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管理学人才培养方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随着管理者层次的提升,管理的艺术主要表现为管理者应对复杂演变的市场环境的识别与反应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和企业自身形态演变过程中展现出来的机会的把握能力和危机的防范能力,因此管理者要有高瞻远瞩的能力、要有洞察能力,要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不断的变革企业的组织结构、政策、技术和方法等,要有变革和创新精神,另外,当企业面临危机时要有处变不惊、化危机为契机的能力。工商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仅包括如何有效的决策,如何计划,如何进行技术操作,还包括如何处理部门之间的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讲是个考验,也是这些应届毕业生在企业是否能够继续生存下去的关键。因此,在校园的学习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实践操作的能力。
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人才素质培养方案
优化课程设置体系。公立高校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一般由专业课、公共基础课和实践课构成。基础课和专业课的比例偏高,实践课所占比例很少,且多流于形式,并没有起到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民办高校的工商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不能照搬公立学校的模式,在课程设置上要强调应用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完善理论课程体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社会对于民办高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生的要求是通才型,因此,在设置课程体系时除了设置必要的专业基础课和公共基础课之外,要灵活的加大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的投入力度。专业选修课可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可以增强学生择业的灵活性,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课程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公共选修课亦可以强化学生的人文素养。另外,要加强外语、计算机操作、社会心理学、体育等教学内容,以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知识素质、人文素质等综合素质。实施个性化教育。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工作岗位是针对企业管理部门的设置。所以应当在强调学生综合管理知识、技能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学生个体在某个专项职能管理上的优势。这要求工商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应当实行“个体兴趣模块”的方式。为此,我们可以结合目前企业管理发展的方向和企业对工商管理技能的要求,考虑设置“项目管理”、“物流管理”、“质量管理”“、经营分析”“、投资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向,这主要是因为目前企业对这类专项人才需求较大,而这种专门人才的培养较少;另外,要在大学的大三以后每学期分别开设两至三门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和选修课程,成立学生的“专业方向兴趣小组”,配备专业教师指导,采取课堂学习和课外自学、理论学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形成倒“T”型的知识结构。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除了必要的理论教学外,要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比重,实践教学环节可由课程实训、综合实训、企业经营沙盘模拟实训、拓展训练、以及通过各种证书的考核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参与热情。由于民办学校的学生入学时成绩较低,很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比较被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应着手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改变学生的被动情绪,使其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中,并且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身上,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式,可以通过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模拟管理、角色扮演、课堂讨论等形式让学生自己去观察、去分析、判断、总结最终得出结论,提升学生课堂的参与热情,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积极性的目的。
作为医学院校,如何建立起一套相对完整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建设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的基本前提,也是设定卓越医生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笔者认为,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来制定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从教的角度可将教学质量评价分为教学素质标准、教学技能标准及教学效果标准3个部分。而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善不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学生有没有养成科学严谨的思维方式,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这些都应列入教学质量评价的范畴。教学质量评价制度的实施要体现一种全过程的评价及管理,从而达到整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2系统规划与设计人才培养方案体系
卓越医生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是要培养一大批高水平医师,培养一批高层次、国际化的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大批农村基层实用型全科医生。要达到上述目标任务,教学设计中如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体系是重中之重。医学院校要树立卓越人才观,按照卓越追求和卓越能力科学严谨地构建学校卓越医师教育培养体系,构成学校对创新教育模式、培养卓越医师、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总思路[3]。具体来说,要对这些问题进行缜密思考和论证:如何切实做到基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共同学习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如何培养医学生尊重生命的职业操守,如何培养医学生解决临床实践问题的能力,如何加强医学生服务基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教育,如何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服务要求优化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及方式,如何增进医学生与基层患者的沟通能力等问题。当然,人才培养方案体系的构建也要具有动态性,即要根据需求对接及反馈情况进行动态化更新。
3构建完善、高效的教学管理体系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的管理组织系统构建、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科学设计、师资队伍的培训与激励、教育经费的分配和使用、教学组织形式的革新、优质教学资源的优化使用、卓越医学人才培养的需求对接、卓越医学人才就业胜任力反馈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对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项目具有基础性、关键性的作用,是确保及提升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质量的基本保障。对于广西这4所医学院校来说,卓越医生教育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之间相互配合是否完善、顺畅、高效,对达成教学工作目标和实现预定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构建完善、高效的卓越医生教育教学管理体系应重视高等教育教学管理的基本程序与手段。
4构建卓越医学人才培养实践平台
关键词:大类招生 经管类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塔里木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25
1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及背景
1.1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内涵
经管类专业按照国家一级或二级学科进行招生,构建“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对学生进行分阶段培养,后期根据学生意愿、成绩、社会需求等情况进行专业分流,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尤其要注意“平台教育”的广度和“模块教育”的深度。
1.2 大类招生培养模式的背景
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教学改革的方向是:加强基础、通识教育和课程综合,这是改革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1]。2011年中国高校在学人数3167万,毛入学率26.9%,规模居世界第一,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例将突破40%。中国的大类招生教学改革始于20世纪90年代,“985工程”和“211工程”等综合实力较强的高等院校首先开始了“大类招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20世纪80年代后期,北京大学率先提出了“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的16字教学改革方针,即在低年级实施通识教育,高年级实施宽口径专业教育,进行本科生学习制度的根本改变。
2 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开放实践”培养模式的改革涉及到从招生到就业的全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
塔里木大学在2011夏季招生时已经开始按照经管大类进行招生宣传和录取工作,目前涉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旅游管理、农林经济管理和财务管理6个汉本专业,三年招生人数共计1095人,以学科大类统一制定教学计划。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改革的核心内容,经管类专业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由公共基础课程平台、学科基础课程平台、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三个层次不同但相互联系、逐层递进的“平台”构成必修课和专业方向课程模块、任意选修课程模块构成选修课的课程体系。
从2013年3月开始,第一批大类招生的经管类学生进入第4学期的学习,按照一、二、三学期综合成绩排名,双向选择,择优分配,进行专业分流。专业班规模最低人数标准25人,最高人数标准40人,不足人数专业按照录取原则调整,分流时间定于第三学期10-12月间进行,各教研室组织进行专业计划、宣传、介绍、指导工作,学生办公室及导师做好指导,组织填报《经济与管理学院专业分流申请表》,最后由学院、系进行分配公示。
按照“开放实践”的要求,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实践教学,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诸如加强实验室建设、开展技能培训、第二课堂活动等。
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是顺利实施以上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目前已经配套推行的教学管理方式包括学分制、导师制和选修制等,此外还构建了专业、课程、教材、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以有效保障教学质量。
3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正负效应分析
自2011年7月至今,塔里木大学经管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已经推行了2年,当中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同时也存在不足之处,在此我们通过对参与此次人才培养方式改革的学生和教师进行了相应调查,对此次改革的正负效应进行了分析。
调查发现,经过一年多的学习,对第一意向专业非常了解和比较了解的学生占66%,了解程度一般的占6%,不太了解和完全不了解的不到30%,说明学生对选专业的了解程度明显提升,专业意向也不再过多的倾向于某一两个专业,专业分流时更加理性和均衡。
经调查发现,经过一年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经济与管理学院大类培养模式比较了解或一般,相对于“专业招生、专业培养”的传统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更受学生青睐。34%的人认为这种培养方式使学生基础更扎实,有利于培养通才,更加适合社会的需求,24%的人认为增大了录取率且有助于缓解一考定终身的问题。通过基础课程的学习,31%的人认为有利于在专业分流中掌握主动权,20%人认为增加了解专业的机会,找到兴趣所在。
在专业分流后的学生管理工作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一般学生对进入大学后第一次组成的班级和寝室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分流后学生以往的人际关系、成绩档案面临重整,学生的班级归属感和学生管理的连续性都面临考验,辅导员制度的效果也大打折扣,这都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在学生心理引导、学生管理工作的衔接等方面需要做更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4 结束语
经济与管理学院提出的“大类培养、专业分流、开放实践”的培养模式作为一种创新型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涉及到招生方式、教学计划、专业分流、学籍管理、毕业生就业、学生教育、院系机构调整和配套管理制度的建立等一系列内容,有些环节比较容易实施,也收到了一定成效,如“平台+模块”的课程设置;而有些环节则较难实施,甚至成效并不明显,如后期的专业分流如何实现各专业之间合理的结构性分布,教学课程的合理衔接等。
参考文献:
[1]万爱莲.我国高校大类招生政策的背景、趋势与应注意问题[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09,26(4):93-94.
[2]李斌,罗赣红.高校大类招生:精英教育的一种推进模式[J].大学教育科学,2012,(5):11-16.
[3]田昊,谢昆青,林思聪等.北京大学电子信息学科大类招生的实践与反思[J].高等理科教育,2011,(6):35-43.
作者简介:王晶(1982-),女,管理学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旅游经济,塔里木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新疆阿拉尔 843300
关键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职业能力本位;金融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63-02
民办教育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的补充,是促进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支新生力量。受自身因素的影响,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自创办以来,一直没有摆脱生存危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多为“三本”院校,其生源质量较差,办学基础条件也较为薄弱,如果刻意模仿公办本科院校办学特色和发展战略,将会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只有发挥自身优势,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有针对性地采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策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变革与创新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无疑成为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取得竞争优势的有效途径。按照“精专业、强素质、重技能、求创新”的指导思想,黑龙江财经学院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对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变革与创新。
一、明确金融学专业职业能力的内涵与定位
金融学专业职业能力是指从事金融职业的工作者应具备的,在实践工作中所展示出来的基本能力和综合能力的体现,以理论知识为支撑具有的职业操作技能,同时兼顾职业道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心理素质和智力的提高[1]。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理念更侧重于创新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其中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目标。黑龙江财经学院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学人才教育观强调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基层一线金融机构业务人才为主要目标。民办应用型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相比虽然都是培养基层一线所需要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但培养的人才职责分工有所不同。高职主要培养侧重技术应用型人才,如:高级技术工人等。民办应用型本科主要培养第一线需要的能施工、会设计、具有一定管理素质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专业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为本位将职业能力的训练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协作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等有效结合,加深学生对所学专业职业从业要求的认识,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综合素质[2]。因此根据金融学专业主要从事岗位对人才能力的要求,通过与金融机构用人单位沟通,黑龙江财经学院将金融学专业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划分为金融从业基本能力、金融专业核心能力、金融专业岗位特定能力和金融专业职业拓展能力[3]。基本能力培养包括具有自学能力、能够学习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表达能力、写作能力、抗挫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职业道德;核心能力包括掌握从事金融业务应具有外语能力、计算机操作、数理统计分析能力、熟悉金融相关法律法规等;岗位特定能力包括客户管理、服务营销、理财、会计、结算、证券实务操作能力,保险实务操作能力,信贷实务操作能力;职业拓展能力包括适应环境的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
二、变革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
黑龙江财经学院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创新与变革时,提出了“五个围绕”的理念,即围绕金融人才需求确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明确职业岗位能力,围绕职业岗位能力设定教学内容,围绕教学内容构建课程体系,围绕课程体系选择教学模式和方法。金融专业以“基础理论够用、专业知识适用、重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适应银行、证券、保险、投资等金融机构人才需求,提供基层金融机构一线高级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4]。在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设计中,一方面要坚持“重视基础教育、拓宽知识面、强化能力培养、提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另一方面,以满足金融人才需求为出发点,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重视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按就业性质设计系列专业方向,制定切实可行、系统、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坚持整体优化原则,拓宽专业口径,加强与会计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管理学专业等融合,扩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之间的比例,增加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模式为“平台+模块式”,包括四个平台: 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能力教育平台。五个模块包括:公共基础课学习、专业主干课、职业资格认证、职业技能实践、素质拓展。
三、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专业课程体系
黑龙江财经学院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以就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向,把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作为重点,将职业能力培养作为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积极推进金融学专业课程体系变革与创新[5]。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相统一,设计合理的教学体系。在课程设置上,一方面注重广度和深度,适合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另一方面注重以市场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的综合化的模块化的专业课程体系,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
1.根据课程之间的衔接性和均衡性,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出发点,调整一部分专业核心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开课时间,与基础课平行开设,将理论课与实训课同时进行。如“证券投资学”为证券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必考内容,原来一直在大三才开课,但是许多学生在大二已经开始准备考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因此提前开这门专业核心课,对学生通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将会很大帮助。
2.职业资格证嵌入式教学课程体系设置。根据理财规划师、证券从业资格证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证考试设置相关专业课程,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考试通过率,另一方面,让学生在校园里就可以掌握相应岗位应具有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就可胜任相应的岗位,实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人才需求零距离。在鼓励学生考取相关金融专业资格证的同时,多涉猎一下经管类其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拓宽学生未来择业的方向。
3.注重相关专业交叉学科的课程设置,增加选修
课。金融学专业原有课程设置仅注重本专业的相关课程设置,忽视了一些交叉学科的专业课设置。为了增加学生知识面,通过增加一些选修课来予以弥补,如可以增加会计学专业、贸易经济学、计算机等专业课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提高其学习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了通专相结合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目标。
四、创新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和方法
针对金融学专业大多数课程实践性较强,业务性操作性较强的特点,黑龙江财经学院一方面鼓励教师在教授过程中积极开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启发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和研讨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能力相统一,提高其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鼓励教师考取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教师个人实践业务操作水平。通过教师讲课大赛、微课竞赛等方式促进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并通过金融知识竞赛等方式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根据不同时期教学工作的需要,有计划地聘请知名金融机构的实务工作人员和管理者来校授课,讲解金融行业具体业务工作流程和金融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增长学生相关就业岗位知识和经验。积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方法,同时通过第二课堂和校内外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特长和职业技能。
五、完善以职业能力为本位的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黑龙江财经学院金融专业实践教学主要分两方面内容,一是理论课程中实践教学部分,还有就是金融专业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目前专门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健全,但是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仍然比较薄弱。原有的人才培养方案一味将每门理论课中的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固定为4:6,不考虑课程的实际情况,导致实际教学中实践教学部分无法完成,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因此应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和加强实习基地建设,使学生边学习、边实习、边动手操作,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相统一,采用多种有效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旭轩.应用型本科院校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3,(2).
[2]王东升.基层复合型金融人才需求与培养探析[J].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9,(1).
[3]郝家龙,姜恒.应用型本科教学实践模式初探[J].山西
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2,(1).
[4]王瀛.基于职业能力本位的金融风险管理人才培养[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7).
关键词:高校;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开办管理科学专业,结合当前的市场需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方向,将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对专业进行科学设置、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对专业结构进行不断调整,构建出了独具特色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本文针对××学院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一、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向
××学院的管理科学专业在创办以来,学院领域部门给与了较高的重视,对该专业的教学方法和管理思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规划,对国内外目前管理科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市场需求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方向,充分发挥了学校教学资源的能力和优势,各项管理工作需要建立在认真贯彻教育部培养目标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阶段学院的师资状况、办学成果和办学质量等因素,突出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明确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向,加大对职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力度,使管理科学专业能够在××学院树立自己的竞争地位[1]。
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对专业的受教育者提供合理的培养结构和培养方案,将专业教育观念和专业教育思想融入到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去,展现出管理科学专业在高校的办学特色。在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后,按照人才培养模式理念,进行专业人才培养。在制定出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后,就可以设置出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教学方法、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学院的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将“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铸特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要目标,以专业建设为基础,以培养复合型管理人才质量为核心,为地方经济整合提供了优势,构建出了以“H”型为纽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与其他学院进行强强联合的形式,构建了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地区中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2]。
三、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学院在进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时,将转变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观念和思想为目标,结合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发展需求,对学校的管理科学专业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行改革,以确保培养人才目标的顺利实现。同时,还会结合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学院人才的具体情况,对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进行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创新,在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实施的过程中,严格贯彻“三个结合”,即个性发展与共性提高结合、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课堂教学和实际教学相结合。同时,还需要加大对企业、政府部门进行合作,构建校校、校正合作新型联合培养机制,充分借助其他部门优势,来进行管理科学专业人才培养,共同进行研究课题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制定出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质量管理课程、公共基础课程及学科课程,确保课程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建设工作的高效开展。专业培养方案需要以“H”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要指导思想,促进管理科学应用的深刻改革,确保了管理科学人才具有较强的应用性特点,将“提高素质、能力培养、强化实践和拓宽基础”作为管理科学专业人才主要的培养思路,促进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升对人才的培养力度,打造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机械设计基础、设置机械制图、机械制造基础、CAD工程技术课程模块等内容。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需要构建互换性、标准化、质量管理学及测量技术等质量管理课程模块,确保特色化教学工作的顺利实施。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给管理科学专业的人才提供了生产实习、金工实习、毕业实习和ISO9000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模块,为学生提供了大量实践动手的机会,对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具有重要作用[3]。
四、结论
综上所述,××学院为了办好管理科学专业,有必要结合当前社会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向及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管理科学专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构建适合学校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人才培养模式的独特性。本文以××学院管理科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明确了管理专业人才的主要发展方向,突出了教学的优势,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模式。通过本文的叙述,希望能够给其他学院管理科学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洪,杨琴.应用型地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以地理科学为例[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5,(01):17-20+36.
[2]张霞.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吉首大学工商管理国家特色专业建设为例[J].高教论坛,2014,(08):60-6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