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管理的本质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教育理念
[DOI]10.13939/ki.zgsc.2016.02.180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强调以能力为本位。学习《管理学原理》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管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提高他们用管理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构建培养学生管理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显得尤为重要。
1《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1.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
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素质为本位,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理论,轻实践,相对而言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手段滞后,不能突出高职教育办学特色。现代企业对管理类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片面的考虑相关专业知识,更多的是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因而要求管理学课程教学必须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转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1.2社会对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顾客需求的快速变化,对传统管理科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传统的管理理论必须创新。因此管理学原理必须确定一个多元化的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强调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结构,构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多元化课程教学模式,以能力为中心对课程进行多元整合,必须突出能力本位的教学理念,以多元化的课堂与实践模式,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满足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要。
2《管理学原理》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目标定位不当
《管理学原理》传授的应是管理能力、管理素质,而不应仅限于单纯的管理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没有突出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没有充分体现培养知识实用、够用、实践能力强的要求,重视对理论知识教学,轻视职业综合素质特别是专业技能的培养。
2.2教学方法手段滞后
管理学原理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管理理论知识,提高管理应用能力,即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专业应用能力,适应企业的理性思维能力和适应市场的创新发展能力。传统的教学观念过于注重管理理论的诠释,缺乏能力本位的引导,教学中缺乏互动,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关系表现为二元对立。课堂教学充满了“灌输”,基本上是以理论讲授为主,案例教学所占的比重较小,教学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员,教师是储户。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主动性被忽视,甚至被压抑。
2.3实践教学力度不够
《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是一种心智模式的训练,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培养过程,这种训练和培养必须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以真情实景的体验,在获取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融会贯通,提高升华。由于受种种条件的制约,实践教学显得十分薄弱,教学与实践脱节,实训力度不够,实训基地建设滞后,从而导致学生缺少必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学生不能从更深层次领会管理的本质。
3《管理学原理》教学改革的思路
3.1树立能力本位理念
本着培养具有管理理论和专业技能的管理者的培养目标,《管理学原理》的教学内容应该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构建理论与实践技能深度融合的教学内容体系,即把教学内容从传统管理的四大基本职能转变为四种主要管理能力的学习,即计划与决策能力、组织设计能力、激励与沟通能力和控制能力。在这一理念的牵引下,通过构建以能力为主线的培养方式,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统一,达到理论与技能的深度融合。
3.2创新教学方法
积极探索与创新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通过实施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角色扮演、开放式教学以及情景模拟教学、项目实训等方式方法,形成“导学―自学―助学”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变“被动式学习”为“主动参与式学习”,实现教学中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由单向传播转变为双向沟通,从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主。
3.3注重实践教学
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在实践中延伸课程教学。一方面,选择一些知名企业作为学生的校外教学实践实训基地,让学生走出校园,深入企业和社会,零距离接触企业实践,增强学生对企业管理的感性认识;另一方面,定期邀请校外专家和企业家走进校园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企业管理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通过校内综合实训室,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管理工作情境下,学会决策以解决遇到的各种管理问题,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4完善考核方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管理的基础知识和实际应用能力。要建立开放式的考核机制,建立起与教学配套的多环节、全方位、多元化、全程化的考核体系,要由考核理论基础知识为主转变为理论基础知识考核和专业技能考核为主,重点考核专业基本技能,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分析能力和决策能力。
3.5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一种双赢的互惠互利的模式,一方面,企业可以为学校提供实践基地和实践指导教师。教师和学生可以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运作和管理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可以得到企业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的现场指导,教师也可以积累大量的实践经验。通过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可以及时了解或获取管理学科前沿的理论知识和变化趋势,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提升,同时也可以从在本企业实践的学生中留下部分优秀学生作为企业员工或者从合作学校挑选优秀教师担任企业管理顾问、技术顾问等,这样既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了便利,又降低了招聘成本。
参考文献:
[1]苏娴.基于能力本位的管理学原理教学模式探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7).
【关键词】 以人为本;中职学校;学生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4-0-01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中等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实施了中职生资助政策和免学费政策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说明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但发展中职教育,除了这些“硬投入”外,学生管理的水平这一“软实力”在中职教育中日益凸显出其重要地位。
一、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现状
学生管理的本质应该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目前造成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困难的主要原因包括:
1.学生成分复杂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源复杂,学生家庭背景不同,大多数学生上中专是无奈的选择,和其他同学比,总觉得低人一等,有一定的自卑感,学生在年龄、知识水平、习性、心态、与人交往能力、自我管理水平等方面差异巨大。中职学生不仅同龄人中是一个特殊群体,而且就其本身内部结构来说,也是构成复杂。复杂的学生构成,给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极大的挑战。
2.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指导思想有问题
面对庞大而复杂的群体,学校在指导思想上基本上以不出事为准则,在具体管理措施上显得简单、粗陋,强调统一性,忽视差异性;强调高压管理,忽视柔性管理;强调服从,忽视个性张扬。
3.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不科学
学校认为服从管理,不惹事生非的就是好学生,没有构建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完善自我的评价体系,来激励学生不断进取。把学生置于被动状态,没有尊重和适应学生的个性与特长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
以上这些因素的存在,给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困扰,已严重影响了中职生在校学习期间,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发展和健康成长,严重影响了中职学校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而威胁到中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确立以人为本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策略
在中职教育的学生管理中,如何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特点,如何正确认识并对待目前中职学校在学生管理方面存在的各种弊端,认真研究学生管理的对策,采取有效措施,搞好学生的管理工作,以实现教书育人的目的,是摆在中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首先要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1.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这一理念包括四个递进的层次: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独立发展的人看;学生是平等的人。其核心就是要“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反映。
其一,要把学生当人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很多教师和学校管理者,把学生当成机器来要求,上课不能说话,下课不能大声喧哗,做什么事情都有统一要求,不能出格,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实际上我们就是无形中没有把学生当人来看待。学生作为人,就享有基本的人权,我们应该尊重他们最基本的权利。
其二,就是要把学生当成发展中的人,发展中的人也即是未成熟的人,自然有不完善的地方,这意味着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教师要尊重学生还处于变化发展中的身心特征,尊重学生发展的不成熟性,教师应该承认并尊重学生与成人有质的区别,应该给学生提供更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接纳学生对自己行为的选择,重视学生做出的独立判断。
其三,是指学生具有独立性、选择性、调控性、创造性、自我意识性。学生存在着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他们具有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是沿着一条独立的路去走的,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应“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其四,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人格上是平等的,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伤害任何一个学生的自尊心,同时要赞赏每一位学生。教师要设法建立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变过去那种“学生毕竟是学生”,强调“尊其师才能信其道”,学生是“弟子”、“门生”,处于被动接受地位,要“听话”,要尊重教师的权威等观念。
2.构建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制度
虽然中职学生的管理应更倾向于学生的自我管理,但有些学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必须在自我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制度建设,让中职学校的学生自主管理有章可循。应根据实际情况,在充分的了解广大师生意愿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制定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规章制度。规范学生的言行,促使他们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3.构建科学的学生评价体系
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应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要注意评价的手段和形式的多样化,更应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注重学生个体过去与现在的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从而发挥评价的导向、激励、改进的功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主动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0年07月29日。
[2]邢桂平.《“以人为本”的中职学生管理策略研究――河南省经济管理学校个案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关键词:中职;学生管理;以人为本;理念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15-01
中职三年恰逢学生青春期初始,学生身心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加之中职课业比较枯燥,学习负担较重,所以有很多学生会逃避甚至对学习产生厌倦,导致学生管理存在较多问题。学生管理者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负有重要监护责任,在学生管理中缺乏"以人为本"的理念,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对中职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原因进行总结,并且提出改进"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对策。
1.中职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学生管理者素质有待提高。在学生管理中的工作有利于维护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但实际操作中学校管理者往往更侧重于授课工作的开展,学生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学生管理工作具有灵活性与复杂性,正值青春期的中职生个性迥异,这使得中职的工作难度有所增加,因此在学生管理中提升对学生特点的把控能力是学生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关键点。
1.2学生个性鲜明,学生管理工作受阻。随着社会的发展,独生子女占了绝大多数,大部分孩子是在父母的庇护与宠爱中长大的,因而大部分中职生都有着以个人为中心的共性,很少为别人考虑,更缺乏班级集体意识。在中职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校组织了不少相关教学活动,但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个性使得相关活动受到了阻碍。
1.3中职生叛逆期心理增加学生管理难度。中职阶段往往是最容易出现叛逆的时期。学生处在叛逆期的时候,如果老师与父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与引导,就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伤害。而且叛逆期的学生往往无视老师家长的教导,以自我为中心,并以此为个性的展现,排斥老师家长的训诫,容易走上偏路,甚至耽误了正常课程的学习,这种情况会给中职教学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
2.中职学生管理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的对策
2.1正确认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首先,学生管理者要坚持"服沼人"的态度,让学校每项工作的开展以服务学生为目的,每个环节的管理内容都要以学生为中心,不能简单让学生去适应学校教育。学生管理者要在开展日常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让他们切身感受到学校和教师的人文关怀。 其次,中职学生管理人员要尊重、关心每个学生,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让他们拥有施展自己理想和抱负的机会。
2.2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教师是学生学习道路上的指引者,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当前中职教学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能力,这就要求加强管理者自身综合能力建设,需要丰富自身知识储备,更新管理方法,抓住学生心理特点,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了解学生的诉求,解答他们的困惑疑问,通过"教学相长"的方法提高自身综合教学能力,最终让学生受益,降低学生管理难度。
2.3尊重学生个性,增强集体意识。每个中职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学生管理者要尊重学生个性,要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发挥学生的特长优势,善于观察学生的优缺点,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学生管理者要在保护学生个性的前提下,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在进行学生管理过程时,要让他们亲身体会到集体与个人的密切关联以及对个人发展的积极意义,从而调动学生集体意识的热情,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开展。
2.4建立平等师生关系。学生管理者不仅是组织管理班级群体的领导者,也可以成为学生们的朋友,用一种更加亲和、对等、宽容的态度取得学生的认可度,不能让学生对自己产生畏惧的心理,因为畏惧的心理只会让学生脱离管理时更加叛逆。另外,在选取班级干部的时候应通过民主的方式进行投票选取,打破用成绩指定的常规做法,要让每个学生都可以参与到选举与被选举的过程中来,增加班级凝聚力。
3.结语
总的来说,中职学生正处于个性展现的青春期,因此中职学生管理所面临的问题相对来说难度较大。在组织班级活动中遇到各种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遇到问题要积极探索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让学生管理工作发挥实效,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卢清周.以人为本教育管理思想在中职学生管理中的运用浅析[J].现代职业教育.2016,10(14):112-113
[2]蔡丹丹.浅析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与学生管理中的人本主义[J].亚太教育.2016,01(02):78-79
关键词:生本教育;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5)10-0083-02
班级的日常事务和长远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的引导和促进,中职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学生特点决定它的班级管理工作不同于一般高中的班级管理,它要求班主任理论联系实际,务实地开展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发挥班级体建设应有的成效,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生本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顺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将会拓宽中职学校班级管理的视野,为其带来新的活力。
一、何为生本教育
生本教育由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郭思乐教授所提出,该理念突破传统教育思维下的“师本教育”,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作为一种现代的教育理念,生本教育弘扬的思想包括:①人的发展具有无限的可能性,教师应充分发掘和发挥学生的潜能;②人具有学习的天性,教育应顺应学生的天性,让学生从学习过程中感受成长的喜悦;③人有发展的需要,希望实现自我价值,教育应充分利用学生这种最内在的动机;④教育成功的关键是:尊重、信任和爱。
因此,学校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包括管理)。
二、中职学校班级管理需要生本教育理念
(一)教育改革的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另外,2013年教育部又出台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到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时要贯穿学生为本的理念。由此可见,在政策层面上,我国越来越重视在教育中体现尊重人、服务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并希望这种人性化的理念能得到中职学校的重视,落实到教育实践中去,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主体、一切都由教师掌控的的教育管理方式。
(二)学生特点的需要
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中考不理想的初中生,他们认为自己就读中职学校是无奈的选择,而不是出于对理想的追求。他们学习基础差,在过去的教育管理中总是处于边缘地带,有的家长甚至不再对他们的表现抱有希望,使得他们自信心低下,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行,对学习也提不起积极性。他们希望获得尊重,希望被别人体谅,也希望发现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这一年龄段的中职生处于青春叛逆期,渴望独立,解脱束缚,厌烦老师、家长给他们说教。如果继续以这种说服教育为主的传统方法对其进行管理,将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使班级管理工作难以顺利进行。
(三)班主任工作的需要
提到班级管理,大部分中职学校班主任都认为是一份头疼的工作,责任重,压力大,工作都压在自己一个人身上,而且由于学生的特殊性,以及问题学生较普通高中多,有时在教育与管理上付出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却往往得不到预期的效果,使他们对班主任工作的信心受到很大的打击。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受到传统的“师本教育”观念影响,认为教师是主体,从班规的制定、班干的挑选、管理的实施、监督的进行,以及学生的评价,大部分都应该由班主任一手包办,忽视学生在班级管理中能起到的积极作用。只有改变这种观念,调动学生在班级管理中的积极性,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让班主任事半功倍,工作量与压力大大减少。
三、生本教育理念在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运用的策略
(一)人人成才的管理观念
每个中职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由于遗传、环境、教育、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他们都具有自己与众不同的特点。班主任不能根据他们过去的学习情况对他们先入为主,给他们贴上标签,也不能埋怨他们的行为习惯何以如此差,应该尊重学生个体,对他们给予充分的信任,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
(二)教师引导的自主管理
在中职学校中,班级事务一直由班主任掌控,学生一般难以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既导致班主任工作量大,又使学生处于被管制的消极地位。班主任应该“全面依靠学生”,要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相信他们可以自主管理。如实行班干轮岗制,让每个学生都体验班级管理的每个环节,然后在了解班级事务的基础,共同制定班级制度,以及民主推选出班干,同时,组织学生对班级事务进行评价,为今后班级管理的改善提供意见。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生会逐渐地将自主意识和能力内化为自导自控的行为,最终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及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另外,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班主任只需要以身作则,并在学生感到迷惑的时候给予一些引导与鼓励,而不是说教式地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或是什么是错的,要相信学生本身具有是非辨别的能力。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
(三)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
在传统的班级管理中,大部分的中职学校班主任都是照搬普通教育的那一套管理办法,以统一的目标、内容、方式和途径对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很多中职生由于过去不如意的学习经历或是受家庭、社会的影响,他们心理都会非常敏感、脆弱,自信心不足,而且自我定位不准确,所以在成长的路上可能会出现各种问题。生本教育理念强调的是以生为本,要求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要有一颗体谅、包容、关爱的心,细心体察学生的思想、情感和需求,捕捉学生心理活动的信息,并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以他们可以接受的方式,为他们进行深入准确的分析,然后让学生对问题或困惑自主选择解决办法。另外,班主任还要细心发掘学生个体的潜在能力,为他们的发展指引方向,并在他们获得进步时给予足够的肯定与鼓励。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中职学校班级管理,要求班主任在尊重学生个体的基础上,相信学生,让学生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也减轻班主任的工作量。除此之外,生本教育理念也要求班主任能尽可能地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他们获得更适宜的个体发展。总之,将生本教育理念与中职学校班级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既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适应中职生的特点需求,又能让班主任事半功倍,管理效果大大提升。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檀传宝.德育与班级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关键词】人本管理;中职;学生管理;创新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在当前的社会大背景下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是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所应遵循的指针和工作不断深化发展的力量源泉。探索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模式和手段,意义重大。
一、人本管理理念内涵及中职学校学生特点研究
人本管理理念,归根结底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和思想,是人本原理在管理实践中的体现和应用。“以人为本”,最早源自于德国唯物主义哲学家费尔巴哈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他在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人文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内核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人本主义”的哲学口号。而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管仲就明确提出“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就反映了人本的思想内容。
就中职学校而已,以人为本,首先是以广大的中职学生为本,深切把握学生基本的特点及需求,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尊重学生生命成长的规律和合理的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不仅要为学生的求学需要,同时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基础,不仅要让他们学的好,还要让他们活的好,健康成长,使他们具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操。诚实守信,友爱互助,正确的处理个人、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其次,是以广大的学生管理工作者为本,既要把学生管理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总体发展规划中去,从各个层面给予学生管理者一定的关怀、支持,赋予其一定的职责和权利,同时又要处理好长期目标与近期和中期目标的关系,使学生管理得到循序渐进的发展,逐步实现管理目标,真正做到管理为学生服务、管理为学生做实事。
近年来,由于受生源素质的影响,作为中职学校人本管理重点的整个学生群体越来越呈现出学习能力、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降低的趋势,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也明显降低。呈现出“一差、一低、一多”(即行为习惯差、学习热情低、违纪现象多)等多种普遍现象。若想真正地担当起中职学校培养合格技能人才的目标,真正把学生的成长当做教育的终极目的,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首先必须深刻把握学生的行为特征,并根据学生行为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手段。笔者在中职学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多年,在具体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现阶段的中职学生至少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行为特点:一是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目标不明确的心理特征。来到中职学校的学生,95%以上的学生都是因为成绩较差无法考上重点高中而不得已做出的一种选择,在他们的心目中,来到中职学校是一种不得已的选择而已,心里充满失落与自责。在社会上对目前的中职学生有一种蔑视和瞧不起,认为中职学生素质低下,没有出息,导致了部分学生极端地自卑,自暴自弃甚至中途放弃学习;二是热衷于新鲜事物,容易随波逐流。由于中职学校学生正处于十四五岁这个容易叛逆的年龄,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容易受外界环境的诱惑,来自于不同地方的学生集聚在一起,有一种因“同病相怜”的感觉,他们喜欢迷恋网络、追逐明星,对学习缺乏兴趣;三是这一群体比较敏感,自我意识不够健全。现阶段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环境优越,部分学生从小娇生惯养,养尊处优,缺乏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意志薄弱,学习惰性强,容易以自我为中心,无法正确对自己做出评价,思想观念相对弱化,做事处世急于求成,对社会回报期望值明显偏高;四是这一群体思维敏捷,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这批学生虽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习成绩不太理想,但他们思想敏捷,动手能力较强,对新事物、新观念容易接受,适应性强,同时由于在中学阶段学业方面的因素导致自身自卑和压抑,在一个新的环境容易将这种压抑宣泄出来,通过自我的努力寻找机会表现自己,往往能充分展示出应试教育之外的各类素质和潜能。
二、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
在深刻了解中职学校学生行为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中职学校的具体实际,笔者认为,基于人本管理理念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内涵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思想观念要以学生为本
对于学校和学生管理工作者来说,应把每一个学生看成人格独立、地位平等的人,深刻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爱好习惯、个性特点、学习目标等,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明白并时刻想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爱就搞不好管理。在管理中要赋予学生以关爱,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理解与信任学生,考虑学生的根本利益,顾及他们经济上、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的承受能力。
2.方法手段要以人为本
对于中职学生的管理应该结合这一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及行为特点,采取多种形式并且能为学生所接受的方式方法。方式方法的选择既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容易让学生理解心理接受并且自觉自愿地去遵照执行;同时选择的方式方法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努力做到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人际实际、学习实际,全面地把握好学生的真情实感,有针对性地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3.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为本
在学校营造良好的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广播、宣传栏、板报等多种多样的方式,向学生宣传正面的典型。要合理组织各类社团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体现高雅和健康的精神面貌,让学生在学习之余,感受校园文化的生动活泼,校园生活的丰富多彩,最终促进整个学校精神文明建设,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和心理,真正做到文化育人、环境育人。
4.德育建设以学生为本
加大对广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三观”教育,形成为一种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为广大的学生提供正能量,真正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受到感染和熏陶。教育学生树立对党和学校感恩的思想,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增强热爱学习的源动力;帮助学生努力实现自身价值,维护学生的合理权益,针对学生提出的合理需要尽量解决和满足,通过构建良好的德育教育平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5.心理健康教育以学生为本
作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及个人喜好,对于学校和专业的选择也千差万别。要认可并尊重每个学生各方面才能的展示。理解并尊重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家庭、性别、年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和受教育等的个性差异。“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承认并尊重学生中存在的这种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三、基于人本管理的中职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
1.管理观念创新——牢固树立“人本管理”和“依法管理”的理念
学生是学校之本,没有学生就没有学校的一切,学生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主体,也是学校管理工作的主体。因此,树立人本管理(即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是相当重要的。一是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本。在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中努力学会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发展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学有所成学有所爱,努力提升和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自立、自强意识;二是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人翁地位。一方面,既要努力把握学生的整体特质及心理行为特征并针对群体特征采取有针对性的管理和教育,同时更应该走进每一个学生的心中,了解学生个体的心理感受,真正做到对每个学生负责,对每个学生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另一方面,无论在课堂还是平时的课余生活过程中,学生管理人员既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良好的形象感染学生及通过自己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注重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因材施教,同时要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平等待人而不高高在上,解决学生问题要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听从学生的合理化建议;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和谈心,充分维护学生的人格尊严;三是学校应努力制定出符合学生身心特点并能激发学生潜能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教育与管理效果和质量进行合理的跟踪和评估,优化服务及管理方式,让学生参与到管理和制度的制定之中,体现学生为本的原则,真正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和空间。
2.管理手段的创新——创造丰富、活跃的校园文化
首先应建立一个集学生、学校、系部为一体的服务管理网络。学校在其中提供政策的指导和管理的全盘主导,系部成为学生管理的主力,根据实际探索切合学生实际需求的管理方式和手段,学生成为管理的核心,自觉自愿接受学校及系部的管理,但管理所要达到的目的不是为管理而管理,而是要让学生在管理中成长和提高;学校和系部要努力为学生提供学习培训、技能实践、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教育、维权助困等多方面的信息资源,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
其次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通讯手段,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先进通讯工具的大规模使用,促成了学生管理方式和手段的大幅度形式多样化。学生管理人员要充分借助于先进的通讯媒体,灵活机动地掌握先进的工具和手段,通过网络平台、手机平台等,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和联系,在一个相对不受约束的虚拟空间中聆听学生最真实的声音,努力实现对学生的无缝关怀和关注,引导学生个性健康发展,正确处理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辩证关系,教会学生学会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做事相统一。
第三学校要加大投入,尽力发掘整合学校优秀的文化资源,并加以提炼和充实完善并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多样的方式在学生中加以推广和普及,通过认真办好学院的广播,橱窗,刊物等教育阵地积极弘扬主流文化,向广大学生传递正能量;同时指导学生积极参与或创建学生自我管理的组织、团队、协会、兴趣小组等并定期组织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丰富活跃学校文化,为学生提供展示才能、风貌的空间和平台,真正能让其张扬个性,释放亮点,燃烧激情,从中认识自己潜在的能力价值。
3.管理目标的创新——变被动管理为自我管理
一是要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传统的管理模式下,学生处于完全的从属和被动地位,对老师言听计从,缺失了自己的思想和想法,很难充分激发出学生的主动性及创造性,老师填鸭式的教育和管理,不但没有收到良好的管理效果,甚至还让学生有很多的反感和反抗,因而学生管理工作经常出现监管不到位和管理滞后的现象,甚至在学生出了问题才强化管理,无法避免的形成了教师与学生的对立情绪。学生若能主动参与管理,即自我管理,将在很大程度上动摇其从属和被动地位,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仅把自己看作是受安排、挨管理的被动求学者,达到他们“跳出自身”管自己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能增强学生的自我约束、自我管制能力,使他们在学习知识技能的同时锻炼了自己,既学到了“立业之本”,又学会了“做人之道”,主体意识和责任感也明显增强,为日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是修改针对学生的总体素质评价体系。评价学生的方式要不断进行改革,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不仅要关注他的学业成绩,更应该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努力做到科学公正、宽严适度,真正把一个学生的全面整体素质作为衡量的最终结果,要鼓励学生各项才能的激发,为学生的发展创设轻松的环境和氛围,中职学校尤其要注重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更应看重学生实践和动手能力的提升。
4.管理内容的创新——在学生管理的全过程渗透德育教育
一是新生入学教育。对新生进行初步的专业思想、集体主义、组织纪律性教育,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初步熟知学校及专业的相关情况,努力形成自己的学习目标和追求,明确学院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理应遵守的行为和准则;
二是学习中的养成教育。努力挖掘文化课和专业课程内在的德育内容,通过多种丰富多彩的方式和手段,结合课堂知识的传授以及课外活动,反复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教育,在学校学习的两年时间内,要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学与德的提升;
三是实习期的自我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劳动观念、职业意识、敬业精神、职业纪律、职业责任感及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能力。通过亲身体验未来将要从事的专业工作,让学生自觉进行相关的职业道德、职业规范、反污染、拒腐蚀的学习,并在实习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职业行为和习惯;
四是毕业前的职业观教育。通过职业辅导或相关的职业规划课程,采取集中讲授与个别交流的方式,与学生深入交流实习心得,分析就业环境,指导学生勇于面对现实,直面就业竞争并能实事求是的认识和评价自己,做好由学生到职场人员的思想准备;
五是就业后的跟踪教育。通过建立起毕业生跟踪长效机制,及时跟踪了解学生的工作情况及专业动态,并给予学生相关专业及业务上的联系和指导,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工作,同时通过信息反馈获取企业及专业供需状况,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朱萍.关于加强高职学生管理的几点思考[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