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村级财务治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管理会计信息化
在我国的发展管理会计作为会计学科体系的主要分支,侧重于为内部管理者提供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评价等相关信息,比财务会计主要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企业内外部的信息使用者提供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决策有用信息相比,管理会计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提供信息的形式更灵活,信息的时效性更强。因此,管理会计引入我国以后,得到很多大中型企业的应用,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比如20世纪90年代,邯钢的责任会计管理模式,上海宝钢集团的标准成本管理制度;21世纪以来,作业成本法、平衡计分卡、全面质量管理等现代管理会计理论和方法等等。管理会计的应用,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然而,随着全球进入信息化时代,现代社会信息瞬息万变,管理会计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必须从海量的信息数据中及时挖掘有价值的管理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化应运而生。管理会计信息化将管理会计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使决策者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及时掌握实时信息;并利用信息化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高效整合大量的财务和非财务信息,保障管理会计发挥更优的效力。在我国,管理会计的信息化也已经从最初和成本核算领域逐渐扩展到全面预算、绩效分析、战略决策等更深更广的领域。2015年1月19日财政部会计司了《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系列解读之五,提出要以信息化为支撑,提升管理效率,要加快推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系统建设。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
对农村财务治理的影响农村财务治理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伴随着我国农村政治经济领域的重大变革,我国农村财务治理机制也在不断地形成和完善。纵观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财务治理机制,相继出现了以加强会计核算为主旨的财务治理机制变迁,如联村会计集中办公制、村会计委派制、村会计乡镇制等;以农村财务治理为主的财务制衡治理机制,如村务民主议事机制、财务治理责任追究机制、村务监督委员治理机制等。财务治理机制的变迁,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村财务治理的规范水平,使农村财务的预算、控制、决策与披露功能得到了一定发挥。然而,根据作者对皖北农村财务治理现状的调研,在农村财务治理中,普遍存在着财务决策的主观随意性、财务风险的预警缺失、全面预算不准确等问题。管理会计信息化将管理会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财务治理中的这些问题,规范农村财务的内部控制,提高农村财务治理的效率。
1.提高财务决策的科学水平实施管理
会计信息化可以将财务主体发生的所有经济业务准确、及时地反映在信息系统里,避免了财务数据与实际业务的脱节,管理者无需凭主观意愿“拍脑袋”,而是可以依据准确实时的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从而提高了管理者的决策水平。
2.建立财务风险预警实施管理
会计信息化可以为某些敏感的会计指标设置财务预警,通过管理会计软件制定标准的风险模型,及时地识别风险,监测风险。财务主体管理者可以及时地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3.提高全面预算的准确性实施管理
会计信息化使农村财务资金的全面预算更为及时准确。借助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财务人员可以更及时准确地将预算分解,并能及时地将预算与实际相比,及时预警,便于管理者及时判断决策,调整资金的使用。
二、皖北农村实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影响
因素分析影响管理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关键因素包括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信息化程度、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和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
(一)财务会计信息化水平管理
会计信息化实施的基础条件是要首先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化。管理会计决策所需的数据,大多来自于财务会计信息,管理会计信息化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对这些财务信息,以及非财务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因此,管理会计信息化必须建立在财务会计信息化以及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共享的基础之上。
1.皖北农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使用和认知程度低
通过作者的调研,皖北地区农村并没有全面实施财务会计的信息化,部分已经实现财务会计信息化的农村地区,就其使用情况来看,也主要集中在对纯手工会计的替代,将财务会计信息化简单理解为用电脑代替手工记账、算账、出报表,并没有应用会计数据进行财务预测、分析和控制的能力,属于低层次的财务会计信息化阶段。
2.皖北农村未能实现财务
会计信息数据的共享随着农业信息化的浪潮,各种农业农村信息化平台不断涌现,如农村政务信息化、农业教育信息化等,但财务会计信息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未能融入农业信息化的平台。究其原因,财务会计信息一直是内部经营管理者和外部信息使用者较敏感的信息,企业财务会计造假屡见不鲜,农村财务会计数据造假同样存在。农村财务会计数据造假可以成为粉饰基层领导工作业绩或掩盖违法违纪行为的重要工具,因此,农村财务会计信息公开化的平台建设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政府和基层领导对财务信息的公开仍然心有余悸。在农业信息化的进程中,农村财务会计信息化仍处于信息孤岛,难以实施财务会计信息的共享。
(二)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
管理会计信息化需要财务人员来实施,因此,村级财务人员的知识结构应该满足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较好的会计专业能力,为管理会计信息化提供规范、齐备的基础资料;另一方面,要求会计人员有较强的财务管理能力和熟练应用计算机的能力。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财务人员素质较低,会计专业知识匮乏,尤其缺乏信息技术和管理能力。大部分农村财务人员只有高中及以下文凭,只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学历水平低,会计专业能力弱,使得大部分农村财务人员只能对日常的会计核算进行处理,对财务软件只能进行基本的操作,对会计、管理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差,难以适应管理会计信息化对会计管理人才的需求。
(三)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
农村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市场并不成熟,市场上大部分大型成熟的财务软件公司的软件开发与研究主要针对企业,较少结合农村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特点的软件开发和研究;也有少部分公司专门针对三农提供信息化软件,但也主要以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为主。作者查询了致力于三农信息化发展的北京中农信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网站,根据网站提供的信息,其重点产品涉及畜禽养殖、温室大棚、水产养殖物联,土地流转与承包,农民专业合作、阳光村务、农村三资管理信息系统等,远远不能满足管理会计信息化软件的需求。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系统仅仅能够就三资问题发挥一定的管理会计职能,远远不能满足管理会计信息化对财务预警、风险防范、全面预算、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等管理会计职能的综合需求。
三、皖北地区农村实行管理会计信息化的建议
(一)全面实施财务会计信息化,实现财务会计信息数据共享
1.政府加大对农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支持力度
皖北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基础设施欠发达,农民以及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对财务会计信息化认知程度低,在这种客观环境下,政府以行政手段进行财务会计信息化的推广是最行之有效的。一方面,各级市、县政府要以行政手段,要求或鼓励农村购买较成熟的财务会计信息化软件,并提供专项的资金支持用于财务会计信息化软件的初始购买和后续的软件开发和维护;另一方面,通过农村财务会计信息化的行政推广,逐渐增强农民及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对会计信息化的认知,认识到财务会计信息化的优越性,提高农村地区使用财务会计信息化软件的积极性。
2.推进财务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的建设
出于财务会计信息数据的敏感性,传统的财务会计信息内部只在管理者内部掌控,对村民或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只是有选择性地部分披露,使得财务会计信息的提供存在滞后、不全面等问题。同一地区不同行政村的财务信息也相互不公开,财务会计信息难以得到有效监督,也无法实现共享。皖北地区政府应当在国家管理会计信息化政策的支持下,推进皖北地区农村财务会计信息化共享平台建设,让政府、村民、各利益相关者都能及时、全面、准确地了解到村财务会计信息,从而为管理会计的信息化奠定基础。
(二)积极利用皖北高校人才
满足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安徽省高校发展较均衡,皖北六市中,淮南、蚌埠、淮北、阜阳、宿州都有一至两所省属高等院校,有些高校还是省属重点高校或省部共建高校,充分利用皖北高校人才是满足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之一。虽然早在2010年,安徽省皖北办负责人在加快皖北发展若干政策答记者问中就提出,每年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高校毕业生等名额分配向皖北三市七县倾斜,但政策的实施过程中,仍然没能带动管理会计信息化方面人才的引进。因此,皖北地区政府应该制定更多的具体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地大学生村官进入皖北农村,同时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更加重视管理会计信息化建设,在人才引进的专业方面,更多的考虑会计、财务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人才。同时,皖北高校在人才培养上,应当加强管理会计师资队伍和课程体系建设,培养出优秀合格的管理会计信息化人才。比如,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为高校管理会计、计算机等相关专业的老师提供更多的管理会计国际交流与合作机会,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管理会计信息化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加大会计类专业学生的管理会计软件与实践教学。
(三)积极推动皖北地区校企合作
一、支出管理制度
1、在村集体资金中不得报支以下费用:⑴行政招待费;⑵村干部住宅电话、移动电话等通讯器材购置费、月租费;⑶各种捐赠、赞助费;⑷个人订阅的报刊、杂志费;⑸未经镇政府审批的各种津贴、补助;⑹未经镇政府批准的部门摊派到村款项;(7)村干部个人负担部分的养老保险金;(8)垫交垫支结息款、手续费等。
2、支出审批权限。(1)200元以内的支出由村主要负责人一支笔审批;(2)200元至1000元以内支出由村主要干部会签审批。(3)1000元至5000元的支出由村主要干部、分工村干部、片长、农经站站长及分工村记账员会签后,报农村线领导审批后方可列支,(4)5000元以上的支出,依据项目化管理要求,由村主要干部、分工村干部、片长、农经站站长、分工村记账员及农村线领导会签后,报镇主要领导审批后方可列支。
二、财务审计制度
1、常规审计。编制年度审计计划,每年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收支审计不少于1/3以上的村。
2、离任审计。对村主要干部及村会计岗位变动或离任的,对其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情况进行离任审计。
3、专项审计。常规审计与抽查审计相结合,突出专项审计。审计的内容包括集体资产的处置、土地征用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筹集和使用情况、农民集中居住建设情况、上级划拨或接受社会捐赠的资金和物资的管理使用情况、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粮食直补资金的发放情况等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
4、市纪委及市农经主管部门抽查审计。市纪委及市农经主管部门在全市每年抽取部分村进行常规和专项审计。
5、审计要求。审计工作结束后,形成书面审计报告,报送镇人民政府和市农经主管部门,并及时将审计结果向当地群众公布,接受群众监督。
[关键词] 农村 集体经济 财务管理
近年来,农村财务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一些相关法规政策相继出台,各级农经管理干部也都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明显效果,但由于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仍然存在。
一、账务处理方面
1.会计账簿设置不规范,账务处理不合规
对于制度要求设置的会计账簿和科目,很多村该设置的却没有设置或者将科目用途混淆,例如将成本支出等作为应收款项挂账造成资产不实,部分收支直接计入损益科目进行冲抵,不设应收应付科目造成不明不白的糊涂账,固定资产长年不清理造成账实不符,同一经济业务发生前后会计处理不连贯,总账和明细账不一致甚至有总账无明细账等等。
2.原始凭证不完整,单据不正规
很多村认为收款是将钱收回来,单据不合规没有问题,凭证后附的收款收据并非统一收款收据,或者收款人不签字无盖章;同样的费用支出没有正式发票,白条入账或者无经办人签字;转账凭证也很最容易被忽视的会计处理方面,通常不附原始单据造成任意结转、事实不明。
二、会计人员素质方面
多数农村会计没有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素质普遍较低且队伍不稳定,造成农村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不规范,农村财务管理混乱。
1.会计岗位设置混乱,会计人员身兼数职
财务无专人管理。由于农村除两委成员以外的岗位设置不明确,造成会计人员随意性相对较大,要么身兼数职会计只作为其中一个副业,要么更换频繁,财务移交手续不及时不完善,造成会计档案缺失、责任不分的混乱局面,这已成为当前一些农村财务管理中较为突出的问题。
2.遵纪守法意识不强,观念淡薄,财务人员进行会计处理时随意性较大
有些农村会计人员道德素质低下法制意识淡薄,缺乏必要的敬业精神和认真负责态度。轻者对往来单据规范化要求松懈,单据不正规签字不全照样入账。重者故意伪造、变造、隐匿甚至毁损会计资料,提供不真实会计信息,走两套账。
三、资产管理方面
农村集体财产是全体村民辛勤劳动积累的成果,是村民的共同财富,管理好集体资产是会计人员的职责所在,也是对全体村民负责的表现。
1.有的村没有对集体资产登记台账,或者即使登记了却没有及时更新,不能如实反映集体资产价值及其变动情况。没有建立严格的资产管理制度,造成集体资产被个别村民随意无偿占有,或被擅自出租、出借,造成大量集体资产无法收回,严重侵害了广大村民的利益。
2.有些集体资产,如土地、企业、厂房、设备等,发包和租赁手续欠规范,合同条款不明确,或虽有规定但执行不严,导致使用人对集体资产掠夺式、破坏式经营,致使集体资产被严重侵蚀,极大地损害了集体经济重要收入来源。
3.村集体投资不力。农村的集体投资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经济增长,但由于村集体内部缺乏健全的内控制度,对投资项目不能进行有效的可行性研究与评估,决策者缺乏应有的风险防范意识,往往造成盲目投资,财政紧张甚至债务累累。
四、财务公开方面
财务公开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村民了解村级财务收支的一个窗口,也是农村会计人员和村两委的一项义务。个别村由于思想认识不够,制度落实不到位,在公开的内容方面存在很多问题。
1.避重就轻
表面上公开的事项很多,但实际上深层次的问题很少,像一些具体的收支项目往往错略的一笔带过,不作深入公开。公开内容多是好的方面、群众平时了解的方面,对于存在的问题和群众想要了解的不作公开。
2.缺乏针对性
一些敏感性的问题,如集体经济收入、债务、干部酬劳、计划生育费用开支等,搞半真半假的公开,流于形式。
3.缺乏持久性
具体体现在保存和事后落实不力,财务公开工作制度往往挂在墙上、写在纸上,给大家看的或者干脆应付检查,并没有落到实处。而且公开资料大多没有专门保存和立卷归档,事后查找无依据。
4.反馈制度不完善
对于公开的内容事后并没有及时听取群众意见,或者对群众提出的要求不作深入说明,认为只要将财务公开就完成任务。
5.针对存在的上述问题,改善和加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5.1加强农村会计人员的业务培训、素质教育和队伍建设
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对农村财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教育,提供机会增强会计人员之间的业务交流和互相学习。坚持持证上岗制度,改善农村会计队伍年龄结构,向年轻化和专业化发展,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财务人员的任免由村委会提名,农经站进行考核,村民大会讨论决定,杜绝任人唯亲行为发生。
5.2强化村民和理财小组的监督作用
凡涉及村民利益的重要事项,必须经过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注重发挥村民代表和民主理财小组的作用。对于重大决策、租赁承包和大额资金使等重要事项,严格按照规定程序由集体研究作出决定。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对本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监督,参与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有权对本组织的财务公开内容进行监督和审查,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处理建议。
5.3制度保证、审计把关
村级制度,包括收支管理制度、现金管理制度、资产资源管理制度、财务档案管理制度、民主监督理财制度等都要制度上墙并且切实贯彻落实,并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关考核奖惩措施。乡镇要建立内审组织,镇经管部门定期对村级财务进行检查,农村财务审计的主要包括:集体资产的管理使用,财务收支,生产经营和建设项目的发包管理,集体债权债务,财务管理制度审计及群众要求审计的其他事项,对审计中发现的严重违法违纪行为,要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农村问题无小事、农民问题无小事。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历来都是各级政府和广大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搞好农村财务管理工作,是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前提和保证,也是维护农村稳定的基石,必须不遗余力将这项工作贯彻落实下去。
参考文献
[1]安桂娟.陈曦,贾世芳.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现状分析[J].中国农业会计.2012年.第9期 2 页 10-11页.
(一)财务监督机制不健全
监督是农村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村级财务监督包括村内部监督与上级监督两个部分。内部监督的主要内容是内部的民主理财小组监督。有一些出问题的村,村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理财小组成员不是通过推荐、选拔、考核上任的,而是由村干部指派人员组成,这些人员多数是村干部直系亲属或者是其较为亲密人员。这样做的后果就是民主理财小组沦成为村干部的服务机构,不能真正地履行财务管理的义务,职能监督更是无从谈起,账目失真。对内一套账,对上级检查一套账。这将阻碍农村社会发展,破坏农村和谐稳定产生。村民参与村务管理的意识不强,存在集体意识淡化的现象。有些村民只关心自己利益,对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不高,甚至不参加公共事务管理,认为这些事是领导的事,是政府的事。他们应该意识到,对于村干部工作的监督过程,也是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过程。不要触及自己利益的时候才会跳出来,这是典型的只要权力不要义务的表现。上级监督主要指乡镇经管站和镇办事处监督。有些经管站对村级财务工作的指导和监督不及时,不能做到定期检查与抽查相结合;检查工作不细致,走马观花,遇到问题绕着走,丧失组织原则。另外镇办事处对于村级财务的监督不到位,也导致某些村级干部理财很随意。
(二)财务管理队伍不稳定
当前,许多村级财会人员都是由村委会凭感情、凭个人喜好、凭关系网指定的,缺失组织原则。其指定的会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专业岗位培训,取得从业资格证。上岗后根本无法做出一套完整的村级账,更不要说起到会计的监督职能。甚至,不少村会计人员存在着“一朝天子一朝臣”的现象,更换频繁,出现了许多断头账、年年培养新会计的现象。随着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务工,许多农村的年轻人不愿意在村里上班,这种现象导致村财务人员老龄化严重,学历低,水平低,素质差,凭工作经验推着干,对于新知识也不能很好地掌握,普遍不愿意进行继续学习,现代化办公手段无法实施。法律意识淡薄,违法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三)财务管理缺乏透明度
农村财务公开工作一直是相关部门关注的重点,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规范农村财务公开的制度,也取得了较好效果。可是仍有个别地方思想意识不到位,存有抵触情绪,能公开的事情则公开,见不得公开的事情就不公开。大多数村级财务公开故意表述不清,条理不明,项目不完整,用“公开”遮掩“舞弊”。有些村存在私设小金库,挪用、占用公款。有些村还想方设法躲避相关部门和村民的检查,采取不正当手段讨好上级检查。导致群众根本不能了解真正的财务状况。(五)管理者管理意识淡薄有些村领导对于财务管理的认识非常片面,对于财务管理很不重视,工作中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对于财务管理人员给出的意见建议经常忽视。他们觉得我是为了群众办事,又不是把钱揣进自己的腰包,对得起良心就行,走不走账,遵守不遵守财务管理制度都无所谓。这些行为也制造了许多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
二、农村经济组织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健全规章制度,强化财务管理
一是建立健全村级财务的审计监督制度,镇级财务服务中心在做好日常工作的同时,认真履行监督职能。二是建立健全村级规章制度,使村级财务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章可循,对现金、固定资产、费用开支、账目票据等方面做进一步规范。三是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定期进行固定资产盘点,做到账务、账实、账款相符。把加强村级财务管理作为当前事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稳定的头等大事来抓,做到认清形势,统一思想,端正态度,切实把提升村级财务管理水平的工作做到实处,为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和谐稳定提供坚实有力的保障。
(二)加强民主理财、强化监督审计
一是成立民主理财小组,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上级要对小组成员的选举过程做到全程监督,并对小组成员身份提出明确的规定。小组成员要切实履行监督职责,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民主监督,而不是流于形式。二是加强财务审核,上级有关部门对村级资金,资产定期清查登记,输入微机,实行网上监督,即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由分散式管理向集中化管理的转变。三是审计工作要切实到位,除定期审计外,要定期开展村干部离任审计,对于离职时故意不移交相关档案,经多次教育,仍不落实整改的,依纪依规予以处理;涉嫌违法的,移交司法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扎实开展此项活动,为规范村级财务管理打下坚实基础,对于工作没有落实到位的,将进行定期通报、严厉问责。
(三)创新培训模式,加强职业教育
为使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建立一支专业化,年轻化,知识化的高素质农村财会队伍。在创新培训模式,扩大培训范围,扩充培训班时间,拓展培训内容,创新管理理念的基础上。采取请进来走出,外出学习,网络学习,请培训师上门授课的方法。达到提升财务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实作技能。村镇与培训机构成立考试考核委员会,通过严格考试,打造出一只思想过硬、理论过硬、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农村经济组织财务管理队伍。
(四)全面提高认识,搭建公开平台
【关键词】 财务;治理;问题;对策
公司财务治理是公司治理的重要内容和主要方面。公司财务治理从财务的社会属性出发,以财权流为主要逻辑线索,研究如何通过财权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形成一组联系各利益相关主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以期达到维护投资者利益的根本目的。
一、我国公司制企业财务治理存在的问题
(一) 股东“剩余财权”安排不当
1. 国有股财务主体缺位。主要表现在:国有股由全民所有并委托政府代为控制,因此,国有股的剩余财权中剩余财务索取权归国家所有,而剩余财务控制权由政府或国有法人公司掌握,拥有财务控制权的部门权、责、利不统一,做出的决策不是来自资产保值、增值的利益驱动,而是来自上级的行政命令。
2. 国有股“一股独大”,中小股东利益被忽视。在许多上市公司中,国家拥有高度集中的股权,是最大的控股股东,这使得大股东委派的董事容易控制董事会,造成董事会结构的不健全和公司财务治理的制衡功能失效,容易造成对中小股东利益的忽视和侵犯。
(二)董事会缺乏独立性
董事会缺乏独立性是指董事会不能代表所有股东的财务利益,它所做出的财务决策不是被大股东所控制就是被经营者所控制。我国公司董事会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一方面是董事会与总经理职位的合二为一,另一方面则是经营管理层占据董事会的大多数席位,形成内部董事占优势的格局。董事会由大股东掌握或由内部人控制,难以形成独立的董事会来保证健全的经营、决策机制。
(三)监事会没有充分发挥监督作用
现代公司中,监事应由股东大会选举,但在国有股占绝对优势时,监事实际上由国有股东指定。这样,董事会成员与监事会成员都成了国有股东指定的人员,都是代表国有股的股东代表,等于让自己监督自己,监督标准、效率标准必然搁置一边,监事会徒有虚名。而且,我国的公司制企业采用的是单层董事会制度,与董事会平行的公司监事会仅有部分监督权,而无控制权和战略决策权,监事会实际上只是一个受到董事会控制的议事机构。
(四)债权人的问题
在公司财权配置中,债权人的保护及其治理效应受到特别关注。我国基于传统的债权债务理论,所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信用控制措施,如限制贷款期限和用途、抵押和担保、破产清算与重组等。这些保护措施常常是被动的,在极端情况下,债权人权益实际上并不能得到有效保障。
(五)内部人控制问题严重
企业经理人员或员工在事实上或者依法掌握了企业的控制权,并使他们的利益在公司的决策中得到比较充分的体现的现象称作内部人控制问题。在我国,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股东会和监事会形同虚设等做法广为流行,实际上把所有者排除在企业之外,企业内部高层经理掌握着企业的最终控制权,实际上是在没有内外监督的情况下全权经营这部分国有资产。
(六)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
我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激励和监督机制,经理人员的经营成绩跟收入联系不大,使经理层缺乏工作积极性。在监督上,由于监事会发挥不了监督功能,公司经理层行使的权力基本上不受监督,他们在经营中很自然地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而不是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二、 解决财务治理问题的对策
(一)科学规范内部治理结构
首先应该加强董事会职能。从制度上保证董事会职权由董事会行使,而不是董事长个人行使;理顺董事会与经理的关系,建议在我国应明确董事长和总经理不得兼任;加强独立董事制度,优化董事会结构,对董事也实施激励和约束。另外还要加强监事会职能,解决目前监事会流于形式的问题。引入外部监事、职工监事,改善监事会人员结构,明确规定监事会中必须有精通业务、财务、法律的人员。监事的报酬不列入工资,由股东大会决定,监事会享有代表公司诉讼的权利。
(二)引入独立董事制度
其作用在于:一是独立董事对控股股东滥用控股权进行制衡,协助董事考虑所有股东的利益,尤其是维护公众股东的利益,而不是少数大股东或某些集团和个人的利益;二是独立董事凭借其专业优势,参与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和执行;三是通过主要由独立董事组成的审核委员会、提名委员会和薪酬委员会等机构,来决定经理人选,评价经营人员的业绩,提出董事和经理的报酬方案,对公司关联交易的公开、公正、公平性问题发表意见;四是发挥独立董事对经营者的监督作用,敦促其遵守最佳行为准则。
(三)积极倡导股东参与公司财务治理
股东参与财务治理能更好的确保其权益。具体做法是:应明确规定股东对公司重大财务事项具有知情权和参与决策权;制定股东大会议事规则,明确财务决策程序;重大财务决策应公平、透明,时间、地点的选择应有利于让尽可能多的股东参加会议。另外,要大力推动机构投资者的发展,鼓励机构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财务治理。
(四)强化债权人相机治理
相机治理机制是一种有效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根据具体的利益损失状况而采取的相应应急措施。典型的相机治理措施包括:当经营者的决策损害了股东利益时,股东可召开股东大会,要求监事会惩罚经营者;如果债权人利益受到损失,公司就会进入破产状态,相机治理机制转换为破产机制等。因此,构建相机治理机制的目的在于确保公司在非正常经营状态下有适当制度来帮助受损失的利益主体实现其再谈判的意愿,通过对控制权的调整来改变利益分配格局。
(五)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机制
1. 建立激励机制。对经营者的激励包括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可实行股票期权制,建立一个长期激励机制,以防止经营者短期行为;对高级管理人员实行高薪制,按照多创造收益多得的原则,充分体现出人力资本的价值。在给予经营者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可以采取精神激励。
2. 建立约束机制。主要包括:通过监事会加强内部审计,切实加强财务监督;强化公司财务和监督约束,严格按财务法规理财,截断财务经理人员隐性收入的来源渠道;健全财务经理市场竞争机制;明确责任与道德约束,财务经理人员在享受一定权力的同时,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财务经理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职业道德约束主要靠社会舆论监督和外部经理市场的制约。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