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影视艺术技术专业

影视艺术技术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影视艺术技术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影视艺术技术专业

影视艺术技术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微课;翻转课堂;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

引言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先后8次提到移动互联网等新兴行业,并且提出“互联网+”这个新概念,那么对于教育领域,“互联网+”又意味着什么呢?那就是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样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总之,教育正进入到一场基于信息技术的伟大的社会变革中。而翻转课堂正是当今教育领域中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之一,符合信息时代的发展趋势。翻转课堂不仅改变了传统教师以讲解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且还通过利用丰富的信息化资源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模式。在翻转课堂倍受关注的同时,微课作为一种微型化、主题化、信息化的教学资源,也逐渐被人们接受。优质的微课能有效降低学生主动学习中的认知负荷,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满足不断发展的移动学习的需要。目前各种类型的“微课”教学实践已在国内外如火如荼地铺开。

一、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概念和优点

微课的全称是微型视频网络课程,其是以微型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学科的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设计开发的一种基于情景化并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在线视频课程资源。微课的雏形最早见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学者Mc Grew提出的60秒课程及英国纳皮尔大学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微课作为信息化学习资源,具有短小易学,内容精炼,技术成本低,方便易用,能够及时反馈等多种优点,因此,在目前教育领域被众多教育工作者广受追捧。

翻转课堂,最早开始于科罗拉多州林地公园高中,由乔纳森・伯尔曼和亚纶・萨姆斯提出,首先其是由教师创作视频;然后,学生在家中或课外根据不同的手段,来观看教师所创作的视频;最后,回到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因此,翻转课堂也就是结合现代教育媒体资源,将传统的教学流程做了“颠倒”,即知识传授环节前移至课下,内化吸收环节放到课堂。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具有以下优点:主体转变与模式创新,个性化学习与因材施教,自我完善与全面发展,关注学习过程与多元化评价。

二、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

由于艺术专业招生时不注重文化课成绩,大多数学生从高中起就放弃了英语学习,所以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对较低,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另外,学生经常参加较多的艺术实践活动,对英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这就要求艺术专业教师积极探索具有针对性的大学英语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与课程设计中,突出艺术类专业学生的特长与特点,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微课具有灵活性、开放性和模块性的特点,能够激发艺术生的学习兴趣,比较适合针对艺术生进行大学英语的教与学。利用微课进行自主学习,既能为艺术生提供合适的学习资料,又使他们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和自。这样就可以省下更多的课堂时间为老师和学生之间提供更多面对面互动交流的时间。

三、基于微课的艺术专业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为了促进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效果,摆脱以课文学习、理解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以微课为支撑的艺术专业翻转课堂是个很好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步骤:

(一)微课视频的创作

教师要根据每一课的教学内容、重难点认真创作微课视频。视频不超过20分钟,可以采用包括影视教学、Flas、PPT讲解、在线自测等呈现方式。教师可通过国家精品课程网等优质开放教育资源,结合艺术生自身的特点创作个性化的教学视频。同时还要设计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视频内容。

(二)课前微课的学习

创作微课之后,教师要在课前及时给学生。学生可以结合自身条件,利用网络自主学习、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等多种方式学习教师上传的微课视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反复聆听和观看视频内容,自行模仿语音语调、纠正不良发音。微课最后的习题应包括词汇、语法、重难点句型等方面的测验与训练,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课文的语言点后能自行检验学习效果。遇到疑难问题,还能及时与师生在线交流。

(三)课堂互动教学

进行课堂教学时,教师和学生都不再是被动的角色,教师需针对学生在线自测的反馈问题及时进行补偿教学,在课堂上预先讲解疑难点。释疑解惑后,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和学生反思,让学生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与老师深入互动,讨论的内容可围绕该课文的主题展开,设计不同的交际活动。

四、结语

通过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使教师因材施教的手段成为可能。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考验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素养,而且对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进行改变,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因此,该教学模式既有益于提升艺术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又满足了学生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出更全面更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Mc Grew, L.A. A 60-second course in Organic Chemistry [J]. Journal of Chemistry Education, 1993 (7).

[2]刘夏. 基于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大学英语读写课翻转课堂探索[J]. 大学英语(学术版),2015(1).

影视艺术技术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英语专业八级考试 翻译 叙述视角

2012年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刚刚落下帷幕,网络上开始传出各种答案版本。2012年翻译部分汉译英原文选自台湾作家蔡素芬的新书《烛光盛宴》第五章《甜点》。该小说讲述的是大陆小姐泊珍、台湾女子菊子,以及故事代述者的现代女性“我”三位女子在台湾眷村的往事,三种身份、三段时空交错浓缩了台湾近六十年的历史,也交织出三个女子命运的经纬,被认为是一部“以爱情包装国族历史”的家国史诗。汉译英部分给出共约300字(实为263字)的段落,要求考生将画线段落翻译成目的语。这种形式充分考虑到了翻译的“可操作性、连贯性和篇章整体性”,[1](P69)因此要求考生有更强的语篇意识,不但要考虑如何实现段内的衔接连贯,而且要突破段界,关注上下段落故事的叙述走向。本文从叙述视角,研究网络上两个流传甚广的译文版本,分析其得失,探讨在文学语篇汉英翻译中如何实现视角重构。

一、视角、文字与表达

“视角”是叙事学中常用的术语,简单地讲,就是指叙述时观察和呈现故事的角度。视角一直是学界关注的一个中心问题,20世纪以来,西方学者对小说的关注从重视道德意义忽略形式技巧开始转向了关注小说本身的叙事技巧上,现代小说理论奠基人福楼拜与亨利・詹姆斯就将小说视为一种自足的艺术有机体,把注意力转向了小说的叙述技巧上来。珀西・卢伯克在《小说技巧》(1921)中断言小说的复杂表达方法归根结底就是视角问题,而马克・肖勒在《作为发现的技巧》(1948)将视角提升到“界定主题”的位置。[2](P52)可以说,视角在小说中占有毋庸置疑的位置。

与电影、戏剧不同,小说的视角需要通过文字表达实现,而在特定的视角下的叙述文字一般总是同时涉及叙述者和感知者,在自看自说的全知叙述中两者合二为一,而在用人物感知代替叙述者的观察时,两者则相互分离。法国叙事学家热奈特明确在《叙述话语》中提出了“谁看”和“谁说”的概念,廓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并用“focalization”(聚焦)代替“point of view”(视角)。热奈特区分了三大类聚焦模式:第一是“零聚焦”或“无聚焦”;第二是“内聚焦”;第三是“外聚焦”。[3](P129-30)叙述者采用不同的聚焦模式,从而给予故事不同的呈现方式。叙述者可以用自己的眼光对故事聚焦,也可以通过人物的眼光对故事聚焦。叙述者用人物的眼光代替自己的眼光就形成了所谓的人物视角。不论哪种情况,控制视角的都是叙述者。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视角作为表达故事的技巧,它不仅属于话语范畴,也具有故事层的属性。[2](P56)

如上文所述,视角体现在选择不同的语言形式上,或隐或现地穿插于叙述者的叙事话语中,小说为了追求不同的文学意义和审美价值而采用灵活多样的表达方式表达特定的叙述视角。由于视角的选择与叙述者选择的观察位置或角度有关,同样的事件因为叙事角度的差异在读者心中产生不同的画面,激起不同的情感体会,从而体现了不同的语义结构和审美价值。因此,小说翻译过程中,视角的判定和传递是不可回避的问题。由于视角的选择往往决定于原文作者意图,译文与原文视角的偏差将会影响译文读者对文本世界的构建和对作者意图的正确认知,出现所谓的“假象等值”,即译文与原文看上去大体相同,但文学价值或文学意义相去较远。[4](P11)

二、原文中的视角切换及译文重构

台湾作家蔡素芬的《烛光盛宴》书写方式独特、架构完美,如诗般的语言和文字,受到了众多大家的追捧,故事叙事样式新颖,呈现出一股低调的炫技神采。作者的观察功力如同“刻进脑子里去”,十分了得,而沉淀后所孕育出的文字,更是令人感佩。汉译英部分所选片段,采用时稍有改动,长度仅169字,但描写十分细致,视角切换自然,颇显作者驾驭文字的功力。要考生在30分钟之内完成语言转换,着实有些难度。

现将原文和译文抄录如下,画线部分为要求考生翻译的内容:

泊珍到偏远小镇的育幼院把生在那里养到1岁的孩子接回来。但泊珍看他第一眼,仿似一声雷劈头而来。令她晕头涨脑,这一岁的孩子脸型长相如此熟悉,她心里的第一道声音是,不能带回去!

①痛苦纠聚心中,眉心发烫发热,胸口郁闷难展,胃里一股气冲喉而上。②院长说这孩子发育迟缓时,她更是心头无绪。③她在孩子所待的房里来回踱步,这房里还有其他小孩。④整个房间只有一扇窗,窗外树影婆娑。⑤就让孩子留下来吧,这里有善心的神父和修女,这里将来会扩充为有医疗作用的看护中心,这是留住孩子最好的地方。⑥这孩子是她的秘密,她将秘密留在这树林掩映的建筑里。

她将秘密留在心头。

译文1:

①Tortured by the pains gathering in her heart,she felt something was burning between her eyebrows.Her chest was brimmed with depression which was likely to run out of her throat at any moment.②She could not think clearly any longer when the headmaster told her that the child suffered from developmental retardation.③She strode up and down in the room where her child stayed with other pals.④There was only one window in the room,out of which some shady trees were whispering.⑤“Just leave it here”,she told herself,“This is the best choice by far,for there are kind priests and nuns in this place which may also be renovated into a Medicare center”.⑥The child was her secret which would be kept in the buildings behind the woods.①

译文2:

①Overwhelmed with grief,which made her suffocate as if her throat was stuck by a current of air bursting from her stomach,she felt it burning between the eyebrows.②When the hospital President said the child suffered from growth retardation,she was at a loss what to do.③She paced back and forth in the room where her child and some other children stay.④It’s a one-window room out of which the shadows of trees were dancing.⑤Just leave the child here.This was the best place for her child to live,because there were kind priests and nuns and it would be expanded and developed into a medical care center.⑥The child was her secret which she kept in the building hidden in the woods.②

纵观原文,作者采用了第三人称方式叙事,但是其中视角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申丹指出:“在传统上的第三人称小说中,(处于故事外的)叙述者通常用自己的眼光来叙述,但在20世纪初以来的第三人称小说中,叙述者常常放弃自己的眼光而转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眼光来叙述。”[5](P201-202)因此,在看待故事的叙述时,需要分辨清楚是采用故事外叙述者的旁观眼光还是采用故事内人物的眼光。而叙述眼光的转换,往往暗示叙述距离调整,对加强主题意义和增强审美效果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就原文句子(共6句,分别标注为①―⑥),比照两个译文作逐一分析。

就原文而言,叙述者从全知视角叙述“泊珍”去育幼院接孩子,当看到“孩子”,描述了聚焦对象“泊珍”的感受――“仿似一声雷劈头而来”,以及她的反应――“不能带回去!”,但所有这些都是从外视角叙述的,叙述者只是记录的摄像机。但在要考生翻译的这段文字中,一开始的①句,“泊珍”就从聚焦对象的位置转换为聚焦者,直接叙述自己的心中感受。这样叙述方式,可以让读者更深刻、更生动地体会到这位主人公的内心活动,更贴近这位主人公。但是如果对照一下译文,那么我们不难发现,译文采用的视角依然是叙述者的全知视角,1①与2①的主语均为she,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依然保持着上文的叙述视角,叙述者用心安排的人物视角失去了作用,其内心活动也因此失去了原有的生动。译文尽管比较忠实地再现了其指称含义,但语用与言内意义出现较大损失,实为一种假象等值。

为什么说①句的视角转换在叙述上如此重要呢?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叙述者借此拉近与读者的距离,直接展示人物的内心活动,增强真实感,激起读者对人物的认同;二是叙述者借助人物视角叙述,让读者直面“痛苦”的发生发展过程,绕开叙述“痛苦”的作用效果,避免了肤浅地告诉读者人物痛苦到何种程度。叙述者选择“痛苦纠聚心中”而不是“她感到痛苦”这样的表达方式,正是基于此。但很不幸的是,原文所避免的恰巧在译文中得到强化,如1①使用了tortured,2①使用了overwhelmed等词汇来描述痛苦的作用效果,两句都使用she做主语,强化了叙述者的外视角,译文因此更多地进入了客观叙述层,相应地弱化了人物的主观心理感受。要较好地再现此处叙述视角切换所起的作用,就必须放弃外视角主语she,以主观心理感受“痛苦”为主语从人物的视角进行叙述,才能让译文读者也能获得相同的视角效果。

上述两种译文之所以产生这种结果,可能与原文②―④句叙述者又切换回全知视角有关。也许作者切换如此自然而逃过了译者的法眼或令译者无所适从,被迫选择全知视角。但无论如何,应该明白此处切换都是完全必要的。叙述者如果继续采用人物视角,就势必要不断描述其内心的痛苦与斗争而有失含蓄,以致唆;而采用全知视角,叙述者的眼光就转向了人物内心以外的地方,首先是院长的话,接着是人物的动作反应,最后是窗外的树叶。这样既客观地描写了人物的反应,为下文人物内心作出决定做好过渡与铺垫,又舒缓了紧张的叙述节奏。因此,②―④句翻译,不仅仅是视角的把握,还有叙述节奏的掌握,在断句上应有所调整。从全知叙述的角度,把人物听到院长的话之后的情绪作为一个层次,把在房间踱步作为另一个层次(这两个层次也可以合二为一),而把窗外景色的描写单独作为第三个层次,契合了人物从痛苦无绪到最终作出决定的心理变化过程,实现了故事叙述的顺畅过渡。

在原文⑤―⑥句也有类似的切换发生。⑤句叙述者采用了人物视角让人物的思想自行展示出来,形成自说自话的内省,读者被引入这个过程中。通过这种叙述方式,读者直面“泊珍”的内心斗争过程,叙述者有效地调整了叙述距离,使读者在心理上向“泊珍”靠拢。到⑥句,又切换回来,改用全知视角,该句中出现了“这孩子是她的秘密”的评论,这个声音是画外式的,是来自叙述者;但这种基于叙述事实发表的评论,往往表达了叙述者的观点、态度,往往与主题意义和审美效果相呼应。译文1明显注意到了这次的视角切换,将⑤句中的人物心理活动改用直接引语的方式翻译出来,并添加了语义衔接成分she told herself。应该说,这是个不错的处理方式,但原文使用的是自由直接引语,自由直接引语在现代英语中主要用来描绘人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人物是不会说出来的,不能用直接引语叙述,叙述者借用自由直接引语将之剖示或呈现出来,揭示了人物生命内在的丰富景象、立体性格,深化了小说的内容深度。译文因此完全可以与之相同,也采取自由直接引语,在与叙述话语自然融为一体的情况下,很好地体现了人物的眼光和情感。而译文2则根本上忽略了这一切换,只是按照字面意思,使用了一个祈使句:“Just leave the child here.”令读者错误地以为人物直接作出了决定,而不是如原文那样,还存在着心理斗争的过程或者说是个自我说服的过程。并且把其内心活动都变成了客观的描述,直接使用了表示客观的一般过去时,将内心活动事实化了,误导译文读者以为这是叙述者认同的事实,是叙述者和人物共同具有的客观眼光。

基于上述分析,我对原文画线部分试译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A bitter feeling came over her heart along with a sense of burning felt between the eyebrows,leaving her feeling suffocated inwards,as if choked in the throat by a current of air gushing out of her stomach.She felt even lower,when she was told that the child was suffering from stunted growth.She paced up and down in the child's room,where there were some other children.This was a room with only one window,through which one could see the leaves dancing in the breeze.Just leave him here,she tried to convince herself,to the care of those kind-hearted priests and nuns,for the nursery would be turned into a care center with medical function and it would be the best choice for him.The child was her secret,a secret she left in the building hidden in the woods.

三、结语

视角作为叙述学中的重要术语,因在小说中通过文字来体现,天然地与翻译实践紧密相连。叙述视角作为表达故事的技巧,它不仅具有故事层的属性,还属于话语范畴。叙述视角的切换,常常是叙述者特定意图所致,与小说的主题意义密切相关,体现了小说的审美价值。因此,随意扭曲或改变原文的视角,轻则造成“假象等值”,重则破坏小说原有的美学价值。只有充分把握好故事的叙述视角,区分故事的叙述声音和叙事视角,辨析视角的转换调节,根据不同叙述视角的特点和作用,才能更好地在译文中再现原作的文本世界。译文越贴近原文叙述视角,这个世界就越能在译文中得以再生。

注释:

①.

②省略/new/p357661/.

参考文献:

[1]祝平.英语专业四、八级考试大纲的新变化[J].外语界,2005,(1):67-70.

[2]申丹.视角[J].外国文学,2004,(3):52-61.

[3]热奈特著.王文融译.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129-130.

[4]申丹.论文学文体学在翻译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J].中国翻译,2002,(1):11-15.

影视艺术技术专业范文第3篇

一、市场调研:企业人才需求是我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发展的基石

职业院校最大的特点就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因此,我们每年都要对江阴的人才需求状况作广泛的社会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我们的专业建设。通过市场调研我们了解到:

1.平面设计人才需求有增无减

在过去的十多年中,江阴的广告业飞速发展,对平面设计人才需求逐年递增,因此,我校的毕业生一直是供不应求。有不少学生自主创业,毕业后先在大公司锻炼两三年,然后创建了自己的公司。另外,江阴的广告公司的主设计师也大多是我院美术专业毕业生,因为江阴经济虽然发达,但毕竟是县级市小城,很难留住外来高层次人才,而我院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由于能力训练到位,很受江阴广告公司的赏识,十多年积淀下来,不少学生成了广告公司的中流砥柱,担任主设计师。这样就给我院美术专业毕业生以较大的发展空间。

2.室内设计人才需求持续升温

随着江阴城市改造步伐的加快和江阴房地产市场的持续走强,江阴的装饰装潢市场潜力无穷,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江阴新成立的装饰装潢设计公司如雨后春笋,每年新成立的装饰装潢都有几十家,这就为我系美术专业的室内设计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近三年我系室内设计方向毕业生大多在三年级第一学期就已落实部位,在未来的几年内,整个苏锡常地区对室内设计人才的需求量还会逐年增加。

二、确定方针:把握专业发展的方向

市场调研使我们对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充满信心,但人才市场不是只为我们准备的,要真正地占领这个市场,还需我们明确发展方向,把握住市场脉搏,为此我们确定了以下美术专业建设方针:

1.强调能力培养

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动手能力很强的专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越来越高,一方面要求学生电脑软件操作很熟练,另一方面又要求学生具有很强的手绘能力。因此,在我们的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真正地掌握设计方面的技能,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和口头上。

2.加大教改力度

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求理论的系统性,但求知识的实用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大改革力度,不能照搬普通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而是要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从教学内容体系到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法都要进行大胆的改革,尤其是专业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程教学改革刻不容缓。

3. 建立实习基地

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在实践中锻炼和提高的,要培养动手能力强的美术专业人才,就要广泛建立校内外实习基地,让学生每年起码有2个月以上的时间是在实习基地的实际操作中度过的,实习基地可以是广告、装潢公司,也可以是企事业单位,还可以是自办的工作室或实体,在工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加强校企合作

企业是站在生产的第一线,他们接受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他们与市场接轨的敏感度也是非常强的,而学校在这一点上相对落后,所以要加强与各个广告和装潢公司的合作,建立良好的关系,争取做到优势互补。学院为企业输送有用人才,企业参与学院的教学改革,互通信息,取长补短。

5.优化师资队伍

教学质量高低、学生水平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把优化师资队伍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工作来抓,让每一个教师有自己的特长与个性,一方面,不断到高校进修,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加盟企业,提高教师的实际设计能力,成为真正的 “双师”。

6.配备必要设备

必要的现代化设备是培养现代化企业人才的基础和保证,电脑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自然也需要投入必要的设备,如高配置专业计算机房、先进的投影仪扫描仪、数码相机和摄像机、教学必需的专业软件等,没有这些必要的设备投入,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就会成为水上浮萍、无本之木。

三、全方位实施改革:夯实专业发展的基础

广阔的市场和正确的方针只是为专业建设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要真正地建设好一个专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全方位实施教学改革!

为了培养真正为江阴广告、装饰装潢公司所需要的电脑艺术设计人才,在广泛市场调研的基础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通过改革,增强了与企业的结合度,学生学到了企业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人品,我们的毕业生到企业后,成了江阴企业“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改革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的:

1.修订教学计划,改革课程体系

在专业创办初期,我们的广告装潢专业(后来才改为电脑美术设计、电脑艺术设计)基本上是参考、套用普通高校的教学计划,广而不专,平面、室内什么都学,也什么都只学了点皮毛,虽然看起来就业面广了一点,但学生却不受企业欢迎。从2002年起,我们实行学分制教学,根据市场对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人才的知识和能力要求情况,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细分平面设计和室内设计两个方向,目的是使每一位学生在某一个方向上学得精一些,深一些。

现在,我院把学生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具有‘班组长’潜质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结合艺术设计专业特点,我们把本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定位在培养“助理设计师”和“电脑美术操作员”,按照这个培养目标设置课程,这样做的最大好处是,让所有学生目标明确,学用一致,扬其所长,避其所短,也就不会出现学生“学的很多,会的很少,用的了了”的情况。

2.适应设计要求,改革教学内容

传统美术更注重学生艺术修养的培养,但高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是要培养大量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学时又少,所以我们大胆地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改革首先是从基础课开始的,素描和色彩课不光是培养学生艺术功底,更重视设计能力的培养,所以系部组织教师研究素描、色彩课程的改革,引入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课程,强调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的挖掘、强调观察力的培养和自我潜能发挥。这一大胆的改革激发了学生对于素描和色彩的极大兴趣,使课堂变成了一个发现之旅,而不是枯燥的静物写生。

紧接着深化课程改革,强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砍掉了一些不实用、针对性不强的课程,整合了三大构成,使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不再是孤立的三门课,而是与素描、色彩课的教学内容融为一体,这样就节约了很多课时,加大电脑辅助设计课和操作类实习类课程比重,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训练手绘能力和设计软件应用能力。

3.突破传统教育模式,改革教学方法

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改革的同时还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教学中突破传统教育教学模式,从方法上尝试大胆的改革。基础课注重开发学生潜能,掌握学习的方式;专业基础课强调技能培养,以大量模拟练习取代抽象的讲解;专业设计课以项目导入方式完成整个一门课程的讲授与学习,把大量的知识点融入到完成课题的工作之中去,教师精心设计课题,学生认真完成课题,很多课题就直接来源于一些公司,这样既避免了专业课中理论知识的乏味又让学生在完成课题的过程之中享受成就感。

鼓励教师使用多媒体上课,把上课内容做成课件,制作一门课程的多媒体课件既费时又费力,但却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也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收集最新信息,保持走在专业的前沿。而且,使用多媒体上课,可以该课程变得直观、生动、有趣,学生听课也就会增强主动性,更快更好地消化吸收课上所学的知识。

4.增加成绩“含金量”,改革考试考核制度

过去学生专业课程成绩的评定主要是由任课教师一个人说了算,老师教的怎么样,学生学的怎么样无法进行横向比较,尤其是教师,教好教坏没有太大压力,为此,我们对所有专业课程实行集体评分制度,而对主干课程则实行公开答辩制度。

课程集体评分制,就是在每一门课程结束后,由教研室统一命题,每一个学生的课程成绩由课程小组成员集体评定,原则上每一门课程要有10%以上的人不合格。这样做的目的是既给任课教师以教的压力,又给学生以学的压力,有了压力才会有动力。

主干课程公开答辩制度则是在每一个专业方向上确定主干课程,每学期每一个专业方向至少有一门主干课程进行课程设计,并要求公开答辩,聘请企业专家参与答辩,直接让企业检验我们的产品是否合格。这样,一方面提高课程教学与学习的含金量,另一方面,让学生多几次设计能力、方案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锻炼,不至于到毕业设计时才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缺陷。

影视艺术技术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设计 教学实践 专业竞赛 专业数据库

一、当代设计教育的普遍性问题

众所周知,艺术设计教育必须兼顾艺术的感性与创意,以及科学的理性与实践两大支柱。而目前国内在前期专业扩大招生的背景下,很多院校盲目追求数量和速度,在专业教学方面易呈现出三类常见问题:第一为“简单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教学中过分强调课程的“实用性”特点,并将艺术设计教育简单理解为单纯的“就业教育”,学生普遍缺乏专业发展的潜力和后劲,以致最终在日益激烈的人才竞争中难显优势;第二为“指标化”的成果评价体系,在国内大多数院校尤其是综合性大学中,对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评价体系往往采取与传统文理科相同的“指标化”方式,很多专业教师和学生囿于指标考评体系的要求,不重视相对自由和多样化的艺术性内容,从而偏离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客观规律,影响了专业的健康发展;第三为“套路化”的教学实践内容,艺术设计作为改革开放之后发展起来的艺术类应用型专业,在学科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与时展保持着密切联系,但“套路化”的倾向,使艺术设计教育背离了其核心精神。

二、专业竞赛与数据库建设的辅作用

上述三类问题的普遍性已成为国内设计教育事业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经过长期调研,并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认为不能仅将解决问题的途径孤立地归结于课堂教学之内,而应将眼光放宽,将课外教学环节纳入其中,使学生有效地参与并了解专业实践与专业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和作用。

(一)艺术设计专业竞赛的特点与作用

目前,面向学生的各类艺术设计专业竞赛丰富多彩,为各院校在设计教育领域提供了可利用的丰富教学实践基础。根据其组织形式,主要可分为以下两类:

首先是由企业、机构等直接或间接的赞助或组织,为征集优秀的设计人才或设计作品,以设计实践为主要形式来开展的竞赛。例如“IDA国际家居设计大赛”的“实践性设计竞赛”等。此类竞赛赞助方可以通过竞赛以低成本,挖掘新的人才,也使参与的学生拓宽了眼界,获得了与国外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需求的交流机会。其次,如中央美术学院和《建筑创作》杂志社共同发起的“边缘空间”设计大赛,主要由院校和行业协会主办。此类竞赛主要是指以学术交流为主体,一般没有明确的商业目的,其比较注重设计的概念和设想,为不同地区的学生提供了相互交流比较的绝佳平台。

虽然这些专业竞赛在组织和参与等多方面尚存在很多缺点和不足,但基本都能够有效发挥、丰富学生专业实践活动的辅作用。而在院校方面,如果能把握组织或参与竞赛的正确方向,则可为艺术设计教育拓展新的模式和机会。

(二)艺术设计专业数据库建设的特点与作用

艺术设计专业数据库,主要是指以现代电子数据收集、存储、编目查询为主要形式,以计算机存储设备和网络技术为支撑,以艺术设计各类专业信息数据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电子数据库。在人文科学领域,尤其是艺术设计领域则显得比较匮乏。

在数据库的选择方面,一般来说应注意学科范围、信息量、权威性与学术性、时效性与过期可获得性等几大方面。①数据库建设过程的意义,即如何由专业教师和学生共同设计并参与创造、维护适合于自身专业学科特色与发展特点的数据库。这一建设过程甚至可以等同于数据库本身的作用和意义,因为其实质上是一个建立、丰富、梳理和组织知识结构的过程,学科与个人的特点就会在此过程中得以显现。如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的“汉画电子数据库”,主要以收集整理全国各地的汉代画像砖石的文献、图像、研究报告等信息为主,兼顾汉代其他艺术资料。目前,其已成为国内该领域中最具权威性和开放性的电子数据库之一。

数据库建设的本身既是专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必要环节,同时也是加强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理论学习的良好途径,会为课堂理论学习提供非常有力的辅助。

三、专业竞赛、数据库建设与课堂教学三者的互动关系

北京林业大学作为一所特色鲜明的国家重点综合性大学,在艺术设计教育方面十分重视专业竞赛、数据库建设与课堂教学的“三角互动”关系。

实践证明,积极参加高水平的专业竞赛,有助于形成一种热烈的学习氛围和学术环境。对学生来说,可以提高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设计素质和水平。学校自2005年起,连续7年组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参加“中国环境艺术设计学年奖”的评比,共获得了3银、2铜、19优秀的成绩,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专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另一方面,各设计专业教研室都以参与、分析、总结各类专业竞赛为契机,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逐步建设并完善了适合于本校专业特点的“艺术设计专业成果电子数据库”。

目前,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专业正计划建设更加完善和系统的专业数据库,这不仅是为竞赛服务,更是为了课堂教学服务,从而可以更加有效地夯实学科发展的理论基础,并且提高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的理论知识水平,为进一步的深造和研究提供必要的研究方法,从而使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落于实处。

结语

“教育目标的实现,依赖于科学的教学方法和先进的教学内容。艺术设计教育由于其自身的特殊性,在方法与内容上肯定与其他学科有着很大的不同”。②在上文中,笔者为解决目前“简单化”“指标化”“套路化”等不良倾向提供了一种思路和办法,即三者有机互动的模式,也正是教学整体化改革的一种尝试和探索。

注释:

影视艺术技术专业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产业转移 影响因素 研究评述 

 

 一、产业转移内涵的三种表述 

 我国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历时10年之久,早在2002年的一项对东部105家制造业企业的调查显示,有近60%的企业表示会在几年内进行扩张和转移。据有关方面测算,仅东南沿海四省市(粤浙沪闽)需要转移出来的产业将达到上万亿元产值。据统计,河南、湖北、湖南、安徽、四川等地纺织服装业投资增速居全国之首,产量同比提高30%以上。关于当代中国产业转移何时出现的,陈耀、冯超(2008)认为2004年沿海地区工资上涨以及出台的“劳动法”使劳动力成本显著上升,2005年起人民币持续升值,2006年起调整部分商品的退税率,2007年施行加工贸易管制政策使沿海地区的产业集群的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在这种影响下,遍布浙江的“块状经济”出现了明显的移动痕迹,纷纷向邻近地区转移或者投资,这种传统产业的资本“抱团”流动,启动了“块状经济”的跨省复制。近年来,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的转移引起了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围绕区域产业转移内涵讨论非常热烈,并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观点。 

 1.位移论。位移论认为,产业转移是指某种产业在空间地理位置上的转移。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不在少数,例如,郭元晞、常晓鸣(2010)认为:产业转移是指特定形式的产业在空间位置上的移动,即产业中的企业等主体将生产形式整体或部分从原产地迁移到其他区位进行生产活动。陈耀(2009)认为,所谓产业转移,一般是指由于资源供给或市场需求条件变化,引起的产业(企业)在地域空间上的位移或迁移现象。符正平、曾素英(2008)认为:“产业转移是产业的空间移动现象,移动的可以是产业链上的某一个或几个活动,也可以是整个产业。”魏玮、毕超(2010)认为,区际产业转移,“是指某些产业在一国内部,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过程,表现为生产中心在不同区域之间的转换,如此则可以用不同区域的制造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的份额变动,来反映区际产业转移情况。”郭少新(2006)认为:“所谓产业转移,是指企业依据竞争优势的变化,以跨区域直接投资等方式,为实现利润最大化目标,将部分生产环节或整个企业在空间上迁移的经济现象。”刘力(2009)研究表明,珠三角的产业转移具有近距离扩散特征,且是市场机制引导结果。大多数产业转移的目的地毗邻珠三角经济圈,这样有利于产业配套和产业发展的便利性。 

 2.过程论。相对于位移论强调产业转移的空间属性而言,过程论则强调产业转移具有时间属性,其中比较典型的观点(熊必琳、陈蕊、杨善林,2007)认为:“产业转移是一个动态连续过程, 在某一区域范围内i产业的成长伴随着区域外该产业的扩张或衰退,当该区域完成其主导产业的转换时,一个连续的产业转移过程就将终止。”戴宏伟、王云平(2008)认为,产业转移指一个国家内部的某些产业从一个地区转移到另一个地区的过程。马子红、于干千、胡洪斌(2010)认为:“产业转移,是由于资源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后,某些产业从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 转移到另一个区域(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行为和过程。”马子红(2006)认为:“区际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达区域的部分企业顺应区域比较优势的变化,通过跨区域直接投资,把部分产业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区域进行,从而在产业的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该产业由发达区域向发展中区域转移的现象。” 

 3.时空论。时空论是将上述两种观点加以综合,认为产业转移既是空间位移,也是一个时间过程,其中代表性的观点如:赵坚(2009)认为认识产业转移要包括产业类型、地理空间和时间等三个纬度,从时间上看就是产业转移的时机。他将影响产业转移时机的因素归纳为四类,即经济周期及阶段、产品和产业生命周期及阶段、产业优化时期、资源有效配置最佳期等。陈建军(2007)认为:“所谓产业转移,主要指产业区域转移,一般地说是由于资源供给或(和)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以后,某些产业从某一地区转移到另一地区的经济过程,是一个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石奇、张继良(2007)认为:“产业转移,是指在市场条件下综合了区域间的投资与贸易活动、具有时间和空间维度的动态过程,是区域间产业分工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转出地和转入地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 

 二、关于产业转移影响因素的研究 

 在产业转移影响因素(动因)方面,研究者给出了很多观点,他们列举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劳动力流动性、产业配套性、商务成本、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等方面。 

 1.区域经济差异与要素禀赋。按照经典的产业转移理论,区域间产业转移的根本原因在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上,发达地区的产业向落后地区辐射是必然的。从这一角度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动因有不少成果。例如,王然(2009)认为:“决定产业转移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世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国家间(或地区间)的生产力发展差距。”生产力差距是决定产业转移的一般因素,就我国而言,还存在特殊原因,并认为,“政府在产业转移中的作用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特殊因素”。张婷婷、高新才(2009)认为:“区域间产业竞争优势的消长转换是衰退性产业空间移动的内在根源。发达地区企业在欠发达地区不断转移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发达地区丧失比较优势的产业向欠发达地区不断转移的过程。” 

 多淑杰(2010)从产业链特征和地理(区位)特征上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其中产业链特征对区域产业转移的影响表现在:上下游产业间的垂直关联和集聚、部门水平关联和集聚、产业链要素偏好等方面;地理区域空间内的要素资源、市场规模、交通通信、对外开放、政府政策等因素影响区域产业转移。 

 魏玮、毕超(2010)将影响区际产业转移中企业区位决策的因素归纳为市场规模、集聚效应、原材料丰裕度、劳动力成本、劳动力素质以及经济政策六类。他们对1998到2007年间,中国食品制造业的区际转移过程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产业集聚效应、劳动力素质、以及原材料丰裕度对企业区际转移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劳动力成本则具有显著的负效应。劳动力素质对企业区际产业转移有显著的正效应,表明移入企业通常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而并非如有些学者担忧的,移入中西部的多为淘汰的落后技术。市场规模和产业政策对企业区位决策无显著影响。表明制造业企业向中西部转移是成本导向而非市场导向。产业政策的影响不显著的原因可能在于,内陆省份常常陷入同质性优惠政策竞争,政策差异并不明显,相应的对企业区位决策的影响也较小。 

 2.区域商务成本。从成本的角度分析区域产业转移的原因是很多学者的共同观点,例如,马子千(2006)提出:“探讨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应更多地从成本的角度来考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国际产业转移还是区际产业转移,其转移主体都是企业,企业的区位选择主要是考虑成本因素。”并由此认为:“分析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动因,应主要从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制度成本等方面来考虑。”根据一项关于“珠三角企业迁移原因”的调查问卷,34%的珠三角企业认为生产成本上升(包括劳动成本与土地成本)是导致企业迁移的主要原因。根据“珠三角企业迁移原因”的调查问卷,有43%的企业表示企业迁移原因主要是根据企业自身发展需要。 

 与产业转移相关的成本主要是具有区域属性的商务成本,因此这一概念频繁地被用于产业转移分析中。张少军、李东方(2009)提出:“商务成本是指企业在生产经营期间所支出的各种费用的总和,一般可分为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两大类。要素成本主要是指劳动力、土地和资源等要素的价格水平;而交易成本主要是与制度相关的成本,与市场化程度、产业配套环境、政府效率与税费、基础设施和法制化水平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关于商务成本对产业转移的影响机理,两位学者给出了这样的描述:“一般来说,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地方,往往营商环境不佳(如现代生产者服务业欠发达、基础设施差、法治化程度低和政府服务不规范),因此交易成本会比较高;而要素成本相对较高的地方,往往生产者服务业、基础设施、法治水平和政府服务高度发达,因此交易成本会比较低。” 

 与此同时,顾慧君(2009)也认为一个区域是否发生产业迁移取决于成本,但是他把成本归类为生产成本和贸易成本。如果具体到区域上,生产成本基本上就是要素成本,而贸易成本主要表现为交易成本,因此两者的观点没有本质的区别。 

 丁永志、刘兴堂(2009)把影响产业区域转移的因素分成规模经济的外部性和流动成本两类。他们提出:“一个区域的经济规模越大,企业数量越多,则区域中企业获得的外部性越大。”另外,从要素流动成本上看,东部地区的发展,吸引了中西部地区要素向东部地区流动,要素流动成本本应由东部地区企业承担,但由于我国资源价格和流动成本并未完全反映市场价格,因此抑制了区域产业转移。 

 3.离心力和向心力。区域产业转移受到产业转移推力和拉力两种力量的共同影响,推力就是离心力(产业转移出去),拉力就是向心力(产业吸引进来)。其中向心力和离心力分别用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代表,两者变动速率的权衡是影响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之一。 

 张少军、李东方(2009)提出:“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是集聚还是转移,取决于推动地理集聚的向心力(centripetal)和促进空间扩散的离心力(centrifugal)之间的动态演变和力量权衡。依据新经济地理学(克鲁格曼,2007),向心力主要包括前后向关联效应(产业配套)、密集型劳动市场和溢出效应(生产要素的禀赋);离心力主要包括生产要素的非流动性和要素价格等。产业集中还是扩散是向心力和离心力权衡的结果,当向心力大于离心力,经济活动的集聚就会继续强化;反之,经济活动就会通过产业转移在空间上扩散。” 

 任志军(2009)将上述推力和拉力具体运用到区域产业转移分析上,将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力因素概括为产业结构升级、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将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拉力因素概括为市场引力、低生产要素成本、政府政策等。 

 无论是推力还是拉力,一些学者发现两种力量均存在反作用力,郭丽(2009)使用了产业转移粘性这一概念来分析制约产业转移的因素。所谓转移粘性是指“在产业区域转移过程中,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使产业在区域间的转移不能按照区域经济梯度循序进行,从而出现粘性。”任志军(2009)认为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粘力因素包括东部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政府的政绩考核体制等。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斥力因素包括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产业配套能力低等。 

 在分析产业转移推力和拉力的双项属性上,学者们经常提到的因素不外是路径依赖性、产业配套性、劳动力流动性、产业承接力等。 

 路径依赖性是制约产业转移的重要因素,也是产业转移粘性的主要原因。所谓路径依赖是指以往的选择制约着今后可能的选择。产业发展的路径依赖性是指某区域产业发展形成的惯性锁定了发展路径,使之难以产生区域产业转移。导致路径依赖性的主要原因是:沉没成本、地缘联系、制度安排等。 

 产业配套性具有粘性作用,既是转出地的拉力和推力,也是承接地的拉力和推力。张三峰、杨德才(2009)以我国中部地区为样本,运用81个地级市2003-2007年的面板数据,分析制造业与服务业的互动性,并以此研究产业配套对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根据他的研究,我国中部地区服务业与制造业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换言之,东部地区目前的产业融合性较低不利于承接制造业的转移。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18023296号-3川公网安备51010802001409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新出发蓉零字第CH-B061号 统一信用码:91510108MA6CHFDC3Q © 版权所有:四川好花科技有限公司

免责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电话:400-888-7502

在线服务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