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水务一体化; 农村; 水管理; 水务市场

Abstract: The integrated management of water suppl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rural water management study.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importance of rural water management can make a comprehensive, 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reform of the water affairs.Key words: water affairs; rural areas; water management; water market

中图分类号:G812.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水务是指以水循环为机理、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的所有涉水事务。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指对所有涉水事物的统筹协调和统一管理,即对区域的防洪、排涝、抗旱、城乡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污水处理及回用、水土保持、城市节水、农田水利、农村水电等城乡水务实行统筹规划、统一管理。全球最大的水危机是水管理危机,我们必须更高效的管水、用水。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的概念已然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由于远离城市,农村的水务管理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1 加强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必要性

“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突出了农村社会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是解决城乡发展不协调和构建新型城乡关系的必然要求。同样,研究城市水务一体化管理,离不开对农村水务管理的研究,农村地区占有大部分的面积,相应的水务工作内容繁杂,正确认识农村水务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使水务一体化全面、协调和可持续。

1.1 加强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我国干旱及半干旱地区的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北、内蒙古、华北及青藏高原的绝大部分地区。这些地区的地表水资源比较缺乏,城市的高速发展普遍大量开采地下水资源,过量开采,引起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入侵等不良后果,使生态环境恶化。至于同一河流上、同一水源地内,由于不能统筹兼顾,使各种水利设施的布置杂乱无章,破坏合理的水循环而酿成的种种灾难在国内外更是常见。因此在考虑城市需水的同时必须兼顾农村的水利设施,农村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中就必须树立与贯彻“三水(大气水、地表水、地下水)”统观统管的思想和措施,只有统筹兼顾的实行水务管理一体化,才能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1.2 加强农村水务一体化管理是提高水务工作效益的需要

由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农村水利设施重建轻管,以往的农村水务工作难免失之片面,比如打井不管供水、供水不管排水、管农业的不管水资源、管节水的不管农作物。这就造成了全都负责、可全都不负责的局面,只有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明确职能,统筹建设管理,合理调配,在充分利用水资源的同时又不破坏水资源环境,从而降低水资源利用成本、提高水务管理效益。比如机井管理,机井建设使用管理和水资源管理的有机结合将是节水、节能、合理利用地下水的有效途径。

2002年新修订实行的《水法》规定“国务院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国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水资源的统一管理和监督工作”。实行水务一体化管理后,有利于克服部门职能交叉、政出多门、办事效率低下的弊端,有利于制订统一的水务规划,使水资源综合规划与水源、供水、节水、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有机结合,有利于统一制定合理的水价,明确水资源费征收标准和供水排水价格政策,统一征收有关规费,加大征管力度。同时也能更好的发挥水务工程的经济效益,区分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确定不同的投资机制与运营模式,推进水务工程建设、运营、维护、管理的市场化进程,使水务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

2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的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需要高度重视。

2.1 相应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

主要表现为上下、左右、内部不协调,分工不明确的问题。很多工程项目的实施涉及到多个部门,工作协调难度加大,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效率,无形中给各方造成很多损失。同时,水务一体化改革要打破水务管理上原有的条块分割,要重新调整相关涉水部门的管理职能,会触及到一些部门的既有利益,如何理顺水利、农业、城建、环保、卫生等部门的分工合作关系,这是一个困难的过程,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

2.2 相关政策法规体系还没有完善

一些过去的行政法规和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现状,急需修订完善,同时,新的形势还要求制定新的政策法规体系来保证改革与发展的有序进行。一个新项目的提出,往往是有时间安排的,既需要从上到下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来保障,也需要制定的政策能够及时和有可操作性。比如,个别政策法规中,只是定性的说明若干部门的责任,而没有定量的要求,就很难有约束性,很容易造成重复建设。

2.3 水务市场管理和运行还有待提高

在水务市场管理方面,水务行政部门与水务企业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完全理顺,水务市场监管还比较薄弱,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在改革过程中,一些地区政府机构职能发生调整和变化,导致水务基础设施政府投资主体缺位问题更加明显,原有的投资渠道没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又没有建立起来。水务基础设施对社会资金、外资以及金融资本等吸引力不强,市场化机制不健全,水务市场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格局尚未形成。另一方面,水利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缺少市场经济的灵活性。中央的政策往往是统领性的,而地方简单的将中央政策加以延伸,导致实际上往往一个省或一个市都只有一个标准,更加导致基层县级水务管理工作受省、市政策制约,市场经济灵活性不能得到体现,基层水务工作在上级条条框框中疲于奔命。

2.4 农村水务管理技术和管理队伍还有待提高

水务管理改革的进行,需要从事水务工作的人员在各个环节管理实践中不断的发现问题和改革完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目前水务管理实践当中普遍存在管理人才缺乏,管理现代化程度不高,公众参与管理和监督不够等等。农村基层水务管理方式普遍仍然是农民群众和集体自发的管理模式,系统的现代化的农村水务管理体系尤为缺失。要实现水务一体化管理,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基层水务管理队伍,这样才能使农村水务管理工作得到不断实践和总结

3 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的措施建议

应该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治水思路,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开拓进取,因地制宜地开展水务一体化改革工作。

3.1 内部职能的转变是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关键

以水资源统一管理为核心,根据现有的法规和技术标准及市场规则和企业服务标准,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宏观调控,公共服务和监督企事业单位运行方面来,对各类水事活动实施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将农村纳入到统一管理范围,逐步建立投资主体多元化,产业发展市场化,行业监管法制化的运行机制,实现水务政务公开、公正、公平,树立水务新形象,为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3.2 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

城乡水务一体化改革涉及面广,难度大,在改革过程中积极争取有关方面的理解、支持,勇于探索和尝试,及时总结改革经验,加快推广行之有效的水务管理模式,才能不断理顺城乡水务管理体制,实现“一龙管水,团结治水”的好局面。注重城乡水系综合整治和水网建设工作,加强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的一体化建设和管理,对城乡防洪、水源、供水、排水、节水、污水处理与回用以及农村水利、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统筹兼顾,综合治理,协调并进。

3.3 加强水务基础性工作,保障各项政策法规的制定和落实

要进行必要的观测调查,做好了这些基本工作,就为研究水,进而制定合理的政策措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水资源应做出科学的考察评价,进行统一规划。特别是要对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对水质、地层等方面进行考察研究,为科学统一规划和开发利用保护好水资源提供依据。积极开展节约用水、供水、排水、防洪、农田水利、水污染防治等专业规划的编制,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水务规划体系,为水务建设和发展奠定基础。要通过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保障和规范改革工作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确保水务市场公平竞争,有序发展。

3.4 推动水务市场产业化发展

随着水务一体化的不断推进和完善,水务市场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保证水务市场的健康发展,必须要建立健全水务市场管理和运行机制。水务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规范水务市场,在水权配置和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开放水市场,通过开展水务特许经营,确立城市水务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对投资者的投资实力、技术水平、管理机制、管理人才有明确的规定;统一内外资进入城市水务行业的待遇和政策;加大对水务企业服务质量的监管,监察水量、水质、水压、水价等主要指标,查处违法行为。加大对水利经营的扶持力度,引导水利企业利用水务一体化改革的优势,挖掘潜力,加快发展。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干旱缺水地区 水务一体化 改革 实践

我国水务一体化的改革实践近二十年,30余个省、自治区、自辖市开展了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或自行摸索总结,或借助于咨询机构的帮助,陆续探索出了一系列的具有不同适应性的改革模式[1],成立了各级水务局,水务企业。通过对水务资产横向或纵向重组,以资本为纽带,实施以城市供水企业为主体的对区域集约化经营 [1]。在西部缺水地区也进行了这种模式的实践。文中以西部某市为例,分析实践水务一体化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并提出现实的意义。

1.案例

1.1 某市基本情况

该市位于我国西部地区,2009年城镇人口11.54万人,农村人口15.79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794元(全国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17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961元(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5153元)。该市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属全国少数民族贫困区之一,经济发展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社会经济发展以草畜、马铃薯为支柱产业,工业发展缓慢,主要依托当地自然资源发展马铃薯加工业集群、草产品和清真肉制品加工业集群、热点联产产业集群、建材化工产业集群等产业。近几年该市新发现储量较大的岩盐资源、煤炭及石灰岩等矿产资源,截止2007年底,探明该市煤炭储量13.3亿吨,远景预测112.7亿吨;石灰岩3.1亿吨,石英砂16亿吨,岩盐储量丰富,初查储量10亿吨,远景储量100亿吨。市政府拟通过利用优势资源,实现资源就地转换和增值,大力发展工业,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该市干旱少雨,多年平均年降雨量430mm~560mm,蒸发强烈,多年平均年蒸发量950mm,当地水资源可利用总量4000万m³,人均占有量为146m³,水资源严重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之间的争水矛盾日益突出,水资源成为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在保证居民生活用水需求的前提下,为了满足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用水,优化配置当地水资源显得尤为必要,水资源必须高效利用,这也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相符,转变现有水资源管理模式是解决该市水资源短缺、大力发展区域经济的客观需要。

1.2 原水资源管理模式

该地的原水资源管理模式见图1。

图1 原水资源管理模式

该市在水资源的使用和处理过程中,主要有市水务局、住建局、环保局等政府部门直接参与灌溉、防汛、污水处理等涉水事物管理,用水对象包括居民生产生活、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用水比例依次为17%、9%、74%,具体用水量见表1。

图1中水源1、水源2为地表水,水源3为地下水,该市水资源利用以地下水为主,含矿量高,可利用水资源的利用程度较高,水资源利用程度见表2。

1.3 原有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该种模式管理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但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越来越明显,如表1该市工业用水仅是居民生活用水的53%。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有供水量满足不了城市用水需求。工业生产与农业灌溉争水现象时有发生。地方政府为有效开发地方矿产资源,推动城市经济发展,提高居民人均生活水平,水资源短缺成为最主要制约因素。

(2)在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中,多个政府部门参与管理,存在职责划分不明确的问题,容易形成重复投资,且基础设施不能共享,导致社会资源被浪费,这是国内水资源管理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3)该市城市供水以地下水为主,矿化物浓度高,受地方财政、人力、技术水平等因素的限制,水厂处理后的饮用水,硫酸盐、浊度均等项超标,达不到安全饮用水标准,影响居民的安全饮水。

(4)城市水厂资产规模小,市场规模小,单位能耗大,实际经营不经济,水污染得不到很好的处理。

现有水资源管理呈现多龙管水、政出多门,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水污染加重[2]。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用水量,必须通过改革现有管理模式,统筹调配区域内外的水资源,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同时符合现行的水务一体化改革及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要求[3]。

2.水务一体化实践

2.1 实践模式

该市采用成立水务公司、整合水务资产的方式施行改革,统筹水资源调配。该种管理模式已施行半年,并不断被完善。现有管理模式见图2。

图2 水务一体化实践模式

该市的供水企业单一,改革前,供水业务仅由一家公司管理,如图2中的水厂1、水厂2、水厂3及供水管网。本次水务一体化改革采用分步的原则,由一家具有良好管理平台和技术力量的大型水务公司对原水、供水的资产进行纵向整合,后续将对排水、污水处理、中水回用等业务逐步整合。图2中的水源1仍在建设程序中,由水务局继续管理。经过资产、债务、业务、人员的整合,该市供水总量上有所增加,如图中的水源4及水厂5。水务公司在管理该市供水业务过程中,接受当地政府、水务局、住房和城乡规划建设局监管,这从职能划分上明确了涉水部门的职责。

2.2 效果分析

(1)增加城市供水总量。依靠大型水务公司项目储备,该市供水系统增加两个水源,均属跨区域调水,水源4将相邻地区丰沛水资源调送至本市,增加41%供水量;在满足所在区域用水需求的情况下,将相邻行政区域水源5(未在图2中标出)调至本市,增加70%供水量。可缓解该市水资源短缺问题,为该市矿产资源就地转换、增值提供支撑条件。

(2)提高服务水平。大型水务公司具有良好的管理平台,能够进行专业化管理,增加水处理等环节投入,加强人员专业素质的培训,有利于提高供水水质、降低漏损、改进服务水平。

(3)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经过业务整合,减少了涉水职能的交叉,可实现对输配水网的科学调度,节约大量电力,区域供水可实现统一规划和减少,减少重复建设和投资浪费,避免城乡供水分布不均[1]。

2.3 存在问题

新的模式管理依存原有的管理格局,其固有的某些问题没有随着资产的划转、体制的转变而消解,尚待解决。

(1)图2中的水源1、水源2、水源3承担农业灌溉、城市绿化等公益性的任务,划转到水务公司的资产涉及的债务较多、还本付息任务较重,水费相对较低,公司盈利能力弱,仍处于亏损局面[4],需要当地政府以及行业行政主管部门的优惠政策给予支持。

(2)图2中水源1还在建设程序内,仍由市水务局管理,水源4、水源5建成可为该市增加40%(在该市2007年供水量基础上)供水量,但目前距建成需要四到五年。此外,现有水务公司管理的水源受降雨量影响较大,因此城市供水量暂时性短缺问题依然存在,这就需要当地行政、行业主管部门统筹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格局。

2.4 发展策略

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本土性很强,取之于当地,用之于当地。为了实现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推行水务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除了考虑通过实行工程措施增加供水量,还需要将水务公司的利益与当地居民、政府、企业的利益统筹考虑,使水务公司与当地形成共生关系,以实现双赢[5]。水务公司仅是从融资、技术、业务、人员管理等方面,提高水资源管理效率,政府需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取水许可管理等水行政执法工作,加强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和保护的宣传,监管规范供水市场,用户需加强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的理念。

3.结语

推进区域水务一体化是遵循水资源自然属性和利用规律的客观要求,对于解决干旱缺水地区水资源利用尤为必要。对西部某市水务一体化改革前后模式的对比分析表明,水务一体化改革可通过统一调配区域内外水资源增加城市供水总量;通过加强供水企业人员专业素质、增加供水环节财力投入提高供水水质、提升供水企业服务水平;建立居民用水、农业用水、生态用水的优先原则较好地缓解争水矛盾。水务一体化改革的顺利进行还需政府部门进一步明确监管职责,加强对用户保护水资源意识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国融大通水务改革研究课题组.我国水务一体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C].第四届中国城镇水务发展国际研讨会暨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19-22

[2] 卢新民,贾鹏飞.水务一体化管理的实践与探索[J].水科学与工程技术:2010,(S1)

[3] 陈克森,王春安,刘宁,倪化秋.新水法对深化水务一体化改革影响的必然性分析[J].水利发展研究:2003,(09)

[4] 王永林.太仓水务一体化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水利:2010(22)

[5] 李化,翟.基于人水和谐理念下的城市水务管理[J];水利科技与经济:2010,(02)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第3篇

旬阳县地处秦巴山区,耕地面积109万亩,辖22个镇319个村(居、社区),总人口45.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0.5万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全县水资源分布不均,川道沟道河流密布,水资源丰富,但近年来水源污染比较严重,中高山区人口分散而水源严重匮乏。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旬阳县先后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85处,其中蜀河集镇、神河集镇、吕河集镇、赵湾集镇等14个大的集镇饮水工程相继落成,千吨万人供水工程4处,通过工程措施共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23.7万人,完成建设投资1.3亿元,基本形成了以集镇为骨干,山区村组为主导的供水布局网络。

2村镇饮水安全建设及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虽然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县农村严重缺水地方的饮水安全得到了有效解决,全县村镇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显著改善,但从全县供水工程的实际运行情况看,村镇饮水安全建设及管理仍存在很多问题。(1)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标准低。在“十一五”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规划期间,旬阳县以群众能否吃上水作为当时饮水安全标准上报规划,在规划中对水质水量方面没有充分考虑,从而使许多农村地区特别是中高山区域饮用水水量、水质不达标,而“十二五”农村饮水安全规划又是在“十一五”规划的基础上制定的,仍然存在诸多的问题。(2)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标准低。国家安全饮水工程投资计划是按人口为基数下达的,而旬阳县是一个欠发达的山区县,山高人稀,农村人口多,居民居住分散,在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施中,国家下达的供水工程项目投资计划只能完成项目主体工程建设,因工程建设投资的不足,而使项目建设的标准往往以供水保证率为依据,忽略了水源保护及水质净化消毒检测措施的安全重要性,村镇供水工程的建设标准普遍较低,已不适应新时期安全饮水要求。(3)农村新增饮水不安全人口多。国家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以来,旬阳县虽然先后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385处,但因前期工程建设标准低,建设区域过于分散,建设标准低,2008年以前建设的供水工程大多已老化报废,加上地质变化、水源断流、生态移民、库区移民、农村村镇化建设,目前全县不安全饮水的人口基数仍然很大。据2012年底全县摸底调查仍有30.7万人处于不安全饮水中,其中移民搬迁14.3万人、农村新型社区6万人、工程老化失修2.8万人、水质改善3.7万人。(4)村镇供水工程运行管理有待完善。旬阳县村镇供水管理按片区划分为东、南、北三个管理区域,分别成立甘溪、吕河、蜀河供水中心工作站,隶属旬阳县村镇供水公司管理。片区下设各镇供水站,按企业化模式管理集镇供水工作,经2年的运行只能勉强维持企业自身运转,工程尚未提取维修基金,一旦出现自然灾害和大的改造维修,供水企业就无法承受。村级供水工程大多供水规模小,建设标准低,管理渠道多元化,管理方式多样并存,管理责任不清,制度不健全,加上村民的社会性认知感差,造成供水管道“跑、冒、漏、渗”现象严重,形成供水运行不愿管、无人管,“水费不愿交,有水抢着用,无水找国家”的不良局面。

3建议

(1)科学编制旬阳县“十三五”饮水安全规划。十二五即将过去,按照国家对供水安全标准的新要求,旬阳县仍有30余万人需通过供水工程解决饮水安全问题,因此我们要及早启动全县农村自来水规划编制工作,按照城乡统筹和一体化供水要求,加快村镇供水工程建设,不断提高村镇供水普及率,到2020年基本实现全县农村自来水全覆盖目标。①合理布局,科学编制供水工程规划。在规划编制过程中,不受“行政区划、投资规模、建设主体、已建水厂”四个影响。即不拘泥于行政区划和地域界限影响,科学划分供水区;不受水厂投资规模影响,建设规模化、网络化水厂;不受建设主体影响,创新投融资模式,在具体实施中,不囿于传统模式,紧紧咬住“城乡自来水全覆盖”这个目标不放松,推行建设主体就是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在规划编制过程中,通过破除“四个影响”,使农村自来水规划水源与供水分区统筹更加科学合理。②统筹安排,合理确定供水工程规模。着眼旬阳县未来社会经济发展,供水对象从饮水不安全村镇居民和师生调整为对整个社会供水,统筹解决规划内和规划外人口,统筹水源和供水区,打破行政区划界限,推行“一镇一网、多镇一网”等区域性规模化集中供水工程。根据县农村自来水规划成果,将全县划分3个供水分区,规划建设“千吨万人”以上规模自来水工程12处,5000人以上自来水工程22处,2000人以上自来水工程60处,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5%,基本实现农村自来水全覆盖的目标。通过本次规划,大大缩减了工程数量,降低了水源地的数量以及保护难度,供水的可靠性和保证率得到大幅提高,集中化、网络化的供水局面将逐步形成。③选取优质水源,保障村镇饮水水质水量安全。一个供水工程成败的第一要素就是水源的选取。面对新时期的自来水建设,选择可控、可靠的大型优质水源作为供水水源,优先选择水库水,其次是河道水和地下水,特别是要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统筹水资源分配,供水水源按流域水系统一划定供水分区,以满足现在及将来的用水需求。打破现有供水工程以需定供的建设模式,形成以供定需,充分利用优质水源,避免重复建设,降低建设管理成本,保证供水质量,真正实现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④统筹城乡供水体系,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城区供水与周边农村安全饮水紧密相联,实现其水源和供水区统筹,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利用编制农村饮水规划的契机,认真做好县城饮用水水源的水质、水量和供水保证率论证,推进县城自来水与周边农村地区饮水规划相衔接,打破城乡行政区划界限,统筹分配饮用水资源,充分利用优质水源,降低建设管理成本,保障城区的供水水量、水质和保证率,扩大城区现有自来水供水能力,延伸县城自来水管网覆盖城区附近的农村,从而真正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2)创新建设管理理念,努力推进村镇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把城乡供水安全作为民生问题大事来抓,以县域经济发展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县域经济、建设人水和谐”的工作大局,着眼全县发展大局,更新建设管理理念,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农村供水工作力度,推进全县供水进程。①扩宽融资渠道,解决城乡供水建设资金短缺难题。在工程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积极引入市场化的运行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科学使用财政资金,建立长效运行机制,有效破解工程建设资金短缺和运行管理困难的难题。按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实现了政府尽其责、人民受其惠、企业得其利“三方共赢”的效果。②创新供水企业管理模式,确保工程长效运行。在推进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供水工程管理要实现良性运行,必须建立起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运行管理体制。实践证明,传统的集体建、集体管的模式缺乏生命力,不利于供水工程长期良性运行。只有从过去集体建设集体管理向集中管理、公司化运营方向发展,才有利于建设现代企业制度,有利于集中供水和网络供水的科学调度和管理,有利于上规模出效益,确保工程长效运行。③规范行业管理,解决行业监管难题。如何建立自来水商品化市场意识,规范行业管理,确保农村饮水工程建设健康有序推进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完善“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市场退出”三个机制,提高“水市场”准入门槛,加强“水市场”监管,完善“水市场”退出机制,对不符合饮用水条件的供水工程、管理主体及时清退出市场。与此同时,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还应加快工作角色转变,更多担当公共服务中的监督、指导以及合作者的角色。(3)创新完善管理机制,建立健全村镇饮水安全管理体系。①健全供水工程管理机制,落实管理主体。在明晰工程产权的基础上,积极推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办法,实行县、乡、村、户四种管理模式。按工程规模,健全机构,落实管理主体,做到“六有”,即“有管理站、有管理人员、有计量设施、有价格政策、有技术档案、有水源保护措施”,对全县22个乡镇集中供水工程,实行县级统一管理,各乡镇供水站负责乡镇片区内供水工程运营管理,为村镇供水安全提供有力保障。②完善工程管理体制,增强企业活力,确保供水资产保值增值。按企业化模式管理乡镇供水工程,各乡镇供水站具体负责工程的管理、运行和维护。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保本微利经营。对管理人员实行全员聘任制,进行责任目标考核,实行能者上,庸者让,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同时,拓宽经营渠道,降低供水成本,实行减员增效和发展多种经营等措施,做到供水收支平衡,实行任务、责任与工资挂钩,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机制,将水费的征收、工程维修落到实处。通过管理机制创新,极大的调动了经营者和管理者的积极性,提高工程运行效益,保证供水企业健康长效运行。③加强管理力度,保证供水安全。供水工程建成后,一是要及时制定“村镇供水工程管护办法”。落实管护责任制,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制定水源调度和安全供水预案。二是加强饮用水安全宣传。使村镇居民增强用水集体观念思想,树立用水商品意识,自觉参加村镇供水安全监管,确保工程运行安全。三是要设立水源保护区,防止水源污染。禁止在保护区内堆放垃圾、排放污染物等危害水源水质的行为。定期化验水质,并通报当地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确保供水水质卫生完全。

4结语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区域协调区域一体化大喀什“一市两县”

中图分类号:[F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以城市群/城镇群为载体的区域协调发展日益受到重视,整合与优化资源、促进区域整体发展已成为国家和地方的重要战略。本文通过总结珠三角区域一体化的规划经验,以新疆喀什地区“一市两县”(喀什市、疏附县、疏勒县)协调发展规划为例,在区域一体化的视角下分析西北部欠发达地区城镇协调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1 珠三角地区区域协调发展

近年来,东部沿海地区通过开放促进经济一体化发展,并通过规划引导区域内城市协调发展,取得较为明显的成效,其中珠三角已形成比较系统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思路与方法。

新时期珠三角面临产业同质、环境污染、城乡失衡等突出问题,在区域发展“量的扩张”完成以后,亟需通过区域一体化实现发展“质的提升”。为此,国家颁布并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 明确提出推进珠三角区域一体化。为落实《纲要》要求,广东省围绕产业布局、城乡规划、环境保护、基本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建设五大支撑体系分别编制了一体化规划。其中,产业要求通过优化产业分工和区域布局,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资源高效配置的区域产业发展格局;空间规划要求通过建设广佛肇、深莞惠、珠中江三大城市群,整合空间资源提升区域城市竞争力;生态环保要求强化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共治,构筑区域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要求加强十类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配置优化,实现服务均等化、保障制度化等目标;基础设施要求优化交通、能源等设施布局与对接,实现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

目前珠三角产业经济已高度发达、城镇群连绵发展,一体化战略较好地回应了区域转型发展的迫切需求。珠三角的实践经验能否给我国西北部欠发达地区的城镇协调发展一些启示?在不同的区域发展背景下,西北城镇应如何把握关键问题,借鉴珠三角经验,制定合理的协调策略以响应区域发展需求?

2 西北城镇协调发展研究

本节以新疆喀什“一市两县”协调发展规划为例,探索西北城镇协调发展的思路与策略。

2.1 新疆喀什“一市两县”基本情况

新疆喀什“一市两县”是指位于喀什地区的喀什市(一市)、与喀什市相邻的疏附县和疏勒县(两县)。喀什市是喀什地区的中心城市,相对发达;疏附县是以农业为主导的城镇,疏勒县是新兴的工业化城镇。根据国家和新疆的战略部署,南疆三地州要打造“大喀什”经济圈,喀什要成为全疆副中心城市。联合喀什市和周边疏附、疏勒两县协调发展,能有效扩大城市的经济规模、成长空间和设施容量,响应构建全疆副中心城市的发展需求。

2.2协调发展思路

在协调发展的思路上,珠三角面临工业化后期发展难以为继,今后的发展重点是“优化提升”;喀什除面临一般欠发达地区存在的载体容量不足、规模不够等问题外,更要考虑严峻的资源制约和生态脆弱等核心问题,首先应通过区域一体化实现“优化提升”,对关键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夯实发展基础,其次才是做大总量。在发展的基本取向上,珠三角和喀什有部分相似之处。

规划按照“问题诊断——统筹完善——协调提升”的方法进行研究分析。首先,针对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四个方面,对“一市两县”现状和规划进行全面分析,找出协调问题,提出优化调整的方向与策略;其次,结合上述产业等四个方面的协调内容,提出“一市两县”协调发展的空间战略、空间结构与实施路径,形成目标蓝图;最后,提出相应协调建议,反馈到发展思路和规划编制之中。

2.3协调发展策略

(1)产业协调发展。“一市两县”处于工业化启动时期,以项目带动为重点,做大规模是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同时也要避免珠三角产业同构化导致城市间过度竞争的局面。规划提出以下协调策略:第一,进一步明确各县市的产业发展重点,明确喀什市发展高新产业和高端制造业、疏附县发展轻工业、疏勒县发展钢铁和化工等重工业的发展定位;第二,优化各园区分工协调,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

(2)公共设施协调发展。为构建全疆副中心城市,一方面要加强公共中心建设,形成与产业发展相配套、综合服务功能完善、辐射力较强的区域公共服务核心;另一方面要针对城乡发展差异较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不全的现状,在区域层面统筹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积极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发展。

(3)基础设施协调发展。第一,“一市两县”地处西北,水资源是城市发展的最大制约要素,因而推进区域水资源基础设施协调建设,形成开发利用和调度管理一体化发展,有利于保障区域供水安全、提高用水效率。经研究分析,“一市两县”存在优质水源总量不足、供水管网与设施一体化建设滞后、中水回用系统建设区域协调不足等问题,相应提出选择优质水源合理分水、区域供水联网加快水厂整合、建设再生水厂加强中水回用等建议;第二,交通协调发展,通过加强城镇间交通联系增强区域竞争力,促进要素高效流动。目前“一市两县”存在路网结构不完善、重点组团间联系不足、规划道路对接错位联系不畅等问题,相应提出调整城市环路布局、做好县市行政边界处的道路对接、调整部分衔接道路等级等建议。

(4)生态建设协调发展。“一市两县”存在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协调不足、生态廊道规划建设相对滞后等协调问题,可借鉴广东推进区域绿地、区域绿道建设构筑区域生态安全网络的经验,统筹完善区域性绿地建设,协调共建城市绿道、河流生态带等重点生态廊道,并将“一市两县”的河流廊道纳入“三区六线”的整体框架内进行保护。

(5)空间布局协调发展。综合上述产业等四个协调研究,根据城市空间联系与发展动力,提出“一核三极,两轴三带”的区域空间发展结构。依托快速交通廊道重点构筑产业发展轴和新城发展轴,通过轴线强化联系,实现组团间的功能互补与对接。

3 结语

区域协调、区域一体化是目前地区和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珠三角先行先试,在探索中形成了以产业布局、城乡空间、生态环境、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五个方面为重点的一体化协调发展思路,较有效地指导了喀什“一市两县”的协调规划实践,为我国西北部城镇协调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开拓了新的视野。

参考文献:

[1]李郇,殷江滨,国外区域一体化对产业影响研究综述[J].城市规划,2012(5):91-96.

[2]李欣红,国际区域一体化的经济效应分析理论综述[J].财经政法资讯,2007(3):50-57.

[3]Brenner. N. (1999) Globalization as Reterritorialisation: the Re-Scaling of Urban Governance in the European Union[J]. Urban Studies, 36 (3): 431-451.

[4]崔功豪, 城市问题就是区域问题——中国城市规划区域观的确立和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0(1):24-28.

[5]蔡瀛,宋劲松,一体化城乡区域——珠三角空间发展趋势与前景[J]. 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

城乡供水一体化总结范文第5篇

一、2013年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一)防汛工作

2013年,我局围绕一个中心和五个确保,积极做好防汛工作,夯实防汛基础,确保全县水工程安全度汛和人民生命安全。

一是制定了万方以上山塘和中小型水库度汛方案,落实了防汛责任人,明确了目标任务。全县七座中型水库分别有县政府七名副县长担任行政责任人,县水利局七名助工以上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技术负责人;小(一)型水库由县领导担任行政责任人,所在乡镇水枝员担任技术负责人;小(二)型水库由所在乡镇领导及村长担任行政责任人,乡镇水枝员担任技术负责人;万方以上山塘由所在乡镇干部及所在一名村干部担任行政责任人,所在乡镇水枝员担任技术负责人。

二是修订和完善了防汛抗旱应急预案,山洪灾害防御预案,水库防洪预案,山塘电站防洪预案明细表,在责任上、制度上、措施上、保障上各方面得到了进一步落实。

三是各乡镇对水库安全管理员进行了充实和调整,择优汰劣,强化了水库安全员巡查观测、查险、报汛、水库日常管护的学习和操作技能;计划3月初,对乡镇水技员、水库安全管理员及简易雨量观测员进行培训。

四是维修了通讯设施,设备运行正常,防办工作人员能熟练运用山洪灾害预警系统查询信息,正确率高;

五是进一步健全了水库安全检查管理制度,水旱灾害统计报表制度,防汛值班制度,水库报汛制度,防汛计算机网络管理规定,突发险情处理制度,防汛会商制度,防汛抗旱宣传制度,防汛抗旱物资器材管理使用制度等十一项规范性制度,做到防汛工作规范化,良性运行管理。

六是县水利局安排了由局领导带队,技术人员、乡镇分管领导、水技站长、工程管理人员为成员的防汛汛前检查组,对全县小型以上水库,新建、在建、续建工程及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公路等沿线的万方以上山塘逐座地进行汛前安全大检查,查隐患,除险情。

(二)水利“双安”工程建设工作

1.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1)2012年县规划内重点小(2)型水库23座,批复投资4476.82万元,2012年7月6日完成招投标工作,2012年7月25日签订施工合同,2012年9月底开工建设,截止目前为止,23座水库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完成投资4137.28万元,占批复投资的92.42%。

(2)我县一般小(2)型病险水库共有22座,2012年8月完成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及审查工作,批复投资2637.62万元,11月进行了公开招投标,流标后,进行邀请招投标,2012年12月31日邀请招投标确定了施工单位,2013年1月7日签订施工合同,由于天气下雨和临近春节,截止目前为止,根据各水库实际情况并充分考虑天气因素,4座水库开工建设。

2、农村安全饮水和农村自来水规划工作

(1)认真做好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编制,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打下基础。

我局高度重视水利规划工作,把规划作为地方发展的头等工作抓实、抓好,把农村自来水规划与赣南苏区振兴发展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强化领导、明确责任、保证进度和质量,委托专业设计单位(五方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具体负责规划编制,并协助设计单位按照初审意见进行了规划修订,3月9日,规划完成并通过了省发改委、水利厅组织的审查。

(2)提前制定方案,规范项目建设程序,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

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双安”工程建设的意见,围绕2012-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的目标要求,明确提出通过2013年努力,全面解决我县规划内剩余12.97万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其中农村居民5.17万人,学校师生7.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并从组织领导、资金筹措、技术报务、建设管理等方面给予保障,确保如期完成建设任务。

2013年继续大力推进规模集中供水工程建设,建设“千吨万人”供水工程4座、并延伸部分供水工程管网,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2.97万人(其中农村居民5.17万人、学校师生7.8人)。在认真抓好2012年度农村饮水安全项目建设管理的基础上,结合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提前委托省水利规划设计院建筑分院做好2013年度拟实施项目实施方案编制,为加快实施今年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打好基础。

(3)加强建后管理,扎实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年前,我县与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草拟了《县城乡一体化供水项目合作协议书》,年后,主要领导多次向县领导请示汇报我县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工作设想。《协议书》签订后,我县将开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及城乡自来水工程建设管理和建后运营管理交由省水务有限责任公司注册的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具体负责,实行规范化管理,真正实现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

(三)小农水重点县项目建设工作

我县2012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工程于2012年10月9日完成招投标工作,2012年10月25日工程正式开工。截止目前,累计完成渠道改造长216.21km,其中完成衬砌渠道长154.08km(含U型槽衬砌67.65km、现浇砼衬砌84.94km、浆砌石衬砌1.49km);新建渠系建筑物完成370座,改造完成77座;完成小型引水堰维修3处;完成更新改造提灌站2处合2台套;累计完成工程投资2138万元,约占工程建设任务的95%。

(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我县在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为小江镇防洪工程,该项目批复总投资2364.37万元,该工程拟疏浚治理河道长6.5km,新建防洪堤4.21km,护岸3.06km。截止2013年4月10日,已完成防洪堤填筑2.16km,疏浚河道5.26km,护岸1.69km,该项目实际到位资金为1594万元,其中中央资金1225万元,省级219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50万元。截止目前为止,共完成投资1170万元,占批复投资的49.5%。

今年,我局还启动了县新田镇金鸡河段防洪工程招投标工作,计划4月中旬完成。

(五)水资源管理工作

2013年以来,我局继续加强水资源管理工作,加强河道采砂巡查,征收2012年7-12月水资源费,编制2012年水资源公报,并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出台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的实施意见。按照《市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赣市水利字[2011]71号),我县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为2.9亿立方米(2011-2015年),围绕水资源管理“三条红线”控制指标:

一是按水量分配原则进行取水许可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等审批事项纳入重点建设项目绿色通道系统,未通过水资源论证、防洪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的建设项目,投资主管部门一律不得审批或核准,对擅自开工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

二是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严格限制在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工业项目,凡达不到用水定额标准的新上生产建设项目,一律不得批准兴建,加强对用水5万吨以上的用水大户的监控,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

三是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强化入河排污口审批管理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对排污总量超过水(环境)功能区纳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主要污染物建设项目,加强水(环境)功能区和重点排污口的监督管理,建立水质监测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和监督管理制度,完善主要江河行政区界断面用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测站网建设。

(六)其他水利工作

1.五洋电站建设

五洋水电站工程建设于2012年8月正式开工建设以来,至今已经完成左岸一期围堰的填筑,填筑土石方3万立方米。大坝左岸一期三孔半溢流坝及消力池基础开挖全部完成。同时进行厂房基础开挖,厂房基础开挖已经完成90%,工程基础开挖土方3.3万立方米,开挖石方10.78万立方米,完成大坝砼浇筑1.7336万立方米,完成投资8868万元。

2、其他几项工作

(1)完成了我县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实施方案(2013-2015)的编制工作。

(2)完成了我县2012年小农水专项工程(农村河塘清淤整治)建设方案及标准文本的编制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由于天气等不利因素,导致工程进展相对较慢,部分工程不能在计划时间内完工。

2.项目太多造成建设、监理及施工单位管理及技术人员力量严重不足。

3.有些乡镇政府在空库、征地、取土及进库公路等问题上协调力度不够,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三、下一步打算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针,紧紧围绕苏区振兴发展,主动对接,大力争取项目;以项目建设为龙头,大力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促进我县大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一)切实抓好防汛工作

1、组织水利工程安全检查。对全县重点山塘水库、水电站、河道、渠道进行大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早整改,及时消除存在的安全隐患,并制定应急措施,以确保来年防汛工作安全。有关乡镇、有关部门按职能要求加强山洪地质隐患、尾矿库(塘)、非煤矿山、低洼村庄、土坯房、学校等工程安全大检查,除隐患,保安全。

2、抓好预案和各项物资准备。认真做好防汛物资的储备和防汛机械设备落实工作,抓紧修订和完善各类预案。

3、加强业务培训。对乡镇防办人员进行一次业务培训,使全县所有防汛抗旱工作人员熟练掌握水雨情查询,预警预报正确及时,提高业务水平。

(二)全面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

2013年第二批23座列入国家专项规划投资4476.82万元的重点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和22座县投资3500万元的一般小(2)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竣工验收

(三)抓好农村安全饮水和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

1、农村安全饮水全面解决。县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人口总任务数为19.42万人,其中农村居民11.62万人,农村学校师生7.8万人。

2013年6月前完成2012年计划,新建千吨万人以上农饮项目7处,百吨千人以上农饮项目4处,解决不安全人口任务数为7.5498万人任务(其中农村居民4.5285万人,农村学校师生3.0213万人),工程建设总投资3475万元,其中上级补助资金1805万元,需地方自筹资金1670万元。

2013年解决本年度农村不安全人口任务11.87万人的任务(其中农村居民7.09万人,农村学校师生4.78万人),工程投资8309万元,其中上级补助3980万元,地方自筹资金4329万元。

2、完成县农村自来水工程规划报告编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

(四)稳步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建设

1、列入国家中小河流整治专项规划的总投资2364.37万元的小江镇防洪工程基本竣工验收;

2、2013年10月前列入国家中小河流整治专项规划的新田镇金鸡防洪工程、古陂镇防洪工程、安西镇防洪工程、西河县城段防洪工程开工建设,总投资7300万元。

(五)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全面开展

1、实施完成2012年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309万元,其中中央850万元,省950万元,县450万元,农民自筹1059万元。改造灌区共有54处,恢复灌溉面积1.5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3.22万亩。

2、争取走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开工建设。该项目总投资4852万元,完成后可新增灌溉面积1.44万亩,改善面积3.53万亩。

3、实施完成2013年脐橙基地规模化节水灌溉增效示范项目。

4、争取龙井水库扩容改造项目完成初设审查并开工建设。

(六)加大争资争项力度。围绕苏区振兴规划,做好对接,积极跟踪水利项目的落实,2013年争取项目资金比2012年增加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