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管理思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 要 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是学校体育发展的中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秩序的稳定和教学质量的高低。本文主要是将德鲁克管理思想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过程、课堂纪律以及体育教学评价等方面,并对其运用效果进行分析和总结,以期为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德鲁克管理思想 体育教学 管理 教学质量
随着学校教育改革的大趋势,新时代教育已确立了淡化专业、着重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等新的办学思想。同时,就业市场要求我们以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具有开拓精神的、身心健康的高质量人才为教育目标。因此,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停留在体育课这种单一的形式上,而应发展成一种多层次、多因素、多形式的有机系统,要想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个系统的功能,就必须采用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化体育教学管理模式。教学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者的活动与能力。而德鲁克管理思想注重将管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用该思想则会使得教学管理活动更加有效、有序的进行。
一、德鲁克管理思想概述
彼得·德鲁克是现代“卓有成效”的管理思想家,其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的实践》一书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德鲁克精辟的阐述了管理的本质:“管理是一种实践,其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其验证不在于逻辑,而在于成果。”德鲁克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效果、是目的,德鲁克毫无疑问地将管理视为一种技术,将管理学视为一种技术认识论的产物。在德鲁克管理思想指出了管理就是实践,管理者就是实践者。管理者的实践是由其认知决定的,因此,管理者能否认知正确的管理思想对于工作成败至关重要。
只有在体育教学实际情境中运用恰当的管理理论与方法才能使体育教学活动更加高效有序的进行。德鲁克管理思想中规定了管理者的五项任务就是:1、设定目标;2、组织;3、激励与沟通;4、评估绩效;5、培养人才。体育教师作为一堂课中的管理者,如果能够将这些任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切实的执行,那么其课程结构会更加系统,课堂效果也会大大提高。
二、体育教学过程的管理
体育教学过程管理的内容比较多,我们常见的是有关体育课堂时间方面以及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管理。
(一)时间上的管理
德鲁克管理思想中指出一个优秀的管理者要知道如何分配时间。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就处于一个管理者的位置,要对整堂体育课进行管理,要知道在整堂课中如何合理的分配时间。因此在体育课中要严格控制好事件,将教学内容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实施,尽量不要将本节课的内容拖延到下一次课,否则如此恶性循环,就会使上课的效率降低。
体育教师应该在进行教学之前就制定一个详细的课堂计划,充分利用每一分钟,首先要先诊断自己的上课时间,如体育课的开始部分首先是排队整队、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向学生介绍课堂内容,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过程,但是一不留神,时间就会用去几分钟。怎样从一上课开始就进入状态,合理安排各部分、各环节的时间,这就要看教师的管理水平了。
(二)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管理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往往会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加上学生的基础不同、个体差异、兴趣爱好、接受能力不同等等,都会影响教学的效果。体育教师应从管理者的角度来研究学生的动机,让他们发挥积极性并参与管理,实现自我,满足要求。
德鲁克管理思想中讲到“不论一件被拖延的事在以往有多重要,一旦被搁置,然后再回头去做都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所以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也应秉承这一观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尽量在本节课内完成,比如学习一个完整的篮球动作,如果由于体育教师对课堂管理不到位,不能依据预定的教学计划完成这堂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也就是说下课时间已到,而教学内容尚未完成,如果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拖延到下次课,一方面会导致学生技术学习不扎实,两节课学的内容联系不起来,技术动作学的不到位,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另一方面也会挤占下次课的课堂教学时间,这样的体育不得不说是一节失败的体育课。
三、学校体育课堂纪律管理
体育教学需要在一种非常和谐的气氛中进行,要实现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双边互动,才能收到比较好的效果,要达到这种效果,除了要对这节课进行充分的教学准备外,还有一个必须要掌握的,就是要让这节课有条不紊的进行下去的一些方法和策略,这就是体育课中课堂管理。
(一)建立和一贯执行必要的体育课堂教学常规,必须认真观察和分析学生的行为。
为了使学生能较好地配合体育教师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并维持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在体育教学中,师生的空间活动范围都比较大,教师必须及时全面了解教学过程中全体学生的情况,即要维持良好的课堂纪律,又关注他们参与体育学习活动,完成学生任务的情况,当学生出现违纪行为时,要作出正确分析与判断,才能采取相应的合适的措施。
(二)课组织严密,练习密度提高
体育课的课堂管理松懈大多出现在学生互相干扰或等待练习时间过长的时候。因此体育教师要注意严密课的组织,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器材,合理分组,增加学生实际从事练习时间,以减少学生违纪行为现象的发生。
(三)适当运用奖励与惩罚
德鲁克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指出,绩效本身就是激励,帮助成员达成其目标,让其看到自己的价值和成长,这本身就是对成员最好的激励。尤其是在体育课堂中,需要学生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此时教师主要是作为一名指导者。在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表现,体育教师则可以适当的运用奖励与惩罚,这是维持纪律、进行课堂管理的重要手段。对于奖励积极性的行为是维持纪律的课堂管理的最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彼得·德鲁克;管理;文化;学校管理
作者简介:张丹枫(1966-),男,江苏徐州人,徐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江苏?徐州?221000)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25-0016-02
一、彼得·德鲁克是谁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1909-2005)是美国著名管理学家,被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1]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微软总裁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比尔·盖茨说:“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杰克·韦尔奇说:“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2]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是这样的:“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3]
二、彼得·德鲁克“管理是一种文化”的思想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无不生活在诸如工厂、学校、医院、家庭等各种不同的组织之中。所谓组织(organization),生物学上是指细胞分化产生了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许多形态相同、结构、功能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联合在一起构成的。对人类而言,组织是指有意识地协调两个或多个人活动或力量的系统。[4]人类个体能力的有限性与个人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以及目标或使命的驱使正是组织存在的理由。人们依赖组织,组织是人类存在和活动的基本形式。没有组织,仅凭人们个体的力量无法征服自然,也不可能有所成就;没有组织,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今天的发展与繁荣。组织是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的源泉,是人类获得一切成就的主要因素。
德鲁克强调,组织的目的是使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组织的文化是决定员工做出选择的原动力。组织文化可以说是组织管理看不见的手。
要发挥组织文化的作用,仅仅有了组织还不够,因为人类社会中存在组织就必然有人群的活动,有人群的活动就有管理,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有效的活动。简言之,管理是保证组织有效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组织的作用依赖于管理,管理是组织中协调各部分的活动,并使之与环境相适应的主要力量;有了管理,组织才能进行正常的活动。组织与管理都是现实世界普遍存在的现象。
管理之重要不言而喻。究竟怎么看待管理(management)?学者们对管理的定义众说纷纭。从协调作用方面说,一般认为管理就是协调人力、物力、财力以达到组织的目标;从过程的角度讲,管理就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作为管理学大师,德鲁克则强调的是:“管理不只是一门学问,还应是一种‘文化’,它有自己的价值观、信仰、工具和语言。”[5]
可以说,德鲁克“管理是一种文化”的思想对提升管理的境界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三、学校管理是一种文化
根据管理的意识形态特点,即从管理理论所隐含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思维方式的角度,管理理论从以科学主义为导向的“科学管理”理论,到以人本主义为导向的“人文管理”理论,是管理思想的飞跃。[6]后者的本质就是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通过共同价值观的培育,在系统内部营造一种健康和谐的文化氛围,使全体成员的身心能够融入到系统中来,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约束,在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的同时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管人实际上不是叫你管住人、管理人。它引申出更丰富的内涵,如吸引人、关注人、帮助人、培养人、改变人、提高人。管人实际上是对人的价值的一种尊重。”[7]互通科技集团CEO胡俭强说:“管人不是控制、驾驭人,只知控制人的管理者,不是优秀的管理者。”[8]
“吸引人”主要是努力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工作环境和生活环境,在满足人的发展的基础上使人得到成就感和归属感,从而对所在单位产生强烈的认同;“关注人”是指关注人的成长与发展,“帮助人”就是员工的困难事无巨细,要急员工所急,让员工的生活能够无忧;“培养人”就是要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从潜质上去挖掘人的潜力;“改变人”就是改变人的做事方式;“提高人”就是提高人的个人修养和全面综合素质。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专门组织,把管理作为一种文化,在一所学校的发展中就会特别注重这方面的建设。学校文化既是一种重要的管理手段,也是一种由学校传统和风气所构成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又构成了学校里所有教职员工的活力、意见和行为的范式,并体现在以下管理原则和基本价值之中。[9]
目标原则——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而且使得组织内的成员用自我控制的管理来代替由别人统治的管理。[10]所以,任何成功的学校管理必须具备有价值的目标,这是一个构思良好的、生动的、令人向往、大家共享的愿景规划。
共识原则——学校管理成功与否要看它能否使学校成员形成共识,进而聚集起众人的能力。
卓越原则——卓越不是指成就,强调的更不只是结果,而是一种动力,一种工作伦理,一种培养追求卓越的精神。
一体原则——通过全员参与,不断强化学校所有成员的归属感和学校作为组织的一体感。
毋庸置疑,人类早期的管理思想至今还在影响着今天的管理思想,管理是一个一直在发展中的课题,不同时代的管理有着适用于那个时代不同的含义,但是很少全部弃旧立新,不能说过去的管理思想已无用途,现在科学的管理也是在建立在前人的思想的基础上的。之所以过去的管理思想还在影响着现在的管理活动,有多种原因:首先,事物的发展必须经过一定的过程和遵守客观规律,人类早期并没有一系列的理论概念,我们靠的是日常生活的经验,就在这些看似平常的经验之间,蕴藏的管理思想的萌芽。要怎样安排怎样分配才能更好的完成生产生活任务。这些生产生活中所积累的技巧和经验想法已经融入到我们的血液中,当然每个名族每个地域的人会有不同的继承,所以我们现在的管理思想和管理行为中都会有自己名族的特点在内,也就是说早期的管理思想会对现代的管理思想影响。例如《道德经》上说:“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说的是天地是永久存在的,天地之所以能永久存在,是因为它不是为了自己的运动变化规律而存在,而是万事万物运动变化规律平衡的集合,因为他是和谐平衡的,让人生存,无私奉献,所以它能够永世长存,而现代管理思想中有关企业要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的问题其中就有企业要有造福社会,回馈社会的责任,这就是个影响的例子;其次,现在所说的管理思想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伴随着人类的发展一路走来,从欧洲的古希腊神庙到中东的古埃及金字塔再到东方的长城,这些奇迹的诞生不仅仅是技术方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有许多的管理经验。虽然时代一直在变,但是一些理论的有效性还是没有变,例如马基埃维利的思想领导原则和现代领导理论的一些原则的是相当类似的。还包括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和巴贝奇对劳动分工的研究等等。
当今世界经济再次步入新的历史时期,现代的管理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运用科学手段来管理的是新的特征之一,包括很多学科要素在内,不单单是对于人行为的管理或者是对怎样提高生产效率来思考而是运用心理学、计算机、运筹学、统计学等学科手段来综合管理一个企业。第二是注重人的因素,把人的因素放在第一位,加强了人的培养,企业生产运营更人性化。职工的满足感,归属感成为了影响管理好坏的重要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就是现代管理中的创新意识,现在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企业和国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适者生存,不仅要适应更重要的还是创新。根据形式不断改革管理体制。这些就是新的特征。
人类早期的重要思想到现在也能指导管理实践,比如早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所著的《孙子兵法》中比较有名的一句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告诉我们要分析客观规律才能克敌制胜,这句话在现在的一些企业的竞争的到处都能体现;孟子主张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在当今社会中对人的管理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孟子肯定了人性本质上是善良、美好的,荀子认为恶是人性自然需要善来改造。现代管理实践中需要把二者结合起来,人是复杂的动物,有两面性,对人的管理要运用不同的手段。15世纪著名的思想家马基埃维利提出了四项领导原则,这四条原则同样也在现代的领导实践中发挥着作用,比如领导需要得到拥护和领导需要团结群众等。以上这些就是我们可以吸取的早期管理思想之一。
无论是东方的管理思想还是西方的管理思想,都具有自身的传承和自己的特点。这和文化传统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是分不开的。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偏向与理性的思考,逻辑推理,追求的是最根本的性质。在管理理论中,多数是以工作本身为目标,提高经济效益。很少考虑人的因素,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提出了工作定额原理、差别计件付酬制等。而东方人更注重人的本身,诸如修身养性、忠孝义等词。把个体和外界都有联系在一起,强调事物都是相联系的。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倡导的先义后利的价值取向至今仍然对人们的观念具有较强的影响力。由于东西方的思想上的这些差异,导致东西方思想的发展也有诸多理念上的不同。西方的管理理念强调科学与效率,注重科学手段;东方的管理理念是以人为本,更加关注人的力量,强调自身行为的激励和修养,控制和调整自己的行为,创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激励环境,使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能够持久地处于激发状态下工作。
关键词:王熙凤 形象 管理学 思想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著作,其文化涵量十分丰富。一本《红楼梦》,使无数读者看到并挖掘到了许多有价值的东西,并在各自的文化视野中,开拓了《红楼梦》研究的新领域。管理学就属于这个新领域中的一块。熟读《红楼梦》,我们不难发现王熙凤形象中的管理学思想。下面我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阐述王熙凤形象中的管理学思想。
一.王熙凤管理人员的前提
王熙凤管理人员的方法主要从正式权利与非正式权利,两个方面体现出来。
1.正式权利
(1)与上级搞好关系
在《红楼梦》中,我们不难发现王熙凤一直对长辈毕恭毕敬,尤其深得贾母喜欢。从贾母叫王熙凤“泼皮破落户儿”“辣子”“凤辣子”[1]就可以看出。后来,王熙凤因恃强而患病,王夫人还心疼地给她放了假,让她休息。王熙凤与贾琏不和时,以及后来贾府败落分钱时,贾母都是向着王熙凤的。贾母作为一位封建大家庭的辈分最高的人,权利无疑也是最大的。她相当于企业中的董事长。如果和她搞好关系,被下放的关系会更加合法。
(2)取得丈夫的信任
一山难容二虎。如果贾琏不同意王熙凤当家,那么她在闺阁里了此残生。抛头露面,威风凛凛的将不是她,而是贾琏。《红楼梦》中第二回中讲贾琏自娶了王熙凤后,上下无一人不称颂王熙凤,而他自己倒退了一射之地。如果贾琏这个更为合法合理的理事者,不肯让贤,王熙凤不会大显管理的身手。取得了丈夫的信任,架空权利,她才发挥了管理才能。
2.非正式权利
非正式权利,我打算从下列五点来详细阐明。
(1)后盾强大
贾母,王夫人,以及贾琏等人自然是支持她掌权的。管理者不仅要取得上级的青睐,更要取得与自己同级以及下级的支持。作为一个管理者,王熙凤是相当成功的。王熙凤是个八面玲珑的人。通过贾府未完全败落时,府中人对她的称赞,对她的态度,府中所呈现出的井井有条之象,便可以看出来。如果没有那么多人的口头支持,与身体力行,她根本无法调度那么多的人。
(2)掌握资源
这个内容又包含两个方面:财力与人力。作为一名管理者,必须要有财力。对于贾府的下人们来说,他们出现在那里就是为了生存,为了钱。所以有了财力,人力自然就有了。对于此点,王熙凤办理秦可卿丧事的风光体面与办理贾母丧事的力不从心的鲜明对比中,便可凸显财力与人力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3)身体力行
府中的大小事务,王熙凤一般都是要过问的。她完全可以不那么要强。说她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一点也不为过。当别人都走了,她还天天在卯正二刻就去来点卯理事,独在抱厦内起坐,直到“得理出一个头绪来”[1],付诸实践才罢休。她是十分勤劳的。
(4)才情动人
给贾母办丧事时,贾府已经没落了,而且,她无钱无权。到最后她,低三下四的求了那些下人,在加上,下人深知其才,才使丧事完成。如果她不用自己的真情打动那些下人,贾母的丧事根本办不下去。她适时低姿态,刚柔并济,才使管理继续。
二.王熙凤管理事务的手段
王熙凤管理事务的手段,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论述
1.确立明确目标
管理者应该有整体观念,要明确目标定位。管理对象具有多样性,管理过程具有复杂性,管理所处的环境亦有多变性,所以管理者必须梳理出明确的目标。王熙凤在协理宁国府办理秦可卿的丧事时,让自己在抱厦内坐着理事情的头绪,便是要确立明确目标。并且,理出头绪后,她将众人分组后,对每组都定了明确的目标。
2.找准问题,对症下药
协理宁国府时,针对“人口混杂,遗失东西”,其对策是:分门别类,专人领用,登记在案。针对“事无专执,临期推委”,其对策是:分班设组,明确分工,各负其责。 “需用过费,滥支冒领”和“任无大小,苦乐不均”随前两件事情的解决而解决。至于第五件“家人豪纵”[1],她则恩威兼施采用“胡萝卜加大棒”[2]的方法对症下药。
3.建立激励机制,赏罚分明
任何人没有做好本职工作,或所管理的东西丢失损坏,哪怕是“少一件”,哪怕是“一草一苗”,她都要找其“描赔”。她将丑话说在前头,给人压力。事情做得好就会得到其打赏。她善于运用激励机制,使事情更加有效的解决。
4.降低管理幅度,增加管理层次
协理宁国府时,她为下人分班设组,明确其分工,并让其各负其责。她把143个工作人员分成了11数量不一个班组,并设负责人。如此,降低了管理幅度[3],增加管理层次,最终使得事情圆满完成了。
5.常怀仁心,多为益事
管理者可以有很强的动机[4]。但是,需知管理者不仅代表自己一个人,一个能影响大局的管理者的动机不能和人本理念冲突。王熙凤打下人那么多板子,她太狠心。对于周瑞家的儿子王熙凤的处理太过绝情。香囊事件,对于王善保家的对探春无礼,王熙凤有纵容的成分在里面。如果,她常怀仁心,多为益事,她的人际关系也不会那么“浮于表面”[5],以至于惨死。
三.王熙凤管理钱财的策略
1.入则记之以详
关于这个方面,涉及到三方面:典当,出租土地、收高利贷。王熙凤一旦典当东西,就会命人详细记下来。并且作为总理府中一切事物的她来说,出租土地、收高利贷的所得她是过问的。但此法也为后来“锦衣军查抄宁国府”[6]埋下了祸端。一个管理者应该有远见卓识。如果她从一开始就不以出租土地、收高利贷获利,此法根本无害。
2.出则思之以细
对于此点,我将分两点来讲。一是成本慎重估计,二是资金利用最大化。秦可卿的丧礼以及贾母的葬礼,王熙凤都运用了这两点。数目单册,批着数目的票,对牌,这些东西都可以看出王熙凤对支出所做的细活。这些使其可以对成本慎重估计。如此条理化,节省了不必要的开支,避免了滥支冒领,提高了资金利用效率,从而实现了“资金利用最大化”[7]。
四.结语
王熙凤我们看到了她的管理天分。虽然缺少系统的管理知识,但是她一度凭着自己的聪明,机心和经验,将管理学的思想应用于实践,将一个封建大家庭管理得很好。但是,其管理思想也有不可取之处,我们更应该辩证看待,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参考文献
[1]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北京第二版(上)第40、178-180页
[2]黄留珠《红楼梦王熙凤中的管理术》《当代企业家》(第二版)第42页
[3]余敏,刁凤琴,孙理军主编《管理学》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第二版)第479页
[4]贺秋硕,喻靖文《人力资源管理案例引导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第174,175页
[5]顾建光《现代公共管理学》(第三版) .上海人民出版社.第1117,1118页
[6]曹雪芹,高鹗著《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北京第二版(下)第1423页
(山东师范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学院,山东 济南 250014)
摘 要:国学是几千年来中国文化、历史的积淀。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国人重整体、重混沌、重象形、重道德、重关系、重秩序,根植于传统文化的法家、儒家、道家等国学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观。管理需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需要从中国文化的精髓、根本上去寻找方法。更好地将国学思想精髓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将有助于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发展,达到理想的管理效果,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富强。
关键词 :国学思想 儒家思想 法家思想 道家思想 企业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2.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191-03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根,凝聚了传承久远、历久弥新、博大精深的优秀文化智慧,蕴含着丰富的东方思维,其中的思维观、决策观、用人观和自我观等对企业管理和企业家自我提升具有深远的意义,灵活运用国学,可以打造和谐强大的企业管理模式与文化氛围。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现代企业需要从国学中去挖掘、传承和发展有价值的思想,汲取精华、剔除糟粕,培养核心竞争力,提升管理理念,改进经营模式,促进管理创新。要实现管理现代化,必须继承本国的文化遗产,融汇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和智慧,走与民族历史、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谋略,特别是孔子倡导的仁、义、礼、智、信、中庸等儒家思想精髓对现代企业管理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性、借鉴性和启发性作用。从国学文化中萃取了“孝悌”、“礼仁”、“信义”作为企业核心价值观,倡导员工做人要“孝悌”,做事要符合“礼仁”,做生意要遵守“信义”。
在国学思想中,应用于企业管理的思想的主要有法家、儒家、道家等哲学思想。
一、法家哲学思想:以法治天下
法家的管理学说本质上是一种控制理论。法家治道以道为本,以国之治强为目标,以法为行为标准,以势为运行力量,以术为操控方法,法、势、术亦相结合、三者互补,构成了法家思想的管理观,韩非子的管理控制思想,偏重于控制体系的设计,对于体制因素的重视,超过对人的素质、能力等主观因素的重视。法家的管理是强制性管理,它认为人们都有自私自利的一面,都有“好利恶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人与人之间只存在经济关系,即利益关系。如管子曾说过,商人日夜兼程,赶千里路也不觉得远,主要是因为利益驱动。法家认为管理需要采用高压政策,要做到“信赏必罚”,赏罚分明,用强大的法律和丰厚的利益来恩威并施。
将法家思想运用于现代企业管理,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加强企业制度建设。员工是否能够忠诚于企业,主要依赖于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二是讲究制度执行。在一个企业中,规章制度、条例、纪律、政策的制定权,如果不集中于最高管理层,政令不可能畅通。法家强调对执法者的控制权的集权,领导应谨慎选择可以交付任务的人才,在确保威信的基础上充分授权。三是管理风格严厉。法家用“赏罚”来主导员工的行为,严格遵守各项纪律和规定,做到赏罚分明,但也存在忽略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的倾向。如果管理者将管理重心完全放置到了企业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甚至是对员工的惩罚上,而忽视了企业文化、道德建设,也会影响企业整体发展。
二、儒家哲学思想:以人为本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本主义,强调尊重他人,感化人心,追求人格完善,人际沟通。人本主义的核心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和尊严,以人为中心进行管理,把人看做是企业最大的资源,管理者要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儒家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实行“德治”和“仁政”,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儒家特别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自身管理,“君子务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无不体现管理者从自身做起,培养自己德行的观点。
儒家思想重道、明德、信义、崇礼,与当代科学管理思想十分相近。儒家思想的出发点是人性本善,强调“忠”、“恕”之道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个人利益绝对不会凌驾于团体之上。
儒家文化当中不仅蕴藏着丰富的为人处世之道,还包含着管理与经营之理。儒家文化博大精深,且融会贯通,将儒家文化的精髓渗透到现代企业管理当中,合理科学加以运用,是培养和锻造领导艺术、从谋划到决策都能够稳中求进、并指导领导者与企业上下共同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是“仁义礼智信”。“仁”的本义是友爱、互助。当一家企业得到别的企业的帮助后,应当铭记不忘,寻找机会予以报答。“义”是指人的思想和行为要符合一定的道德标准。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既注重经济效益,又注重社会效益。“礼”是一种传统美德,表现为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中,要靠优秀人才和超群的智慧才能勇立潮头,这就是“智”。 “信”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取信于民的企业能够稳定发展,失信于民的企业难有立足之地。
儒家思想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一是仁者爱人。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就是善用人、能容人,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和调动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
儒家提倡“人和”,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以和为贵。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企业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可避免地存在各种矛盾。管理者可以采用“以和为贵”的价值理念,做到企业内外、上下、左右协调一致,达到和谐管理的最佳境界。
二是以义统利。儒家思想主张“以义统利”。孔子说“见利思义”,孟子说“先义后利”,均把义作为重要的价值取向。儒家思想在义利关系上认为:“仓廪实然后知荣辱,衣食足然后礼义兴”。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主张“义以生利”、“先义后利”、“重义轻利”,强调儒家的“义”,把追求利润与服务社会结合起来,使精神价值与物质价值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最终达到“以义统利”,“义利统一”。
三是以德服人。儒家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就是强调“以德治企”和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儒家也是既强调制度与法律,又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主张培育人的美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使人们按照道德准则去做应该做的事。管理者必须以身作则,用自己的榜样去带动受教者,要以自己的模范道德行为为表率。
四是团队意识。儒家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个人、家、国、天下四者统一起来。另一方面主张“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君子合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倡导团队中的团结与协作。企业应为每个团队成员提供富于挑战性的工作,将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岗位上,管理者要不断指导团队成员的成长,为他们提供学习新技能的机会,提供施展才能的舞台。
儒家思想有助于企业员工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帮助员工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正确处理个人与企业之间的关系。在企业中,无论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还是员工与员工之间,都应该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关系。同时企业领导者也要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责,主动关心下属,给他们成长的空间,充分发挥他们的才干,企业领导如能真正做到一视同仁,关心员工,切实在工作、生活方面为员工排忧解难,那么员工也将会被管理者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以实际行动回报企业,这就是“相互作用”的体现,也是儒家提倡这种“仁爱”思想所希望看到的一个结果,这种良性循环正是当代企业追求达到的一个目标。
三、道家哲学思想:循“道”而行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将“道”看作是一种客观规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人们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办事,顺其自然,作到天地相合,天人合一,充分融汇,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然而“道常无为”,因此应无为而治,通过最有效的管理来减少干涉行为,实现企业与员工的和谐共生。
道家管理哲学中的“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弱者道之用”、“天地相合”等观点都是对“道”的延伸和支持。
道家思想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观点:一是无为而治。道家提出的“无为而治”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在道家看来,管理者在具体事务上少插手,放手让被管理者积极有为,鼓励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精神,从而实现目标。“无为而治”是道家管理智慧的基本原则。道家主张管理者应该顺应管理活动的规律,不乱作为。所谓“无为”,就是要按照规律办事,充分尊重事物的客观规律,自然而然达成企业的管理目标。管理者必须讲求策略,要“抓大事”而“舍小事”。只有敢于“无为而治,道法自然”,顺应、尊重自然规律,最大限度发挥员工积极性,才能大有所为。道家的管理宗旨就是通过“无为”.最后达到“无不治”的管理效果。
二是善用人者为之下。“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高明的管理者应该谦下待人,而不应自以为处处都比下属能干。因为位在其上者,并不一定是才在其上。管理者若高高在上,自高其智,目中无人,则有智者必不肯忠诚效力。好逞其能者,有才能的人必不肯与其相处共事。管理者要怀着谦下之心,虚心听取下属的意见,才能使被用的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是治大国若烹小鲜。老子提出:“治大国若烹小鲜。”企业家治理现代企业,应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这样有利于员工安心工作。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做好决策,把握好做什么、何时做、谁来做,同时鼓励下属放手去做,绝不能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管理者要以小心谨慎的态度去处理各种事物,尊重事物的稳定性、复杂性和可变性,不能主观冒进,朝令夕改。管理实际上是对人的管控,最高境界是少控制、不控制,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企业的规章制度和发展方向不能朝令夕改,必须保持连续性和一贯性。
道家管理对人的个体价值和个人自由予以了更多的关注,强调管理要以人性化为核心,把员工作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尊重员工的地位、价值与尊严,为员工科学合理地安排工作.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和价值。如果企业家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观为人处世,为下属树立良好的榜样,为企业营造良好的声誉,尊重市场发展和社会需求变化的规律,脚踏实地进行企业管理,员工满意度、工作效率和质量也会随之提高。“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换来的是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和消费者对企业的认可。看似“无为”,实则“有为”,就会树立企业的成功之本,企业就会基业长青。
四、国学思想在企业管理中的融合
法、儒、道家管理思想具有殊途同归的特点。管理的各个环节都可以用法、儒、道管理思维来完善。将法家的权谋、儒家的进取、道家的无为融合于企业管理之中,灵活运用。
法家在强调管理者的绝对权威基础上实行制度的强制约束,没有规矩则不成方圆。法家提倡奖惩制度赏罚分明,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在公司成立之初就应运用法家的思想,建立起完备的公司规章制度。
儒家的管理智慧主要体现在“做好人情,成好事情”。孔子的德政思想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理念相吻合,通过所有员工的自我约束、行为表率来形成企业的统一价值观和行为。
道家的管理智慧提倡在基础管理完善的企业完全可以通过各得其位、各司其职来维护企业的正常发展。“无为而治”正是治理的根本,是领导艺术的最高境界。
在企业管理实践中,越是基层的管理,法家方法的比例越重;越往上,道家的比例就越重,而最高层次则是道家的“无为而治”。一般来说,可以先以法家思想奠定公司的行为及法度基础,而后以儒家思想管理。在共同遵守规章制度的氛围中,与员工和谐相处,创造基于律法为前提的以儒家思想为企业文化核心的情感管理。待公司在以上两种思想下和谐平稳发展成熟后,可以适时导入道家思想,最后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法、儒、道家三种思想各有特色,只有组合运用,威力才会更加强大。用法家思想治天下,用儒家思想安天下,用道家思想持天下,企业将所向披靡。过于依靠律法治理企业,容易造成员工忠诚度低,无归属感,与公司貌合神离。过于注重儒家思想,极容易导致员工不遵循公司规章制度,纪律混乱,没有律法。道家思想则要在前两种思想已经充分奠定公司扎实基础的时候才能导入,否则也会造成水土不服。
国学智慧所蕴含的做人、经营和思维的智慧,对于提升人生境界、促进企业的经营发展有很大帮助。企业管理就是选好人,用好人,留好人,让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国学的精华就是国人认可的价值体系,对自然、社会与人生的根本看法。中国人看重的价值取向包括社会和谐、仁爱友信、开拓创新、成就权力、中庸传统、安居乐业、家庭美满、快乐人生、人情关系和平等自由等。了解员工所思所想,坚持以人为本,坚守人的尊严和社会正义,体现对历史文化和社会的责任,才能更好地管理好企业,实现企业、员工和谐发展。
无论是法、儒、道哪一家,都有许多思想精髓可以被运用于企业管理过程中。但法、儒、道三种哲学思想也有不少的缺陷和不足,也需要不断发展,与时俱进,趋利避害,自我完善。另外,法、儒、道家的哲学思想仅涉及思想层面,偏重于理论,而非具体的管理方法,西方科学严谨的管理方法、流程以及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尊重个性与发展的做法也非常值得学习借鉴。只有融汇东、西方管理文化的精髓和智慧,才能创造出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管理理念。
总之,企业管理工作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荣辱观、是非观、道德观,把社会责任放到更重要位置,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造公平、和谐的环境,将根植于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管理,在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带给员工更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在具体管理中应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决策,充分发扬民主与科学精神,实现企业发展的终极使命,即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与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 褚应.法家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J].商场现代化,2013,(10).
[2] 方钊.论法家管理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应用[J].人力资源管理,2010,(11).
[3] 付强.浅谈现代管理中的儒家思想[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2,(6).
[4] 胡亚林、万青.以人为本的儒家管理思想[J].人力资源管理,2010,(8).
[5] 闫学军.论儒家管理思想的精髓[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7).
[6] 王恒.儒家思想在现代企业管理中的运用[J].企业管理,2010,(6).
[7] 王晓涵、张欢.道家主要思想及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创业月刊,2014,(2).
[8] 郭洪刚.道家管理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的契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