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微企业预算管理办法

小微企业预算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微企业预算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微企业预算管理办法

小微企业预算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面对着高速增长的科技经费投入,如何有效地加强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是上海面临的重要工作任务,“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被列为2015年上海市委唯一的重点调研课题。市委、市府始终关注本市科技创新工作,不断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并按照法定增长要求安排财政科技支出,为全面增强上海自主创新能力提供资金保障。面对高速增长的科技经费投入,如何有效地加强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的研究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为背景,在总结相关审计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上海市市级层面财政科技资金分配和使用管理的薄弱环节和主要问题,探索构建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新方法和新路径,以期为强化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提高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规陛、有效性,提供有益借鉴。

2013年,上海市财政科技支出为257.7亿元,较2012年增长5.01%。在确保法定增长的基础上,近年来上海市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规模保持稳定,2011年全市科技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5.6%,2012年比重为5.87%,2013年比重为5.69%,且2011年、2012年、2013年本市财政科技支出占GDP的比重均超过1%。在“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战略指引下,财政对科技资金的投入呈现高速增长趋势,一批原创性世界级科研成果涌现,科学技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然而,在科技资金使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尤其是科研经费浪费流失事件不断曝光,扰乱了正常的科研活动秩序。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的现状

(一)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

科技资金管理机制是保障科技投入、切实发挥效益的重要环节。近年来,上海市建立和完善了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制度,相继出台了《上海市国家级重要科研设施和基地建设的配套支持试行办法》《关于改革和完善市级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上海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专项发展资金使用和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文件,在规范财政科技资金的管理和使用,保障科技创新综合环境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创新集群培育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

要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就必须优化财政科技资金投入机制。2011年,上海市对市级财政科技投入机制进行了改革和完善。一是设立全市性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库”,将相关信息纳入项目库统一管理,探索建立多渠道、市场化的项目发现机制。二是根据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目标和项目库的情况,统筹安排年度预算,集中财力支持重大科技项目。三是上海市财政局、市科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共同搭建市级财政科技投入管理平台,建立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的会审机制。四是探索从原来:单一的经费拨款方式向事前资助、事中跟投、事后补偿、政府奖励等多种投入方式转变。通过采取多种投入方式,鼓励投贷联动、融资担保、股权投资、科技保险等各类支持科技产业发展的金融创新,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激发了全社会参与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财政科技资金的杠杆作用。

(三)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管理机制

加强了对财政科技资金的监督绩效管理,以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一是建立包括审计、财政、科技等部门和社会中介机构在内的监督体系。开展绩效目标编制,绩效跟踪评价,绩效自评价、后评价等试点工作,并委托社会中介机构审计市级科技专项资金,以评估促管理、以评估提效能。二是按照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继续推进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信息公开。2012年公开的59项专项资金中,有7项为科技专项资金。同时,进一步细化市级政府预决算科技支出的公开内容,2012年市级公共财政支出决算表中,科技支出科目细化公开到“项”级。

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财政科技资金分配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资金分配链与科技创新链需进一步衔接。上海市财政科技资金的分配主要集中在科委、发展改革委、经济信息化委、财政局等部门。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科技创新环节虽均有不同部门设立专项资金加以支持,但不同研发阶段项目衔接机制仍不够完善。如何将资金分配链与科技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本市当前财政科技资金分配过程中需进一步寻求良策的问题。

2.项目统筹协调机制需进一步优化。财政科技资金分散管理的体制符合当前实际,但在分散管理基础上的各部门之间统筹协调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市级财政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投入管理平台”还需进一步全部涵盖政府各部门在该领域的投入资金。还需进一步优化政府部门科技资金分配的体制机制,提高财政科技投入效率,这是当前本市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财政科技资金使用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人员经费投入相对不足。通过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审计了解到,目前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过于强调和集中于硬件方面,对于人员方面的软投入支持相对较弱。如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反映,获取科研成果主要依靠大量的智力付出,但目前科技人员经费标准偏低,难以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吸引高端人才。又比如部分企业提出,政府科技专项资金大多数被要求用于设备采购等硬件方面,造成一方面企业对科技人员的激励远远不够,另一方面为满足硬性指标而重复购置设备,浪费公共财政资金。

2.项目预算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目前科研专项经费多采用项目管理模式,项目承担单位及主管部门“重项目申报、轻资金监管”的现象仍普遍存在。执行中存在未按规定单独核算、超预算支出,中央财政资金及地方配套资金的预算执行率偏低一课题个别支出不符合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等问题。在资金拨付方面,有的单位反映,在研究计划获得批准立项后,由于项目立项合同未签,资金未到位但却要求项目单位做中期检查和项目进展情况汇报。

3.资金的使用缺少适度的灵活性。科技资金使用有其特殊性,项目实施期间科技趋势、市场环境等都会发生变数。限于预算调整条件和程序要求比较高,项目单位如按照原计划执行,资金使用虽然符合现有预算管理制度,但从创新角度而言并未发挥最好的效益。

(三)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方面的问题及原因

1.考核机制对企业科技创新的激励度需要加强。在传统的业务指标评价体系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关注点多集中在利润及资产保值增值方面,对关系企业长期发展科技创新的考核不够突出。由于科技创新是一个高风险的领域,企业高层管理者特别是国有企业管理者对科技创新投入的激励机制尚未真正形成。

2.税收优惠政策应进一步发挥效应。现行企业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存在范围较小、门槛较高的问题,制约了政策效应的进一步发挥。如现行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的范围较窄,对鼓励人才创新、创业和企业吸引、激励人才的税收优惠政策相对不多。

3.小微企业获得政府支持难度较大。小微型企业虽在科技活动方面表现较突出,但由于缺少固定资产投资、产值偏低等因素,融资较困难,获得的政府科技资金难度较大。

(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各创新主体的协同性仍需提高。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由于在自身定位、创新能力,以及文化理念上的差异,各机构和机构内部难以打破“围墙”,开放性不足,阻碍了各创新主体之间的有效协同,研发优势没有很好地转化为产业优势,存在“脱臼”现象。此外,政府部门对科技成果的应用、推广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影响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2.成果转化的配套支持尚需加强。成果转化与产业、财税、金融等相关政策密切相关,但在推进成果转化过程中,产业、财税、金融与科技等领域和部门的系统协同性不够,不少创新成果缺乏有关部门的关注和后续支持投入,最终未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如目前财政资金投入支持成熟技术、项目较多,但对创新中试环节、产业化前期的项目投入力度不足。

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机制的路径选择

(一)进一步完善财政科技资金管理体制

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宏观统筹和部署,理顺各部委科技资源配置的职责,根据职责分工,科学界定职权范围。完善中央与地方之间、科技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更加注重跨部门的工作联动,各条线既要分工负责又要建立有效的接口,依据科技创新链,形成有机衔接的资金链,打通科技和经济转移转化的通道。要加强战略规划和前瞻布局,集中力量推进科技创新,更加注重聚焦重点项目投入和项目好中选优,打造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优势的产业链体系。

(二)进一步规范财政科技资金项目使用制度

一是加大财政科技资金对人员的投入力度,提高人员经费在财政科技项目总支出的比重,最大限度调动科技人才创新积极性,完善人才发展的激励保障机制。二是中央财政专项资金不宜要求所有项目地方必须配套,应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分类进行管理。三是要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面对快速发展、变化的科技形势和市场需求,建议能够给予项目承担单位一定的自主权,允许其在目标先进的前提下调整资金用途。

(三)进一步健全财政科技资金监管体系

加强科研经费的监管力度,加快构建上下联动、内外结合的监管体系,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关的科技资金监督管理办法,明确中央、地方和承担单位各自的经费监管职责。提升科研项目预算编制水平,规范资金过程监管、强化财务验收,对科技资金进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等创新链中的不同环节和不同主体的财政投入需求,要进行针对性的研究,建立和完善适应科学研究发展规律和科技活动特点的科技经费管理制度。

(四)进一步确立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研发中心,加强硼发队伍和研发机构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为企业创造市场开放、政策明晰的外部发展条件,不断激发企业创新的内生动力。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对企业创新的支持,完善国有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等指标在国企负责人任期考核评价中的权重。

(五)进一步营造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的政策环境

小微企业预算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一、内部工作

1、做好全行的费用审核及报账工作。

作为非盈利部门,合理控制成本,有效的发挥企业内部监督职能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上半年根据我行的费用管理制度,对全行的费用报销进行严格处理,认真审核每一张凭证,根据金额大小而定,是现金支付或者银行转账,以降低资金风险;对报销凭证手续不全的及时督促整改,做好费用流程审批的审核,根据行内规定及预算管理,严格控制各类费用支出,保证资金稳健运营。

2、做好财务经营数据分析工作

做好日常及月度、季度、年度财务报表分析工作,具体分析我行资产负债情况、董事会及中原银行目标完成情况、及时预警各项监管指标、与县域及中原系九家金融机构对比情况、分析各支行经营目标完成情况等,通过财务数据分析,正确体现我行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揭示未来经营风险点,检查我行预算完成情况,考核经营管理人员的业绩,为建立健全合理的激励机制提供帮助。

3、2019年度预算表编制

根据全行2018年实际经营情况与2018年预算的差异分析,结合19年全行经营计划和发展目标的制定,深化对2019年全行预算管理的认识,按进度测算目标任务利率及利息收入支出情况,预计业务及管理费用的支出及全年完成情况,提高预算管理水平,提高对2019年经营目标预算数字的编制的质量。

二、人民银行相关工作

1、人民银行调统科数据大集中监管报表报送及年度统计检查工作

认真贯彻人行制定的统计管理办法及各项统计制度,准确收集、汇总、整理统计数据及资料及时报送,在有问题的情况下,尽快反馈纠正,确保基础数据真实、准确,多与人行统计负责人沟通,提高我行统计质量。配合人民银行统计检查组进行统计工作现场检查,按要求整理2019年度统计检查所需要的数据,积极配合,认真听取人民银行检查人员的意见及建议,对我行统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及时整改,使得本年度统计检查工作圆满结束

2、人民银行货币信贷科宏观审慎评估工作

每季度按时报送我行利率定价自评表及MPA数据申报表,对于影响我行利率定价及MPA评级的问题及时与人行负责人沟通协调,尽量减少我行MPA评级降分。另外,根据人民银行合格审慎评估操作指南,申请合格审慎评估观察员身份,为加入同业大额存单拆借市场,根据材料清单逐项进行材料梳理,对于缺少的材料协调中原银行、人民银行及农商行进行制度汇总,并在此基础上对我行相关制度进行修改、完善并报送

3、人民银行金融稳定科央行评级及存款保险相关工作

配合人民银行现场检查组进行2019年央行金融机构评级工作及存款保险现场核查工作,根据评级通知要求,牵头组织各部门提供我行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资产质量、主要业务风险、系统系统建设及安全管理、金融政策执行等各项评级材料及附表,确保评级工作顺利进行。1季度我行被评为5级。另外配合提供存款保险现场核查需要资料及相关数据的解释工作。深入学习存款保险制度条例,按照人行要求按月报送存款保险申报表及风险监测运营表及风险监测分析报告,认真填写存款保险差别费率核定申报表,按要求操作存款保险评级系统,提高我行报送质量。根据人行核定的存款保险费率及时缴纳存款保险费。

三、中原银行相关工作

1、日常数据报送

定时送日报,周报、旬报等日常需求数据,每月定时报送中原银行经营数据统计表和经营分析报告,每季度定时提供季度考评资料及半年度、年度考核数据等,另外每月按时向中原总行计划财务部报送千户集团纳税情况。日常工作中积极配合村镇银行管理部提供各项经营指标考核基础数据、并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

2、审计工作

根据中原银行要求,积极配合毕马威华振会计师事务所对我行进行半年度及年度审计,填下审计调查表,牵头其他部门配合进行资料收集及底稿整理,以提高被审计数据的准确性和审计效率,与毕马威审计一直沟通审计中出现的问题以提高对我行审计质量。

3、中原银行巡察工作

配合存管部及中原银行计财部人员对我行财务规章制度、费用支出管理及内部控制等检查工作,对现场检查出现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对于检查人员提出的我行的问题及时反馈领导进而修改我行的相关制度,多与中原银行总行计财沟通学习,规避风险,以提升我行财务管理水平。

四、税务相关工作

1、按时申报缴纳各项税费

在上半年的税务工作中克服困难,通过对税务筹划、税务新规政策等的学习,提高了每月纳税申报的工作质量,并且熟练掌握税务局各项报表的填制工作。认真核算我行增值税、城建税、教育费及附加、个人所得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及工会经费等各项税费发生金额,及时进行计提、申报、缴纳工作。

2、2018年汇算清缴工作及抵退税办理

积极配合税务提供汇算清缴所需报表及数据等资料,认真核对税务师事务所根据我行实际经营情况及报表数字对我行出具的汇算清缴报告,特别是需要税前调整的部分,及时沟通修订,最大限度的减少我行企业所得税支出,顺利完成2018年度汇算清缴申报工作,向国税局归口管理领导申请办理2018年度我行需抵退税102万抵减6月份企业所得税。

3、日常税务报表报送

每月按时填报重点税源申报表,根据增值税优惠政策,按时报送《享受小微金融增值税优惠政策情况专项调查表》及《未享受小微金融增值税优惠政策情况专项调查表》等;对免税利息收入、免税额、借款人户数、贷款余额等相关数据进行审核,发现问题要及时更正,以确保数据准确无误。配合税务机关的调研工作。

五、其他日常杂项工作

积极配合外部监管和内部需求提供需要的数据等。如按要求向信贷部门提供相关财务数据、向人民银行报送调研报告、统计归属关系,每月向综合部提供工作总结中财务数据及财务指标,临时数据考核及经营情况数据整理通报等。

六、下一步工作规划

1、规范财务收支行为,加强财务制度执行力,实现有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的转变。

2、继续完成财务、会计、统计等各类报表的填报工作

3、做好呆账核销工作,配合信贷管理部门,按照规章制对核销贷款做好相关账务处理。

4、及时报送统计报表,全面落实统计报告制度,提高统计质量。

5、加强与其他各部门员工之间的联系,在工作上做到互通有无,提升工作效率。

6、希望能多参加培训,丰富知识含量,提高自身业务能力,提高会计核算的准确性,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7、规范建立财务档案、收集整理会计凭证及资料,保证会计核算资料和记账凭证的完整性,严密性,及方便核查。

8、积极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分析和建议,为行领导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小微企业预算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精细化管理; 运作分析; 完善途径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6 — 0111 — 02

近几年, 中国建设银行齐齐哈尔分行(下称:“齐建行”)在战略管理、绩效考核、成本控制、信贷管理、营销服务等方面的精细化管理实践中,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促进了各项业务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一 、战略管理的精细化

齐建行的战略管理发端于上2006年初,当时齐建行存贷款总量在同业中正处于第二位,为此, 齐建行就开始谋划新的发展战略,使齐建行的市场份额保持连年上升。2011年末制订了齐建行2012 年 2014年战略发展规划,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 把齐建行建设成为既符合现代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和外部监管要求, 又与当地经济格局和特点相对接的优势明显、充满活力、安全高效、稳健和谐的齐齐哈尔区域内最佳银行。同时发挥全行上下集体智慧, 经过充分讨论和沟通,确定了新三年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和各业务线、各支行子规划,形成了齐建行完整的战略管理体系。

二 、绩效管理的精细化

齐建行经过多年实践探索, 建立起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目前已实现了分层次、全方位的精细化考核: 一是对支行的考核突出经济利润考核,同时强调有效发展和风险控制,能比较有效地贯彻上级行的经营意图和当年的经营重点,引导各支行的经营行为,通过考核适当拉开支行间收入的差距, 促使各支行加快发展速度、扩大经营规模和更多创利。二是对支行前台经营部门采用模拟经济利润考核, 体现薪酬与贡献相匹配, 兼顾存量考核和增量考核,考核结果与各部门工资总额挂钩。三是网点的考核突出指导性和灵活性,各支行在分行绩效考核指导实施意见的大框架下, 可根据各自实际和经营重点的不同,对下属经营单位自主制定绩效考核办法,设置的考核指标和侧重点各有不同。四是对员工实行确定关键绩效指标,并层层分解到部门和各岗位员工,使全行上下 围绕分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形成合力, 推动全行均衡发展。除此之外,齐建行的专项考核注重实效, 专项考核奖罚到位, 考核到点到人, 充分激发全员营销的积极性;中间业务专项考核突出重点和新的增长点, 较好地起到了激励导向作用。

三、财务管理的精细化

齐建行通过精心测算、统筹安排, 合理、精细、规范使用全辖的财务资源,有力保障了业务的快速健康发展。一是全面推行预算管理,运用财务管理系统,实施员工、部门、项目或产品的精细化核算,进行分部门效益核算评价试点。推进财务核算集中管理, 严格财务制度, 规范费用使用,杜绝了! 小金库问题的发生。二是强化专项费用的管理,建立大宗物品集中采购制度和专项费用集体决策制度,从制度上进行强力约束,避免暗箱操作和铺张浪费。三是试行利率市场化。推进差别贷款利率管理和综合风险定价, 实施以客户风险度和贡献度为依据的差别贷款利率管理和综合风险定价, 实施以客户风险度和贡献度为依据的差别贷款利率定价,对齐建行业务综合营销、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控制信贷风险、提升客户价值和贡献度、提高贷款的综合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信贷管理的精细化

一是规范信贷调查,夯实信贷管理的基础。针对齐齐哈尔大部分民营企业经营规模小,财务制度不健全, 报表失真的情况, 创新实施五要素管理法, 重点审查企业法人代表的品行、企业自有资金比例、企业贷款归行率、企业的日均存款余额、企业的销售纳税额,为判断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发展潜力提供较为可 靠的依据。二是实施客户价值评估体系, 根据客户的抗风险能力和对工行的综合贡献确定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优惠尽度,明确客户进入退出标准和信贷结构调整目标。在调整区域结构的基础上,着力优化客户结构,近年来重点进入优质基础产业、城市基础设施项目、优良房地产开发公司和重点工业园区,重点营销入园工业企业、成长性好的 中小企业类客户及优质个人客户,逐步提高基础设施类贷款占比和 优良客户占比, 加快低效客户和非重点区域信贷退出力度。三是建立 严格的不良贷款责任追究制度。齐建行历年的新增贷款几乎100% 投 向市级和支行级优良客户,在贷款总规模快速扩张的同时始终保持风 险可控。同时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连续下降, 五级贷款不良率从上世纪 90年 代的两位数, 已下降至2012年6月末的 0.29% , 资产质量可以与国际一流银行相媲美。

五、内控管理的精细化

齐建行历来重视内控建设,强调要未雨绸缪, 严格防范内控风险。一方面从完善制度入手,对各项规章制度进全面梳理,将全行所有的业务操作、内控管理、安全保卫、合规经营等内容进行整合,形成完整的内部管理大全,汇编成册,人手一册, 便于营业机构会计人员岗位职责全行一线员工和管理者认真学习, 深刻领会, 抓好落实。同时制定实施了规范化操作办法、会计工作质量考核办法、个人信贷操作规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重点针对电子银行、国际业务、理财业务等新业务风险防范工作, 加快完善规章制度, 填补空白点和薄弱点,有效防范风险。另一方面从强化制度执行入手,实施员工执行制度的点数化管理,发现员工违规的将根据员工会计制度操作检查指引、信贷制度操作点数化管理办法等进行扣点处理, 达到低限就要分别实行黄牌警告和红牌警告,直至下岗接受再培训。针对基层执行制度的现状,建立基层网点内控评价制度,对评价差的,加大这突击检查力度。同时不断推进后台集中处理中心建设, 组建了分行集中核算对账中心, 把守押集中到支行。通过制度修订完善和执行监督的双管齐下,齐建行员工业务操作渐趋规范, 问题发生的频率、范围也逐步降低。 2011 年齐建行及全辖支行内控评价均达到 一类行。

六、渠道管理的精细化

齐建行目前的临柜压力和客户维护的压力很大,必须充分利用网点、网络的特有优势,提升服务营销能力。一是统筹调整网点布局,大力打造精品网点。对每个网点的布局调整、功能定位、功能分区、转型模式、转型时间、营销人员和自助设施配备等方面作具体的规划,真正体现一点一策。二是大力发展电子银行。启动了电子银行 质量并举突破工程,实施电子银行整体解决机制,加快电子银行营销演示区建设, 对外开展使用网银有奖活动,提升了网银客户有效率。 2007 年末电子渠道金融易占比明显提升 , 绞上年提高 20.08个百分点。

七、客户管理的精细化

为适应银行营销从产品营销向客户关系管理发展, 齐建行自主开发了客户关系管理和客户经理考核平台, 建立起了一套科学有效的客户信息数据采集和分析方法。 根据考核评价结果,齐建行针对个人高中端客户,成立了虚拟的财富俱乐部,并通过签订理财协议、统一颁发贵宾卡等方式, 向贵宾客户提供优惠、优先、优质的三优服务和易登机、免费体检等增值服务。同时发挥系统优势, 利用短信、电话等方式对贵宾客户实行精细维护和营销, 提高了各类产品对优质客户的覆盖率。对规定额度以下的 小企业贷款简化了业务流程,对小微企业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铺开,现已初步形成了小微企业和中小企业信贷业务的经营管理模式。对重点企业,由行长亲自担 任企业的首席客户经理, 由专业人员为企业精心设计和提供公司金融理财方案, 大力发展公司理财业务, 推广企业财务顾问业务, 实现与客户共创价值。

小微企业预算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种业企业;会计核算;财务管理

一个产业是由一群生产相近替代产品的公司组成。种业企业是种子产业发展的主体,是组成种业的细胞。我国种业企业最多时有1万多家,2010年农业部启用种子经营许可网上申报审批系统之前大约有8700家。由于2011年颁布实施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大大提高了市场准入门槛,阻止新的弱小企业加入,一批经营许可证到期的弱小企业也因达不到许可被迫退出种业,企业数量逐步减少,2013年底种业企业为5949家,其中持部级颁证企业182家,持省级颁证企业2169家,持市县两级颁证企业3598家[1]。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种业发展大约落后近20年[2]。存在问题主要是:行业整合程度低,集中度不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很难拥有自己的专有品种和建立相对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与分销渠道,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全球种子市场正在被先正达、杜邦、孟山都等跨国种业企业所垄断,对我国的种质资源、种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等构成较大威胁。种业发展涉及到种业企业、育种单位、营销部门、农户和政府机构等诸多主体,由于“科技与生产两张皮”,公益性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与所办种业公司“事企不分”,“育种资源人才向企业有序流动难”,种业企业“多、小、散”等情况使我国种业企业研发能力弱,营销能力差。同时,由于现有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体系、方法等不能适应国际化、信息化背景下种业业务发展新要求,再加上种业企业整体财务管理水平低等因素进一步影响了我国种业可持续发展。会计核算信息是种业企业价值运动的综合反映,真实与否直接影响我国种业企业经营决策的成败及其有效性,因此,研究种业企业会计核算及其财务管理存在问题与提高途径,对促进我国种业发展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实际意义。

1我国种业企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有些种业企业难以提供较为详细的产品成本核算资料,财务管理无从谈起

由于我国种业企业的管理者大多出身农民,缺乏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深刻了解,大多经营者重生产、轻管理,甚至有些经营者片面地认为财务工作就是简单的记账和核账,对企业产品会计核算、成本管理、财务管理等专业知识知之甚少,对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企业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很多种业企业的产品会计核算、产品成本控制更是无从谈起,甚至有些中小种业企业财务管理机构不健全,在财务人员配备上仅有会计与出纳,导致有些种业企业难以提供较为详细的产品成本核算资料[3]。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特殊性,一些规模较小的种业企业将土地承包给当地农户或外来农户,这些当地农户或外来农户在内部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管理模式,制种的种类、品种和规模完全是由承包者根据市场需求来决策,种业企业与承包者的关系是只负责承包合同的签订、种子收购、推销与管理。由于承包农户的数量众多,地域分散,自身会计核算、财务管理业务水平有限,平时也很难对种业生产活动的成本进行记账、核算;而种业公司在汇总分公司或承包者的会计报表时,由于基层分公司或承包者基础会计核算资料缺乏或数据不准,最终种业公司就无法汇总到提供反映种子生产过程的、真实的成本详细核算资料。

1.2缺乏对种子生产过程全部环节的有效监控,即使形成的会计核算资料也会失真

企业会计核算资料信息失真是一个国际性难题,我国企业也不例外。相对于其他类型的生产企业,农业企业尤其是种业企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的交织,生产过程、经营与推广过程较特殊,受自然环境、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一般来讲,种子生产与经营过程包含品种选育、种子生产、种子加工、种子包衣、种子推销等过程,涉及到科研单位、承包农户、加工企业、推广机构等等。由于种子生产与经营产业链、价值链较长,涉及到的主体单位众多,因此,对种子生产与经营全过程的有效监督与控制就较难形成,使形成的会计核算资料,也较难保证种子生产与经营活动的会计记录与核算的准确性,导致会计核算资料信息失真[4]。从目前的实际状况来看,即使很多财务管理人员对会计理论知识比较熟悉,但缺乏对农业企业生产,尤其是种业生产与经营过程的全面了解,甚至有的财务管理人员对种子生产与经营过程一无所知,严重地影响了种业企业产品会计核算工作,导致企业决策失误。

1.3对种子生产与经营成本的特殊性了解不够,影响了种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

通过大量的调研得出的结论是种业企业核心竞争力来自于好的品种及其推销能力。好的品种可以表现为产量高、品质好、或抗倒伏、或抗干旱、或抗病虫害等特性,这些好的特性也是种子推广的基础。一般来讲,一个好的玉米品种从育种算起,经过试验等,最终走到市场需要7~8年或更长的时间。目前,我国种业企业品种来源渠道主要有2种方式,一是外购品种权,即从科研单位或育种专家手里购买品种,交易市场极不规范,但是目前这种方式是种业企业品种来源大多数。二是自主研发。我国种业企业表现为“多、小、散”,行业整合程度低,集中度不高,单个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整个行业缺乏具有强大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很难拥有自己的专有品种和建立相对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与分销渠道。因此,对以购买品种权为主的种业企业,品种权费用摊销的会计核算就显得特别重要。一般来讲,由于农作物品种选育周期较长,为方便企业核算,一般种业企业对自主研发品种的成本核算其研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费用,可以全部进入当期损益。对于外购品种的成本核算,企业可以根据技术转让或品种权转让的不同形式,分类进行核算[4]。对一次性买断品种权的品种成本,可以按年度支付使用费进行核算,如果还使用目前全部进入当期损益的核算办法,就难于客观反映实际发生的成本费用[5]。因此,了解种子生产与经营自然过程,认识其生产与经营成本的特殊性,就可以提高种业企业的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

1.4某些种业企业使用的会计核算制度、方法,满足不了种业发展的新要求

10年前开始实行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已无法满足当今农业企业、尤其是种子企业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的要求。10年前,我国农业企业的生产活动在很大程度上按计划经济管理模式进行,企业收获种子后一般由政府统一收购、加工,然后由政府主导的各级种子公司经营推广,种业企业一般不直接面向市场销售种子产品。目前,我国经济整体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模式、经营管理体制和经营活动范围等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有些种业企业的经济核算、会计核算仍然执行10多年前颁布的《农业企业会计制度》,其结果根本无法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也不能保证种业企业会计核算资料的质量。因此,种业企业应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结合种业企业种业生产与经营业务特点,开展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工作[6]。

2提高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水平的途径

2.1建立与业务内容相适应的种业企业核算模式

依据种业企业种子生产与经营业务内容,将种业企业划分为3种类型,实行专业化核算及分类财务管理[7]。(1)小微制种农户或家庭农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制种农户或家庭农场是以种植、收获、经营种子及相关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其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应充分体现种业生产与经营活动的特点。一般来说,由于制种农户或家庭农场经营者的文化知识水平较低,经济核算及财务管理知识更是缺乏,也不具备进行精确会计核算的基础条件。因此,对这部分经营者来说,可以只要求他们对种子生产与经营活动过程中的各种支出、耗费等进行流水帐式的记录,以便为后续种子生产与经营的经济核算提供第一手资料。(2)中小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在国际上,许多国家都有特殊行业的会计制度,如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国早就了中小型企业的会计标准。目前,联合国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把研究制定中小企业会计准则指南作为工作重点之一,以满足规范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经济核算及财务管理工作,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发展。所以,对于我国中小种业企业而言,可以先执行一段时间的《小企业会计制度》,待发展达到一定规模与层次后,逐步过渡到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3)大型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模式。在我国,大型种业企业一般是由几个与种业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分公司组成,实行集团化管理,有些分公司主要从事种子包衣、加工、运输、销售等相关活动,已完全脱离种业生产活动,因此,种业企业总部层面应执行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而分公司应按生产与经营业务活动的内容进行分类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涉及种业生产活动的分公司业务,应按种业会计专业核算办法进行日常的会计账务处理;不涉及具体种业生产活动的分公司业务,应执行统一《企业会计制度》。这样,既能反映种业公司的总体财务状况,又能提供种子产品成本核算的详细资料,突出种业企业生产与经营的特点,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2.2构建货币资金支付新模式

加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目的是服务于种业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种业企业生产与经营活动贯穿于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全过程,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也应贯穿于种子生产、加工、销售、使用全过程。种业企业要采取多种措施,加强种子生产与经营管理,降低种子生产与经营成本,为此应构建以货币资金支付预算为基础的支付新模式。主要包括:(1)加强种业企业货币资金支付预算管理。种业企业应做好预算编制工作,使种业企业的种业投资计划、生产经营方案,能随时根据需要得到货币资金支持。(2)重点管理好货币资金支付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如对种业企业通过育种科研而获得的收益,企业应该通过核算为育种科研环节提供育种科研支出,从而鼓励与鞭策企业的育种科研工作。对于种业企业销售过程中发生的费用,由于占用资金量大,要受到重点关注。(3)种子生产与经营业务流程再造与创新。对种业企业生产与经营业务流程要按照种业发展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的要求,进行必要的细化与调整,使种业企业从品种研发、生产要素采购、种子生产、推广销售及其售后服务等各环节协调一致,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市场需求。种业企业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要围绕国际化、信息化、知识化背景下的种子生产与经营业务新流程,搞好经营成本核算和资本运用,降低生产流通等各环节费用,调动科研人员、生产人员、销售人员和管理人员积极性,取得参与主体、生产要素、科学技术等协同效应[8]。

2.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财会队伍

种业企业业务的发展对财务人员及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知识结构和专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种业企业应根据种业发展新变化,有针对性地进行有关专业知识学习与培训,既要学习财务管理知识,又要拓宽知识面,掌握新的财税制度、市场经济、企业竞争、企业管理等理论[9]。例如,就种业企业竞争而言,种业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3C背景,即:1C为变化(Change),变化已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21世纪,以信息化、网络化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扑面而来,使得企业的未来变得扑朔迷离,难以预料。在经济领域同样验证了普里高津的观点:确定性的终结。如何预见变化,如何应付变化,是种业公司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2C为顾客(Customer),顾客是企业价值创造的源泉,企业通过简单需求,无营销;相同需求,规模营销;多样化需求,差异化营销;个性化需求,定制营销;感觉需求,体验营销,形成了需求导向到顾客导向再到竞争导向全面发展。3C为竞争(Competition),竞争成为社会经济运行的一种常态,而且竞争强度在升级。由于资源有限,需求无限,激烈的争夺愈演愈烈,种业企业领导者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感受到如此大的竞争压力。种业企业竞争态势愈加复杂化,竞争中有合作,合作中有竞争。单个种业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扩展为整个种业供应链之间、战略群之间的竞争。极大地改变了种业竞争格局,博弈的变数更加复杂。

2.4提高种业会计核算及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化水平

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计算机、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财务管理、会计领域的运用得到迅速普及。企业外部竞争的加剧和对内部管理需求的不断提升,促使财务管理、会计工作与现代信息技术高度融合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在新的背景下,如何把握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的优势,迅速收集种业企业的各项会计核算、经济核算指标,为种业企业决策服务,把品种繁育、生产、加工、销售等经营管理活动紧密结合起来,是我们无法回避的问题[10]。“互联网+”(InternetPlus)是近1~2年来与实际产业结合发展最为典型代表,它的发展激活了实体经济的生命力,为种业改革、创新、发展提供了可借鉴思路与平台,形成未来具有发展前景的互联网种业,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种业发展中,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种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提升种业企业创新力和生产力。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种子管理局.2014年中国种业发展报告.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4:41

[2]黄季焜.我国种子产业成就、问题和发展思路.农业经济与管理,2010(3):5-10

[3]汪国强.涉农科技企业经济核算中的难点与对策.安徽农学通报:下半月刊,2008(7):15-20

[4]郑洁.种子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弊病分析及对策选择.现代农业科技,2006(12):26-28

[5]贺旭玲,王德春.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存在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会计,2004(5):37-38

[6]廖书金.浅谈农业企业会计核算制度.中国农业会计,2010(3):31-32

[7]杜迅雷.种子企业会计核算中的难点破解及模式构建.中国种业,2009(10):33-35

[8]范莉.浅析农业种业企业财务核算模式.财会研究,2011(5):136-137

[9]高秀元.农业企业会计核算运行状况及对策.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2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