达到1600亿元。使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来实施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安防设施、智能环境监测、数字化医疗等物联网示范工程。实现车联网全覆盖。

“孝感市信息化‘十二五’发展规划”中关于“物联网”推进工程规划如下:推进以二维条码和RFID技术应用为主要特征的“物联网”发展。大力推进二维条码和RFID技术在工业生产和物流各个环节的融合渗透。把握二维条码、RFID技术、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国家和省有关部门支持下,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公共信息中心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形成“物联网”的基础。

武汉城市圈中的黄冈市、咸宁市进入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3年度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名单,智慧城市是通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来促进城市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因此,从国家到湖北省,再到武汉城市圈的成员城市,都在积极的推进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产业的发展则引发人才紧缺的问题,而这正是高校要完成的重要任务,特别是作为直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高职院校,更是首当其冲。

2 武汉城市圈高职院校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基础

通过对物联网技术的分析,我们知道其实物联网并不是一个全新的技术,它所覆盖的很多技术,比如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无线技术等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有了一定基础,而它所对应的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等,通过调查,武汉城市圈共有46所高职院校,其中开设有应用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软件技术的学校有42所。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都开有物联网相关的专业,在这42所学校中开设1个相近专业的有10所学校,开设2个相近专业的有12所学校,开设有3个相近专业的有13所学校,开设4个相近专业的有7所学校,也就是说在至少有20所院校开设有3个物联网相关专业,因此武汉城市圈有开设物联网专业的基础,并且有很多物联网相近专业也经过了很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有着丰富的专业建设基础。

专业建设离不开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师资问题可以通过二个办法来解决,一是引入外援,新招收高质量的物联网专业人才;二是内部转换,从已有前面所提到这些物联网相近专业中选取部分教师转入本专业来,因为这部分教师都具备自己专业的知识和技能,稍加培训就能转入物联网专业的教学中来。在实践实训条件建设方面,也可从以上其他专业借用,比如像网络工程实训室、无线传感实训室、电子实训室等,等专业建设起步后再建设自己的物联网专业实训室。

3 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

物联网是由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三个层次组成,其中涉及到应用层的技术包括信息管理、业务分析管理等系统;网络层则包括各种网关和接入网络以及不同架构网的融合、云计算等;感知层的技术有传感器、二维码、RFID、多媒体设备等数据的采集和自构网络系统。因此,物联网的产业主要围绕系统集成、硬件和软件三个领域。现在的物联网企业也大多集中在传感节点、操作系统、数据库软件、中间件、应用软件和系统集成方面,特别是面向这些方面的研发、生产、服务等领域。

我们对相关企业进行了调研,主要涉及到的是从事系统集成,网络,智能控制系统及设备等研发、生产、服务的等企业。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目前物联网产业初步形成,缺乏各层次的人才,而面向高职层次的需求是:物联网系统集成、安装调试、技术支持和营销人才。在未来的几年中,国家推动物联网的力量会越来越大,物联网的应用会被人们日益了解,这样会需要更多的物联网管理与维护、物联网应用系统的管理维护人才。

湖北省电子信息产业的高速、大规模发展造成了对相关人才的极大需求,尤其是高职高专层次的人才。在调查了物联网相关企业,了解到市场对物联网人才有着旺盛的需求,未来5年湖北省各行业对物联网人才主要集中在系统开发、集成、 RFID技术研发、嵌入式系统研发、网络技术,预计湖北未来5年每年需要2万以上,其中对高职人才需求量达到每年1万以上。

4 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4.1 培养目标

面向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与社区医院,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掌握智能医疗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具备智能医疗网组建与管理,智能医疗网络设备的售前与售后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4.2 专业核心能力

具备维护数字化医院智能门诊系统,能对电子病历和电子处方等系统的运行进行管理,具备智能医疗网的组建和维护能力,能实现“区域医疗信息网络”和“医疗协作平台”智能化,将医疗服务进行延伸。

4.3 主要实践环节

公共卫生综合实训;网络管理与维护实训;网络设备配置实训;物联网组网实训;智能医疗应用实训。

4.4 就业方向

主要面向各级医院及医疗机构与社区医院、乡镇医院(卫生院)和智能医疗设备企业。

4.5 主干课程

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医疗物联网平台、智能门诊管理、卫材与药品管理、智能医护管理(住院与病床管理)、病人随访与远程医疗、电子病历与动态健康档案管理

4.6 核心课程

M2M技术应用、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GPS定位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云语言信息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

5 总结

物联网是一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高职院校作为培养较高素质劳动者的大本营, 应当建设好具有区域特色的物联网专业, 为整个物联网产业转入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宁焕生,张彦.RFID 与物联网射频、中间件、解析与服务[M].北京: 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农机工程;信息技术;农机;推广

引言

信息技术是指,在发展和工作中,利用现代科技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和使用,在农业生产和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也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农机技术的推广过程中,信息技术的高智能化、物联网技术以及信息获取技术都使得农机使用和推广更为高效。随着使用时间的增加,技术能力也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在农机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1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

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过程中,信息技术使农机设备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其应用技术水平也得到了广泛的提升,下面对农机的先进技术进行分析。

1.1农机的智能化发展

农机设备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提高的是发动机的性能以及设备的操作问题,这两种技术的高科技化,能够帮助农机提升其性能和技术。在当前的农机设备当中,已经应用了具有高科技的图像识别技术、自动导航技术等,将农机设备的应用变得更加智能化,工作人员在使用农机过程中,也可以更为简便、快捷地利用农机进行更为精准的工作。

1.2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应用

在农机上普遍应用了传感器的当下,物联网技术也非常自然地应用在了农业机械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农机使用的科学性和整体性,通过物联网技术,农机能够将土地以及农业生产的相关数据进行探究,其中包括农业活动的视频数据、种植农作物的种类、自然条件如光照、温度、土壤性质等。这些数据通过物联网和传感器进行收集和分析,总结出了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条件,而在大棚种植当中,大棚中作物对土壤湿度、温度等要求也较高,此时可以通过设置IP摄像头进行监控,通过监控及时发现大棚中各项数据的变化,并利用终端进行操作。

1.3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

除了随时监控的传感器和物联网外,产量分布图的生成系统也在农机技术当中得到应用,在农作物生长过程中,因自然环境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收获程度。为了对农作物的收获进行分析和对比,就需要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的工作,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需要GPS技术的支持,GPS系统利用接收器将农作物的地理位置进行记录,并将该地理位置的农作物生长环境、产量进行测量,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数据的绘制,绘制后可以按照不同地理位置、不同产量进行阶梯式的地图绘制。

1.4应用于播种的计算机技术与导航技术

在传统的日常播种过程中,需要人工进行播种,即使应用了农机进行播种工作,也需要人工对播种量、土地面积进行分析。通过计算机技术和导航技术的应用,可以更加精准地进行播种工作,并根据不同作物的特点,进行精量播种,在保证播种效果的同时,还能够保证作物生长过程中的光照和营养,对提高农作物产量有非常大的作用。

2农机信息化技术推广的建议

2.1提高认识

在进行农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前,首先要从根本上认识到农机信息化技术的发展优势与发展空间,提高对农机信息化技术的认识。农机信息化技术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性,改善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不足,提高产量、降低成本,是农业生产、农机使用的发展方向,也是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与趋势。在当前的生产和管理情况下,进行现代化、科技化、信息化的农机生产与发展,是未来农业生产的必然趋势。所以相关部门与技术部门都应充分认识到农机信息化技术的未来空间,进行专业的、系统的、规模化的农机信息化推广,从而保证农机信息化技术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发展。

2.2强化培训

除了认识上的提升外,对于农机信息化技术的人才培养也十分重要,当前的农机信息化技术人才较为缺乏,已有人才的专业素质不够高,这对整个农机信息化技术的推广有着阻碍作用。为此,需要大力培养具有专业素养的农机信息化技术人才,使农机信息化技术能够更加专业,在使用和升级过程中也更加有效。除此之外,还应对当前正在从事农机信息化技术推广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对农机信息化技术发展的知识,促进农机信息化的推广与实践。

2.3加大投入

在保证了人才的储备后,需要市场和相关部门对农机信息化技术的开发、研制、测试以及应用投入更多的资源,以保证农机信息化技术能够在更广的范围内得到应用。特别是在开发、研制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此时就需要市场和相关部门能够为农机信息化技术注入更多的资金,帮助其提高技术水平和信息化水平,在相关产品的设计过程中提高产品的实用性,使具有信息化技术的农机能够更快、更好地投入到使用当中。

2.4加强领导

除了市场的调控和影响外,对于农业生产来说,政府与企业的支持和领导是不可缺少的,而农机信息化技术的使用与开发,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政府通过政策的引导,与农机信息化技术的用户以及开发企业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帮助农机用户更为便捷地利用农机信息化技术,而通过市场良好的使用和实践,农机信息化技术开发企业则能够更快地提升其技术能力与发展能力,从整体上指导农业生产进行资源合理配置,帮助农机信息化技术更快地发展。

3结语

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着我国农业技术的可持续发展和进步,对于我国农业工作开展带来很大的便利,与此同时也减轻了务农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在农业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加大设备仪器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对于满足人们的正常生活需要,促进人们工作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小伟,陈新华,武文娟,等.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3,34(9).

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培训范文第5篇

1引言

物流作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泉,既是国家十大振兴规划之一,也是信息化及物联网应用的重要领域。物联网是当前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在物流领域发展前景广阔,在前进的道路上面临着标准上、技术上、产业链上的诸多困难,这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新的影响和要求。产业发展,人才先行。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更应与当地产业结构紧密结合,不断调整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加快创新型物流人才的培养,促进川东北现代物流业的发展,提升川东北城市的经济地位和核心竞争力。

2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9年6月,欧盟执委会在世界范围内首次系统地提出了关于构建物联网的设想,并提出了12项措施来保障物联网的快速发展。该技术在交通领域,医药物流中广泛使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优化了管理。欧洲已形成的以冷链物流为核心的冷藏食品专营超市和专营物联网产品的智能超市,英、法、德等国也分别在机场货品分拣、集装箱海关通关等环节开展RFID 应用的实验。

我国对于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物流人才培养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高宇提到研发供教师教学适用的物联网教学管理平台,以及学生实训适用的停车管理平台等[1];杨海英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对高校实验室的有效管理[2];谈慧阐述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物流实训系统开发目标,对该系统可实现的功能进行了详细介绍,为物联网技术、物流管理等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实战化的环境[3]。陆晓东将物联网技术结合计算机专业的课程改造,嵌入物联网技术课程,优化课程建设[4];陈建松提出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高职“物流信息化”课程设计和实施方案,同时通过实施项目设计、实验实训和校企联合方法推动培养物流信息化应用操作型人才,实现学校和企业在用人机制上的无缝对接[5]。付玮琼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物流管理教学实训场所,实现对教学及试训过程的智能化和科学化管理,建立“三位一体”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6];刘小玲立足于闵台区域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提出了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即培养复合型人才,共享优质教育资源,重视基于物联网的物流中心实训室建设,加大校企合作,完善物流人才数据库[7]。

从研究中不难看出,目前高校对于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多数在于对于实验室的建设、相近专业计算机技术专业的改造,以及纯粹的物联网工程专业的建设,将物联网技术引入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研究还不具体,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与物联网环境下物流行业人才需求的衔接不够。本文正是在物联网与物流深入融合之际,立足区域产业结构背景而提出。

3物流行业中物联网应用概述

31物联网技术

目前,我国物联网应用于智能物流已处于理念提升阶段,逐步形成三大技术核心:感知技术、网络通信技术以及智能应用技术。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在物流领域的应用也在不断地丰富和扩展。

(1)感知技术。目前在物流行业中常用的感知技术主要用于仓库管理,运输调度管理,配送,供应链管理等多个方面。如表1所示。

32物联网发展趋势

物联网将会给物流行业带来质的飞越,未来其在物流活动中的应用和发展呈以下趋势:

(1)整合。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普及,使物流活动实现互联。一方面表现在实体的互联,亦即监控、跟踪、信息处理等;另一方面表现在业务上的互联,整条供应链系统的融合,打破传统工艺、流程界限,让物流更具柔性。

(2)共享。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追溯信息是物联网技术的首要功能,而将这项功能得以开放,普及终端,共享物流信息,会给物流注入新的活力。

(3)集成。目前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还比较单一,物流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体现出高效的运作,技术集成将是一个新的契机。

(4)创新。技术的魅力在于更新,物联网技术在应用中不断完善,并应用到更多的物流活动中,逐步使物流活动智能化。

33存在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给物流企业管理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因其尚处于初级阶段,一些物流企业仍然依靠传统的方式运作,加之东西部地区发展不均衡,其主要问题有:

(1)标准化。物流行业的标准化影响了保险业的进入,以至于物流法典一度夭折,标准化为行业发展奠定了基础。物联网是新兴行业,尤其是应用在物流管理中,按照各自为政而各行其是,网络与信息甚至技术都不会兼容,并不能发挥出物联网所应有的功能。

(2)成本。物联网的投入,无论是硬件、软件还是人员培训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这对一般的物流企业而言开支过大,尤其是川东北地区信息化作业起步较晚的中小企业。目前在产品价值高和企业利润大的领域物联网被广泛采用。

(3)安全。物流管理重在成本控制,而集约化管理思想体现了其管理精髓,各种公路物流港、园区以及基地应运而生。信息共享的确会促进企业间高效地运作,但是物联网具有的互通互联,使企业的信息安全遭受威胁。

4物联网环境下对物流人才的需求

虽然物联网技术在川东北物流企业中应用较少,但是新技术象征着生产力,随着物联网快速发展以及东西部物流业务的融合,物联网技术活跃在川东北物流市场指日可待。物联网技术与物流的结合彻底改变了原有的技术体系标准,产业的融合跨越了学科,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需要跨专业知识,理论与技能一体化复合型应用人才。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强调适应区域产业结构变化,强调技术应用能力,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应该肩负起振兴现代物流的使命。

5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以“能识别、快上手、懂操作”为宗旨,但在教学过程实施中仍存在多种问题:

(1)实践形式化。专业课程主要通过课堂教学完成,而实训室的局限只能片面反映运作流程,其他知识面只有通过理论来衔接,所以高校教学偏重理论。同时短期的校企合作,使能力拓展沦为精工实习,甚至企业观摩,校企合作也失去了本质意义。

(2)考证白热化。一方面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历来是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要保障,然而双师素质应该是具有相关领域企业一线工作经验,而不单单指拥有职业资格证书,考取证书与运作相去甚远。另一方面高职人才培养不能雷同于考证培训机构,证书仅仅是过程而非手段。所以无论教师还是学生获得了职业资格证书,不等于其职业能力适应市场的需要。

(3)产业边缘化。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符合当地产业结构,为区域经济的建设提供人才储备。然而人才培养与社会脱节,学生一旦走出高校不能为该行业贡献价值,导致一批人才跨行业就业,进而加剧了“物流行业火但专业冷”的局面。

(4)专业单一化。诸多高职物流人才培养都仅仅停留在物流上,没有结合物流发展的新趋势。飞速发展的物联网可以将物流管理进一步优化,带给企业高效的利益。所以物流人才培养应该融入大环境,涉入新领域。

6新环境下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直接关系到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川东北物流发展现状,结合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应用的趋势,反思高职高专物流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新环境下高职高专“一体两翼”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一体”即以教师带动学生知识、能力的提升为主体,教师是整个人才培养过程的核心。主要包括三个层面的含义:

首先,教师参与学习。高职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但具体实践仍不够熟悉,并且企业的新技术更新换代速度快,教师也需要不断地充电,高职教师有必要到企业接受培训和实习。另外,教师经过长时期的学习,对企业的运作有更深的认识,其知识架构比学生全面,更能促进学生接受企业的能力培养。

其次,教师参与企业的科研。教师在企业的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仅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同时通过项目攻关也为自身的能力提高拓宽了空间,丰富了教学经验和专业技能。

最后,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全程参与。一方面学生全程参与教师的学习,以教师学习带动学生学习,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将新知识高效、及时地扩散。其手段可以是理论教学、可以是校内实训,也可以是企业顶岗,教师和学生全程参与,打破“教师看,学生干”的培养模式。另一方面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高职学生的培养着重于实践,但是参与科研项目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分析能力。科研项目不仅能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还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两翼”是指在新环境下的物流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面不仅仅是物流领域,还涉及物联网领域,而且两者的培养权重持平。物联网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而在发展初期更需要这方面的人才填补市场的不足。任何行业的人才都不是接受单一学科的知识体系,尤其物流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的知识素养和理论支撑,物流人才所攻的就是物流和物联网两大领域。

当前世界高职教育形成了一些比较成熟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德国实施的“双元制”、美国的“CBE”、英国的“三明治”、日本的“官产学合作”、韩国的校企合同“订单”、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等[8]。对其分析,可以找出其共同点:职业教育必须有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是“一体两翼”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石。优势如图2所示。

“一体两翼”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杜绝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存在的弊端。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一体”防止实践形式化,教师与学生的“科研一体”为企业持续改善,让高校专业与企业岗位相吻合,防止产业边缘化。“两翼”是在新环境新趋势下,物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物联网技术的支撑,两个领域都应该被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培养新时期的物流人才。这样在校企合作中,可以不断地提升学生的认知,强化技能,提高物流人才的综合能力,才不会盲目考取职业证书,优化了高职院校教学,带动了区域物流产业的发展。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课外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明胶科学与技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