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互联网团队管理制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 “互联网+” 校园建设思考 对策
随着我国现代化的不断发展,我国大多数人共同受到了信息科技的洗礼,所以在科技进步的今天,“互联网+”时代给予了我们不同方面的体验,同时校园的建设也朝着数字化校园发展,建设更好更便捷的校园,为教生提供更多的资源帮助。但由于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工作也存在着较大的安全漏洞或是遭遇病毒,使得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校园信息校园信息的信息外泄,对于数字化校园存在明显的问题。所以我们要对“互联网+”视野下的数字化校园有所关注。
1 数字化校园的意义
在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为人们在生产生活中获取信息、了解情况提供更快捷、更准确而发明发现更好的消息网络工具――“互联网+”。“互联网+”作为新时代的标志,它的出现拓宽了校园信息工作渠道,丰富了工作手段。同时承载着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为校园的提供便利,使得学校可以更好的培养创新型人才。
2 建设数字化校园中存在的问题
2.1 管理手段落后,缺乏安全意识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部分教育者对于“互联网+”的认识不足,认为建设数字化校园只不过是一个形式;而且有些教育者缺乏责任意识,缺乏能力,同时对必要的校园信息安全管理知识不能充分掌握。很多学校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而没有聘请或者培养专业人员来管理数字化校园。有些学校相关人员的网络使用存在问题,使得学校相关网络会被病毒入侵或者信息泄露,造成数字化校园感染病毒,使得校园信息私人信息外泄被不良分子利用来进行违法犯罪活动,使得师生及其家庭的财产安全存在问题。
2.2 对建设工作不能有效落实
在建设管理方面,虽然数字化校园的规章制度缺乏执行力度,但在实际应用中,这些规章制度成了摆设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有的数字化校园将安全的建设活动当做一种例行形式,不将资金投入于校园“互联网+”方面的建设,使得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缺陷;有些数字化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没有具体人员负责。
3 优化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相关对策
3.1 信息网络队伍专业化
借鉴有用的经验,学校要组织一支专业化的检查团队,常年由此团队负责数字化校园中的安全检查,这种做法使得团队成员的经验非常丰富,对于校园网络中的安全问题及其隐患有所了解,并能运用“互联网+”及时反馈到相关部门及其个人,用“互联网+”的功能来强化数字化校园的建设,有助于提高信息网络的水平和效率,也有助于控制成本。同时数字化校园可以进行适当培训,走专业化道路。如今科技的快速发展,在数字化校园管理应该适应社会发展现状,要在各校园单位配置一名专业“互联网+”管理员或是每月举办关于“互联网+”的培训讲堂等措施,通过此类手段来来提升管理人员及其教师及其校园职工的专业技能,使得数学化校园更好的为师生服务。
3.2 完善管理制度
数字化校园管理工作的好坏存在多方面的因素,管理工作人员对“互联网+”的认识、数字化校园的防御系统等多种因素。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可以通过这些因素来开展管理工作,将安全意识融入到数字化校园工作人员的日常生活、工作当中,以达到安全意识时刻牢记于心的目的。同时,数字化校园的管理工作要持续化,不然短期的管理对于数字化校园建设收效甚微。所以我们可以结合以下两点进行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一是要持m关注数字化校园的安全工作,做好相关管理人员的思想引导和工作,不可一味求快而不注意质量,要循序渐进,保质保量。二是要制定相关的数字化校园工作的管理制度,把管理制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从而提高数字化校园的利用效果,使得校园的工作人员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方面与管理方面的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有效的帮助。
3.3 探索前沿技术
当今的社会还在不断进步,科学技术在我们生活中不断更新我们的观念。在“互联网+的”视野下,我国经济有了进一步飞跃,与此同时,随着“校园大数据”和“互联网+”的兴起,使得数字化校园越来越便捷,它在学校相关部门中的运用日益频繁,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数字化校园“互联网+”在服务教职工与学生的过程中,我们对数字化校园的要求是不断地变化,这就要求数字化校园“互联网+”的对技术也要保持持续发展,与时俱进,力求创新,使得数字化校园的安全性能有较大的提高。同时只有积极探索前沿技术,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才能满足教职工与学生不断增长的需求,从而提高输出社会人才的质量。
4 总结
总之,对于教育来说,数字化校园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数字化校园的安全问题要引起重视,这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展开、进行、完成密切相关。为做好数字化校园工作建设,来进一步提高校园的网络信息管理工作以及提供更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使得师生的教学模式有了新的改革创新,有利于开展多媒体技术相关的教学方式,使得师生共同进步,所以我们必须加强对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从而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提供更多高质量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黄艳梅,廖银花.大数据时代高校智慧校园服务平台建设思考[J].山东工业技术,2017(07):144-145.
[2]伍辉,李珈.互联网+时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思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6(16):49-50.
[3]赵安新,廖晓群.“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校园建设思考及对策[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1):74-76.
[4]马海庆.数字化校园建设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探究[J].科技传播,2015(05).
[5]陈志成.以大数据为核心的智慧校园信息化构建分析[J].信息系统工程,2017(02).
作者简介
严剑炜(1982-),男,贵州省水城县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昆明医科大学工程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校园。
李璐(1981-),女,河南省南阳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现为云南大学滇池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政治经济学。
作者单位
执业机构名称 腾讯公司
团队成员人数 55人
团队建立时间 2012年
“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犹如这句古老的谚语所描述的模样,随着今日互联网产品的快速迭代和互联网企业的快速成长,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复杂的法律问题。而在这些问题面前,腾讯公司的知识产权法务团队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不仅仅只是在这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更是在这枷锁中“带着脚镣在跳舞”。
在此情况下,腾讯知识产权法务团队结合互联网行业发展的趋势,根据公司发展的需求不断调整着自身知识产权法务的管理策略,并将这种变化和发展一步步深入到公司的各个层面。
知识产权法律工作是极具专业性、挑战性的工作,腾讯知识产权法务的专利、商标、版权、域名等团队分工合作,相互配合。作为腾讯公司知识产权管理来讲,每个知识产权法律框架下细分专业方向的法律领域均需要较长的知识学习与经验积累,知识产权法务管理者更需要的是在行业发展方向与公司发展策略之间进行综合管理,充分的磨合是团队不断成长与成熟的关键。同时,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既懂与知识产权各分支领域相关背景知识又懂法律的复合型的人才极为缺乏,腾讯知识产权法务团队非常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与选拔,一方面积极引入高质量的人才队伍,但同时更加注重自己团队的培养锻炼,通过案例实践、内部培训、法律研究等方式,打造了一支执行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抗压能力强的高素质知识产权法务团队。
随着腾讯国际化的步伐,公司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不仅仅涉及国内,更延伸到海外众多区域,目前,腾讯知识产权法务团队在国内外的商标、域名、专利、版权布局累积已达3万多件。
腾讯公司知识产权法务团队贴近业务实践,全方位支持业务团队的知识产权运营,与业务团队一起设置知识产权保护策略。根据业务部门的需求,知识产权法务团队特别建立了细分的接口小组,建立了全面的知识产权风险防控体系。同时,知识产权法务团队在公司购买外部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时,高度重视与对方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深入合作,例如在商标、版权的维权和管理方面,知识产权法务团队通过切实有效的工作作风,向合作伙伴展现出了腾讯对知识产权价值实现的高度重视。腾讯公司知识产权法务团队先后于2010、2011、2013年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专利金奖、商标金奖、版权金奖。
一股带有强烈时尚气息的互联网思维理论席卷而过,将索尼、诺基亚、通用汽车的生生死死与管理挂起钩来,将谷歌神一样的企业以及中国传奇般的互联网新兴企业没有KPI敬奉到神坛,甚至把百年以来的经典管理理论和原则否定得一钱不值。
尤为突出的就是绩效管理,时尚的互联网理论家经常把索尼、诺基亚的失败,挂靠在“繁琐的量化考核,繁杂的管理制度、远离实业经历、夸夸奇谈、搬运数字”的管理弊病上。反过来说,当一个企业有了几万人,就不能用一张白纸管理如此大的恐龙。
结论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绩效考核继续存在,不过也在产生一些新的变化。
不要被现象和时尚的理论蒙蔽了双眼——谷歌没有KPI,但是谷歌有一个OKR的先进工具,这个来源于英特尔的制度,从谷歌诞生后一年一直沿用到今天。主要核心是:目标和主要成果(Objecitves and Key Results)。每一个员工设定自己的目标(Objectives),设定一系列的主要结果(Key Results)。
此工具一句话概括就是:“为确保达成企业目标的关键结果分解与实施”,其来源于德鲁克在1950年代提出的“目标管理”理论。
德鲁克的目标管理理念相信:企业在任何时刻都可以选择”终极目标“作为企业目标,剩下的只是分解目标、进程控制和组织资源。OKR也不例外,无论企业的目标有多么高远或者现实,都是在具体企业和具体市场中来实现。
谷歌创投的约翰杜尔(John Doerr)所提出的OKR内部员工考核制度是一个强大、简单、明了的员工考核制度,目前风行于互联网行业和硅谷企业,符合互联网企业快速、速度的特征,在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下,对于提高灵活度和管理的灰度具有强大的自我进化的自适应性。
每个谷歌的员工、团队或项目都会自主地提出自己的OKR,制定大目标之后,所有的团队成员分解成子目标,并设置优先级,了解到主要和关键任务。
在每个季度结束之后,同事之间需要进行相互评价。评分高低并不与薪酬或晋升直接挂钩,而更多的是给员工一个反思的机会,权衡自己的工作是否偏离了当初的目标。
所以,在高自由度的谷歌,这种方式能够保证员工相互协作,共同向着一致的标杆直跑。OKR没有KPI那么具体的考核数字,所以不会产生巨大的压力;目标的设定也并非是自上而下的,而是由团队自行设定,减少了流于形式的情况;同时,相对于KPI的高执行性而言,OKR具有高度的灵活性,主要是鼓励员工运用创造性的方法达到目标。
因此,和纯粹的管理理论不同,谷歌的OKR对分解和控制的办法进行具体化,而且更加顺应了扁平化管理的大潮流。对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而言,OKR的方法更具有灵活性。
在谷歌设定一个企业目标之后,每个细分的目标都分解为少数几项关键结果(不超过5个)。正是因为这些关键结果的达成,使得目标能够可靠达成。例如针对“新增600个新客户”这个目标,可以分解的关键结果包括:投入广告费100元,带来20新访客,转化3个客户,拜访客户150家,推介客户介绍客户的优惠活动,带来15个新客户。
在时尚理论家推崇传奇的小米公司没有KPI,并把没有KPI视为新的经典理论,其实小米公司是有KPI的,并非是以财务指标,如销售额等作为目标和考核指标;鼓励员工以客户为中心,客户对产品体验满意度就是指标,如手机维修1小时完成,配送速度在2天之内,客户接通率为80%。
一个传统的企业,如果能够借助移动互联网,与消费群体扩大更多的接触面,从产品开发到、从销售到改进,形成一个消费者参与的闭环,将绩效的考核面向于消费者的话,能够很成功的扩大消费者的体验面,从实体产品上升到服务产品,从服务产品提升到体验产品,从盈利导向改变到成长导向。
关键词:新常态;企业;轻型化组织体系
当前,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企业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企业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自身变革,抓住新一轮对内对外机遇,直面颠覆性挑战,是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重大课题。对于面临巨大挑战的企业来说,加快改革进程,提升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重构商业模式,优化内部管理模式,整合外部资源,实施轻型化项目管理,可以提升市场竞争能力,并实现更高的运营效率。
一、轻型化组织体系特点及成功案例
(一)轻型化组织体系特点
轻型化组织体系关键在于一个“轻”字,如表1所示,以更少的资本消耗、更集约的经营方式、更灵巧的应变能力,轻身急进,激发活力,降低风险,实现更高效的发展和更丰厚的盈利。
1.轻资产的运营模式
轻资产的运营模式,要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紧紧抓住自己的核心业务,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通过专业化经营,凸显自身特色和品牌,用有限资产获取最大收益,打造具有系统化竞争优势、高效运转的轻型化业务体系,实现企业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
2.轻型的管理层级
厘清部门职责边界、整合相关职能,最大限度地压缩管理层级,减少中间环节,提高运营效率。根据企业的业务特性,组建专业团队直接精耕细种,业务全覆盖,做实利润中心。
3.轻架构、简流程
为企业的组织体系做减法,根据企业的客户分类、产品和渠道等维度整合设置相关部门,实施团队化作业模式,管理流程从具体事项的审批管理者向规则、程序、准入的管理者转型,进一步改善业务部门对市场一线的响应效率,同时改进客户体验,提升服务效率。
(二)轻型化组织体系应用的成功案例
海尔、万达、法国电信公司Free、苹果、谷歌、Facebook企业等都是轻型化组织体系的践行者。这些企业共同特点体现在与商业环境的发展同步,不断变革与创新,迅速适应变化,并建立相应的轻型化组织体系。
1.海尔
张瑞敏认为,轻型化组织体系是海尔向互联网经营转型的及时雨和助推器。员工去“领导”中心,人人成为创客。雷神团队、空气盒子团队成为海尔创业平台的自主创业者:用户去“企业”中心,成为体验主导。海尔以ZBB(零机预算)为实现轻型化组织体系的主要工具,目前已在尝试无人车间。海尔通过平台化实现了轻型化管理模式一车、店、库房等都来自社会资源。
2.万达集团
面对新型商业、电商冲击、人力和租赁成本高等多方面的冲击,万达集团决定“去房地产化”,走“轻资产模式”,重点发展商业、文化产业、金融产业和电子商务产业,投入170多亿元先后并购了快钱、澳大利亚HOYTS院线、入股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同程旅游金融和互联网企业,显示出战略洞察力和执行力。
3.法国电信公司FREE
法国电信公司Free革新商业模式,灵活而不按常理出牌,技术过硬,Free建立了用户网络社区,用户可自行创建与其产品有关的网站。同时,该社区组织各类活动来提升人气,比如讨论网络社区发展的年度聚会,概念店的设立等。公司创始人兼CEO尼尔参与到与渠道及平台用户的讨论中,同时与新闻媒体建立了长期的互动关系。
二、企业组织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多数企业的组织体系对照轻型化组织体系来看,是传统的层级思维,仍存在一些弊端。
(一)组织灵敏度较差,难以有效激活人力资本和人力市场
企业组织体系的调整应随着战略转型及企业业务的发展而增减,其增设和撤销应根据业务需要而定。目前在部分企业的组织体系中,结构性的问题在内部调剂中难以得到解决,不能有效激活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和人力市场。
(二)组织层级叠加,自我迭代能力较差
新常态下对于企业商业模式的演变、企业的消费群体、企业创新的路径以及内部管理体制都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组织层级叠加,自我迭代能力较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发展。以建筑企业为例,在新常态下,新的设计、新的运营模式、新的渠道等所有一切新思维,必须有新鲜血液持续注入其中,建筑企业也只有跟随时代的脚步,及时总结经验,做好市场调查,在建筑设计、建筑技术、建筑创新理念上多下功夫,自我调整才不会被市场淘汰。
(三)组织边界分明
决策效率相对低下,不能迅速响应市场变化。组织架构固化,部门之间、处室之间边界封闭,加之规模的增大导致机构设置逐步增加,本位主义与部门利益高于整体利益的现象也会自然而然地滋生。很多的决策都需要经过多方部门和相关人员审批,同时,部分企业内部决策往往涉及多个利益相关方,需要妥协各方意见,导致最后的决策往往并不是最优决策,决策链条长,决策效率低下,不能迅速响应市场变化,创新实效性不强。
三、新常态下企业轻型化组织体系思考
随着中国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不断涌现,并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新常态下,挑战和机遇并存,因此企业要多一些辩证思维来看待新问题、新变化。面对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企业应运用互联网+思维改造现有的组织体系,对组织体系进行跨越式、前瞻性的思考和设计,打造轻资产、少层级、简流程的模块化聚散更新的商业生态圈,变身轻型化组织体系,打造创新活力型企业,提升企业运行的效率。
(一)构建轻资产的业务体系,形成风险权重低的资产与业务生态圈
新常态下在企业总体的业务体系布局方面,可根据轻型化的发展趋势和自身的资源禀赋,构建资本消耗少、风险权重低的资产与业务体系。轻资产业务体系是一种以价值为驱动的资本战略,是新常态下企业战略的新结构,通过建立良好的组织体系和系统管理平台,促进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轻资产运营的业务体系可以降低企业资本投入,特别是生产领域内大量固定资产投入,以此提高资本回报率。对于建筑企业来说,项目制管理和业务外包是实现轻资产运营的必要手段,在合理范围内企业的外包程度愈高,也就愈加“身轻如燕”。相反,不进行项目制管理,不懂得外包或外包程度很低的企业是很难成功实施轻资产运营的。科学的质量保证体系和产品验收体制是轻资产运营的质量保证,可以保证企业业务外包的工期和质量要求。
(二)构建轻型化的软性组织
构建轻型化的软性组织,减少管理层级,提升决策科学性。
在企业内部层面,按需设立专业团队,构建轻型化的软性组织,打破部门内设机构的边界,以专业团队的形式承接工作任务,减少部门之间、内设机构之间的沟通成本和时间成本,按需设立团队,弱化企业组织边界、层级关系,建立民主、分享、协作的文化和机制,促进业务协同,使信息、资源等穿越各组织细胞,逐步实现“去中层化”,提升组织运行效率。同时,新常态下应借鉴先进企业经验,机构“瘦身”率先从企业关键部门发力,合理精简内设机构的数量,提升机构设置的专业性,进一步凸显高层推进轻型化组织体系的决心,增加企业内外部对于推进轻型化的组织体系方向和力度的判断与预期。
(三)构建简流程的项目制运营团队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后勤管理;转型
“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并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影响。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在“互联网+”环境下也迎来了深刻变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进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因此新环境下高校应当主动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工具,发挥互联网在后勤中的作用与功能,实现传统后勤管理的现代转型,促进后勤管理标准化、智能化与精细化。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转型必要性
当前随着“数字化校园”深入建设,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成为了高校事业发展的重要部分,“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的转型升级是学校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首先,利用“互联网+”,可实现校园服务管理模式转型升级,进而提升后勤管理质量、效益以及效率,这也是高校后勤工作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应加强对互联网技术应用,实现共建共享,使高校后勤管理系统惠及全体师生。其次,“互联网+”时代,学生与教师的学习生活都已离不开网络,并期望学校能够通过互联网向其提供更为便捷与高效的后勤服务,这也给高校后勤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后勤管理也必须转型升级应对广大师生对后勤服务的新诉求。此外,“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监督体系也更为健全,高校通过互联网构建的后勤满意度评价体系,广大师生可更全面利用互联网系统进行评价,充分发挥民主监督反馈作用,促进后勤管理质量不断提升。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分析
(一)观念制度滞后
目前高校普遍运用了校园一卡通等技术,给师生校园生活带来了一定便利,但总体来看,由于经费、观念以及技术上的问题,校园后勤管理外部开放以及内部整合等仍需进一步加强,其现状已经无法满足高校信息化建设以及个性化服务等需求。并且随着高校扩招,服务对象日渐庞大,而许多高校在应用“互联网+”创新服务管理上仍然显得较为滞后,仅将互联网作为学校新闻通知的平台,网络化、信息化建设观念缺乏,后勤管理信息化建设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同时,高校后勤管理发展是一个动态进程,其需要系统规划以及大量资金投入。但目前整体规划缺乏、资金投入不足等问题也成为了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发展的瓶颈所在,而一些高校由于后勤业务外包,导致后勤管理存在职能模糊、责权不清等问题,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转型发展造成影响。
(二)信息共享欠缺
高校后勤管理服务范围大,涉及面广,部门关联程度高,数据采集点多,因此其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大工程。并且高校后勤工作涉及到科研、教学等各个方面,其信息资源相对较为分散,与各个部门间的关联程度较高,这也更需要学校后勤管理信息资源整合的高效性。而目前高校后勤不同业务间信息分隔以及垄断等现象较为明显,不同部门各自为政,信息化建设缺乏系统规划,部门间沟通不利,信息交流不畅通。这些问题导致后勤管理信息系统无法实现不同子系统间的信息共享,不同业务间关联性受到影响。例如后勤服务系统中修缮管理、餐饮服务以及宿舍管理等都独立存在,不同系统中的信息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共享,导致高校后勤工作中的信息筛选、整合等变得更为繁杂。
(三)平台开发不足
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转型升级必须建立在充分调研与分析的基础之上,而目前一些高校后勤管理中存在软件开发随意性强等问题,由于高校外包信息化建设业务,后勤信息化系统构建中缺乏单位人员参与,所建立起的系统软件同高校师生日常应用相脱节,针对性不强,导致后勤管理信息化转型效用大打折扣。由于技术力量以及硬件设施等诸多因素限制,高校内部信息交流系统以及相关功能拓展也存在一些瓶颈。
(四)专业人才缺乏
“互联网+”给高校后勤部门工作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由于高校管理重心偏移,后勤部门人力资源往往难以引起足够重视,长期以来后勤管理是高校中的薄弱环节,其人才招聘引入门槛较低。而从高校后勤管理工作现状来看,管理服务人员配置不科学、后勤工作人员服务创新能力低、技术水平不足、业务素养差等问题仍大有存在。随着后勤管理信息化的不断发展,高校后勤管理工作转型发展需要大量计算机专业技术人才,这也导致后勤工作更加显得力不从心,后勤管理人才问题进一步凸显。
三、“互联网+”环境下促进高校后勤管理转型的对策
(一)健全管理体系
对于高校后勤管理而言,信息化转型只是一种手段,其根本目标在于为师生服务。“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部门应始终坚持服务、育人宗旨,立足于教育服务,创新理念。其次,高校后勤是非营利性机构,其不产生利润。而在新环境下,虽然后勤管理部门经营自主化与产业化的趋势较为明显,但其作为高校自身管理机构的重要部分,理应得到更多的资金与技术等方面支持。因此高校有关部门应基于师生角度,设身处地关注后勤业务发展情况,加大对后勤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使经费投入常规化,加强信息化建设,更新软硬件设施,提升管理质量。同时,高校应构建后勤工作团队专门负责后勤管理信息化各项业务,积极同从事高校后勤软件开发管理的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完善后勤工作转型的技术储备。此外应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具体应规范各项后勤工作,明确信息共享制度体系,促进形成信息全面、制度一体与结构统一,并且与社会发展与师生需求相适应的管理体系。
(二)促进信息共享
高校后勤工作以主动、热情、高效为宗旨,而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后勤服务管理模式也已无法满足后勤信息化需求。针对当前后勤服务理念方式滞后的现状,高校应进一步加大后勤管理投入力度,构建起服务平台系统框架,并具体结合后勤信息化进程,增添各类信息化模块,同时应注重信息资源整合,将网站、新媒体等系统进行全面融合,实现数据统一,推动“智慧后勤”、“数字后勤”等建设,提升后勤信息流动精确性与即时性。其次,通过各个应用系统的紧密联合,实现高校信息共享与资源共享,同时积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互联网技术为高校后勤管理提供决策支持,以开放互联、协同智能的管理服务系统,促进互联网平台同后勤业务的深入融合。此外,高校也应借用智慧后勤管理服务系统,促进同其他高校间的联动与交流,实现校际间信息资源共享,构建起协调、开放与创新的共同体,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
(三)完善平台建设
“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为适应互联网媒体平台广泛应用的新趋势,应借势而为,建立起多元化服务平台,提升后勤管理效率。如构建数字后勤服务大厅、后勤服务APP等,为广大师生带来更为便捷与高效的服务;开通高校后勤微信公众号,向师生推送各类后勤服务信息,同时融合成绩查询、校园卡查询等,构建评论专区促进工作人员与师生间的互动,将其打造为高校后勤文化之窗以及服务育人的主阵营;不断丰富后勤信息化服务的衍生品,强化市场竞争意识,不断挖掘高校后期服务层次与需求,创新管理理念,有效延伸后勤服务范围,通过后勤服务平台的全面构建,使各方分散信息得到充分整合与利用。此外也可创新平台开发模式,实现后勤服务平台多元化。例如电子科技大学由学校后勤集团以及大学生创业团队联合开发推出的“嘀咚校园”高校O2O平台,其通过多方合作,利用APP实现学费、水电费缴纳、一卡通充值、图书馆查阅、洗衣预约、学生二手市场、物流配送以及就业指导与创业指导等多项功能,为在校师生构建起了全方位的服务系统,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学校后勤集团的“互联网+”发展。
(四)强化人才管理
首先,针对高校后勤岗位用人机制,实行岗位竞聘制度,由普通岗位到领导岗位,全部以公开竞聘的方式招揽人才,提升后勤各部门员工积极主动性,为后勤管理专业化与精细化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复合型人才的引入,构建起专业性更强的管理队伍。其次,高校应经常性组织相关人员参与培训、校际间学习考察等,更新服务理念,提升知识与技能水平;加强与企业合作,由企业委派技术人员前来高校交流培训,组建起高素质管理团队;同时高校后勤部门也有必要将考评与激励机制应用于后勤工作队伍当中,全面激发其工作积极性。此外也应加强对信息管理员的指导与培训,积极组建学生管理团队,对专业管理队伍形成有效补充,同时也可为学生提供锻炼与实践的机会。
四、结论
总而言之,高校后勤管理系统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后勤管理应以互联网思维为基础,紧跟时展步伐,满足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对后勤管理的新需求,创新管理理念与机制、促进信息共享,加强专业队伍建设,推动后勤信息化转型,进而使后勤管理惠及高校全体师生生活,成为广大师生与员工的坚强后盾,促进高校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建勇.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服务管理转型探讨[J].中国领导科学,2017(3):46-49.
[2]姚志刚.“互联网+”时代高校后勤管理转型探讨[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10):88-89.
[3]翟胜霞,王振松.试析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创新[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26.
[4]周士炜.基于移动互联网应用的高校后勤管理信息化解建设探索[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7(3):139-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