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综合测评表自我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致力于研究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问题,但大多都是从探讨其影响因素的角度出发,如何切实有效地提高其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很少见,有鉴于此,本研究在考察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特点的同时,提出运用团体训练的方式来提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而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一、研究目的与假设
(一)研究目的。对主观幸福感低的大学生进行干预,检验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的有效性。
(二)研究假设。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发展水平。
二、研究方法
(一)被试。采用《综合幸福问卷》(GWB)对大连市某大学586名学生(男女比例平衡)进行幸福感水平测评,并从中筛选出幸福感发展水平低的28名学生作为被试,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14人,控制组14人。
(二)研究工具。《综合幸福感问卷》(GWB)是用来评价被试对幸福的陈述,得分越高,幸福感越高。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使用频率。问卷的内部一致性信度、分半信度、再测信度分别为:0.87、0.86、0.90。
(三)研究设计。实验组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控制组不实施任何处理。(表1)
(四)干预过程。实验组在两名指导教师带领下,每周参加一次以提高主观幸福感为目的的团体心理训练。同时,控制组只进行常规的活动课训练。根据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低的心理原因、心理和行为表现,精心设计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活动方案,训练方案包括“八次活动、四个阶段”,每次活动持续一小时。
团体名称:提高主观幸福感团体训练营。
团体目标:帮助团体成员全面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接纳他人。帮助团体成员找到自我价值,增强自我价值感。增强成员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的信心,建立协调的人际关系,从而提高其幸福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团体训练过程:
1、准备阶段。这是第一次活动。在这个阶段,指导教师引领成员互相认识,消除他们的紧张、陌生感与焦虑感,提高他们对团体活动的兴趣,形成良好、融洽的团体活动氛围,并初步建立团体,使成员初步形成并体验到对团体的归属感。
2、实施阶段。实施阶段包括六次活动,也就是第二次至第七次的活动。指导教师要求每次活动都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主题,围绕整个训练主题逐步深入地开展活动,进而实现训练目标,六次活动的主题依次为:(1)自我探索:增强团体凝聚力,提高对团体的信任感,鼓励成员的互动和了解,使成员在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完成初步的自我探索;(2)认识自我:促使团体成员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熟悉,进一步增强团体凝聚力,通过从同伴那里获得的支持、肯定和积极反馈使成员更加充分的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价值感和被其他成员、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觉。主要通过热身游戏、团体协作游戏和成员初步自我探索活动;(3)悦纳自我:运用语言和行为的训练,鼓励团体成员对彼此的身体、表情、动作做出积极的回应,改善成员对自己外表、身体、行为举止的接纳,进一步增强被同伴、指导教师肯定和认可的感受,从而提高成员的自信,提高主观幸福感,提升心理健康水平;(4)挑战自我:利用团体动力,激发成员潜能,使成员体会到和同伴通力合作、共同努力,完全可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增强成员的能力感和价值感;(5)积极归因训练:运用归因训练,引导成员改变思维认知方式,帮助成员对生活中的事件或行为进行积极正确的归因,进而增强自我价值感;(6)积极应对训练:引导成员思考他们在什么情境下更容易产生压力、挫折体验,面对压力的反应以及给他们带来的影响。通过练习帮助他们学会缓解压力,自我放松,引导成员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压力进行积极应对。
整个过程中都强调成员及指导教师之间的积极反馈、支持合作与理解,使团体成员感受到更多的来自他人的支持、认可与尊重,这大大增强了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自我能力感以及自我悦纳感,使个体能够更加积极地对自己进行评价和体验。每次活动结束后都留下家庭课后作业以巩固团体训练的成果。
3、结束阶段。第八次活动也就是最后一次活动为结束阶段,在此次活动中应该注意处理好离别情绪,进行总结,使成员能将所学所感带到现实生活中,延续团体动力的积极作用。在活动结束后再次应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后测。
4、追踪评估。实验结束1个月后,为了评估干预的保持效果,对实验组与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再次测评。
(五)无关变量的控制。我们将团体训练设置在下午活动课时间,团体训练打乱了原来的行政班级顺序。对于实验组学生来说,他们和其他同学一样也在活动,从而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实验者效应。
问卷调查采用团体施测的方式,在班级中由全体学生共同参与,这样避免了作答时的内部比较和外部比较对学生自我的影响。为了避免学习效应,后测问卷的题目顺序、打印格式与版式均与研究一中的问卷不同。
(六)统计方法。采用SPSS13.5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分析
团体训练干预结果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评估。定性方法包括主试的观察记录、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以及团体活动结束后进行的访谈调查。定量方法则是在团体训练前后用《综合幸福感问卷》进行测量,将两次测量得分进行差异检验。
(一)团体训练前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团体训练前,实验组与控制组在《综合幸福感问卷》上的得分差异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两组在幸福感总分上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即两组被试实验前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具有同质性。(表2)
(二)团体训练后实验组和控制组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为了进一步证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促进作用,在团体训练后对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幸福感总分进行差异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在幸福感总分上实验组都极其显著地高于控制组。这表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有显著的影响。(表3)
(三)实验组与控制组团体训练前后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比较。比较实验组与控制组在团体训练前后《综合幸福感问卷》总分差异,结果如表4所示。在前测和后测中,实验组的幸福感总分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且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这表明,实验组总的幸福感水平获得了显著提高。而控制组在前后测的幸福感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也就说明,控制组的幸福感水平在团体训练前后保持稳定。(表4)
(四)实验组的追踪评估结果。为了进一步说明团体训练对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水平的长期而稳定的效果,本研究在团体训练结束1个月后,对实验组进行了追踪评估,结果如表5所示。前测与后测以及前测和追踪后测在幸福感总分上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后者得分显著高于前者。而后测与追踪后测的比较中,幸福感总分都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表明,经过团体训练,实验组总体幸福感水平都获得了显著提高,并且得到了巩固和保持,主观幸福感的团体训练活动对实验组产生了积极影响。(表5)
(五)训练后成员自我总结。在最后一次团体训练结束前,团体中的每位成员对整个团体活动的感受及收获做了总结。从成员的自我总结中,我们可以看出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促进主观幸福感的提升。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1、每位成员在活动中几乎都体会到了高兴和愉悦的心情。在每次活动结束后的“收获园”中,有很多成员提到“今天我很快乐”之类的话;2、大多数成员能够敞开心扉,结交新的朋友,其人际关系获得了提升。主观幸福感低的个体往往比较自卑,他们别别人不信任,将自己囿于狭小的朋友圈子里。甚至是自我的世界里。随着训练的进展,大多数成员学会了将自我展现给他人,也乐于与人交往,他们的交友范围也有所扩大;3、能够重新全面、客观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这一点在他们的自我总结中体现的很明显,正如有的成员陈述:“原来我也有很多优点”;4、成员错误、极端的归因方式得到了纠正与改善,也能够积极应对自己所遇到问题和压力了,能够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去面对挫折;5、绝大多数成员能够克服自卑,变得更有自信了,对生活和学习有了新的认识和期待,也充满了热情。
另外,在团体训练结束后,大多数成员认为自己在活动过程中很愉快,增强了对自我的了解,增强了自信心,而且所有的人都表示愿意在今后的生活中如果有这样的活动仍然积极参与,也表示尽力将团体训练活动中学到的运用到以后的日常生活、学习中。
四、讨论
大学生是接受高等教育的群体,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生中坚力量,是我国社会文明发展的推动者,是主流价值观的塑造者和载体。在大力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大学生的培养质量成为重中之重。而大学生的培养质量不但体现在学业、技能、思想方面的进步,还要体现在其心理水平的健康及心理素质的提高。本研究采用量表评估、量表追踪评估、成员自我评估以及领导者对团体成员家庭作业的评估等领导者的观察记录评估手段对训练效果进行了综合评估,评估结果表明:团体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作者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主要参考文献:
[1]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2]张晓文.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生个性发展及心理健康状况的比较研究.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7.2.
对于当代中学生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教育工作者通过建立中学生心理档案,来关注学生们的心理成长历程,积极引导学生健康茁壮的成长。本文对心理档案的建立过程及意义做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
心理档案;心理健康;教育
近年来,我国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日益下降,这一状况逐渐受到社会的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否不仅仅关系到他们的学业水平的高低,同时也关系到他们的为人处世修养的好坏。有研究表明,我国的青少年之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人在不同程度上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因此,调查研究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建立中学生心理档案,加强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刻不容缓。
1 心理档案的具体内容
何为心理档案?心理档案就是学校通过对学生们进行心理测评,结合其家庭背景、个人简历、平时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个人的性格特征和思想道德修养等方面,再加上学生自身年龄发展阶段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性的评价。一般作为教育工作者研究教育成果的依据。学生心理档案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也就是所谓的基本材料。它包括学生的家庭、所在学校以及生活情况。二是记录学生的心理状况、在校的学习状况等内容,它能从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心理发展的具体情况。心理档案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学生的基本背景资料。包括学生的个人简历,像出生年月、家庭住址、就读学校等信息。身体状况,如健康状况、身高、血型等。家庭环境如何、生活情况以及在校的情况。
对学生智力状况的研究。即通过各方面的调查,了解学生的智力水平的高低、以及学生的特点,比如是偏向于文科还是理科等,以及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如何。了解这些之后,以便制定出合适的方案,对学生的智力进行训练。
对学生性格特点的研究。指学生本人的性格类别及特点、气质类别,个人心理以及品格,如何去正确的进行指导,使之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态度进行必要的诊断。即诊断学生们的学习毅力、学习态度、学习的方法、学习困难以及考试心理。分析他们的学习社会因素和认知因素等。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分析判断。即了解学生是否具有心理问题,并找出治疗引导的方法。
2 如何获取中学生心理档案
心理档案要求能客观的反映出每个学生的不同时期的心理成长过程,要求材料丰富,客观真实。通常有以下几个来源:
1)自我总结。每个学生都会对于自我的具有一定的评价认识,这会从侧面激励他们深入剖析自己,找出自己的优点及不足,发现培养自己的爱好。可以通过要求学生定期做自我总结,培养学生平日里写心理日记,可以记录自己心理变化的习惯。在进行个人总结时,要求学生自己去判断自己的心理是否正常。一般从下面几个方面观察:①对自我的认识,做到不炫耀优点,能接受缺点。②能看清自己的潜力,并能适时激发自己的潜能,来促进自己的发展。③具有完整的人格,即能把握自身的平衡发展。④心理健康的人不易受外界影响,即使历经困难,也能坚定自己的立场,做到处事不惊。⑤心理健康的人,能稳扎稳打,并能设身处境为他们着想。⑥心理健康的人,能快速的适应环境并找到合适的方法解决问题。
2)做调查,发表看法。引导学生去做一些权威的心理健康调查问卷以及测试软件。并让他们并对某些事件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意见。这些结果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的某些方面的心理状况,比如,是否自私自利、性格是否外向、是否爱慕虚荣等。同时让他们积极对对事件活动发表自己的看法,也能使他们抒发自己的情绪。
平时的行为状况。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心里在想什么,或多或少会表现在他的行为上。这就需要留心观察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上的一举一动,敏锐的捕获学生任何异常的行为,关注他们的情绪变化。定期的举行家长会以及与学生和老师的谈话交流,多方了解情况,收集心理档案资料。
进行笔记的分析。“字如其人”这话不是全无道理,一般一个人的字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性格。
3 心理档案建立的基本原则
1)科学性的原则。心理档案必须真实的反映客观实际,弄不得虚假。只有以科学的态度,建立真实的心理档案信息,才能发挥心理档案建立的意义。
2)系统性原则。心理档案本身要具有一定的条理性。要统一确定好记录内容。只有具有系统条理性的档案,才可以长期地研究和记录学生心理发展变化的过程。
3)发展性原则。不要以固有的心态看心理档案记录的内容。人的心理现象不是单一、不变的。我们要建立一个动态的发展的心理档案。研究时我们不能单一的看学生当下的心理状态还要以发展的眼光关注学生的潜在品质。
4)保密性原则。要学生信任你,配合你建立心理档案,就要对他们的心理档案进行保密。心理档案的内容涉及学生的个人隐私,我们必须对其表示尊重。
5)教育性原则。建立心理档案的本质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在建立和使用心理档案时一定要全面的考虑这样是否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6)经济性原则。心理档案的建立,是一个工程量极大的任务,它费时费力费财。因此,在建立心理档案的过程中,我们应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浪费,高效地完成组建工作。
4 心理档案建立的深远意义
科学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有助于老师更好的了解学生,及时的关注学生的发展趋向,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开展一系列心理教育活动,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教育,从而使得教育工作能够更有效的施行。心理档案的建立,能够使学生更客观地看清自己,了解自己,从而更好的发展自己的长处,改善自我,提升自我。心理档案的建立,能够使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关注,从而进行正确的指引教育,减少了悲剧的发生。心理档案具有一定的互动功能,为学生带来一定的交流空间,使他们在一定的交流了解之中更好的看清自己,更乐于去接受自己的不足。心理档案的建立,能够为科学研究组提供丰富的研究数据,使之能更好的进行科研教育工作。中学生心理档案的建立,使得教育工作者能够观察到每个学生的心理成长历程,并作出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培养方式,帮助学生们更好的发展他们的能力,提升他们的品格,使他们能够健康茁壮的成长。
【参考文献】
[1]喻菡,张聪.如何建立青少年心理档案[J].湖北档案,2008(06)
[2]王素红.农村留守儿童心理档案建设研究[J].兰台世界,2010(19)
关键词:外语学习;自我评价;学习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1-0186-02
学习的自我评价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学生学习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且始终没有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自我评价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学习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习状况的改善都很重要。特别是信息社会,加强学生通过外语学习获取知识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一、外语学习的自我评价概述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国内外的语言学家和教育家撰写了许多有关学生外语学习综合能力评价改革研究与实践评价的文章和著作,这些文献也为外语教学中的评价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帮助。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和新的现代化语言学习手段的不断完善,学生的学习动机、观念和策略都在动态变化之中,研究新形势下学生变化特点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学习能力自我评价的相关要素,对提高外语学习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一)学习评价的含义
“评价”一词在我国北宋时期已经出现。《宋史・戚同文传》有“市物不评价,市人知而不欺”的记载。这里的“评价”是指评论货物价格的意思,而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因而是判断价值。在日常生活中,不仅“物”有价值需要判断,“人”和“事”也有个价值问题,同样需要判断。所以,“评价”一词现在泛指衡量人物或事物的价值。
学习评价是对学习者学习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学习评价的本质是对学习者通过学习所产生的发展变化进行价值判断,而不单纯是收集信息或考试,是对所收集到的信息(教育测量)和考试的结果进行分析,用以衡量学习者的水平和能力。考试本身是学习测量而不是学习评价,对考试结果的分析才是学习的最后考评。
学习的自我评价是指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分析和判断,并对自身的学习进行反馈和自我调节的活动。学习的自我评价要求有稳定性,不能随意进行,要客观地进行评价,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按照评价的不同主体对学习评价分类,可以分为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他人评价是指除学习者之外的人对学习者所作的评价。例如教师对学生学习指导性的评价,学生之间相互借鉴性的学习评价等。他人评价的客观性较强,更能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限于篇幅的限制,在这里重点谈一下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培养问题。
外语自我评价就是学习者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自己的外语学习进行评价。这是学习者自我调节性的学习评价,能增强学习者的评价水平。其缺点是缺乏外界参照体系,不便进行横向比较,主观性大,容易出现评价偏高或偏低的趋向,甚至出现报喜不报忧的情况。外语自我评价的水平一方面与评价者掌握和运用自我评价的方法和技能有关,更与评价者对自身的了解和自我意识的水平和修养有关。外语自我评价是外语学习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因为人的一切学习都是为了使自己更好地理解自己,形成自我意识,获得自我超越。显然,外语自我评价能力的高低不仅是高效率学习的基础,而且是外语学习者必须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二)外语学习评价的功能
外语学习自我评价功能如下:
1.自我诊断的功能。学生对照标准,通过对搜集到的有关重要信息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就会发现,什么地方有进步,可以继续巩固和发展,什么地方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尚且要进行完善和提高。
2.自我反馈的功能。学生根据评价结果,来调整本人的学习状态,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改变学习计划,更新学习方法,对学习重点目标有了更新的认识,这样就会离理想的目标越来越近。
3.自我激励的功能。学生在看到自我评价的反馈信息后,就会了解自己的缺点,就会及时调整自己行动的方案,主动和教师和同伴进行沟通,并在他们的鼓励和帮助下使学习的动力发挥到极致。一旦收效明显,他们会从精神上受到鼓舞,信心大增,对学习热情的激发更加有力。
自我评价对于外语学习者来说是伴随于学习过程始终的,学生在外语的学习过程中对自己行为的塑造作用十分明显。通过这种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善于观察自己,依据自己的学习计划去考察自己的学习目标的实现途径,不断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自我评价对于外语学习来说是一项自我教育活动,学生们通过自我评价,能让自己发现自身的优点和弱点,学会从多层面、多维度、批判吸收性地看待自己的学习过程,最后实现不断地自我超越。
二、外语学习者自我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外语学习的自我评价包括的内容十分广泛,除了对知识、技能掌握程度的自我评价外,还包括对自己学习动机的性质、内容、方向、动力大小、学习态度的自我评价;对学习策略(包括学习方法)的自我评价;对能力(包括智力)活动水平以及学习效率的自我评价等。可运用优、良、中、差四个等级或进步、保持、退步三个等级进行考量。
(一)外语知识掌握的自我评价
在学生学习新知识之前,应该自我测评一下自己知识掌握的情形。一段学习之后,可以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对认知的分类,从记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等方面来评估自己对知识的学习情况。将所学的知识点与目标得分率制成一个对比图表进行分析,通过图表就能很清楚地看出自己最近一段时间学习上的优势与不足。除此之外,下面几方面分析对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也有帮助:
1.对基本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清楚?
2.能否将新学到的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
3.对所学知识能否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在实践中能否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得自如?
(二)外语学习动力的自我评价
学习动力有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分。自我评价主要对内在动力进行分析、判断,主要包括:
1.是否明确了学习目标?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是否制定,制定的是否合理?
2.对学习各门功课的信心是否十足?
3.对所学科目的兴趣如何?
4.在学习态度上是否做到了认真、勤奋?
5.能否有主动积极的进取精神?
6.面对困难是否有勇气和毅力去战胜它?
7.平时学习情绪如何,是否能做到持久、稳定?
(三)外语学习策略的自我评价
学习策略是衡量学生学习水平和能力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学习效率的一项重要指标,学习策略进行自我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活动的安排是否有计划?
2.学习时间安排得是否妥善?
3.对学习资料的利用是否善于?
4.合作学习做得如何,和教师、学生的互动情形如何?
5.课前预习能否做到?
6.听课过程中精力是否做到集中?
7.当天学过的功课课后是否复习,老师布置的作业能否按时完成?
8.每次考试后返回试卷能否认真总结,分析出错误所在,并保证下次不再犯?
9.有没有把错误的问题集中成册,能不能自己给自己出一些检测题?
10.在学习过程中,对外界的干扰自己能否排除?
11.自己对学习方法选择是否恰当?
12.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善于总结经验或者借鉴他人成功的范例?
13.对学过东西,做过的事情能经常反思吗?
(四)外语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
学习能力是同学习策略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但学习能力要比学习策略更加稳定、持久。学习能力的自我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信息的能力的获取:包括感知能力、阅读能力等。
2.加工、存储、应用、创造信息的能力:包括记忆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口头、文字)、动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等。
3.学习的自我调控能力:包括学习计划的制订和调整、学习兴趣的培养、学习困难的克服等。
4.自我意识和自我超越的能力:包括比较分析能力、反思能力、自我约束能力和较强的毅力等。
总之,对外语自我评价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绝对评价、相对评价与个体内差异评价相结合的方法;还可采取写自我总结、写学习日志、读书心得、学生之间相互提问等方式。在评价过程中,最好能把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结合起来,因为他人评价要更客观(如教师的指导性评价、同学之间的鉴定性评价),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对学生自我评价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很有帮助;自我评价存在自身的缺陷,没有横向比较,和容易受到主观性影响,容易出现评价偏高或偏低的趋向。当然,如果引导得当,评价者态度端正,自评也可能获得比外部评价更准确也更有效的结果。总之,自我评价的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学生应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因人而异,做到内外结合选择合适自己的评价方法,提高自我评价的效果和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文言文的研究与尝试[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21).
[2]邱葆珍.高职生外语职业能力评价方法实践探讨[J].内江科技,2010,(5).
[3]朱文平,杨慧.浅议学生自我评价[J].考试与评价,2012,(6).
1 对小学英语课堂的评价
1.小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说、唱、玩、演、看”等各种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轻松的英语学习环境中认识英语、习得英语、运用英语,使他们通过小学初始阶段的学习,树立积极的英语学习观,培养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和自主性,为今后的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情感基础。教师的课堂教学要以这个目的为基点。同时,在课堂中,运用新理念进行评价,促使课堂教学任务更有效地完成。课堂教学评价的运用应避免出现肤浅性、狭隘性、苛刻性、偏离性和不切实际的完美性。
2.明确小学英语教学的特性,不囿惑于知识技能和评价标尺。《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树立教学评价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发展为出发点”的观念,敢于在教学中创新,真正做到在课堂教学中既是组织者、指导者,又是参与者,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融洽,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掌握知识点和知识技能。教师要真正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进行反思。
3.明确小学英语教师需具备的素养,灵活地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挑战。小学英语教师面对的都是满脸稚气的孩子,他们主要是通过“说、唱、玩、演、看”的活动习得第二语言。
2 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掌握课堂教学评价艺术。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小学生学习外语会呈现不稳定状态,产生阶段性差异的变化。当他们初始接触英语时,在心理上会产生较强的新奇感,对英语充满学习兴趣,而且由于他们处在接受语言训练最佳的年龄阶段,故学得也快,有很强的模仿力。但这种本能的求知欲很稚嫩,随着知识水平与心理要求差距拉大,一旦知识满足不了心理要求,它们之间产生的矛盾就会引起学习外语的情绪变化。一方面,一些学生探秘心理更强,求知欲更旺盛;另一方面一些学生的自信心和求知欲逐渐淡薄,甚至消失,滋生英语难学、英语无用的错误想法。为此,在运用课堂教学评价手段上,教师要根据学生阶段性差异变化,评价方式及评价内容要不断加以调整,保证他们学习英语的热情及自信心。教师课堂中的评价,要促使学生有参与的需要,有表现的欲望。不要压抑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通过活化教材,刺激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中的各项活动;设计符合他们的心理活动和知识水平及表现能力的教学活动,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儿童的智力差异因素,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教师不仅要关注接受能力好、表现欲强、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同样要加以鼓励,保护他们的兴趣和热情,从而让所有的孩子都能轻松愉快地学习英语,在活动中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2.控制课堂教学评价范围。首先,教师要根据该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确定评价的主要范围。如果是以听力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的听力评价活动上;如果是以说为主的课,就将评价的着重点放在对学生说的活动上。至于在以某种技能为主的活动中,穿插其他技能的活动,教师就不宜占过多时间面面俱到都加以评价。如听力活动课出现读的练习、写的练习,就无需对读、写一一加以评价。不仅课堂时间不允许,而且也会使学生迷惑,不知该堂课应该注意哪方面的技能。
3.把握课堂教学评价尺度。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评价,一定要简练、明确、到位。注重评价实效性,使评价起到画龙点睛作用。教师一方面要控制评价频率,避免使用过于烦琐的评价程序,占用过多的教学时间,延误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另一方面要防止评价的形式主义的现象产生。
4.及时进行评价反馈总结。评价反馈的目的就如《英语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使教师获取英语教学的反馈信息,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和适当的调整,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馈的信息量大,客观性强。教师及时将课堂评价信息进行反馈总结,并对其进行理论升华,然后再指导今后的教学,这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和提高。反馈总结方式可采用写课堂教学小结,让学生填写调查表或与学生交谈等方式。
关键词 钳工技能 实习训练教学 教学现状改善现状
钳工实习教学现状:钳工实习训练是我校机电、数控、模具、汽修等专业的公共实操项目,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了平面划线、錾削、锉削、锯削、钻孔、扩孔、铰孔、攻丝、套丝、刮削及复合作业,另外还包括常用设备的维护和保养等。但我校因条件所限主要以锯削和锉削为主。故我校学生戏称钳工为“磨铁”。加上长期以来钳工的传统教学模式总让学生感觉到枯燥乏味,机械单调的训练、缺乏新意的课题,总让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同时钳工是以手工操作为主的工种,现在的学生都很娇惯,中职学生基础多数较差,且具有一定的厌学情绪,钳工实习虽然是专业技能课,但仍有很多同学懒散厌学。多数同学怕吃苦受累,学习不用心,干活不认真,技能训练不积极,所以很多学生对钳工实习望而却步。为了扭转这种局面,必须改革钳工实习训练教学。我们改善钳工实习教学现状的几点做法:
一、端正思想,激发学习意愿
相当多的学生认为现在的机械加工业那么发达,加工零件可用各种机床去完成,何必花那么多的时间、精力去练钳工,因而懒于钳工实习,甚至出工不出力。面对学生这种心态、疑问,我们及时给予的纠正和引导。所以在实习前,我们便向学生介绍钳工实习在现代机械加工中的重要地位及应用的广泛性。并向学生举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配钥匙,工业生产中的配键,制作各种样板,专用检具,各种模具的制造、修配、调试等并配以图片说明。通过举例让学生明白熟练掌握钳工技能的重要意义,使其相信这也是对自己综合动手能力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实习中去。
二、加强实习指导、提高巡回力度
学生要想获得较为扎实的操作技能技巧,必须进行正确和严格的操作练习。为了保证学生能正确操作练习,教师要加强巡回指导。在实习教学中,先对基本技能分解示范并练习,在学生开始练习后,教师要密切注意观察学生姿势动作的正确性,做到“五勤”,即“腿勤、眼勤、脑勤、嘴勤、手勤”,以便及时巡回指导指出问题。当学生能初步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后,随着练习的深入,动作连贯,协调一致,不再需要时刻注意就能持续稳定正确的操作,教师才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行练习,这时的巡回指导中教师除了解学生技能掌握情况外,主要随时纠正不合理的加工工艺,还要注意教育学生吃苦耐劳、遵守纪律、爱护工量具以及设备的职业素养。
学生的技能技巧的形成,除了正确的操作练习之外,还须有严格的约束。每一阶段须达到什么要求,每天要有自我总结。
三、丰富教学手段
传统的师傅带徒弟式的技能的传授,已不能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必须拓展教学方法和手段,在教学中要配合教学内容利用电教片、幻灯片以及多媒体CAI课件等手段,为教学提供方便和捷径。这些教学手段一方面直观全面,另一方面也很规范。另外,在实习过程中穿插讨论交流也有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钳工实习体能消耗较大,在适当情况下安排学生讨论,这样既能让学生休息,又能通过讨论相互提高。通过对有选择的内容的讨论,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强化实习的重点内容,而且给学生提供了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同时能锻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能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兴趣。这比直接讲给学生听,要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丰富实习内容
传统的钳工实训内容,主要是锯和锉,内容单调乏味。综合作业也主要是锉配和一些简单的工件,这种安排容易引起学生厌烦和疲劳。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通过三个方面来改革。第一是增加工艺的深度和广度来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兴趣。二是把一些传统的复合作业和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如我们把榔头的制作改为简单适当模具的加工。这些模具的粗加工先由上一级机加工学生练习完成,然后由钳工进行精加工。这个操作课题不仅练习了钳工的基本操作技能,还加深了专业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第三是增加实习内容,除了传统的锉锯之外,适当增加一些适用技能的练习,如刮削、研磨、钻孔、攻丝、铆接、矫正、弯曲以及各种工量具的使用等的练习。
五、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课题
我们注意有审美疲劳之说。在钳工实习教学中也一样要注意这个问题。因此安排课题时,不能一连好几天都是做同一个课题,长时间连续做同一件事,会让人感到很厌烦,也很消耗体力,效果很差。于是我们在安排课题时没有严格按照课本的顺序进行,而是注意懂得体力、脑力劳动穿行,如把锉削和划线以及量具的使用错开,把锉配和钻孔弯曲等穿插。同时在适当的时候插入前面所述的讨论,当然这些安排要精确设计,周密计划。
六、改革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方面的改革,其一是作业的评分标准的制定。无论是单项操作技能练习,还是综合操作技能训练,在每次实训时都要确立一个评分标准。学生和教师用同一个标准来现场检测评分。学生能做到心中有数,有利于学生进行相互比较,增加竞争意识。其二是改事后检查为过程中的检查,随时评定姿势规范性和工艺的正确性,当然这也有标准。第三是把总成绩与学习的进步和职业素养的提升结合起来。不但要与他人比,也要与自己的横向比,同时还要注重一些基本的职业素养,如吃苦耐劳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认真劲头等,凡是有这些表现的都要记载下来适当加分,以期养成尊重职业素养的好习惯。
总之,如何改善钳工实习现状,各校都有自己的不同见解和成功经验。以上所述只是综合他人和自己的一些实践,对其中的一些方面加以初步总结而成。只要我们在今后的实习教学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不断地总结经验,一定会取得更加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