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建筑基础课程设计

建筑基础课程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基础课程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建筑基础课程设计

建筑基础课程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程设计改革 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

一、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设计改革的思路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结合自治区建筑业发展现状,我系建筑工程技

术专业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方案在专业技能训练上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与施工技术操作相关的训练,主要包括建筑材料、施工技术、测量、质量检验等;二是与施工文件相关的训练,主要包括建筑施工图纸的识读和建筑施工图的绘制、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资料管理等。这两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第一方面主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作为该专业的主要能力项目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中具有重要地位。第二方面涉及的能力项目是“高等”人才顺利完成第一方面能力项目的必备条件。

图纸文件是建筑行业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不论是施工现场技术人员监督工人按图施工,还是监理员的按图检查、核算,预算人员的按图计算、竣工验收等过程,都离不开对施工文件的深入理解。完成施工文件类项目训练的方式除了相关课程的学习,主要就是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一个方面,不仅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也是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一次全面检验。提高课程设计教学质量,是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之一。

目前,我系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是分科目选择题目设计,如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中,授课教师往往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工程进行方案设计或初步设计,但在结构、预算、施工组织等课程设计中另外选择工程项目进行设计,这就使得学生对所学内容不能在思想上连贯起来形成统一的认识,各课程之间缺乏前后呼应,不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专业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只强调施工技术操作方面的训练,而忽视施工文件方面的训练,可以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技术工,但不能使其真正成为“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也影响了毕业生的后期发展。针对毕业设计难以真正执行以及课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提出了“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教学思路。

二、“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含义

“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就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针对某一个工程项目,利用课程设计完成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施工图预算、施工组织设计等文件资料。就工程项目的计划实施来说,课程设计文件尽可能涉及其全过程;就时间上说,课程设计是分阶段的;就设计内容而言,课程设计是针对同一工程连续进行的。

“全过程”是指所有课程设计资料均针对同一典型工程,包括“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建筑结构课程设计”等。这样能保证学生在校期间完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建筑工程设计资料,如同亲自参与一个建设工程项目的各个阶段,使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形成一个系统的整体,对专业设计有一个完整的认识。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初步建立设计、施工、经济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分阶段”、“连续”是指学生要针对不同学习所设置的课程进行课程设计,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按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施工文件的设计程序,教学计划将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以及施工组织等课程安排在不同的学期,其对应的课程设计是分阶段进行的,但设计内容又是连续延伸的。

三、“课程设计全过程分阶段连续进行”的具体实施

(一)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在建筑制图、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课程之后安排的第一次设计。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应用性技术人才”为目标,在这一环节上理解设计意图,识读和绘制建筑施工图是课程设计的主要目的。要将传统的方案设计、初步设计改革为指导教师给出一些设计方案,由学生通过分析、调整,参考一套标准的建筑施工图和图集、规范对设计方案进行深化细化完成建筑施工图设计内容,真题真做,改变课程设计实践的方式和内容。

(二)建筑结构课程设计

《建筑结构》课程设计是在三大力学、建筑结构、地基基础等课程之后安排的第二次设计,延续第一次学生自己所做的建筑施工图,参考同一套结构施工图和图集、规范,进行结构分析计算,绘制结构施工图,这样使得一套完整图纸的土建部分――建筑施工图和结构施工图整合在一起,改变了原来大作业式的构件设计(如基础设计、楼盖设计、楼梯设计等),使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起了连续设计的概念,对一套图纸的全貌更加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结构分析和识图绘图能力,加深对知识、规范、条文、政策的理解和应用。

(三)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

建筑安装施工图预算课程设计要求学生针对前两个阶段中自己绘制的建筑施工图、结构施工图进行“土建施工图预算”的编制。在手算的基础上,配合工程造价计价软件,进行电算,然后进行手算和电算结果的比较,并对差异进行分析。

(四)施工组织课程设计

针对自己绘制的施工图,由指导教师给出相关的参考资料进行施工组织设计。

(五)设计面扩展

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提供给学生的建筑方案应有代表性,而且要多种方案同时提供,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对方案的讲解使学生理解其他类型工程项目;在结构课程设计中,以砖混结构设计为主,但要求学生识读框架结构平面表示法;在设计过程中,为学生摘印补充资料,使他们体验设计时如何分析判断,查阅图集。

(六)成绩考核

课程设计成绩考核主要根据学生绘制的图纸采取“逐个答辩”的方式进行,答辩的问题包括学生在自己的设计过程、设计内容、设计方法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法等。通过答辩,督促学生在课程设计中认真完成设计任务,并能因人而异地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学生的所学所做都更贴近工程实际,更加具体地感受和理解现行的行业政策和技术规范。

参考文献:

建筑基础课程设计范文第2篇

本文以大连大学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为基础,对如何贯彻以深化设计为主导的建筑学构成课程设计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和分析,以期能对本校建筑学专业学习,乃至建筑学专业基础教育提供借鉴价值。

关键词:

建筑设计基础;构成设计;深化设计;教学改革

一、构成系列课程在国内建筑院校中的现状

大多数建筑院校的本科设计基础课程都将构成训练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构成系列课程通常由平面、立体、色彩构成这“三大构成”组成,构成设计已经成为建筑院校专业基础训练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多个题目的组合。虽架构在课程大纲的框架下,但相互间缺乏必然有机的联系和互补递进关系。设计停留在浅层次,需要合理的设计题目来改善。而西方建筑教育思想提出,更应从低年级开始直接进入设计阶段,尝试以设计带动各类技能的训练,培养建筑思维,增加构成设计训练的建筑学价值。

二、构成课程设计主要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教学主体认识偏差

构成系列课程安排在一年级的两个学期中,大纲中视为一个独立的单元。这个时期的学生对专业认知分两类:一类是不能全局理解构成训练的作用;另一类是受到高年级影响,好高骛远,对构成课程不够重视。这些都对课程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二)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构成设计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对“形”的自觉认知,并进一步提高学生自身的美学素养。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是通过训练形成对形体和空间关系的把握,并外延到建筑设计的形体造型和空间创造,无方向性的构成训练模糊了设计目标。另一方面,低年级公共课程较多,专业基础训练的时间被压缩,在短时间内学生是无法体会构成与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难以在学习中去运用构成知识进行建筑分析和创作。

(三)教学课程缺乏针对性与连贯性

以往构成课程的教学内容是普适性的。这种非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往往在完成此类作业后,仍然对构成的许多概念模糊,对建筑的形态、空间的意义无法明确认知。而且,构成课程设计缺乏连贯性。构成课程安排在教学内容上是独立的,相互间缺少逻辑关系。构成训练的割裂造成思维模式的各自独立,不能将各部分整体化。即使增加相联系的设计环节,也很难消减前期设计脱节的影响。设计题目间的不连贯,也使学生无法在纵向深入研究,无法体会建筑形体生成过程中其平面、立面与体量造型间逻辑性。

(四)设计成果缺少合理的评价体系

无论是平面构成的二维图纸,还是立体构成的三维模型,其实对于初学者而言,是无目的、无规律约束的创作和设计。对要求逻辑、尊重设计规范并有着工程特征的建筑学而言是无意义和价值的,并导致对形态构成过程理性理解的缺失。合理的评价体系对这些问题具有导向和约束作用,使得构成设计回归设计本源性目的。

三、以深化设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架构

我校建筑学专业该门课程进行调整并尝试教学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建筑设计思维为方向的设计思想,逐步取消单独的构成训练,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系统的形态构成系列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课程体系构建为递进式的,前导设计要与后续设计具有连贯性,并成为基础和铺垫。前期课程要求不能完全独立,要考虑与后续设计的衔接和过渡。前期题目要有可延伸性,为后期题目的深入做准备。第二,后续设计任务要以前导设计为框架,是对前导设计的深入。例如,“空间构成”不仅考虑空间关系和形态,后续“微设计”要将抽象的空间形态转化成实体建筑,满足使用者要求。教学侧重抽象空间向具象空间的转换,解决空间尺度、比例等问题。第三,引入建筑设计思维的训练。针对之前问题,构建新的课程教学体系,以双向的设计讨论取代单向的设计评价,将平行、孤立的设计教学点串联成相互联系、交织的设计思维体系,强调阶梯型的递进关系,提高综合设计素养。课程架构出发点在于思维模式的培养。建筑设计每个阶段都有蕴含着多重选择关系、深入递进关系等。因此在学习阶段要以这样的思维模式、习惯来引导学生,逐步固化并形成一种专业行为模式。

四、课程体系解决的关键问题

解决构成课程体系的问题,应着重于整体课程架构的分析,并进行教学内容调整,保证与其他相关课程的衔接。此外,优选设计题目,优化教学课件、选题倾向性也是重要方面。

(一)强调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学科体系中的前导作用

构成系列课程是表现技能与建筑设计之间的过渡环节。教学安排应使作业成果以接近建筑设计的方式多维度表达出来,经过该课程后使其开始用理性的方法,从专业的角度去分析和理解建筑形体与空间。

(二)教学目标明确

教学安排在较为紧凑的学习时间内,理解构成与建筑之间的紧密关系,体会建筑设计中构成知识的重要性,掌握与建筑相似的空间形体塑造能力,为进入建筑设计阶段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更加明确

调整后的构成课程是针对建筑学的专业特点“度身定做”,与建筑形体的设计和表达是一致的。因而能体会到构成与建筑的紧密联系,强化利用构成知识进行空间形体塑造的能力。

(四)合理的评价体系

将多个独立的设计统合为一体,强调各个设计的内在连贯性和整体性。平面构成强调构成设计中的基本构成方式,以及形式美原则对于建筑设计意义,逐渐使学生对于美的认识由纯感性阶段逐步上升到理性阶段。立体构成强调对建筑实例的形体造型分析,以模型和图纸方式表达、表现。空间构成是对空间形态等建筑所固有的一些特性的把握。通过引入人体尺度的概念强化对各类空间等的认识和体验。微设计将抽象的空间模型转换为具象的实体建筑。典型的空间类型有:居住空间、展示空间、商业空间等。各部分构成训练相互联系、制约,巩固了构成各个阶段的美学基本原则,掌握空间限定手法,认识空间类型、关系,培养对空间的美学感受与把握能力。

五、结语

以深化设计为主导的构成课程体系的建立,成果的生成过程也非常值得重视。每个构成作业都要求进行图纸绘制和模型制作。培养对于空间形体内在逻辑性的理性认识,坚持理性思维进行构成设计,为复杂建筑造型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有针对性、专门化的形态构成系列训练,有利于理解和掌握构成知识,并合理运用到后续的建筑分析、设计的过程中。但合理设计作业内容,避免过多理性要求对感性思维的压制,导致趣味性降低。

作者:赵剑峰 单位:大连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施瑛,潘莹,王璐.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中形态构成系列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华中建筑,2009,(10).

[2]王璐,施瑛,刘虹.基于建筑学的平面构成教学探索[J].南方建筑,2011,(5).

建筑基础课程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验教学 应用型人才 卷尺运动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1(c)-0242-01

建筑初步(建筑设计基础)是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系列设计课程的基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将其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个部分。经过我院土建系城市规划与建筑教研室的教学研讨,于2011年开始正式引入体验教学模块。与体验教学同步的是在全院低年级同学中推行的卷尺运动。在各个设计环节中加入对实际场地和三维空间物体的测量、记录并绘制整理,使同学们对尺度有一个直观和深刻的认识。体验教学是独立于理论和实践部分的项目模块,贯穿整个一年级的设计课程,并且可以作为加强专业素养的长期训练项目。教学分为速写线条训练、构成训练、速写抓型训练、立体(空间)意识训练、尺度训练五个项目。每个项目有一个完整的教案和专题训练题目,学生通过体验教学五个项目的训练,能够具备初步的建筑空间和尺度的概念,为高年级的设计课奠定了基础。

1 体验教学模块的组成

本系相关教研室在确定体验教学模块的初期,最先确定的是在低年级学生中开展卷尺运动,这是体验教学的基础。随后确定了五个教学项目,介入课程的先后顺序是:速写线条训练、速写抓型训练、尺度训练、立体(空间)意识训练和构成训练。这五个项目彼此联系紧密,互为条件,互相影响。例如:线条训练的结果直接影响抓型成果的成效;有效的尺度感是立体(空间)教学的条件;空间和平面构成训练是建筑空间序列构建的手法体现等等。这五个训练项目可以贯穿整个本科学习阶段以及影响学生的专业职业素养。

2 体验教学具体训练项目简介

2.1 速写线条训练

建筑速写画和低年级的美术素描的画法是不同的,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其中的区别,而建筑速写的重点就是线条的流畅和自然,线条训练的教案中包括对线条类型的分析、线条的画法的分析及演示、不同种类线条的画法(横线、竖线、斜线等)以及各线条组合图形训练。线条训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从线条表现中解脱出来,在画速写时能够专注于对象的结构和空间的表象,使钢笔画看起来清新自然。在教学中笔者发现很多钢笔速写范例并不适合作为学生临摹的范本,应该仅作为画法参考对象,最主要的还是对着实物和实景临摹。线条基础训练经过三年的实际教学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将钢笔速写画从传统的素描画法中分离出来。同学们对着建筑、实物以及空间场所进行实地快速写生,线条表达自然流畅。为后面的抓型训练练就了好的线条基础。

2.2 速写抓型训练

抓型训练主要目的在于培养敏锐地观察能力,善于捕捉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培养绘画概括能力,使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能够准确表现出对象的特征;速写能为创作收集大量素材,好的速写本身就是一幅完美作品;速写抓型能提高对形象的记忆能力和概括能力。对于学生来说,抓型是一种简便、快捷的学习方式,它能迅速的记录和收集与设计有关的信息,反映和捕捉设计时瞬间即逝的灵感火花,准确的表达设计创意和构思理念,属于必须要掌握的基本设计手段之一。传统的抓型训练属于单一视点写生,笔者发现这种画法并不能很好地反映实物的真实表象,经过几年的教学经验,笔者创新了抓型训练的教案,提倡同一物体用多角度去表达,包括俯视、仰视、透视甚至内部透视图。在实际教学中同学普遍反映通过这种多角度的表达能够全面认识事物对象,更大的好处在于能够让同学们深刻地理解空间的意义,对于后面的体验训练项目打下了基础。

2.3 尺度训练

尺度项目训练是与建筑设计理论部分紧密相连的,在人体尺度章节中笔者和参加项目的老师在讲授了相关人体尺度后为了使同学加深课堂上所学到的各个尺寸关系,指导每位学生带上钢卷尺首先对所在教室和教学楼各部分尺寸作测绘和记录,并作交流汇报,由老师修改尺寸后记录下来。在场地尺度的训练中,笔者和相关教师会组织学生做一些关于活动尺度的小游戏,寓教于乐,使得枯燥的数字变得生动活泼起来,更加深了印象。通过这种方法得到的建筑相关部分尺寸关系能够有一个深刻和直观的认识,对下一个立体(空间)意识培养也有更具备联想性。在期末还会准备一个尺度的小测试,在测试中不能使用卷尺,由老师剪裁不同尺寸的板材、块材和杆件,让参与的同学凭借目测以及经验得出尺寸数,以准确性来确定名次。通过这种方法来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很积极的效果。

2.4 立体(空间)意识训练

建筑的本质在于建筑空间的围合方式以及组合形式,在低年级最好的空间意识培养方式就是模型制作。在笔者的教案中模型制作贯穿了整个一年级的课程,首先是通过一个简单的小别墅模型制作来读懂建筑图纸以及了解内部空间的围合形式,最后通过平面图、立面图和剖面图来绘制别墅一、二层以及屋顶的透视图来更深刻地和模型搭配起来认识空间构成。在实际教学中有一定的难度,主要是在一年级上学期阶段同学们可能还不能独立完成空间内部透视图的绘制,就需要老师的指导甚至是由老师绘制同学们抄绘的方式完成,绘制内部空间透视图的目的在于更深刻地了解建筑的本质内容。

2.5 空间构成训练

在立体(空间)意识训练的基础上更深入地探求空间建构过程。在一年级下学期会加入一个指定体积容量的空间,通过不同的材料、空间构建概念以及空间组合形式来创建不同的建筑内部空间,使同学们全方位地了解空间建构基础为高年级的设计课打下基础。

3 体验教学模式的延伸项目内容

与建筑设计基础课的体验教学项目对接的是高年级的设计课程,笔者坚持在初级(一、二年级)设计课阶段不能过早地引入计算机辅助设计,应该着重强调手绘写生、抓型能力以及空间模型制作项目,将设计课与模型制作紧密结合,从构思阶段就引入模型制作,使得空间设计具象化不再抽象难调整。

4 结语

体验教学法的五个训练项目以及卷尺运动带动了建筑设计基础课的发展,也反映了一批青年教师在教学中的思索和创新,衷心希望这些项目今后能够在教学、研究和发展中取得更多的成果。

建筑基础课程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建构主义 市场营销学 网站建设

1.我国高校《市场营销学》课程地位及建设状况

在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中,《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管理科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之上的应用科学,旨在培养能够系统掌握现代营销管理理论与方法、具备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实际问题能力、能适应经济发展要求的高素质应用型营销管理人才。在很多高校,《市场营销学》往往作为专业基础课在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电子商务、工商管理等专业中广泛开设。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电子商务的发展,深刻改变了消费者的观念与行为,传统营销理论在新的市场情境中正经历着变革和拓展,很多传统案例在新型电子商务环境下失去了原有的市场基础,这些都预示着《市场营销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上必须作出调整。另一方面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刻了改变人们的媒体接触习惯,知识不再单纯地依赖于书本传播和人际传授,人们更愿意通过自主式信息搜索或虚拟社区的人际互动获取新知识。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不少高校将网络教学纳入《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改革的视野,相应的,课程网站建设成为该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的“排头兵”。然而在实践中,一些高校网站建设工作存在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1)网站目标不明确。

目前,不少高校的课程网站是以精品课程申报为契机而兴建的。由于精品课程申报多采用网上申报系统,并进行课程网站的评价,在此导向下,很多课程网站是为了建设而建设,网站内容多为课程建设的相关信息展示,难以满足学生自主、自助学习的需求。

(2)网站制作不专业。

由于专业课程网站建设涉及课程建设和网站建设两部分工作,这就对网站制作人员和管理人员提出了较高的素质要求。相关人才的缺乏,使得很多课程网站或制作不精,或内容匮乏,对于面临众多信息渠道选择的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丧失了课程网站本应发挥的教学功效。

(3)网站内容不精细。

课程网站发挥课程建设展示、教学成果介绍等宣传作用,本无可厚非。但是由于许多网站目标导向不清,对整个网站内容体系欠缺必要的梳理,使得一些内容或重叠、或缺失,不能流畅地反映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影响了课程网站整体的建设质量。

(4)网站功能不丰富。

受制作水平所限,很多课程网站功能单一,网站多为静态的信息展示,缺乏数据库技术支撑,难以实现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这就使现代教学所强调的“人际互动”学习环境无从实现,也使网络教学得天独厚的互动交流优势大打折扣。

(5)网站维护不重视。

目前,不少课程网站还仅仅停留在“建设有”,远远没有达到“建设好”的水平,甚至缺乏必要的推广和维护,出现了网站打不开、内容更新滞后、形式一成不变、死链接多、浏览量少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课程网站的正常运转。

《市场营销学》课程网站的建设,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在明确的目标导向下,对网站建设工作进行系统规划、精心准备,并依托专业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妥善维护,才能充分发挥课程网站在丰富学生学习平台、完善课程教学体系、深化课程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应有功效。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程网站建设的启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自身原有的认知结构,与从外部环境主动选择的信息相互作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强调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他人传授而来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人际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据此观点,我们可以推演出:

(1)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传递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过程,起到的仅是协作和促进作用,帮助其追加新知识于开放的知识链,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

(2)“情境”是学生意义建构中的重要因素。

学生对外部信息的获取是有所选择的,体现在学生会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和顺应当前学到的新知识。这一过程总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将更具效率。

(3)人际协作在学生意义建构中具有关键作用。

尽管个人由于自身认知结构的差异,使得对新知识的建构各不相同,但与他人沟通交流、共同协作,可以检查和修正自己的认知,乃至达成共识,使之更符合客观规律。

可见,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颠覆了将学生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的是学习的主动性、情境性和社会性。这一教育思想正为国内外众多教育工作者所普遍认可,并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新兴的网络教学模式得到经典的诠释。因而,《市场营销学》课程网站在建设中应进一步明确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核心地位,以情境创设和人际互动两方面为着力点,对课程网站进行精心设计和制作。

3.《市场营销学》课程网站建设的几点建议

结合现有课程网站建设中的问题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供的启示,本文对《市场营销学》课程网站建设的建议如下:

(1)以学生认知为主导,明确网站建设目标。

课程网站是面向学生的网站,应以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网站内容和功能;课程网站是教学服务网站,应以教学计划为指导,设置教学资源和环节;《市场营销学》作为工商管理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其网站建设应具有一定示范功能。因而,《市场营销学》应建成以学生认知为导向,以教学计划为指导,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突出网络教学主体功能,并具有课程、学科示范作用的课程网站。

(2)精细网站规划工作,进行专业化网站建设。

要建成一个高质量的课程网站,网站规划工作尤为重要:在网站建设前期,应通过问卷、访谈,切实掌握学生对教学网站的需求和偏好;应比照较高标准,通过上网观摩、实地调研,了解其他高水平精品课程网站的建设情况和成功经验;在此基础上,还应结合本校、本专业、本课程的教学规划和建设需求,最终细化课程网站的建设任务。在系统规划、合理设计的基础上,应委托专业人员,在网站制作、接入方式等方面给予帮助和指导,并明确相关教师对全程予以配合、协调,以及必要的监督与控制,保证对网站设计思想不折不扣地执行。

(3)合理编排教学资源,突出教学服务功能。

课程网站的信息量是吸引学生关注的重要因素,但这并不意味着知识和信息越多越好。《市场营销学》课程网站在内容设计上,除应包括课程介绍、建设成果展示等信息外,还应遵循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情境的要求,至少包含教学课件、案例库、试题库、学科前沿等内容,并力求与教学任务、知识要点有机融合。与此同时,结合网站的信息、互动讨论、观点评价等功能,可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过程控制、效果考评等环节的全面落实,真正发挥课程网站的教学服务功能。

(4)完善网站服务功能,彰显网站互动特色。

互动性是网络教学最突出的优势,也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强调的必备要素。具体到《市场营销学》课程网站功能设计上,应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机互动”,即学生和网站之间的交互,如可以提供视频展示功能,给予学生更直观的学习体验;可以提供试题自测功能,让学生及时获得学习效果反馈。二是“人际互动”,即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互,如可以提供在线答疑、热点讨论、BBS等功能,让学生在一个轻松自主的环境下,激发认知的解构与重构。

(5)发动学生主体力量,重视网站推广维护。

课程网站要获得更多的受众和更广泛的影响力,应当进行必要的推广,与商业网站不同,课程网站主要依赖“口碑”进行传播,因而除了不断做好网站内容和功能优化外,还应借助QQ、微信等工具,依托学生的社会网络进行传播。与此同时,网站维护和优化也是一项持之以恒的工作,而受教学资源所限,很多高校的课程网站难以做到专人维护和定期更新,因而可以考虑向学生适度打开管理端口,一方面可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网站用户黏性,另一方面可以维持网站更新,保障网站正常有序地运作。

参考文献:

[1]吕雪晴,王华清,刘满芝.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网络教学模式构建[J].教学与管理,2006(02):77-78.

[2]刘满芝,吉峰,周梅华等.基于“SPM模式”的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3(11):119-122.

[3]王晓珍.基于CBE理论的市场营销专业创新培养模式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12(1):122-125.

[4]杨贵娟,顾子元.网络环境下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选择与实践[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5):117-118.

建筑基础课程设计范文第5篇

请列出所服务过的品牌酒店名称。

我们几乎为所有的国际知名连锁酒店品牌都做过设计,比如四季、丽思卡尔顿、万豪、希尔顿、君悦、喜达屋酒店集团、洲际、香格里拉、凯宾斯基、One&Onlv、雅高、杜喜以及其他的许多品牌。

对国内深化设计单位有何评价?在合作上是如何完成整个设计的?深化设计在中国总的来说是一个逐渐发展的行业。近两年,中国本地的施工单位和业主才开始意识到施工图纸的准确度和可执行性的重要程度,特别是对像威尔逊这样的设计顾问公司而言。就几年前来说,业主和施工单位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施工深化图。可喜的是,现在对施工图深化的要求越来越普遍,对完成一个优秀的酒店作品来说也越来越重要。

是否做过中国本土品牌酒店的设计?你觉得国际品牌酒店与中国品牌酒店在设计方面的要求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我们一直在努力拓展做中国当地品牌的业务,与雷迪森和雨润集团的合作就是很好的经历。我们感觉,中国本地的一些品牌很希望与一个世界知名的设计公司合作,却没办法接受一个世界知名设计公司的收费,这让我们很难在中国有巨大的进展。但是我们对与中国本地酒店品牌合作充满信心,希望他们这些观念会改变。

你认为设计对酒店经营的影响及作用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