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村劳动力市场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非农劳动力市场 农村转移劳动力 就业弹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非农劳动力市场分为三个部门:城市正规部门(第一部门I)、城市非正规部门(第二部门II)和农村非农产业部门(第三部门III),这三大部门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有效空间。
一、三部门关系概述
从组织形式上看,城市正规部门主要包括传统的党政机关、正规企事业单位,城市非正规部门主要包括微型企业、家庭企业、个体经营组织,而农村非农产业部门主要包括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营组织。城市正规部门与城市非正规部门穿插于第二、三产业之中,通过正规部门向非正规部门的辐射、非正规部门向正规部门的流动来相互影响。城市非正规部门与农村非农产业部门通过在组织形式、就业的产业结构、劳动力需求特点上的相似来顺序承接与相互替代。
二、就业弹性模型选取
就业弹性是指,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的百分比,直接按定义测算=就业增长率\产值增长率。本文采用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模型来测算就业弹性:
三、面板数据模型下三部门吸纳农村转移就业能力的分析
对于年份选取2005至2008年四年内的数据,对于省份选取主要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江苏、浙江和广东三省,对于行业选取部分主要行业,第一部门I主要集中在煤气水电生产及提供业、科研教育行业,第二部门II主要集中在建筑业、餐饮、家政等服务业,第三部门III主要集中在乡镇工业企业、餐饮业、批发零售业。通过对采自各省统计局网上公布的各行业相关数据进行行业汇总,得到表格中显示的数据(Y亿元,L万人)。 (如表所示)
参照表中数据求均值,按照上述模型公式可得以下结果:
(1)第一部门的就业弹性:
(2)第二部门的就业弹性:
(3)我国农村非农产业一直处于发展中的状态,目前还不够完善,对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吸纳作用不明显,由于非农劳动力市场上第三部门的相关数据难以统计,所以在此不做就业弹性的具体计算。在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广下,城镇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兴起了大批乡镇企业的建设,而这也正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大好时机。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我国产业结构不断升级的现状下,由就业弹性的相关数据说明,主要从事建筑业和第三产业经营活动的城市非正规部门是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城市正规部门对农村劳动力的要求相对较高,农村的非农产业部门正在努力发展,相信会被越来越多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所认识并接纳,有望成为吸纳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辅助部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年版
[2]李伟.现阶段我国就业弹性的变化趋势及对策分析[J].理论导刊,2006;1
[3]张本波.我国就业弹性系数变动趋势及影响因素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5;8
我们镇位于市西部公里处,全镇幅员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万,农村人口人,农业人口人,耕地面积亩,其中水田亩,旱田亩。有个行政村,农村劳动力总数达人,占到农村人口近半左右。随着农业生产技术、科技含量、机械化水平的提高,近万农村劳动力中,有的时间和人员富余,一方面造成劳动力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强镇富民的总目标实现,原创:与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三农裂变,极不相适应的。多年来,我们抓住了这一关键问题。充分挖掘自身的优势和潜能,积极研究探索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途径,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一、发挥民族优势,建立稳固的境外劳务输出基地,向国外拓展就业和致富空间。
镇是一个朝鲜族聚集的民族镇,有个朝族村户人口。许多朝鲜族农户与南韩有亲属关系,并且也有想去南韩打工的愿望。我们看准了这是一条好路子,因此政府出面积极运作,成立了镇劳务中介组织,从年开始,通过关系省监察厅牵线搭桥与省国际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韩国部建立了关系。开始向南韩派遗劳务研修生通过朝鲜族带汉族,朝族村带汉族村,共同出国劳务的做法。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境外劳务输出业务。结果一发不可收,业务不断扩大,影响逐年提高,经过连续不间断的合作,每年境外输出劳务人数稳定在人,业务也由单一向南韩输出扩大为向日本,新加坡等地输出,每人每年至少创收万元人民币。现已累计输出劳务人员人次,为农民带来了亿人民币的劳务收入,不仅使农民增收致了富,也有效转移了剩余劳动力。本镇岁之间的年轻人,大多通过这一途径找到了就业岗位和致富途径。年来,朝鲜族村所有家庭,具备条件的人都出了国,有的已经出去次。个朝鲜族村以上的人都在韩国,村子几乎成了空村,土地都转包出去,几乎没有种地的事。在他们带动下,许多汉族村的剩余劳动力也都纷纷出劳务到国外挣钱而脱离了土地。这一途径成为镇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途径。它的意义不仅仅是找到了一条转移劳动力的途径,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要致富出劳务的思想观念和强烈的意愿。许多毕业学生、转业军人都把出国劳务当成就业的首选。想方设法出国劳务,挣一些钱之后,成家立业求发展。完全摆脱了在土地上打圈圈的小农意识的束缚。
二、发挥地域交通优势,鼓励和引导农民把就业的触角伸向国内城市
镇交通四通八达,公里半径内连接、、、四座县城,公里半径连接等大中城市,公路、铁路交通非常便利。利用这一优势,对于那些不具备境外劳务输出条件,(年龄、身体、资金等条件制约)出国无望的富余人员,我们积极鼓励引导去这些城市打工出劳务。一方面,通过投亲靠友流向周边城市打工;其二,镇政府利用与省公司的关系,积极组织本镇富余劳动力到广东、福建等地出劳务;其三,通过镇劳调部门与国内劳务市场联系招收保安人员等组织国内劳务输出。经过多年努力,现在国内各城市出劳务的本镇富余劳动力保持在人次以上。月工资收入均在元之间。仅在务工的本镇农民就在人以上。
三、发挥小城镇辐射优势,广泛吸纳剩余人员进镇务工经商,实现农民角色的转换。
镇是省十强镇,国家试点镇,有着较好的政策优势和发展空间。是个正在加速建设有着广阔发展空间的城镇。随着辐射力的不断增强,吸纳人口功能越来越强,成为就地转化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载体。
⒈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农民参与工程建设。
年以来,为了改变城镇面貌,扩大城镇承载功能,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小城镇发展,我们开展了大规模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年至今已经改造镇区主要街路条公里,铺设暗排水管线延长米,铺设自来水主管线延长米,铺设地下通讯电缆延长米,安装路灯余盏。开发房地产万平方米。实施这些工程,每年都有至少人次的农民工参与到工程建设中来,时间都在个月,每月每人工资收入都在元之间,同时也促进了运输业的发展,东花园村五组十多户农民成立农用车(四不象)运输队,专门为建筑工地拉料、运料,月收入每台车都在元左右,成了远近闻名的运输专业屯。
⒉活化市场商贸流通,吸引农民进镇经商做买卖,从事服务业。
镇是百年商埠重镇,商贸流通优势十分明显,多年来通过完善市场服务体系,加强商贸设施建设,特别是随着商品楼门市房的大量开发,商贸空间不断扩大,为富余人员进镇经商做买卖提供了充足的场所。仅小奉天商场和三株百货大楼就安置摊位余个,其中农民来镇经商的就占到三分之一多。不少做买卖的农民干脆在镇内习房,成了真正的居民。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农民在镇内出摊床,开商店,开发廊的人数都在人以上。从事餐饮、娱乐、服务业的每年也在人次以上。
⒊通过招商引资,实现企业二次创业,恢复启动工业生产,安置下岗职工和吸纳富余农村劳动力。
针对镇国有二轻企业停产倒闭现状,镇里加大政策吸引和扶持力度,广泛招商引资。原创:经过几年努力,先后吸引等地客商来镇。投资多万元租赁购买。轻工机械厂、稻镰厂、玻璃厂等国有二轻企业,重新恢复生产。不仅如此,还新建了陶瓷管厂、果仁加工厂、粮米加工厂等一批民管企业。目前,这些企业陆续开工生产,不仅安置了大量下岗职工,而且也吸引招收了一批农民工。今年共安排农民工余人。随着镇域工业体系的逐步恢复和完善,吸纳人员能力将不断增强。可望成为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加速农民变工人的转变过程。
四、发挥产业化结构实现调整的潜在优势,努力培育支柱产业。实现富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最直接,最根本的途径在于通过发展农村产业化、工业化。使农民就地转化为产业工人。因此,多年来我们积极发掘农村结构调整的潜在优势,努力培育支柱产业。一是发展种植业规模经营,将土地向种田能手集中。提高投入产出比。二是大力培育养殖大户。将资金、技术、服务向养殖大户倾斜,发展规模养殖。头八石村肉牛养殖大户贾长国,投资万元,建起头肉牛养殖场。年出栏头。村农民徐明浩投资万元,发展梅花鹿养殖达头。经济效益很可观。目前,这些养殖大户在全镇已有多户,使养殖业逐渐成为农村的一个支柱产业。每年可安排富余劳动人员百人以上。
三是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利用传统优势,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一个是搞豆制品加工。头八石村、东小卜村从事豆制品加工的农户达多家,生产大豆腐和干豆腐。干豆腐以干薄纯正取胜,大豆腐以水嫩鲜香闻名,形成豆腐村;再一个是搞粮米加工业,以金星粮米加工企业为龙头,搞粮米精细加工,精致包装,提高稻米档次和品味;第三是搞果仁加工。以广顺果仁加工厂为依托,进行松籽果仁精细加工、包装,提高产品附加值,出口创汇,可安置农民人。原创:第四是搞粮食转化加工,开办小酒厂。以花香酒厂、大泉眼酒厂、二泉眼酒厂为依托,生产大米烧酒和玉米烧酒。安置农民人以上,通过以上产业培育,加快产业化进程,同时就地转化安置了大量富余人员。每年可安置富余农民在人次以上。
摘要:农村劳动力是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并且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它的总量、整体素质、行业配置,都是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的。伴随着云南怒江耕地面积的日益减少以及农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今后的一段时期内,农村劳动力的数量仍然会有一定幅度的增加,在这种形势下,怒江农村剩余劳动力如果不能合理有效的转移,那么,一方面不利于怒江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城乡统筹战略的实施和整个社会结构的调整。因此,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对于怒江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怒江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调查;思考
一、引言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来说,农业的发展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的发展;农村社会的安定也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基于此,必须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对于云南怒江这样一个经济不是非常发达的地区来说,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接下来将首先简单介绍云南怒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调查,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对策建议。
二、怒江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调查
怒江州地处横断山区西南部,自然环境条件差、交通不便,社会发展层次低,观念落后,属国家级的贫困地区。目前怒江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难度较大,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占60%以上,通过政府、中介服务组织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务工的农民工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收入偏低,农民工月收入300-500元的占20%,500-1000元的占70%,1000元以上的只占10%;时下劳务市场的竞争正在变得日益激烈,适合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低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速度。农村劳动者在进入城市之后很难有效地融入到城市之中,他们在许多方面都显得不适应城市里的生活,很难在城市中扎根。
三、怒江州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进一步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秩序
有关政府部门要建立健全鼓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法规,实现有组织、有秩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进一步建立健全劳动服务组织体系,进一步改进劳务信息、劳务培训等相关的中介服务,逐步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秩序,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大市场。通过相关的政策规定,尤其是户籍体制改革,保证户籍管理变得更加宽松,逐步打破城乡之间的就业界限,逐步减轻就业歧视问题,为农村劳动力转移营造出更加宽松的环境。
同时,州、县、乡各级政府部门要力争做到农村劳动力市场的现代化、规范化、科学化,让劳动力市场由劳动管理部门来进行统一的监督和管理。对于已经登记到劳动力市场的农村劳动力,政府可以根据雇佣单位的实际需求,对于那些即将签订劳工合同的劳动力有计划的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最终实现雇佣双方的满意。
(二)帮助农村劳动力转变择业观念,摒弃小农意识
政府部门应该采取各种各样的方法,教育农村劳动力从“求稳怕动”、“依赖政府”、“不愿创业”、“不肯外出”等传统的择业误区中走出来,让他们能够具备符合当前形势下的市场经济的要求的新型的思想意识,让他们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进行自主择业,让他们逐步具备依靠自有资本进行就业的风险意识以及勇敢地进行自主创业的竞争意识。
政府部门也要引导农村劳动力逐步摒弃小农意识。农村劳动力要解放陈旧、保守、目光短浅的思想;努力学习各方面的就业知识,努力接受新事物,做到与时俱进,实现自身的综合能力的大幅度提升,积极参与市场的竞争;尤为重要的是,农村劳动力必须大力提升自身的民主法制意识,增强自己参与经济社会建设的自我保护和维权意识。
(三)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能培训
第一、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形势,各有关政府部门应该做到密切联系怒江农村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当的就业培训机制,设置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相关的课程,对于农村劳动力给予一定的就业服务信息指导,使经过培训之后的农村劳动力能够符合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农村劳动力应该积极踊跃地参与各种技能培训班,从而不断学习到各种基本的就业技能,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劳动技能,以便更好地适应未来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第二、着力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增强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不断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充分利用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和乡村流通人才等示范性培训,依托农业、劳动、教育等部门建立“招生-培训-就业”联动机制。
第三、加强对初、高中毕业后未升学、未就业的“两后生”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引入竞争机制,允许经省级以上部门认定的有条件的各种培训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承担转移培训项目;完善转移培训方式,坚持外输与内转相结合,大力推广订单式、定向、工读交替等针对性强、适合农民特点的培训形式,突出技能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四)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所带来的后顾之忧
第一、解决好留守老人的赡养、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和文化教育等问题,建立以在家党员干部为主体的互助中心,采取多种形式对留守儿童和老人进行帮扶,形成良好的互助氛围。
第二、在农村转移劳动力集中的一些地区,政府部门应该对用工单位自建宿舍制定适当的政策措施,充分鼓励用工单位为农村转移劳动力提供卫生、安全、舒适的居住场所。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探索了怒江州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带动我国各个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增加农村劳动力的收入,促进农村的稳定,保证国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宏,曹开庆.云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与对策分析[J]. 全国商情(理论研究), 2011,(Z1) .
[2]梁青青,田敏.影响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分析及实证研究[J]. 南方农村, 2011,(05) .
[3]闫彩红,刘殿臣.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现状与特点[J]. 经济导刊, 2011,(09) .
[关键词] 劳动力转移;就业;转移途径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23. 025
[中图分类号] F30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23- 0041- 02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大量农民工从城市返回农村,形成剩余劳动力。而大量劳动力滞留农村已经严重影响到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也影响到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农民增收,甚至不利于农村地区的社会稳定。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各级党政领导非常关心并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合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尽快找到合理转移农村劳动力的途径,对加速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后危机时代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因素分析
(1)农村地区劳动力素质整体偏低,劳动技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较以往有了长足发展,但农村地区的劳动力文化素质整体仍旧偏低。据统计,在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具有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不到10%。从劳动技能的角度来看,受过专门职业教育或技术培训的劳动力以及有专业技术职称的劳动力不到20%。劳动力素质的低下以及劳动技能的缺失,导致我国农村劳动力不能满足后危机时代高新产业对从业人员的需求,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不仅如此,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低下,还会导致农民思想保守、观念落后,在他们的头脑中仍旧根深蒂固地把耕作土地视为维持生活的唯一途径,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2)农村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完善,就业信息传递不畅。目前,我国各地的农村劳动力市场建设普遍较为滞后,广大农村劳动力在外出打工时往往会因缺乏信息或信息不准确而盲目流动。很多劳动力在外出打工时都是通过亲戚、朋友、邻里来获取外界就业信息,这种信息获取的方式与成熟劳动力市场所传递的信息,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无法保证。近些年来,各地政府先后出台了一些建立健全农村劳务市场的政策,但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是组织建设不得力,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是组织管理不规范,对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权益不能进行有效的保护,导致外出农村劳动力宁可自己碰运气,也不愿意依靠中介组织寻找工作。
(3)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缺失,阻碍其有效转移。当前,我国各地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培训时,往往实行多头管理,效率低下。例如:很多地区的农业、教育、科技、文化等多个部门,都根据自身特点组织了一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项目。但是,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和沟通协调,这些培训项目大多各自为政,重复建设的问题比较突出。此外,在培训内容的设置上,无法满足实际需求。各类培训项目在培训内容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农村劳动力的实际情况和当前经济社会的具体需求,导致培训的实用性不强。
(4)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劳动力在外出打工时具有一定的间歇性和分散性,这些特点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组织化程度较低,有时几个农民临时凑到一起就出外寻找工作,广大农村劳动力重视的是就业机会和工资性收入,对依靠就业组织来维护劳动权利的事情则考虑得很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劳动力的转移方向不明确,各种权利也无从保障,这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组织性因素。
2 后危机时代促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的对策
(1)明确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对农村劳动力转移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规划。要解决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各地政府务必要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有足够的重视,不能只将其简单视为农民自身和农村内部的事务,而对其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要不断更新思路,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明确城乡一体化的长远规划,不能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排斥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之外;不能因各种原因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题予以漠视;也不能在制度安排与政策实践中,依旧固守城乡分割的传统思维模式。必须积极拓展劳务输出,将就地转移和异地转移结合起来,明确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思路,根据农村劳动力的群体性、过渡性等特征,合理、稳妥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融入城市的步伐。
(2)加强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增强其转移就业的能力。加强农村教育,农民子女的义务教育权利应首先得到保障。各级政府应该继续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地区落后的办学条件,不断提高农村地区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水平。农村地区青少年在完成义务教育后,应继续接受职业技能教育,为其进城务工进行必要的技能储备,使新一代农民工的综合素质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需求。与此同时,各级政府应加大投入力度,在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的组织领导、人才配备和相关优惠政策等方面不断健全完善。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市场观念和竞争能力。农民工只有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观念和竞争能力,才能更好地参与城市的就业竞争。所以,提高农民综合素质,除了加强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外,还要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思想转变和观念转变,促使其成为具有现代市场观念和竞争意识的新一代劳动者。
(3)建全完善农村劳动力的服务体系和培训体系,为劳动力转移做好保障。要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竞争力,就必须统筹城乡就业服务体系,取消各种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歧视性规定,把农村劳动力就业和城市劳动力就业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各级政府应该成立为农村劳动力外出打工服务的指导小组,可以为农村劳动力多方面收集就业信息,并提供相关的就业培训、政策咨询、职业介绍、劳动维权等服务。各级政府中主管农村就业的部门和人员,应想方设法与辖区内外的单位、企业保持联系畅通,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做好劳动力外出打工岗位的开发工作。完善培训体系还应该建立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制,全面实施政府补助的政策,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的力度,加强各种技术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技能。要加大对现有技工学校、职业学校等教育资源的整合力度,为农村劳动力建立多种形式的培训基地。除此以外,还需要进一步规范职业培训市场,发动、鼓励社会力量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教育培训,针对新兴产业所需的应用性和使用性技能大力开展教育培训,从而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劳动力培训体系。
(4)建立高效的劳动力市场,提升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组织能力。要打破劳动力市场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等情况下各自为政的局面,努力推进各类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建立起公平统一、竞争有序、合理高效的劳动力市场。要打破各地信息封闭的局面,努力实现劳动力市场网络化、共享化。各用工地区应该通过网络及时工作岗位的供给信息,而在劳动力的输出地,也应将劳动力的年龄、文化、技能特长、就业经历等信息统一录入网络平台,以便向外地、外省及时传递,从而降低农村劳动力的求职成本和风险。另外,不能忽略通过亲友、邻里介绍外出打工这一重要途径,这是当前农村地区劳动力外出打工的一种重要方式,要进一步发挥这种乡土性劳动力市场的作用,况且当乡土性劳动力市场达到一定规模以后,随之也会产生较强的组织性。各地在增强劳务输出基地建设和管理的同时,可以先重点树立一批劳务输出重点区县,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可以将不同结构的培训、输出、管理、服务等功能统一合并,以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效率和组织化程度,从而实现有组织、有规模、有订单、有目的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晓华,黄延信,姜文胜.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现状、问题及对策[J].农业经济问题,2005(8).
[2]张亚强.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现状及成因分析[J].理论导刊,2009(6).
[3]闻仲勇,杨纳华,王丽红.中国农村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6(11).
关键词: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现状;对策
一、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基本问题
(一)关于人力资源市场
人力资源市场是指人力资源的供给方(劳动者)与需求方(企业等用人单位)通过市场机制进行相互交易,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的总称。这种市场化配置活动区别于传统的计划配置方式,其内容主要指人力资源供求主体的活动及相互关系,其外延包括政府职能部门、人力资源中介和相关服务机构等因素的活动以及管理、服务中的相互关系等。
(二)关于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有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就是要把构建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置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战略之中,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考虑就业与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外资政策、社会事业发展政策等的关系,实现就业与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第二层次,就是要兼顾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并且把城市就业和农村就业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看待,立足于城乡就业的内在联系和相互作用,适应和促进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进程,实现城乡就业的统筹规划、良性互动和整体健康发展。城乡统筹就业的本质是一种机制,是劳动力在城乡间、区域间有序流动和保证劳动力有效交易的一系列机制。
二、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的现状
我国劳动力市场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劳动力开始流动而逐步建立发育起来的,由于计划经济体制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我国劳动力市场从建立起就存在城乡分割。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劳动力市场规模不断壮大,功能日益健全,但城乡分割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与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一)城市人力资源市场现状
我国的城市人力资源市场,是在比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的发育更紧迫的情况下发展起来的。改革开放以后,大量城镇新增就业人口所带来的就业压力,迫使国家不得不考虑他们的工作安排,有限的国有经济部门又不能吸纳这么多的人就业,于是只好放松政策,允许私营、个体经济发展,这就产生了城市非国有经济对劳动力的最初需求。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第一批供给者是城镇的无业居民,他们一般拥有户籍和固定的住所,就业相对容易,但因为受到某些思想观念的影响,其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城市劳动力市场的第二批供给者,也是它的主体部分,是从农村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或称“民工”。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城镇流动人口限制的放松,农村富余劳动力中一些有闯劲、有冒险精神、并敢于吃苦的人便开始了进城打工的“流动生涯”。城市经济的发展为他们提供了一定的就业机会,也为城市各种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城市老动力市场的第三批供给者,是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和从国有经济部门主动出来的优秀人才,他们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管理经验。这个市场的需求方,主要是20年改革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各种非国有企业。这些企业在培育劳动力市场的过程中创造出了一个新的市场“经理市场”,即由承担着一定的管理职能、收入相对丰厚、社会地位相对较高的经理人才形成的劳动力市场,由于“经理”们素质较高,也深知自身的价值,所以这个市场最能体现这些企业“按质论价”的用人特点。
(二)农村人力资源市场现状
农村劳动力市场是伴随乡镇企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农村的普遍推广和极大成功,在农村积累了一定的原始资本,这些资本在一些有头脑、有作为的农民“企业家”手中与国家放松了的政策结合在一起,就为乡镇企业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而这些乡镇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构成了农村劳动力市场获得发展的最初动力和持续动力。随着乡镇企业的不断发展,就业的工人不再局限于本村本乡的农民,外地、外省的农民打工者甚至部分城里人也逐渐加入进来,随着产品销路的平稳扩大,本村本乡的农民也不像以前那样只是季节性、临时性地在企业做工,而是渐渐完全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成为像城市土人一样的非农人口,市场本身也不再限于农村,而是与城市经济逐步走向交融。
三、中国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就业,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城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制约农村劳动力平等就业的诸多体制、政策还没有完全消除,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规定和歧视性政策,城乡分割的就业格局成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障碍。
(一)政策支持上不平等
我国长期以来把就业工作的重心放在城市,很长时间以来没有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家没有列支专门的资金、项目支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与城镇职工就业和就业登记相比,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直不在国家统计之列;与城镇职工享受系统的职业培训相比,农村劳动力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享受不到国家扶持的职业技能培训,即使之后国家出台了农民工培训规划,但是无论是从资金数量还是从培训规模上比,与城镇职工还是有很大差距。另外,国家没有将农民工的管理纳入到城市综合管理中,所需经费由进城农民工负担,造成了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在就业上的不平等。
(二)就业准入上不平等
大部分进入城镇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即使长期在城镇居住、就业和生活,却仍保留农业户口,被称为“农民工”,成为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特殊的边缘群体。城乡劳动力身份地位不完全平等,农村劳动力处于弱势。与城镇职工自由流动就业相比,国家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设置了许多限制和规定,有些规定甚至是歧视性的,造成了农村劳动与城镇劳动力在就业准入上的不平等。一些地方对企业使用农民工进行行政批复,在市场准入上设置较高门槛,规定了种类繁多的限制性条件,如工种限制、数量限制、季节限制、性别限制、地域限制、户口限制等。
(三)管理服务上不平等
与城镇劳动力相比,农村劳动力在就业过程中享受到的政府服务较少,国家没有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纳入统一的管理和服务中,农村劳动转移就业难度增加。一是市场信息服务不完善。目前大多数基层未能建立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仅有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提供的劳动力供求信息,远远无法满足农民工对劳动力供求信息的需求,从而增加了转移就业的难度。二是法律维权服务不健全。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其合法权益经常受到损害,但是由于维权意识不强,经济能力较差,国家又没有相应的法律援助制度,农村劳动力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护。三是子女上学服务不到位。农民工子女上学难、收费高问题一直是困扰进城务工农民的首要问题。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地方没有将农民工子女上学纳入当地教育规划中去,农民工子女享受不到同等的教育待遇。
四、构建城乡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的对策建议
(一)改革户籍管理制度
户籍制度的改革对于实现劳动力的自由流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由于户籍制度的存在,绝大多数农村劳动力和他们的家属得不到在城市永久居住权的法律认可。他们虽然可以在城市中生活,但是其工作、子女入学、社会福利、劳动保障等等都因为户籍制度而无法得到与城市人相同的待遇:他们的迁徙从名义上讲只是暂时的、流动的。在户籍制度下,户口有着极高的价值,“农村人”为了追求“城市人”所能享受的种种公共福利,极力想冲破户口这层阻拦,实现从农村人到城市人的跨越。因此,首先放开户籍制度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是根本。采取既符合劳动力市场发育的客观要求,又符合循序渐进的改革推进方式。鉴于完全放开户籍制度对城市就业以及社会福利和保障部门产生的巨大压力,可以采取适当的门槛作为准入证。以此给予农村劳动力与城市居民相当的权利。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推进城市化进程,除了关注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外,本文还应当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来保证农村老人儿童以及城市中的低收入劳动者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要求。
首先,应建立完善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社会保障法律体系是指社会保障的基本法、实体法、和程序法等法律形式的总合。其次,应加强医疗保险对社会弱势群体的扶助。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现行的医疗保险制度却难以适用种类人员多层次的保障需要,而且也难以适用就业多样化的格局,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的需要。然后,建立政府、企业、个人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按照国际通用标准,我国己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将发生在2030-2050年期间,这无疑会对以政府独当一面的养老保险制度带来沉重的压力。因此,为了减轻政府负担,可以考虑将养老保险负担主体多元化,把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养老保险与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相结合,建立三位一体的养老保险制度。最后,在失业保险方面,我国的失业保险应以促进就业为目标。我国的失业保险制度存在很多不利于促进就业方面,导致失业人员把失业保险看作一种低水平的收入,加之缺乏再就业培训,使失业保险对生活的长期保障消磨了失业人员再次就业的动力,成为名符其实的“保险”。失业保险应该以促进就业为基本目标,做好失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和再就业工作服务,而不是对失业人员生活救助的生活保障。
(三)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
政府应该加强农民转移就业培训,完善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要增加政府对农民转移就业培训的投入,整合劳动保障、农业、教育、科技等部门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补贴标准,扩大培训覆盖面。城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要向农民工开放,并免费提供信息、就业指导和职业介绍服务。严厉打击非法职业介绍机构。鼓励企业对农民工进行职业技能提升培训,鼓励较大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办职工学校、农民工学校,有计划地进行在岗职业培训。搞好劳务输出基地建设,扶持一批农村劳动力骨干培训基地,打造劳务品牌。在农民工中推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通过财政补贴,降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鉴定的费用,使参加培训的农民工经过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单项职业能力证书,推动农民工培训上水平。要将国家在城市实施促进就业的优惠政策覆盖到农民工。
参考文献:
(1)劳动经济学,陆铭.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非正式迁移”的状况,杨云彦.中国社会科学.1996
(3)城乡统筹就业问题研究,张建武.中国农村经济.2001
(4)开源断流:寻求充分就业的中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化转移理论与模型,何景熙.人口与经济.2002
(5)中国就业制度演变,胡鞍钢,程永宏.经济研究参考.2003
(6)实施城乡统筹就业的制度障碍及变迁路径,王元璋,盛喜真.当代经济研究.2003
(7)城乡就业一体化的制度约束与制度创新,贺艳红.经济研究导刊.2007
(8)统筹城乡就业构建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杨丹川.人事人才.2008
(9)我国城乡统一劳动力市场问题研究,胡祖杰.硕士论文.南昌大学.2007
(10)中国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研究,徐林清.博士论文.暨南大学.2004
(11)论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性,黄阳平.中国经济信息问题.2007
(12)建立我国城乡协调的劳动力市场研究,熊盛文.当代财经.2006
(13)论城乡统筹就业的必要性,罗斌.农村经济问题.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