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数字经济新形势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摘 要】现代信息技术可以被看做是有效的实现高水平的政治参与和信息化的政治民主的一种手段,尤其是网络技术,它将是新世纪最重要的民主参与手段和工具,它将把人类带入“电子民主”的新时代,加速人类的民主化进程。但是但是电子民主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现实性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一、电子政府在实践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网络拓宽了民主渠道的同时,人们也开始反思。由于网上直接管理的工作方式和政府与公民间的实时互动对政府的素质、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很高,而政府工作人员科技素质普遍欠缺,责任机制有待建立,目前还谈不上满足电子政府的实际运作要求。
以我国为例,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在一场题为《电子政务: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演讲中指出,目前各级政府主管部门大张旗鼓提倡电子政务、网上办公等信息化手段提高办事效率,加强政府的服务功能,是适应市场经济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但他同时提醒,电子政务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相配合,否则,即使是投入再多的资金,问题也解决不了,不过是多了一张漂亮的皮毛而已,这样的电子政务是没有出路的,最终只能沦为信息孤岛。
吴敬琏还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发展到现在,建设规模日益扩大,发展速度急剧膨胀,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暴露出来:一是重新建轻整合;二是重硬件轻软件;三是重管理轻服务;四是重电子轻政务。由此造成的一哄而上、投资过大的问题日益严重。各级政府盲目地推进电子政务,造成各自为政、自成一体、不联不通,没有有效整合,最终形成一个个信息孤岛。有些政府部门的所谓电子政务纯粹是应景之作,造成高投入低利用率,个别部门的信息网络甚至纯粹是为了应付领导检查时演示所用。
由于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在现实政治生活的具体制度设计上,我们还无法做到直接民主。目前大多数国家实行代议制民主,尽管它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不少的弊端。电子政府的出现削减了这种弊端,因为它为人民当家做主、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体现主权在民原则提供了现实的基础。但是有些地方建立电子政府主要是基于以下观念:政府是社会的核心,更应当站在时代的前列,当网络经济正以蓬勃的势头向前发展时,如果政府还是以传统方式从事其低效率的事业,就会阻碍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政府欲在网络社会有所作为,必先建立电子政府。电子政府不宜只是停留在工具论的层次,而是应该作为电子民主的主要推动力量。这不仅要靠政府官员的努力,更要靠社会有识之士的大力推动。否则电子政府将沦为文书政治的电子化,聚焦于一般政府服务的提供,忽略民主的真谛在于参与,包括意见的形成与决策制定。
二、电子民主的局限性
为了适应电子民主的潮流,一些地方政府在网络化方面进行了尝试。其主要内容包括:(1) 建构社区信息中心,协助民众进入网络;(2) 推行电子民主计划,建立民众与市议员之间的电子邮件和 BBS 等通信渠道;(3) 实施电子公开计划,使民间个人与团体的建议以及官方或非政府组织的最新信息得到及时公布,等等。这些计划的实施对公众参与产生了一定影响,网络也加强了公共参与的作用,但电子民主的局限性还是存在的。
首先,过多依赖电子民主可能导致民众非理性的“情绪性民主”左右政治。借助于现代信息手段,公民直接的民主参与非常容易进行,这也是近年来兴起电子民主热的原因之一。然而,如果政府过多地依赖电子民主,在一切问题上都向民众个人做电子民意测验的话,也会带来消极的后果:一是民众的利益和国家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的,当两者发生矛盾时,民众一般会倾向考虑自己的利益,“即时的和过度的民意测验可能导致政府官员的决策仅仅根据可能对老百姓造成的影响进行”,从而可能损害国家的整体利益。二是过多的民意测验可能造成政府官员过多地依赖他人的判断,削弱自己制定、思考、分析和执行计划的能力。“诉诸即时的民意测验,就等于我们取消船长和高级船员,把一切船上的决策让乘客去做。这实质上是暴民统治。”三是与民选代表相比,一般的公众缺乏理性,遇到事情易情绪化,不如代表冷静、慎重。国家的决策受大众的情绪左右是十分危险的,有人甚至担心会出现“电子法西斯主义”。
再次,电子民主——由电子操纵的直接民主,在技术上可行,而在政治上可能是灾难性的。因为,既然计算机可以比手工更加巧妙地编辑和操纵信息,那么政府或者计算机“黑客”就可以使用欺骗和误导的手段,把大量的、公众无法消化的权威信息塞满公众头脑。面对真假难辨的信息,网上选民如何作出正确的选择和投票就成为一个问题。在美国参加政治投票的公民比例持续降低,对选举对象的选择依据更多地依赖大众传播媒介的宣传,很多年轻人把较多的时间用于电子游戏而不是投票。
除了话语霸权的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子民主的发展进步外,还有其他限制因素。社会中的许多人,由于各种原因,不能接近和使用信息而存在着严重的劣势,他们可能因此而得不到好的工作,不能和政府机构建立良好的沟通,不能享受网络等提供的信息资源、娱乐和服务,而被社会主流目标和价值所抛弃。如由于经济条件限制,上网需要硬件和经济支持,网络应用尽管得到极大普及,但是在经济落后地区,普通人上网发言仍然受到很大限制。还有网民自身条件的限制,网民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上网要遵循特定的网络逻辑,要掌握特定的语言。
在各国国内,网络的发展把人群迅速分化为技术精英和普通大众。托夫勒曾经指出,各个高技术国家的政府所面临的一种潜在的可怕威胁来自国民分裂成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两部分。因为网上管理所依据的信息是大众的意见和要求,但这些“大众”通常只局限于那些信息富人们(很多人认同这一划分,即网络时代里的公民至少可以分为信息穷人和信息富人)。因为目前社会上占绝大多数的信息穷人还支付不起利用信息技术所需的设备和上网费用,他们被剥夺了在网上参政议政的机会,这使得信息富人们利用其掌握的很大部分的信息设备和信息资源得到了更多的权力,并利用对他们有利的信息来影响公众,操纵政治和决策。正如金枝先生所指出的那样,“官僚主义的经理、公司精英、军事当局、安全和监视系统都可以利用计算机里的数据来制造混乱、散布神话、进行恫吓和控制别人。他们掌握了绝大部分的信息源和计算机,公众对于信息的崇拜又给他们的优势地位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他们有效利用手头信息的原因是很明显的。这些社会集团占有很多利益,信息要为这些利益服务,计划也要根据这些利益制订。他们手里有一张明确而简洁的日程表:把更多的利润和权力集中到那些已经拥有利润和权力的人的手中”。可见,政府简单地听从“大众”召唤未必就能符合大众的意愿和利益,因此,电子民主还只是少数人的民主。
总之,电子民主还需要长足的发展,需要更多经验的积累和借鉴,还需要处理诸多民主理论、法律实践的难题。如何协调民主与效率,如何将电子民主扩大到其他范围?如何在各种意见之间寻求某种均衡?如何在公众参与的民主性与行政成本的节约性之间寻求协调?这些都是一个难题,而且都是需要解决的难题。应该说,网络提供了一种公开、民主、便捷、高效的程序。如果能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网络资源,设计好相应的程序,可能为解决民主的提高与成本的节约之间的难题提供一个可行之道。
对于中国民主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的进程,也可能危及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政府需要的是稳定发展的社会主义民主。网络上的极端民主主义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如何在网络上限制极端民主主义,又发展社会主义特色的电子民主也是当今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难题。
参考文献
文/刘永生
【本经】
酸苦甘,及辛咸,
此五味,口所含。
【译文】
在我们平时所吃的食物中,全能用嘴巴分辨出来的有酸、甜、苦、辣和咸,这五种味道。
【注释】
甘:甜。
辛:辣。
含:包括。
【感悟】
嘴巴之所以能分辨出酸、甜、苦、辣、咸,是由于人的舌头上有许多叫味蕾的粒状组织。人身体的结构非常复杂,认清自我也不是容易的。
书法运笔基本要领
文/鹅毛笔
1.露锋。笔锋顺势入纸,笔锋外露,顿笔并调整好笔锋后再行笔。露锋一般在楷书中比较少用,而在行书、草书中常用,给人以气韵连贯、灵动秀美的感觉。但写不好,会有尖刻或弱而无力感。
2.藏锋。相对露锋而言。笔锋逆锋入纸,笔锋内含,顿笔并调整好笔锋再行笔。笔锋的方向一般是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的原则。藏锋在楷书、隶书和篆书中常用,是最基本的起笔方法之一,其使用在行书和草书中相对露锋而言就少了。藏锋给人以骨气凝重、含蓄、雄壮的感觉。但写不好,会流于板滞缺少活力。
3.中锋。中锋就是起笔并调整好笔锋行笔中,使笔锋不偏侧,笔尖部分尽量作为线条中线行笔。中锋,是书写点画最重要的也是最基础的行笔方法,同时也是表现线条力度美质感的基本运笔方法。书写时,点线要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
4.侧锋。相对中锋而言。是指笔尖微微偏离线条中线行笔。写好侧锋注意两点,一是不可偏离中线太远,二是速度上可适当加快,果断有力。否则,会写成一边光滑一边有锯齿状的线条。侧锋作为中锋的辅运笔,用以丰富中锋的变化性和增强线条的骨肉丰润感。一般在起笔、收笔、笔向转换及粗细变化时会用,但行笔过程中尽量少用。写好侧锋也有一定的难度,不可小看。
5.方笔。方笔是指在行笔过程中,使笔锋适当散开,铺锋行笔。方笔写成的线条有“刻”得的感觉,具有碑石味,给人以雄犷、粗壮、阳刚之美感。如写不好,会成为机械性运笔,容易流于形式的追求而刻板、无活力,有形无神。魏碑和隶书多用方笔。
6.圆笔。圆笔是指在行笔过程中,不使笔锋散开,尽量成聚拢状,裹锋行笔。圆笔写成的线条有力聚笔尖、锋透纸背之感,又有熔铸之感,即古人所云:“印印泥”、“锥画沙”,篆书线条多用此法。圆笔线条圆润遒劲、含蓄蕴藉,相对方笔来讲具有阴柔之美。如写不好,容易写成细而无力,成“面条”状。
居家风水,信不信由你——餐桌的形状有什么讲究?
文/陈晓倩
关键词:粤西;县级广播电视;创新;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1
粤西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历史原因等影响,经济发展缓慢,县域经济尤其严重,基础设施落后。经济不发达和地理条件较差,严重影响了粤西地区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在粤西地区的广大农村,县级广播电视发展严重滞后,很多农户只能收到广东电视台和珠江台两个频道的节目,精神文化生活贫乏。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数字电视和卫星直播的发展,国家推进“三网融合”政策的出台,加上时代的进步和广大群众日益追求和渴望更高质量的收视要求和需要,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正面临着全新的形势、机遇和挑战。如何在新形势下解放思想,破解制约县级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使广播电视事业在困难和挑战中突围而出,走上蓬勃健康的发展轨道,是关系各县(区)经济社会健康和谐发展的重要课题。在备受资金、人才、政策等因素制约的现实背景下,县级广播电视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事业发展与新闻宣传同步整体推进,才能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的发展和要求。
一、县级广播电视事业的现状
粤西地区县级广播电视经过多年的发展,实现了“一城一网”,各地的宣传质量也有所提高,管理日渐规范。但由于县级广播电视历来以“单打独斗”、各自为政的方式生存和发展,受限于资金、技术等问题,县级广播电视有线覆盖率低,线路大多历经十年甚至二十年风吹雨打,已面临“崩溃”边缘。由于历史原因,全县有线电视网络十分残旧,到了急需更换的时期,镇级网络使用期都在10年以上,早已进入“老化”阶段,严重影响了安全播出和传送质量。受人员、技术、设备等影响,节目内容、制作质量和水平还有待提高,自办节目比较单一呆板,不能满足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二、制约县级广播电视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资金短缺
广播电视台属事业单位、企业管理性质,历来是自主经营、自我发展,上级部门和当地政府对广播电视资金上的支持基本为零。县级广播电视台包括新闻宣传、事业运转、办公经费等所需费用主要依靠广告收入和收视费,只能保运作。由于入户率低,网络改造资金庞大,投入大于产出,使广播电视发展举步维艰,投入到农村电视网改造的资金十分有限,阻碍了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转换的进程。同时,资金的缺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采、编、播系统的更新换代,使县级广播电视制作播出水平始终停留在低水平低效率,制约了新闻宣传质量的提高及对上、对外的宣传效果。
(二)专业人才缺乏
广播电视是技术密集性行业、专业性极强。县级广播电视台技术力量薄弱,水平不高,亟需具备一定学历和专业知识技能的高素质人才,但由于县级广播电视从业人员很多是指令性分配、随意性进出,受过专业教育的大中专生比例极低。郁南县广播电视系统内大部分人是“半路出家”,科班出身的几乎没有,尽管人才缺乏,但由于用人机制、工资待遇、发展空间等方面的限制,专业技术人才引进难仍然十分突出。
(三)技术制约
目前,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是地方管理,各自为政,重复建设,资源严重浪费。现有的人员起点较低,专业知识和技能有限,单位又缺乏培训资金,以现有的技术水平很难开展改革。面对新的形势,广播电视人必须打破技术制约瓶颈,为这些重大政策的落实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这是对广播电视技术人员的一个新考验。因此,为及时把节目传输到用户,更好为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巩固、壮大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必须运用新技术,改造整合现有资源。
三、县级广播电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按照国家和地方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今后一个时期,县级广播电视要确立以新闻宣传为龙头,以事业发展为主题,以科技创新为先导,以体制创新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努力做到广播电视宣传和舆论引导水平有新提高,事业建设和产业发展有新速度,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有新突破。
(一)坚持联合发展,勇闯发展新路
和南方传媒集团合作后,加快了各地(主要是县级)电视台合作经营数字电视网络的步伐,即由南方传媒集团注资与地方台合作发展经营。这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联合发展是目前广播电视事业走出低谷、重获生机的必由之路。实行联合发展,可快速有效地解决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使广播电视事业以最少的成本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二)解放思想,推进宣传创新
广播电视要实现事业发展与新闻宣传“双赢”的目标,既体现经济效益也体现社会效益。因此,县级广播电视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在新闻宣传方面下功夫,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使宣传工作既体现基本动作,体现本地特色,又体现明显成效。
(三)深化内部改革,推进体制创新
【关键词】网络信息;服务管理
随着信息业的迅速发展,图书馆工作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是“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使新形势下的图书馆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给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图书馆的机构管理
传统的图书馆管理机构基本是以“采、编、分、典、流”为主要模式。但是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的特征是图书馆及其资源管理计算机化;馆员素质信息化;文献资源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读者服务全球化。电子文献在逐渐增多,网络终端增多。随着网络化管理,读者利用计算机自动检索图书。那种传统的“采、编、分、典、流”管理职能在萎缩。而读者对使用信息的方法与技巧的培训工作的需求大增,图书馆的导读职能需求不断扩大。参考咨询工作与导读工作逐渐在起主导作用。
随着各种技术在图书馆的利用,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在发生巨大转变。这种需求的转变迫使图书馆的管理机构应有所改变,减少某些机构,增加一些机构职能。高校图书馆的管理机构必须进行必要的改革。
二、馆员的管理
“馆员素质信息化”要求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应该是各种人才汇集的图书馆,读者对图书馆的需求变化,要求图书馆必须改变现有人员的素质结构。
(一)对人员素质的要求
传统的图书馆要求馆员要博采各科知识,而对各科知识的了解程度基本是“略知一二”即可,并不要求对某些专业有较深的专业知识。而如今高校图书馆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恰恰相反。对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是“博学”最好,但必须精通某些专业知识,来胜任一项工作。
所以,具有较深的专业知识,是新形势下大学图书馆对馆员素质的最基本要求。
(二)专业人才建设
新形势下的图书馆,不再是昔日的藏书楼,而是信息的重要集散地。是培养跨世纪合格人才的主课堂。图书馆工作人员必须是一支高素质的队伍。我们重点培养人才,如进修,进行现代化知识培训,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三)全面提高馆员素质
在新形势下,高校图书馆如何为教学、科研、经济发展提供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率的信息服务,同时求得自身发展,是摆在每一位图书馆员面前的严峻课题。许多人员素质还远远跟不上科技的进步。所以当务之急就是对现有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高自动化和网络知识,使他们都成为21世纪的合格人才。
(四)提高图书馆工作队伍的素质,增强信息服务的本领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教育事业、高校图书馆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要有效地发挥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做好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就必须提高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信息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态度等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图书馆信息资源和设备的利用。高素质的图书馆员工能使大学生一接触图书馆,就感受到知识的重要,信息的丰富和图书馆的不可替代。因此,高校图书馆必须重视和加强工作人员的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并使终身学习的观念深入到每一个员工的心里。特别是对从事教学的人员,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结构,只有跟上信息服务技术发展的步伐,才能适应信息需求多样化和业务管理现代化的要求,以最大限度满足高校师生的信息需求。
三、馆藏建设的管理
(一)电子文献将是主要收藏对象
图书馆的馆藏是一个馆赖以生存的主要条件,馆藏文献的可利用性,利用率是一个图书馆办馆效益的主要特征之一。高校图书馆资源电子化、数字化与网络化,说明新形势下的图书馆收集的文献应该以电子行文文献为主。
(二)纸质文献仍然很重要
图书馆向网络化发展这是一个事实,但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纸质文献与电子文献共存还要有相当长的时间,纸质文献量仍然很大。收集纸质文献是图书馆的长期任务。
(三)应该注意特色文献建设
对于高校图书馆来说,他们所面对的读者专业特色都很强,应该大大提高专业特色文献的收藏比例,注重实用性、针对性,提高文献利用率。
四、高校图书馆服务职能的管理
以往图书馆往往是以藏书多少论高低,表现在服务上出现了书本位思想,“重藏轻用”。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逐渐网络化,信息资源逐渐实现共享。图书馆树立“人本位”思想,强调“以人为本”,“书为人用”的观念。随着网络化的逐渐实现,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也逐渐增大。服务模式由静态向动态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多元化服务转变;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强调特色服务将是新形势下的高校图书馆服务的重要方式。
五、充分图书馆的网络优势,展开信息素质教育
各高校图书馆早己建成了自己的局级网,并通过校园网与教科网及Internet相连接,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这种网络优势,建立图书馆的主页来展开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的主页是搭建读者与图书馆沟通的平台;更是网络信息源的揭示平台。它主要由“图书馆简介及使者指南”、“公共检索系统”、“网上教学”、“信息导航”等链按模块构成。“图书馆简介及读者指南”帮助学生了解图书馆的基本概况及基本职能;“公共检索系统”帮助学生了解本馆的馆藏情况及本人的借阅情况;网上教学直接向学生传播网络及信息检索的基础知识,如清华大学图书馆的网上学堂、浙江大学图书馆的网上教学等等?“信息导航”是图书馆主页的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提供学生信息源的主要途径。它包含这四个方面的内容:1.网络大型文献数据库、光盘数据库及自建数据库的使用指导及检索人口。如清华期刊网。2.网上各种类型文献信息检索的导航系统。如电子期刊、电子图书、网络专利信息检索系统等。3.按学科、专业收集整理的网上丰富的信息资源。4.相关机构的信息导航。如国内外大学及其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虚拟图书馆及情报信息所的站点等。通过主页上全方位的宣传、引导,大学生将更好地理解利用图书馆、靠握信息检索技巧及方法、更方便地使用网络上丰富的信息资源,从而提高信息素质。
参考文献:
[1]乔建平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的需求《学园》2010年11月.
【关键词】新形势;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
人才工作管理服务中心作为区政府直属事业单位,为人们提供人事档案查询,人事档案记录学习、生活、工作经历等重要数据,能够真实地体现出个人实际情况,也关系到在社会中参与就业,是用人单位聘请人才非常关键的依据。由此可见,人才服务中心的人事档案管理非常必要。此外,人才服务中心连接了人才与用人单位,是两者之间非常重要的连接载体,因此必须要保证人事档案内容完整性与真实性。一方面能够为人才提供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能够使用人单位了解到更加详细的人才数据。现阶段,实施人事档案管理在新形势环境下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下面以滨州市沾化区人才工作管理服务中心为例,围绕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展开讨论。
一、新形势下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背景
人事档案在我国有相对久远的发展历史,在一直以来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相对成熟的思维模式与管理体系。新形势下人才服务中心内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在市场经济、大数据技术等多项因素影响下,逐渐体现出数字化、智能化的特点。为此,人才服务中心也必须要结合周围环境做出改变,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与此同时,考虑到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性,人才服务中心在实施该项工作时,务必要将重点放在档案管理方法的创新上,积极采用大数据技术实现档案信息在线共享,可以更加高效地查询所需要的数据,为人才服务中心工作提供便利。
二、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问题
结合滨州市沾化区人才工作管理服务中心现状,总结人事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表现在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人档分离、管理方法以及档案管理人员数量这四个方面。
(一)档案管理数字化转型缺乏正确认知。进入到大数据环境之后,人才服务中心的人事档案管理必须要积极引进大数据技术,但个别管理人员对于数字化转型缺乏充分认识,认为人才服务中心只需要暂时保管人事档案即可,导致其他管理并没有得到深入展开。例如,档案数字化管理人数较少,掌握大数据技术的操作不够熟练,对今后档案管理深入实施造成阻碍。
(二)依然面临人档分离问题。人才服务中心内部人事档案管理经常面临的问题,即为人档分离,该问题主要出现在毕业大学生群体中。当学生离开学校之后,其个人档案会寄存在人才服务中心,如果毕业生所参与的工作缺乏稳定性或者更换工作岗位频率较高,那么这一部分群体档案便会在人才服务中心滞留。面对长期无人过问的档案,人才服务中心在档案信息更新这一方面也会滞后,从而出现人档分离问题。
(三)档案管理模式需要创新。新形势对人才服务中心管理提出新要求,实施人事档案管理,必然要朝着信息化、数字化的方向转变。虽然现阶段人事档案管理已经全面实现了信息化建设,但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层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四)人事档案管理人员数量缺失。人才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单位,主要负责人事档案管理的各项工作。但随着工作环境与社会形式的变化,人才服务中心内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也发生极大的转变,工作内容更加细化,人事档案管理工作岗位也逐渐增多,面临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理念等多方面要求。但是在人才配备方面依然不足,例如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性以及人数较少,甚至存在一人兼任多岗的现象。
三、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优化建议
(一)正确认识人事档案管理。人才服务中心在新形势下开展人事档案管理,务必要对该项工作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特别是人才服务中心的管理者,要分别从人员编制、人事档案管理、基础设施培训等多个方面给予重视,并且增加成本投入,能够在新形势环境下了解人事档案管理要求,明确个人承担的职责,从而提升档案管理的专业性。面对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的融入,需要建立全新的人事档案观,这就需要加强宣传,明确人事档案的重要性,创新档案管理方法与理念,真正体现出人事档案的实际应用价值。另外,人才服务中心必须要做好人力资源开发,凸显人事档案利用价值,作为管理人员也要明确个人对于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特别是档案对应的“人”。通过人事档案记录的政治面貌、工作经历等重要数据,可以帮助用人单位筛选需要的人才。
(二)拓宽人事档案管理的宣传范围。针对人档分离这一问题,需要通过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到档案的使用价值。人才服务中心可以到所在城市的社区、企业、高校中进行宣传,特别是高校学生群体,通过人事档案使用价值的宣传,可以了解档案、明确档案流转过程、毕业后档案管理作用,从而能够采取合理的方式处理个人档案,这也为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了便利。同时,人才服务中心利用传统媒介与新媒体拓宽宣传途径,最大限度地杜绝人档分离和弃档等现象,尽可能地提高人才服务中心内部档案资源的使用价值。
(三)创新人事档案管理模式。新形势下,人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要积极创新管理模式,全方位展开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引用大数据技术。人才服务中心作为连接用人单位和人才的载体,在大数据时代深入推进档案管理转型非常必要,需要在软硬件设备升级、档案管理基础设施更新等方面增加投入,通过信息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全方位提升人事档案管理效率。除此之外,人才服务中心还应该保证储存档案信息的安全性,避免重要档案信息流失,给广大服务对象带来损失。基于新形势对人事档案管理的要求,人才服务中心需要采用全新的管理模式,重点突出档案管理的开放性,这是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一种新型模式,是以传统人事档案管理模式为基础进行补充与调整。人才服务中心内部储存人事档案向全社会开放,所有人都能够了解档案内容,通过开放性档案管理模式,无论是个人还是用人单位都能够享受到专业服务,满足档案使用需求。
(四)创建人事档案管理团队。人才服务中心要想保证人事档案管理质量与专业性,就必须要创建专业管理团队,由专业人员负责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例如在人才服务中心内部,根据档案管理要求明确相应数量的编制,聘请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分别从公开招考、人才引进这两个方面加大力度,双管齐下,引进大量有专业素养和管理能力的人事档案管理人员,切实提高管理团队专业水平。所有档案管理人员进入工作岗位前必须要接受培训,如果人才服务中心条件允许,也可以为其提供外出培训的机会,或者聘请档案管理行业领域的专家现场授课,帮助档案管理人员了解更为丰富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施人事档案管理工作要在实践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完善档案管理制度,通过切实可行的档案管理制度调动所有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能够为人事档案管理提供专业服务。为了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人才服务中心中的人事档案要在各个时间段呈现出独特性,要由管理人员了解对应使用时间政策规范与变动,这就需要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重视,从人事档案材料的采集、审核、使用等方面着手予以完善。除此之外,作为人事档案管理人员,还应该开展跨专业学习,了解与人事档案管理相关的其他行业领域知识,通过管理团队内部交流丰富个人的管理经验,将管理经验、管理技术充分融合,在新形势下推动人才服务中心人事档案管理发展。一方面能够切实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也可以为今后档案管理人员培训积累切实可行的经验。特别是档案交接环节,交接双方除了要重视档案数量、内容等这些基础项目,还要了解档案材料有关政策变动,确保后续个性工作能够有序展开,以免因为档案管理人员变更信息或者信息断层,致使前期档案遗留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