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电影艺术的鉴赏

电影艺术的鉴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电影艺术的鉴赏

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第1篇

《无间道》电影系列是在香港电影无法找到突破口时期,有刘伟强导演以及麦兆辉编剧共同创作完成的,一出世就得到了无数人的热捧与支持。刘伟强导演的警匪电影与吴宇森导演以及周星驰的电影有着很大不同,尽管都是讲述的卧底的故事,但周星驰的电影透露出的多为喜剧色彩,吴宇森的多为暴力美学,而刘伟强的则多为悲剧美学,尤其是《无间道》电影系列更能够看出作品中所包含的艺术美。

一、叙事手法之美

刘伟强导演对于邪恶与正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无间道”不仅仅是玩的文字游戏,讲述的也并不是佛学的博大精深,真正蕴含其中的是讲述人性的脆弱以及非传统意义上的正义邪恶。整部影片当中,虽然黑夜、电梯以及天台出现并不多次,但是却在整个影片当中充当了重要角色。男主角陈永仁的活动时间多为黑夜,与警方交换信息的地方多为天台,甚至是他死去的地点也都是在电梯之中,这些都是导演刻意而为之,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陈永仁内心的不安,以及无法对自己的身份确定的痛苦。

在《无间道》电影系列当中,电梯一共出现了23次,电梯虽然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可是在这部电影中却充当着连接天堂、地狱的角色。当主角陈永仁在电梯当中被杀死的那一刻,电梯就像是他的缩影一般,一张一合,却无法关闭,就像是陈永仁的内心,永远都不能明白自身究竟是什么。

二、细节描写之美

《无间道》电影很注重对于细节方面的描写,一是音乐选择,在三部《无间道》电影之中,无论时空如何变化,都存在着不变的东西,也就是三部当中都采用《被遗弃的时光》这首歌来展现时空的变换。二是对于灯光的控制,很多场景导演都只将灯光锁定在一个点上,将其他能够表现人物环境的场所全部化为黑色,正如黑帮老大韩琛在与卧底进行联系时,用灯光将演员的脸部进行突出,使观众能够更集中于演员的表演以及剧情的发展。三是对场景的切换与运用,当两大主角在天台进行决斗时,那几句“我是警察”以及“谁知道”更是为人物的悲惨命运进行铺垫,从简单的台词中就能感受到更多的潜在台词,然后导演又将近景切换成波澜壮阔的远景,更加能够保证电影的质量。

三、人物命运之美

认真观看《无间道》电影的观众都能够发现,电影当中经常会出现“对不起,我是警察”这一经典的台词,就已经能够充分展现我国的宿命论思想。就以陈永仁来讲,身为警察,却不得不在黑道社会中做卧底,每天都需要靠出卖身边的人来保证自己的安全,如果不是因为他对自己真实身份的坚信,也许陈永仁早就已经死于非命,正是这样才能将人心本善这一思想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四、电影结局之美

以悲剧为结局的电影通常分为精神损伤、肉体毁灭以及大团圆等,以悲剧收尾的电影也就最终揭示了电影角色的最终归宿。有名家曾经说过“悲剧中包含流浪与死亡”。在这部电影中,除了刘建明,与他有联系的角色都死了,可是刘建明的痛苦不比死去的人少,他不得不一直生活在这无间世界当中,隐藏自己的身份,继续调查其他的卧底,然后杀死他们;刘建明要一直在这虚拟的无间监狱当中受苦,所以最后再也无法控制自己,使自己成为了精神分裂,并幻想自己是陈永仁,开始了另一种疯狂的生活。

五、东方文化之美

《无间道》电影之中有一直没有露过面的操纵者,也就是地藏王菩萨,他掌握了影片中主角的命运。佛学思想中的轮回思想通过片中人物最后的命运表现出来,以影片中的黑帮老大韩琛为例,坏事做尽,可是他十分尊重佛学思想,因此他的命运受佛学的影响最大。韩琛进行交易谈判时,选择的地点也是在佛门净地,佛像在白云掠过的时候就像是正义与邪恶之间的碰撞;韩琛信佛,他提倡多拜佛,这样佛才会保佑自己,正是由于他认为佛会保护这种伪善。

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第2篇

    美术设计中对艺术造型的塑造是通过画面的色彩对比和造型以及结构比例来实现的,造型的设计起着不容小觑的作用。电影为观众带来视觉享受,同时带给观众一种时空错落之感。在电影的发展史中,运用合理的电影手段与方法将电影独特的艺术魅力淋漓尽致地表达是不易实现的。在电影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观念仍然限制着电影的发展,传统观念认为语言文字是表达电影思想情感的唯一方式,而影像是难以完成的。然而,电影人物情感的表达需要影像和文字的协调配合,在其配合中具体体现出以下三大特征。

    (一)电影美术造型中逼真性的体现

    电影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电影是对真实生活的艺术化体现,因此,电影对美术造型的逼真性有着极为严格的标准。在电影中的造型都与实物有着极高的相似程度,让人难辨真伪,这些都为电影创设真实可信的社会环境,使观众在一种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欣赏影视的魅力,以此敲击观众的心灵,引发观众深刻的思考。

    (二)电影美术造型中运动性的体现

    美术设计在电影制作的应用中充分尊重了电影的制作规律,其本质特征和表现形式从根本上发生了改变,实现了电影造型的运动形式与运动性表现的完美结合,在画面设置中,也有单纯静止画面转变成为具有连续性的运动画面。在电影制作中,美术设计者应立足于演员实际,为演员提供符合电影内容的场景,并在演员妆容和服饰等方面努力满足电影需求,为演员所做的前期准备是演员的表演顺利进行的基础。此外,电影拍摄过程艰巨而复杂,随着摄像机的不断转位,电影拍摄现场中场景布置和道具的摆设要与摄像机的摆放和移动达到默契的配合,为摄影的进行提供良好的前提。

    (三)电影美术造型的综合性

    电影美术造型的综合性在于所有的美术艺术都服从于艺术本身的气质,并能够通过美术艺术再现生活,表现生活。我们通过美术造型中的光、色、形、图等多方面来了解电影美术,通过这些元素也可以综合地表现美术造型。光:它的奇妙之处就在于能够更美和更真实地再现现实生活,一切的景物都可以随着光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柔光会让人感觉到温暖,经典会让人感觉到很怀旧,这些奇妙的变化都是美术造型的灵魂所在。色:色彩的不同给人的感觉也不同,每一种色彩都有自己所代表的情绪,蓝色代表忧郁,粉色代表浪漫,绿色代表开心活力,因此色彩也是代表色彩的一种形式。形:景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线条和纹路,就像树的纹路或玉的品种,不同的线条都会给人不用的感受,从心理的角度来讲,粗线条会让人们感到空旷,细线条给人细腻的感觉。构图:在美术造型的设计上,景物的摆放不同,姿态不同,位置不同,会带来不同的效果,摄像师摄像的位置不同也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因此可以反映出人们观赏的角度不同。

    二、色彩对艺术的影响

    色彩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色彩展现在生活的各个角落,尤其是在美术设计上更是占有重要的位置,当然美术在电影设计上也同样重要。人们对电影的鉴赏体现在各个方面,其中色彩的运用是鉴赏电影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淀存留下来的,既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也有生理机能的影响,人们对色彩的解读是渗透了多年来人们对色彩的感受,多年的审美情愫提炼出我们对色彩的独特感受。在中国传统的审美中,白色用来悼念去世的亲人,红色代表平安、幸运,黄色就代表权贵,这些色彩的象征早就根深蒂固在人们的心里。人们对色彩的解读和感受也会自然而然地反映到电影中去,尽管有些人对色彩的感觉度不明显,但是在电影中表现出的吸引眼球的色彩还是会让观众们感觉到电影体现出的唯美的效果。有些不懂得鉴赏色彩的观众,通过自己对色彩主观意识的判断,也会对电影色彩做出自己的一番判断。我们对色彩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解说,也想让观众们更加了解电影色彩带给人们的美感和享受。下面我们从两个方面来分析电影色彩的作用所在:

    (一)主观色彩在电影艺术中的作用

    主观色彩的意识都是设计者通过肉眼观察世界的,通过这种直观的方式来观察世界就是主观色彩的意识,下面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主观色彩的意识。从生理方面来讲,主观色彩意识是光进入到眼睛,眼睛接收到画面的信息,并反映给大脑,从而人可以接受大脑所给的信息;在室外时,主观色彩意识是最能发挥作用的时候,它把室外的光线、景物结合在一起,重组画面,以达到景物画面的最佳效果。这样的画面与景物的结合最能尽善尽美。在对高山流水、蓝天白云、城市绿地、乡野人家的画面进行布景时,其色彩也是画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画面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各种光照的影响下,加上色彩的衬托,会使电影中的画面呈现出唯美的景象。

    (二)色彩在电影艺术创作中的运用

    美术的创作设计和音乐、写作是息息相关的,可以说它们的精神都是类似的,音乐在表达事物时,用主旋律来表达事物的主题部分,写作时贯穿全文的是文章最核心的内容,同样这种思想运用到美术创作中,也可以体现出相同的效果。在电影作品中的美术设计,必须要有其整体的色彩基调,这样人们才可以通过整体色彩来判断电影所要表现的情感。在赏析电影色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从以下的几个方面来赏析:第一,要看电影中的色彩与整部电影的和谐程度,电影中的主基调色彩要与整部电影的感情和其他色彩相融合;第二,要看主基调与整部电影空间内容的关系;第三,要看主基调是否与主人公的内心情感相统一。如果以上三点都符合电影内容,那么肯定是优秀的美术设计。

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电影 摄影 构图 色彩 光线

摄影不仅是电影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于电影艺术起着决定性作用。导演的艺术追求、艺术构思、艺术创造,演员的精彩表演,美术各环节(布景、服装、化妆、道具、灯光、烟火等)无不通过摄影得以具体呈现。可以说,没有摄影,便没有电影艺术。从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电影之“影”就是摄影艺术。因此,把握电影摄影艺术的审美特征与艺术要素,对于整个电影艺术创作,既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又具有实践参考价值。

具体而言,电影摄影的特征与要点,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方面。

一、构图

众所周知,电影艺术是镜头艺术,或称画面艺术,而镜头与画面的要点就是构图。

所谓“构图”,原是绘画艺术的重要语言,指的是依据一定的美学原则和题材、主题、风格的要求,在平面上布置、安排所要表现的物象的各个部分与各种因素,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艺术画面和艺术形象。也可以说,构图就是画面的结构。电影艺术作为画面艺术,同样讲究构图,只不过它的构图是动态的、变化的。构图在电影中占有重要地位,美国电影理论家波布克在其所著的《电影的原素》一书中指出:“没有一个导演会以漫不经心的态度来对待画面构图。整部影片的构图往往取决于电影导演在构图上的眼力。”而摄影的构图则是导演构图的具体体现。电影摄影构图的要点,有以下几点:

1.构图的要素。电影的构图要素,分为主体、陪体、环境三部分:主体是画面的主要表现对象,处于中心位置;陪体是与主体构成一定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而出现的对象;环境是围绕主体与陪体的景物,包括前景、后景两部分。

2.构图的类别。构图的类别也称“景别”,包括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3.构图的摄影方式。包括摄影焦距(标准镜头、长焦镜头、短焦镜头、变焦镜头等)、摄影方法(推、拉、摇、移、跟、降、升等)、摄影角度(平视镜头、俯视镜头、仰视镜头等)。

4.构图的风格。电影摄影的构图,分为封闭式构图与开放式构图两种风格。封闭式构图强调画面的风格化设计,主体、陪体、环境的安排较为严谨,达到均衡、对称、稳定的视觉效果。银幕似乎就是绘画的画框,所有的艺术信息都容纳于其中。例如电影大师伯格曼的电影画面构图,就具有封闭式构图的艺术风格。而开放性构图则不讲究画面的位置经营,构图比较朴实自然。

5.构图的流派。电影画面构图又分为两大流派:一种是绘画派,又称作“构成派”,顾名思义,这是借鉴绘画艺术的构图原则,追求画面的造型感、完整感、视觉感、绘画感的流派。例如影片《黄土地》、《黑炮事件》等,都属于绘画派构图。另一种是幻实派,该派强调画面的真实、自然、生活化,主张在运动中捕捉对象,在实拍中造型,具有鲜明的现场目击感。例如影片《偷自行车的人》、《一个都不能少》、《秋菊打官司》等,都属于纪实派构图。

二、色彩

色彩是电影的亮点之一,也是电影摄影的重要艺术元素。马克思曾指出:“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陈兆金主编:《艺术鉴赏学导论》)前苏联爱森斯坦编剧、导演的影片《战舰波将金号》中,在黑白片中增添了红旗,成为引人瞩目的艺术亮点,开了彩色影片的先河。彩的出现,更使色彩成性为电影重要的艺术元素,也成为电影摄影的重要艺术语言。电影摄影彩色的要点,有以下两点:

1.以色彩营造基调。色彩基调是指色彩在画面中所表现出来的总的倾向与风格,它既是视觉造型,又是情绪氛围,既是色调,又是情调,甚至具有某种隐喻性、象征性、倾向性内涵与意蕴。例如《黄土地》中的黄色基调、《红高粱》中的红色基调,都有深刻而动人的内涵与意蕴。

2.以色彩形成构图。色彩常常作为画面构图的组成部分,例如影片《小花》中,其色彩基调是鲜艳明朗的暖色调,但其中的回忆画面则运用灰暗的冷色调,给人以“老照片”的感觉,形成鲜明的对比。

三、光线

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第4篇

一、音响的运用

除了画面,音响是电影的第二大元素。在电影中,任何生活环境中的声音都可称为音响。恰到好处的音响,能为人物创造富有真实性的生活场境,更深刻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复杂感情,推动剧情的发展,烘托环境气氛,从而更好地表达主题。

音响引入课堂,具有打破时空界限、扩大视野和激发想像等作用。在《雷雨(节选)》一课的教学中,可用雷雨声导入新课,用雷雨声结束,让学生在雷雨声中引发联想,感悟“雷雨”的象征意义。

二、音乐的运用

1. 朗诵配乐

戏剧的语言,有不少具有抒情性和音韵美,很适合于诵读,且反复诵读品味也是鉴赏戏剧的主要途径之一。为文字朗诵配上风格一致的音乐,能营造氛围,更好地表情达意。《哈姆莱特(节选)》中的“戏中戏”,伶王和伶后的台词是诗的语言,十分优美。在组织朗读时,配上钢琴曲《爱的纪念》(《Love Commemoration》),表现了伶王对爱的忧虑,伶后对爱的信誓旦旦。扩展阅读可增加抒发亡国之痛的《哀江南》一文,并借助古筝、二胡等乐音,作为曲词诵读的配乐,让古朴悠远、空灵哀婉、如泣如诉的乐音渲染气氛,唤起联想,使学生领悟到曲词中悲怆痛惜的感情。

2. 选配主题歌或插曲

《长亭送别》一折中,不管是萧瑟凄冷的景物,还是直抒胸臆的人物曲词,都细腻地刻画了崔莺莺送别张生时的微妙心理,离愁别恨的情绪贯穿全篇。为配合这种情绪,渲染这一氛围,结合本单元的“表达交流活动”,师生可通过讨论,把《端正好》确定为这折戏的主题歌。“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清新的画面,优美的意境,让人浮想联翩;舒缓的节奏,凄婉忧伤的曲调,与文章的场景十分吻合。不论是在朗读,还是在赏析品味,主题歌适时响起,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离别时的痛苦心理和怨恨情绪,强化了全剧歌颂婚姻自由、反对封建礼教的主题。《城南旧事(节选)》中,根据故事情景先后出现歌曲《麻雀与小孩》和《送别》,表达了小英子在不同时期的心理变化和情感反应。特别是结尾部分的《送别》歌,用略含忧伤的曲调引出了下文——林英子落泪;同时,“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优美歌词,让学生产生许多联想和想像,具有穿透人心的艺术力量。

三、空镜头的运用

所谓空镜头,是指银幕上出现的没有人物活动的电影镜头。虽然“没有人物活动”,但它却是电影画面中重要的一种。如《雷雨》中雷电交加、风雨大作的画面,象征社会矛盾的日趋尖锐,一场翻天覆地的社会大变革不可避免地即将发生。《等待戈多》中设计以“一棵光秃秃的树”为背景的苍凉画面,暗寓弗拉季米尔和爱斯特拉冈的等待将毫无希望。《长亭送别》中,设计了“长亭外,古道边”、“衰柳残阳”的空镜头,使人物的离情别绪定格在这幅画面上,有力地表现了莺莺的满腔惆怅和痛苦心情。

四、蒙太奇的运用

连贯式。运用联想和想像,按照情节发展的程序,在“脑屏幕”中“放映”画面,再现形象,把一个个镜头有节奏地连接起来,构成连贯的情节,从而正确地了解剧情。一般情况下,在阅读人物台词和舞台说明时,可指导学生在头脑中再现画面,把文字形式转化为直观图像,完成阅读的初步创造。

电影艺术的鉴赏范文第5篇

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是一种严重致残性伤害,因脊髓结构、功能损害导致损伤平面以下脊髓段支配的运动、感觉、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及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但对于SCI,现在还没有效的治疗方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损伤后再生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对CNS损伤的再生和调控缺乏足够的认识[1]。近20年来,随着基础医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SCI后继发性损伤的病理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采用组织工程方法,直接将有活性的种子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使损伤轴突修复、再生和恢复功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方法[2]。目前,可用于移植的细胞主要有神经干细胞、雪旺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嗅鞘细胞等,均能促使脊髓神经功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同时,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为SCI的程度及预后的估计、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判定提供了相对客观的指标。下面就诱发电位在监测细胞移植修复SCI大鼠中的作用及诱发电位在SCI中的应用做一综述。

1 细胞移植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1.1 雪旺细胞移植与SCI的治疗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只要提供合适的微环境,SCI后神经是可以再生的[3]。雪旺细胞(Schwann cells,SCs)是周围神经系统特有的胶质细胞,其促进周围神经再生的作用已被证实。Xu XM等[4]将自成年大鼠坐骨神经分离出的雪旺细胞,移植到大鼠胸髓横断区,1个月以后,横断区两端间发生桥接,并可见轴突再生和髓鞘形成。Novikov LN等[5]采用SCs与β-聚羟丁酸纤维支架植入T8横断的成年大鼠脊髓,证实SCs在脊髓两断端之间形成有效的桥接,来自脊髓头尾两个方向的神经元轴突延伸入移植物中,并且支持5-羟色氨(5-HT)和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纤维的有限性再生。Weidner等[6]将转导后高分泌神经生长因子( Nerve Growth Factor ,NGF)的SCs,移植到大鼠脊髓受损区,3天~6个月后,移植细胞存活,并在脊髓中规则排列,同时发现红核脊髓束轴突再生及髓鞘形成。刘德明等[7]将SC微囊化后培养的研究显示细胞生长良好,为微囊化SCs移植提供了初步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1.2 嗅神经鞘细胞移植 嗅鞘细胞(olfactoryensheathing cells,OECs)是一种特殊的大型胶质细胞,兼具中枢神经系统星形胶质细胞和外周SCs的双重特性,具有促进轴突再生和髓鞘化的能力,但与SCs最大的不同是伴随嗅神经的轴突通向属于中枢神经的嗅球,而后者只见于周围神经。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表明,OECs发生于嗅基板,来源于嗅上皮祖细胞,在营养信号引导下向嗅球迁移[8]。目前,研究表明,SCI后,嗅鞘细胞及神经生长因子和脑衍生神经生长因子基因修饰的嗅鞘细胞移植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9-10]。且已有人将异体嗅鞘细胞移植技术用于临床治疗脊髓损伤[11]。OECs移植能修复SCI主要是由于在CNS和周围神经系统(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PNS)之间形成了一个允许环境,促进SCI轴突再生及髓鞘化,并越过移植物-CNS交界形成突触结构,促进运动及感觉功能的恢复[12]。另外,OECs还具有减轻脊髓炎症反应和细胞构筑破坏的作用[13] 。

Kato T等[14]认为移植入损伤中心的成熟OECs能围绕脊髓脱髓鞘轴突产生SCs样的髓鞘,或者使毗邻损伤中心的脱髓鞘轴突再生。Ramer等[15]把从大鼠鼻黏膜分离纯化的OECs植入背侧SCI处,发现OECs减少了瘢痕组织和空洞的形成并促进了轴突的发芽和再生。LU等[16]采用脊髓全横断动物模型,他们将成年大鼠的T10脊髓完全横断,4周后移出损伤部位的瘢痕组织及囊腔形成约3mm的间隙,在此间隙的脊髓断面植入嗅黏膜源性的OECs,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移植OECs 2周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明显恢复。王献章等[17]研究发现,OECs在周围神经系统中迁移时并不表现嗅神经再生时的中枢趋向性,但迁移具有损伤趋向性。Susan C等[18]研究发现尽管培养环境可以影响OECs显型,少量污染的细胞可以影响其生长,但这些额外的细胞可能对OECs修复SCI产生潜在的益处。

通过对OECs的分析,以及大量动物实验的深入研究表明,OECs具有巨大的治疗脊髓急慢性损伤的潜力,为临床治疗SCI患者提供了新途径。

2 诱发电位在评价脊髓损伤大鼠中的应用

临床上主要通过检查感觉和运动功能缺失的平面和程度判断SCI患者自主运动功能的缺失情况。但这种检查不能全面描述脊髓长传导束的功能状态,更难对动物模型进行全面可靠的评价[19]。近年来,神经生理学方面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SCI的程度及预后的估计、治疗方案的选择及疗效的判定提供了相对客观的指标,脊髓诱发电位是监测脊髓损伤的一种重要的手段[20],有研究报道,应用诱发电位在外科手术中监测脊髓损伤,也能取得较好的效果[21]。王欣嘉等[22]发现脊髓电生理特性的改变与病理变化以及功能变化相一致;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给以相宜的刺激,使大脑对刺激进行信息加工,在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当的部位产生检出与刺激有固定时间间隔和特定位相的生物学反应。目前,诱发电位被认为是衡量SCI后功能恢复的重要客观指标,其主要的检测指标为潜伏期和峰峰值。外源性诱发电位按刺激的类型和模式可分为感觉诱发电位(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EP)和运动诱发电位(motor evoked potentials MEP)。

2.1 正常动物的SEP和MEP

2.1.1 正常动物的SEP SEP是躯体感觉神经受刺激后,在其传导通路和大脑皮层感觉中枢产生的电位变化,具有时间、空间和位相特点,主要反应感觉传导通路的功能,可了解感觉通路本身的病变,能够反映周围神经、脊髓及大脑皮质的神经传导功能的精确定量信息[23]。它包括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及听觉诱发电位。测试脊髓功能采用的感觉诱发电位,它属于短潜期体感诱发电位(shot latency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L SEP),发生于刺激后的50ms以内[24]。SEP沿本体感觉通路有髓纤维传导,包括神经节、薄束核、楔束核和三级神经元,主要反映本体感觉通路的结构和功能状况[24]。SEP的检查指标包括潜伏期、峰间潜伏期及波形和波幅。SEP有几个不同潜伏期的波形构成,根据波形的极性和时间,分别命名为:P1N1,P2N2,P3N3。SEP采用皮肤电极,刺激强度为3~4倍感觉阈或1~2倍运动阈,强度范围10~15mA或80~120V,刺激时程0.1~0.2ms,刺激频率3~4Hz。Schlag刺激正常大鼠脚趾,在对侧皮层记录到的SEP波形有3个连续波峰,N1潜伏期15.5~17.5ms,P1潜伏期20~23ms,N2潜伏期为26~31ms[25]。Simpson刺激正常大鼠坐骨神经,在体感皮质区的硬脑膜表面记录SEP可获复合多相图形,由3个主要的可辨认的成分组成,第一个波是正向波,峰潜伏期12~14ms,波幅10、20uV。SEP 的潜伏期长短、波幅的高低、波形分化及重复性是否良好,反映参与生物电活动的神经元的多少和脑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年龄、性别、身高与肢长和温度对SEP都有影响。大多数药物对SEP影响不大。因此,检查时使用安定或类似药物有助于受试者放松,减少肌电伪迹,提高检查质量。

2.1.2 正常动物的MEP MEP是应用电或磁刺激皮层运动区产生的兴奋通过下行传导径路,使脊髓前角细胞或周围神经运动纤维去极化,在相应肌肉或神经表面记录到的电位[26]。MEP的信号主要沿皮质脊髓束、红核脊髓束和网状脊髓束传导,他们位于脊髓的前索和前外侧索,与后索和后外侧索有着不同的血液供给。Simpson和Linder都对大鼠正常运动诱发电位的记录方法及正常值做了详细描述[27]。MEP记录有三种方法分别是硬脊膜外、下腔记录法;复合神经动作电位记录法;复合肌肉动作电位记录法。大鼠MEP刺激部位主要有经头皮刺激、直接皮层刺激及经椎板电刺激。刺激的方式有电刺激和磁刺激,两者的不同点是电刺激是通过表面电极注入电流,而磁刺激是脉冲磁场进入人体而产生感应电流,并不是磁场本身起刺激作用[28]。目前,由于磁刺激具有有效、无痛、无损伤、易于重复及操作简便等明显的优点,临床应用比较多。但在实验室应用时应根据需要选择磁刺激或电刺激。Merton和Morton于1980年介绍了经颅电刺激(transcranialelectrical stimulation,TES)人脑运动皮层的刺激技术,为直接检测皮质脊髓束的功能完整性提供了一种新的刺激方法,但经颅电刺激会给清醒病人带来明显的不适感。因此这种刺激方法通常用于手术监测或昏迷病人的检测。1985年,Barker等发现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TMS)可刺激神经和大脑且几乎没有疼痛。TMS在头皮产生的感应电流强度比TES产生的电流强度弱很多,因此由TMS产生的不适通常可以耐受。在作为一种研究手段,TMS现已被广泛运用于研究人体大脑的生理学诸方面,包括运动功能和各种大脑疾患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2.2 SEP和MEP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应用

2.2.1 SEP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应用 SEP在一定程度上客观地反映了相应神经轴不同水平的传导功能与机能状态,并提供有关神经传导功能的精确定量信息,因此其价值愈来愈受到有关学者的极大重视[29]。但SEP最早用作评价脊髓传导功能的指标有其局限性,如其潜伏期和波幅受外部因素影响较大,波幅较小,需数百次叠加后平均。尽管SEP具有相对客观性,但临床和实验研究中SEP作为定位及疗效判断已被许多学者所采用[30、31]。目前,诱发电位技术在感觉功能、神经系统疾病、行为和心理活动等研究领域得到广泛应用[32],其中SEP技术已成功应用于SCI的定位诊断及预后判断,在SCI程度判断及疗效评估方面有着其它技术诊断不可替代的优势。Hausmann等发现术前的SEP检查可以对临床检查未能检出的脊髓疾病作出早期诊断[33]。

SEP与SCI程度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与组织学表现也大体一致。Arunkumar等以不同能量打击大鼠建立脊髓损伤模型,观察到不完全性SCI动物的SEP潜伏期均延长,波幅降低,但不同能量打击所引起SEP潜伏期改变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SEP的波形对较大能量打击伤更为敏感[34]。SEP反应恢复快者,其组织学破坏往往较轻[35]。SCI范围越广,SEP改变越明显。动物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ortical 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CSEP)是刺激周围神经,在深感觉传导通路上记录诱发电位的波形,可以用来判断脊髓功能与结构的完整性,了解SCI后功能的恢复程度。实验性脊髓损伤一般都是观察下肢功能变化,损伤节段以胸腰段和腰段比较多,所以测CSEP时记录电极多置于大脑皮层感觉区域,而刺激电极多选用对侧下肢坐骨神经或者胫后神经。如果通路上仅有小部分完整性存在,在放大整合作用下,CSEP仍可以记录出波形,但其潜伏期延长,潜伏期的长短可以反映脊髓传导功能的恢复程度。近年来对陈旧性脊髓损伤CSEP研究发现,传导性CSEP除在病损以上部位消失或异常外,病损以下69%异常[36]。急性期或早期SEP存在者预后多数良好,SEP的改善早于临床运动功能的恢复;反之,则预后差。CSEP的应用比较早,但是它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波幅较小,对不完全脊髓损伤不太敏感等[37]。而且试验应用中多采取颅骨钻孔的方法,损伤比较大。

2.2.2 MEP在脊髓损伤大鼠中的应用 SEP技术在SCI诊断方面应用已经很广泛[38],但它仍具有局限性,近年来有关研究证实,SEP不一定能完全反映SCI程度,理由是SEP信号主要经脊髓后索传导,而不是由脊髓前索和侧索传递,但支配肢体运动的锥体束主要分布在脊髓侧索和前索,单纯依靠SEP检查不能全面反应脊髓功能。MEP是刺激中枢神经组织并在脊髓远端、外周神经或肌肉记录到的电信号,能直接反映脊髓下行传导束或外周运动神经的功能状态。对于SCI患者来说,运动功能的恢复比感觉功能的恢复更为重要。因此,SCI后对脊髓功能的评定以及疗效的判断,MEP检测能直接反映脊髓的运动传导束的功能,同时在治疗中判断疗效及预后,特别是评定运动功能的恢复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39]。MEP潜伏期的变化与临床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一致,通过MEP的潜伏期和波幅的改变,可对后肢运动功能的损伤程度及预后作出判断,MEP的恢复表示运动功能有所恢复[40]。余科炜等[41]报道27例急性颈髓损伤病例的MEP检查,证明脊髓损伤平面以下肢体的肌力大小与MEP异常表现密切相关;MEP可提供慢性脊髓损伤患者残存的下行运动功能的神经生理学证据。.Iwasaki等[42]为评估术中神经生理学监测技术(INM)手段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在15年中进行了716例脊髓诱发和复合肌电动作电位监测,结果显示:除去44例无法记录外,真阴性652例,真阳性12例,假阴性4例,假阳性4例。术中进行肌肉MEP监测的优点是可监测从运动皮质至神经肌肉接头整个系统。一些学者采用选择性刺激研究大鼠锥体系(pyr-MEP)和锥体外系(exp-MEP)与SCI程度的关系。发现pyr-MEP比exp-MEP对SCI敏感,且在运动功能改变之前就有变化,因此认为pyr-MEP较exp-MEP能更好地预测动物SCI后的运动功能[43]。

2.2.3 SEP与MEP联合应用进行脊髓功能监测 自1973年Perot[44]首先阐述了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对脊髓损伤患者检查的意义以来,SEP就用来检查脊髓功能,反映的是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并不能直接反映脊髓的运动传导束的功能。1985年Barker等发明无痛、非侵入性的经颅磁刺激技术以后,运动诱发电位MEP可直接检测脊髓运动传导束功能而广泛用于临床。田伟等[45]发现MEP的N2-P2的差值最大的部分在脊髓的前索并且近中央部,SEP的N1-P1最大电位差出现于后索部分,从腹侧到背侧的变化梯度与MEP相反,向外侧分布呈现出梯度递减。说明MEP兴奋起源的主要参与者可能是锥体外系,而SEP与深感觉和本体感觉主要分布重合,位于脊髓背侧,从而认为二者在脊髓横断面上各自有明显的代表区域,可以涵盖脊髓横断面的主要部分,为SEP与MEP联合应用进行脊髓功能监测提供了依据。也有研究发现,单独应用SEP检测结果与运动功能损害程度并不相符。临床经常见到SCI病人皮肤感觉存在,而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或者术中SEP监护无异常,术后却发生神经功能损害。因此,只有将MEP与SEP结合应用,才能完整反映脊髓神经功能情况。SEP和MEP为评价脊髓功能提供了一种客观量化的方法,但并不能代替脊髓功能的检查,例如:倾斜平板实验、栅栏实验、疼痛、压力及牵拉回缩反射等,而应该与脊髓功能检查相结合,从而更好地指导实验研究和观察治疗措施的疗效。

3 诱发电位在监测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大鼠中的作用

有研究表明,基因细胞移植3个月后受伤脊髓的神经功能有显著改善,说明逆转录病毒载体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基因细胞移植入脊髓能够存活并发挥作用,部分大鼠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和MEP信号恢复,但波幅减低,潜伏期延长,说明CSEP和MEP可准确反映SCI后脊髓神经功能状态[46]。有人对神经干细胞与NT-3基因修饰雪旺细胞联合移植修复全横段脊髓损伤大鼠功能中的作用进行了研究,发现细胞移植组的诱发电位波形较明显,潜伏期和峰峰值有不同程度的恢复[47]。总的来说,诱发电位是一种客观的、可定量反映脊髓功能的指标,随着其检测方法的不断改进而逐渐应用于临床和基础研究中,但用诱发电位来评价细胞移植修复脊髓损伤大鼠作用的研究依旧很少,仍需进一步探讨。

4 脊髓损伤的其他评价方法

对脊髓损伤的评价,除了SEP和MEP外,联合行为评分(CBS)方法、病理学及BBB评分法也是脊髓损伤常用的评价方法。病理学能够直接反映脊髓损伤处的结构,但却不能监测脊髓损伤的其它方面,例如脊髓损伤大鼠的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BBB评分法[48]主要是针对截瘫平面以下的运动功能进行评价。但这个评分系统中并没有区分后肢运动是自发的或是自觉地。然而,在低等哺乳动物中普遍存在着自发性后肢运动[49]。因此,BBB评分法对脊髓损伤的评价是粗略、主观的。CBS评分除可以观察动物后肢(hindlimb,HL)运动功能外,还观察HL感觉功能和躯体协调及反射功能。Gale等建立的CBS评分法弥补了BBB单一进行运动功能评分的不足,但其中端正的评分较不敏感,且标准值范围跨度大,计分呈跳跃分布,精确性不足。总之,电生理学检查方法在动物脊髓损伤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能为脊髓损伤的治疗疗效提供较为可靠的评价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