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

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

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范文第1篇

1信用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在极度竞争的环境下,尤其是信息化发达的互联网时代,快速占领市场份额,获取客户资源是取得竞争力的必要途径,而通过赊欠方式获取订单,提高销售额,赚取利润是关键。“信用管理”这个话题,近年来我国企业才开始关注,认知度较低。但在西方国家,已经有近百年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过程。信用风险是因赊欠引发的风险,客户信用程度的高低与其管理层道德素养、治理结构与环境、内部控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等密切相关。作为销售方必须对客户的信用状况作出正确的判断,有效地进行信用控制管理,才能既能够促进销售的增长,又能够防范信用风险。

2信用风险的识别方法

2.1企业管理者及主要股东

企业管理者,尤其是核心人物是企业的灵魂,关乎企业的生存与未来发展,因此关注企业管理者的稳定、诚信等情况,可以更好地识别与管理信用风险。信用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企业管理者违背商业道德、社会责任的情形,如曾经销售假冒伪劣商品,损害消费者利益;污染环境,损害公众利益;侵犯商标权、著作权、版权等侵权行为;授意会计作假账;偷税、漏税等违法行为;违反合同法,损害客户、供应商、金融机构等的利益;违反劳动法,侵害或未保障员工的利益。另外,要关注主要股东发生重大的变动的情况;董事、高管发生解聘、离职等频繁变动的情况;核心管理者取得海外永居住权;核心管理决策者的后代继任;核心管理者出现身体健康问题、发生名誉受损事件、出现家庭不和谐等事件、个人不良嗜好曝光或出现其他负面报道等都会给企业带来不利影响;除此之外,重要股东的股权质押、重要资产的查封信息也需要随时关注。

2.2客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客户诚信守约的自主意识和行为、履约能力与其自身的管理水平、内部控制的健全有效密不可分。客户企业如果有良好的内控环境、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有效地实施、内部审计部门能持续有效地监督评价内部控制,客户的付款行为就会严格遵循其内部控制的流程和制度,且有内审的监督,管理层的随意性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较小。反之,企业管理水平落后,内部控制环境较差,治理结构不合理;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并得到有效实施;经营者行为不受监督、随意性较大,则企业违约拖欠的可能性较大。因此,在前期信用资信调查阶段,评价与判断客户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与管理水平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客户企业是否有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体系;内部控制是否得到有效执行;是否有独立于管理层的内部审计部门,内审部门是否形式与实质都独立;内审部门是否有效监督与评价企业的内部控制活动的全过程。可通过观察以下不规范情况是否存在作出判断:企业公章随身携带;销售合同的签订与变更不需内部评审,销售人员自行作主;内部审计部门隶属于财务部、受制于企业高管;高管的随意承诺;高管的谈吐与个人修养;企业也可通过“启信宝”查询企业的资信情况,如违规被处罚的记录、未决诉讼案件、税务等级、银行逾期支付等状况;另外,公司的治理结构是否合理;员工离职频率是否过高、员工的士气;公司职能机构与岗位设置是否合理,不相容职务是否实现相互分离;客户的销售人员是否要求或暗示收取回扣;企业高管在外设立公司从事与企业相竞争的业务。

2.3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

企业违约不付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企业财务出现了危机,资金链断裂。财务危机的出现除了经营状况恶化,也与营运资金管理水平有关,如长期贷款用于短期投资、存货采购或生产不合理造成积压、欠款回收不佳、投资不合理等。因此,如何分析客户企业的财务状况,识别财务危机有助于更好地开展事前和事中的信用管理。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以下情形:是否债务负担较重,较高的资产负债率、较低的流动比率;近期无法新增银行贷款,偿还银行贷款困难,出现逾期或展期;银行贷款利率较高;通过高利贷,借新债偿还旧债;在其他企业购买商品必须现款,不能赊欠;采购商品的价格高于其他企业,而销售商品的价格低于其他企业;研发人员或核心管理层离职频繁;销售订单明显减少;通过变卖资产方式获取资金和增加利润;银行帐户短期内增多,尤其是小银行帐户增加,目的是为了躲避查封和监管;

2.4客户外部市场状况

客户外部市场状况的变化也会直接影响偿债能力,外部市场环境恶化,企业销售下滑,会导致经营状况变差,严重会导致资金链断裂,企业出现偿债危机。因此,客户外部市场环境的变化对于信控管理尤其重要。在实际工作中,信用管理部门应重点关注以下情形:客户产品研发能力不足,产品陈旧过时,被市场淘汰;同行业出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功能、售后、销售策略、经营策略方面明显优于客户;重要客户因各种原因流失;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导致大量退货,造成客户信任危机;因火灾、水灾、地震等不可抗力导致停产、生产能力不足,影响市场销售;出现因产品问题损害消费者利益而被消费者投诉、媒体报道等负面事件;因市场消费方式的改变导致产品没有市场,企业陷入危机。

3信用风险的管理办法

信用风险又分为签约前风险、签约风险和履约风险,用流程控制的方法,可以识别与管理整个过程的信用风险。现将各环节的风险、问题及解决办法,分析如下:

3.1信息收集

信息收集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与问题有:缺少对重要客户的评估与选择方法,方法单一。如:客户信息搜集不全、不真实,信用调查表由销售业务员指导客户填写,有弄虚作假的嫌疑;信用调查表设计不合理;仅根据调查表评估信用风险,不能发现某些高风险客户;业务人员垄断客户资源,与客户串通舞弊。解决办法:由信用管理部门而不是销售部门设计合理的信用调查表,并直接约见客户后由客户填写,销售业务人员不参与;除信用调查表外,广泛搜集客户信息,如在“启信宝”等征信平台收集信息,拜访客户的上游供应商、下游客户;到客户公司生产现场考察等多种途径收集客户信息。

3.2确定信用赊欠条款

确定信用条款环节存在的风险与问题有:由销售业务人员确定信用赊欠条款;与客户洽谈赊欠条款具有盲目性;大额信用赊欠或超过信用额度的特殊订单由公司总经理一人决定;信用审批的盲目性。解决办法:由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确定客户的信用条款,而不能由销售业务部门确定,因为信用与销售是不相容岗位应该相互分离;信用管理部门应对客户建立信用档案,设定不同信用等级,根据客户信用等级确定信用条款;信用赊欠必须依据相应等级确定信用条款,杜绝盲目和随意性;特殊订单必须集体决策,不能由总经理一人确定;

3.3销售及发货

销售及发货流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有:因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存在问题,导致产品发货地点、时间与合同不一致,出现违约情形。作为销售方,没有积极主动地与客户协商,尽可能挽回客户损失,导致客户以此延期或拒绝付款;在没有审批客户付款情况下,贸然发货给客户;没有结清以前欠款的情况下,擅自发货等违规行为。解决办法:建立完善的销售与发货的内部控制制度并严格执行;发货部门收到销售部门的发货通知单才能发货;对于有赊欠的情形,信用管理审核后才能发货;在客户信用管理规定中,明确客户有违约付款情形的,不能发生新的赊欠。严格按合同的时间和地点发货;加强售后服务的管理,当产品出现问题,或发货时间地点错误导致客户的损失发生,销售部门应积极应对,与客户协商解决。

3.4销售回款过程

销售回款流程中存在的风险与问题有:销售人员的绩效考核方案中,销售回款与绩效未完全挂钩,回款考核的奖惩力度不够;回款过程监督不力;出现问题帐款后,没有及时有效地应对,造成客户习惯性拖欠;销售与财务沟通欠佳;销售人员随意同意客户的延期付款要求。解决办法:信用管理部随时监督客户的履约付款情况,出现延迟付款情况的,应督促销售部门协商解决;建立问题帐款管理办法,对帐龄1年以上的应收帐款作为问题帐款管理,根据问题帐款的产生原因及账龄期限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4总结

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范文第2篇

一、PG企业信用管理情况分析

(一)管理现状 具体如下:

(1)组织设置。笔者通过调研发现PG企业的组织设置如图1所示,营销部门管理着公司的采购以及销售业务,是核心部门;而物流部则是单独列出来,由总裁直接负责领导的,笔者了解后发现,物流部根本没设部门经理,而且公司对其定位就是为销售部各项业务提供服务的部门,所有工作以销售部的需求为指引;财务部的设置也非常简单,并没有设置专门的信用管理岗位。总体来讲,PG企业对于信用管理这一块并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或者设置任何相应的岗位,只是依靠销售部进行简单的跟踪或者财务部进行应收账款的统计等。可是受限于部门的业务特性,就算为销售部以及财务部提供了信用管理的权限,他们也很难实现公司设定的管理目标。基于此,笔者总结:当前PG企业在信用管理方面仍然落后,信用管理观念薄弱,但是这项工作对PG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因此PG企业一定要构建适合自身情况与发展需要的信用管理模式。笔者认为,PG公司必须组建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改变现在这种由销售部负责信用管理的现状,因为不管是销售部还是财务部都无法做好信用管理的工作。PG企业最好能够进行一次组织设置的调整,为信用管理部门安排合适的位置,从而提升公司信用管理工作的效率与收效。

(2)信用流程拆解。笔者调研发现,PG企业暂时还没有建立一个赊销销售业务操作流程,如果有客户要进行赊销,那么与这个客户接洽的销售业务员就会将具体情况上报给销售经理;销售经理再上报给销售总监,并与其共同商讨是否同意赊销。假设管理层之间没有形成一致意见,或者是客户赊销的条件已经超出了公司可以接受的范围,那么就要交由总裁处理。这种决策过程掺入了过多主观因素,做出的决策缺乏客观性,而且也没有科学的评价体系,因此,很可能导致公司面临巨大的应收账款风险。PG企业当前的赊销销售业务操作流程见图2。

(3)信用控制流程拆解。PG企业现有的信用控制流程,就是简单的财务审核而已。赊销申请结束之后,接下来就要制定客户的信用额度以及还款方式,PG企业通常会按照客户的资信情况将客户分成几种层次,假设是规模大、信誉好、经济实力雄厚的客户,那么信用额度通常会很高,而且还款方式的选择性也比较大。通过图3发现PG企业在进行信用控制的时候,主要还是依靠人来实现,而不是依靠相关的制度与规范。这样的控制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信用控制,因为即使发现客户有问题,公司能做的也只是不再继续发货而已;如果发生坏账,就直接交由总裁决定要不要采取法律措施。

(二)财务状况 具体包括:

(1)应收账款现状。由于可选的供应商很多,所以现在通讯产品客户不断提升对供应商的各种要求标准,其中就有提供更长还款期限、更快发货的要求。这样不但严重降低了PG企业的资金周转率,还导致其库存量不断增加。具体情况见表1。

不难看出,PG企业的赊销所占百分比过高,这样只会产生巨额的应收账款,并导致公司的库存越来越多,从而形成很高的财务风险,这样会严重阻碍公司后续的发展,为经营埋下隐患。

(2)账龄现状。通过表2可以看出,最近几年在各项指标上PG企业都有增加的趋势。虽然表面上看起来2009年的数据好像比2008年的数据好一些,可其实那是由于受到金融风暴的影响基数变得很小而形成的,很明显2009年之后,各项数据又开始恶化了。

(3)信用条件现状。每种信用条件以及支付形式都有自身的特点,因此,可能产生的风险也各不相同。表3统计了PG企业当前基本的客户支付形式。绝大多数PG企业的客户都选择到期电汇的支付形式,这种过于宽松的赊销,使得付款的不确定性过高,PG企业想要控制风险都无从下手。

(三)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笔者认为现在PG企业进行的信用管理可以说非常混乱,完全没有系统性与科学性,而且也没能有效协调整个销售过程中的客户资信评价工作。如果分析问题产生的具体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

(1)盲目追求销售业绩。虽然行业的发展形势迫使企业不得不赊销。但是,赊销就像一把双刃剑,虽然确实可以提升PG企业的销售业绩,但是也增加了公司的应收账款,从而提高了公司面对的财务风险。如果风险的负面效应显现出来,那么公司就会增加许多坏账,导致实际利润严重下滑,甚至出现亏损。

(2)没有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PG企业的应收账款是由销售部以及财务部进行管理的,可是这两个部门因为自身职能不同,因此,对应收账款管理的态度完全不同。销售部看重的是销售业绩,因此很多时候不会考虑应收账款可能引发的财务风险;财务部看重的是公司资产的安全性,因此对赊销的控制非常严格,导致有些安全的赊销也无法正常进行,从而限制了公司开拓市场的进程。另外,两个部门共同负责管理应收账款就会导致责任不清的情况,出现了问题部门之间互相推诿,导致PG企业的信用管理犹如一团乱麻,丝毫没有条理性可言,而且效率极其低下。

(3)信用风险管理方式过于守旧。当前,PG企业进行的信用风险管理基本上还是靠相关负责人的主观判断,因此,管理上并没有明确的科学依据,而且管理的过程也并不清晰,整个管理方式还是过去那种笼统守旧的方式,与现代企业管理格格不入。因此,笔者认为PG企业很有必要建立起科学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二、PG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系统构建

(一)实施全程信用风险管理 笔者发现,PG企业进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方式很有代表性,当前我国很多企业也是采用这种管理方式,就是管理应收账款;而所谓的管理应收账款,其实就是“追账”而已。因此,现在我国的信用管理风险情况是在管理应收账款延期还款的问题时,基本上都是依靠事后管理,也就是在客户已经过了还款期很久还没有还款的情况下,才开始采取应对措施。这种所谓的管理其实对企业来讲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对PG企业未来的发展也十分不利。看过会计记录就能发现,PG企业有很多账款都是付清之后,马上又开始了新的赊销,从账面上看好像是财务部需要负责的问题,但实际上是因为PG企业没有做到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导致的。基于这种情况,笔者认为PG企业应该启用全程信用风险管理,具体的管理过程见图4。

(1)前期管理。对于企业来说信用的前期管理至关重要,但是由于其具有很高的隐蔽性,所以很多企业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这个管理阶段中,企业的主要工作就是全面深入了解客户资信,并根据了解到的信息对客户评级。可以采取下面两种方法:第一,公司自行搜集所有的客户信息,并借助和客户交流,初步掌握客户的大致情况。当然这里最重要的是要了解客户的资信,不过这种方式相对主观笼统,对于规模不大的企业比较适合;第二,聘请专业的信用调查公司来评估客户的资信。这种方式企业需要投入一定额度的资金,对于资金实力相对雄厚的企业比较适合。

(2)中期管理。这个阶段的管理其实就是授信行为,换句话说,就是企业最终决定能够为客户提供的信用规模是多少的过程。另外,在此过程中,企业还需要确定其它的授信细节。至于具体额度的确定,应该综合考虑下面几点:一是赊销比例。不同行业这个比例会有所不同,因为毕竟需要资金的数量与资金周转的速度都有很大区别。对于通讯产品行业来说,赊销是非常常见的销售方式,因此,PG企业设定的赊销比例上限也会比其它行业的公司高一些。二是信用政策。这方面的政策重点在于如何设定信用供给,主要取决于PG企业自身的运营状况以及发展规划。三是后期管理。这个阶段企业的工作重点是要处理好应收账款的回收问题。在之前两个阶段奠定的基础之上,再加上科学有效的账款回收管理,就能实现企业全程信用风险管理的目标了。企业想要确认进行的应收账款管理工作是否实现了预期效果,就应该认真核对账款的回收情况,具体的衡量指标包括:平均回收需时、平均周转率、占销售额的比率、坏账率等。

(二)构建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基本元素 具体有:

(1)目标:提升对客户信用的监督与管理力度,降低信用信息的不对称性,从而减小企业遭遇未预期信用风险的可能;提高资金的周转率,控制好各类应收账款管理工作;降低坏账等不良财务账款的比率,加大追收账款的力度;借助更加科学高效的管理赊销流程,提升企业资产的安全性。

(2)原则:需要遵循内外结合的控制原则,也就是进行信用管理的时候,企业必须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双管齐下;需要遵循独立性的原则,也就是在评估以及控制客户信用风险的过程中,应保持职能主体的独立性,从而保证评估与控制工作公正客观;需要遵循成本收益原则,也就是要综合评估销售业务能够带来的经济收益与其可能为企业带来的风险成本之间的关系;需要遵循权利与责任分离的原则,也就是在管理应收账款的时候,应安排不同人员负责不同工作,不可以一人兼多职。

(三)构建全程信用管理相关制度 有效的全程信用管理,离不开完善的制度,因此,PG企业必须构建完善的全程信用管理制度,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客户对于企业来说是机会也是挑战,因为企业可以从客户那里获益,但同时也会因为客户而要承受风险,也就是常说的事物都有两面性。PG企业追求的目标是既控制好客户带来的风险,又通过客户获得理想利润,因此,进行客户资信管理的时候,也需要从这样的角度出发。基于这种情况,PG企业应该建立科学完善的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并借助制度有效解决当前管理中存在的责权不清等问题。另外,PG企业在制度中还需要体现出留住原有客户的相应管理办法。

(2)确立内部授信机制。由于PG企业实行的赊销销售方式,导致了如果销售情况良好,那么企业的“账面”收益就非常理想,但同时面临的财务风险也随之提升。笔者建议,PG企业应该确立内部授信机制,从而实现对赊销业务的系统化管理。

(3)改进应收账款管理制度。进行赊销销售的企业,自然会有一定数额的应收账款,这些账款同样也是企业资产的一部分,因此,其安全性以及回收的成功率会影响企业的实际经济收益。可是,要是企业没有完善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那么这部分资产也许不但无法为企业带来预期的经济收益,还有可能令企业遭遇经济损失。现在,PG企业在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就只有事后收账而已,因此,还应该建立起完善的事前以及事中管理制度,从源头上以及过程上管理好应收账款,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性。此外,在追收账款的时候,PG企业的销售部与财务部应加强合作,从而提高账款成功收回的几率。

不过,全程信用管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因此,PG企业在实际执行的时候,应该注意:一是覆盖企业的全体人员。PG企业必须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参与积极性,将责任落实到每个人的头上,特别是那些和信用管理关联性较强的岗位员工;二是覆盖所有部门。PG企业必须意识到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因此,其应该是所有部门共同的任务,而不单单属于销售部或者财务部的工作范围;三是覆盖全过程。这是最需要注意的一点,PG企业必须认识到风险管理应该贯穿销售行为的全过程,绝不只是回收账款而已。

全程信用管理模式其实是建立在28理论基础之上的,所谓的28理论是经济活动的普遍现象,具体到PG企业运营实际的话,就是2成的重要客户为公司创造了8成的利润。所以,PG企业必须重视那些大客户、合作期长的客户,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同样也要重点关注这部分客户的资信情况,因为他们对公司运营效率与收益能力的影响都很大。

参考文献:

[1]田丰琴:《浅议企业如何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企业研究》2013年第4期。

[2]桑一:《企业进行应收账款管理有效措施浅析》,《财经界(学术)》2012年第1期。

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 资金安全 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8-154-02

一、资金安全管理概述

(一)资金安全的内涵

资金安全可以从狭义和广义角度加以理解。狭义上的资金安全指的是资产安全,即存量资金安全。广义上的资金安全还包括流量资金安全和增量资金安全。

1.存量资金安全。存量资金安全是指资产能够按照原持有目的正常周转,价值不发生减损的状况。从理论上讲,任何资产都可能处于不安全的状态。

2.流量资金安全。流量资金安全是指企业的现金流入、流出能够按照预期的流量、流速和程序进行,不发生损耗的状况。

3.增量资金安全。增量资金安全是指企业的增量资金能按预期进入企业,维持企业再生产的持续进行。这里的增量资金是指企业事先安排的银行贷款、增发的权益资金等资金筹措事项带来的新增资金。

(二)影响企业资金安全的主要因素

影响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财权不独立,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失效,价值链上游或下游的挤压,竞争对手的恶性打压,客户信用缺失,资本获取成本过高,管理层素质低下或以权寻租。

二、企业采购资金安全管理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企业采购资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采购资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指在企业采购活动中企业的采购资金面临损失的各种情形。从风险的角度加以归类,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

1.采购过程中的内部风险。内部风险是指源于采购主体自身因素和采购管理内部因素所引起的风险。它主要包括计划风险、存量风险、验收风险和责任风险。

2.采购过程中的外部风险。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价格风险采购成本虚高,采购资金安全受到威胁;合同欺诈风险、质量风险、技术进步风险、经济政策风险和宏观经济风险等。

(二)针对企业采购资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的改进措施

1.缓解信息不对称程度。(1)建立健全企业所有者获取信息的相关渠道和制度。(2)设置合理的组织机构,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3)定期或不定期召开情况通报会和信息或经验交流会,加强采购人员间的沟通交流。(4)通过垂直一体化战略,企业主动对供应商进行投资。或与供应商建立战略联盟,加强供应链管理。(5)企业要加强与司法部门的沟通和联系。

2.建立和完善企业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是指企业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即为保证经济活动正常进行所采取的一系列必需的管理措施,不仅包括董事会用来授权和指挥经济活动的各种方式方法,还包括对企业活动进行综合计划、控制和评价而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企业采购环节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划分采购及相关部门的职责,制定采购计划,界定采购业务批准权限,确定供应商,控制采购订单,验收采购货物,控制应付账款,分离采购业务中的不相容职务,建立采购监督和检查制度。

3.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激励制度。激励经营者的方式包括递延年薪、年终分红以及股票期权等。给予经营者充分的激励是委托关系的核心。(1)设计合理的薪酬制度是最重要的激励措施。(2)合理分配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净剩余,保持和供应商之间的良好关系。

4.建立和完善企业的惩罚机制。及时发现违约行为,给予适当的惩罚是让人作出有利于委托人的行为选择的有效方法。(1)视采购人员所犯错误的大小、行为不道德的程度和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多少,相地给予单独批评、通报批评、扣发工资、罚款、调离岗位或开除。(2)对供应商的非原则性违约行为给予罚款。

三、企业委托理财资金安全管理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企业委托理财的基本内容

委托理财是指企业(委托方)将属于自己的资金托付给专职的金融机构(受托方),通过将资产的使用权、处置权在特定时间里让渡给受托方,达到保证资金安全、分散风险并获取预定收益的经济行为。

委托理财的受托方包括以下几种:商业银行、信托公司、证券公司、基金公司、投资银行。

(二)企业委托理财资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道德风险和交易成本,寻租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市场风险,行为风险和逆向选择。

(三)针对企业委托理财资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的改进措施

1.释放信号,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委托人要想办法使人努力工作,设计合理的激励制度,保证人的行为符合委托人的利益。契约中要有鼓励人采取正面行动以及约束不利于委托人行为的条款和内容。在委托理财的合同中,委托人可以制定业绩奖励计划,实行累计差额佣金制度。设立激励约束机制目的是保证人能够积极主动地按照委托人的意愿进行活动,使人的个人目标符合企业所有者的目标。激励机制是用利益来刺激人的行为,而约束机制是限制人的某些行为,两者从正反两面控制人的行为,最大限度地保护委托人的利益。

2.法律法规的建立和完善。由于法律具有强制约束力,因此在委托理财中,足够的法律保障会减少交易行为的不确定性,降低风险,增加契约的有效性,提高履约的程度,方便纠纷的处理等。完善的法律法规的建设,应达到以下要求:有利于公共契约的完善,有利于对人的管理。

3.明晰企业的产权,优化法人治理结构。产权的明晰是优化法人治理结构的前提条件。优化法人治理结构则要考虑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如何相互协调,怎样保证目标的一致性,董事会、监事会、独立董事的责权利的安排,人员的选拔等。

4.以信息的不对称应对信息的不对称。第一,战略防御式。委托人尽量不让人知道自己掌握信息的多少,未采取行动之前在人面前保持必要的沉默。第二,战略进攻式。委托人尽量寻找中介机构或接触人的其他客户,通过各种渠道搜集、分析人的信息,向人传达这样的信息――我可通过多种渠道了解到你,你不能够欺骗我。另外,还应该和其他有委托理财业务的企业建立战略联盟,互通信息,共同应对人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5.设计合理的契约。选择人,首先要进行信息的搜集,通过信息的甄别来了解人。这一环节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设计完备的合约,体现激励约束机制,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合约要明确业绩评判的标准是什么,是企业一段时间的净利润,还是现金净流量,抑或是股票价格。另外,要确定业绩的底线是什么,明确工资及奖金的内容等。

四、企业对外担保资金安全管理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一)企业对外担保的基本内容

担保是指法律为确保特定的债权人实现债权,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信用或者特定财产来督促债务人履行债务的制度。

对外担保的主要形式如下:第一,企业之间的担保,即企业之间提供单向担保和双向担保。第二,专业中介担保,其项目必须和政府支持方向相一致。第三,政策担保,即政府根据宏观的发展目标为其所支持的行业或项目提供担保。

(二)企业对外担保资金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风险及问题

1.系统性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政策波动风险、市场环境恶劣、缺乏配套的信用服务机构、法制建设不健全等。

2.非系统性风险。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贷款银行诱发的风险等。

(三)针对企业对外担保资金安全管理中存在风险的改进措施

1.担保业务程序化。当被担保企业提出担保申请后,鉴于上文讨论过的由信息不对称产生的风险,担保企业不能盲目凭个人感性认识或者利益驱使而作出给予担保的决定,而应当立即将该事项转入内部控制流程中,通过必要的内部控制程序作出项目可行性分析和评估。内容大致分为三步:事前审查、事中控制和事后补救。首先进入审查阶段,如果通过,则担保企业对被担保企业提供担保,同时进入监控阶段和补救阶段。

2.明确担保政策。企业应设置担保门槛,明确对外担保的对象、范围、条件、程序、额度和禁止担保的事项,定期检查担保政策的执行情况及效果。企业负责人对本企业担保业务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及有效实施负责。制定的担保政策必须满足合法、稳健、严密的原则。在担保对象上,企业不得为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本企业持股50%以下的其他关联方,任何非法人企业或个人提供担保;不得为直接或间接资产负债率超过70%的被担保对象提供担保,对资产负债率超过50%的应持高度谨慎态度。如果再次为同一担保对象担保,应确保其以前未发生过债务逾期,拖欠利息,拒绝或不按时提供财务报表,提供虚假财务报表或虚列资产等情形。

3.事前控制。事前控制是控制担保风险的重要环节。在西方,企业可以充分利用市场中介(如征信公司)为决策服务。对对方的财务报表进行审查时,主要考察以下几个方面:当年财务状况,注册会计师的看法,合并报表编制,资产质量,盈利质量,资本结构,融资的目的,反担保资金规模和反担保金率等。

4.事中监控。事中监控是指落实担保制度的相关内容,对双方企业包括关联企业在事前审查中的种种信息进行动态的监管。一旦信息变化,担保企业发生重大变化或事项时,必须及时告知管理层,准备事后的补救工作。

事中监控主要靠企业担保内部控制制度的良好运行。一般说来,担保内控包括以下几部分: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授权批准控制制度,财务信息质量控制制度,担保业务报告制度,内部审计制度等。

5.事后补救。一方面,根据流程初期的数据资料结合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发现企业自身在经营和财务方面的问题,有利于发现薄弱环节,改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并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跟踪反馈,完成事后补救工作。另一方面,当担保业务出现意外,需要企业承担责任时,企业必须拿出措施,防止担保业务影响正常经营活动和企业的信誉。要满足以上两点,关键在于担保业务的前期审查和中期监控。由于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委托人的信息弱势地位并不会因为健全的制度,完善的措施就可以得到改变,因而中小企业担保者需要做好以下准备:提取风险准备金,反担保(包括个人反担保),比例担保。

6.外部系统控制。担保风险的外部系统控制机制包括:

(1)企业信贷和贷款担保法律。立法工作是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得以良好发展的前提保证,是担保企业风险控制的根本依据。面对现代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步伐的加快,有关商业担保机构、担保征信公司的立法工作备受关注。立法先行,才能加快担保业务的发展,为中小企业信息不对称下的融资活动保驾护航。(2)信用环境工程信用环境工程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力量,建立以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以信用记录、信用调查、信用评估、信用等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用管理系统,帮助中小企业强化信用观念,严惩失信行为。首先,建立担保登记制度。其次,完善工商注册登记信息系统。最后,完善金融机构担保信息查询系统。(3)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新制度。目前,中小企业的互助担保机构共有三种:互助担保公司、互助担保协会和各种准互助担保机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属于非金融机构,要按照《公司法》、《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办法》和《社会团体登记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办事机构。要尽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及再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实施业务指导和监管,开展一般再担保和强制再担保业务,加强担保机构抵御风险能力,尽可能消除风险隐患。

具体工作如下:一是建立市场准入和日常监管机制;二是加快组建担保机构的行业协会;三是推动建立担保机构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创新担保方式,扩大担保范围,增强资金实力;四是通过引进人才、加强培训、开展合作交流等方式不断提高担保机构员工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水平,增强其业务经营管理能力;五是督促担保机构采取多种途径不断扩充资本总量,做大规模,动员更多的企业甚至个体工商户参股,加大积累,增强实力,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六是由经贸、财政、银行等部门组成担保监督委员会,对担保机构进行监督;七是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将信用担保与综合辅导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增强其市场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奥洛克林著,王珏,王军,许燕红译.像巴菲特那样管理资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9

2.[美]费思著,乔江涛译.海龟交易法则.中信出版社,2010

3.干胜道.企业资金安全性控制研究――基于信息不对称的分析.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

4.杜晓荣.成本控制与管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范文第4篇

新修订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规定符合“资本充足率符合注册地金融监管机构要求且不低于8%;最近1年年末资产不低于800亿元人民币或等值的自由兑换货币;最近2年连续盈利;遵守注册地法律法规,最近2年内未发生重大案件或重大违法违规行为;具有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机制和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符合要求的商业银行即可设立金融租赁公司。各个商业银行都跃跃欲试,准备进入金融租赁行业,如中国银行已于2006年12月18日以9.65亿美元的现金收购新加坡飞机租赁公司100%已发行股本,民生银行与国家电网公司和空客A320合作,试图开展进口飞机的金融租赁业务。

主体利益分析

商业银行与设备制造企业共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能够实现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在我国目前条件下,对商业银行和设备制造企业都有利。

商业银行利益分析一是商业银行资金富裕,发展金融租赁业务能为其带来新的利润增长点。金融租赁业务标的主要是大型机器设备,购置资金需要量大,且资金回笼周期较长,是典型的资金密集型行业。银行资本雄厚,与国内现有的金融租赁公司比较而言,在资金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并且与信贷业务相比,金融租赁业务由于在租赁期满前由出租方拥有标的物所有权,其风险大大降低,能够保证资产的优良性。

二是利用协同效应,促进信贷业务与金融租赁业务共同发展。一方面,信贷业务平台为商业银行开展金融租赁业务提供了很好的客户来源;而且,银行通过信贷系统收集了大量的客户资料,掌握了客户信用状况的详细信息,便于为金融租赁业务开发出优质的客户,降低金融租赁业务风险。另一方面,通过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商业银行能更深入了解客户,特别是能接触到更多有实力的客户,从而为信贷业务开发出更优质的客户。所以,发展金融租赁业务,利用各分支业务的协同效应,可以促进各类业务共同发展。

三是利用技术人才优势,实现资源整合。现代金融租赁是一个跨行业、跨部门的新兴边缘行业,需要一大批集经济、管理、法律、金融外贸知识于一体的人才,无疑商业银行在客户信用分析,租后风险监控,业务涉及的利率、汇率、税率、折旧计算等方面的专业技术方面具有优势,并且有相关的专业人才储备,为发展金融租赁业务提供了很强的后备支持。

设备供应商利益分析首先有利于促进销售,扩大利润。在金融租赁模式下,承租企业不需要一次支付大笔现金,只需定期支付租金,有利于其现金支出的调度安排,这大大降低了购买的门槛,扩大了客户购买力,无疑会促进需求,增加销量,使供应商销售规模得以扩大,利润增加;同时还能产生品牌辐射效应。这一点从国外大型金融租赁机构发展经验可以得到验证。在国外,跨国企业集团本身具有雄厚的资本,在集团内部设立财务公司,拥有不亚于银行机构的资信度,能直接进入资本市场筹资,而在我国设备制造企业在财务实力还不够的条件下,采取和拥有雄厚资本实力的商业银行合作的方式,实现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融合。在目前来说,应该是我国金融租赁业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

其次在安全销售模式下保证了现金流入,降低坏账风险。由于大型设备价格高昂,在销售时一般都会采取分批付款方式,在金融租赁模式下,在租赁期满前租赁标的物所有权没有发生转移。如果出现租金无法偿付的情况,供应商可以收回租赁标的,转租或在二手市场出卖获得补偿,避免坏账风险。

存在的风险分析

商业银行与设备制造企业共同设立金融租赁公司还必须注意风险防范,避免走过去金融租赁公司的老路。我们按照风险来源把其金融租赁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分为来自融资过程的风险和来自承租人的风险。

来自融资过程的风险 来自融资过程的风险分为流动性风险和融资风险。

流动性风险。出租人为了开展一项金融租赁业务,必须筹集到配套的资金,在融资过程中,出租人可能面临能否筹集到某项租赁所必需资金的风险,就是流动性风险。

融资风险。融资风险包括:一是融资成本与租金利率(出租人确定租金时所依据的利率)变动方式不同带来的风险。二是融资期限与租期不匹配的风险。

来自承租人的风险(信用风险)。来自承租人的风险主要是指出租人面临的来自承租人或担保债务人不履约,而导致资金不能按期收回的风险。

债权风险。它表现为承租人或担保债务人不履约可能导致的出租人不能按期收回租金,更为严重的情况是出租人因承租人破产不能收回全部的投资。

物权风险。物权风险在我国主要表现在两方面:承租人非法处治本应属于出租人所有的租赁资产,融资租赁交易中租赁资产的所有权归出租人所有,这在租赁合同中也明确规定了。但在实践中,由于作为租赁资产的机器设备登记制度不严密,常会发生承租人将不属于自己所有的租赁资产用于抵押担保等的情况;另一方面,承租人违约的情况下出租人不能行使租赁物收回权利的风险,金融租赁业务兼具融资与融物的双重功能,租赁资产的收回权是对出租人投资回收的最大保障。

除了以上主要的风险,金融租赁业务还面临来自宏观政策、经济周期变动的系统性风险,和关联交易导致的道德风险等。

风险防范与控制

规避风险策略一是加强客户信用管理系统建设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做好租赁融资前的调查和信用分析工作,避免向资信状况差的承租人和风险过大的项目提供融资,把客户锁定在优质范围内。这是控制信用风险的有效途径;二是注意融资期限结构与租赁期限匹配,将存贷款比例控制在一个适当的程度,提高资产流动性;三是加强设备流动体系建设,在违约发生时把损失锁定在最小范围内;四是在租赁项目审查过程中,应坚持审贷分离原则。

分散风险策略分散风险策略是在经营过程中,将风险分散到彼此独立,关联度较小的不同性质、业务、特点的业务品种上,一旦由于主客观因素造成某业务出现风险时,其他业务收益均不受影响,把风险控制在能承担的范围内。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分散风险是通过持有不同种类、币别的资产来分散每种资产价值损失的可能性,使资产价值得到保值或减少损失。融资租赁风险分散的具体做法有:充分运用租赁的多种形式,在资产种类上适当分散;对租赁投资授信金额适当分散,即实行授信制度,使租赁投资对某一客户的授信控制在一定额度(授信额度)之内,为使授信制度得以贯彻,一般采用规定不同层次职位主管的授信权限,并规定对授信制度的事后审核和完善,加强授信制度的约束力和实施效果;在币别上进行分散。

补偿风险策略补偿风险策略是指出租方在对风险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对风险损失采取事先的补偿措施。风险补偿传统上用于金融放款的坏账、呆账的抵补。主要采用的方法有抵押、金融产品定价、提取准备金。

抑制风险策略抑制风险策略是指租赁双方在承担风险后,加强对风险因素变化的关注,当出现风险爆发征兆或实际发生时,及时采取措施防止风险恶化,化解风险,或者尽量减少风险造成的损失。一是追加担保人和担保金额,如当承租企业某期租金偿还出现困难,租赁公司经财务审查中发现承租人个人财务状况有可能恶化时,可要求承租人增加提供资信优良的担保;二是追加资产抵押,如当承租企业财务状况吃紧,需要追加资金时,租赁公司可以要求大量的企业资产抵押为条件,并为原有融资增加资产抵押,从而提高原债权和新债权的清偿能力。

转移风险策略转移风险策略是指通过合法的交易方式和业务手段,将风险尽可能转移出去。风险转移的具体做法有:

担保。有担保的租赁融资把本应由租赁公司承担的客户信用风险转嫁给担保人。

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施工企业;经济风险;应对措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建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施工企业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着很多潜在的经济风险,这些潜在经济风险一旦成为事实,必然会影响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与信誉,所以,树立经济风险防范意识,建立和完善防范风险机制,已成为施工企业强化施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努力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课题。

对于施工企业,从某种意义上说,施工企业的决策层对经济风险意识与风险控制重要性的重视程度,决定了这个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因此,施工企业的决策层首先要树立经济风险意识与风险防范意识,做到未雨绸缪,积极加强施工企业的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以提高企业抵御经济风险的能力,保证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合理的利润,促进施工企业稳步、健康发展。

一、施工企业经营所面临的主要经济风险

施工企业在经营中面临着许多潜在的经济风险。主要有:

(一)工程投标带来的经济风险。投标是施工企业承揽工程的主要方式,企业在投标过程中需在价格、工程质量和工期等方面对业主做出必要的承诺,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着不中标风险和中标风险。不中标,施工单位要损失在投标工作中投入的人力、物力与财力,承担相应的经济风险;中标,则要准备承担在施工过程中以及工程竣工结算后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也就是在工程结算完毕时,企业有可能是亏损的。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低价中标模式的出现,还会造成施工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利润降低,更增大了企业在经营中的经济风险。

(二)施工合同履约带来的经济风险。许多工程项目,业主为了使投资最小化,利用当今建筑市场竞争激烈的特点,施工企业为了急于承揽工程项目。签下了不利于施工企业的合同。如施工企业需要垫付大量资金、收取施工企业的工程保证金等。合同的履约风险是我国建筑市场不够规范,投标过程中各企业间的激烈竞争造成的,使施工企业面临着工程质量下降、材料价格包死、工程款拖欠不给等许多经济风险,而这些经济风险与合同的不规范签订和履行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拖欠工程款问题究其原因,一是建筑市场竞争激烈,僧多粥少,一些建设单位故意拖延支付工程进度款,致使施工企业不能及时进行工程款的结算;二是建筑市场法制不健全,施工企业的经营行为得不到有效监督,拖欠工程款带给处于资金链中的企业巨大风险,比如利息引起的财务费用增加、资金周转困难、坏账风险增大等等,都直接影响着施工企业的生存、发展,严重时甚至危及社会稳定。

(四)施工企业施工管理水平低带来的经济风险。许多施工企业施工管理水平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工程技术人员培训少、素质低,工作效率低下,造成材料浪费、工程质量差等问题,都会给企业带来经济风险。

(五)物资采购价格带来的经济风险。一般情况下,工程项目建设规模大,施工时间长,投资金额也较大,如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价格易受市场需求和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影响,造成不同时期材料价格变动较大,有可能会使企业面临经济上的风险。

(六)施工企业内部管理制度松懈带来的经济风险。企业在内部管理中不懂法律,没有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或者规章制度落实不到位。如公章、证件、法人授权书等管理不严,都会造成工作失误,可能会给企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在管理中一定要努力加强防范,一是建立、健全严密的规章制度,并严格落实;二是建立法律风险防范体系,施工企业成立法律事务机构,并做到经常性地教育与培训,做到人人知法、守法、守规。三是建立企业法律事务人员全程参与机制,深入监督、审查合同的签订,把法律工作的重心从事后补救转移到事前防范上来。

(七)对项目经理管理不到位带来的经济风险。工程项目的施工管理,一般是项目经理负责制。但归根结底是施工企业负责,这就要求项目经理在人员及工程管理上要具有相应的领导管理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施工技术水平。项目经理个人的素质水平、能力的高低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工程项目的工程质量、进度与经济效益情况。严格项目经理队伍的建设对施工企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施工企业要想生存、发展、壮大,就必须高度重视上述经营中面临的经济风险,把风险管理提高到至关重要的位置上来认识。尤其是施工企业的决策层,更要增强风险防范意识,认真分析经营中经济风险产生的原因,主动采取应对策略,防范、化解、控制和规避可能发生的经济风险,努力防止企业利益受损,切实提高施工企业的风险防范水平。

二、施工企业应对经济风险的方法与措施

(一)建立工程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切实完善投标决策程序。施工企业必须建立科学、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与完善的投标决策制度,以深入开展市场评估,还要积极建立合同评审制度,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成立专门部门,建立科学、系统、周密的合同审批程序。参与合同评审人员必须具有一定的建筑技术知识、法律政策知识、经济合同法规知识,并对各类风险具有一定的预见性。参与评审人员要有权实行合同的集中审查、计算和规范管理,并形成严密、标准的合同文本,杜绝在合同内容上出现大的漏洞。施工企业还要建立完善而严格的承接工程项目程序,在投标时需要充分考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可靠性,并对资金到位率、盈利水平等经济风险要素进行科学评估,并积极调查清楚甲方的资信状况,最大限度地防范承揽工程可能带来的经济风险,从合同的订立上防止经济风险。在合同签订前,施工企业的法律事务机构人员要积极跟进,对合同具体条款要逐条审查,并从法律角度对其工程项目的风险性进行评估,防止合同中不利条款的出现。

(二)施工企业要强化企业内部管理,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尽可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施工企业要发展壮大,争取最大的利润水平,根本上是要依靠自身的努力,从管理上要效益,把着眼点放在企业内部管理上。加强管理是降低施工企业经济风险的根本,工程质量、安全生产和文明施工都对企业经济利益至关重要,一旦出现安全、质量等事故,不仅对企业声誉和形象造成不良影响,并且由此引起的经济损失也会很大。因此,加强管理是防止企业经济风险首要的任务。这就要求:一是施工企业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点,任何时候都要抓好工程质量。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要重视自己的信誉,不能因贪图一时的经济利益,而失去信誉这个根本。二是施工企业要强化内部管理,向管理要效益,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高低,取决于各个工程项目成本的高低,要想努力降低成本,创造更大效益,施工企业就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重点是加强企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积极推行材料供应商、分包队伍的竞债招标制度,有效降低工程成本。施工企业、分包队伍、材料供应商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合作的好,就能做到互惠互利,开创“双赢”的良好局面;合作的不好,就达不到互惠互利的效果,甚至会引起经济纠纷等问题的发生。这就要求施工企业要对分包单位、材料供应商的资质、实力和信誉进行考察,建立诚信合作伙伴档案,积极与讲诚信、实力强的伙伴合作,一是要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单,依法签订供货合同。采购材料要进行公开招标,做到货比三家,在保证质量的同时,确保降低材料采购成本;二是加强合格分包队伍建设,对有资质、有麦力的分包队伍,在施工中有意识的培养,积极帮助其发展壮大。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降低施工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本,另—方面,由于进一步的生产分工的细化,分包队伍管理永平的提高,工程的质量和工程进度都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使施工企业可以获取更大的利润。

(三)施工企业要加强工程结算工作。施工过程中要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做好现场签证,及时做出工程结算数据并报建设单位审核,督促其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一时不能到位的资金,可以要求建设单位制定付款计划,按计划支付工程款,竣工后要与建设单位经常沟通联系,保修金到期后要及时索要,积极回笼资金,以降低拖欠工程款的风险。

(四)充分发挥财务部门的审计、监督作用,切实加强资金管理,以防范和化解经济风险。资金管理的好坏,决定着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多少,对于企业的发展壮大非常关键。首先一定要建立审批权限制度,并积极规范资金结算程序,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可由施工企业对项目部集中开立各工程项目银行账户,并积极建立以企业为资金结算中心,统一运用网上银行大客户系统来进行内部资金的集中统一管理,各工程项目部按规定编制、报送月度资金收支计划,遵循以收定支的审批原则,严格控制资金的流向和流量,强化资金管理,降低经济风险。施工企业还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财务部门还要根据施工中不同阶段的特点制定收款、付款计划,控制应收账款风险与超额支付分包队伍和材料供应商工程款的风险,减少坏账损失。

(五)加强项目经理和项目负责人的能力水平建设,切实提高其自身素质。施工企业要有意识的培养一批能够严格执行企业的管理制度、遵章守纪、爱岗敬业的项目经理和项目负责人,并对表现优秀人员给予精神和物质上的奖励。同时,对那些不能履职尽责的管理人员,要予以相应处罚。一定要避免由于项目经理的能力水平差或由于施工企业决策层的监管不到位,给企业造成经济损失,实际工作中,有的项目经理未经总部授权就以项目部或施工企业的名义签订分包合同,造成经济纠纷;有的项目经理在承揽工程项目时,不注意合同条款和工程承包价,只要能够达到承揽工程的目的,不管有没有合理的利润空间,工程项目非干不可,造成不利合同的签订;有的项目经理拖欠分包队伍工程款,从而造成民工工资的拖欠,给企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综上,项目经理的经济行为,已成为施工企业经济风险的重要方面,在法律角度上讲,这些经济风险最终都会由施工企业承担,要避免此类风险,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就要制定严密的规章制度,明确项目经理的权力和责任,用严密的制度和方法来约束项目经理与项目负责人:一是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提高项目经理的遵章守纪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并加强对项目经理的遵章守纪教育,坚持依法经营,照章办事;二是严格控制有关证件、公章和法人委托书的使用管理。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专门设立联系工程、投标的部门,拟任项目经理可以参与,但不能由其包办。三是把好合同签订关,依靠拟任项目经理招揽的工程,在投标、签订合同时,相关部门要安排专门人员共同参与,由专业造价人员进行投标价格的计算,并由相关技术部门编制并审查,要依据施工企业的人员、设备等情况,对施工方案的采用、技术管理人员、机械合理分配,并由施工企业决策层审查投标价,这样可以弥补项目经理在法律、工程等方面知识可能存在的不足,降低了因其个人原因可能给企业带来的经济风险,较好的维护企业利益。工程中标后,施工企业还应当与项目经理签订风险承包合同,合同内容应该明确双方关系、工程资金结算、变更和终止、违约责任以及上缴利润情况等。同时,可以考虑其缴纳一定比例的风险抵押金,以达到约束项目经理行为的目的,并建立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以加强对项目经理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