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高职护理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独具特色的一种办学模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职业教育要“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开发实践课程和活动课程。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开展各种课外及校外活动。”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专业化和精细化要求越来越高,护生的操作能力、沟通能力、批判思维能力和人文关怀理念等人文技能也越来越被用人单位所重视。但护理实训多数情况下是模拟性的,无论是护理对象、环境感受还是心理状态都与实际工作有差距,造成学生毕业后临床适应时间较长。尤其是护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爱伤观念、责任意识、服务理念、突发事件处理能力、岗位适应能力等都需要在医院的实际环境、实际需求中体会和培养。探索医院参与、医院主导、医院评价的院校合作育人、双技能并重既是学校与医院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方向,也是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的需要。
2校企合作内容
2.1研发人才培养方案学校成立护理专业建设行业指导委员会,每年定期开展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根据每年的专业调研结果,充分听取护理行业专家修订的意见,滚动修订高职护理人才培养方案。
2.2开发专业课程与护理行业专家整合现有的课程,删除不必要内容,增加或突出重点,增设“健康教育、护患沟通”等实用性课程。
2.3开展课堂教学我校与医院建立“教学联合体”,实行校院联动。聘请医院的优秀人才来校承担教学任务,专任教师利用假期到医院临床实践。
2.4开展技能训练利用护理技能大赛搭建平台合作培养技能型人才。从2009年江苏省首届技能大赛开始,每年邀请知名护理专家前来指导。
2.5进行社会服务与医院合作承担养老护理员、育婴师等技能培训和鉴定考核,共同开展江苏省在岗乡医中专学历补偿教育、社区护士等教学工作。
2.6完成见习、实习等实训内容学校安排学生到医院练习、见习、顶岗实习,了解医院的文化素养需求,识别典型的任务,体会人文技能的内涵。
2.7合作建设实训基地我校在护理行业专家指导下建立校内实训基地,其设备齐全、功能先进。我校与周边50多家医院合作建设的校外实训和实习网络基本形成。
2.8合作进行课题研究我校和医院合作开展高职护理专业课程改革课题研究,共同提高科研能力。
3校企合作成效
3.1教师培养落在实处通过校院合作,近三年教师获省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说课等教学竞赛、省级以上教学成果一等奖7项。校院联手实施“五阶梯”教师培养,一批教学名师、教学能手、教学新秀已成为教育一线的“脊梁”。
3.2实训基地具备规模我校护理专业实训中心为省级优秀实训基地。除了满足校内技能教学及研究和培养技能高手,还实现职业鉴定等服务社会的多元功能。我校形成以三级医院为主体、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为拓展的校外实训和实习网络。
3.3教学效果成绩显著学校运用情境教学、案例教学、PBL教学、项目教学等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培养学生双技能的教学方法,学生临床护理技能和人文技能提高显著。研究表明,校企合作模式下多种教学方法并用的教学效果明显好于传统教学。
3.4科研成果硕果累累自2009年以来,专业教师省、市级以上立项的研究课题、社会科学课题7项,项目课例设计获省级以上奖3项,编写教材8本,获专利2项,公开89篇,教学成果奖20项。
3.5社会服务日益增加学校累计培养养老护理员800人次、育婴师300人次。江苏省在岗乡医中专学历补偿教育,注册学员达3万多人,培训乡村医生、社区护士等从业人员计1万多人次。与其他高校联合举办成人学历教育,每年培养专业人才600多人。
本文探讨高职护理专业院校合作模式下,护理人才需求情况。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对不同等级的4所医院的临床专家进行问卷调查。医院对护理人才的需求类型、知识结构需求、能力结构需求、素质结构需求、专业证书需求共五个方面均有一定调整。得出结论,继续深化学校和医院的合作,采取多种方法完善教学体系及内容。
关键词:
护理专业;院校合作;人才需求
护理专业是我校的重点专业,也是省级重点专业,招生人数多,就业前景也较好。为了提高我校护生与护理临床一线工作的紧密对接,完善我校护理教育体系,提高教学质量,特选取不同等级医院的60位临床带教专家进行问卷调查。现将调查情况介绍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北京市三级甲等医院一所、陕西省三级甲等医院一所,渭南市二级甲等医院两所共4家医院,60位临床带教专家参与此次问卷调查。
1.2研究方法
1.2.1调查工具
1.2.1.1一般资料:包括年龄、职称、主要工作、所在科室等
1.2.1.2护理单位人才问卷调查:选用自行编制的量表,量表共37个条目,分为人才需求类型、知识结构需求、能力结构需求、素质结构需求、专业证书需求共五个方面。
1.2.2收集资料的方法:以医院科室为单位,选取内、外、妇、儿、急诊5大科室各量3名两名临床专业,直接发放,现场作答,回收问卷。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录入及统计分析。
2.结果
2.1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共60人,年龄在40-50岁之间,其中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23人;内、外、妇、儿、急诊5大科室各12人;均为一线临床护理专家。
2.2护理单位人才问卷调查
2.2.1人才需求类型:80%以上的临床专家认为医院需要的人才类型应该为技术型;高职护理人才需求趋势基本平稳;招聘时会重点考查护生的在校成绩、处理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及工作经验及资格证书;
2.2.2知识结构需求:90%护理专家认为应将护理教学过程与医院临床一线紧密结合,使得护生能够有计划的深入医院;夯实护理临床一线知识和整体护理的相关知识;
2.2.3能力结构需求:90%的临床护理专家认为基础护理操作、对患者的评估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是最重要的能力。30%的护理专家认为要注重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临床护理问题的处理能力;
2.2.4素质结构需求:良好的职业道德;责任心、爱心、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的选择率均为100%;沟通能力、学习能力的选择为90%;2.2.5专业证书需求:护士资格证书选择率为100%,英语能力证书和计算机证书选择率为各为50%。
3.讨论
3.1继续深化学校和医院的合作
创新和完善护理专业实行院校合作的机制和模式,真正实现护理专业的共建,师资的互通、资源的共享[1]。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加强与医院的合作、交流,加强合作教学,使得人才质量标准能与临床护理标准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保持教学内容与临床工作任务的一致性。
3.2完善教学体系及内容
护理专业的教学体系及内容应在以下方面进行改进提高:
3.2.1正确处理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的关系,合理分配相关内容[2];适当增加实验课所占的比例,增加临床实习的次数,完善相应的管理办法[3],增加护生的工作经验,提高护生处理临床护理问题的能力。
3.2.2可以采用将交叉课程与临床课程相结合的方法,在具体的护理情景中介绍人文护理知识[3]。采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护生的护理基础知识和护理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整体护理的相关知识及相应的社会、人文、管理学知识。
3.2.3根据护生自身情况选择计算机证书的类型及英语等级证书的类型,促进护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和英语知识。
参考文献:
[1]马如娅,董美蓉,李慧玲等.高职护理专业院校合作人才培养方式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1,46(2):150-152.
[2]沈玲,赵爱平,郑微艳等.应用于危重症护理实训高级模拟人临床情景案例的设计[J].护理杂志,2013,30(6):1-4.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儿童护理;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和文化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健康的需求和期望不断增长,21世纪,护理工作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儿科护理将向着高质量、多元化和人性化的方向发展。为了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的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全面职业素质的思想,这就要求我们儿科护理学的高职教育工作者对课程教育实施改革和优化。根据护理专业课程的培养目标要求和学生自身发展及就业的需要,合理优化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设置能力培养模块,与临床对接,成为我们改革探索的趋势。
《儿童护理》是护理专业的必修课程、主干课程之一,跟内科护理、外科护理、妇产科护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儿童护理是研究儿童生长、发育、保健、疾病预防及临床护理的一门护理专业课程。研究对象是从新生儿期至青春期的儿童,运用现代护理理论和技术为儿童提供整体护理,以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1]。
教学改革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社会、贴近岗位”的基本原则,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 适应“必需、够用”和“整体护理”的职教理念。按照职教思想和现代护理理念构建教学内容,淡化学科与学术观念,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和学生技能培养。
一、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
现代高等教育理念以“必须,够用”为度,我们按照这样的理念选择、重组、整合教学内容,避免教学内容遗漏和重复[2]。我院儿科护理教研组负责人组织所有儿科专业课教师参与集体备课,共同商定授课计划,将儿科护理学与其他课程有交叉的内容进行整合;根据学情特点,将学生缺乏的基础知识进行补充,增加临床实例和实验教学内容,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了理论教学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病理组织教学内容。在讲述较难理解的授课内容时,可以采用“课堂提问+导出第一病例+讨论病例(病因、临床表现、治疗要点、护理措施)+提出第二病例+总结本节内容”的模式进行。一节课以一个病例开始,以另一个病例结束,激发学习兴趣,降低了理论学习的难度。
二、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为更好的达到本课程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出不仅基础理论扎实,更重要的是动手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意识优的专业型技能型高素质护理人才,应注重校内外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
1、注重理论教学服务于实验教学,实现“教学做一体化”
强化校内实验室建设,为学生的实验操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因素。更多内容选择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教师讲解+示范教学+学生操作的形式,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理论结合实际,使课堂知识在实践中得以巩固。
2、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院和医院的合作共赢,使学生在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过程中,掌握儿科常见疾病的诊断及护理,应用护理程序对急慢性及临终病儿进行护理;熟悉医院儿科的各项护理操技术;在实习结束时完成一份儿科护理大型病历[3]。
3、开发适合本校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教材
结合学院软硬件设备,充分挖掘教学资源,将原开设的儿童护理实验和母婴护理实验项目进行筛选整合,再开发新的实验项目,编写适应本学院护理专业学生使用的实验实训指导,作为校内自编教材。
三、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尽早实现角色转变。在教学模式上,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提出护理问题为焦点,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创造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可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辅助工具,例如,计算机、幻灯机、视频、光盘、模具、挂图等辅助教学,以提高临床教学的形象性。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护理专业的学生从学生的角色转变为为护理活动的执行者、健康知识的宣传者、健康教育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四、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儿童护理人员对儿童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和为儿童护理事业奋斗终生的医德修养。健康与疾病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健康不只是没有疾病,更是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方面的和谐状态。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4]。
儿童护理工作者良好的职业道德,对于咿咿学语不能明确表达感情的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交会学生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还应交给学生谨慎、诚实、有爱的服务态度。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在各方面的发展水平都与成人有很大差别,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在身心方面发展也不均衡。因此,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儿童的年龄分期和特点设置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的健康与家长的日常看护和指导密不可分,我们在教学中还应教会学生对患儿家长的健康知识宣传和咨询技巧。使家长能够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例如饭前、便后要洗手,勤剪指甲不吮手指,勤换内衣裤等等,定期对儿童进行健康检查。
五、小结
儿童从生命开始到整个生长发育的过程中,在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均与成人不同,儿童护理工作者责任深远,工作内容多、难度大、要求高,基于这样的学科特点和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初步探索了《儿童护理》的教学改革和教学优化方法,即按照职教理念构建教学内容,降低理论难度;注重实验实训建设,提高学生护理技能;以学生为中心,任务驱动实现角色扮演;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旨在适应现代“以就业为导向,以市场需求为宗旨,贯彻以人为本”职教理念,立足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全面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儿童护理(卫生部护理教改课题研究成果)[M] ,崔焱,程志军.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
[2]李敏艳,马慧玲.高职高专正常人体功能课程改革初探[J].青年科学,2012.10.
1课程定位
外科护理学是研究如何对外科病人进行整体护理的临床护理学科。它是护理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护士资格、各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的必考课程。根据护理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与外科临床护理专家共同制订外科护理课程标准,确定课程教学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记忆外科疾病相关的医学、护理及其预防、保健知识。(2)能力目标:具有分析和解决外科常见护理问题的能力;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3)素质目标:规范临床操作习惯;拥有专注、慎独、合作的品质。
2课程设计
教学理念:以任务为载体、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学习发展规律,工学结合,实现学生发展、专业教学、岗位需求的统一。教学内容选取:根据岗位工作任务和护士执业标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选取教学内容,并根据岗位不同分为5个教学模块:颅脑外科病人的护理、心胸外科病人的护理、普通外科病人的护理、泌尿外科病人的护理、骨科病人的护理。为了避免重复教学,将各专科护理都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提取出来设置外科护理学总论模块,因此共计有6个教学模块。将选取出来的内容进行序化重排。原先是按学科知识为主线展开教学内容,现在是按工作任务为主线展开教学内容。授课开始即导入外科护士岗位工作任务———围手术期病人的护理,然后根据手术病人围手术期常见情境展开后续的内容:麻醉病人的护理、水电解质紊乱病人的护理、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与6个教学模块并行安排校内、校外实践。课程在高职护理专业第三及第四学期开课,总学时104学时,其中理论84学时,实践20学时。第五、第六学期临床轮转实习,共10周。
3课程实施
(1)采用工作过程为导向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课前布置案例及导学问题—课堂上模拟案例情境,引出工作任务—按临床护士工作过程对病人实施评估、诊断、计划、护理、评价—教学过程中穿插提问互动、演练、评价、示范、讲解和总结—布置下一单元学习任务—临床见习、专题学习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对接。(2)采用微格教学法实施技能教学。设置病例情境,确定操作任务—微格示教室中示教,学生边学边做,同时录制教师操作视频—回放教师示范视频,录制学生操作视频—课堂总体评价—课后教师评价,学生回看典型错误视频。(3)完成一个模块教学后,安排学生到临床见习。教学过程是:临床教师床边示教—小组协作收集病例资料,进行合作学习—小组内进行病例讨论并做PPT汇报—教师组织专题讨论、学习、点评。(4)构建可交互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网站),辅助教学全过程,运用混合式学习模式(课堂学习和在线学习混合)。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学习任务(教学案例+导学问题)及目标,提供学习资源(包括微课、课件、参考资料等),学生提交成果,教师批阅反馈、进行成绩管理等。这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解决学生学习问题、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5)完成课程教学后,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考核,注重过程评价。
4教学条件
(1)建设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共有教师11人,其中校内专任教师6人,临床兼职教师5人。另有多名临床见(实)习带教教师。师资队伍结构合理。(2)校内实训依托支持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护理实训中心开展。护理实训中心有操作训练床位100张、模拟病房多间、微格示教室1间和10间微格实训室,而且均有无线网络覆盖,支持学生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理实一体化学习。校外见习依托3家三级甲等医院完成,实习依托46家“二甲”以上医院完成。(3)课程使用的教材均由课程教师编写,其中理论教材《外科护理学》使用院校联合开发的“十二五”规划教材,由我院主要的3家教学医院(均为“三甲”综合医院)的护理部主任参与编写。实训教材选用我院自主编写的院校特色规划教材《专科护理技术》。(4)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包括网络教学平台、数字图书馆、文献数据库和教学素材库等。
5教学效果
课程通过以下方式评价教学效果,调整教学策略。对照课程标准自评,学生、校内同行、督导组评议,第三方评价(临床带教教师、专家的评价,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麦可思评价)。近3年,学生对教师评议成绩逐年提高,2012年85分,2013年89分,2014年92分;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2013年为92%,2014年为94%;麦可思评价专业课程基本工作能力满足度86%,核心知识满足度85%,均高于全国同类院校的平均值;行业反馈学生动手能力强,工作上手快。
6课程特色
综上所述,本课程特色是一主线、两结合、三对接。一主线: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两结合:工学结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相结合;三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相对接、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对接。
7改革思路
【关键词】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护理服务对象、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地扩大,对于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在“十二五”期间:“优化护士队伍结构。进一步增加大专层次护士比例,缩减中专层次护士比例。到2015年,全国护士队伍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60%;三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80%,二级医院中,大专以上学历护士应当不低于50%”[1]。高职护理专业迎来了巨大历史机遇期,同时也面临重大挑战。只有进一步加快高职护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新型高职护理教育模式,突出护理专业特点,以岗位需求为导向,大力培养临床实用型护理人才,才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医学基础课对高职护理教育而言,是职业技术课的必修基础课程,怎样建立职业基础与护理职业技术课之间的桥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摆在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问题。基础医学教育作为高职护理教育的基础,其成败直接决定了护士专业素质的高低,因此,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显得尤为迫切。本文就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的现状进行探讨,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1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现状
护理职业教育因其自身特点课程改革相对滞后,一些院校在不断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但仅限于满足学制要求而削减教学内容,总体上仍未摆脱“以学科为中心”的护理设课及教育模式,这种现状越来越不适应高职护理教育的人才培养,直接影响职业教育的教学质量和专业办学特色。目前,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如下:
1.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
不同院校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医学课在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方面差异很大,对于同样的培养目标,使用不同的课程设置,导致最终的教育效果大相径庭。目前部分院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仍然存在基础课程与专业课学时分配不合理,基础课负担过重,课时数占总课时比例过大,学生专业课课时数相对不足,导致后续专业课程的开设受限。基础课各课程多强调单科的系统完整性,知识过细、过繁,过于强化学科,课程体系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为本科或临床专业的压缩,内容局限于固定教材、大纲,与专业课程衔接不紧密,与护理学无关的内容较多,严重脱离临床,更忽视了与其它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联系,造成授课内容交叉重复,缺乏临床实用性,专业针对性差。
1.2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以教学目的为前提、教学原则为指导,师生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而共同进行的一种具有某种特定秩序的教学活动,是开展教学的纽带和方式。为了赶进度,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我国高职护理专业仍多采用以课堂、教师、课本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教师习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这种传统的“满堂灌”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方法,手段单一,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理念。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差,不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职业素养及良好医德的形成,培养出来的学生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员的需要。
1.3使用的教材
教材编写总体上不能适应护理专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课程内容针对性差,与护理实践联系不密切。护理专业以往多选用的是“供医学、护理、口腔等专业使用”的通用教材。近年来,已经意识到这点,尝试改编已有的基础课教材,力求适用于护理专业,个别出版的教材增加了基础与护理临床的结合内容,但多数教材内容安排上缺乏层次;可读性差,不利于学生的系统性自学和阅读;生搬硬套的模式化内容太多,具有自己独特核心价值的内容较少,缺乏系统性;对职业能力的培养重视不够[2]。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差,滞后于临床,难以满足临床护理的要求。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交叉重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1.4授课教师
多数教师缺乏护理的临床经验,而临床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在基础医学领域往往缺乏深厚的知识底蕴。高职护理院校逐年扩招,护生人数多,专业基础教师的队伍并没有扩大;基础课教师每天忙于教学而到临床医院进修学习和参加继续教育学习的时间不足,造成理论与护理临床实践严重脱节,不能按照整体护理思维的框架教学,不能将临床护理学的新进展、新方法、新技能充实于课堂教学上,跟不上临床快速发展的需要,使教学滞后于临床实际。
1.5实验教学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的基础医学实验室功能、结构单一,实验教学依附于相应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目的是解决认知问题,实验课由各教研室负责,内容多局限于一些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课程间缺乏横向联系,“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多数教师实验教学理念陈旧,仍采用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人体系统知识被人为分成的诸多学科所分割;实验内容安排欠合理,多年来重复做固定的实验;实验课时安排偏少,只强调实验课的开出率,学生动手参与实践操作机会少,忽略了实验课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这些均与高职护理教育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不相适应。
2高职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的尝试
2.1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专业性强
我校以“必须,够用”为原则对基础医学课课时进行调整,加强基础学科之间、基础与临床护理学科之间的衔接与有机融合。以“基础医学知识专业化、课程教学内容系统化”为原则,寻求改革切入点,形成能力本位、淡化学科设置课程的基本思路。保证学生早期接触临床护理专业知识的同时,保留医学基础知识的系统性,为后续护理专业课程的学习做好理论铺垫。
2.2教学方法多样化
目前国外普遍提倡“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注重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的有机融合”的教育理念,国内本科教育中进行了部分尝试[3-5],国内高职院校也应根据班级人数、不同教学内容,适度引入多种形式教学方法来实施课堂教学,如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roblem-BasedLearning,PBL)教学法、实践反思法、角色扮演、调查汇报、目标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发现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学辅导法等做法。我校尝试将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引导学生乐于思考、积极实践,培养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并总结、归纳、运用所学知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3恰当选用、整合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应根据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选用针对性强与适应性好的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进行再创作,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特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整体护理的思维和学习方法及临床综合能力的培养进行知识构架。在整合教材的过程中,应淡化学科或课程意识,删除重复的、不必要的理论内容,增加与护理工作密切相关的医学基础知识;通过相互渗透,使学生及早将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6]。为达到提升学生职业素质和为专业服务相结合,最大限度地体现护理专业特点,我校将基础医学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将传统的人体生理学、组织胚胎学与人体解剖学整合为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将传统病理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整合为病因病理学基础,自编教材,在护理专业使用,效果良好。
2.4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素质
师资队伍对于高职基础医学教育来说至关重要。为了使教学内容更贴近临床,使学生了解最前沿技术、新知识、新技能,我校基础课教师实行新任教师先实践、后上岗、和教师定期实践制度;老教师每年不少于一个月下临床进修实践;并安排基础课教师定期听护理专业课;定期组织联合教研,教学相长。同时,不断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并有计划地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制度,让教师不断“充电”。采用自身培养和外出培训相结合方式,不断创造对外交流机会,鼓励教师走出去,到国内外专业特色鲜明的院校进修交流学习。力争培养一支任心强、教育能力强、业务水过硬的教师队伍。
2.5实验教学改革
2.5.1整合、优化实验。打破以学科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断建立跨学科间相互融合、渗透,我校基础医学教学部将原有教研室的独立实验室进行重新合并重组,成立了综合性的形态实验室和机能实验室。在现有实训条件的基础上,不断整合和优化实验项目,替换陈旧性实验,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实验及设计性实验,并积极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开虚拟实验。考虑生理学、药理学、病理生理学的学科实验教学有极大相通性,将原有的课内实验取消,进行实验整合、优化,单独为护理专业开设基础医学实验技术课程,统一排课,提高设备、资源的综合利用率的同时,最大限度的体现护理专业特点。
2.5.2加强实践操作考核。为改变护生“重理论,轻实验”的思想,我校将以往单纯过程评价改为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由原来的实验报告、出勤、提问、作业等评价成绩,增加了期末实验操作考核,部门统一组织,教师协作完成,考核项目如:基本常用手术器械识别、血压测量、心音听诊、标本辨识等项目,有效提高了学生实验操作能力。
总之,护理专业基础医学课程改革是一项重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结合护理专业的自身特点,顺应时代的发展,遵循全面发展、学以致用的原则,以培养高技能应用型护理人才为目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有从学时设置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选用、教师培养、实验教学等方面全面进行基础医学课程改革,建立适用于我国高职护理专业的基础课程设课模式,才能充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护理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卫生部.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EB/OL].(2011-12-31)[2016-02-01].http:///gzdt/2012-01/10/content_2040677.htm.
[2]金叶.扩招背景下的高职护理专业困境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09,27(18):63-64.
[3]王岚,闫贵明,曹晓娜,等.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在老年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2):100-102.
[4]郑金伟,叶菊风,李闪闪,等.国内护理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理论成绩影响的Meta分析[J].医学信息,2015(43),78-79.
[5]李根亮,李韬,李曙波,等.医科生对实验教学中实施TBL教学法的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J].卫生职业教育,2016,34(2):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