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创业培训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开始面向全院学生开展“普及式、分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2010年将创新创业课程列为必修课;2013年,在成都市政府的支持、指导下,学院与成都团市委、成都市教育局、成都人力资源与社会劳动保障局、部分知名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成都创业学院。通过创业学院平台的打造,总结以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经验,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新的探索,特别是借鉴现有的成熟的高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加以创新,开展创业技能教育,有了一定突破,为后期工作探索了一条发展之路。
一、现有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经验及不足
1.目标清晰,知识体系扎实,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提升显著
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已经有了一定成绩。首先,明确了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目标。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试行)》文件中指出,“通过创业教育教学,使学生掌握创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基本方法,了解创业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创业就业和全面发展。”这与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工作的基本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随着工作的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知识体系构建已比较扎实。最具代表性的,一是国际劳工组织输入到我国的、以“创业教育之父” 杰弗里?蒂蒙斯教授所著《创业学》为理论基础的创业教育体系;二是以中国创业学奠基人、《民富论》作者赵延忱老师为代表的我国本土创业专家总结中国企业家创业经历,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中国创业学创业教育体系。
有了清晰的目标、扎实的课程体系,近年来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成绩显著,以笔者所在的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的创业意愿比例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了16个百分点。这一数据还在逐年提升。
2.实践经验不足,学生创业成功率停滞不前
之前工作成绩斐然,但是,2009年以来,高校大学生的创业成功率仍在3%左右徘徊。一批批经过短期培训速成的创业师资队伍在创新创业意识教育上还能游刃有余,可到了实践环节,老师没创过业,不敢更不会指导。如何解决学生日益增长的创业意愿与创业能力缺乏的矛盾成为了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二、总结实践经验,把握“创业准备期”概念,开创新模式
1.把握创业准备期是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关键
通过实践,笔者发现,在创新创业普及教育时,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了“为什么要创业”的问题。在学生由学生向创业者转变时需要解决的是“我是谁”“到哪里去”两个问题。解决了这两个问题,也就意味着学生完成了创业准备期,在心理、能力、资源上基本做好了准备,可以开始真正起步创业了。从学生向创业者转变的“创业准备期”往往被大家所忽略,成为众多高职学生创业失败的首要因素。
2.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企业创业项目培训班的基本情况
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单位,有着一套成熟的企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以及非常丰富的校企合作资源。这一思路给学院提高学生创业能力工作以启发。经过仔细调研,学院领导认为,学生度过“创业准备期”的过程,是一个全面了解自己、了解项目、了解企业,最终开始创业的过程。因此学院对原有模式加以改进创新,开设了企业项目创业培训班课程模式试点。
(1)课程组织形式。学院不再作为培训班的主导,全程由企业根据行业、企业自身情况,以及学生实际,组织、安排培训班的各方面工作,包括:授课计划、师资安排、学员选拔、教学组织、课程考核等。学院只在其中起协调、督导作用。
(2)遴选企业。学院根据先期对学生创业意愿的调查以及学院创业园区入驻企业的情况,遴选了三家首批试点合作企业:成都杰普华新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移联创科技有限公司、成都移花互动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以上三家企业经营特色明显,均为典型的创业非常成功的企业。他们都度过初创期不久,目前已进入迅速发展期,并且势头迅猛,对学生创业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更加突出。
(3)学生来源。三家企业召开宣讲会,所有通过创新创业基础课程学习的学生均可自由报名参加,企业对报名学生进行筛选,最终每班招收25~30名学员,进行培训。
(4)课程师资。为保证师资授课水平,三家企业均由企业老总牵头,根据授课内容组成各自师资团队,成员必须是具有三年以上企业管理经验的企业中层干部或技术带头人。
(5)课程内容。三家企业根据自身经营特色制定了课程,“杰普华新”班以“现代IT服务业创业”为主题,“移联创”班以“移动互联数字出版行业创业”为主题,“移花互动”班以“互联网手机应用创业――火车票达人项目”为主题。具体课程内容涉及行业创业相关的发展前景、创业者素质及技能、创业团队、项目遴选、企业文化、项目运作模式等。课程一般安排在周末,上午是理论教学,下午就到公司实践。
(6)课程考核。培训班采取一课一测的考核方式,每次课后,企业会将与课程相关的一些简单业务交给学生作为课后作业,完成后企业进行打分,计入学员最后考核成绩。通过两个月的基础学习,进行分流,成绩突出、创业潜质优秀的学员安排一对一导师进行难度更高的项目学习;创业潜质一般、兴趣强烈的学员可以选择继续简单的项目操作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差的学员进行淘汰。
(7)学员收获。三期试点班结束后,企业根据选拔标准将最终完成学业的学员分为优秀、有潜质、暂不具备潜质三种类型。对于优秀的学生,帮助其注册成立公司,将他们发展成为企业的合作伙伴,这些学生新创企业可以直接从培训企业承接部分项目,开始创业第一步;有潜质的学生,企业按团队形式对他们继续进行孵化,直至开始创业或被淘汰;暂不具备潜质的学生,根据学生意愿,企业可为其提供就业实践的机会,直至他们毕业,可选择签约企业,成为企业的员工。
目前,三期培训班共选拔90人进行试点,顺利毕业65人,参加到企业项目创业实践47人,已注册成立公司3家,全部注册企业运行良好,开始盈利。
三、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企业项目创业培训班课程模式实证研究
1.从学院维度出发
新模式解决了学院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经验、师资不足的困扰,避免了既浪费教学资源,又没有实际效果的问题。创业能力是一种技能,技能的传授是传统课堂无法实现的,将企业资源引入创业教育中,将创业课堂搬到企业中去,让课堂由知识传授转变为技能实践。在企业的帮助下,学院得以顺利实现帮助学生完成创业准备期的过渡,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创业风险,提高了创业成功率,达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2.企业维度
首先,帮助大学生创业,回馈社会,对自身也是良好的品牌宣传。同时,在帮助学生创业实践的同时,也完成了对企业自身经验的一次总结回顾,通过传授经验的过程,不断对企业成长经历进行复盘,把握企业创业脉络,及时找到不足加以改进。
另外,企业发展过程中,为集中优势资源,有时会不得不放弃一些项目,但项目的放弃会让企业自身丢失部分客户,这对企业长期的发展是不利的,将一些操作简单、利润回报率低的项目,交给并指导大学生创业团队完成,非常好地避免了这一问题,也为企业培养了一批忠实的合作伙伴。
第三,创业型企业人才流动性大是普遍问题,在培训班中筛选出暂不具备创业潜质的学生,将其培养成企业的优秀员工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3.学生维度
2006年以来,农业部在全国选择北京韩村河、黑龙江兴十四村等10个新农村建设先进村作为农业部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基地,大力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工作。根据农业部总体部署,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承担黑龙江兴十四村、河南刘庄、广西那生屯、新疆三道沟村等四个基地的培训组织管理工作。截至2009年11月12日,四个基地承担的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工作全部结束,全年实际培训1219人,基本完成了计划任务。
一、领导高度重视前期组织到位
中央农广校高度重视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工作,多次召开专题工作会议进行研究部署,在此基础上,组织了对四个培训基地的调研考察,就培训班的筹备工作与当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及基地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为完成好2009年的培训任务,学校积极做好三个层面的准备工作:一是成立工作小组,明确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了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工作领导小组,曾一春常务副校长担任组长,郭智奇副校长担任副组长,确定了由教务处牵头负责,动员全校力量协助配合的工作机制。二是制定操作规程,明确工作重点。2009年培训工作任务量大,时间集中,针对这一特点,对全年的培训任务进行了分解,将具体任务落实到人,同时编制了培训指导手册,按照培训阶段进程,针对培训班组织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明确了操作规范,便于培训节奏协调一致。三是提早安排教材师资,保障课程质量。根据实用人才带头人培训需求,多方联系专家、教师,围绕三农政策、农业资源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层农技推广、农民创业意识和理念等主题聘请高水平师资授课。在教材选择上,除了农业部规定的教材外,中央农广校还为学员配备了《新农村文化建设读本》和《农民创业指导》作为学员课外辅导教材,获得了广大学员的一致好评。
二、狠抓管理服务,确保培训效果
2009年培训课程的设置,仍然保持四个模块的教学设计,按照专家讲授、经验交流、座谈研讨和现场参观均衡配置时间,在内容上更强调互动性和实践性。每期培训班由中央农广校派一名处长带一名教师全程跟班管理,共派出跟班管理服务人员25人次。
统计显示,今年四个基地计划培训学员1250人,实际培训1219人。其中村两委638人,约占比例52.3%,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422人,约占比例34.6%;其他人员159人,约占比例13%。学员分别来自北京、辽宁、湖南、广西等19个省(市、区)。按照对兴十四基地学员登记表的抽样统计表明,90%以上的培训学员对培训的组织管理表示满意。实践证明,四种学习板块的设计科学合理,专家的讲授精彩而富有启发性,先进村带头人的讲话富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示范带动作用。培训班虽然时间短,但学员们纷纷表示培训班内容丰富,形式新颖,收获很大。
学员对这种培训的反馈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学到了知识。不少学员反映说,很多知识以前都没听说过,如农业面源污染、野生动植物入侵等;很多事物处理和应对欠缺果敢;很多产业的兴办还欠缺能力和技术支持。通过学习,增加了知识,开拓了视野,提升了能力,激发了信心和热情。二是拓宽了视野。培训的很多内容是学员以前没有接触过的。参观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如采用的太阳能路灯、村庄建设、新农村规划布局、生态家园保护与建设等等。通过参观学习,使发展的思路更加清晰和明确了,学员们都说,只有没有想到的事,没有不能做到的事。学员们学会了对比先进找差距,原来感觉自己的村庄还不错,对比先进村,看到了差距,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三是搭建了交流平台。学员在学习中建立了友谊,相互探讨和鼓励,产业发展经历相似的学员互留信息,相约走访,甚至带着农产品的样品,进行介绍,拓展销路。
2009年的培训结束后,秦皇岛市委组织部在得到受训学员的反馈后,依托刘庄培训基地,按照同样的课程设计组织了一期村干部培训班,新疆沙湾县农业局也依托三道沟培训基地专门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社社员培训班,培训的示范带动效应初步显现。
三、改进薄弱环节,不断提升质量
为深入了解和掌握学员的培训需求,学校对2009年所有参训学员进行了调查评估,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从方案设计、教学水平、组织管理、培训效果、培训保障等五个方面对教学情况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反映出学员有三个方面的培训需求旺盛:一是学员们希望在政策介绍方面要起点高、视野宽、有指导性,能在中央层面上安排课程和师资。二是希望加强与先进村带头人的互动,增加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方面的内容,增加参观考察新农村建设典型的时间和内容,能吸收更多更先进的经验与发展模式。三是很多年轻的带头人反映希望增加创业培训的内容,国家对于农民创业的政策支持,如何选择合适的创业路径,如何解决前期创业的金融方案等。
一、2014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二、高校毕业生岗前培训情况
为进一步转变我镇高校毕业生就业观念,增强创业就业能力,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我镇于7月26日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培训班,参加培训班的毕业生有300多人,镇人才服务站站长陈树勋同志作了开班动员讲话,为广大毕业生分析了当前就业形势,介绍了市、镇关于鼓励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优惠政策,并要求毕业生切实转变就业观念,树立奋斗目标,提高就业竞争力,争取早日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培训班课程重点开设大学生成功求职技巧、演讲口才与职场必备商务礼仪课程,让学生端正就业心态,掌握演讲技巧及有效表达方法,懂得如何应对面试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及商务礼仪的技巧,促进我镇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和提高就业能力,让其更深入了解社会,认识自我,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掌握创业知识,提高求职技巧,利于更好地找到心仪的工作。
三、 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做法
为深入实施人才强镇战略,做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我镇主要采取了“三个加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
(一)加强领导,执行到位。
为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我镇成立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全面工作,完善领导小组职能分工,由镇人事办和人才服务站掌握并督导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各司其职,多管齐下,不断实现人才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同时,村劳动服务站负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事务,营造全社会各有关部门关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社会氛围,为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打好组织领导基础。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门会议认真分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毕业生就业需求,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关工作方法和宣传服务措施,形成各个相关部门普遍重视,统筹协调新机制,及时有效贯彻落实市、镇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相关要求。
(二)加强宣传,多措并举。
能否提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同高校毕业生的择业观念和他们是否了解政府鼓励就业的政策密切相关。一方面引导他们树立正确就业观。于7月26日举办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培训班,300多名本地高校毕业生进行就业培训,为高校毕业生进行心理辅导及就业技能培训,帮助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进一步正视现实,摆正心态,客观定位,选好目标,力戒浮躁,扬长避短,合理调整就业期望,结合自身特点,立足现实寻找适合自己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为企业和人才“牵线搭桥”。于7月26日在镇影剧院广场举办“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设立了人才政策宣传咨询点,宣传我市人才政策和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免费为高校毕业生及待业人员提供求职服务、职业指导、培训登记等公共就业服务。我镇电子、五金、电器、印刷等30多家企业为求职者提供了1500多个就业岗位,涉及管理类、技术类、普通类等多方面,有效拓宽本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为应届大学毕业生参加就业指导培训班后提供了一次实战机会,进一步提高本镇生源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择业能力。
缙云山麓,嘉陵江畔,依山傍水,风景如画,恢弘百年,弦歌不辍。
一方山水,孕育百年,铸就的是西南大学这一方学府圣地。肩负百年辉煌与育人责任的西南大学,秉承 “含弘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以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己任,艰苦奋斗、自强不息,铸就了“特立西南、学行天下”的大学精神。
杏坛育人,劝课农桑,学行天下,服务民生,是西南大学的追求。作为西南大学的培训学院,始终把“服务社会、服务经济、服务三农、服务教育”的理念融入到各项培训工作之中,成为学校“顶天立地”、助推“教学、科研、服务”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学院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学校党委、行政的领导下,在校地合作处和有关二级学院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在办好干部培训、师资培训、公务员培训等的基础上,举办了各种农村急需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训班,为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系“三农”之情 育“三农”之才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但人才的短缺已成为阻碍其发展的“拦路虎”。在长期的培训实践中,西南大学培训学院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不断探索培养农村实用人才的新思路,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途径,以及农业教育与服务地方相结合的新路子,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
从1979年农业部在西南大学建立农业干部培训基地以来,学院依托学校的学科、师资和科技成果等资源优势,面向农村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式人才培养。先后举办了地专班、县长班、地县农业(畜牧)局长班、高中级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班、重庆市农业农村工作处级领导干部培训班等各类培训班460多期,为重庆、四川、贵州、云南、等全国28个省(市、区)培训各级各类农业领导干部、农业管理干部和农业专业技术人员30000余人。
近年来,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农民增收致富的快速发展,学院进一步转变农业教育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服务意识,将农村实用人才培训与农业实用技术推广相结合、与扶贫开发相结合,在实践、探索与改进中,形成了独特的“双平台四位一体”的农民创业培训模式(即农民创业论坛交流平台,校地联动科技服务平台,农民、专家、高校、政府四位一体助推农民增收致富),和“三重三突出”(重调研、重创新、重质量;突出学员创业、突出地方产业、突出科技服务)的培训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培训效果。自2006年以来,学院已举办各类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班53期,培训农民创业人员5900余人。
建农民创业论坛 创农民培训新方式
创新之于社会,是对于社会各种关系、各种生产力、技术、科技等的创新性发展。而创新之于教育,则是以培养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以及创新人才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对西南大学培训学院来说,创新培训方式则是在培训过程尤其是针对农民的创业培训中,有意加强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实效性,有意加强学员与教师之间的交流,让学员与教师的创新性都得到有效提高。
“西南大学农民创业论坛”,就是学院近年来创新培训模式,在专家与学员、学员与学员之间搭建的一种新型交流平台。论坛集交流、咨询、推广、服务等综合功能于一体,通过分享经验、贡献智慧的“大家谈”栏目,为学员搭建了形式多样、效果显著的交流平台;通过专家技术支持的“产业咨询”栏目,拉近了专家与学员的距离,解决了学员们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实际问题;通过案例分析的“创业献策”栏目,为学员创业献技献策;通过启迪思路的“我的创业”栏目,让学员们就“自己的产业发展经验、创业设想”进行交流;通过知行合一的“创业故事”栏目,增强了学员们的创业信心和决心。
通过“西南大学农民创业论坛”这个载体,真正实现了专家与学员之间、学员与学员之间思想的交流、经验的互享、信息的互通、智慧的碰撞。充分彰显了学校服务“三农”的社会功能,成为了学员心目中创业发展、增收致富的“财富论坛”。
构校地联动平台筑科技服务体系
农民参加创业培训后,还需要持续的产业发展指导和科技跟踪服务。因此,为更好地彰显服务“三农”成效,学校将农民创业培训的产业指导和科技服务纳入全校科技服务体系,构筑校地联动平台。
建立长效机制,校地联动有保障。学校与石柱、巫山、忠县等20多个县市建立了校地合作关系,并分别成立了合作领导小组,落实牵头部门,明确总体部署。学校设立了校地合作处,负责校地、校企合作工作的组织、管理和协调;成立了科教成果推广中心,负责产业规划、科技成果推广、农业教育培训等具体工作。同时,学校还拨专款用于科教成果推广,仅用于石柱、忠县、巫山等地的年专项经费就逾100万元,校、学院、研究机构等专项经费每年都在千万元以上。
组建专家团队,提供培训咨询服务。在校地合作中,学校组建由多学科专家组成的服务队伍,采取集团作战的方式,共同解决地方产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如在与石柱县的合作中,就组建了由校县领导参与的23人领导小组和15人专家工作组,并特别聘请老专家组建了“晚霞”专家组。五年来,科技人员已累计举办田间、院坝农业科技培训班200余期,培训乡镇、村组干部和农民技术骨干近6万人次。
发挥科技优势,促进地方产业发展。学校选准优势产业和特色项目,发挥科技优势,及时做好项目编制与包装策划。如为促进石柱县经济发展,学校先后完成了《石柱县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规划》、《西沱镇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等,编制了辣椒、莼菜、何首乌及中药材、食用菌、牛羊肉深加工等重点产业可行性研究报告数十项,为申报国家三峡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移民后扶项目等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学校利用科技优势与地方农业重点产业紧密结合,以合作区县生态、农业资源优势为支撑建设示范基地。如在石柱县已建立“石柱魔芋丰产栽培”、“石柱黄连中兽药综合开发”、“石柱高效生态蚕业”、“石柱莼菜良种选育”等4个重点产业项目示范基地,实现了“一片地(示范中心基地)、一栋房(专家大院)和一个产业科研团队”的格局,带动了石柱重点产业的发展。
近八年的县校合作实践,极大地促进了合作县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仅石柱农民人均纯收入就由2003年的1686元增加到2010年的4765元,地方财政收入也翻了两番,达到8.2亿元。充分彰显了科技进步给农村和农民带来的实惠。
不辱历史使命 成就累累硕果
几年来,西南大学培训学院以西南大学学科、师资、科技成果等优势资源,依据农业农村产业和参训农民具体需求,开展农民创业培训,取得了显著成效。
学员综合素质全面提升,创业能力显著增强。通过培训,学员的创业信心、创业技能、创业渠道、交往能力、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据初步统计,创业培训班结业2年左右,平均创业率约为60%,创业效果显著的占30%左右。
自主创业规模迅速扩大,农民增收效益十分明显。学院注重引导和扶持农民扩大生产规模,自主创办农业企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专业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据学院对学员回访调查,养鸡培训班学员,养殖大户巫山学员孟得发年鸡苗出栏率可达15000只,而一只鸡苗纯利润0.5--1元钱;又如中草药班巫山学员林云成,通过培训中草药种植面积已达1560亩,目前每年纯利润约15万元。像这种案例还有很多,学员们发自内心的说,西南大学是农民发家致富的坚强靠山。
科技服务模式,受到广泛赞誉。近年来,学校的农民培训影响广泛,效果显著,得到重庆市扶贫办、有关部门、送培区县、广大学员和国内同行的高度赞扬。与石柱县的合作也受到中央、地方和有关学者、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充分肯定。《光明日报》将学校与石柱的合作称为“石柱模式”;新华社内参以“多赢是实现地方扶贫关键――西南大学与石柱县校合作科技扶贫启示”为题作了调研报道;而原重庆市委书记则认为:“县校合作既促进了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长质量的提高,也使学校的科研有了真正的出路,值得总结推广”。
这是针对中小企业家进行免费培训的武汉市中小企业高级管理研修班,由武汉市轻工行业协会和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承办,为期20天的课程,皆由全国知名专家授课。原计划只安排50个学员参加,结果有将近70人报名,并首次面对全国招标。
武汉中小企业家面临管理难题
罗莹颉收到中小企业培训的通知是在8月31日,当时离开始培训还有7天。她看到通知就立即回复答应参加培训了。
罗莹颉是武汉一家钢铁公司的总经理兼经济师,进入这个行业之前,她的职业是英文老师,对于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等专业知识并不了解,而随着公司的发展壮大,她越来越感受到自己对于企业管理知识、经验方面的欠缺。于是她开始参加各种相关于管理方面的各种培训班,到武大、华科读MBA。这些年罗莹颉在钢铁行业营销管理方面花了不少精力和金钱,虽说小有所获,但随着公司的日益壮大,她发现对于公司日常管理中出现的一些实际问题,她处理起来依旧力不从心。
据资料显示,近些年来,湖北省中小企业发展迅速,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新、扩大出口、催生产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湖北省中小企业总共25多万家,占全省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的增加值占据全省总值半壁江山。在全省6000多万人口当中,除农业人口外,中小企业就业人数达1500万人,全省新增就业岗位中的80%就是由中小企业提供。而全省67%的发明专利,75%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也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今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4362家,比2009年净增623家,它们完成的增加值达2772.6亿元,同比提升了25.8%,其增长的速度也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了8.2个百分点,位于全国第三。
“虽然武汉市的民营企业的数量每年都在不断地增加,但中小企业发展规模不大,总体素质不高,管理水平低下,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都比较落后,暴露出发展方式粗放、结构不合理等方面的问题。”武汉市中小企业职业教育指导中心夏新桥副主任对《鄂商》记者说,企业管理是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关键环节,而当前中小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顽症”不止以上方面,细分来看,企业初创期因过多顾虑生存问题而忽视管理,成长时期还在摸索管理,致使很多理念并不能落于实处,到了扩张时期,又可能遭遇管理投入的不足等。这些,都是中小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政府主动为企业发展谋策略
2008年,为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帮助创业者科学创业,塑造“创业武汉”的城市形象,武汉市全民创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开办了“创业武汉”系列公益培训。
这系列公益培训定位于整合市内外优质智力资源,提升从业者的创业素质,交流创业经验以及传递创业资讯。每月一期,每期培训时间是半天,这个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一些企业家的青睐,从最初的每场200人扩大到现今每场500人,每个月的票在短短时间内都会售罄。活动的成功也受到了企业家的一致好评,并渐渐在业内有了知名度。
2009年的春节前后,由市政府召开举办的企业领导联合会上,很多企业家纷纷提出,希望政府能够加大企业的培训力度,提升企业的文化品牌。市领导听取会议建议后,经过商议,决定划拨1000万做关于做大做强中小企业的示范工程,为中小企业老板做系统的培训,期许能够提升他们的管理能力、营销水平等。
夏新桥介绍,今年年初政府投资500万,启动‘送智力、送培训、送服务’工程,为企业提高素质‘买单’。市经信委在市中小企业职业指导中心设立武汉市中小(民营)企业培训招标项目考核办公室,委托市中小企业职业指导中心全程负责武汉中小民营企业培训招标考核管理服务工作。
于是,2010年3月,由市政府出资,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委员会、武汉企业联合会、武汉企业家协会联合举办的首届培训班正式开课,我市50名中小民营企业的中高层管理人员赴往浙江大学参与首期培训。
在首期培训班总结会上,副市长邵为民认为,大型国有企业“富”财政,中小民营企业“富”民,他指出:“今年市财政拨专款为民营企业家送知识,是落实杨松书记、阮成发市长为民营企业‘送智力、送培训、送服务’的重要举措。”
目前为止,武汉市政府在2010年组织了包括企业家论坛、高级管理人员研修班、中层管理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等多个培训项目。其中,机械、电子、汽车、纺织四类行业中符合政府扶持条件的企业,能享受质量管理、生产管理、成本管理等诊断咨询服务。
公开招标旨在提升机构准入门槛
2010年6月,武汉市围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以及创业等方面欠缺的问题提供便利,提供了包括融资、培训、人才等方面的服务。而为了更好地为企业家提供切实可行的服务,通过实地调研、摸底、认证之后确定了20个培训项目,政府实行了招投标的方式,面向社会征集一些急需服务的项目。其中包括7到21天的中期研修班,2到3天的短期培训班,以及一年12次的跨年长期培训班。
今年9月,第二次武汉市中小企业高级管理研修所培训如期开课,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活动仿照了宁波模式,实行培训招标。
武汉市此次组织的培训对机构资历提出了一些“硬杠杠”,如运营时间必须是3年以上,细分到如培训机构者,应拥有专职培训讲师(含咨询师)10人以上,培训过企业家及有关企业人员2000人次以上,而管理咨询机构需有5名以上全职管理咨询师,具有100家以上中小企业管理诊断、管理改进方案制定等相关工作经验。
武汉市经信委副主任党蓁表示,公开招标引入竞争机制和考核机制,如果能够让学员满意率达到80%以上的机构,政府将全额补助培训经费,满意率不足80%的只补助部分经费甚至不补助,如此,这些规定也对培训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次研修班的报名单有300多个,但最后只选了60人,对这60人的要求是必要要静得下心来好好听讲,并且他们企业的发展确实也需要这方面的培训。”研修班的班主任黄见军翻开了一本他们制定的学习指导书给记者介绍,培训过程中,请假必须经过班主任的许可。更为详细的是,书本上设置有班长、副班长、组长等严格的班级化管理模式。
“武汉市中小(民营)企业培训招标项目考核办公室每天都会有工作人员到我这边来查课,不仅要看签到表还查看班级的人数,并对每节课进行打分。”黄见军说。
围绕中小企业的管理,培训班以“名家讲坛”、“企业领导艺术与高效执行能力建设”、“企业战略与竞争优势”等七大模块进行系列授课,其培训班授课的讲师都是大专院校教授,以及具有实战经验的企业高层营销管理者。
“武汉是继北京中关村之后被授予国家第二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将从制造向创造跨越。这种创造的主体不仅是科学家,更是企业家、投资者,因此,江城资本迫切需要与知识对接。”一位授课老师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