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就业方向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专业方向 校企合作 理实一体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a)-0158-02
计算机应用技术发展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刚起步,国家机关,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纷纷引入计算机辅助办公,社会上急需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综合性大学、职业院校纷纷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为当时社会培养了大量的计算机应用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一直都是最热门的专业之一,一直占据着人才需求排行榜的前几名,这种状态持续了20多年。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功能越来越丰富,价格却越来越低。到21世纪初,计算机基本普及,办公环境中:文档处理、数据管理、业务办理、信息展示等等都要离不开计算机。城市中多数家庭也都拥有了个人电脑,有的甚至不止一台,计算机使用者的年龄在不断下降。新成长起来的一代,对计算机的熟悉度非常高,他们对自己的计算机水平非常的自信,认为自己就是个电脑高手,在他们眼里,网上冲浪、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看电影听歌曲等等就是计算机的所有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逐渐冷下来,甚至到了招生困难的境地。
1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概述
计算机应用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下设的一个二级学科,该专业应用十分广泛,它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基础,突出计算机和网络的实际应用。
传统上,该专业一般文理兼收,不但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理论和应用开发技术,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又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际动手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开发、维护等工作。随着社会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就业稳定率下降。
权威统计机构“麦可思”花了3年时间开展持续的企业调研后,了2011年麦可思大学毕业生就业分析报告。该报告中列出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好的一些专业,分别用红黄绿牌来分级预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榜上有名。麦可思指出计算机相关专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计算机类专业失业量较大,但是相关行业对于人才的需求非常旺盛。仅以软件行业为例,每年人才缺口大约几十万。人才供给和需求不匹配的原因在于目前的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对于这类的专业,以满足社会需求为目标,改进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
从这个结果看,当前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不是饱和了,而是人才的专业性不突出,专业技能与企业需求之间存在差距的问题。从2009年开始,我们也一直进行着企业走访和毕业生跟踪调研,我们的调研结果和麦可思的结论非常的一致。每年到我们学校要毕业生的单位一直不断,动手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综合素质高的学生,总能在第一时间找到自己满意的单位。连续多年,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初次就业率都保持了100%。但后期的职业稳定率和对口率与以前相比,有明显的下降。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无法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
2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突破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几乎到了存亡危机的时刻。院校必须开展深入的专业建设,采用了不同的改革方式,来破解当前的困境。具体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 细化专业方向
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原来的专业名称后面加上具体的应用方向。那样,培养的人才专业性更强了,也更加符合当前社会的需求。例如: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有“嵌入式与计算机架构技术方向”“云计算技术”“软件技术(应用本科)”三个培养方向,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信息系统运行与维护”,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智能楼宇技术”,北京农业职业学院的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方向为“动态网站开发技术”。
目前,比较适合高职院校,社会需求度高,发展前景好的计算机应用方向有软件技术(理科)、物联网技术(文理兼收)、移动互联技术(理科)、动态网站开发(文理兼收)、网络安全技术(理科)、网页设计(文理兼收,可招美术方面艺术生)、平面广告设计与制作(文理兼收,可招美术方面艺术生)等。计算机技术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在它应用的每一个方向中都已经诞生并继续诞生出新的学科和专业,像比较新兴的移动互联技术、物联网技术等,都有着巨大的发展前景。学校在选择应用方向的时候,最忌一窝蜂,而是要突出自身特色,给社会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例如北京北大方正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就有一个“方正激光照排”方向,充分利用了方正集团自身的产业优势,教学与产业互助发展。在专业方向的选择方面可以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
(2)当地行业企业人才需求与;
(2)学校的优势资源与发展方向;
(3)学生生源情况(文理科情况和招生地域);
(4)专业师资与实验室条件。
2.2 与企业合作办学
校企合作是一种注重培养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校企合作做到了应社会所需,与市场接轨,与企业合作,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全新理念,为职业教育行业发展带来了一片春天。当前校企合作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摘 要 很多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课程,然而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对此进行研究,主要分析课程开发实践路径。
关键词 物联网;实验室;智能教学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9-0086-02
物联网指的是一种物体与物体间进行连接的互联网,是严格按照相关协议对专门的设备进行连接,实现互联网、任意物品间的相互连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从而实现智能化识别、跟踪、定位等目的的全新技术。人们将其誉为第三种类型的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的又一次革新,被视为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业务和应用。因此,物联网的核心技术依然是互联网,它是对互联网技术的延伸,其用户终端覆盖世界上全部的物品,能够实现包括物品与物品之间的通信。
1 物联网专业课程开发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高校物联网课程开发现状 物联网是由负责标识物品感知层、负责网络接入和信息传播的传输层、负责信息分析和应用的处理层等三大部分构成的庞大信息系统。物联网技术涵盖材料、通信、信息、电、机等各个领域。作为新型专业,物联网在很多高校已经存在。本文分析各个高校的情况,为物联网课程开发提供借鉴。从培养层次角度来看,大部分高校主要是培养中级技术人员,只有少数高校侧重培养高层次人员,与此同时重视培养产品研发人才的也是少之又少。从培养方向看,高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集中在三方面:1)系统维护以及调试;2)相关设备安装;3)项目管理以及施工。从招生规模看,各个高校的招生规模主要是1~2个班,与其他学科相比,招生人数较少。从主干课程看,近几年高校同时考虑到应用程序、电子技术等方面技术,如安卓系统、C语言编程、安装智能家居、电子电路等。很多高校招生学生较少,而且培养方向也有所不同,主要集中在管理、生产等方向,很少涉及产品研发。
物联网课程开发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定位间存在矛盾。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多数高校物联网人才培养主要是设备管理、维护、调试等人员,少数涉及产品开发,这说明该专业主要是提高学生物联网基本技能。换句话说,大部分高校的课程集中在物联网终端以及感知这两个层次。然而课程设置与此情况存在明显矛盾,多数课程侧重物联网相关程序开发,难以充分显示出人才培养方向。
2)教材难以满足发展需要。一是教材知识跟不上发展步伐。目前,很多特殊学校仍然采用十几年前的教材,存在严重滞后性。同时,一些学校过度重视学生的理论知识,而忽视今后踏入社会的情况,忽视培养他们适应社会发展的能力,难以适应物联网的发展。可见,教学内容缺乏实用性,与今后发展需求存在矛盾,难以满足今后发展需要。同时,教学过度重视灌输书本知识,难以达到切实效果,反而会引起学生反感,进而降低学习的积极性。二是教学内容较难。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材较难,偏向理论,加上学生基础差,因此达不到教学效果。
3)实训场所落后。多数高校使用一些市场上较为常见的设备,确保先进技术以及设备。实训场所对于提高学生技能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也明显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与此同时,物联网中的RFID、传感等技术都发展较快,设备更新较快。但是很多高校开设的实训课较少,而且相关教学资源落后,难以提高学生的物联网技能。
2 课程开发实践路径探索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目标是课程开发的基础,对于课程设置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实践表明,培养目标是否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直接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培养目标包括:社会对人才需求;行业发展;培养人才类型。其中,现阶段社会需要的人才大致分为四类:1)研发类,主要工作是开发硬件以及软件、设计系统等,要求具有完善的物联网知识,而且在创新方面具有较大的潜力;2)施工类,工作是设备调试、选型以及制订具体施工方案等,要求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3)运营维护类,工作是系统管理、测试等,技能较强,而且熟悉物联网的大部分技能;4)营销类,工作是服务客服、产品营销,熟悉一定的技术以及技能,而且全面了解产品的特点以及使用,同时善于与人交流。
强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对于物联网教学发展具有现实意义。首先,代表着教育理念的重大变革,也象征着一种教育发展趋势或教育潮流;其次,作为一种先进的、科学的教育理念,校企合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知识、业务水平和专业素养,使学生更加勤奋、努力地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校企合作强化了学校的教育、管理,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学生职业生涯的有序衔接,不仅帮助企业找到优秀的人才,还使学校的教育工作更具有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
为了制订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方案,学校应该与企业进行合作,并以企业为核心,无论是市场调查还是技能培养,都应将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与企业相结合,一方面与企业进行合作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一方面在课堂上将教学与实践进行结合,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按照工学结合制订培养计划,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并高度重视培养学生的就业习惯与就业意识,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岗位技能训练,还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以此来满足社会的需要。要想充分发挥此种方法的作用,学校关键点在于建立一个完整的评价系统。借助这个评价系统,可按期对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技能进行考核与观察,不仅可以充分评价人才培养的质量,还可以检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因此,校方应积极与企业进行合作,并展开评价活动,检验学生在企业实践中是否具备专业水平、专业素养。由于企业与学校各自的目的存在差异,因此在学校中主要以评价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为首要目标,以此来确保评价的客观性。
开设特色课程 高校的人才平培养有所不同,因此应当结合自身特点,开设特色课程,形成差异化课程,如农业学院设置物联网农业,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如进入培育阶段后,可以采用物联网技术及时掌握种植环境状况,如温度、湿度、CO2等信息。同时可根据收集的信息设置自动检测,对产品进行及时管理,那样可以高效应对环境变化,马上采取措施,确保幼苗生长环境最佳。进行温度信息采集,能够远程调节适宜的温度,高科技的应用不仅可以减少人员成本,而且能确保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质量以及产量。在生长过程中,有关工作人员同样可采取物联网监测功能,这样有利于农民及时、准确掌握植物的生长环境、营养情况及病害虫情况。利用传感器能够及时获得土壤、水分、光照等情况,通过监测的结果分析,可帮助农民改善植物生长条件,进而减轻病虫害的损伤,稳定作物的生长条件,运用光感科技获得信息对产品进行科学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家居设计专业课将其应用于家居建设过程中,通过综合布线,建成一个具有网络通信、安全防范、智能控制以及音视频等效果的实验室。
强化教学资源建设
1)强化实验室建设。相关人员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是改造。物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具有较快的更新速度,目前不少高校实验室已经难以跟上时展步伐,导致大量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为此,高校应当强化对此类实验室的改造,置办一些先进设备,同时全面考虑经济、安全等因素。另一方面是新建。高校可新建具有针对性的实验室,如智能类型的家居、安防、交通等。如智能家居,在软件方面,其网口的驱动设置为10 M/100 M的适应模式,其无线网Wi-Fi设备驱动应用802.11b/g;Tvout驱动是NTSC模式,3D驱动是Graphics;视频驱动支持JPEC CODEC的标准;GPS驱动支持全球定位;网络协议设计支持大部分应用,比如HTTP等。在硬件方面,主处理器是应用ARM13,网络盒应用家里现有的无线Wi-Fi设备;GRPS模块应用SiRFStar IIIGSC3F/LP.7979,在捕获时是144 dBm;VGA接口应用液晶显示器,将250 M内存集成,可以播放出高清视频。
2)在智能教学环境中的应用。物联网信息技术主要是指依据相关的网络协议,通过GPS、射频识别、传感器、感应器等先进技术工具,实现物体、互联网间的连接,并在网络中完成信息的交换,最终达到监控、定位等效果的全新技术。通过物联网信息技术可以构建出智能化的教学环境,让学校直接在智能化教学平台中对校园中的各类电子设备进行管理。例如:教师或学生走进教室后,校园网络中的温度感应系统可以依据教师身体温度,对中央空调的温度进行调整;光线识别系统可以对教学环境的亮暗程度进行判断,之后自动启用相应的照明设备;人像识别系统则可以识别出进入教室的人是教师还是学生,如果进入对象是学生,系统将会启用自动识别签到,若是教师进入则自行启动课堂中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并直接将学生的签到信息发送到多媒体设备中。此外,智能化教学环境运行时,如果多媒体设备出现故障,物联网络中的传感器系统能够及时对故障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并传送到校园网络管理平台中,提醒相关的管理人员及时进行维护和检修。
3 结束语
如今社会是信息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更新较快,同时互联网、电脑等技术也得到长足发展,而且对于物联网发展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实现新技术的革新与进步。物联网是一种全新的科学技术,是信息、通信、互联网技术的结合体,为人们生活、生产的需要提供了庞大的信息量,其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实现了信息的传输、感知与交互。本文基于物联网概述以及前景分析,剖析该专业课程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进行课程开发的行之有效策略。■
参考文献
[1]赵雨境.以“三线并重”为核心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J].学园:教育科研,2013(1):12-14.
[2]唐敏,尚勇,林昕.高职院校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与构建[J].物联网技术,2014(2):85-87.
[3]王其,等.基于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探索[J].科技信息,2013(12):23.
[4]马勇赞.以“体系架构”为核心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探索[J].科技视界,2015(3):211.
【关键词】电信专业 物联网技术 校企合作 教科研
近几年来,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以下简称电信专业)在市场经济与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潮中遇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岗位操作工严重饱和,新岗位设置不明朗,招生人数连年滑坡。与此同时,以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为重点的市场调研在全省职业教育界广泛开展,从2011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团队进行了大量的行业企业调研、同类学校走访、专家咨询,进行了多次研讨,抓住无锡物联网发展机遇,确立了在电信专业建设中嵌套物联网技术的新思路,着力打造电信专业升级版。同时,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评价、师资建设、校企合作、基地建设等方面也逐步完善,提高了电信专业适应新形势、新技术的能力,更大程度符合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专业焕发出新活力,为电信专业的内涵建设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
一、电信类专业嵌套物联网技术的可行性分析――市场给力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被提出,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技术、传感网络(WSN)技术、GPS卫星定位技术、M2M物物数据通信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
电信类专业中涉及的物联网相关技术比较多,尤其是传感器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广泛。最近几年,物联网的发展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活力,物联网超过一半的标准采用无锡创造,物联网技术与应用产业成为无锡的一个热点,也必然会成为新一轮社会发展的一个增长点。目前而言,物联网尚处于产业化初期,对于人才的需求体现出高端性,研发和设计人才需求量比较大,但随着近期智能交通、智能环保、智能安防等应用项目不断催生,系统安装、调试、维护等方面的一线技能人才需求量也在逐步增加。所以,电信类专业与物联网技术匹配度还是比较高的,无锡物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为电信类专业毕业生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就业机遇。
二、专业建设以校企合作为平台――善借外力
专业建设的传统做法是通过市场调查,先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组织教师研讨构建课程体系,然后购买各种实训设备,最后派教师参加培训学习,开发课题,组织教学。这样一种按部就班的专业建设方式看似有条不紊,但实施起来很难完全对接,由于物联网技术的特殊性,目前各厂家的实验实训平台很难与课程体系完全符合,教师参与的各类培训也很难与要构建的课程完全吻合,教师感到力不从心,甚至无从下手。对于一个新的专业方向来讲,首要任务应该是解决开什么课(教什么)和以什么形式上课(怎么教)的问题。职业教育具有明确的职业价值取向和职业特征,以及较强的职业定向性和针对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是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探索校企合作共建专业的体制机制已成为专业建设的必由之路。结合几年来的专业实践,我们认为:专业建设应以校企合作为平台,要善借外力,借力使力。
我们成立了包括政府、企业、行业、专业专家在内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组织讨论交流,集聚本专业的专家和高技能人才为专业建设把脉领航,按照企业用人标准设置专业学习内容和课程标准,市场有什么,我们开什么;市场缺什么,我们添什么;市场淘汰了,我们就不学。初步形成了学校与行业、企业、研究机构及社会其他组织共同建设本专业的良好局面。
2011年,我校作为成员单位,加入无锡物联网职教集团,以无锡中电科物联网创新研发中心为理事长单位,江南大学物联网工程学院和美新微纳传感系统有限公司等8家单位为副理事长单位,此举也为校企合作、专业教师培养等建立了很好的平台。2012年物联网职教集团积极发挥在高职人才培养体制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探索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路径。与企业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无锡海力士半导体与我校签订长期合作协议,每年为我校提供6万元的建设基金用于“海力士订单班”的学生奖学金和发展基金;无锡红光微电子公司每年接收我校两批电信专业学生下厂顶岗实习。2012年,我校又和无锡泛太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校企共建了物联网基础实训室、物联网综合实训室、物联网开发实训室,涵盖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等物联网领域。双方互派学员,企业提供数据源代码,学校引进技术,开发产品,教学内容贴近市场、贴近生活、贴近实际。
另外,我们积极以亚太经合组织(APEC)实训基地(无锡市公共技能实训基地)为依托,研究校外基地建设的配套问题,研究校内外实训基地的相互补充和相互完善机制,定期组织教师学生去该基地实训,近距离感受物联网技术。
三、专业建设以教科研为突破口――提升内力
教什么、怎么教的大方向问题解决了,如何让各部分内容有题可做、有机组合、有效衔接呢?这就是内涵建设。必须找到专业建设的突破口,只有找到突破口后,专业建设思路才会更加清晰,建设任务才会更加明确,建设过程才会更加快速。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成为他们幸福的生活,使一节节课不至于成为教师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么你就把教师们引到从事教育科研的幸福道路上来。”教师群体的专业生活方式,决定着专业高度。
第一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通过物联网产业重点领域及人才需求的现状分析,明确物联网技术工作领域,研究物联网背景下本专业在学习领域与工作领域的关系,研究本专业的核心能力和核心课程。物联网应用技术方向除了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以外,还要系统学习专门化方向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传感器原理及应用、单片机技术及应用、EDA技术、RFID原理与应用、物联网通信技术、无线传感网原理及应用等。在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构建中,着重注意以下四点:一要“有眼光”,通过市场调研,研究物联网技术与电子技术的衔接点和衔接面,在原有专业基础上科学规划,提高专业对于物联网产业化初期的适应性,提高专业发展对于物联网发展的前瞻性。二要“促就业”,要根据物联网人才培养的要求,研究相应的岗位能力,解析相应岗位的能力与学生核心能力的关系,促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三要“优课程”,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建设的文本性资料,其涉及的内涵要求关键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因为物联网技术的嵌套,课程改革的力度必将加大,课程的选择和课程内容的选择至关重要。以基础课程、实践课程、主干课程、课程排序四个方面为维度研究电子类专业新的课程体系,研究课程内容、实施时间、课程深度、课程难度的关系,提高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四要“会变通”,目前无锡的制造业市场已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刻,人才培养的规格肯定要顺应市场规律发生变化,在执行这个方案的过程中,一定要确保方案的实时性。
第二是自主开发校本教材。传统的实训设备和教学资料已不能满足现行教学要求,我们针对物联网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的不同技术特征和相互之间的联系,结合自主要求,努力开发教学讲义。具体说就是由借鉴无锡泛太的产品转向自主开发实验实训项目产品。在整个开发过程中,先科学分析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确定实验实训平台的功能需求,同时大力参与企业项目,进行剖析转换,孵化生成,使之适合教学需求。在此基础上组织专家和教师确定实验实训项目的功能、实训项目名称、教学组织形式等具体内容。目前已经在智能交通和智能物流两块全面铺开,这种做法也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职教专业发展的问题,如课程体系与实训平台不吻合、教学脱离实际、兼职教师难聘任等问题。
第三是全员参与课题研究。依托名师工作室的支撑,鼓励全体教师通过专项课题研究解决自身发展的“高原”现象,要求每位教师主持或参与至少一项校级课题,2012―2013年度无锡市教师教科研专项课题“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中嵌套物联网技术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2WXJYD6)成功结题,多位教师的论文在各级各类评比中获奖。这些“接地气”的措施不仅让教师们增强了教科研能力,更主要是拓宽了他们的专业知识面,增强了驾驭本专业知识教学的能力,课堂教学有题可做,得心应手。
四、形成合力,充分激发专业活力
专业建设的过程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通过两三年来的共同努力,市场―学校―企业―教师―学生五位一体,形成了推动专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这种在电信专业教学中嵌套物联网技术的专业教学模式逐渐得到了学校、企业、行业和社会的认可,呈现出教学有实际项目、学习有可行目标、实训有配套基地、就业有对接市场的蒸蒸日上的好势头。本专业也因此激发出新的活力,近两年毕业生就业率连创新高,社会效应不断扩大,招生呈现上坡趋势。在2013无锡市职工技能大赛中,我校青年教师参加物联网智能家居项目,获得一等奖。2013年6月,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成功创建江苏省中职品牌专业,使我们的专业建设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当前中高职并存的局面下,我们也在研究不同层次类似专业建设之间的衔接和沟通问题,明确了通过合适的内容与方式来进行衔接与沟通,科学定位,合理配置项目资源。今年除了原定计划外,又和无锡城市学院确定举办“3+3”的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教体系试点项目,我校申报的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专业代码:590129)也被批准为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新增专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坚信,电信专业建设的道路必定会越走越宽广。■
【参考文献】
[1]熊泰蓉.浅谈新形势下中等职业学校电子专业的教学改革[J].成才之路,2011(15).
[2]李爱涛,孙桂萍,唐艳娜.浅谈校企合作对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影响[J].价值工程,2012(28):272-274.
[3]周稽裘.现代职业教育要突出强调转型发展[J]. 江苏教育,2013(44):21-23.
《科学资讯》2012年第19期《电子与信息技术专业“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一文指出:“三段式”校企联动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三大阶段、四个步骤来完成。
【关键字】物联网,卓越,创新创业,方案
0物联网发展的背景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在物品上内嵌电子标签、条形码等能够存储物体信息的标识,通过无线网络的方式将其即时信息发送到后台信息处理系统,而各大信息系统可互联形成一个庞大的网络。从而可达到对物品进行实施跟踪、监控等智能化管理的目的。物联网可实现物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
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物联网前景非常广阔,它将极大地改变我们目前的生活方式。它把我们的生活拟人化了,万物成了人的同类。在这个物物相联的世界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物联网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1卓越计划及创新创业型人才需求
国家教育部于2009年决定实施的“卓越工程师教育计划”,是为顺应国际发展趋势;适应国家工业、企业需求;增强我国核心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养各类型工程师的重要决策。作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也应顺应这种发展趋势,提升自己的核心竞力。
创新创业人才教育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为核心,以培养创业素质和能力为目标,以开展创业实践活动和实施创业项目为载体,把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个过程可以说是一个系统教育体系,包括:更新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与教材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
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分析高校的特点,创新性的提出采用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以学术带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高职高专以技能带动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模式,独辟蹊径,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具体包括科学定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多维度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健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全面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方案。
2物联网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及规格
2.1人才培养目标
物联网工程专业人才需求随着物联网的发展和完善,物联网将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工业监测、高效农业、健康护理等诸多领域,且应用不断延伸,未来将成为一个无孔不入的网络,成为一个具有上万亿市场规模的庞大产业。面对规模宏大的产业变革,对从事物联网工程与技术的专业型人才的需求将与日俱增,这些需求总的来说主要体现在研发和应用两个领域。
在研发领域,目前,我国物联网技术的研发水平已位于世界前列, 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已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要国家。因此物联网专业要为社会培养研究型人才,以便在产业链上游形成创新型的研发团队,使我国在新兴产业和自主知识产权方面掌握主动权。
在应用领域, 整个物联网产业链中涉及的环节众多, 包括RFID 和传感器网络硬件平台的生产制造者、各种应用平台的开发者、解决方案的提供者、运营商、终端客户服务等。众多的环节需要大量掌握物联网专业知识的从业人员。
本专业培养的学生要知识结构合理,具备扎实的电子技术、现代传感器和无线网络技术、物联网相关高频和微波技术、有线和无线网络通信理论、信息处理等基础理论,掌握物联网系统的感知层、传输层与应用层关键设计等专门知识和技能,并且具备在本专业领域跟踪新理论、新知识、新技能的能力以及较强的创新实践能力。
2.2人才培养规格
1)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具有勤奋好学、勇于创新的精神。
2)具有基本的工程技术基础理论,系统地掌握相关领域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具有知识更新能力。
3)掌握信息获取、处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设计、集成、应用及计算机模拟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4)具有物联网领域所需要的绘图、运算、实验、测试、表达及工艺设计技能及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自学能力。
2.3物联网卓越人才培养形式
1)本科教育
① 新专业培养:四年制物联网/传感网新专业,基础扎实,培养周期4 年;
② 新方向培养:在现有课程基础上新建物联网、传感网专业方向,在大二、大三学生基础上补充特色课程,培养周期2-3 年。
2) 研究生教育成立物联网/传感网研究生新专业,培养人才层次高,培养周期3 年。
3) 社会培训/就业培训针对传统培养的长时间及社会需求的急迫性的矛盾,社会培训在近期内是最好的暂时缓解人才需求的培养方式,电子信息类毕业生通过半年到一年的社会培训,或高校大四学生的就业培训,可以在1 年左右时间实现人才培养。
2.4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建设学科基础平台: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场论与复变函数、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C 语言程序设计。高数和工程数学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必须开足,其中,场论与复变函数是为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做铺垫。电路分析及模拟、数字电子技术为电路设计奠定了基础,系统底层设计需要C 语言做支撑。
专业基础平台:数据结构、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Java 程序设计、操作系统、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这些课程是计算机和通信专业的核心课程。例如计算机专业考研的专业统考科目就有数据结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网络,Java 程序设计则是当前流行的面向对象网络编程语言等。
方向模块:电磁场与电磁波、微波技术与天线、传感器技术、RFID 系统应用、嵌入式系统。
3 物联网卓越工程师人才规格培养条件
3.1实验室建设
(1) 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立足于自主开发建设,以降低建设成本。通过专业教师直接参与实验室建设可以增强教师的实践水平,还可以增强教师对实践教学环节的掌控能力;
(2) 物联网专业实验室不仅有先进的设备,还要提供现代技术氛围和最先进的管理软件。在建设过程中,企业将全程参与沟通,选择使用率高、起点高、能体现物联网应用前景的项目建立实训环境,建立符合市场需求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实训室,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知不觉中地积累到最先进的物联网应用技术工程和开发经验;
(3) 物联网专业实验室采用校企合作的模式,邀请技术公司一线工程师课堂授课,支持骨干教师参与企业项目合作开发,做到教学信息和市场同步;
(4) 物联网专业实验室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实训,也可以开展对外技术培训和未来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3.2专业建设保障措施
(1) 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评价体系改革。物联网工程专业建设以应用为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走产学研道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重视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动手能力。利用教育信息化技术,采取多媒体授课,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
(2) 整合资源,逐步形成特色的专业学科群,学科群的建设与形成有利于发挥学科间的综合优势,并加强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在学科群建设过程中,学科建设应注意发展相关基础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以技术渗透为前提,组建跨系、跨学科的学术团队,建设以科研攻关为任务的跨系、跨学科的研究中心,积极引进优秀教育资源、科研资源,整合学校现有资源,并形成相关学科群的师资队伍与学术团队。
(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素质、实践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提高物联网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学校应该加强物联网专业具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努力提高师资队伍的业务水平和工程能力,不断更新和拓展物联网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
(4) 扩大交流,走开放办学之路。高校进行物联工程专业建设应加强与地方政府、大中企业以及兄弟院校的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交流,走开放办学之路。
物联网工程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科学与工程素养,系统地掌握物联网技术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与方法研究,能在工程及实际应用中从事物联网技术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工作, 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掌握多学科交叉知识的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坡,吴彤,匡兴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1,(01):18-22.
[2]黄孝斌.物联网应用实践[J].信息化建设.2012:104-120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专业建设;师资队伍;科研平台
中图分类号:G642
1 计算机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和人才需求分析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招生以来,我国的计算机专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过程。近十年来,计算机专业的招生数量始终占据着各高校理工类专业之最。由于就业状况良好、工资薪酬高,各学校的计算机专业受到考生与家长的关注,吸引了大批高分学生。然而,最近几年就业市场上呈现出一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即一方面,大量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难以在就业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岗位,另一方面,IT企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仍旧旺盛,而且经常抱怨难以招聘到急需的人才。
其实,与其他专业想比,计算机专业有着许多难以比拟的优势,诸如计算机专业的培养过程有利于增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计算机技术人才容易转入其它行业等。另一方面,信息产业仍然属于朝阳产业。因为,我国的软件行业刚刚进入成熟期,市场潜力巨大。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社会已经从最初的信息时代过渡到后PC时代。目前,我国已经将集成电路、软件、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的发展提高到战略高度。同时,新的应用与技术的需求催生了新的研究热点,诸如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而这必然导致社会对从事这些技术岗位的专业人才的新增需求。此外,计算机学科是一门基础性学科,它在信息技术领域占据着核心地位。从总的趋势来看,社会对该专业人才的需求始终呈增长趋势。
2 我校的特点与现状分析
我校属于近年来由专科层次学校升格而成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相对于“老牌”的本科院校,在办学经费、仪器设备、师资力量、教学科研水平、本科办学经验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距。但是也应该看到,我校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优势:(1)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关系较为紧密,从而有利于争取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和企业横向项目支持。(2)尽管财力有限,但是可以集中有限的资金重点扶持少数的校级特色专业。
3 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实施方案
3.1 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意义
我校是专业横跨经济学、法学、文学、工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门类的综合性普通本科院校,但是各个学科的发展并不平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可以促进我校工学类专业的发展,优化现有的学科专业结构,并且为今后设置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等工学类专业打下基础。山东省一直将信息产业列入重点发展对象,且拥有浪潮、中创等一大批优秀IT企业。目前,山东省对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需求很大。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培养技术型、应用性人才,既可以缓解省内软件人才缺乏的局面,充分发挥我校为地方社会与经济发展服务的作用,又可以为今后“集中优势研究方向,建设地区性技术研发中心”的专业发展目标奠定基础。
3.2 我校加强计算机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
经过多年办学经验的积累和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师团队初见规模,具备了承担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学的实力,这表现在:(1)办学基础。我校于1998年获准开设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办学历史,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2003年,开始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成人本科专业,并且在2009年荣获省级成人教育特色专业。2010年,我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本科专业开始招生。(2)师资力量。我校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专任教师53人,其中教授占9.5%,副教授占22.6%,40岁以下教师占总人数的70%。教师队伍学历水平较高,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5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29人,硕士学位以上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64%。(3)科研水平。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信息安全与密码学”、“工业控制技术应用”、“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为主的重点发展方向,在相关领域取得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成果,且部分成果达到国内学术前沿水平。2011年,经山东省教育厅批准建立山东省“十二五”高等学校科研创新平台――山东省高校信息安全与智能控制实验室。该实验室目前配置了高性能服务器集群、互联网环境指纹身份认证研发平台、工业自动化通信设备及过程控制平台、低温等离子控制与应用平台等研发设备。“十一五”期间,共承担纵向科研课题12项,其中山东省教育厅科研计划课题4项,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重点课题8项。此外,还承接了横向校企合作课题多项。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申请实用新型专利2项。在《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电子学报》、《通信学报》、《天津大学学报》、《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等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目前,实验室承担的主要课题有:“电阻壁模式不稳定性的数值模拟研究”、“互联网应用的隐私保护密码技术研究”、“涂装厂房空调加热器自适应控制算法与厂房内压力控制方法研究”、“多生物特征识别中的关键问题研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