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院医疗风险管理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财务管理;医院;风险管理
在当今的社会主义市场竞争中,各个医院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只有技术创新和加强管理才能实现医院的持续性发展。然而,由于内外环境及各种难以预料或无法控制的因素的作用使得在一定时期内,医院所获取的财务收益未达到预定目标而发生经济损失的现象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如何应对内外环境变化,控制财务风险,及时修正经营策略,提高医院运行质量,变得非常重要。
一、应对外部环境变化防范财务风险
外部环境对医院财务活动产生的影响是医院本身所不可控制的因素。外部环境包含的范围很广,其中最重要的是市场环境、经济环境以及国家医疗政策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往往给医院的经营管理造成较大的风险,因此,医院财务部门应时主动了解医疗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及时了解国家最新的政策法规,对不断变化的财务管理外部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准确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并制定多种应变措施,适时调整财务管理的方法,积极主动提高医院对经济环境变化的适应力和应变能力。重点应放在加强医院自身建设上,以便在出现风险时可将其转化为医院可承受或可控制的风险。
二、加强财务风险的内部控制
(一)设立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目标
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目标应符合医院的财务目标,而医院的财务目标又要依据医院目标。由于医院的运营目标是保证医院正常运转的情况下,不断创新,提高医疗技术,扩大医疗服务,以较低的医疗成本提供最佳的医疗服务,实现医院可持续发展,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医院的财务风险管理目标是通过财务风险成本的最小化来实现医院价值的。
(二)实行全程序的财务风险管理
从每个理财环节入手,建立健全财务计划和预测、财务控制、财务处理的风险防范机制。
第一,预测和计划环节。收集和整理预测风险的资料,建立预测模型,选择预测风险的方法;对各种情况下可能发生的风险及其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测试,对测试出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方范措施;对提出的各种预测风险的方案进行可行性研究,选择风险较低的和收益较高的方案作为最佳方案。
第二,决策程序。对重大筹资投资,分配等财务活动实行严格决策程序和监管制度,减少盲目性;将反映理财成果的实际指标与计划指标相比较,发现差异寻找产生差异的原因,并制定风险防范的对策。
第三,处理环节。对预料中的风险,应分析是否在预料的范围内,采取的措施是否有效。同时,要检验计划和预测的制定是否合理。对预料之外的风险,应查明原因,并预算风险所造成的损失。医院应查清造成风险的责任部门,并确定弥补损失的对策。
(三)加强医院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医院应根据2006年卫生部印发的《医疗机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规定(试行)》,分别从预算、收入、支出、药品及库存物资和固定资产等方面结合医院实际境况细化内部控制制度并组织具体实施程序。同时,加强对医院经营和决策的管理与分析,在财务部门建立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财务处理程序、内部牵制、稽核、原始记录管理、计量验收、财产清查、财务收支审批、成本核算、财务会计分析等制度,足额提取折旧基金、大修理基金、坏账准备金,及时清理应收账款,并切实贯彻执行,从而防范财务风险。
(四)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财务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财务管理工作的成败,经验决策和主观决策会使决策失误的可能性大大增加。为防范财务风险,医院在决策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影响决策的各种因素,尽量采用定量分析方法,并运用科学的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在对固定资产投资的决策中,应采用科学的方法,计算各种投资方案的投资回收期、投资报酬率、净现值及内含报酬率等指标。并对计算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在考虑其他因素的基础上选择最佳的投资方案。这样可以使产生失误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从而可以避免因决策失误所带来的财务风险。
(五)加强审计监督
审计是一个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的有力工具。内部审计可以预防医院投资决策的失误。投资决策是医院重大的经济活动,医院规模的扩大需要投资,基建维修需要投资。在如何降低工程造价,节约建设资金,创造最佳效益,规范基建行为,避免盲目投资,减少决策失误等方面,内部审计监督将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有利于提高医院经济效益。医院加强内部管理,完善成本核算体系,需要强化内部审计。内部审计虽然不直接参与经济管理,但可以在医院经营管理中发现薄弱环节,分析原因,提出改进建议。
三、增强风险意识
在现实工作中,很多医院的财务管理人员缺乏风险意识,认为只要管好用好资金就不会产生财务风险。风险意识淡薄是财务风险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财务决策缺乏科学性导致决策失误是导致财务风险的又一主要原因。避免财务失误的前提是实现财务决策的科学化,目前财务决策普遍存在经验决策及主观决策现象,导致决策失误经常发生,财务风险也就随之而来。
四、提高医院财务部门的整体素质
医院财务工作专业性极强,工作量大,因此,需要素质较高的财务人才,但医院普遍注重对医疗人员的培养,并不重视对管理人员的培养,这就使部分医院缺乏高素质的财务管理人员,以致于不能发现管理中更深层次的问题,不利于医院竞争水平的提高。改进财务管理手段,提高会计人员素质势在必行。深入持久地抓好在职会计人员的培训,组织开展继续教育学习活动,提高专业理论知识,充分发挥会计管理的职能作用,使医院的经济工作产生一个新的飞跃。
五、不可规避风险的应对
财务风险的处理主要是在衡量和分析财务风险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措施,及时有效地阻止或抑制风险事态的发展,减少损失程度。
第一,转移风险。医院以某种合理的方式将面临的风险转移给第三方。如通过购买医疗保险的形式将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若出现医疗事故,通过保险公司支付赔偿减少医院风险;通过各种形式的经济联合将风险横向转移。当然风险的转移符合合法、平等、公正的原则。
第二,接受风险。就是将医院自身能够承受的风险以及医疗过程中不可避免的财务风险承受下来,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加以控制,以减少由此带来的不良后果,使财务活动朝有利于医院方面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雒敏.试论医院财务风险的成因与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1).
2、张英杰.完善医院内部财务控制制度初探[J].现代医院管理,2009(6).
3、王静,于忠军.医院经营管理中财务风险预警模型研究[J].中国医院,2009(5).
4、黄曼丽,王宏.医院财务内部控制体系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6).
5、谭洪玲.浅谈医院财务监管重点[J].医药世界,2007(1).
关键词:医疗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预警
医疗风险是医疗纠纷的主要来源,也是医院管理中较难处理的一个方面,作为医疗从业人员应该充分意识到医疗的特殊性质,以及医疗风险带来的严重后果,从而采取积极的方法去应对。根据多方研究人员的解释,可以了解到医疗风险实际上是指一种会给医院、患者、社会三方都造成一定危害的可能性,以目前各项研究来看,我国的医疗风险发生情况十分严峻。因此,充分了解产生医疗风险的因素,从而加紧对医疗风险管理、医疗风险预警系统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1.医疗风险的影响因素
以当前实际情况以及众多学者的划分依据来看,医疗风险的影响因素主要还是来自三个方面,即社会因素、患者因素、医院因素。
1.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医疗风险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媒体舆论导向以及卫生制度方面,这两者将近占了社会因素的85%,可见制度的不健全与舆论的刻意炒作容易导致医疗风险的发生。
1.2患者因素
由患者引发的医疗风险主要体现在患者对医院的质疑、不信任等,或者是对医院的服务有过高的要求,以及患者对医疗理念缺乏认知,对于医院给出的治疗方案没有按要求执行导致医疗事故等等。
1.3医院因素
医院因素主要由两方面组成。首先是医院的管理制度,医院管理制度不合理的具体表现包括治疗时间的安排不合理、患者在院治疗期间的护理不周全、普通候诊状况或急诊没有得到及时处理等等,而造成这些环节出现漏洞的原因,归根结底在于医护人员数量上的缺乏、监督考核力度不够、奖惩制度不完善、医院的设备设施达不到要求等等。鉴于社会高度发展,人们在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方面越来越注重,如何协调好医疗资源管理与患者需求之间的关系是预防医疗风险的一大重要因素。
其次是医护人员的专业素质,从新闻媒体等行业对医疗现象的曝光来看,虽然有些报道言过其实,但由于医护人员态度恶劣、不负责任甚至徇私枉法导致的医疗事故也确实不少,可见加强对医护人员专业素养的培训对于医疗风险预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在这方面做得不够,由于没有相关规定规范培训制度,何时开设相关教育课堂以及间隔多久进行一次相关教育都由医院自行决定,不少医院都只在一年中开设两、三次培训,有的甚至没有该方面的教育。如何保障医护人员的水平与道德素养是当前医疗机构亟需思考的问题。
2.医疗风险预警研究
2.1医疗风险管理
医疗风险的管理包括了医疗风险的监测方法、风险的分担以及公布处理结果的方式。在当前的监测方法上,最具科学性的信息化监测方法被采用的比例是最小的,而主要还是依据各个科室进行自我检查随后把问题上报,这样就不能保证科学性以及客观性。还有一种方法是第三方监测,即行政管理人员对医疗科室进行监督,然而使用这种监测手段的医疗机构也仅在少数。
在风险分担上,医院多数是自行负担全部或大部分责任,另一种方式是保险分担,但显然这种分担方式尚未能得到广泛的推行,只有1/5左右的医院是选择保险分担。
在处理风险结果的公告工作上,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考虑。鉴于公告医疗风险处理结果可能导致医院的信誉度降低,不少医院采用有选择性地公布医疗纠纷,比如对社会影响较大的或是一些赔偿额度较大的纠纷处理。
综上所述,风险管理所缺少的是科学的监控手段,应该尽快建立信息化监测的平台;其次是保险分担医疗纠纷赔偿的推广;还有要建立健全的、规范的管理制度,使信息公布能够规范化。
2.2医疗风险预警防控
医疗风险预警防控的概念。医疗风险预警防控至今没有严格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是通过计算各项指标的风险值得出预警界线,有的通过概率分析,有的认为直接接触患者能有助于预警管理等等,可以说机械化手段与人工服务均对风险预警防控有一定的意义。引用部分学者的研究,在此认为医疗风险预警防控管理中,预警与防控是分别而论的,也就是两个不相同却又相互辅助的部分。预警分析在先,目的是对各项医疗风险的发生进行监测识别,通过以往相似医疗风险发生的一些预兆来进行判断。当发现某一个方面达到预警临界值时,有必要对其进行一个控制管理,并对接近风险的趋势进行调整,避免风险的发生,这就是防控的作用。可见风险的预警及防控是共同作用的,虽然操作内容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对医疗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纠正,在造成更大的医疗风险之前将它有效控制。
预警防控管理的理论意义。医疗风险预警防控是目前各医疗机构都积极关注并探究的项目,由于其有助于规避医疗风险,减少医疗纠纷,符合先进的医疗管理理念,因而众多医院管理者以及医疗学者都希望能有一套完善的预警系统出台。实际上,制定医疗风险预警防控制度并有效实施,除了管理者个人意愿外,还需要的是众多医疗从业人员的配合与身体力行。而实行医疗风险预警防控的意义十分清晰,它能够及时地指出潜在的风险,使得医院方有准备地对可能的事故进行处理,在风险尚未发生时采取可控措施,把医院、患者、社会三方的损害都降至最低,使医疗事故发生概率有所下降。因此在进行医疗风险预警防控系统的开发时应注重其实际操作性,保证系统能够及时有效发挥作用。
医疗风险预警防控的临床适应性。早期预警评分系统(NEWS)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MEWS)是目前医疗风险预警在临床适应性研究上的重要系统,它的作用在于根据患者的身体数据,判断其身体的实际情况以及发病、死亡等概率,有效预测风险的发生。它在内科临床应用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还有其他的具体例子,包括对精神科患者管理时使用预警评分表,根据不同的情况实施不同的护理方案,有利于减少医疗意外事故。好友根据信息平台对患者信息进行登记并设立风险指标,采用系统化管理,有效地进行风险预警来减少医疗投诉与风险的发生等等。可见不同的预警手段所适用的情况有所区别,各个医疗科室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预警量表、预警信息系统或其他预警方案中作出选择,提高预警防控的可操作性,实现医疗风险的客观调控,除此以外还可以参考相关的风险防控例子以及科学的风险评估方法,有效提高预警防控的临床应用性。
3.结语
对医疗风险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强化医疗管理、构建医疗风险预警防控系统等一系列手段,目的是为了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在减少医院负担的同时保证患者的利益。但目前而言我国的医疗风险管理还不完善,与发达国家的医疗管理制度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要提高我国的医疗风险管理水平,重点在于相关部门在对医疗风险的处理上,是否有真正地投入人力物力进行探索,是否有足够的资源确保医疗风险管理的顺利运行。因此,在管理上,要保证高层管理者对此的重视,从而带动其他医疗服务人员加紧对医疗风险管理的注意,积极遵守相关法规,全方面地去控制医疗风险发生条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以及医疗机构在社会、人民心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许苹,陈勇,樊震林等.医疗风险管理预控体系的研究[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7.23 (5)
[2]王东红.我国医疗风险预警研究现状分析与展望[J].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第117期).2014年03月
关键词护理不良事件;法律风险;管理方法;对策
我国是法制建设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医院作为社会医疗机构,其内部管理也要坚持法制化原则[1]。精神科护理普遍存在着各种法律风险,而护士日常工作期间面对着一群特殊患者,如何避开护理风险引起的法律隐患,这是医院现代化建设必须考虑的问题。因此,以护理风险管理改革为指导,以护士工作模式优化为基础,共同降低护理法律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是精神科护理管理重点内容。
1.护理不良事件
护理不良事件是在多个因素影响下,导致护理过程中出现病况加重、突发性死亡、住院周期延长、症状持续复发等问题,最终导致患者生理结构与状态出现异常变化,这些都是影响患者护理康复的有效措施,进而引起了医院纠纷,影响医院护理工作的有序进行。例如,患者住院期间,用药错误、护理不及时、人为性缺氧等;因护士工作不到位,引起意外死亡事件;因工务人员或陪护人员的原因给患者带来的损害等不良事件。
2.医院法律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
医院竞争的本质是人才竞争,将法律风险管理模式用于风险防范管理,体现出了多方面的价值意义[2]。针对传统风险防范管理存在的不足,要及时调整人员结构管理模式,将“护理风险思想”融入内部人力优化分配中,体现不同岗位风险防范的内在应用价值。
2.1人本原则
面对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医院不仅要注重护理风险决策调整,更应该重视内部文化事业建设。树立符合广大患者需求的文化形象标志,才能与患者展开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关系。“以人为本”是品牌的核心价值观,坚持人本思想是管理活动的基本准则,为医院树立先进的品牌战略[3]。对于人本原则来说,其应当坚持品牌战略为经营目标。
2.2效益原则
基于科学发展观大思想指导下,医院文化建设要以创新为原则,从多个方面调整原有的营运方案,推动医院文化建设的多样式调整,增强医院建设与改革的实践性意义。医院文化建设并非简单的模式变动,而是要从思想意识上转变旧观念,为经营战略转型做好铺垫,才可实现人才价值力量的全面发挥。调整内部管理模式是为了创造优质护理服务,采用法律风险管理模式要考虑最终收益效果。
2.3统一原则
长期以来,风险防范对医院经营与发展具有广泛的影响力,注重风险防范结构调整与规划,既体现了岗位员工的职业价值,也帮助医院建立更加稳定的营运环境。“人本思想”是风险防范管理的先进理念,认可岗位员工对医院发展的推动作用,向医院现代化管理提供可行对策。法律风险管理思想指导下;组织所要实现的目标,既是组织的,也是员工个人的;保持两者统一才能实现最终的管理目标。
2.4民主原则
我国医院经营步入现代化阶段,各项事务管理均朝着多样化方向转变。风险防范是医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保证,协调内部人力可实现营运收益增长。鼓励员工参与组织的民主管理,尊重每一位员工对医院发展提出的意见和看法,通过民主选举方式晋升领导干部,这些都是法律风险管理思想的本质要求。倡导民主原则本质是肯定员工的主体地位,认可岗位员工对医院决策的影响力与指导力。
3.精神科护理法律风险管理核心步骤
法律风险管理思想中,要求部门领导及成员积极参与医院决策会议,发表个人对医院经营改革的看法,号召所有员工参与医院管理决策,这些体现出了法律风险管理改革的新趋势[4]。
3.1风险识别
提前做好相关风险的识别与控制,采取有效方式进行多元化预测,及早做好相应的风险准备,把风险系数控制在最小范围内。一般来说,需提前分析及研究相关风险,抑制不同类型事故发生,通过风险识别对突发性事故进行控制。此外,经营者决策至关重要,这直接影响着最终的风险管理决策。
3.2风险评估
根据现有资料作出相应的评估,为护理风险管理提供可行的资料,在固有分析模式下采取科学的控制平台。风险评估是对某个事件的综合评估,以具体事件发生为中心,详细地评估各类风险事件,从管理者角度实施风险决策。例如,按照概率论作为评估标准,以各种参数标准作为评估对象,提出有效处理依据。
3.3风险处理
通过护理风险管理技术来实现。护理风险管理技术是针对经过风险识别、风险评估之后的问题采取措施,是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例如,作为护理管理者应熟悉国家医疗法律法规的变化,一方面便于在护理管理各环节进行监控,另一方面可以在思想上先行。
3.险评价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护理法律风险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事件,避免对医疗服务工作产生不良影响。现阶段,风险评价是按照某个阶段采取措施,一切都源自于风险评价决策,以风险控制为过程实施有效措施。例如,以实效性为对象,综合评估法律风险管理成效,及时采取有效对策进行改进。
4.精神科护理法律风险管理改革趋势
法律风险管理是以人为本思想的应用范畴。对于医院来说,各岗位员工是一切经营活动的执行者,必须肯定人在经营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只有坚持共同的发展理念,才能构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医院护理环境[5]。
4.1获取模式
早期阶段,医院就对青年护士发展提出新思想,巩固社会群体在社会历史中的地位,安排青年护士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体现青年人最先进的社会动力,这才是医院护理风险防范的重要工作。为日常经营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可以为后期人员调配提供专项指导依据。获取是具有针对性的人才调度措施,增强医院内控管理的可调度水平。
4.2整合模式
对护理文化发展特点的全面总结,护士群体结构特征是不断变化的,随着护士组织扩大化、社会文明多样化、法制建设创新化等趋势,护理文化价值也在不断变化,医院风险控制战略模式转型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一个医院由多个部门共同组成,每个部门又分为不同的岗位员工,设计整合模式是为了全面发挥出人才力量。
4.3保持模式
为日常经营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获取是具有针对性的人才调度措施,按照预定要求调控人力资源可进一步优化战略体系。长期规划来说,法律风险管理是一个周期性的规划,构建保持模式才能增强医院的人才价值力度。护理风险管理保持模式中,需以人才价值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活动,这些都是实现人才价值的必要因素,体现了人才战略的科学化。
结论
总之,护理法律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工作,必须从多个方面开展风险防范措施,才能把法律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精神科护理制度改革中,必须以法律制度为核心准则,按照风险识别、评估、处理、评价等流程,综合采取切实可行的风险控制方案。同时,对精神科护理制度要坚持定期调整原则,构建现代化风险防控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余艳.优质护理服务在急诊科工作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5,(2):.
[2]林闽钢,张瑞利.医疗服务体系的纵向整合模式及其选择[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3]戚妙芬,周颖.护理风险管理在急诊患者安全管理中的实施效果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4,(3):.
[4]黄海.美国医疗风险管理做法及对我国医院建设的启示[J].医院院长论坛-首都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摘 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医院之间竞争日益白炽化,所面临的风险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随时都可能发生各项损失。因此对医院进行全面风险管理可以提升医院内在价值,赢得竞争优势,获得医院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从建立医院风险管理初始环境着手,对医院如何进行全面风险管理进行了探讨,以有助于医院风险管理活动的展开。
关键词 医院 全面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
一、医院全面风险管理概述
医院全面风险管理是指围绕医院总体经营目标,通过在医院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管理的各个环节和医疗服务过程中建立并执行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包括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风险管理制度体系、风险评估与识别体系、风险信息系统、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系统等,从而达到最佳的风险管理效果的过程。
全面风险管理包括八个要素,即内部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评估、风险对策、内部控制活动、信息与交流、监控,这几个要素来自管理层的方式,并和管理流程整合在一起。在现代管理活动中,风险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需要医院各个部门协调配合,渗透到医院各个管理层面。
二、创造医院良好的全面风险管理环境
风险管理环境的建立能为医院风险管理构建一个良好的实施平台。鉴于目前一般医院风险管理属于薄弱环节,医院应从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着手,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构架,培育高素质风险管理人才等多方面,逐步创造良好的风险管理环境。
(一)培育健康的风险管理文化
医院首先必须营造一个良好的,与全面风险管理基本要求相一致的文化氛围,加强全面性风险管理理念,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
第一,牢固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全面性风险管理理念可归纳为两个“确保”,即医院首先应确保其风险管理能够涵盖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所有风险都有专门的、对应的岗位来负责;其次,还应确保风险管理能够识别医院面临的一切风险。
第二,培育全员风险管理意识。为了培养全员风险管理意识,首先要借鉴其他行业和其他医院先进风险管理理念,培养自己的风险管理核心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将这些理念传递给每一个员工,并内化为员工的职业态度和工作习惯,植根于整个医院的运作行为之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员工在风险管理方面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整个医院形成一种风险控制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风险防范的道德评价和职业环境;其次要通过广泛的风险教育和重视工作中的风险估计来培养所有人员对风险的敏感和了解,在对经营管理中的风险做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系统的风险控制制度和奖惩制度。
(二)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
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将风险管理职能集中于风险管理部。我国医院可以根据本行实际情况,借鉴国际医院管理经验,建立并推动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改革,构建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全方位、全过程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并明确其具体职责和权限。
第二,实施风险管理部门管理。医院可以组织实施“风险管理部门垂直管理”,应实行上级医院风险管理部门对下级医院风险管理部门负责人和同级业务部门“风险管理窗口”负责人的直接管理和考核,下级医院风险管理人员和风险窗口管理人员在所管辖的区域和领域内全面监控执行上级风险管理政策,包括搭建运作组织,推广风险管理工具,量化评估与分析报告等,以利于风险管理部门综合归纳各区域、各领域的风险暴露,进行全面风险整合和对冲,实现对整个机构的积极风险配置。
第三,建立确保垂直化管理有效执行的配套制度,包括推行风险报告制和授权制度。要对所有业务流程和关键风险实施有效监控,对重大风险事项及时预警和报告,确保业务流程的顺畅。
(三)培养高素质的风险管理人才
风险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以现代管理学、金融工程学、经济学、数量统计等学科的知识为基础,还引入了系统工程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要求从事风险管理人员应具备较高的素质,因此,医院必须加大风险管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
第一,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风险管理队伍。选拔或培养有证券、保险、信托、投资等多种从业经验的人才,建立高素质、复合型的风险管理队伍,加强对风险产品和项目的风险识别、度量和控制的研究,致力于高效、全面的风险管理。
第二,建立风险经理制度。医院要建立风险经理制度,明确风险经理的职责和权限,风险经理根据本院风险管理的需要,对医院病人的风险进行识别,决定欠款的管理策论等等,考虑到国内医院目前的风险管理水平,必须要建立相关的考试和选拔“准入”制度,合理界定风险经理职责。在风险经理的领导下,通过培训和教育等多种途径和形式,不断灌输风险管理理念、知识、流程、管控机制和内容,以培养风险管理的专门人才。
三、建立和完善医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良好的管理信息系统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条件和有效手段,可以为医院收集全面的潜在风险信息,以分析并做出正确决策提供保障。医院要不断加大信息系统建设的投入,而且要使信息系统的开发具有前瞻性和连续性,使信息系统能够涵盖医院所有经营活动,具有准确性和一致性,充分满足医院风险管理需求。
首先,医院应建立全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借鉴其他行业及其他医院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经验,考虑医院内外部环境,利用现有资源和历史数据,构建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涵盖风险监测、风险分析和不良资产处置等风险管理环节。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风险管理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评价、预警以及建议方案等生成自动化、传输网络化,尽量减少人工操作,以确保风险管理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其次,应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完善医院工作制度和交流渠道,以确保风险信息充分流动。再次,建立医院对外信息披露机制。制定对外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对信息披露的内容、格式、频度及职责等进行规范,按照由内到外逐步公开的原则,建立系统化、透明度高、及时性强的信息披露机制。
四、进行风险识别
对医院结合风险管理信息系统收集风险管理相关方面的信息之后,接下来就需进行风险识别与评估,风险识别是指运用有关知识和方法,对尚未发生的、潜在的各种风险,系统、全面和连续地进行辨识、收集与归类,并分析产生风险事故的原因和过程。医院可以根据自身条件与需求选用建立适合自身的风险识别方法,建立合适的风险识别流程。
医院在进行风险识别时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风险识别流程与活动指引;②风险识别过程策划及记录;③风险识别技术的适宜性;④风险事项信息库完整性和更新;⑤风险识别活动的评估;⑥医院所有重大风险都应得到识别。
在进行时可以采用问卷调查法、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风险专家调查列举法、现场观察法、政策分析法、投入产出分析法、财务报表分析法、业务流程法、背景分析法、分解分析法、失误树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方法来识别风险。
一般风险识别活动过程如下图所示:
医院将收集到的相关信息输入,然后进行筛选,按其明显程度和重要程度对风险进行排队,不明朗因素作进一步研究,以集中注意力于可能产生重大风险因素上。筛选之后,进行风险预测,掌握风险的活动范围和变化趋势,接下来根据医院的风险症状或后果及可能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价和判断,找出可疑的起因,并仔细检查,以达到真正识别风险的目的。完成相关风险识别活动后,将风险按经营事项、战略、合规和报告事项分项输出,存储至信息系统中。
五、风险评估
当风险确认后,医院接着要做的就是进行风险评估。
(一)风险评估的内容
医院风险评估的内容包括风险管理者重点关注医院管理层设立的目标进行风险分析和应对变化的整个过程,包括分析它们的联系和活动的相关性。按风险评估的实施步骤可细分为风险计价、风险分析、风险评价等内容,但不包括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在全面风险管理中应将风险识别和风险应对作为独立的实施步骤。风险评估中贯穿始终的是要从可能性和影响两个方面进行评估。医院可以以固有风险和剩余风险为基础,对在识别出的风险按部门、业务、流程或事项等分列出来,评估各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的同时评估机会失去的可能性和影响。
(二)风险评估的方法
医院风险评估的方法有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在具体评估是最好的是将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相结合进行。
定性方法包括:访谈、集体讨论、专家咨询、问卷调查、政策分析、标杆分析、有专人主持的工作访谈和调查研究等、过去风险事件总结和分析、同业医院风险事件总结和分析、部门初始风险评估表、医院初始风险汇总表等。
定量方法主要有:概率技术、情景分析、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设定基准、统计推论(如集中趋势法)、计算机模拟(如蒙特卡分析法)、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事件树分析等。
在具体流程上风险分析方法如下:
风险辨识可以医院采用问卷调查、流程风险辨识、研讨会、访谈、情景分析、历史事件数分析等多种方法,辨识公司的风险,并对风险进行归类汇总,形成风险列表。
风险分析时相关工作人员可以通过采用专家意见法、历史数据法、蒙特卡洛模拟等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医院风险的动因、影响路径、影响程度、发生可能性、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等进行分析。
医院在进行风险评价时可以采用两个维度进行评价并明确公司面临的重大风险:(1)风险发生的可能性;(2)风险一旦发生对目标的影响程度。
风险评估的结果不仅可以作为医院制定风险战略的基础,还可以为医院战略制定和回顾提供支持。
六、制定风险管理策略
因每个医院内外环境条件有差异,所面临的风险在特定时期是不一样的,所以要根据不同的具体业务事项和实际遇到的风险状况,制定并执行特定的风险管理解决方案。
首先医院风险管理部门要确定风险管理的目标,以避免风险、避免损失、损失,努力做到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高的安全保障。其次风险管理部门应根据医院风险管理目标,以及医院所面临的特定风险和特定条件来设计特定的一个或多个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如下表。
在医院识别的风险发生可能性高且风险一旦发生对目标的影响程度也高时可以选择风险避免或风险转移的策略。而当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发生之后对目标的影响程度较低时可以选择风险自留,自行承担风险发生之后的损失,并维持医院的经营。
设计完各种风险管理方案后,风险管理部门应在比较中选择最佳方案予以实施和执行。风险管理方案的执行贯穿于风险管理活动的始终,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反馈并修正的过程。因风险具有隐蔽性、复杂性、多变性等特征,可能是风险管理方案随时可能出现各种问题,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及时对风险管理方案的效益和适用性进行分析、检查、评估,做出适当调整才能使管理方案更完善。
七、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活动运行机制
医院全面风险管理方案确定后,能否得到有效的执行,实现预期的目标,关键还在于加强内部控制,完善医院内部控制活动的运行机制就显得更加重要。医院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医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经济效益和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实现医院的全面发展。鉴于目前医院风险管理状况,对医院内部控制活动运行机制的改进和完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牢固树立严格内部控制的经营意识。充分发挥意识的积极作用,做到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到完善的内控机制是医院资金安全、有序运作的前提和基础,是防范各种风险的关键。第二,进一步加强医院的内控建设。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并贯彻执行,坚持内控先行的原则,防止出现管理漏洞。第三是完善医院内控的运行机制。医院必须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内部控制监管机构,加强对各项经营活动的控制。第四是完善岗位权力制衡机制,明确规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主要包括:授权批准、业务经办、会计记录、财产保管和稽核检查等职责。对内控的重要岗位应确保相互制约;明确相关岗位所应采取的监督措施和监督责任;将岗位作为内部审计的重点。
八、建立医院全面风险管理反馈系统
全面风险管理的反馈系统主要由全面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和全面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组成。
(一)医院全面风险管理的后评价系统
医院全面风险管理后评价是指医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方案后的一段时间内,由风险管理部门对相关部门进行回访,考察医院实施全面风险管理方案后管理水平、经济效益的变化,并对医院全面风险管理全过程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
医院全面风险管理后评价的主要内容如下:
(1)全面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全面风险管理决策后评价是评价现时医院所面临的全面风险状况和全面风险管理决策执行的实际情况,验证全面风险管理前做出的风险预测及对医院风险抵御能力分析是否正确,并重新评价全面风险管理决策是否符合医院发展的需要。
(2)全面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全面风险管理方案实施情况后评价主要是评价全面风险管理各环节工作实际成绩,总结各环节的经验教训,找出每个阶段的工作对实际风险管理效益和预计风险管理效益的偏差程度。
(3)全面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全面风险管理经济效益后评价是对实施风险处理方案后医院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再评价,并与全面风险处理方案实施前指标对比分析偏差原因,提出改进措施,为今后全面风险管理决策提供参考。
(二)全面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
全面风险管理的修正系统通过对后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对全面风险管理过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予以保留,对不合理的全面风险管理研究指标、方法、决策程序和措施等提出改进方案,并反馈给相关的部门,以不断完善医院的全面风险管理。如对于不合理的风险管理方案应该及时淘汰,并制定更能解决本医院实际问题的新风险管理策略。具体来说,通过明确本医院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目的,参考社会平均水平、行业水平、医院特点、产业政策、本医院或同行业历史经验,制定出适合于本医院特点的风险管理方案,以实现预期的经营目标。
参考文献:
[1]3C框架课题组.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8.
[2]高立法,虞旭清.企业全面风险管理实务.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9.
[3]胡为民.内部控制与企业风险管理.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4]申明江,杨芬,赵莉.医院全面风险管理初探.医院管理论坛.2009(08).
[5]张馨梅.医院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探索.西部医学.2009(05).
[6]赵阿娜.医院药品的风险管理.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9(S1).
[7]何彩云,赵凤舞.加强医院财务风险管理的体会.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0).
[8]李胜.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湘潭大学.2005.
【关键词】医疗器械管理;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3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09-0049-01
在医院中,风险的定义是由于医疗技术的应用而造成对病人或使用人员伤害的可能性。引起风险的类型有三种:①物理风险,最典型的如电击,机械性损伤,易燃易爆物失控造成损伤等;②临床风险,如操作错误或不合理操作,技术上的应用问题等;③技术风险,如测量误差或性能指标的下降等。具体说,医疗设备应用的风险不仅仅涉及到设备自身的质量,还与医疗设备的管理、使用、维护、保养、维修、报废处理等有关,体现在医疗器械使用管理的整个过程中。风险管理包括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控制和上市后信息四个过程。
2003年6月20日,国家药品食品监督管理局实施YY/T0316-2003“医疗器械一风险管理”行业标准。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自始至终存在着风险,因此风险管理的应用,应贯穿于采供管理、使用管理、维修维护、回收报废等环节。
1 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树立风险意识
医疗设备的风险管理是一个系统的工作,不能单靠设备质量作保证,也不能仅仅靠使用人员就能把风险降到最低,必须领导上充分重视,建立一套组织机构,就医疗器械的安全使用管理进行组织、分工、协调、指挥。医院一般都有设备管理委员在原来以购置论证和资产管理的职能上,增加以降低医疗风险为宗旨的风险评估、质量控制、督促检查等职责,并作为重点强调。
2 注重风险分析,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2.1 仪器设备使用前风险分析:在设备器械使用前,使用人员和技术人员应该深入了解、详细分析使用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安全风险问题。参照设备器械使用说明中的各种警示内容,在具体的机房设计、设备安装、防护设施以及配套条件上加以考虑,落实风险防范措施。
2.2 不同环境下使用风险分析:风险类型的表现形式很多,但都是以“设备发生故障”的信息反映给设备部门的。如由于使用者不合理操作引起的机器故障,由于性能指标下降引起的诊疗质量的下降等,临床一般都会认定是设备故障而提出维修,也就是说设备的故障也是风险的表现形式。因此,对风险进行评估量化就是抓住了设备维修的主要矛盾。
2.3 电气安全性及电磁兼容性的评估管理:
安全标准主要考虑防电击的漏电流、设备接地安全要求。实际工作中,除了按照要求购买合格产品外,一定要考虑使用中的条件,如按照全院要求双电源供电,按照三相五线供电,接地电阻小于4Q,大型设备设置独立保护接地,特殊要求的手术室供电系统采用隔离变压器和独立接地供电,重要科室和设备采用UPS后备电源等等。
2.4 放射防护评价:医院涉及的X线机、DSA、CT、核医学中SPECT、PET,伽玛刀,放疗用直线加速器、X线模拟定位机、钴60等,对于这些放射诊疗设备,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
3 全面落实,重点管理,预防为主,保证设备的全程监控
这是医疗设备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在使用科室正式使用设备前,相关医护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对大型、复杂、精密的医疗设备必须有医学工程技术人员预先熟悉设备使用和维修方面的诸多问题和解决方法,根据设备的操作手册和风险评价相关内容,协助科室一起制定操作规程。大型设备落实岗位责任制,专人使用,专人保管。
3.1 重视质量检测、计量检测和维修质量管理:验收检测、状态检测、稳定性检测等应用质量监测属于质量控制工作内容,其依据是“产品质量法”,计量检测的依据是“计量法”,两者的目的、要求、标准和方法都有所不同。计量检测由于法规要求,医院的执行度较高,而应用质量的检测往往被忽视,在风险管理环节中造成断链。特别是设备维修大修后,个别工程技术人员风险意识淡薄,质量观念不强,不做质量检测,发生仪器性能不稳定,参数不准确,甚至给病人造成生命危害。因此,必须规范维修工作制度,改造性维修必须有方案并上报审批,维修完毕后必须进行必要的测试,填写测试结果和维修报告书,使用科室和维修人员双方签字后存档。
3.2 专项重点管理
3.2.1 设备材料采供管理:设备及大批量材料要求招标采购,供方必须提供充分的质量证明文件,对于高风险植入性材料除供方信息外,还要有受体资料。这些资料要全部分门别类,进入病史、财务档案、设备档案,以保证事件的可追溯性并能做到瞬时召回,保证医疗的安全有效。
3.2.2 放射防护管理:根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安全和防护条例》,放射工作许可由环境保护部门审批,卫生行政部门和公安部门共同管理。使用单位的放射防护管理必须满足环保部门的要求,基础防护设施完善,组织机构和规章制度健全,手续批文齐备,并要求较好落实各项制度,定期检查防护设施,定期对工作人员辐照计量进行检测和安全教育培训,设备定期质控监测,结果分析反馈,建立完整的包括设备台账在内的上述工作内容的档案。
3.2.3 一次性材料用后管理:一次性用品如输液器、输血器、针头、注射器、导管等属医用高度危险生物品,为保证安全使用,减少使用风险,不仅要在采购供应中严格按照各项制度和操作规范执行,还应加强回收管理,与使用科室一对一更换后放入专用容器内毁形、浸泡消毒,定点存放;再由专人统一回收,避免流入社会。
3.3 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和日常维护保养相结合:预防性维修(preventive maintenance,PM)是指在设备发生故障之前,预先对装备的全部或部分进行检查修理,达到消除隐患,防范于未然的目的,是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PM 内容一般包括以下方面:工作环境及设备外观检查、设备内外除尘清洁、机械检查及坚固、机械、电源系统检查、接插件检查、管路系统检查及更换、光学系统检查及清洁、大功率部件检查、易损耗部件检查更换和备置、设备报警测试及参数调校、软件系统测试、整理及备份。
通过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各个环节中的运用,可以规范设备管理的职能结构,完善各类人员的职责和工作程序,通过这些方面的措施,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队伍意识,有效降低风险隐患,为最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提高患者的满意度提供保证。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行业标准.YY/T0316-2003:2003
[2] 顾成雄.风险管理在医院医疗器械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2007,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