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

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范文第1篇

工程管理作为一个学科,它是工程技术与管理科学交叉而生的复合性学科。其学科属性是属于管理类,但是,由于其管理对象是建设工程项目,其具有的特殊性需要具有相关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基础。可以说,工程技术知识是其重要的学科基础。1998年教育部进行学科专业调整后,工程管理专业其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学生毕业后能在建筑施工、工程投资策划、工程规划设计、工程监理、工程咨询等单位以及政府职能部门、金融机构等领域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工作。目前在设置工程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其学科方向分为房地产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投资造价方向居多。总体来讲,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均应具备如下一些基本知识和能力:(1)工程建设过程所涉及的有关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等领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2)工程建设全过程所需的综合性决策能力、管理能力和素质以及相应的知识基础;(3)能够在工程建设、房地产等相关专业管理领域从事管理工作的职业适应能力;(4)在管理工作中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科研、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根据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科要求和必须具备的能力,可以看到,《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该课程学习,使工程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与管理方面的基本技能,熟悉城市空间形态规划设计知识,初步具备各类用地规划设计与管理的能力,为工程管理专业其他相关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基础。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已由城市规划专业肩负指导城市发展的重任转变为拓宽学生的专业知识职能。所以,基于其角色转变,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甚至由于科技的发展,在教学手段上都将发生根本的转变。

二、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特点引发的问题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系统阐述了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城市规划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以及规划设计的经济问题,涉及到经济、政治、建筑、工程技术、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对城市及城市规划学科的产生及发展过程有所了解,能够掌握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对城市总体布局规划、道路交通系统、居住区规划、城市公共空间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内容较为熟悉。城市规划原理作为工程管理专业的技术平台课,涉及到的学科门类较多,具有政策性、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等基本特点,由此也造成一些学习障碍。首先城市规划原理有关政策性的内容让学生感到乏味。城市规划学科是为了实现一定时期内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对城市的空间系统进行优化配置,偏重于城市的物质形态部分,涉及城市产业的区域布局、建筑物的区域布局、城市工程设施的布设、道路及运输设施的设置等,与政策相关的叙述性、理解性的内容比较多,这很容易让学生感觉枯燥而失去注意力。其次城市规划原理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令学生困惑。课程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地理、技术、法律等多方面内容,呈现出知识面广,体系复杂,内容跨度较大的特点,令初学者往往难以把握学科的框架、体系而陷入一片混乱之中。最后城市规划原理课程设置缺乏相关实践性让学生只会被动学习。课程中包括建筑设计、中外城市建设史、城市规划设计、城市景观设计、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总规设计、城市详规设计、城市规划管理与法规等逻辑性和连贯性很强的知识,这些知识由于压缩为一章或一节,且没有设置相关的实践环节,学生很难通过一门课程的理论学习掌握整个城市规划的学科体系,对城市规划的一些新思想、新理论更是不能理解、不感兴趣。

三、面向工程管理专业的“城市规划原理”教学

要有效提高城市规划原理课程的教学质量,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重在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1.教学目的的确定

综合前述专业特点、课程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多学科性的工程管理专业是以工程技术类知识体系为基础平台,而综合性的城市规划原理又是这个基础的一门入门专业基础课程。因此,在该课程教学活动当中,我们既要看到该学科的基础性特点,深入解析学科的知识点,又要重视工程管理专业的全过程性管理要求,在此基础上理清该学科的脉络体系,从学科的特点和专业的要求两方面寻找平衡点。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个方面确定课程的教学目的。首先,要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来消除城市规划的深奥感。使学生深刻理解城市规划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城市发展问题而做的规划和计划。其次,使学生能站在宏观的社会经济发展背景的角度,通过收集、分析、处理大量多方面的信息,用长远规划的眼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对待问题能以一定的深度去分析,为后续课程提供知识基础,而不是就事论事只揪住细节不放。第三,通过本课程系统的学习,在意识深处,树立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和思维方法,如:可持续发展观、低碳经济等,以指导学生毕业以后的工作。

2.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

对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是在保证内容体系完整的前提下,着重从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工作要求出发,合理调整与配置教学内容,提高教师讲授和学生学习的效率。从一定意义上说,课程构架的梳理与整合重构是决定课程教学质量的前提条件。具体来讲,可以从下述三方面进行:对内容的梳理,首先应保证课程内容体系的完整性,但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工程管理毕业生大多数从事着与城市建设相关的监督、管理、咨询、施工、设计等工作,城市规划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培养学生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从而让学生从宏观、整体的角度把握住课程的知识框架,不至于在众多知识点中失去方向。笔者认为可以将课程按主题划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讲述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学科发展及关系,城市规划的工作内容、编制程序和城市发展战略,让学生从历史、宏观和全面的角度掌控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体系,树立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第二部分讲述组成城市空间各类规划的具体方法和知识。城市用地构成、城市总体布局,这两章对各类具体的城市规划设计起到控制和引导作用,它们是该部分的核心,应注意在教学中把握它们和城市道路与交通、居住区规划、城市工程系统规划、城市详规设计等章节的逻辑性和连贯性的问题。第三部分讲述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具有的行政职能。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城市规划是一种政府行为,对今后的微观建设行为具有指导和管理的作用。其次,对于具体的知识点,要在课程框架下紧抓脉络、逐层解析各种基本类型,在把握住基本类型的基础上进行发散教学,从而做到以点、线带面、举一反三。此阶段可以将案例融入整个教学过程,通过案例设疑、理论讲述、分析讨论、解决方案比选、总结评析这一过程反复训练学生全面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但掌握众多的理论知识点,而且利于学生更迅速、更牢固地实现知识、能力和态度三者的迁移。以便今后能够灵活运用,能动性的解决所遇到的城市规划问题。另外,作为教师,还要积极关注新技术的发展在课程中的应用,如地理信息系统等,及时更新教材的有关章节,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紧跟时展的脚步。总之,课程构架的梳理与重构工作要做到目标明确、体系完整、内容精炼、衔接适合,使之既符合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又适应社会需求。

3.教学方法的创新

教学方法的创新,重点是在上述完整的理论框架基础上,除了及时补充教材内容,将最新的学科发展成果和最新的规划理念引入教学中,还要注意增进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教学互动。因此,在课程构架的梳理、重构的基础上和理清教学内容主次的前提下,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收到较为理想的效果。(1)突出规划理念的渗透式教学。如:反映宏观思维模式的城市发展战略、城市总体布局的章节,以及有关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的章节(可持续发展、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这部分知识以讲授式教学为主,讨论式教学为辅。即针对宏观知识部分,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主,中间配以一些问题的思考来学习。具体可以通过结合讲课内容提出热点问题,增加个别课堂讨论环节,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可以采用课外调研的方式,有目的的启发学生,思考当代国际城市发展和中国城市建设的基本问题,一步步引导学生把宏观综合的理论理解和消化。(2)普及规划知识的发散教学,以案例讲述式教学和网络式教学并重,讨论式教学为辅;针对城市规划编制的各个阶段部分,采用多媒体、网络教学,借助大量国内外城市规划案例让学生了解各个规划阶段的成果内容。如城市交通与道路系统规划、商业区规划、居住区规划、绿地规划等都可以采用这种形式。由于这部分规划知识与生活联系密切,还应当选择学校所在的城市,鼓励学生实地考察调研,了解各个规划阶段成果的实施情况并进行讨论。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对规划知识和身边社会关系的理解,达到对已经熟视无睹的城市问题能理解与思考的目的。(3)规划设计的实践教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实践对工程管理学生可以采用认识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结合等多种形式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重在过程,而不仅是看结果。具体讲就是要在实践过程引用学生比较熟悉的实例剖析,增强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积极开展规划实例的课堂讨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教学互动取得更好地教学效果。如:用规划的眼光分析学生身边熟悉的环境,可以选择校园、居住小区等,或者是所在城市的绿地、交通等,通过讨论,对其现状提出改进建议。或者,通过做一个简单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具体掌握规划中要考虑的几个常用要素。因为小区建设是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我国建设的重点,也是工程管理毕业生接触较多的建设领域。教师先串讲之后,让学生用规划的眼光去参观不同层次的小区,然后进行交流,再通过一个小区或组团的规划设计课题来实践。在完成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进行评价和引导,学生通过这种“引、学、练、评”式的实践教学不但将重点知识点融会贯通,也会弥补很多在讨论中无法深入的知识点。(4)了解规划编制和内容的拓宽教学。城市规划的编制程序以及不同规划阶段的主要任务和成果属于了解性内容。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规划是如何从宏观向微观一步步控制并指导城市的建设发展。应该尽量采用讨论式等容易发挥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课前加强自学,课堂上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并重在梳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脉络关系,促进学生融会贯通这部分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相关章节还可以聘请校内外有关专家客座授课,丰富和拓展课程内容,效果会更好。

4.教学手段的完善

城市规划原理课程信息量大、图片多,而且多数知识点仅靠语言文字的描述难以理解透彻,配合图片甚至模型的直观展示是理解和掌握知识的有效手段。因此,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结合,以多媒体教学手段为主,促进教学的互动与启发。首先它可以多角度、多层次的展现工程建设各阶段的工作内容与要求;其次它信息量大,生动形象,易于识别与理解。特别是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现场照片、播放城市建设的录像,能够有效弥补学生缺少现场参观所带来的不足。还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网上教学,进行该课程网站主页建设,逐步完善网上教学互动。内容包括:网上的课程概况(包括课程历史沿革、课程简介、各方评价),师资队伍(包括课程负责人情况、教学队伍情况)和教学实践(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介绍;网上的教学热点问题讨论;网上的学生作业递交等。在此过程中可以加宽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渠道,在师生交流中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论构架以及基本内容的深入理解,在实践中不断得到深化,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应用

现阶段,计算机技术以及软件工程管理都得到了显著的发展,但由于受到人们传统思想观念的长期影响,以及计算机软件工程属于一新兴学科,目前还尚处在一探索阶段等原因,使其在发展过程中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严峻问题。另外,对于软件产品而言,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一种特殊性,对其实施的管理也涉及到了多个方面。如何更好地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从而使其发挥出更好的效果,也成为了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

1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主要内容介绍

依据计算机软件产品的特殊性质,所实施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主要涉及到了以下几方面内容。

1.1计算机软件开发组织机构的管理

软件开发组织机构管理,并非就是常规的那种简单的将软件开发人员集合到一起,而是更加注重这一开发组织中人员的配置情况,进而保证能够实现一种责任明确、分工精细的格局。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每一管理环节都有着不同的管理要求,因此也很难针对整个开发组织提出一套统一化的标准和制度。

1.2开发人员的管理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领域,开发人员充当着重要的主体角色。在软件开发过程中的每一环节,都需要由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来负责完成。在具体的开发实践中,要紧密的结合开发工程的实际情况,如工程的性质、规模等,在此基础上对软件工程开发人员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以实现明确分工的目的;其次,还要本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管理原则,深入全面的掌握开发人员的专业素质,做到资源配置的科学合理。对开发人员而言,不仅要具备一种良好扎实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一种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也是必须要具备的,只有实现了团结协作、共同努力,才能更好的完成软件开发工作。

1.3用户管理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就是实践。对于一款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如何判定其是否具备优势,关键也就在于用户的使用。所以,在项目开发工作正式开始之前,也就需要相关工作人员能够对市场进行了有效地调研工作,充分了解市场需求并掌握用户的操作习惯。强化软件开发部门同外界的联系,能够准确掌握用户对于软件的需求和看法,进而促使所开发软件能够更具实用性。

1.4档案资料管理

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对于在开发过程中的每一流程环节都相应的记录到了工程档案中,进而实施有效地管理,为后续的相关工作打好基础;档案管理工作的实施,不仅为后期的项目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对计算机软件的开发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计算机软件开发项目管理中,我们要坚持项目信息管理工作的不断强化,从而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开发管理的效率和质量的不断提高。

2计算机渐渐工程管理的对策和方法分析

2.1建立健全一套完善的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体系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工作,充分调动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挖掘工作潜力,为软件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支持;2)对项目开发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所有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的技术培训,使其能够对最新的软件工程知识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掌握,进而实现软件工程管理效率的有效提升;3)强化规范制度建设,制定一套科学的奖惩机制,实现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有效调动和提升。

2.2加强计算机软件工程团队项目合作的管理

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其前提也就必须要具备一支具备高技能、高素质的项目团队。项目团队管理工作的加强,对于项目目标的实现具有着重要的意义;1)强化沟通意识,实现项目工作人员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沟通,进而达成一种良好的合作形式,促使管理工作能够得以顺利开展;2)明确岗位分工。在紧密结合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具体实际,实施一种清晰、合理的任务分配机制,将具体的任务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有效推动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3)为确保每一员工都能以高度的热情和积极的态度参与到具体实践工作中来,也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有效地调动员工积极性,充分挖掘其工作潜力,培养其团队合作意识,进而实现一种合力作用,在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共同努力下,实现计算机软件工程管理工作的顺利完成。

2.3加强风险管理和进度管理

1)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对于计算机项目管理人员而言,务必要牢固树立一种良好的风险意识,并通过积极的学习掌握更丰富的风险管理知识,对于所存在的风险因素能够进行客观的识别和量化分析,针对性的实施风险防控策略,更好的应对风险;2)要定期做好项目的风险识别和预控。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都要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尽最大努力将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风险所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小。目前通常所采取的风险应对策略有风险转移、规避、减缓等措施;3)加强项目进度管理,严格控制开发成本。结合项目实践,制定一套科学完善的进度管理制度,并实时监督项目的进展状况,以实现各项工作都能得到顺利的落实。

3计算机软件工程的应用分析

现阶段,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同时与之相应的计算机软件工程凭借其所具有的良好的便捷性和精确性,也成功的在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普及开来。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所接触到最为典型的计算软件有操作系统、人机界面以及办公软件和数据库等。计算机软件在我国的工业、农业以及行政事业部门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实践应用过程中也发挥出了重要的作用。计算机软件工程由于有效地融入了开发者的智慧,在发展过程中也呈现出了一种不断升级和更新的新局面,进而成功的推动了计算机软件的普及化、系统化和细致化的发展。

目前,计算机软件已经逐渐的渗透到人们生活、工作和学习的方方面面,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种产品资源。例如在企业办公领域,计算机软件的应用促使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在企业内部实现了一种顺畅高效的信息资源共享,更好的确保了信息的传输和交流;其次,在校园建设工作中,计算机软件的应用同样发挥出了重大的作用,如计算机软件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为师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极大地便利;在学生工作如学籍管理、学费管理等工作中的应用,充分的保障了各项校园工作的顺利进行。

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卓越工程师 工程认识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004-02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该计划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和模式,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全面提高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卓越计划”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原则,其特点主要在于: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强化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

本文针对目前《工程认识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基于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基本要求,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和能力培养三个方面对工程认识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探索。

一 卓越工程师能力模型

当今社会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单从教育的角度分析,可看到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培养模式之间的矛盾。现今学校教育缺少按照能力模型来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的环节。通过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分析,可发现,对于一个工程师来说,最重要的能力是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这里的工程能力含义较为广泛,包括工程专业知识、工程实践技能、工程管理能力以及个人素质等。目前无论是学术界,还是企业界,对于工程领域的能力模型并无统一标准,通过对行业及用人单位职位要求的分析,可归纳出一个最基本的卓越工程师能力模型,如下图所示。

在该模型中,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作为外显特征,处于模型上方;个人素质作为内隐特征位于模型下方,而工程管理能力则介于外显特征与内隐特征之间的中间层。我们可看到位于上层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较容易通过一定的学习、训练等方法掌握,这两个方面都是最基本的,而对于位于下层的个人素质,这些内隐特征的形成与一个人的成长环境、经历的事情、所受教育都有一定的关系,也较难把握。工程认识课程的教学改革应与该模型有机结合,以实现既定的改革目标。

二 工程认识课程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1.工程认识课程教学定位与实际教学缺乏有效结合

合理的教学定位可使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程认识课程的教学设计打破传统单一的课程观念,确立与学习化社会相适应的课程观念,从而为课程的实施提供条件保障;能更好地明确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为课程知识、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多层面标准的实现提供可能性。目前《工程认识课程》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大工程意识。但是,在实际教学内容的组织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制约因素。

2.教学内容中典型工程问题存在不足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知识范围涉及广泛,因此教学内容的深度与广度有效结合不够,在相关理论的讲解过程中典型的工程实际案例与理论的结合不够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行业的背景知识铺垫。此外,由于课堂教学学时有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只是“蜻蜓点水”,不能从理论深度出发,只能传授定性的内容,很难从定量的角度去分析工程实际问题。从而导致学生对《工程认识课程》中涉及的机械结构、控制技术、制造技术、工程管理、工程材料等知识的了解缺乏整体性认识。在实践动手环节学生也相应地缺乏主观能动性,更多的是依照老师的讲解“依葫芦画瓢”,缺乏一定的创新性。

3.教学模式的立体构建欠缺

目前,《工程认识课程》中涉及的实践环节主要是验证性的实践内容,学生只需要按照设定好的实验方法、步骤和内容进行。这种教学模式事实上仅是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验证,学生通过实践过程只能简单体会所学知识,不能得到深化和扩充,不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由于实践教学的学时有限,不能过多地针对工程实际开展探索,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较有限。

三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中工程认识教学的改革措施

1.明确工程认识课程教学定位

了解学生基本工程素质,基于对学生基本素质分析的教学定位为学生探究性、开放式、合作式学习的开展提供支持系统;合理教学定位指导下的课程教学开发与利用将极大地拓展现有的工程教育内容,学生的主体性会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学习兴趣、创新能力等将有全新的发展;同时,可使课程增加弹性、选择性,使课程更加适宜不同地区经济、文化及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是工程教育多样化的前提。

因此,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合理教学定位应从以下几点加以改进: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与工程认识课程目标之间的关系;学生已具备的基本工程素质;基于现代工程观下的卓越工程师素质结构。

2.调整优化工程认识课程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上,以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为引导,以培养学生大工程意识为核心,以机械结构、控制技术、制造技术、工程管理、工程材料等知识为主体,以综合性、实践性为特点,在此基础上开展各项教学。在各单元具体授课过程中,借助典型的工程案例加强教学内容的充实性,培养学生在实际工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在笔者所承担的工程管理单元,可根据学生专业特点选择适合的典型案例。如针对船舶学院学生,可采用与船舶制造相关的案例进行工程管理要素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讲解并与学生一起讨论有关造船的成本、质量、安全、环保等问题,使他们初步具有一定的工程意识。在机械结构单元的实践环节中,除安排学生进行产品的拆装训练,让他们较深入地了解产品的结构和组成外,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写出相关创新报告,让学生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对产品结构提出改进方案,鼓励学生进行小产品的创新设计方案实践。

同时,典型工程案例要不断更新,紧扣学科热点问题,密切跟踪企业发展急需解决的问题以及相关领域的新方法、新理论、新思路,紧跟学科前沿,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培养其主动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3.工程认识课程教学模式立体化

根据工程认识教学单元的内容特点,灵活采用启发式教学、互动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现场教学、CAI教学等教学方法,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并实现讲课、实践、训练一体化。一方面,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作用。教师从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活动的导演者;而学生从知识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学习的参与者。即使是理论环节,也一定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中进行讨论,让学生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并在其中互相学习。另一方面,要形成讲课、演示、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加大实践动手环节的强度,做到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自己发现对相关知识认识的不足。实践过程中教师积极引导学生解决实际中出现的问题,并能总结出这些问题的症结,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强调和改进。这样不仅能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能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教高〔2011〕1号)

[2]谢芳、毛翠丽.基于“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机械设计》教学改革研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

[3]张智钧.试析高等学校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模式[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12)

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新形势;水利系统;职能;措施

内部审计作为我国审计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管理和监督经济活动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水利建设管理工作中发生的经济业务专业性较强,外部审计因受某些条件制约,难免会出现一些审计监督盲区。因此,加强水利内部审计工作显得至关重要,需要建立健全多部门共同参与审计工作的协调机制,以便发现问题,及时整改,从而确保审计工作的质量。

1内部审计的具体职能

1.1监督职能

内部审计机构以财经法规和制度规定为依据,对企业财务收支、经济效益、财经纪律等方面进行审查,从而督促被审计单位纠错防弊,遵守财经纪律,改进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1.2经济评价职能

内部审计人员依据一定的审计标准对经营活动及其绩效进行合理的分析和判断,并在此基础上作出适当的评价。评价过程的实质是针对审核、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缺陷进行评议,从而肯定成绩,指出不足的过程。评价是内部审计的核心职能。

1.3管理控制职能

内部审计部门通过审计活动,对各单位进行彻底的检查、审核、分析和评价,揭示被审单位经营管理中的问题和管理制度上的薄弱环节,并提出实质性和预防性改进建议,使被审单位强化内部控制,堵塞管理漏洞,提高管理水平。

2水利系统内部审计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对水利内审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审计监督是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政策措施落实、服务改革发展、维护经济秩序、推进廉政建设的有力手段。有些单位认为已有外部审计,没必要再搞内部审计,缺乏对内部审计的重视。

2.2内部审计制度不健全,审计方法落后

传统的内部审计属“监督导向型”,忽略开展专项审计和职工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审计的方法落后,手段单一,不注重审计后的整改检查,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3审计专业人才匮乏,资源利用不合理目前江苏省水利内部审计复合型人才较为缺乏,多数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大多只具备审计、会计方面的知识,知识结构不合理。如对水利工程项目进行审计,就要求审计人员既懂财务审计,又要掌握工程、管理、法律等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

3加强水利系统内部审计工作的建议和措施

3.1转变理念,提高对水利内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水利内部审计工作在推动政策制度落实、促进水利资金安全高效使用、服务水利事业发展、监督制约权力运行等方面肩负着重要职责,在新形势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单位要建立内审工作领导机制,由单位主要负责人直接领导,及时研究解决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把审计结果作为制定相关决策的重要依据。

3.2健全内部审计制度,维护审计的独立性

水利系统内部审计应强化内部监督机制,有计划地开展内部审计督查,并提出有效整改措施,使内部审计工作科学规范实施。要结合工作实际,因地制宜地制订一些与时俱进的内审制度,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及与之配套的专项审计制度、各项审计规范等,规范内部审计工作程序,加强审计数据库建设和审计档案管理,努力提高内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水平。在制度的执行上,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以维护内部审计的权威性、严肃性。同时内部审计部门要有独立性,不受其他单位、部门和个人的干涉,协调统一内部审计的相关规定。应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将内部审计人员从会计、财务人员中分离出来,直接对单位最高领导(机构)负责,真正发挥其应有效能。

3.3扩大审计范围,加大整改落实力度

新形势下的内部审计要从事后审计向事前、事中审计转变,要拓宽内部审计领域,把内部审计工作的重点转到内部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工程招投标审计,集中采购审计,经济合同审计等方面上来,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层次。具体到水利行业,应着重加强对水利专项资金和重点建设项目的内部审计工作,以资金流程这个主线,从立项、拨付、管理和使用等环节进行检查,防止和纠正挪用、侵占水利资金等问题。在这过程中要健全整改责任制,被审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是整改第一责任人,要认真履行“一人双责”,对整改问题要亲自管、亲自抓,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审计过后还要分析总结审计成果,提高审计成果综合效益,加强对审计决定执行情况的跟踪检查,强化监督、督促落实,实行审计结果公示,定期综合审计信息,对一些普遍性和倾向性的问题从体制机制上分析原因,提出有效的前瞻性的审计建议。

3.4创新内审方法,提高审计人员素质,不断提高审计质量

积极采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信息资料库管理等创新电子审计技术和方法,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利用全省水利财务审计信息系统,加大数据综合利用力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技术查核问题、评价判断、宏观分析的能力;借鉴政府审计标准化建设的经验和成果,结合水利内部审计实际,加大水利审计标准化建设力度,制定审计工作流程,严格审计程序,规范审计报告格式,实现内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审计成效。进一步加强审计队伍自身建设,要用改革创新的思想对待审计工作,要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廉洁意识,通过加强学习培训,使审计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又要熟悉法律、水利工程管理、工程识图、概(预)算等方面的知识,拓宽审计人员的视野,提升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判断问题的能力,和现在的新形势接轨,成为全面复合型人才。

4结语

工程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范文第5篇

论坛开幕式由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院长王核成主持,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院士、首席咨询科学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总编辑、本届大会主席刘人怀教授首先热情致辞。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教授代表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管理学部致辞,并与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马庆国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主题报告。

刘人怀院士在致辞中讲到,中国管理科学论坛是中国管理学领域高层次、高规格的综合性学术会议,旨在探讨中国管理的科学问题与发展规律。

他认为,国家通过“供给侧改革”去落后产能,通过“一带一路”让先进产能走出去,通过“互联网+”开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路,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通过中国制造2025将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这全方位的布局意在从根本上调节中国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其中“互联网+”给中国的工商业带来重大的变革,企业的生态环境已经今非昔比。谁能在这一波大潮中抓住新的发展机遇、拓展新的发展空间?谁又能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引领行业发展,迈向产业链的高端?企业已经到了不得不变的时刻,而如何变、怎么变,这都是我们管理科学的重大问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一硬一软,硬的是技术、产品、质量,软的是文化、创新、制度、品牌,这些软的东西如何去衡量、控制、提升,这就是管理科学的问题。管理科学是研究管理理论方法、管理理论实践活动的一般规律,管理科学经历了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到现代管理科学等三个重要里程碑,已经成为同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并列的第三类科学。在现代管理理论中,百花争艳、百家争鸣,人们用“管理理论丛林”来形容现代管理学说群峰并峙的状况,包括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决策理论学派、权变理论学派等。而国家对于我们管理科学研究非常重视,中国的管理科学要提高水平,走向世界;既要适应全球化,又要实现本土化;在管理科学界中要提倡实干、鼓励创新、加强合作、促进交流。

本次论坛的目标是为所有致力于中国管理研究的学者提供学术成果交流与展现的平台。许多学者已经为中国管理科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但在瞬间万变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研究必须跟上时代,在时代的前沿研究中国本土企业的新问题,得出新思路、新方法。而“互联网+”生态下的中国管理科学尚有许多领域值得深入探讨,包括互联网时代的创新与发展、中国本土企业成长之路、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以及全球视野下的中国管理问题研究等领域。

正如本届大会主席刘人怀院士在致辞中所期望的,在本届论坛上能够分享观点、热烈交流、思维碰撞,形成一系列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

开幕式现场近300多位专家和学者听取了主题报告,报告聚焦于战略与创新、互联网与产业发展、工程管理领域,就当今管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从新情境下的物联网应用、社会化风险、供应链风险规避等角度出发,研究物联网应用、供应链集成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为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与发展献计献策。

开幕式后,各位专家学者分三个分论坛,就“互联网+”生态下的中国企业创新与发展、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和新情景下的中国管理问题等议题展开了热烈的学术研讨,取得了丰硕的讨论成果。此次会议的召开不仅为中国管理研究的学者提供了学术成果交流和展现的平台,同时为中国管理科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丁烈云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科学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

比如中国从一个制造业弱国,发展成为制造业大国,进而成为制造业强国,三步走的路线图非常清晰,也离不开管理。我们有必要有责任也有义务,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在管理学上的成就进行总结提升,以便进一步推进今后的各项工作,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而且,我们现在形成了一个品牌,一年比一年的会议规模大,参加的代表日益增加,讨论的话题也更集中,这次选的是“互联网+”。“互联网+”实际上也是应对当前的“三化”,一个是数字化,一个是网络化,一个是智能化,体现了我们生产方式、生产理念、管理模式、组织方式等层面的变化。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各个国家都有一系列的重大举措。这次论坛选择这个主题,我认为非常切合当前国家的重大需求,需要从理论与实践上把握它的客观规律,通过管理学的研究,在指导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上起到一个积极的促进作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党委书记王兴杰在论坛开幕式上代表学校讲话。他表示,我们非常高兴地迎来了第三届中国管理科学论坛在我校举办,该论坛是我国管理学领域高层次、高规格的综合性的学术会议。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我们感到十分荣幸。

首先我代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向论坛顺利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各位领导、各位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关心学校发展的教育部科技委管理学部、《科技创新与品牌》杂志社以及各位领导专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随着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技术的迅猛发展,面对更加开放、包容、互利和不确定的外部生态,中国的管理面临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我们本次会议围绕着“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管理科学这个主题,共同就“互联网+”时代下的中国企业创新与发展、本土企业的成长、中国传统文化与管理智慧、全球视野下的管理问题等开展跨学科、跨行业、跨区域的学术研讨,可谓是一次难得的学术盛会。我相信这次论坛将促进创新的思想火花,在“互联网+”时代管理创新方面,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方面取得丰富的学术成果,对我国的管理学科的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创建于1956年,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济管理学科优秀的学校,现在有在校生28000余人,教职员工2000余人。建校以来我校在众多领域参与完成了一大批国家高科技攻关项目,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等国家发明奖。学校被誉为社会IT企业家的摇篮,许多校友已经成为了中国一流IT 企业的领军人物和高端管理人才,如京东方、长虹集团、海信、熊猫电子以及阿里巴巴等一大批知名企业的掌门人都有杭电的校友。我们也做了一个统计,近十年来,我们每年的研究生到华为工作的将近100名左右。经过多年的建设发展,学校的办学水平,质量与效率等各项指标均位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2015年被浙江省人民政府确定首批入选的五所建设大学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