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第1篇

近年来,我对农村初中各年级学生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发现绝大多数男生喜欢看武侠小说,女生爱看言情小说;部分同学爱上网聊天;关心新闻时事的同学很少;能静下心来阅读古典名著等书籍的人不多;游戏机房对男生极具诱惑力;学生对歌星、影星“如数家珍”,对“感动中国”之类的人物所知无几;双休天沉溺于电视剧的学生太多……农村初中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令人担忧,书香校园对农村的孩子来说并没有真正形成。

二、产生的原因

1.认识的片面性。

不少农村家长由于受自身文化条件的限制,片面地认为看与考试有关的教辅资料,就是认真学习;看课外书是闲书,是“不务正业”。有些家庭受经济条件的限制,即使是《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书籍也不能给孩子提供,更谈不上买科普、法律类书籍了。在现行的教师考核评价体制下,教师仍存在极端的功利色彩,注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注重各种解题技巧的讲解,忽视对课外阅读的指导,直接导致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脱节,造成课堂所学的方法无用武之地。

2.阅读内容的盲目性。

真正适宜学生阅读的优秀书籍短缺,而出版市场的假冒伪劣又屡禁不止。“读过一本好书,就像交了一个益友”(臧克家),“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害”(菲尔丁)。读书需要鉴赏力,中学生缺乏辨别能力,对一些文化垃圾“废寝忘食”、“如饥似渴”,严重影响学习与健康。

3.阅读方式的随意性。

由于学生在课后或校外不便管理,加之没有具体明确的目标与计划,学生阅读不择时间、地点、内容,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4.课外阅读习惯难以养成。

不少学生阅读书籍囫囵吞枣,认为粗粗浏览一遍即是阅读。很少做读书笔记,即使做了笔记,也无非是几句好句、几个好词。

5.社会环境的影响。

生活在知识贫乏的农村,耳濡目染父辈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自然接触不到多少有益的文化生活和文学作品。本镇唯一的新华书店,里面的书多是为考试服务的习题集、优秀作文之类,适合中学生阅读的综合性读物寥寥无几,更谈不上提供学生阅读的桌椅了。

三、应对策略

1.语文教师转变传统的旧理念。

从农村语文课堂效率看,语文教学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高耗低效现象,而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语文学习,归根结底,要引导学生读书,在广泛的阅读中发展学生的智力,引发学生的写作灵感和热情;在与作品的交融中,甄别真、善、美,提升道德人格、个性修养。只有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急功近利的教学方法,重视阅读,才可能在处理教材上注重阅读方法的渗透,重视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指导;只有转变观念,才能利用家访的机会反复向家长说明当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要求,让他们明白课外书的阅读是学生学好语文的一项重要途径,使家长在行动上对子女阅读课外书给予支持和肯定,并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子女购买、订阅一些书报。另外,定期对农村语文教师培训,也是改变旧观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增强学生阅读的欲望,激发课外阅读的兴趣。

叶圣陶在谈阅读时曾说:“认为阅读好像还债务,那一定读不好。要保持着这么一种心情,好像腹中有些饥饿的人面对着甘美膳食的时候似的,才会有好成绩。”语文课外阅读兴趣的形成涉及多方面因素,最重要的是发挥主体的阅读愿望。在实践中,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1)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激趣。话题自定,可以讲成语故事、可以说我喜欢的格言、可以说阅读概要……这样,在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的同时,又引导学生关注阅读。

(2)赏析片段激趣。教师在阅读中撷取精彩片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空城记》等,把它们做成“美味佳肴”,师生共同诵读、品味、赏析,来激发学生对原著阅读的兴趣。

(3)开辟阅读专题激趣。阅读专题内容多样:可以是课内到课外的拓展、延伸的内容,如亲情专题、专题等;可以是关于学习方法技巧专题;可以是关于热点话题的专题……专题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紧密关联,学生只要听说上专题阅读,没有一个不满心欢喜的。

(4)组织活动激趣。利用各种集体活动、竞赛,让学生充分展示他们的阅读成果,可更好地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和积极性。如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会、出黑板报、成语擂台赛等活动,还可在教室的一角设置作品栏,展出学生读书笔记、手抄报等作品,评出优秀,给予奖励,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使他们对课外阅读保持比较持久的兴趣。

3.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提高效率。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师与其苦口婆心讲解题秘籍、作文技法,不如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阅读中思考、顿悟。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阅读材料的指导。只有读好书,才能陶冶情操,净化思想,提升修养,才能“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教师要从阅读的源头上把关,向学生推荐思想健康、知识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有益于学习的读物。除了《大纲》推荐的外,老师还可以向学生推荐优秀的报刊杂志,如《中学生语文报》、《演讲与口才》和《青年文摘》、《读者》等,鼓励学生订阅;向学生推荐适合于中学生阅读的时代感强的哲理性精美短文;推荐优秀中外人物传记,并在班级开辟图书角,学生互相借阅,互通有无。

(2)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的指导。清代教育家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把书分为五类,认为:“有当读之书,有当熟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再三细看之书,有当备以查考之书。”教师要正确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对经典性的书籍和文章,要品味其中的优美文字,体会真情实感,应用细读和精读方法;对于一般性书籍和文章,只须作一般了解,可让学生略读,或选读其中部分章节或片断进行阅读。

(3)做好读书笔记的指导。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学习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因此,做好读书笔记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教师要指导学生摘录课外书里的精彩语句语段,提高鉴赏能力,加强阅读积累;指导学生学会做批注,教会学生将阅读时大脑中闪现的灵感和智慧的火花随时记录下来,形成点滴体会,写心得笔记;指导学生改写、扩写、续写。天积月累,笔记就会形成一个资料库,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就会提升。

(4)注重古典诗词的阅读指导。古典诗词是一笔丰厚的精神遗产,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老师可以从古代名句选讲、唐诗宋词赏析、古代散文选读等方面进行指导,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加厚学生的文化底蕴。

为积极推动新课程改革,作为农村语文教师,我们要转变观念,积极拓展渠道,努力营造读书的氛围,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品尝书香的美味,与书为友,相伴一生。

参考文献: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第2篇

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

15—0028—01

一、研读教材,深入挖掘,做好课前准备

语文素养的形成要靠大量的阅读去积累,要靠阅读过程中的认真体会和领悟。所以,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课程资源的挖掘极其重要。首先,不同体裁的课文有不同的学习和欣赏角度,因而要采取不同的阅读引导方法。如,具体、真实是记叙文的主要特点,严谨、科学是说明文的主要特征,论据充分、论证严密是议论文的必要条件,生活所需是日常应用文的灵魂。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从整体出发,把眼前所教的“这一课”放在整个单元、整本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来考虑,使其上下关联,互相照应,分解合理,体现出科学的序列性。语文课堂教学要突出学生的读,凸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避免课堂教学中用过细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避免无休止地做题,避免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进而扼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关注学情,激发兴趣,做到因材施教

语文课程标准对课外阅读的要求是“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但是,由于受经济、地域等因素的制约,农村学生与城镇学生在阅读总量上的差距很大。农村学生平时接触书籍、报刊和杂志的机会相对较少。据调查,80%的农村学生课外阅读量不足100万字,有的甚至更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关注学生的需求,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和接受能力,制定相应的策略积极引导,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帮助他们培养阅读兴趣。

三、尊重学生,,倡导个性化阅读

如,教授《木兰诗》一文时,有的学生提出质疑,木兰与周围人相处了十年之久,但竟没人发现她是女郎,因为从常理来讲,男人和女人的外貌、身材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对于正处在叛逆期的孩子们来说,教师一味的说教,他们是不会完全信服的。

关于木兰女扮男装的辩论正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个兴趣点,及时肯定他们的自我感悟。既要阐明自己的观点,讲清楚木兰是作者为了抗争男权观念而塑造的巾帼英雄形象,更要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不同的看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习惯。

四、入情入境,用心阅读,记录情感体验

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因此在阅读时,需要引导学生用心去领悟和体验。例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对于这篇课文,不同年龄段的人读起来会有不同的感受。对于涉世未深的中学生来说,他们也许还不能真切地感受到文字当中浓浓的父子亲情,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从自己的人生经历出发,寻找自己成长过程当中父子之间的点点滴滴,自己说出来,与课文中的叙述形成对比,再认真品读课文,仔细玩味文章的每一个细节,这样才能理解得更加深刻。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全民阅读 农民工子女 阅读现状

2010年5月4日,“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行动”在全国范围启动。该行动旨在为“随父母进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和留在农村的农民工子女”[1]提供贴近他们实际需求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重点围绕“学业辅导、亲情陪伴、感受城市、自护教育、爱心捐赠”[2]。各级共青团组织积极响应团中央号召,深入开展农民工子女结对帮扶行动。活动推进过程中,服务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在满足农民工子女基本生存、教育物质条件保障的基础上,开始关注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心理健康状况、幸福指数等成长、成才方面的内容,使他们得到更多的关爱。关爱农民工子女行动应关注农民工子女的阅读状况,其中课外阅读,是丰富孩子们精神追求、提升他们文化素养、帮助他们修身养性的重要方法。本文基于对农民工子女阅读现状的调查,借此分析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和素质教育现状,为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提供借鉴。

一、全民阅读立法

全民阅读立法在国际社会早有先例,“如美国的《不让一个孩子落后法案》(2002)、日本的《关于推进儿童读书活动的法律》(2001)、韩国的《读书文化振兴法》(2009)、俄罗斯的《民族阅读大纲》(2012)等,都以立法形式保障国民阅读能力的提高”[3]。

在我国,全民阅读立法也在逐步推进,全民阅读立法一度列入2013年国家立法工作计划,而江苏省、深圳市更是走在了阅读立法的前列。2014年,江苏省实质进行全民阅读立法,将每年的4月23日定为全民阅读日。

对于阅读立法,在社会上也一度引起争议,有人认为阅读不能简单靠法律约束。笔者认为阅读立法颁布的意义在于:一是应对当前的形势,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加之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的纸质阅读越来越远离人们的生活。快餐文化占了主导,它讲求的是速读,人们在阅读时留在脑海的更多的是文字的碎片。二是阅读的意义重大,它对于提高人的素养,陶冶情操,提升知识水平都必不可少。因此,全民阅读立法是倡导民众阅读的一种良好方式。三是从目前的立法看,阅读立法多是对促进阅读的政府行为做了明确的规定,如加强公共图书馆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图书资源等,这给全民阅读提供了基础保证。因此,全民阅读立法应该是从基础设施等方面给全民阅读提供物质基础保障。

二、农民工子女阅读状况调研

全民阅读立法在全国范围的推进,对农民工子女阅读无疑也是一种促进。那么农民工子女阅读现状怎样呢?笔者对苏州大学阳澄湖校区团委驻地所在的相城区农民工子弟学校如社会实践基地焱阳小学等学校进行了走访,并利用7月份赴浙江丽水市黄村乡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对当地的留守子女通过访谈、填写调查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本次走访、调研对象既有随城务工农民工子女,又有留守农民工子女。问卷内容主要针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具体包括阅读内容、阅读习惯、阅读兴趣等展开了调研和访谈,并随机抽取其中145份有效问卷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一)阅读数量、阅读时间少、图书资源少、父母督促少。

通过抽样分析发现,农民工子女的阅读数量、阅读时间都难以保证,而就客观条件来看,也确实存在占有的图书资源少、父母督促少的现状。

阅读时间少:关于阅读时间的调查中,选择双休日进行阅读的为42%,午间休息的为19%,晚上睡前一段时间的为27%,其他的为12%。有阅读习惯的抽样对象中,每天能确保15分钟左右时间花在阅读上的为24%,30分钟以上的为51%,一小时的占到24%。

阅读数量少:抽样显示,一学期能阅读1-2本课外读物的同学占19%,3-5本的为45%,6-10本的为19%,更多地为17%,可见大多数同学课外阅读量较少。

阅读资源少:关于农民工子女能否主动去书店、图书馆等文化设施阅读或购买的调查中,数据显示,经常去逛书店的占24%,偶尔去的占53%,不太去的占23%。经常去学校图书馆借书的占17%,偶尔去的38%,不太去的占45%。可见,学生主动利用公共图书资源的意识比较薄弱。

师长督促少:教师、家长的督促与城市父母比相对较少。受访对象中,32%的农民工子女表示老师会经常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有时会的为41%,很少布置的为27%。父母会否经常督促进行课外阅读,经常督促的仅占36%,偶尔提醒的为46%,不管的为18%。父母在家有阅读的习惯吗?“有,我们有时会一起看书报”的为26%;“偶尔有”的为48%,“从来没有的事”的为26%。

(二)阅读质量不高,阅读内容有待调整

调查取样中,农民工子女课余时间阅读较多的书分列前三位的是“脑筋急转弯或儿童漫画之类的娱乐书”、文学书,学习辅导用书。而家中书柜存放种类最多的书籍由多到少依次为“与学习有关的复习资料”、作文书、各种漫画、老师推荐的中外名著、小说。由此可见,课外阅读内容很大程度上一是受限于应试压力;二是阅读层次不高,受访对象更偏向于娱乐性阅读,对经典名著阅读、人文类、科普类书籍主动阅读需要提高;三是父母或者亲戚朋友选购书籍的层次有待提高,以给孩子提供阅读内容的引导。

(三)阅读习惯有待养成,阅读方式方法有待改进。

阅读习惯有待养成:抽样对象中,32%的同学表示非常喜欢课外阅读,45%的表示比较喜欢,20%的表示一般,3%的表示不怎么喜欢,可见绝大多数同学对课外阅读还是有兴趣的。那么阅读时间能保证吗?抽样调查显示,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每天都能安排一定时间阅读的农民工子女占到采样对象的30%,“有时读”的为54%,“很少读”的为13%,也有3%的同学表示“不怎么喜欢读”。经常和同学交流课外读书的情况的为24%,有时的为60%,没有的为16%。

阅读方式方法有待改进:抽样对象中,68%的农民工子女认为老师布置课外阅读任务,比如做读书笔记“很好,可以把我阅读的内容做个记录,也能提高阅读效率”,20%的“不喜欢,认为没有必要,但是老师布置的任务又不得不完成”,7%的“基本没有阅读的习惯,我都是随便摘录一些应付作业的”,其他的占5%。“有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并能经常写的”农民工子女占38%,有时会写的为40%,22%的基本不写。高达49%的受访学生认为老师有必要在学校教课外阅读的方法,14%的学生则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另有15%的学生认为“有些书比如长篇小说之类的最好能介绍一下”。

三、农民工子女阅读现状原因分析

农民工子女生活在城市,但是他们的教育状况与城市孩子比,受限于户籍、学区、经济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因素。

(一)受限于城市户籍、学区制度。

鉴于来城务工的农民工大多没有取得所在城市户籍,按照入学制度,他们的孩子不能与城市孩子一起进入公办学校受教育。但是近年来,我们也看到农民工的各项权益越来越受到保护,因此,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了大多数的选择。这些孩子家庭背景相似,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也基本相同。

(二)父母对阅读的重视程度与城市父母有差异

一是受限于父母的文化层次,他们对子女阅读的重视程度不够。他们更关心的是孩子的学业成绩,因此,在个人素养提升方面,农民工对子女的期待与城市父母对孩子的期许、投入有落差。二是受限于农民工的作息时间。农民工务工时间三班倒、单休的现状,让农民工无法保证时间、精力进行亲子阅读,哪怕是单纯的陪伴也较少。当然,也要看到,虽然跟随父母外出务工的农民工子女阅读状况等方面与城市的孩子有落差,但是因为农民工子弟学校坐落在城市,就读的学生比留守儿童有稍好的条件,加之在父母身边,比在农村留守隔代抚养条件也稍好些。

(三)受限于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条件。

就目前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看,首先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比较薄弱,因此像校园图书馆这一学生阅读的重要场所,部分学校不能提供,部分学校图书馆的馆藏数目年代比较久,藏书量也较少。其次,班级人数太多,教室没有多余的空间可以放置图书。最后,影响学生阅读的因素之一是学生想看书但是有时作业太多没时间看,因此教师的教学理念有待更新。

(四)受限于快节奏的时代背景。

当代社会,新媒体时期,电子产品如电视、电脑、手机等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影响深远。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得人们越来越多的人沉溺于电子游戏、电视节目、动画片等短、平、快的休闲方式,人们越来越远离传统的纸质阅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孩子们对阅读的价值判断。

四、改善现状的对策

全民阅读立法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学生阅读状况的改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在对学生进行阅读引导的过程中,重中之重是引导孩子们“好读书”与“读好书”。

(一)好读书。

1.政府与社会大力支持,通过全方位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给农民工子女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源。

保证地方图书馆、社区图书馆、学校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全覆盖。以学校为例,一是保证学校图书馆的开放时间,馆藏数量,按照要求每年都投入资金,适时补充适合孩子们的新书目。为方便借阅,还可在教室开设图书角,图书角的图书的来源一是大家可以把自己的书带到学校来分享,二是学校可以让每个班级订阅1-2种报纸杂志。

2.在社会上形成阅读氛围,家长倾心关注,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孩子阅读习惯。

全社会营造全民阅读氛围。一是社会风气的引导。如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读书》栏目《我的一本课外书》节目的录播,在青少年中倡导阅读风尚。二是家长高度重视,提高阅读兴趣,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提供尽可能多的阅读机会,保证阅读时间;家长借阅或者购买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三是共青团组织等社会志愿者、公益活动要关注农民工子女阅读状况,如苏州大学惠寒学校定向捐赠图书就是一种好的形式。

(二)读好书。

1.教师对学生的阅读指导。

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优秀书籍的引导。而孩子们处于这个年龄阶段,有时并不能分辨书籍质量,因此教师要承担起对学生阅读内容指导、阅读方法指导的重任。

(1)阅读内容的指导――开列书单。

新教育的倡导者朱永新教授团队,开列了中小学课外阅读书单。各学校可以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向学生推荐这些书目。阅读内容要丰富,既有经典文学作品的阅读,又能有历史、地理、人文、科普等方面书籍的阅读。

(2)阅读方法的指导――读书笔记。

有了好书,怎样才能进行有效阅读呢?阅读方法很重要。教师也要教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怎样利用有限的时间获取最大量的知识养分。阅读方法的指导,首先要教会学生精读和略读两种方法。其次要教会学生做好读书笔记,记录读书心得。

2.校园里多开展读书交流活动。

在语文等基础课程教学中,相关教师要鼓励学生课后拓展阅读。通过兴趣小组、读书心得评比、制作手抄报等形式定期交流、展出阅读心得。每年订阅有助于学生阅读拓展的报纸杂志,让学生利用在校的课余时间进行零星阅读。65%的受访对象表示喜欢同学推荐课外读物,52%的抽样对象表示喜欢和同伴一起看书。因此学校要定期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如读书漂流、阅读心得征文等,让同学们相互推荐好的书籍,提高阅读兴趣。

五、结语

阅读状况的改善是个社会化的问题,农民工子女阅读状况的改善需要社会、家长、学校形成合力,共同为农民工子女的阅读提供良好的阅读氛围、充足的阅读资源,并在阅读习惯、阅读方法方面给予全方位的引导,提高农民工子女的阅读兴趣和素养,助力农民工子女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关爱农民工子女品牌项目[N/OL].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2].关爱农民工子女品牌项目[N/OL].中国青年志愿者网..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第4篇

史芳

读一本好书就像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可见书籍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功能。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可以塑造孩子的灵魂。在课改的今天,尤其强调要引导学生提早阅读,在书海中享受快乐,接受体验,熏陶,由此我们把读书当成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重头戏,每年通过生动多样的读书文化活动,缔造书香校园,开展特色德育,展现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

主要做法:

一,制定《学校创建“书香校园”活动方案》,认真开展好校园读书节,走廊书吧、班级读书角,校报,班级好书推荐主题班会,亲子阅读、优秀读书笔记展评等活动,进行“书香班级”,“阅读小能手”,“新时代好少年”的评选。

二,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积极向学生推荐经典文化读物,引导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倡导营造一个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让学生在用心阅读经典,阅读书籍文化中认识世界,感悟人生。

三,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以“姜宇婷语文工作室为教研主阵地”认真研究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引导学生科学,合理,有效的阅读,指导学生边读边思考,提高理解能力,评价人物和事件的能力以及想象创新能力。同时倡导学生广泛,自主,个性化的阅读,充分发挥学校图书馆,走廊书吧等有效资源,改善学生的阅读环境,确保学生阅读的健康。

四,以班级为单位建立读书兴趣小组。建立多种读书会,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交流活动。

五,师生共同设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效果明显的主题班会,把读书和德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如:

1,把读书与弘扬民族精神的教育相结合。有的班级通过“名人故事我知道”,“爱我中华读书会”等形式激发爱国主义情感;有的班级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养成一种品质”主题活动,使同学们明白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应从点滴小事做起……孩子们激情盎然,用心歌颂伟大的祖国,赞美伟大的民族英雄。这一个个活动都是班主任老师和学生一起查阅书籍资料,共同设计下完成的。

2,读书促进诚信教育。通过阅读关于诚信方面的书籍,培养学生严格遵守‘守则’和‘规范’。”“作业不抄袭,考试不舞弊。”等诚信意识。

3,把读书与感恩孝心教育相结合。感恩是人的一种美德,对给予自己关爱,体恤,帮助,指导的人心存感激,反映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为了改变未成年人日渐冷漠,亲情淡薄的趋向,让他们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让更多的同学投入到感谢与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我校9月份利用教师节契机举行了的“老师,我想对您说”的感恩主题教育。发动同学们积极撰写感恩老师的文章或自制小卡片,并粘贴在年级宣传板上。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三字经,搜集孟郊冰心感恩诗歌,使全体学生深深地体会到:大地哺育我们,母亲养育我们,老师教育我们,亲人关心我们,只有学会感恩,才会得到更真切,更深厚的亲情和友情。

关于亲情的课外阅读范文第5篇

一、体现综合――春城无处不飞花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综合”主要指:一是语文知识的综合。如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二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如组织学生参加语文趣味活动,自主组织文学活动,在办刊、演出、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三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综合,如从其他学科、报刊、书籍或其他媒体中获取有关资料,讨论分析问题,独立或合作写出简单的研究报告;四是语文实践过程的综合,让学生在读书、写作、调查、研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如一位老师在执教《走进田园》(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时,以学生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现、锻炼自我的舞台,让学生用各种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赞美。学生的表现丰富多彩:有的用“古诗集锦”吟田园,有的套用《春天在哪里》创编歌曲唱田园,有的合作画画办手抄报……他们打破语文的学科壁垒,与音乐、美术、思品等其他学科相融,既有课内学习,又有课外学习;既有个人主动探究,又有小组(全班)合作学习;既有接受学习,又有探究学习。这样的课既培养了学生收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又让语文学科的知识与其他学科间相融,汲取多方面的营养,做到综合性地学语文、用语文。

二、回归语文――风吹草低见牛羊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把自然、社会、历史等方面整合在一起,但是不管我们的学习活动涉及哪个学科,采取哪些方式,其落脚点都在“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通过综合性学习。首先应该得到语文方面的收获。比如学生唱歌,我们语文老师应比别的老师较淡化旋律而更重视歌词的品味。“连素习不大喜看戏文”的林黛玉在听到“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都知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例如,在指导学生开展“走进广告”的综合实践活动中,我不单布置了“收集广告”的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把自己看到或听到的广告用图片、照片和文字记录下来),还让学生开交流会。在交流会上,我先请学生介绍自己搜集到的广告图片和文字。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协商,互相合作,把图片和文字进行归类,制作成精美的“广告集萃”。还让学生分析广告词的美学价值、人们的接受心理,以及它所带来的社会效应和经济价值。这样,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了语言运用的能力,该学习活动就散发出浓浓的语文味。

三、凸显实践――吹尽狂沙始到金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必须也只有通过实践来实现教学目标,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强调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参与性学习、体验性学习和操作性学习等实践性学习活动。对课堂教学空间和教材内容加以拓展,让学生亲自去体验语文、学习语文,提高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进行“爱护周围环境”(人教版三年级下册)这一综合实践活动中,我组织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决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安排的活动有描写花草树木的词语竞赛,写保护环境的建议书,关于保护环境的标语的收集、理解和朗诵,校园内花卉的介绍等。这些内容和程序的组织,立足于语文学科,充分体现语文的实践过程。从而考查了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迁移。这样的活动,其实就是一次自主读书的比赛,促进了课外阅读。培养了课外阅读的好习惯,从中也进行了阅读实践和提高语言实践能力的训练。

四、实现开放――远近高低各不同

1、学习时空开放

语文综合性学习打破了课本是唯一信息源、教师是唯一信息传递者、教室是唯一信息交流场所的教材、教师、教室的“三中心”论,打破了语文教学的学科本位论和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体现了鲜明的开放性。它使学生的学习由封闭走向开放,由静态走向动态,由教室走向家庭、社会和自然。如“难忘小学生活”(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次综合性学习,我先引导学生将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分成两大板块――“成长足迹”和“依依惜别”(第一个板块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生活,用各种语文形式记录小学生活:第二个板块引导学生为母校做点事,写倡议书、建议书,互留赠言,并策划一台毕业联欢会)。再制定活动计划。然后引导学生在课外一步一步地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制作成长记录袋、班级纪念册,策划毕业联欢会。最后的联欢会,先布置学生去策划、准备。汇报演出则要等到离校之前再进行。

2、学习过程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