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建设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建设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建设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建设范文第1篇

【关键词】妇产科护理学 网络资源教学 有效性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网络已经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也悄然的改变着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模式,网络教育资源也得到了普遍利用。为了能够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对人才标准的需求,我校妇产科护理学教学中融入了网络资源,意图探索网络资源环境下妇产科护理学教学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深度整合。本文从课堂教学效果的角度来看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网络资源教学应用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如下。

一、研究对象

本调查研究的对象是妇产科护理专业的在校大学生,这些学生都参与过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网络资源教学的学习。本次调查共分两次进行,课程开始初期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7份,有效回收率为99%。课程结束前针对上一次调查的群体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59份,有效回收率为86.3%,并利用SPSS13.0统计数据。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借鉴了丁兴富教授AAIU模型,以及AAIU三项指标(获取,应用,影响),并结合相关的课程和教学效果评估的文献和研究成果,将网络资源教学效果的有效性定义四个维度,即有效地获取、有效的设计、有效的影响和有效的应用。根据这四个维度,本研究在经过几经修改和调整后包含题目21个,Cronbachα信度系数为0.902。在效度上,经过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到KMO 值是0.863。上述分析表明,本研究中的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较好的效度。

三、研究结果

(一)妇科护理学网络资源教学应用的有效获取

妇科护理学网络资源教学的设计必须考虑到学生的需求,要重视考虑设计的可获得性。在这一方面可以从技术壁垒和时间分布两个维度进行调查。根据调查,在妇科护理学课程的时间分布上来看,有63.3%,一多半的学生(188人)每天有2-4个小时的空闲时间,有77人(占总数的25.9%)每天有5-10小时的空闲时间。然而学习者在空闲时间愿意花在学习上的人不多,有29.4%的人愿意花一半时间在学习上,而愿意花大部分时间在学习上的只占了11.4%,有一半以上(52.5%)的人只愿意花小部分时间花在学习上。而在学习者使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的频率方面,每月只登陆2-3次的和一周登陆一次的分别占了14.7%和19.7%,由此可见,学生空闲时间花在网络学习的时间严重缺乏。目前来说,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时间和课堂学习的时间在量上明显不对等,这也能看出,在整个学习体系结构中妇科护理学课程网络资源处于较轻的位置,见图1。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通过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足,限制因素有多方面,表现具体见表1,这些方面的限制因素使妇科护理学课程网络资源建设中的一些教学及技术方面的问题凸显出来,应引起注意。

(二)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资源教学的有效设计

网络资源学习的目的是基于资源的学习,所以网络资源的建设应该能够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根据调查,学生更喜欢有多媒体和音视频等直观性强的资料。并且对网络资源中应包含的栏目期待栏目丰富,形式多样,见表2,表3,表4。

(三)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有效影响

通过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资源教学课程的实践及调查,我们发现,网络课程在妇科护理学的教学中产生了有效影响。

1.促进了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根据调查,有75.7%的学生认为通过学习网络课程能增加与老师及同学间的交流是,并且30.12%的学生和43.24%的学生分别喜欢网络课堂中的小组讨论和教师在线答疑,这都反映了学生间以及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的提升。

2.有利于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增加学习兴趣。构建妇科护理学课程网络资源的意图是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通过一个学期的网络资源的教学,在“您对网上学习这种方式是否感兴趣”一题时,选择较为感兴趣和非常感兴趣的共占了75.7%,63.7%的学生认为通过网络学习使其学习目标更加明确。有96.9%的学生都认为网络课程中提供的音视频、图片、动画等媒体对学习有帮助,甚至有很大帮助。

3.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及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学到了很多的课外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分析、判断、评价的能力,以及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四)妇产科护理学网络课程在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随着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通过Internet网络资源进行教学,提升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开拓创新的精神。有82.6%的学生比较喜欢课堂讲授和网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但是对于网络课程提供的教学资源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要方面明显不足,认为一般和不确定的将近一半。在教师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及时回复方面,也18.1%的学生选择不确定,也应当加强,具体见图3。

四、结论

从上面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看出,妇产科护理学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模式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内容的丰富,学习兴趣的提高,学习能力的提升都具有有效的影响,但是仍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有效应用方面还有所欠缺,这与网络资源教学在设计上以及实施的有效性及监督性有密切关系,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诸葛毅,吴忠勤等.高等护理精品课程建设与网络资源的利用[C].中华医学会第12次全国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年8月13日.

[2]陆爱平,肖灿华等.运用网络资源进行《护理学基础》课堂教学效果分析[J]. 南方护理学报,2005,(8).

[3]王佑镁.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教学有效性的调查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0,(5).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建设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性健康教育;医学职业院校;对策和方法

2010 ~ 2011年,作为临床教学工作者,笔者任教长沙卫生职业学院医护生性健康教育课程,通过两期的性健康课程教学,笔者深刻感觉到:第一,无论是哪一个知识层面的学生,提及“性”,开始都是避而不敢谈;第二,学生性健康知识缺乏;第三,在短短的12学时教学后,学生从开始时谈及“性”的脸红心跳,到学习后能够进行理性思考“性”背后深邃知识的青年人。结合自己教学实际,笔者就医学职业院校如何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性健康教育提出一些对策和方法。

一、优化课程和教学内容设置,科学构建性健康教育课程

普通院校中,性健康教育一般作为学生思想政治课程的一部分进行教学,更多的是从“性生理、性心理、性伦理”等方面涉及或切入,解决一般学生性健康知识和性道德知识缺乏的关键问题。医学职业院校性健康教育除了解决上述问题之外,更重要的是承担了以下任务:教育引导学生在有了合理的、科学的性健康知识以后,如何发挥职业优势,在未来的工作生活中能胜任“同伴教育员”角色。为此,笔者认为应主要从以下两个层面上构建医学职业院校性健康课程。

(1)构建层次分明、系统完整的性健康课程。医学职业院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性知识”扫盲问题。笔者认为主要内容可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针对学生的年龄、生理等青春期特点,入校时由性健康教育老师及时开展“青春期生理知识”讲座,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结合热门话题,讲授艾滋病等知识,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不良的严重危害性。第二阶段:由性健康教育老师系统、完整地讲解性知识,笔者主要讲授了“性知识的普及”“性传统及历史”“性道德”“性法律”“正确戴安全套”“性审美”六个方面内容,结合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爱情、婚恋等内容,教育引导学生提倡美好的爱情与忠贞的感情的和谐统一。

(2)构建与医学课程相结合的性健康课程。与其他普通院校相比,医学职业院校实施性健康教育最大的优势是能够充分利用专业课程阶段教学内容特点,建立相互融合的性健康教育课程内容体系,把性健康教育融入医学学习的全过程,让专业课老师也承担起性健康教育的责任。如在学习生理、解剖、药理等基础课时,可以由专业老师针对有关性健康方面的知识,重点阐述男女生殖解剖、生理周期以及避孕药等方面的知识;妇产科老师重点阐述怀孕生理知识、人工流产的危害、避孕药的知识、性传播疾病等方面内容。

二、建设青春活力的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拓展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1)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性健康教育成功的前提。普通院校性健康教育一般由生理老师或思想政治课程老师完成,而医学职业院校应充分发挥专业老师优势,建立由生理、妇产科等专业课老师组成的性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笔者认为,在性健康教育的课堂上,作为性健康教育教师的,其年龄不能太大,否则易产生“代沟”。因此,有了一支年龄适合、具有青春活力的专业课老师组成的性健康教育队伍,有利于充分发挥老师知识结构、年龄优势等方面的特点,便于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增加亲近感,医学职业院校性健康教育也就成功了一大半。

(2)积极采取案例研讨式教学,不断拓展课内外教学交流与互动。在上课时,笔者积极采用案例式的教学方法,将平时收集整理的大量病案、图片、录像等带入课程。例如,在讲授婚前时,笔者将寒暑假后少女堕胎率比平时高30%、少女怀孕呈现出低龄化(最小的才10岁)等数据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对婚前进行讨论,所有学生对婚前和人流的危害性都有极为深刻的认识。上课时,笔者注意到性健康教育还要分“性别”对待,男生、女生有不同关心的重点,各种案例、数据尽可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求知欲和思考切入点。

本人的体会是:真正打动学生,让学生有感触的只是一句话:性,由心而生。如何看待,全在于你的想法。因此,通过性健康教育能够让学生有此体会,也就达到了性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建设范文第3篇

陈桂园:女,硕士在读,主管护师,讲师

陈桂园季兰芳胡野金庆跃

摘要目的:了解目前两种护理分科的认可度,找出生命周期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为今后教材的编写提供依据,为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设置疑问,引导思考。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人民卫生出版社相关课程的编者和我院首届国培班学员对两种护理分科的认知状态和倾向性。结果:67.1%的教师倾向于临床分科,32.9%的教师倾向于生命周期分科。结论:生命周期课程设置存在问题较多,改革阻力较大,但已经渐渐深入人心。

关键词 护理专业;课程设置;生命周期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05.062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he recognition of two kinds division in nursing curriculum setting

CHEN Gui-yuan,JI Lan-fang,HU Ye,et al

(The Medical College of Jinhua Polytechnic,Jinhua321017)

Abstract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acceptance of two kinds of nursing curriculum recently and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setting the life cycle curriculum.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the compil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set questions for nursing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guide thinking.

Methods:A self-designed questionnaire,editors related courses from People′s Medical Publishing House and the first national training students was sueveyed about the two curriculum of cognitive status and tendency.

Results:67.1% teachers tend to clinical division,32.9% teachers tend to life cycle division.

Conclusion: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setting of curriculum of life cycle,but has gradually win support among the people,although reform resistance are large.

Key wordsNursing profession;Curriculum setting;Life cycle

课程设置是整个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科学的、符合专业教学指导思想的并富有专业特色的课程设置是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基础,因而重新构建护理教育课程体系是护理教育改革的核心[1]。随着护理学教育的发展,我国目前有许多护理院校已经对课程结构进行了改革,而且改革的幅度和力度均较大,不仅仅限于在微观上对某些课程或内容进行修补,而是从宏观上打破了以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学科设置体系[2]。故我国现行护理专业临床护理课程目前存在两种分科,第一种按临床分科,分为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儿科护理;第二种按照生命周期分科,分为母婴护理、儿童护理、成人护理、老年护理。两种分科在我国各大院校分别实施,争议较大。2013年3~9月,我们开展了相关的调查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护理相关课程编者和国培班学员两部分。人民卫生出版社护理相关课程的编者87名,其中男23名,女64名。具有中级职称25名,副高以上职称62名。我院首届国培班学员46名,其中男1名,女45名。具有初级职称11名,中级职称16名,副高以上职称19名。这些编者和学员分别来自第二军医大学护理学院、黑龙江护理高等专科学校、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衢州职业技术学院等包括浙江省内及省外的38所高等学校及相关教学医院。

1.2方法本研究调查问卷在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基础上自行设计,经有关护理专家审阅并修改而成。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名称、教师职称、任教课程、课程设置倾向性、生命周期课程教学中最大的困惑和建议等。利用人民卫生出版社编写会议和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骨干教师国家级培训班集中学习的机会,现场发放问卷,现场答卷并现场回收。共发放调查问卷133份,回收有效问卷120份,有效回收率90.2%。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将回收资料建立数据库,录入数据进行分析,封闭式问题的数据采用描述性统计;开放性问题的数据进行逐条梳理,将其归类整理。

2结果

67.1%的教师倾向于临床分科,32.9%的教师倾向于生命周期分科。倾向于临床分科的教师认为内、外、妇、儿的传统分科与医院临床实际分科接轨;医护一家,与临床医学分科同步;系统性更强,符合以岗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临床分科,分科清楚,方便教学内容的设置,且与医学基础课程能较好衔接,便于学生理解,适合学生见习和实习。倾向于生命周期分科的教师认为生命周期分科体现护理整体特征,因为任何时段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不能用内外妇儿的临床分科进行割裂;人生每一阶段的表现不同,护理方式不同;此种分科更能突出护理这一级学科的系统性,避免知识讲授重复,更接近对生命科学的认识,与国际接轨,更符合护理发展方向。生命周期课程设置最大的困惑是师资的培养,承担每门生命周期课程的教师要求高,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融通,如何胜任。课程安排困难,教师分工以及教研室教学管理难协调。与临床无法接轨,内容安排上同一疾病应归哪科讲授不明确。与临床分科不一致,理论课与实习(学生下临床)不匹配。故有教师建议:生命周期课程为授课知识体系,临床分科知识体系作为网络平台,进行至上而下的改革。

3讨论

3.1生命周期课程设置问题重重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教师深切体会了生命周期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教学方面,课程改革后,师资队伍建设跟不上,老师固有的知识结构体系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在的教学需要。出现教师教学难,课程安排困难,教师分工以及教研室教学管理难协调等诸多问题。当然,有些学校有名无实,虽然按照生命周期来设置,但实际教学还是内、外、妇、儿各科,仍然抽出来分别由内、外、妇、儿等老师分开任教。也有些院校上了几届,又重新走回老路。学生方面,护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去向是各级医院,而绝大多数医院的临床科室是按照内、外、妇、儿的形式进行设置。生命周期课程模式与学生将来见习、实习以及就业所面临的临床岗位设置存在矛盾。为解决这一矛盾,有学者们在每一系统的教学过程中增设了综合模拟训练,使学生能运用系统所学知识解决岗位所需核心能力[3]。

3.2临床分科课程设置根深蒂固本调查结果显示,67.1%的教师倾向于临床分科,主要观点为临床分科课程设置与临床医学设置一致,与医院临床分科一致。现任的教师都是内、外、妇、儿学科体系下的学习者,对临床分科课程设置已经非常习惯。另外,生命周期课程设置与临床岗位矛盾突出,故观念根深蒂固,很难改变。唐红梅等[4]则明确指出临床护理学知识只是按照临床分科进行划分,护理学专业特色不突出。

3.3观念有所转变,课程改革渐渐深入人心随着医学模式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徐燕等[5]分析中、英、美三国内外科护理和成人护理课程理念中指出,中国护理课程体现的是以疾病为中心、以疾病治疗为导向、以医院为基础的狭义的护理理念;英国和美国的护理专业课程则更多地体现的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以健康维持、促进和恢复为导向,以医院、社区和家庭为基础的广义的护理理念。从倾向于生命周期课程设置的教师来看,这些教师对护理、人、以及护理和人的整体性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护理不同于临床医学,护理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需要突出护理的特色,需与国际接轨。诸如此类,突显了护理教师观念上的转变,说明了护理改革渐渐深入人心。刘玉美[6]认为现代护理学按照人的生命周期即胎儿期、婴幼儿期、少儿期、成年期以及老年期设立课程,这样的课程体系更加符合护理行业的发展,更能体现现代的护理理念。徐仁华等[7]报道,成人护理将内外科整合,整合教学节省了教学时间,提高了护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教师的全面发展和师生间的互动。

有研究认为护理学与医学是基于不同理论基础并相互依赖的两门科学,护理学是基于人文学理论的应用学科,医学是基于生物学理论的应用学科,以人为焦点的课程设置模式是护理学专业特色的需要[8]。自护理学成为一级学科以来,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是什么,护理专业的特色是什么,护理专业课程如何设置,众多问题接踵而来。生命周期课程设置将如何继续实施,真的值得深思并有待我们继续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闫瑞芹,沈宁,蒋艳.我国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进展及未来趋势[J].护理学杂志,2005,20(1):75-77.

[2]罗艳华,周英,苏茜,等.香港两所护理学院护理本科课程设置的比较和启示[J].护士进修杂志,2011,36(6):512-513.

[3]高薇,孙静,卢玉仙.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华护理教育,2009,6(9):393-395.

[4]唐红梅,岑金.我国护理教育的研究趋势分析[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33(1):89-93.

[5]徐燕,王志红,李家顺.中、英、美三国内外科护理/成人护理课程理念的比较[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6,23(12):1-3.

[6]刘玉美.浅谈成人护理课程建设[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6):80-81.

[7]徐仁华,王兴华.护理本科内外科护理学课程整合的调查与思考[J].滨州医学院学报,2013,36(2):129-132.

[8]赵杰刚,高木广文,细谷幸子,等.日本护理本科院校课程设置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学杂志,2012,27(15):87-89.

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建设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教育 助产专业 课程改革 能力本为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或行业技术需要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我院自2005年创办高职助产专业教育以来,为了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指导方针,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体现高职高专的办学定位,一直就如何提高高职院校助产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探索。虽然课程结构模块化、课程内容综合化等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成绩。但是,迫切需要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发优质课程产品,带动教师专业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了“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的工作要求,我们深入研究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就业岗位,确定了助产专业的职业核心能力是助产技术,对应的核心课程是“助产学”,针对目前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开展了对“助产学”课程以能力为本位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一、存在问题

我院高职助产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系统性偏差,这一偏差存在的最直接原因是课程模式陈旧。我们使用的课程由最开始本科教材的压缩到加大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再到强调实践性教学环节;学院任课教师学科本位的烙印深刻,“惯性”很大的按学科本位进行的,忽视能力分析和能力标准,课程不以能力为本位,能力培养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反映存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问题,用人医院反映助产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不够突出,职业特色不明显。

二、构建全新的课程体系

1.建立一支校企合作的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发现不管学校的教学内容如何先进,与临床一线所应用的最新知识、最新技术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实训设施如何先进,与临床一线最新生产设备总有距离;不管学校的专业课师资如何“双师型”,与临床一线技术专家、操作能手总有距离。由此可见学校本位的职教实施体系,在教学内容、实训设施、专业师资上有无法克服的缺陷。所以必须校企合作建立一支双师素质师资队伍。我们聘请当地各大医疗机构的助产专家加入我院助产专业教学团队,借助其已有的行业影响力并通过参加助产专业建设进一步深化院校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提升我院老师在助产专业领域里的影响力,熟悉助产领域行业现状掌握行业发展趋势,提高专业教学改革能力和水平。

2.明确“助产学”课程目标。根据聘请的助产行业专家所提出的助产士职业能力要求,通过职业分析,对职业岗位、临床工作过程,以及助产人才规格的要求进行充分的调查,再考虑学生自身的素质,依据国家地方教育方针和政策、学院的条件等,明确的课程目标。“助产学”课程目标为具有规范地进行产前检查、正常接生、产后处理、新生儿处理的操作能力;具有对难产及产科危重病人的认识和应急处理能力。突出的就业导向性,满足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性质和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劳动力个体的职业生涯更好的发展的目的,实现培养技术应用性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目标。

3.确定“助产学”课程内容。在以能力为本位课程观的指导下,“助产学”课程内容的确定依据是课程目标,根据上述助产专业工作分析获得的职业能力要求和标准来组织该课程内容。“助产学”课程内容的选择是围绕能力要求进行组织,即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这些知识的组合不是简单的课程内容叠加,而是以能力需要进行有机整合。我院“助产学”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女性正常解剖生理特点、正常分娩、异常分娩,以及常见医疗技术操作等四个模块。“助产学”课程中实践技能训练是紧紧围绕助产职业能力要求确定核心技能和一般技能,分层次和重点进行不同的训练。课程内容中的职业态度和素质内容,是贯穿在整个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的全过程中,进行精心的设计,使其能够确保达到课程目标要求。

4.开发“助产学”教材。我院自创办高职助产专业以来,使用了很多不同版本的教材,如“妇产科护理学”、“产科学”、“高级助产学”等,这些教材的不足之处是学科体系突出、教学内容滞后。遵循助产专业以能力为本的人才培养原则,根据我院高职助产专业学生的特点和助产专业发展趋势,组织本专业教学团队对使用的教材进行“二度开发”,不断把助产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反映在教材中,使教材处在动态开发之中,形成活页化的教材。

5.制定“助产学”课程实施措施。高职助产专业以能力为本位的“助产学”课程实施必须以学生为主体来组织进行。教师要转变给学生灌输知识的角色,应根据课程内容采用利于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聘请的校外助产专家和本院专职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根据“助产学”课程的四个模块分别由四位教师负责组织教学,再把模块中理论和实践知识具体分配给每个教师。该课程的四个模块分别放在第1、2、3学期进行教学,并且要求学生每学期保证1周临床教学实习(由合作医院管理),从了解岗位要求的基本素质和技能开始,到参与孕产妇基本生活护理和孕产妇疾病的观察与评估,直到独立完成各项助产专业技能。这样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学生在校内根据助产专业教学的要求参与各种以理论知识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活动,在校外根据市场的需求以“职业人”身份参加与助产专业相关实际工作,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由于学生入校就接受助产职业教育,并贯穿于整个学校教育之中,反复不断进行技能强化,彰显我院助产专业办学特色。

6.创新“助产学”课程教学模式。以能力为本位职业课程教学,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的要求较高,需要改变单一的课堂讲授形式,要尽可能与助产士职业岗位、工作情景相联系。采用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法,如借鉴国外职业教育较成功的项目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行动导向教学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