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戏剧表演;影视表演;关系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3-0044-01

一、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

(一)影视表演的含义

前面我们说过,无论是戏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都来源于表演艺术,即演员通过面部表情、肢体动作等在镜头前或者舞台上生动形象的传达角色的内心感受及人物情感等从而展现的一种生活的艺术。而我们对于影视表演的定义也就是由演员扮演角色,在摄像机前表演情节的艺术。

1、影视表演是无顺序的,而摄像机为这种表演提供了可能。影视表演因为受到拍摄场地等的限制,不能按照顺序一场一场地表演,一般情况下都是导演按照日程安排选择最经济快捷的顺序来拍摄。

2、影视表演的现场拍摄是分镜头进行的,因此影视表演要求演员在表演时不仅要精读原创文学剧本还要细读导演的分镜头剧本,做好演出准备。

(二)戏剧表演的概念

现在的戏剧概念是一个统称,它包括戏曲、话剧、歌剧等内容。戏剧表演的定义是:由演员通过舞台行动过程来塑造角色的艺术。

1、戏剧表演要求演员在接到剧本之后,做好大量的案头工作,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人物形象,且在戏剧导演的调度下,经过多次服装、化妆、道具、灯光、音效等整体配合的排练,最终进行公演。

2、戏剧表演时,演员的角色是在舞台行动中通过演员的语言和肢体逐步展现出来的,演员的创造过程与观众的欣赏同步进行。

二、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的关系

(一)时空的关系差异

表演艺术的空间性与时间性在舞台行动过程中达到统一。在戏剧表演中,空间上的选择很唯一,只有舞台空间。戏剧表演主要是依靠在舞台上的各种手段。而在影视作品中,摄像机的介入打破了戏剧原定的舞台,使表演不受舞台空间的限制,表演环境相对较丰富,为表演艺术提供各种意义上的空间。

(二)两者表演关系的差异

1、影视表演继承了戏剧表演中许多适合于电影电视表演的原则和方法,然而又不同于戏剧表演。影视表演在银幕上的最后形象是经由摄影、蒙太奇等多种艺术手段的再创造完成的。其镜头的运用使观众能专注在导演所要表达的内容上,尤其是特写镜头的运用等使演员的细部表现在镜头里被放大,面部肌肉细微的抽动,眼神轻微的游移等,都会直观的反映在观众眼中。在加上影视作品具有纪实的美学特征,这就决定了影视表演必须自然化生活化。

2、戏剧表演时,由于舞台和观众的限制,距离舞台较远的观众根本无法看清演员细微的肢体动作及神态变化,如眼神表情等。因此相对影视表演来说,戏剧表演需要演员将表演相对夸张化,运用肢体动作,舞台调度等吸引观众,以适应各种剧场以及各种观众的需求,且根据观众的反应随时即兴的调整自己的表演。在笔者的理解中,戏剧表演相对来说更像是表演,而影视表演则更像是一种真实的生活写照。戏剧表演更为需要演员具有优秀的表演素质、扎实的功底。

3、在表演时段上,戏剧需要一次性演完,演员在舞台上表演并直接与观众交流,不论台词还是舞台调度都要一气呵成。而电影电视是靠剪辑将不同时段拍的片子组合在一起,要求演员具有镜头感以及对于非连续创作的适应性等。

(三)两种表演艺术的亲近性

在文章中笔者也粗略提到,无论是戏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演员在接到剧本的初期,都要对剧中人物进行分析、揣摩,根据剧中角色的时代背景、生活环境、语言行为等方面分析出人物性格、人物形象,再通过演员的理解诠释出角色。因此两种表演艺术在创作方法上有着空前一致性。归根结底,戏剧表演和影视表演都是表演的艺术,都遵循着创作者、剧本人物、创作工具,三位一体的创作规律。

三、结论

随着经济科技的日新月异,影视戏剧的技术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对于任何一个演员来说,都不能撇开其一谈另外一门。总之,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都来源于表演艺术,各自又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审美特征以及表演技巧。所以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戏剧表演都要遵循各自的艺术规律,塑造最契合的人物。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范文第2篇

与其说歌唱是声音的艺术,舞蹈是肢体的艺术,戏剧表演可以说是表情的艺术。

表情是表演艺术的另一个显著的特征,必须通过一定形式,才能将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直接作用于鉴赏者的听觉或视觉,使听众或观众了解反映的社会生活和审美情感。没有表情,也就不称其为表演艺术。表情还具有二度创作的性质。它要求表演艺术家依据作曲者和编导的总体设计为蓝本,在对原作进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作第二次创作。正因如此,同样一件作品,由于表演艺术家的表情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艺术效果。还有,表情艺术的表演创作过程与鉴赏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其艺术形象也是即时的,随着表演的开端而肇始,随着表演的结束而中止。表情艺术的动态性较强,尽管它也借助于一定的空间(舞台),但完整地塑造艺术形象却是在一定时间内展开的。因此,表情艺术在时间上流动性超过了空间上的造型性。

在了解了上述表情的特性之后,在高中戏剧表演模块教学时,就要引导学生有侧重性的进行表情训练及创作。

一、语言“表情”

语言表演是以语言为主、表演为辅综合了游戏、朗诵、故事、曲艺、播音、主持、演讲、口头作文、音乐舞蹈、影视剧表演等形式和表现手段为一体的一门综合性活动课程。面部表情为了解人的情感提供了钥匙。在人类的各种能力中,语言能力、记忆力、计算能力、手脑协作能力是最基础的能力,诸多基础能力中,语言能力是第一能力,对智力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以游戏活动为手段激发热情、提高自信、增强胆量和表现欲;

以艺术语言为载体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整体发展;

以综合表演为手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学习;

以艺术语言为载体增强记忆力、表演能力、沟通协作等能力;

以立体调动为手段,实施兴趣培养、专业培训、素质教育为一体的成功教育;

以丰富展示为手段,培养活泼开朗、豁达高尚的情感与性格,最终达到培养健全人格、塑造完美人生的目的。

二、面部“表情”

艺术家们往往会通过对人物面部表情的描绘,来表现人物内人的情绪和情感,栩栩如生地展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在任何场合最忌讳的就是面无表情。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语言交往手段。比如眼睛不但可以传情还可以交流思想。

常见面部表情有:

1、喜悦:面部肌肉放松,嘴角向上,眼光明亮。

2、愤怒:面部肌肉收缩,嘴角向下,怒目圆睁。

3、悲哀:面部肌肉放松,嘴唇微开,眉目低垂。

4、快乐:面部肌肉放松,嘴唇打开,双眼眯缝。

5、惊讶:面部肌肉收缩,嘴唇打开,眉目骤张。

6、坚定:面部肌肉收缩,嘴唇微闭,目光炯炯。

在面部表情中,我们运用最多,也最广泛的表情,那就是微笑了,一个善于微笑的人,往往在台上都是亲和力很不错的人。

三、肢体“表情”

肢体“表情”指用肢体动作及动作的节奏、动作的张力所体现的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感情生活,对于推动戏剧的发展和丰富舞台表现的冲击力有巨大作用。

肢体表情若想运用在学生的体现上,必定对学生在肢体表现力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种肢体语言是经过了训练的,有熟练的技巧的、有控制、有美感、有节奏、有情感、有深度、有内涵的肢体体现方式。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范文第3篇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确定一个训练主旨——它不同于往常的舞蹈训练、更不是纯舞台技巧训练,它是侧重形体动作服务于舞台表演的指向性明确的专业课程。所以在教学我认为它必须达到以下几点:

改造学生错误的体态、纠正体型、改变自身的形体痼癖;发展和提高肢体的可塑性,为能较快地掌握与完成舞台上一般可能出现的形体动作奠定基础;形体动作的表达,必须受舞台制约,要强调动作的幅度、力度、协调、优美和气息的控制,为舞台动作的鲜明性、具体性、准确;训练神经系统对身体各关节、主要肌群、四肢和躯体在空间、方位、动律、速度上的感知、控制和支配的能力,以此达到外部形体动作对人物内部心理情绪的表现。

因为《形体表演》课程是针对表演专业学生开设,所以在教学侧重点上,它必须辅助舞台表演并且受到舞台表演的制约。我们知道,话剧表演是比较接近于生活的,所以在对于人物外部形体塑造上它不需要单腿控制及高难度的翻腾等技巧,而是需要演员具备灵活、柔韧、协调、可塑的形体,籍以得心应手地表达角色的各种细微复杂的内心情感。所以,在具体的行课过程中,不同于舞蹈课程去着力解决学生腰腿的软度、开度、力度和基本舞姿。形体表演的素质与能力的发展提高,要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来完成。如:形体动机要求指向性、喻意性、表意性等非常明确,并通过这些方面的训练逐步导入舞台表演的外部形体动作的具体性、鲜明性和准确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认为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首先,进入手、脚、躯干、四肢在形体动作表现中的指向性和表意性运用。着重通过对于身体各分部器官的训练,如:“摊手”可以理解为“怎么办”、“没有”、“给我”等各种表意性的答案;“来回踱步”可以理解为“焦虑”、“思考”、“不安”、“摇摆不定”等等,这些分部动作如果带入规定情境则具有非常明确的指向性。

第二步,进入哑剧表演阶段的训练。这部分主要是以行动的表演动作练习为重点,要求学生在没有语言的情况下,通过手、脚、躯干和四肢的指向性和表意性来完成简单故事情节的肢体表述。

第三步,以内心感受与外部动作的训练为教学内容(以单人表演为主)。通过简短的音乐和激烈的内心矛盾冲突,要求学生通过肢体的表达完成这一角色的思想斗争过程。

第四步,进入到双人交流的性格与情感小品训练。这部分教学主要侧重于不同性格的人物,在特定的规定情境中,展开一段内心情感的激烈斗争。这部分的教学囊括了表演教学中事件、物件、音乐、音响、节奏的训练元素,可以说是形体表演的最后形成形体表演成品的阶段。在教学中,教师以启发和调整为主,示范为辅。

在教学成品中,我选择了两个学生作品作为案例进行简要分析:

第一个小品在情节上表现的是一对兄妹在生活中的小情趣。妹妹因为无聊,而百般戏弄在看报纸的哥哥,最终哥哥被妹妹淘气的举动,弄得哭笑不得。在这个形体表演小品的呈现上,学生很好的运用了报纸和遥控器来个物件来结构剧情和纠葛矛盾冲突,围绕两个物件展开剧情。在表现形式上加入了拉丁舞的元素,结合拉丁风情的音乐,既展现了兄妹之间的情趣,又不失肢体语言的指向性和表意性的特点。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戏剧;影视;表演;异同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3-0108-03

一、戏剧与影视的区别

戏剧是综合性艺术,影视也是综合性艺术,事实上,影视是从戏剧艺术中脱胎而来的一门“新特质”的综合艺术。二者既有“近亲性”,又有“特殊性”,是两种独特的艺术形式。那么,两者究竟有什么差异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时间性

由于一出戏只有两三个小时的演出时间,加上舞台的空间的固定性,因而要求的戏剧时间也必须高度集中。不过,尽管一场戏的时间容量有限,但在场间的时间容量却是无限的,这就形成了戏剧处理时间的特殊方式。相反,影视处理时间的的方要自由的多,他可以压缩时间的范围扩展到每一个场面内部。正如爱因汉姆所说,电影艺术家可以籍助“时间蒙太奇”,“从一个场面所包含的一整段时间中,只选择他最感兴趣的那一部分”这就极大地扩大了银幕时空的容量,这正是电影较之戏剧的优越之所在。

戏剧以场为单位,影视以镜头为单位。戏剧演出时间和情节发展大致吻合,影视可较为自由的扩充或压缩。戏剧时间基本上是线性的,影视可出现大量非线性时间,所以影视的时间比戏剧更有弹性。

(二)空间性

戏剧舞台只是一个几十平方米的空间,具有固定性,这就要求戏剧空间必须高度集中。真正的戏剧动作应该具有“流动性”,而具体场景作为一个实际空间,在动作的持续发展中是固定不变的。相形之下,我们在银幕上就完全看不到这种局限了,电影可以一会儿中国,一会儿外国,一会儿天上,一会地下,随意转换空间。因此,电影一个镜头可以只有几秒钟,而且可以迅速切换。

戏剧的框架是舞台,影视的框架则是景框。相比之下,戏剧更加真实,三维且互动,而影视是二维且不互动。戏剧较为亲密,影视较为疏远。空间动作方面戏剧动作越大越好,影视的动作则是视情况而定。戏剧观众参与度高,需要主动寻找信息,影视观众参与度明显较低,在信息获取方面属于被动引导获取信息,不具有自主性。

(三)语言

由于戏剧空间性的限制,导致每位观众所接收到的表演者的能量也是各不相同的。表演动作的传递信息能力远比语言差得多,视觉信息量偏少,所以戏剧表演的语言此时就显得非常重要了,戏剧的张力需要语言的弥补。

戏剧是写作者的媒介,所有的戏剧张力全靠剧本体现,而语言更是剧本的核心。故有这样一种说法,剧本是一剧之本,语言则是剧本的剧本。

然而影视则大为相反,影视是视听的艺术,讲究视听语言的运用。而在视听两种表现载体上来说,视的作用远大于听,早期的无声电影就能很好的证明这一观点,在无声电影时代,人们无法听到丰富的环境音,人声,效果音等,但这丝毫不会影响受众接受影片所传递的信息,因为影视可以通过拍摄角度,景别,运动方式展现演员的内心情感,语言则是点缀的作用。

所以人们常说:一部优秀的影片是可以不用听声音的。

(四)导演

剧场美学是以人为中心,戏剧表演是较为被动的执行和诠释编剧的思想,协调各工种去执行。在戏剧工作中的工作等级可依次分为:编剧-导演-演员-各工种。所以在戏剧里导演的作用是次于编剧的。

而在影视中,影视美学以镜头为中心,影视导演起到总调度的作用,负责整个影片的镜头化即视听化的艺术处理,对影片的整体效果期待把控的作用。影视导演是在剧本基础上主动创造自己的思想并使之视听化,达到特定的感官触动。影视工作中,所有工种都是配合导演工作的。在影视剧工作种类等级可依次分为:导演-编剧-演员-各工种。

影视导演需要极强的艺术素养,通过总体调控场景,服装,化妆,表演,灯光,摄像,剪辑等综合艺术来达到影片的效果。戏剧导演相反,一旦演出开始,戏剧导演则无法进行这些元素的调控,只能依靠演员的现场发挥,现场的主导权归演员所有。

二、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区别

戏剧与影视的区别,决定着戏剧表演与影视表演的差别。但是两种表演在创作原则上,以及表演得方法上存在着许多共同的规律可循。这就决定了戏剧演员和影视演员是可以相互流通人才。然而,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又受着不同的美学特征和表现方式的限制(既电影、电视剧、戏剧)。使得演员必须遵循,两种表演形式各自的艺术规律,掌握相对的表演技巧,才能最终在两种表演形式中完成人物的塑造。

(一)两种表演的相同性

演员在两种表演形式中,在没有剧本或者在有剧本进行任务初期创造的时候,演员以自身为材料和工具,创造艺术成品这一天然特征上,也就是演员自身筹备方面这个总的原则上有着很高的一致性,这就是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的亲近性。

两种表演形式在自我准备方面有着众所周知的一致性,具体来讲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作原理和技巧上的相似性

从某种艺术的意义上讲,表演就是行动的艺术,而组织行动则是表演技巧的基础。无论是戏剧表演,还是影视表演,都要依赖于行动这一技巧。行动指的是演员的心理行动、形体行动和语言行动的总和。亦是指在舞台上或镜头前组织的有既定的目的行动。

戏剧或是影视演员其创造人物角色的技巧,究其根本就是组织行动的技巧,无论是影视演员还是戏剧演员,在对组织行动的原理的实施上,其实是有着根本亲近性与一致性的。

在斯坦尼的理论体系中演员以外界行动的实施去激发演员自身心理的体验,从而找到剧本中要求的人物角色的感觉,在进行演员自身下意识创作,其最终的目的就是使创作剧本中要求的角色的演员,找到一种良好的剧中人物角色的感觉,去在舞台,或是镜头前更合情合理的完成,创作的角色自身的行动。而演员创造的人物性格也必须是多样化的,丰富的,能被公众接受的,不能总是套用一个模子。

2.行动艺术假定性的相同性

运用规定情景中的假定(假使)去实现正式的人物与舞台行动,但是假定永远只是一种技巧手段,而并不是艺术本身的目的。

无论是影视表演,还是戏剧表演都必须运用规定情景中的假定去实现剧本中的真实的行动,想要实施组织行动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有情景中的假定性。

1. 利用规定情景中的假定性,进行双重的假定来创造人物,首先必须完成对于剧本中要求的人物角色的假定,这是两种表演中人物创造共同的,也是最基本的假定。而这种假定性就具体体现在变化莫测的时间与空间,和天马行空,不受约束的人物变化。

2. 规定情景中的假定性与所要体现的逼真性的对立与统一

3.影视表演和戏剧表演,都是要把一个个人物形象性格,特点鲜活的人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而且两种表演创造的人物性格必须具体可见,而且可以被观众所接受,要在视觉和听觉方面有着较为强尽的冲击力,又因为它们比其他的一些门类(例如小说……)更加的直接与具体,所以它给虚构的剧本创作,增添了强烈的逼真性,也可以说是真实感。因此,假定性和逼真性是两种表演的一个共有的特点。

3.创造过程体验的相似性

人的生命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情感,情感是人们精神的舞台,情感是体验一切的核心。人因为情感才会拥有友谊,有恋人和家人。而演员对于情感的创造,就是一个全新的流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演员创造的情感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化,演员要塑造不同的人物性格特点,发觉各种人物不同的闪光点,创造出不同以往的各种人物形象。

无论是影视剧演员,还是戏剧演员。想要做一个好的演员,就应该拥有俩个,甚至三个,或者更多的自我。

从某种意义上讲,演员创造的人物角色的情感是被演员赋予的,是通过演员本身的主体意识,将需要创造的人物角色人格化的,第二个自我。演员本身就是第一个自我。而转移情感演员会体验到,自己创造的第二个自我的喜怒哀乐,并从中体验到快乐,也就是演员在创造角色中融合的双重自我。演员要趋于本能和下意识的,把一些动作感情转移到所创造的第二自我上,才能把演员的第一自我的情感,转移或是投射到所创造的第二自我的角色身上。

而所谓的第三自我,就是从中脱离出来的,审视第一和第二自我的,这其中也包括了控制。因为当演员双重自我转换中,第一自我被下意识的搁置,完全拖入到第二自我中。那么演员就可能迷失自己。而如果第一自我没有完全转换为第二自我那么,所创造的第二自我这个人物角色,就会显的性格情感――死板,僵硬,不能生动的打动观众。所以无论哪种表演形式都需要演员在自我转换方面,有着良好的素质。这也是俩者的相同处之一。

4.体验中“下意识”和控制的同等性

“下意识”是人在自己完全不自知的情况下,自然而然的做出的一些表情,或是动作。比如“一个人在小的时候受过雷电的惊吓,那么即使是成年以后,当他面对雷电的时候,也会有一些下意识的动作或是表情变化。”而“下意识”对于演员的表演来说,下意识就是在体验中的一个亮点,以实施行动去激发演员对于创造角色的体验,从而能够找到人物创造角色的感觉,再由情感的基础去激发人物的下意识。行动就是心理活动、语言行动和形体行动的总和。

无论是在镜头前,还是在舞台上演员都要积极的去行动,再由行动所获得的感受反馈给演员的内心,从而去得到创作角色人物的情感,通过一系列的行动去完成对角色的体验。“下意识”是无论影视表演,或是戏剧表演都需要演员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下意识而创作,塑造出来的人物角色,更加的富有感染力,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更能为观众们所接受。下意识让演员塑造的角色富有鲜活的色彩。

所谓控制是指演员对于创造的人物的坚定意志,通过意识去对人物的行为,动作,甚至思想进行调节。演员要通过体验对角色进行定位,而控制就是演员对于体验的一种定位手段。演员要在有深刻意识体验角色的基础上创造角色,要产生“我就是”那个人,我就生活在那个环境里的真实感和信念。演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创作人物当中去,使人物角色自身拥有生命力。但是,如果演员忘记了对行动加以控制,而忘情的投入到创作时。那么这就是没有分寸感的表演,而对于要求真实的表演,失去了分寸感真实又从何谈起。

(二)两种表演的差异性

话剧是舞台的艺术,是将宽广的现实生活抽象、浓缩到一个小小的舞台上。布景、灯光、道具等一切舞台元素的设计,都不是为了在舞台上复制真实的生活,而是创造一个经过了抽象和浓缩的生活场景。影视的世界是一个真实的世界,演员的表演也务必要符合这个真实世界的逻辑。影视表演相对于话剧表演来说,它不需要那么夸张,更接近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和动作。两者具体的不同有以下几个方面:

1.无序性和连续性的区别

时空自由是电影艺术独具的特点。影片中镜头的分割与组合,可以将任何画面与其他画面并列。这种时空的自由造成电影表演的非连续性――无序性。为了生产上的需要,电影拍摄既不连贯,又不按顺序,它使演员在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甚至颠倒地生活(扮演)在角色中,然而电影在放映时又是连续的并不颠倒的,这就要求电影演员具有在非连续性的“镜头表演”中保持人物形象的统一性、完整性的能力,能保持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的连续性。因此,要求演员在开拍前就把整个角色孕育得非常成熟,了解每一段戏的内容,把握其中角色的心理、感情,并熟悉与其上下连结的段落。这就要求电影演员充分深入地研究剧本,把握人物基调、性格及其发展,掌握剧情的矛盾冲突和人物形体、心理动作线,确定角色的重场戏、过场戏和戏,处理好表演的力度和节奏。

而戏剧表演最大的特点,恰恰与影视表演相反,是它在表演时的连续性。由于戏剧表演必须在一个假定环境(既是剧场舞台)中演出,而且必须在规定的时间中完成,所以戏剧演员的表演必须从头到尾一气呵成,中间排除更换场景不能有任何的中断。因为如果忽然中断表演的话,无论是演员的情感,还是观众的热情也都会随之中断。演员上了舞台,无论是什么原因,都不能停止表演,必须连续的将剧本中的情景和人物情感呈现给观众。不过这也使得如果在舞台上,出现大的舞台事故,就很难挽救的局面。因为即使导演,也无法要求演员在表演时停止舞台表演,或是重新来一遍。

这也两种表演不同的地方,影视表演影响演员感情的连续性,却可以及时修改在表演中出现的差错,或是调整演员的动作,情绪。而戏剧表演可以满足演员表演时情感的连续性。但无法再舞台上及时改正舞台失误。

2.镜头对两者表演的不同影响

影视表演具有着很多的特性,比如:它的逼真性、时空性、无序性和蒙太奇技术,以及电影特有的生产过程(电视也类似)就必然的带来镜头前表演的种种特点。而摄影机的介入更是加强了影视表演的独特性。影视演员的表演是在摄影机的镜头前,并不是直面观众。所以摄影机就成了演员表演与观众观赏之间的一个中间媒介。这样就使得影视演员在摄影机的镜头前,不能象戏剧演员在舞台上那样和观众有着较为直接的交流。并能及时的从观众的反馈中,去修正演员所饰演的角色的人物感觉。影视剧拍摄只是有一个相对理性的导演,在拍摄现场对演员表演,以及其他技术方面进行监督,从而缺乏由观众观看后感性的反馈。例如唏嘘,掌声,哭泣,大笑等。可以使演员产生成就感的反应。而演员失去了成就感,就会在创作激情上面大打折扣。因此,作为影视演员就必须具备较强的持久的自我调控能力。而且对于影视表演的短暂性、无序性更要求演员必须随时随地的立即进入角色的状态, 包括情感的调动和投入, 对剧中,情境中对人物角色状态的捕捉。

而在戏剧表演中,因为演员有着直面观众,可以和观众直面交流的特点。就可以在表演时根据观众的反馈,及时进行一些细微方面的,增强人物性格和情感,不影响全局节奏与主旨的修改。所以戏剧表演,较之影视表演有着在及时接受观众反馈方面的一些灵活性的。

正是因为镜头的介入对影视表演的分寸感,提出了不同于戏剧表演的要求。比如:戏剧表演只能在一个假定的空间(戏剧舞台)进行表演,虽然对演员的站位,角度,活动范围也有着相应的要求。但是在没有摄影机的介入下,演员只要在观众的视线范围之内,和能让观众最大程度听到,看到,不背台,不脱离剧情需要的地方进行表演就可以。而影视演员则不行,因为摄影技术的不断改进与发展。它可以记录演员不同侧面的表演。这其中就比如:通过摄影机的记录,观众可以看到演员细微的面部表情(亦为特写),腰部以上的肢体语言和情感表达(中景)等。这也就是影视表演中所说的景别。

远景,大全景,小全景,全景,中近景,近景等。都是在戏剧表演中无法细致体现的。在戏剧表演中,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把人物角色的内心活动和情感,通过大量的台词与肢体语言表达出来。但是却无法让观众看清演员的一个,或许悲伤,或是兴奋,或许彷徨无措的眼神。但是影视表演,正因为有了摄影机技术的介入。却可以充分的表达,演员的一些细微表情与肢体变化。而且因为有摄影机的介入,使得影视演员必须建立镜头感,因为影视演员在表演的时候,面对的摄影机或是摄像机的镜头,演员要对镜头的画面效果有着具体感受,不能超出镜头画面的范围表演,因为那样摄影机就无法捕捉到演员的表演了。还要适应不同景别,以及各种摄影技巧的处理(仰拍,俯拍,跟拍等),适应影视剧特有的现场的场面调度等。

三、总结

影视表演方面的技巧和戏剧表演方面的技巧,其实都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 而两种表演形式的内核的结合,则是两种表演技巧在外在呈现的一种原始动力。所以无论两种表演形式之间有什么异同。他们到底是否系出一脉,又或是个成一派。都是一种给观众带来美与快乐的艺术形式。

而作为一个演员,只有真正做到了解两者的联系与差别,才能更好的将表演融入剧本情感中,才能更好的给观众该来更深层次的感官冲击,真正做到每表演一个动作都是有理可依,有根所查。

其实无论是哪种表演都是用艺术形式与手段呈现人生的意义,生活的美好,情感的可贵,世界的辽阔,人性的善良……表演终究是要回归生活,演员的价值不仅仅是将人物表现的鲜活,其最终目的是在于让人们能够通过演员的表演学会如何去爱家人,爱朋友,爱自己所处的环境和世界。

所以无论影视表演与戏剧表演有什么异同,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诠释“爱”。

参考文献:

[1]林洪桐著.表演教程手册―稻草是怎么纺成金.上下册.

[2]斯坦尼斯夫斯基著.演员的自我修养.

[3]金元浦,王军,邢建昌主编.美学与艺术鉴赏.

[4]徐宏力著.美学与电子文化.

[5]亨利・阿杰尔著.电影美学概论.

[6]电影与戏剧―相互影响之路.

[7]童道明著.电影与戏剧.

[8]谭儒生著.电影美学基础.

[9][英]罗吉・曼威尔著.莎士比亚与电影.

[10]王恒斌著.试论电影与戏剧之关系.

[11]周安华著.比较艺术视界:电影与戏剧.

[12]张菁,关玲著.影视视听语言.

[13]李康,李思著.电视导演基础.

影视表演中肢体语言的运用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新媒体艺术;舞蹈艺术;舞蹈艺术特征

一、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概念

将舞蹈艺术与声音技术、灯光技术、全息技术、投影技术等多个方面的媒体技术进行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通过统一情感的传达,以此增强舞蹈艺术的表现效果,增加舞蹈表演的感染力,这就是当下实施“新媒体舞蹈艺术”的重要价值所在。在“新媒体舞蹈艺术”问世之后,单纯的舞蹈表演或者是简单的舞台剧已经完全跟随不上时展的潮流,更无法通过这些简单的传达得到人们谨慎世界的提升。因此大力推动“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发展是当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人们生活娱乐的必然需求,是提高舞蹈艺术发展的必然历程。

二、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渊源

自从进入20世纪以来,现代主义文艺思想和后现代主义文艺思想者量大艺术发展潮流涌入人们的艺术感知的视野当中,与之相关的各类后现代舞蹈流派不断的兴起发展起来。然而这些后现代主义舞蹈艺术流派的争相发展,在舞蹈艺术的创作过程当中纷纷将录像、灯光、计算机技术、形体表演等多个方面的媒体艺术运用其中,指导20世纪60年代“新媒体舞蹈艺术”才正式的映入到人们的视野当中,这是由美国纽约现代舞大师默斯▪肯宁汉、视觉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和作曲家约翰▪凯奇所组成的“铁三角”组合,在他们的创作过程中大胆追求混合效应的融合,励志跨界时间的多媒体表演艺术创作形式。在1966年,“铁三角”组合首次在纽约东区的“69军械库艺术空间”活动中开展一场“网球公开赛”形式的跨界艺术时间活动,这是“新媒体舞蹈艺术”的首次亮相。活动中所参加的先关人士,均是在“新媒体舞蹈”发展过程当中极具重要性的代表人物,并且在“观念舞蹈”创作和“环境舞蹈”实践活动当中具有相应的艺术成果。在活动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利用红外线投影仪与声音传感球拍等多方位的媒介体系,通过各类交互性、偶发性、感观性的相互交融,最终营造出一种独特神乎其神的艺术氛围,为整场的舞蹈表演营造出一种被各类影视相互影射控制的多媒体表演格局,良好的实现了新媒体与舞蹈艺术之间的跨界。后来经过长时间的新媒体舞蹈艺术的时间活动,为新媒体舞蹈艺术开阔出良好的发展空间,为后期的艺术创作积累出珍贵的经验财富。于是在2002年的时候露辛达这位美国后现代主义的舞蹈家,举办了异常新媒体舞蹈晚会,正常晚会通过三段独舞所构成,被世人评价为“当代新媒体舞蹈艺术代表”。因为这三段独舞中。其一,是完全通过香肠表演为主要内容,将多媒体技术作为辅助,通过舞台的先关设置和荧光灯技术的应用增强极具特色的舞台效果;其二,是通过运用录像技术,良好的将舞者的表演和影视录像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整体;其三,是通过一位身着黑衣的舞者,在不断变化的黑框白底的舞台效果中,良好的将舞台影响与舞者表演结合在一起,被称作为“舞台影化与表演造型化的完美结合”。在当下现代主义艺术和后现代艺术的影响下,新媒体舞蹈家开始发散思维,大胆的进行对新媒体舞蹈艺术各类各类尝试,并且通过各类创作实践互动,有效的针对自己的身体意识、自我认识与感觉体验等多个方面进行舞蹈美学的研究与探索。在当下的新媒体舞蹈艺术当中良好的形成了三个层面,舞蹈形态展示、舞蹈内容思考与舞蹈媒体渲染。在当下我国舞蹈艺术的发展过程当中同样也在不断的经历这三个方面,以此为了当代新媒体舞蹈发展奠定了良好的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

三、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分类

(一)多媒体舞蹈在当下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多媒体技术已经充分的运用当下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在舞蹈艺术当中运用多媒体技术成为舞蹈艺术中最为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通过全息技术与LED大屏幕的播放良好的营造出一种虚幻而真实的舞台效应,为观众无论从听觉、视觉还是感觉方面都营造出一种良好的氛围。(二)影像舞蹈影像舞蹈主要是在舞蹈表演过程当中不断的增加影像艺术的渗透作用,将舞蹈表演、影像内容等多个方面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整体。并且利用影视后期技术或是投影技术在舞台上投射出不同的舞台效应,产生相应的影像实物。例如在当下的各类舞台表演过程当中,会经常利用影像技术在舞台中出现一些动物、植物、建筑物,并且这些通过影像技术所传达出来的影像能够良好的与表演者进行有效的互动性,通过这种方式有效的增强舞蹈的艺术性、生动性与感染性。(三)装置舞蹈在舞蹈者进行表演的过程当中,在表演的地方进行相应操作设施的安装,使舞蹈者在表演的过程当中能够良好的呈现出相应的美景。例如,山水田园、鸟语花香、树木丛生、故宫明园等多元化的表演意境,以此将古今中外的任何有机的进行融合,以此将观众有效的融入到相应的情节当中,有效的提高观众的感官意识,增加艺术性审美观念,有效传播各类多元化的思想内涵。

四、新媒体舞蹈艺术特征

(一)动作性舞蹈艺术主要是舞蹈者通过肢体动作将舞蹈艺术有效的展现在观众面前,因此动作是舞蹈艺术展现中最基本的语言表达形式。在舞蹈者表演的过程当中需要通过动作的展示,将节奏的快慢、声音的高低、情绪的抒发、空间的动向良好的展现在观众的面前,并且有机的将肢体动作与情景发展、舞台转变、媒体效应有机的结合成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以此营造出不同的意境氛围、文化底蕴与人物性情。因此舞者在表演的过程当中有效的通过动作,能良好的通过肢体语言营造出一个灵活多动的情景氛围,例如在表演的过程当中演员不断的快跑、旋转、跳跃,以此体现出此时舞蹈情感中的激情与紧张的氛围,加强动作效应的营造。(二)传情性舞蹈艺术在展现的过程当中及其的注重感情的传达,通过舞蹈者肢体语言的展示,以此将情绪、思想等方面良好的展现出来,能够起到足够直抒胸臆的作用,良好的通过动作将喜、怒、哀、乐等情绪良好的展现出来,让观众能够具有良好的感知。通过舞蹈者在舞蹈的过程当中不断的通过肢体语言与灯光、音乐等各种相关环境的融合,以此营造出一个极具感染力的氛围,使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能够与之产生相应的共鸣,达到良好情感的传承能力。(三)综合性在当下时展的过程当中有效的将新媒体技术与舞蹈艺术有机的融合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在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运用相应的音乐、道具、灯光、摄影、背景、服装,将众多方面互相补充配合,为观众营造出一个高水准的艺术传达氛围,充分展现出新媒体舞蹈艺术的综合性与美学观念。综合性的体现,这是当下时展针对新媒体味道艺术的必然要求,因此在舞蹈行业的发展过程当中舞蹈的综合性极其明显。(四)造型性在新媒体舞蹈的有效推动之下,能有在舞蹈表演的过程当中表演的每一个步骤极具特色的展现出来,其中就包含个体造型与整体造型。其一,个体造型指的是个人在舞蹈动作当中每一个造型都符合大众当下的审美里面,充分的考虑当下发展趋势与需求,结合舞蹈的美学特征,有效的将造型独特的展现出来。其二,整体造型则是针对舞者与新媒体技术的有机融合,舞蹈在进行肢体运用的过程当中与音乐、背景、灯光等方面的元素有机的整合,在相互调整配合中营造出一个整体性的美感造型。为观众营造出一个良好审美环境,提高观众的审美体系,加快新媒体舞蹈艺术的发展。五、结语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媒体舞蹈艺术正在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新突破。因此针对新媒体舞蹈艺术源流和特质的探索历程,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扩展、不断的深化,并且及时的针对新媒体舞蹈艺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使新媒体舞蹈艺术能够更好、更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顾兆贵.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与欣赏[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4,4:72-77.

[2]高静.论舞蹈艺术的特征[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4:117-118.

[3]邹小燕.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D].广西师范大学,2007.

[4]黄涛.论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3:182+184.

[5]蒙昌敏.简析舞蹈艺术的美学特征[J].大众文艺,2010,23:98.

[6]司梅琴.浅议舞蹈艺术的审美特征[J].通俗歌曲,2014,10:99.

[7]万春.新媒体舞蹈艺术的认知和解读[J].舞蹈,2017,0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