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市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区域医疗信息化;网络安全防护;安全规范建设
随着医疗单位的信息化发展,各地积极建设医疗服务信息共享平台。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具有节点多、应用复杂等特点,平台中包含大量患者隐私信息数据,必须保证网络运行安全,避免出现信息泄露事件。上海市级信息化共享建设项目为了保证医疗共享平台的网络运行安全,积极部署安全防护技术,实施安全防护策略,取得了良好效果,可以为其他地区的医疗信息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1.1上海市级信息化共享建设项目
上海市级信息化共享建设项目是国内覆盖范围较大、涵盖大型医疗机构较多的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项目。该项目工程覆盖30多个网络医疗节点,其中包含23家市三级医院和6家市三级医院分院,连接长宁、闵行和卢湾等众多区县级卫生数据中心。如此规模的医疗信息服务平台对网络数据安全有极高要求,任何一个节点出现问题,都会威胁到整个系统的网络数据安全。所有联网医疗机构都需要在信息化共享平台中交换信息数据,其中包括患者个人信息、既往病史、医疗检查报告等,涉及到大量个人隐私数据。各个节点或医疗数据中心在进行数据交互过程中,既要提高信息共享程度,又要保证各医院网络的相对独立性,避免互相产生干扰。
1.2网络安全建设要求
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对系统平台的网络安全有极高要求,网络安全框架的构建涉及到医院行政管理、业务操作、技术部署等各个方面,要从整体上确保网络运行安全,准确识别各种潜在安全风险,建立全方位的安全防护体系,并根据实际需要调整安全管理对策,适应网络安全防护需要。此外,还要建立统一的安全管理规范,在系统内部的各网络节点进行有效落实,加强网络安全控制力度。总体来看,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网络安全建设要符合可靠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安全性和易于管理等基本要求。
2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中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
2.1安全技术部署
在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网络安全防护技术的应用是网络信息数据安全的基本保障。针对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复杂性,应综合运用多种安全防护技术,建立立体化网络安全框架。区域医疗信息共享平台的安全技术主要包括:2.1.1防火墙技术在上述上海市级医疗信息共享系统中,分别在数据中心和外网接入口配置两台千兆防火墙,互为热备,将数据中心的应用处理与外部网络隔离开来,实现对内部信息数据的保护。在整个信息平台中,对防火墙进行路由限制,使数据中心只接受系统内医院网络的访问,医院端则只接受数据中心的访问,极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医院节点的防火墙部署则分为三个区域,分别是医院内网、联网接入区和DMZ区。其中,内网可以访问数据中心,但数据中心禁止访问内网,最大程度保证各医院信息系统的独立运行和网络安全。2.1.2入侵检测技术在上海市级医疗信息共享平台中,配置有一套完整的入侵检测系统,采用两台千兆探测引擎布置在内网核心处,并在Web服务区配置两台百兆探测引擎,对所有探测引擎进行统一监管。在信息共享平台中,内网核心区一级Web区的交换机是入侵检测技术的主要应用部分,要将其网络流量通过镜像方式映射到入侵检测系统中,实现对关键部分的网络风险检测,及时识别网络攻击行为。2.1.3漏洞扫描技术防火墙与入侵检测技术均属于被动防护手段,漏洞扫描技术则是一种主动的网络安全防护措施,根据医院信息共享系统的网络安全要求,定期、不定期的对系统进行安全扫描,并作出安全等级评估,为系统安全提供保障。一旦在扫描过程中发现系统漏洞和安全隐患,及时采取措施进行修补,确保系统更新维护的及时性。
2.2安全防护对策
在综合应用各种安全防护技术的基础上,还要建立周全的安全防护对策,针对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主要风险问题进行有效防范。医疗信息共享系统面临的主要安全风险问题包括身份窃取、数据窃取、假冒、路由错误、拒绝服务和非授权存取等。上海市级医疗信息化共享系统主要采取以下几点安全防护措施:2.2.1逻辑建网措施医疗信息共享网络采用政务外网线路,将用户接入到托管机房,与公务网进行物理隔离,与互联网进行逻辑隔离,保持系统网络的独立性,禁止未授权单位访问。2.2.2网段隔离措施整个平台系统可以分为数据中心及网络节点两部分,网络节点即各个医院的端节点,数据中心又可以分为内网应用处理区与Web服务区。应用处理区负责数据采集、分析、汇总等工作,并与卫生局等关联单位进行数据交换。Web服务区是医院的对外门户网站,用于重要信息,并根据功能进行子网划分,加强子网之间的信息访问控制。2.2.3网络设备配置措施对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网络设备进行合理配置,布置好安全防护设备,为安全技术的应用提供设备保障。增加访问控制列表,建立内部访问控制措施,关闭一些不必要的服务功能,避免出现资源掠夺。强化过滤功能,防止非法访问接入。采取权限管理措施,为内部人员设置不同级别的账户权限,避免越级操作。此外,还要确保设备配置文件的安全,避免安全防护方案泄露,对系统网络安全造成威胁。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网络安全建设是区域医疗信息化建设的首要问题,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技术和措施,可以为医疗信息系统安全提供保障,从而最大化的发挥医疗信息共享系统的积极作用。通过综合应用防火墙、入侵检测等安全防护技术,可以建立立体化安全防护框架,为医疗信息系统提供全方位保护。在此基础上,根据系统安全需要,采取有效的安全防护措施,可以进一步提高网络安全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这次会议的任务是:认真总结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进展,明确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安排部署年卫生信息化重点工作,统一认识、统一规划、统一行动,加快推进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步伐。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年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回顾
(一)建设思路更加清晰。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开发、资源共享;分级建设、分级管理;整体推进、分步实施”的32字建设方针。切实按照“五统一”原则开展工作,即:统一软件开发,统一硬件建设,统一资金使用,统一人员培训,统一日常监管,充分发挥现有资金、技术、人员的最大效益。
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是一盘棋,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是全省卫生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必须立足全省看我市信息化建设,不能割裂的看问题。
(二)建设项目稳步推进。
1.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按照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年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围绕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项目展开工作。
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初步设计包括新农合资金监管、居民健康档案、120指挥中心、药品医用耗材招标与采购、疫情网络直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网络远程医疗会诊等功能,涉及到卫生综合业务办公系统、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新农合管理软件、市级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系统、基本电子健康档案的区域医疗平台软件等多个系统软件的安装。覆盖市、县、乡三级医疗单位。涉及市直各医疗卫生单位、企业医疗单位、其他局委办所属医疗单位、私营医疗单位等约204个网点。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将成为我市卫生信息中枢,整合多方面资源,以区域内覆盖全市群众健康档案的采集、存储、应用为基础,连接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及各类业务应用系统。该项目已经争取到省、市资金支持,力争今年初步建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并与省卫生信息平台互联。
2.新农合管理市级平台建设
我市已初步完成对新农合管理平台基础上的新农合即时结报子系统县级平台信息系统改造。并将大病直补扩大我市各县市区,实现定点医院的即时结报。
3.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决策指挥系统是卫生工作纵向业务引擎项目,以监测业务下沉、预案数字化为亮点和突破口,有机关联决策层、应急专家及应急值守人员,及时形成并实时完善执行方案以提高突发事件的应急响应能力,发挥决策支持的效能,以此为契机引导和带动后续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实施。继年省市两级视频会议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后,卫生应急决策指挥系统省级平台已正式投入运行,应急指挥市级平台正在建设中。
4.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
儿童免疫规划软件系统是公卫体系中的第一套业务系统,用于实时收集我市儿童的预防接种信息,并对接种全过程实施动态监管和效果评价。目前系统运行状态良好。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清醒地看到推进信息化建设工作所需要解决的问题还很多。一是信息化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支撑。我市基层计算机操作水平不高、意识不强。二是缺乏标准支持,资源共享难度大。三是信息化建设是长期任务,人才、资金投入不足。
总之,虽然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但自年以来,市卫生局以项目实施为抓手,高起点谋划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各项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得到卫生厅的充分肯定。借此机会,也向战斗在卫生信息化战线上的同志们表示诚挚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二、卫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一)搞好设计。“十二五”时期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是:加强设计,建立统一、标准、规范、资源合理利用、信息互通共享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为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强化卫生综合管理服务。在框架设计上,实现统筹规划、资源整合、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监管能力、高效推进医改五项重点改革任务。
(二)把握原则。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是惠及居民,服务应用。
让居民获得更加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二是政府主导,合力建设。
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公益性为主,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三是统筹规划,资源共享。
要统一规划、顶层设计,集中资金和技术优势,开发和推进卫生信息标准体系建设,实现跨机构、跨区域、跨领域的信息资源共享。
四是梯度推进,务求实效。
要根据各业务领域需求和能力条件,突出建设重点,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三)明确目标。具体来说,就是根据卫生部研究提出的“十二五”期间卫生信息化建设“3521工程”总体框架,建设好卫生信息平台,加强公共卫生、医疗服务、新农合、基本药物制度和综合管理等5项业务应用,建设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等2个基础数据库和1个专用网络。把三级卫生信息平台作为横向联系的枢纽,系统整合五项业务的纵向功能和应用,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
(四)完善措施。在框架设计上,从垂直业务和单一应用向扁平化信息平台与主要应用系统建设相融合转变;在业务内容上,从面向单一卫生业务管理向综合管理和为居民提供信息服务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在实现路径上,从单纯追求各单个系统的规模向促进多系统资源整合转变。
三、年卫生信息化建设重点工作
根据全市卫生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今年的卫生信息化建设要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拓展卫生专网覆盖范围。依托我市电子政务网,建立服务于卫生全行业信息交换和信息传输的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遵循网络建设服务于平台建设的原则,建立市级平台与省级平台、市级(区域)平台与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网络连接,保障卫生信息高效、快捷、安全传输。
(二)加快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向医疗机构、居民和患者提供日常信息服务。服务公共卫生、医疗服务、药品供应、医疗保障、基层卫生和卫生服务监管等业务,支持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信息共享,支持远程会诊,支持健康档案信息查询、预约挂号、社区转诊、健康咨询服务,支持慢病控制与个人健康管理,支持基层卫生信息系统数据管理。
各县市区地要积极争取当地级财政支持。同时完善数据中心建设标准和安全体系,建立数据交换平台和电子认证体系,将信息管理纳入等级保护管理之内。
(三)实现医疗服务网络化监管。努力实现全市医院信息系统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提高卫生局对医疗机构监管力度,进一步规范医疗服务行为。要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应用系统建设,强化以电子病历为基础,以优化医疗服务业务流程、规范医疗服务行为、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为目标的医院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借助多种信息技术手段开展院前院后延伸服务,开展预约挂号、病床预约、诊疗信息查询、网上随访等便民服务,为医疗管理和服务提供数据、信息支持。积极推进区域医疗协同服务,实现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与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之间的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和检查结果共享。
(四)继续完善新农合信息平台。努力实现新农合信息平台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的对接。为实现全市参合农民异地跨区直补,方便农村居民即时报销及政府职能部门实时监管,提高基金监管水平做好准备工作。力争做好年底前推广参合农民健康一卡通的准备工作。逐步完善基金管理、费用结算与控制、医疗行为监管、个人管理服务等功能,争取建立与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医疗救助和商业医疗保险等各种信息系统间互联互通。
(五)做好其他各项信息化建设。完成我市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与应急平台对接,实现应急决策上下贯通,并积极创造条件,为各级应急网点配置移动单兵设备,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强基层卫生信息化建设,上半年完成村卫生室电脑和打印机等设备配置工作,提高基层信息化水平。加强儿童规划免疫信息系统规范应用,推动规划免疫工作的科学发展。
(六)加强信息化人才队伍培养。加大对基层卫生工作者的培训,普及信息化知识和掌握信息技术操作技能,加强信息化队伍力量,逐步建立信息化人力资源培养制度。
四、切实加强对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一)进一步提高对信息化建设的认识。
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作为一项民生工程,逐渐受到各级领导的关注,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将卫生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这为卫生信息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新医改的大力推进,其作用将逐渐突显出来。各地要抓住机遇,下大力气推动项目实施,建设适应医改要求的卫生信息化体系,为全面推进我市卫生信息化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二)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规划实施。
上海市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暨上海市健康信息网工程的重点和核心建设内容,是建立统一规划的市区两级数据共享和交换平台,主要整合现有的医联平台,构建市区两级数据共享交换平台。
平台架构为1+19,即市级平台、医联平台和18个区县平台(见下图)。本次项目建设内容是市级平台相关的应用软件、系统软硬件及集成。
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主要包括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基础设施、市级健康档案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市级健康档案协同服务平台、综合管理服务平台及健康服务网站几个部分。另外,市级平台区县端共享区,作为市级健康档案数据交换共享平台的延伸端,也是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联平台为市级医院之间,以及市级医院与其他医疗单位之间在诊疗数据共享交换上提供支撑服务。
区县平台为区县内部及本区县以外的机构之间的数据共享交换提供支撑服务;规划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信息系统为基础而建设的市公卫平台,为市区两级公共卫生机构及全市公共卫生数据与诊疗数据间的交换提供支撑服务。
市级平台一方面作为医联平台、市公卫平台、区县平台的交换中枢,为全市范围跨区县、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共享协同提供交换服务和支撑服务;另一方面,也将作为与市级其它外部以及国家级卫生系统的交换中枢,统一完成全市与国家各业务条线卫生信息系统与市公安、医保、民政等其它外部信息系统的对接与交换。
市级健康档案平台
1. 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基础设施
上海市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基础设施是支撑整个系统运行的软硬件环境,是系统良好运行的基础,因此,万达公司的方案从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总体建设方向出发,针对平台未来业务状况,以及业务扩展的需求进行设计,并充分考虑系统的可用性及安全性,构建统一规范、高效稳定、安全可靠的基础设施平台。本次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根据应用系统的需要,完成主机设备的设计,对存储系统进行合理的配置,确保系统数据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其中市级平台中心端业务数据库服务器和数据仓库服务器各采用2台IBM小型机,其他共享调阅、区县端共享区数据库服务器等采用小型机16台、服务器17台、存储9台、光纤交换机2台。
第二,建立一个多层的内部网络平台,能够对外横向与公卫、医联系统互联,纵向与6个试点区县共享平台互联,同时可将范围扩展至全市相关机构及各区县;按照相关标准建设安全系统,增强系统的安全防护能力,保障居民健康档案信息的安全。通过设备采购,完成整个网络系统的实施建设及运维保障工作。采购设备包括:交换机20台、负载均衡交换机2台、防火墙16台、入侵检测1台、防病毒软件1套、防病毒网关1台、漏洞扫描1套、网络审计1台、应用与协议分析1套。
第三,本方案将对系统软件进行合理的规划和选型,并根据系统的实际需要,完成系统软件的安装和配置,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通过产品采购,完成系统软件的安装部署及运维保障工作。采购系统软件包括:数据库7套、数据仓库1套、服务总线套件1套、中间件15套、备份软件7套、系统工具4套。
2. 市级健康档案数据交换共享平台
市级健康档案数据交换共享平台,遵循卫生部《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指南》和《基于健康档案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建设技术解决方案》,重点解决数据二级汇聚、数据交换服务、数据管理和数据基本服务等基础,是平台的核心,实现全市个体健康数据的整合、存储、管理、调阅等任务。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按照全市制定的接口规范,通过医联平台、市公卫平台、区县平台统一采集全市居民健康档案相关信息,包括诊疗、公共卫生服务等各类信息,建立市级数据汇聚中心。实现市级平台与区县平台、公卫中心、医联中心及外部系统之间的数据交换,以支撑各类业务协同服务需求。另外,基于外网服务的要求,完成数据的内外网交换,以支撑未来市民健康服务网站的需求。
第二,数据汇聚整合是整个信息资源建设的枢纽,通过抽取转换、质量控制、数据建模等方式,形成支撑业务应用的各类主题数据模型。数据整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提供对市公卫相关系统、医联平台、区县平台中已有健康信息的初始化导入与整合服务;居民主索引(EMPI):对来自不同系统或机构的居民身份标识实现统一的维护管理,并把这些信息映射成统一的全局标识;对采集到的原始数据进行抽取转换,根据业务需要进行数据建模;基于业务对数据利用的要求,实现全过程数据质量控制。
第三,通过提供统一的数据服务及应用,支撑全市的健康档案调阅、智能提示、业务协同、综合管理等各类应用。数据服务及应用内容包括:身份识别介质查询服务、信息调阅服务、智能提示服务、云搜索服务、健康档案浏览器应用、智能提示应用。
第四,基础服务主要包括:注册服务,其中涵盖居民(居民主索引中已包含)、医疗卫生人员、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术语和字典注册服务;全程健康档案服务,其中涵盖索引服务、业务服务、数据服务及事物处理;健康档案管理服务,其中涵盖建档、归档、迁档、档案的合并与拆分、档案的终结、档案的维护服务;应用审计;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其中涵盖应用安全、EHR安全和隐私;系统管理,其中涵盖用户管理、统一权限管理、角色管理、组织机构管理、配置管理。
3. 市级健康档案协同服务平台
协同服务将实现医改中整合服务、优质服务、跨前服务、合理服务。依托医疗联合体实现医疗服务整合;依靠疾控中心实现本期公共卫生服务整合;依托实有人口管理机构,实现实有人口库服务整合等。协同服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设内容。
医疗协同服务主要包含影像学会诊、病理学会诊;网上预约医院端改造;双向转诊,远程会诊等内容。公共卫生协同服务主要包含慢性病防治数据链,基于健康档案的公共卫生跨专业协同服务等,主要实现公共卫生中重大疾病的连续跟踪服务,实现医防一体化的,针对个人的主动健康管理和健康服务,本期建设主要针对高血压、心脑血管、糖尿病、结核病、肿瘤、出生、死亡七个业务条线。与医保、干保、公安、民政、社保、残联等外部系统的连接,实现卫生相关信息的数据交换。如对公安实有人口库的数据导入;与医保标准化检验代码、药品代码、费用明细的对照分析等。
4. 健康服务网站
门户访问服务是健康档案直接与百姓互动、互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健康档案服务百姓的直接表现。建设上海市健康服务网站,为公众提供便利的服务,实现与居民的健康互动及居民健康自我管理等,现阶段涵盖六项服务内容:
(1)健康教育:通过门户网站、手机短信、信箱等多种方式基本健康知识,提高居民自身保健意识,从源头减少居民患病率,增强居民健康水平。
(2)预约:提供居民通过网络、电话等多种方式进行预约的服务,以减少医院排队等候的时间。
(3)近期检验检查报告查询:提供居民查询调阅近期在全市各医疗机构检验检查报告的服务,减少居民反复往来医院的时间和费用。
(4)个人健康档案查询:提供居民可查阅个人健康档案的服务,包括历次医院就诊诊疗信息、公共卫生服务信息等信息,方便居民了解自身健康状况。
(5)健康提醒:通过手机短信、市民信箱等方式提供居民健康提醒服务。
(6)健康评估:提供居民个性化的健康评估服务,可依据居民健康档案,评估其健康状况,并提出保健或治疗的具体建议。
应用架构
基于市民电子健康档案的卫生信息化工程涉及到多级、多类信息平台及信息系统,其中市级健康档案信息平台是连接医联平台、市公卫平台、区县平台以及国家级卫生系统、市级其它外部信息系统的核心,为实现全市范围跨区县、跨医疗卫生机构的健康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提供支撑服务,为将来与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及业务协同打下基础(见上图)。
一、监测目的
1.掌握区艾滋病性病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
2.根据艾滋病性病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分析,实施艾滋病性病的干预,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对象
者、静脉吸毒者、孕妇、人工流产者、同性恋者、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三、监测工作的网络建设
1.成立区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参照国家和市级的监测技术要求,制定区的监测技术文件;解决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
2.监测报告及制度
为加强我区的艾滋病性病报告网络及制度建设,规范辖区性病门诊,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病例报告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性病门诊病例的登记与报告制度、匿名报告制度、性病专用登记本的建立和性病报告卡的发放制度、疫情自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性病资料的保密制度、门诊和实验室衔接制度、转诊制度等。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年内建成市五医院、闵中心医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对开设性病门诊的一级医院,要求开展淋球菌培养检验项目。每年由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医院实验室试剂来源进行检查。
4.人员培训
对区内所有医疗单位开展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培训,重点掌握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各种法律法规、国家最新诊疗技术,经考试合格上岗。
5.加强协作
艾滋病行为监测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助于调查者接近监测的目标人群和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公安局、司法局、计生委、人口办等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配合区卫生部门组织高危人群的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2)各镇、街道落实相关人员,开展对辖区内高危人群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各项健康教育,配合区卫生部门进行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1.病例报告
凡在我区内开展性病艾滋病诊疗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诊断的性病病例、艾滋病病例,包括在本地患病的外来流动人口,均须填写“性病报告卡”,并将传报卡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总发病率、不同病种的发病率、构成比及流行特点,与历年同期比较。
2.开展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筛查
区妇幼所提供婚前体检者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医疗单位提前体检者、人工流产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公安局提供收容、劳教、戒毒等机构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人口计生委提供计划生育或生殖健康门诊中艾滋病性病数据。
3.行为监测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行为监测方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人员落实方案的实施。行为监测对象主要有以下二类:
(1)高危人群:静脉注射者、暗、客、性病患者。
(2)重点人群:公共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五、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反馈
每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监测资料分析,报区卫生局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
六、监测资料档案的管理
各医疗机构对《性病报告卡》、《性病疫情登记簿》、疫情分析报告、工作总结等材料,要装订成册,分类保存和管理,有专人负责。《性病报告卡》要求保存5年。《性病疫情登记簿》、疫情分析报告、《艾滋病性病监测资料年度汇编》等要求长期保存。
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方案
为了及时掌握艾滋病性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流行趋势及其各种影响因素,根据《区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实施方案年-年)》文件精神和国家区域监测要求,特制定本方案。
一、监测目的
1.掌握区艾滋病性病流行状况和流行趋势。
2.根据艾滋病性病发病情况和危险因素分析,实施艾滋病性病的干预,并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
二、监测对象
者、静脉吸毒者、孕妇、人工流产者、同性恋者、公共娱乐场所从业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三、监测工作的网络建设
1.成立区艾滋病性病防治监测工作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
参照国家和市级的监测技术要求,制定区的监测技术文件;解决区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等。
2.监测报告及制度
为加强我区的艾滋病性病报告网络及制度建设,规范辖区性病门诊,建立健全艾滋病性病病例报告的各项规章制度,如首诊负责制度、性病门诊病例的登记与报告制度、匿名报告制度、性病专用登记本的建立和性病报告卡的发放制度、疫情自查制度、实验室管理制度、性病资料的保密制度、门诊和实验室衔接制度、转诊制度等。
3.加强实验室建设
在年内建成市五医院、闵中心医院艾滋病初筛实验室并投入使用;对开设性病门诊的一级医院,要求开展淋球菌培养检验项目。每年由区卫生局组织相关人员对医院实验室试剂来源进行检查。
4.人员培训
对区内所有医疗单位开展有关艾滋病性病防治培训,重点掌握艾滋病性病防治工作中各种法律法规、国家最新诊疗技术,经考试合格上岗。
5.加强协作
艾滋病行为监测要取得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配合,才能有助于调查者接近监测的目标人群和监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1)公安局、司法局、计生委、人口办等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根据各自工作职责,配合区卫生部门组织高危人群的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2)各镇、街道落实相关人员,开展对辖区内高危人群预防与控制艾滋病性病各项健康教育,配合区卫生部门进行行为调查和干预工作。
四、监测内容与方法
1.病例报告
凡在我区内开展性病艾滋病诊疗服务项目的医疗机构,在日常医疗服务工作中诊断的性病病例、艾滋病病例,包括在本地患病的外来流动人口,均须填写“性病报告卡”,并将传报卡报至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包括总发病率、不同病种的发病率、构成比及流行特点,与历年同期比较。
2.开展不同人群的艾滋病筛查
区妇幼所提供婚前体检者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医疗单位提前体检者、人工流产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公安局提供收容、劳教、戒毒等机构的艾滋病性病数据。
区人口计生委提供计划生育或生殖健康门诊中艾滋病性病数据。
3.行为监测
由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计行为监测方案,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艾滋病性病防治人员落实方案的实施。行为监测对象主要有以下二类:
(1)高危人群:静脉注射者、暗、客、性病患者。
(2)重点人群:公共娱乐场所工作人员、外来流动人口。
五、监测资料的分析与反馈
每年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做好监测资料分析,报区卫生局和艾滋病防治工作委员会。
2009年4月6日,新医改方案正式对外公布,根据该方案,2009年至2011年,中国将斥资人民币8500亿元推动医疗体系改革。“新医改”大蛋糕引发中外医疗器械和医疗软件厂商摩拳擦掌。新医改将为医疗行业带来什么机遇?中外各医疗器械厂商的竞争优势何在?
医疗行业迎来发展机遇
近年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市场快速发展,所有制类型以私营企业、外商企业为主。2003~2007年间,行业销售收入年平均增速为27.08%,利润年平均增速为33.73%,除2005年行业利润增速大幅下降、低于收入增速外,其余年份的利润增速均快于行业收入增速。2007年,中国共有298家私营医疗器械企业、240家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国有企业仅36家、集体企业25家。
经济危机下,有“永远的朝阳产业”之称的医疗行业备受关注。居民财富的增长和对健康重视的提升,为医疗行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增量需求。在金融危机的恶劣背景下,与电力、钢铁、建材等业绩下滑的行业不同,医疗行业有望成为避开市场低迷的阵地。
新医改方案的出台,将再次催生医疗市场的扩容。2009年4月6日,新医改方案正式公布,新医改将重点进行五项改革,分别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未来三年内,中央将重点支持2000所左右县级医院建设,2009年将完成2.9万所乡镇卫生院建设,支持改扩建5000所中心乡镇卫生院。虽然8500亿元的具体分配尚不明确,但是业内普遍认为医疗器械和医疗软件行业将受惠新医改。IDC预测,到2010年,中国医疗IT硬件、软件与服务市场投资规模将达到120多亿元人民币,东软COO预计,新医改带动的医疗设备投入将达到160亿元,医疗信息化投入至少100亿元。
中外医疗厂商竞争态势分析
跨国巨头主要占据中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国内企业在中低端市场具有一定知名度。凭借技术优势,跨国公司占据了中国近70%的医疗器械市场,且均是高端市场。省市级医院除了一些常规消耗性产品外,主要的医疗器械均是外资产品;县区级医院,有2/3的医疗器械采用外资产品;只有乡镇、街道医院才多用国产品牌。以放射诊疗设备为例,CT多使用GE的设备,核磁共振成像装置主要由西门子提供,血管造影设备则大多使用飞利浦的产品。中国本土大多数医疗器械企业以生产中低端产品为主。迈瑞公司、威尔科技、万东医疗和新华医疗是本土医疗器械的领军企业,在几年前就开始为迎接农村市场的崛起做准备,在低端市场有一定知名度。
随着国家对农村基本医疗建设的重视,跨国企业也开始向农村医疗市场渗透。从2007年起,中央财政开始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设备更新和添置。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迅速扩容,吸引了跨国公司做出战略性调整,参与该领域的竞争。例如,2007年4月,西门子发起了为期5年的农村医疗项目,该项目总投资1000万美元。2007年10月,锐珂医疗向宁夏农村基层医院提供价值1000万元的数字化远程影像解决方案,协助当地开展“农村医疗信息化试点项目”。200B年10月,西门子与卫生部合作在陕西洛川建起了“西门子新农村医疗示范中心”,借此在中国农村推广其“具有中国特色的医疗设备解决方案和医疗服务模式”。
新医改方案公布后,中外医疗器械和软件厂商纷纷出手,旨在抓住未来市场机会。IBM在新医改方案公布两日后,就推出了“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以求争得新医改带来的区域医疗、电子健康档案等软件需求。在今年4月份举行的第61届医博会上,中外企业纷纷推出更具针对性的新产品,强化本土市场策略。多家国内外医疗器械商都推出了针对“新医改”的数字医疗设备全面解决方案,并了其相应的新产品。
中外厂商各有优势,有望共同分享新医改大蛋糕。外资厂商占据技术优势,全球医疗行业经验也更为丰富。作为全球医疗软件系统的领先供应商,IBM已为美国多个州提供了电子病历系统和区域性医疗解决方案,IBM“智慧医疗系列解决方案”中的医疗协同平台便引进了美国的先进方案,并根据中国医疗的需求进行了本地化。基层医疗机构更倾向于配备基本医疗器械,这为国内企业提供了机会。专家调研结果指出,基层配备高端设备造成资源浪费,装配设备应从当地实际出发,而在中低端设备上,国内厂商的技术水平与外资相差无几,渠道方面优势更明显。政府在进行医疗器械采购时,将更倾向于国产厂商,这对国产厂商也是一大利好。
结论和展望
中国医疗市场潜力巨大,将吸引更多厂商加入竞争,中外厂商的争夺也将呈胶着态势。发达国家医疗设备器械产业和制药业的产值比为1:1.9,而中国这一比率仅为1:5。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医疗机构将不断淘汰老旧残次医疗器械。据统计,占据中国医疗机构总数80%以上的基层医疗机构中,有约15%的设备是上世纪70年代前后的产品,60%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的产品。中国医疗市场的发展潜力将吸引更多厂商加入到该领域的竞争行列,第61届医博会共吸引了来自美国、欧盟、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100余家企业参展,创近年来新高。中外企业各具优势。未来一段时间内竞争态势必将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