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探索

当前的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我国政府在医疗保险方面也展现出了显著的成就。就拿支付方式来说,医保支付方式是供需双方资金往来的重要渠道,在医疗保险工作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推广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验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必须把“改革医保支付方式”,作为当前我国医药卫生服务的首要任务,才能全面推进支付方式改革,扩展医疗保险工作的服务。

1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现状

想要在医疗行业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就必须先了解当前的医疗保险支付形式,并使用内部系统来管理和控制,全面推进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改革。一般情况下,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主要包括五种,即“按项目付费、总额预付、按病种付费、按人头付费和按业绩付费”这五大模块。每个国家的医疗服务体系不同,付费方式也不一样。在我国医疗保险支付体系中,“按项目付费”是主流形式,主要对医疗事项的不同种类进行收费,比如“养老保险、儿童保险金、事故医疗保险、人身意外险”等,这些都是按项目进行付费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根据2011年全国医疗保险付费方式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各大医疗卫生服务部门、门诊部门和医疗卫生保障系统,采用按项目付费进行医保支付的比例分别为77.1%、67.3%和53.9%4。这个资料表明,按项目付费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最为简便,人们也乐于接受。但我国的医疗费用支出一直呈现出上涨的趋势,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高达14.75%,这不利于医疗事业的稳定发展。有的医疗机构消费方式不合理,开过高的检查费,或以延长住院时间等方式谋取利润,这会导致过度医疗和资源浪费,医疗患者也会产生抱怨的情绪。

2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实践探索

在实践探索中,政府可以根据风险分担方式的不同,制定出不同的医保支付模式。第一种方法是单纯地按照人头付费。这种支付方式比较传统和简单,以快速、有效的特点在医疗管理中占据主导地位,但“按人头付费”的支付方式,出现风险完全由医院承担。第二种方法是按总额预付,以患者产生的医疗费用支付,并辅以风险走廊。当支付期间结束的时候,患者需要支付实际的医疗费用,政府和医疗服务提供额外补助或分担损失。第三种支付方式是按照投保人的“年龄、性别、疾病”等信息进行收费,在风险共担的基础上减小医疗机构出现亏损的可能,有效保障了医疗机构的服务流程。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近几年的医疗费用也大幅度上涨。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明显,使得大部分医疗费用的保险基金已不堪重负,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的收支平衡。所以,开展医疗保险支付改革的探索实践,应该是每个医疗机构应该重视的问题。政府也应该大力扶持医疗卫生的服务体系,保证足够的医疗保险基金,并出台相关的医疗支付制度,保证医疗机构的稳定运行。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医疗费用增长;影响;控制

当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均对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进行了大量研究,以医保为基础的医疗费用控制体系和框架基本成型,然而在医保制度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的医疗费用呈现不降反升的趋势。本文从医保的支付方式改革着手,对医疗费用增长的原因及其对策进行了分析。

一、医疗费用的增长与医疗保险的矛盾

医保制度的推行本意在于减少家庭的医疗负担,保障公民的生活质量,然而在制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道德风险意识的存在,出现了医疗服务消费过度的现象,导致医疗费用急剧上升。从本质上来看,医疗费用与医疗保险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两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具体表现为:一方面,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我国的医疗保险事业就是出现严重的收支失衡现象,从而必须做出提高保险费率的举措,导致企业和个人经济负担的加重。部分企业和个体为了降低经济负担,就会走出放弃医保或降低医保水平的行为,最终社会的医保水平和服务水平就会降低;另一方面,在医保制度不断完善和覆盖面持续扩大的基础上,通过对医疗费用补偿机制进行合理的设计,可有效避免因道德风险引起的医疗费用攀升[1]。

二、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疗费用增长的影响

为有效研究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会对医疗费用的增长产生何种影响,本文以阳信县2015年度实行居民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为例,选取以山东省阳信县某村的村民为调查对象,分别设计了两套调查问卷,采用问卷调查法来获取相关数据。其中第一套调查问卷的主要问题是“2015年之前,您和您的家人平均每年的医疗支出是多少”以及“2015年您和你的家人平均医疗支出是多少?”,两个问题的选项设置相同:1.1000元以内2.1000元至2000元3.2000元至3000元4.4000元以上。第二套调查问卷的主要问题是“2015年以前,您和您的家人平均每年的门诊花费是多少?”及“2015年您和您的家人平均门诊花费是多少?”,两个问题选项设置相同:1.100元以内2.100元至200元3.200元至300元;4.300元以上。对第一套问卷数据进行零假设检验:2015年之前的平均医疗支出与2015年的医疗支出不存在明显差异,对样本进行成对性检验,P<0.05,零假设不成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因此2015年之前的平均医疗支出与2015年的医疗支出差异明显。同样,对第二套问卷数据进行零假设检验:2015年之前的门诊花费与2015年的门诊花费无明显差异,对样本进行成对性检验,P<0.05,零假设不成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015年之前的门诊花费与2015年的门诊花费差异明显。2015年阳信县推行的居民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参保者的年均医疗费用支出和门诊费用花费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通过表2可以看出,两者的费用都呈明显下降趋势。因此,可以看出山东省信阳信的居民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降低医疗费用方面的效果相当显著。

三、有效控制医疗费用增长路径探究

第一,当地政府部门和居民医保经办单位应当加大支付方式改革政策的宣传力度,提高居民对医保制度的了解。笔者在对本县区进行调查时发现当地群众对医保制度的了解知之甚少,对医保制度方式的改革更是相当陌生。医保制度是群众生病就医,避免家庭陷入困境的重要保障,参保对象对医保制度及其支付方式的不了解,不利于其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所以,地方政府部门和保险事业单位应当重视相应的宣传工作[2]。第二,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履行监管职能,抑制医疗价格的不合理上涨。通过对定点医疗机构的调查,发现很多医院都存在住院病人重复用药和过度检查的行为,在无形中增加了居民的医疗负担。因此物价、审计、居民医保经办机构等监管部门必须加强对医疗服务机构的监管,避免变相增加居民医疗费用现象的发生。第三,积极发展商业健康保险。一方面,商业健康保险要加强与医保的无缝衔接,充分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另一方面,商业健康保险应当重视保险业务的开拓,形成与社会医疗保险并驾齐驱的保障体系[3]。

四、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公众的医疗需求也与日俱增,所以医保制度改革、医保支付方式改革与医疗费用控制的关系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笔者认为,在医保制度下,合理的支付方式是控制医疗费用增长的有效方式。

作者:史培星 单位:山东省阳信县社会劳动保险事业处

参考文献:

[1]王阿娜.医疗费用的控制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J].宏观经济研究,2012,(05):76-79.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范文第3篇

一、我国各地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目的

为了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和控制医疗费用之间存在的相互制约的共同点,使消费者与提供服务一方建立共同博弈的过程,就是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目的。医疗保险的支付方式是一种激励医疗服务体现正常运转的方法,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是将传统的医疗保险方式通过改革和创新,发挥其合理性。规范了医疗保险的执行情况,改掉了传统的、不好的医疗行为,提升了医疗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加强了医疗机构的自身素质,培养和管理工作的规范化,推行了医疗事业内部的运行体系改革。

二、我国各地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方向与趋势

就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实行的时间不是很长,人们对医疗保险的意识并不高,要加强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的建设。由于我国各地区发展的水平不同,在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探索中,不能达到完全的统一发展,尤其表现在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情况。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重要性在比较发达的一线城市得到了认可,依据本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和研究出符合本地特点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并有针对性的做出调整和完善处理,为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做出了表率。

通过各地的实际情况开展工作说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趋势是以提前支付和后期支付相结合的混合型支付制度。在正常情况下,混合型支付方式比传统的支付方式更加的快捷和便利,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多种方式进行配合,优越与传统的方式,应大力的提倡和推广。

三、我国各地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经验教训

(一)支付方式的改革应有更宏观的卫生政策目标

支付方式具有规范医疗卫生行为,合理分配卫生资源的政策型工具,支付方式要依据新医改的背景下进行统筹和思想考虑,建立更加宏伟的有关卫生部门政策的目标,根据这个目标,设定具体的实施方法,建立健全配套措施的完善工作。

根据卫生服务和管理水平在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进行改革的时候,要注意医疗机构以外的卫生系统的影响和变化。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变影响了医疗体系在行为中的变化,而忽视了卫生体系其他环节的改变。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给住院部门减轻了负担,但却给门诊和康复中心带来了工作中的压力,需要建立健全转诊系统和后期的护理体系,建立家、社区、康复护理体系一起构建病人康复期间的护理工作。

(二)根据当地具体情况设定支付方式

根据当地的具体情况设定支付方式,必须结合当地的经济情况、社会背景、卫生条件、医疗服务系统、信息资源系统的基础、信息管理等,以新医改作为方向和依托,建立科学的医疗保险支付机制。

为了实现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和创造新体制,在总体控制的条件下,顾全供应需求,在对支付方式进行内部整改的同时,将医疗机构内部素质建设、外在的发展、医疗费用的控制、基本医疗的保证、平等原则、效率要求等有效地联系在一起。

(三)支付方式的改革要求医保部门转变管理方式,提高管理能力

支付方式的改革要求医疗保险部门改变管理方法,提高管理的能力。利用混合支付方式提升医疗保险管理的能力,严格要求医疗服务体系的严谨性。各地区的医疗保险管理部门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运用新的理念和管理方式,改变支付方式局限在控制费用上的弊端,规范医疗保险制度和行为,有效的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将医疗保险中医疗行为规范放在首位。

(四)支付方式的改革要争取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理解和支持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顺利进行,主要是依靠定点医疗保险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在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进行调整时,离不开指定医院和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参与和努力,为更好的完善支付方式做出贡献,推动了支付方式改革的发展。

(五)支付方式必须按照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不断调整和完善

通过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可以看出医疗保险机构和医疗机构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要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工作,并且要不断的进步和完善支付方式。

四、评论

(一)对支付方式改革的启示

支付方式的改革以利益作为出发点,从利益关系的有关人员入手。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机构在对患者费用进行结算的过程中,目的是不相同的,支付方式利益受益者直接的关系也不相同。全面的进行多方因素的考虑,顾全利益关系。促进定点医院控制成本费用、医药费用,保证医疗质量和水平。按照医疗项目费用过渡到其他的支付方式中,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是一项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运用平稳的方式进行过渡,在过渡期间,不断的完善和更新项目付费的机构和管理。

在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大多采用后期支付的制度,有益于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改革。各个地区都在进行医疗费用支付方式的改革,虽然在改革的形式上各不相同,但是都采用的是后期支付的制度,这种付费的弊端是,不能很好的体现出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计算,消费者只是在被动的接受医疗保险付费,体现不出消费者的主导地位。在发达国家已经采用预付制度了,能够较好的保障医疗费用,所以说,由后期支付制度向预付制度的转变是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工作。

就我国当前的医疗水平看,医疗机构的种类和数量很多,可以按照病种付费,这样做,有利于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医疗保险机构的工作量,进行适当的减轻,从而提高了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工作效率;而总额预付制则是在进行支付前要做好支付方式的规划,适合医疗卫生事业在社会中做公益性的活动,适应了国有医疗机构和集体所有制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规划的现状。

(二)未来发展方向

现在支付方式的选择理由的探究。伴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和壮大,有关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探究工作也在逐渐的开展起来。把研究的主要目的放在了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的类型和各地区改革成就方面了,忽略了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选择的主要原因的探究。根据各个地区自身的特点、环境等,加强对地区医疗保险支付方式选择原因的研究,能更好的分析和帮助选择支付方式的因素,推动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的进程。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育保险 支付方式 按病种支付

中图分类号:F84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2-251-02

生育保险是通过国家立法规定,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而导致劳动力暂时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及时给予物质帮助的一项社会保险制度。我国生育保险待遇主要包括两项:一是生育津贴,二是生育医疗待遇,其中生育医疗待遇的给付也存在诸如医院直接结算报销,医疗保险机构支付报销等方式。

目前涉及参保患者较多的报销方式为剔除部分限制费用外按照医院发生的医疗服务项目对应医疗保险目录进行报销,或者患者在住院期间按照自费患者在医院支付全额费用,医疗保险机构在结算后核实资料后发放定额的医疗费用给患者。以上支付方式不管是第一种传统的按照服务项目后付制还是第二种定额支付给患者的后付制,都存在医疗保险的道德风险,导致医方过度医疗或者患方过度利用,不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也有部分生育保险进行其他不同支付方式的探索,如患者在医院只支付限制报销的部分费用,保险机构按人头按病种(主要包括两个病种:自然分娩2600元每人,剖宫产4600元每人)支付给医院费用,对医院实行“超额不补、结余留用”的补偿措施,充分调动医院成本控制和严格临床路径管理的积极性。

一、资料和方法

选取2012年某三甲医院产科收治的1947例患者(其中不包括宫外孕、保胎、流产等疾病病例),并剔除结算费用为零或其他异常数据,其中按病种付费的251例(其中剖宫产96例),定额后付给患者的1696例(其中剖宫产737例)。收集上述患者的电子病历数据(根据国际手术分类编码ICD9-CM3归类,并结合支付政策将助娩产归入顺产)和医疗费用数据建立Access数据库,采用构成比分析、方差分析。

二、结果

根据纳入资料的数量可以得出传统支付方式下,剖宫产占总生产例数的43.46%,而按病种支付方式下占比为38.25%。进一步分析两种支付方式下患者住院天数、次均费用、日均费用等情况(详见表1数据),可得出两种疾病按病种支付的患者住院天数比传统支付方式患者都有明显降低,尤其是剖宫产患者;次均费用方面按病种支付的患者也远远优于传统支付的患者,剖宫产病例在两种支付方式比较下差别尤其大;但在日均费用方面出现了不同于住院天数和次均费用的情况,虽然顺产患者在按病种支付情况下仍然优于传统支付,但是剖宫产患者两种支付方式几乎没有差别,更加明确体现出缩短住院天数是医院控制成本的重中之重。

按病种支付患者自负部分为在医院结算时支付的限制使用项目费用和婴儿费,医院从患方获得此部分费用后还将再获得医保按人头按病种支付的费用;传统支付方式为患者在医院全部付费,然后医保将按照发生的项目对应医保目录报销或者向患者给付固定金额。

表2、表3分别为两种疾病患者在两种支付方式下的主要费用分类(10%以上)次均费用对比及其占总费用构成比。表中数据突出体现出不管哪个病种两种支付方式对比下检验病理费的次均费用差和构成比差别都是最大的,药费占比差别也较大,尤其是剖宫产患者两种支付方式对比时,说明医院目前还存在过度用药和过度检查的情况,而通过支付方式改革可明显抑制这种不良医疗行为。

对所选两种疾病的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均得出在传统支付方式下的方差大于按病种支付方式下的方差,可见在按病种支付方式下已充分激发医院成本控制的主动性,使得每例患者都较严格地执行了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和成本管理,并在费用数据上得到了体现。

三、讨论及建议

生育费用的分析对支付方式的对比研究有一定意义,并对开展新支付方式具有数据支撑作用。我国应积极开展支付方式尝试,通过支付方式调动医院自主成本控制的积极性,使得医疗费用的最大差异归因于患者病情而不是患者的参保类型。支付方式进而会影响医疗行为方式,强化医疗质量和路径控制,严格诊疗规范,降低剖宫产率和住院天数,调整和优化费用结构,降低医疗总费用和医疗保险所面临的道德风险。同时应向城镇职工、居民医疗保险以及新农村合作医疗保险拓展,科学开展病种付费和预付制。

生育保险应改变定额支付对象,将向患者补偿转变为向医院补偿。简单的补偿对象转变作用相当于用更少的全社会医疗支出购买到了更多的医疗服务,虽然医疗保险机构支出相同但是患者得到了巨大的实惠,同时不仅降低了保险机构诸如在医疗保险目录上投入的管理成本和报销环节投入的人力成本等等,也起到了加强对医院医疗行为监管和约束的作用。支付对象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能够弱化医患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医患矛盾。

进行多因素分析,科学调整病种支付方式下向医院支付的定额费用部分。从文章中可以看出某医院从每个按病种支付的顺产患者头上平均可获得3155.86(2600+555.86)元,而医院实际应收是2512.23元,也就是说平均每个顺产患者可以获得643.63元奖励,而剖宫产患者的奖励是582.51元。上述数据说明医院在对病种付费患者的治疗和管理付出了更加辛苦的工作和更精细的管理,但也暴露出病种付费易产生盲目进行成本控制,从而获得更多余额奖励的缺点。医疗保险机构应从多方面分析,合理确定支付金额,既达到控制医疗费用的目的,又不使医院承受太大成本控制压力而损失患者的利益。

为了适应新的医保支付方式,医院应积极进行成本控制并优化成本测算方法,科学准确地测算出被政府和医保等资金补偿方以及全社会认可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和病种成本,运用成本数据作为支撑与资金补偿方谈判,积极申请成为新支付方式的试点,而不是待补偿方式和支付方式改变才测算是否能承受面临的资金压力。同时对全院员工进行成本控制培训,使每个医疗单元都能积极参与控制成本,使医院能适应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冲击和机遇。

[基金项目:山西省2013年软科学项目“医疗保险支付方式现状及改革研究”]

参考文献:

[1] 杨玉婷,姚文华,项耀钧.我国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分析.医院管理杂志,2013,20(4):342-344

[2] 潘丽,叶光明,刘其芹.医疗保险支付方式在医院内部的实践探索.中国医院管理,2013,33(3):67-68

[3] 邓彤博.2005-2012年医保患者住院医疗费用结构分析.中国卫生产业,2013(18):1-4

医疗保险支付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总额支付 支付方式 运行影响

一、引言

从2014年起,广西公立医院开始推行以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支付为主,其他支付方式为辅的医保费用支付方式制度改革。支付方式改革已经在广西实施了两年多。支付方式改革成效如何?对公立医院运行带来怎样的影响?公立医院如何正确认识这一支付方式制度改革?本文拟用广西区内某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两年的医疗服务运营数据,从公立医院的视角对外控制医疗费用成果,对内医疗收入结构变动等方面,探讨总额支付方式为主的医保费用支付方式改革带来的影响,加深对支付方式改革的认识,为处于变革中的公立医院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总额支付制度改革概述

(一)改革内容

从2014年开始的付费总额控制支付方式改革的主要目标,是为了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合理利用,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提升基本医疗保险保障绩效,保障参保人员医疗权益,促进医疗保险制度的健康持续发展。为了总体目标的实现,实行了以基金管理为核心,以年初预算为依据,以质量保障为前提,以总额控制为重要手段的改革。医疗保险局根据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管理的需要,在总额控制的基础上,选择按项目、病种、次均费用限额、床日付费等为辅的复合付费结算方式。在此支付方式下,所有定点医疗机构年度内由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的费用,纳入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范围,而统筹区域外就医、按约定付费方式结算等发生的医疗费用,不纳入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结算范围。

(二)改革原则

1.以收定支、收支平衡。

以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年度收支预算为基础,对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支付定点医疗机构的费用总额进行合理确定,确保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收支平衡,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

2.激励约束、风险共担。

实行年终对医疗费用支出、服务质量等进行考核清算,建立合理适度的“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激励约束机制、超预算费用由定点医疗机构和医保基金合理分担。

总额控制指标先是确定前几年医疗费用支出的权重,后再调整系数,统一确定为10%,最终确定下一年度的总额控制标准。在确定标准的同时,通过设定具体的特殊情况条件调整总额控制指标。年终清算时,基于结余留用、超支分担的原则,明确具体发生费用结算条件,如年终医疗机构实际发生符合基本医疗基金支付的费用,未超过年度总额控制指标,且指标结合超过总额控制指标10%,以上的部分,属于个人账户基金支付的据实结算,属于统筹基金支付的费用总额控制指标结余的部分不予留用,并在下一年度该医疗机构总额控制指标中扣减等一系列具体的留用与超支分担情况。

三、总额支付改革实践效应与局限

(一)案例简述

该医院医疗保险种有区医保、市职工医保、市居民医保、铁路医保、广西金保、新农合及其他类型医保。除了广西金保、新农合、其他类型医保外,其他所有的基本医疗保险种类都已经纳入总额支付管理的范畴。虽然该院的广西金保一起计入医保的统计范畴,但按2015年医保人数和金额的统计,广西金保所占比例很低,故作为总体来考虑而不单独处理。见表(1)(2)。

(二)改革的效应

1.能较好地控制医保费用支出的增长。

虽然接受支付方式改革的第一年,该院医保门诊次均费用一度比2013年增长高达16.73%,原因是区医保门诊慢性病首次新增了四个病种,由外部政策调整所致。而其他类型的医保类型的门诊次均费用增长率皆控制在10%以内,是良性的增长。如2014年住院医保病人的次均费用增长、2015年门诊和住院医保病人的次均费用增长都控制在2%以下,2015年门诊医保病人次均费用增长更是低至0.62%。由表(2)的主要医保类型住院病人次均费用增长率表还能发现,在总额支付制度实施的第二年,该医院的区医保住院次均费用与铁路医保的次均费用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具体数据表明,总额支付制度的实施,限制了公立医院医生乱用药行为,保证了财政在医保费用支出的问题上,达到收支平衡的目标。

2.非医保病人门诊与住院次均费用受益。

除了因2014年门诊次均费用因新开四个慢性病种而增长外,全院2015年门诊与住院次均费用与2014年门诊次均费用增长率皆控制良好,远低于社会保险局要求的10%的标准。一是总额支付制度的医疗机构总额标准,是由医疗保险局以医保基金预算为基础确定。总额控制以外的医保住院与门诊费用作为基金预算的重要参数,已经在制定标准时综合考虑。如果非总额控制费用增长过快,必然会导致受总额控制的医保类型的总额标准降低。所以医院的医疗服务行为必须要综合考虑平衡这两者关系;二是医生在施行医疗服务时,不会完全鉴别受医对象的医保类别,而统一用科室或医院对总额控制医保类型病人费用的要求进行救治;三是为了控制不合理的处方,定期与不定期地进行病历病案抽查活动,抽查结果作为考评科室及个人绩效指标之一。此举也有力控制了次均费用的大幅增长。

(三)改革的局限

由表(3)可以发现,自2014年总额支付制度实行开始,该院的各项收入比例与未实施总额支付制度的2013年相比变化不大,也就是说,病人在该医院就医时对各项费用支付的比例大致相同。除药品收入外,2015年该院各项费用所占权重依次为卫生材料收入、检查收入、治疗收入和手术收入。该院的项目收入比重排序与全国三级医院大致相同,但最能体现医护人员工作价值的治疗收入与手术收入却徘徊在低位。

刘石柱(2012)研究发现,对公立医院可控的影响医疗保险费用的重要因素是药品费用和检查费用。在总额支付标准一定的情况下,药品费用应该是最引起公立医院关注的项目,降低药品所占比重,而提高w现医务人员价值的治疗收入与手术收入,能在总额支付的标准下达到平衡。虽然药品收入所占比重少于全国三级医院的42.19%的水平,但距离医改目标要求的30%左右的药品占比还有一定距离,没有完全破除以药养医的困局。所以,从近年数据能够得出的结论是,总额支付制度的实行仅是保证了社会保险在医疗方面的收支相平衡,并没能自发成功引导医院在总额支付制度下的行为向内部结构改革发展,以优化医院内部收入结构。政策实施的效果估计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和其他的医改措施才能综合体现出来。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从该院近两年的运行结果看,总额支付为主的多种混合支付方式改革,有效地控制了医保费用的大幅增长,也控制了非总额控制下其他医保病人的费用增长,取得了良好的成果。但是短期内并没有观察到支付方式改革能够优化医院内部收入结构,突出体现医务人员工作价值,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尽管总额支付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在运行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但从长远看,支付方式能够保证医保基金的收支平衡,是目前比较适合我国医保费用的支付方式。实行这种支付方式改革的公立医院,只有加深对变革的认识,加大自身的调整转型,才能实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

(二)对策建议

1.积极参与总额标准制定。

目前总额支付的标准制定方法是根据上年度的医保基金使用情况,加上一定的增长率,作为医院下一年度的标准,以此控制医保费用支出。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服务量变动、物价影响以及其他相关政策变动等因素,导致医保费用偏离支付总额标准的风险加大。如该院2014年区医保新增四个慢性病种导致医保支出项目变大。如果总额控制过于刻板,不考虑现实变动,会打击医院的积极性。合理的总额标准,不只需要医保管理局和卫生计生主管部门来确定。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市场的供方,是真正医疗市场的参与者,是具体医疗服务的提供者,也清楚医疗服务价值与成本,我国的医改不可能离开公立医院的配合而成功。公立医院必须要以平等的身份,主动积极地参与总额支付标准的制定,在保障合理医疗支付补偿以利于生存发展的同时,也是为了医改最终能够成功实现目标。

2.确定不同支付方式的比例。

目前以总额支付为主的混合支付方式是一个长期必然的事实。不管是按总额支付、按项目支付、按病种支付、还是DRGs,都应该根据不同的地区,不同级别的医院以及不同医院所在地区的不同位置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各自不同的比例。如该院作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不仅承担各类疑难杂症的治疗任务,还承担科研教学等其他任务。如不考虑这些事实,仅是为收支平衡而扩大总额支付在医保支付中的比例,不利于医院的长远发展。需要医院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与上级领导部门、医保局沟通,以确定不同支付方式的合理比例。

3.加大医院信息化建设。

保证能及时准确监控相关数据和其他信息。通过有效的信息监测了解具体情况,当出现可能使医院自身利益受损情况时,快速做好应对措施,保护医院合理利益。

4.加强成本核算。

实行全成本甚至是病种核算,明确医院的具体成本支出。在提高医院为病人提供高效率医疗服务的同时,有理有据参与合理总额支付标准以及总额支付比例的制定,有效节约医疗成本支出,优化医疗资源配置,争取医保基金和医保政策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