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用体系建设问题

信用体系建设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用体系建设问题

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范文第1篇

一、青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一)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三信”工程建设初见成效

青岛辖内共有三家金融机构参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分别是农业银行青岛分行、邮储银行青岛分行和青岛农商行。2010年以来,已评定信用户22万余户,覆盖率达36%,对全辖2/3的村庄完成了集中评级授信。信用工程的强力拉动促进了农户贷款的快速增长,以农商行为例,2010和2011两年新增农户贷款53亿元,而未开展信用工程前的2008和2009两年新增农户贷款仅为1.86亿元。

(二)银行与部门联动开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人民银行青岛中心支行积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非银行信用信息采集工作,联合市农委采集了58家规模较大、管理较规范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已发放贷款1300万元。与团市委联合开展“农村青年信用示范户”创建活动并推广至辖内所有金融机构,已评定青年信用示范户1677户。

(三)涉农金融机构与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已实现联网

人民银行于2006年组织建成了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该系统已覆盖全国银行类金融机构各级信贷营业网点,各涉农金融机构均通过网络专线与人民银行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相联,帮助农村金融机构有效防范信贷风险的同时,也促进了农村地区客户诚信度的提高。

(四)农村地区信用宣传工作日渐加强

人民银行定期举办“信用(征信)记录关爱日”宣传活动,涉农金融机构积极参与,通过主动走村串户、户外广告、宣传专栏、设立咨询台等方式开展信用记录关爱宣传,提高农户的信用观念。

二、青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法律、法规建设不健全,农村经济主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用关系得不到保障

从国家层面看,没有明确针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对农村经济体的征信活动既没有统一明确的机构,也没有完善的市场准入、运行和退出机制,更没有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储存、加工和处理的行为规范。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因为缺少法律支持,建设速度迟缓;农村失信行为因为缺乏相关法律约束,得不到应有惩处。浙江丽水、广东郁南等先进地区已先于全国逐渐建立完善各种法规、制度等,青岛在这方面仍处于空白。

(二)农户信用信息收集困难,数据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一是农村经济信用需求水平较低,很多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不强,求稳怕变,如有融资需求,宁愿向亲朋借,也不愿从银行贷款,信用记录对其作用不大,因此也就不愿参与信用信息征集、评级等征信业务。二是随着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户搬迁和外出打工人员日益增多,给农户的信息采集造成较大阻碍。三是部分农户顾忌银行采集的一些信息涉及自身隐私(例如家庭资产、收支和健康状况等),不愿多透露,即使勉强提供,信息也不全面或不准确。四是信用评估人才缺乏,涉农金融机构人手不足,而所要采集的客户数量较大,农户信息采集工作难以做细。

(三)农村信用指标评价体系不完善,信用信息难以共享

农村信用评价工作大多依靠各涉农金融机构,而各机构评级指标、评价标准不尽相同,一方面造成评级结果互不认可、重复评定,形成了资源浪费的状况;另一方面无法做到信息共享。同时,重复评级也造成评级市场的混乱,农户要想在不同机构获得贷款必须按照该机构的标准重新评级,给贷款带来不便。

(四)信用监管与奖惩体系建设滞后,影响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持续性

农村征信、评级、担保组织和机构的监管缺位,农村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信用风险意识不强。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对逃废债务人缺乏强有力的制约与制裁手段,一般采取的取消授信、不予资金支持、取消信用称号、降低信用等级、行使连带责任、诉讼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威慑作用,但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规范性,整体效果并不明显。

(五)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参与度不高,影响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和效果

一是信用宣传形式僵化、内容格式化,导致很多农户对此了解不深,主动参与意识不强。二是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各部门参与不充分,一些部门从狭隘的自身利益出发,认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与自己关系不大。三是对一些金融机构而言,农户和农村企业信贷量低,管理成本相对大客户较高,农户贷款不良率偏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融机构支农的积极性,青岛三家涉农金融机构均未发放小额信用贷款。

三、青岛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建立组织领导体系

充分发挥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联席会议作用,加强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组织领导。各市(区)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加强对辖区农村信用等级评价工作的统一协调,在全市形成统一领导、分级负责、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作为成员单位的发改、经信、农委、金融办、林业、畜牧、人行、工商、税务、法院等有关职能部门要围绕加强行业信用建设,进一步拓宽行业信息覆盖面,统一、规范行业信用信息标准,实现信息的互联互通;涉农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现有信贷业务系统优势,负责全面征集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企业等农村经济主体的信用档案,确保将所有农户及各类农村经济组织信贷信息及时纳入农村征信服务平台,并保证信贷信息的连续性和准确性,同时积极探索提供小额信用贷款服务。出台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建设方案、实施细则、考核评价办法、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和任务等,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政策体系。

(二)加强农村征信系统建设

政府牵头开发农户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搭建统一的为金融机构服务的信息平台。一是加快建立电子信用档案这一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核心,实现全市农村征信数据的集中高效管理和信用信息共享。以人民银行建设的中小企业信用档案库为基础,采集农村各种所有制企业的信用信息,为尚未与银行发生贷款关系的农村企业建立信用档案;以人民银行建设的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为基础,采集与银行发生信贷关系和有贷款意向的农民个人的信用信息,力争有正常生产经营、有信贷需求的农户信用档案全覆盖。二是探索建立全市统一、科学规范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与评分标准。推动将信用评价结果与农户贷款审核、管理有机结合,促进涉农金融机构建立健全信贷业务及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为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提供依据。

(三)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服务体系

一是鼓励涉农金融机构、商业性金融机构和新型信贷服务机构积极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引进国内外具有较大规模、经营规范、市场认知度高的知名信用服务机构,积极发展本地信用服务机构。二是探索建立小额信用贷款风险补偿机制,设立风险补偿专项储备基金,同时扩大风险补偿范围,增强涉农经济补偿能力,促进农村金融机构更好地发挥支农作用。三是完善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建立完善政策性保险与财政补助相结合的农业风险防范与救助机制,提高金融机构发展农村小额信用贷款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农村融资担保体系,在引导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的同时,丰富担保形式,放宽担保条件限制,积极推动建立以财政出资为主导,“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农户联保”、“大联保体”为补充的多种形式的农村融资担保机制,逐步形成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财政扶持、风险自担的新型农村融资担保体系。五是针对农业产业化趋势,大力开展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积极探索基于农业特色产业链条的信用培植、信用评价、信用增进和金融扶持形式。

(四)改善农村信用环境

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范文第2篇

一、当前保险市场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纵观目前保险市场发生的各种问题,多与保险信用机制的不完善有关。这些影响诚信建设的问题主要有:

1.竞争主体行为不够规范,主要表现为违规经营,支付过高的手续费、回扣,采用过低费率等恶性竞争行为,损害了保险公司的社会声誉;

2.内部管理、险种设计、精算水平、营销手段、风险防范、成本核算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

3.没有统一的有关信用度的认定机制,缺乏对失信者进行全社会惩罚的措施,对市场参与者的信用状况难以实施全面有效的评价与监管;

4.在保险业内部,有关信用的信息处于严重的不对称状态。由于保险公司的信息披露缺乏而保险业务的专业性又强,使保险消费者在投保前甚至投保后难以了解保险公司及保险条款的真实情况,如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状况、偿付能力及发展状况、参加保险后能够获得的保障程度等,只能凭借主观印象及保险人的介绍作出判断,客观上为保险公司的失信行为创造了条件。信用信息也未能得到综合使用;

5.从业人员素质还有待提高。尤其对保险人的选择、培训及管理不严,有一些保险公一J误导甚至授意保险人进行违背诚信义务的活动,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形象。

二、信用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主要对策是构筑保险市场的信用体系。完善的信用体系和规范的信用制度是建立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作为具有市场风险、以诚信作为经营基本原则的特殊行业,保险公司更应将恪守信用、履行合同作为发展之源,立身之本。具体对策:

1.建立完备、规范的公司内部管理机制,实行集约化经营。要从组织管理、财务核算、责任累积、风险控制等方面全面提高保险企业的风险防范能力。要创新管理理念,广泛运用当今先进的技术成果来提高管理效率,加速产品开发、数据处理、资金划拨、成本核算、业务和办公自动化、网上营销等业务内容的电子化进程,提高资金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营风险管理的集约化经营水平。

2.规范人从业行为,加强对公司全体员工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素质是提升保险信用制度的重要环节。我们目前仍以保险人展业为主,所以推进人的职业道德素质教育、强化依法经营意识、使现代人了解职业道德和诚信原则的关键所在,并将职业道德教育融人常规的职业培训之中就显得成为重要。另外,也应加强对公司全体员的教育和培训。培训员工的道德自律,提高员工诚信道德的选择与评价能力。要创建道德环境,使员工在实践中体验和升华道德情感,理解并认识诚信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从而自觉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管理者要以高尚的诚信人格影响员工,率先垂范,做好表率。要利用自身良好的形象,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感染并带领一大批具有诚实人格的高素质员工队伍,各级工作人员之间要建立起相互信任、团结协作的工作关系。要强化“诚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诚信文化氛围。

4.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是建立保险信用体系的根本途径。保险是一种无形商品,它作为商品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事后的保障上,客户往往通过理赔、到期偿付、回访等判断公司及产品的优劣。因此可以说,企业信誉和服务质量是公司的两大命脉,诚信服务更是维护客户权益的重要体现,整个营销的全过程公司都必须提供始终如一的、全面的、及时的、周到的服务。首先,在客户买保险时,通过耐心细致、详细全面、客观真实的服务,使客户能明明白白买保险。其次,公司应在保单维持阶段为客户提供长期的优质保险服务。当客户申请被接受后,通过电话回访、面见被保险人等方式与客户联系。确认保险利益是否存在,客户的陈述与投保单是否一致等重要事实,以便发现问题能迅速处理。切实维护和保障客户的合法权益,塑造专业、真诚、守信的良好企业形象。当客户发生事故前来索赔时,应尽量合理简化手续,为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此外,通过向社会公开服务承诺,量化服务标准接受社会公众的监督。用真诚、优质的服务赢得客户和社会大众对整个保险行业的信任和支持。

5.规范投保人、被保险人的信用行为是保险信用的重要保证,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如实告知义务是诫信原则在保险合同中的具体运用,是保险人估计和判断风险的一个重要依据。鉴于中国目前的状况,可用法律的、经济的、行政的手段根治个人信用缺失的顽症,让诚信真正成为一种公认的财富。

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外汇管理;信息系统;信用体系

外汇市场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建立规范、高效、诚实、信用的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对于提升我国信用等级,提高我国国际地位和形象以及促进我国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都有重大意义。建立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基础和核心,是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改革开放以来,为了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要求,外汇局对应国际收支、经常项目、资本项目等相应开发了国际收支统计监测、汇兑业务统计申报系统、银行结售汇管理系统等十几个应用系统。这些系统的运用,增强了监管的时效性,方便了涉汇主体的外汇收支活动,为外汇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奠定了基础。但随着国际经济交往的日益扩大,以及外汇管理由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的转变,这些信息系统在数据共享、预警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远不能适应外汇管理的需要。

一、当前我国外汇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

1.外汇信息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数据共享性差

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信息系统是在适应外汇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基本是每增加一项新的外汇业务就要增加一个系统或报表。外汇管理的外汇业务信息应用系统已有十几个,基本覆盖了外汇局所有业务领域,但由于每项外汇业务需求的提出时间先后不同,指标设计口径不一,各个应用系统之间缺乏有机联系,无法充分发挥子系统有机整合后的整体优势,对于有效利用外汇数据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有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且随着我国对外交往的日益扩大,资本账户的放开以及证券、保险和服务业的进入,为了保证有效监管,每项业务都要增设新的系统,那么,外汇管理的信息系统要以成百上千计算。

2.外汇信息系统数据采集方式原始

建立高效的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对外汇信息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数据的采集方式和统计监测系统的综合分析功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现行的统计监测系统游离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之外,以国际收支申报系统为例,客户国际收支交易的涉外收付信息虽已存在于银行自身业务系统中,但在进行申报信息的报送时,银行仍须将这部分信息录入国际收支统计监测系统中,既加大了银行工作量,又存在二次录入错误的可能。目前,外汇局与银行、企业的信息传导载体还主要是纸质报表,大部分数据采集来源于手工台账登记,然后手工汇总后通过专门的统计程序上报。这种数据采集方式不仅会发生因填报人在统计内容理解上的偏差而导致人为统计错误,还会由于手工采集速度的限制而导致在信息掌握上的滞后性。加入wl‘o以来,我国涉外经济增长迅猛,跨境资金流动日益频繁,新的交易种类不断涌现,跨境收入金额迅猛上升近10000亿美元,如此大规模、高频率的跨境资金流动,如果都要用手工台账方式统计汇总,是根本不可能做到的。

3.外汇信息监测系统缺乏有效的预警、预测机制

高效的外汇流动预警、预测机制是实现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信息指标的设置必须体现管理者的意图,从目前国际收支申报系统和其它系统看,还停留于信息的采集、汇总阶段。仅局限于对各类具体业务的事后统计,缺乏必要的信息加工、利用、分析和反馈机制特别是缺乏对异常信息的的监测、筛选以及对外汇流向的事前预测,加上外汇信息的流动渠道不畅,信息反应迟缓,所以对违规、违法的外汇流动的监管就缺少快速、敏捷的反应机制,对决策的支持作用十分有限。

4.外汇信息监测系统不能反映涉汇主体的交易全貌

账户是统计的基础。外汇账户管理信息系统虽然已在全国推广实施,但该系统不能反映全部企业或企业全部的外汇收支活动。一些对公单位的结售汇,如出口结汇、捐赠结汇、进口购汇及其相应的收支等,可以不通过外汇账户进行收付,致使外汇账户收支不能完整地反映涉汇单位的涉外经济活动。特别是作为对银行外汇业务监管的主线的结售汇未能在该系统得到体现。另外,该系统还未含银行自营外汇业务,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外汇账户,企业开证付汇保证金账户等,因而导致外汇管理部门在对企业外汇收支活动监测中,没有目标、没有重点,使企业的一些外汇违规行为因账户系统的局限性没有及时暴露和制止。

二、构建我国外汇市场信用体系的思路

外汇市场信用体系主要包括:完善的外汇管理法规体系,规范的行政执法和内控制度,畅通的政策宣传和反馈渠道,高效的外汇市场信用信息管理系统,互通互联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统,科学的信用评价和奖惩制度,以及严格的失信惩戒机制等。其核心内容是高效的外汇市场信息管理系统。虽然外汇管理已经建立了十几个信息系统,但是由于这些系统是在我国经济转型、外向型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有着明显的计划经济和行政直接管理的烙印。这些信息系统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新形势的需要,因此,建设外汇市场信用体系,首要任务就是对相关外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整合,逐步建立高效的信用信息管理系统。

1.更新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

2006年国家外汇管理总局提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外汇管理工作应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管理方式的转变,实行平衡管理。随着对外开放的深入和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日益提高,外汇管理经历着从事前审批向事后监管、现场检查向非现场核查、行为监管向主体监管的转变。在新的形势下,如果再延用过去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行政管理思维方式,显然是难以解决复杂和深层的问题,外汇管理的有效性越来越弱,而且管理的成本和代价越来越高,并且我国现在外汇资源已由稀缺转为相对过剩,因此,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外汇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思路也必须随之转变,并且应有一定的超前性。在统计指标和统计内容的设计上,应紧紧抓住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国计民生的主要指标和重要内容。彻底摒弃面面俱到的管理理念。国际经济的交往相比国内经济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国际经济的交往中,抓住主要矛盾,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尽量简单化。这也是对我们的管理能力的一个考验。

2.建立以外汇账户系统为主轴的信息监测系统

账户是统计的基础,是资金流动的“中转站”和资金存量的“蓄水池”,也是监管分析资金流量和存量的重要窗口,因此,建立一个高效外汇管理信息监测系统,必须以改革现行的外汇账户系统为着力点。指导思想:只要有外汇收支行为的单位都必须开立外汇账户,凡未开立外汇账户的单位的外汇收支行为,银行都不能受理,所有的外汇收支都必须在外汇账户中反映(其中:包括银行结售汇业务)。具体思路:以时间划分:账户可分为长期账户和临时帐。以业务性质可分为经常项目账户,资本项目账户和特殊账户。经常项目账户为长期账户,一个企业只能开立一个经常账户,账户的发生额原则上只能是贸易项下的,外汇局通过经常账户的发生额与海关出口或进口报关额核对,数据相差太大,外汇局可追查其原因,并可取代出口收汇核销系统。外商直接投资项下资本账户的一般为临时账户,可根据外商的进资计划确定账户有效时问,并根据外商的投资额确定账户的最高限额,上述只要有一项指标达到,账户自动关闭。同时,以账户系统为主轴、根据不同的外汇业务性质开设不同性质账户,并根据账户性质设立不同的子系统。

3.直接从银行自身的业务系统中采集各项外汇收支信息

外汇指定银行应建立起完整的、科学的并且与我国外向经济发展以及银行外汇业务发展相适应的会计核算体系。会计科目的设置应能够清晰明确地、真实地反映发生的主要外汇业务。并与外汇管理部门的外汇收支统计口径统一,同时制订外汇局外汇收支统计体系与银行会计业务数据的规范接口,银行在完成会计核算的同时自动生成外汇收支报表。不仅避免了重复劳动,让统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录入中解脱出来,减少银行数据加工、汇总工作量,而且可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不到位。一是管理层中间业务知识匮乏。大多理事长也没有进行过后期专业化的培训,缺乏市场化概念,金融创新意识淡薄,个别联社理事长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中间业务。二是认识不到中间业务带来的经济效益。部分农信社认为中间业务收入量小,不能带来明显的收入变化,更认识不到中间业务收入不仅能带来一定的手续费收入,还可以派生其他业务收入。三是把中间业务当点缀。省联社也多次引导基层联社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由于农村地区金融机构较少,金融竞争激烈程度不及大中城市,农村信用社沿袭的仍是几十年承传下来的根深蒂固的人民币信贷观念,经营者处于一种安于现状、不求创新的境地,只是把开办中间业务作为完善服务功能的一项点缀,缺乏进行深入研究。

2.机制建设不到位

(1)法人治理结构不够健全。农村信用单个县级联社的统一法人工作于2008年初才算完成,法人治理结构刚刚建立,三权分设有了形式,职责行使尚不到位,对中间业务的设计、开发、督促、管理存在缺位、错位现象。

(2)农信社股权设置不规范,股东对管理层的约束不够。在农村信用社赖以运转的资本中,股金无足轻重,绝大多数处于所有者虚置状态。入股、退股都很自由,这种随意性很难使股东倾注对农信社业务开展情况的热情。

(3)管理职能不到位。农村信用社历史上长期缺乏一个从上到下统一、垂直的行业管理体系。省级农村信用社联合社成立后,按照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赋予的“监督、管理、服务、协调”的职能履行职责,省级联社是独立法人,和基层信用社形成多级法人体制,一个法人管另一个法人,业务管理的深度、广度势必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且省级联社的编制按照行政单位的编制进行人员分工,一个省业务管理人员少,和其他商业银行业务开发管理队伍相比,相差甚远,对农村信用社中间业务的管理力度不够。

(4)制度建设不健全。农信社开展中间业务的规章制度和操作程序不健全,在制度的健全性与实效性上限制了中间业务的发展。

(5)内控执行不到位。部分农信社虽然制定了部分中间业务管理制度,但仍存在执行不到位、管理监督缺失的现象。

(6)缺乏应有的激励机制。部分农信社没有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缺乏业务开展的压力和动力。

二、农信社开展中间业务的必要性

首先,开展中间业务是实现利润多元化的需要。随着同业竞争的加剧,各家商业银行都把中间业务创新摆在了重要位置,经营多元化已成为商业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国有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平均收入占到总收入的14%以上。而农信社中间业务收入还很低,部分省份收入还不到1%。由此可见,中间业务收入太低已成为农信社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不大力开办中间业务,很难提高盈利水平,特别对于历史包袱较重的县级联社来说,如果不大力开展中间业务,经营将是举步维艰,就难以实现新的跨越。

其次,开展中间业务是提高农信社竞争力的需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银行服务提出了新的挑战,给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业务指导已经成为银行业新的竞争焦点。业务品种、服务质量成为体现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差异化和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如果还是墨守成规,只会开展贷款业务,不大力开展中间业务,农信社生存空间将逐步缩小,加上沉重的历史包袱,在市场竞争中不久将会被淘汰。

再次,开展中间业务是培养人才的需要。如果农信社不进行业务创新,势必会造成人才的极大浪费或流失。在市场经济中,市场竞争实质是人才竞争。农信社也招收了很多高学历人才,应该让其填充到业务开发上来,有知识、有才干、有创业精神的年轻人善于拼搏,如果不合理使用,对其将是一种能力的埋没和浪费,人才难得,处于珍惜人才出发,也要努力开展中间业务,否则,还会造成人才的大量流失。

三、理清思路、认真开展中间业务

农村信用社应把开展中间业务与开展传统的存贷业务同等给予重视,力争同步发展,充分运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机构网络以及人力等方面的资源优势,利用现有中间业务平台的功能优势,大力拓展中间业务市场,创新可行的业务品种。在巩固发展传统中间业务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公共行业、特殊行业,经营效益好、收入回报高的投资理财、财务顾问、国际结算等业务。具体为:

1.业务类。如保险公司开展的农业保险和交强险业务,农村信用社可以充分利用扎根“三农”的优势,重点开展保险业务,还可以开办代收税费、话费、水电费等业务。

2.结算业务类。银行卡作为当今金融界最先进的金融结算支付工具之一,能为社会提供最广泛的结算服务,并凭借高效、灵活的结算优势为广大投资者赢得商机,也能给信用社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解决资金汇路不畅这一发展瓶颈的同时,此项业务创新还将带来巨大的利润增长点。信用社在作好农民工银行卡的同时,一定要抓紧时间推广信用社银行卡业务,使中间业务项目通过银行卡这一平台,实现网络的无时间、无空间概念,使客户与银行之间“零距离”接触,简化中间业务交易手续,方便于广大客户。利用资金清算中心拥有的结算网络功能,大力开展银行汇票业务,丰富中间业务品种;积极拓展国内外汇结算及清算渠道,实现境内外汇资金的划拨清算,企业进出口结算,外汇资金划拨等。

3.信息咨询类。农村信用社应培养一支业务素质很高的投资银行队伍,帮助客户进行投资理财服务,确保客户资产保值增值;充当优质存贷客户的财务顾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4.买卖类。农村信用社应创造条件开展证券买卖业务、基金销售业务、信托资产销售业务、争取实现证券资金的托管和资金结算业务等。多头开展中间业务,细分客户市场,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需要为中心,以增收增效为目标的企业理念,加大中间业务的市场开发和营销力度,实现农村信用社业务的跨越式前进。

四、省级联社应加强对全省农信社中间业务的管理指导工作

1.加大宣传力度。摸清全省农信社中间业务开展情况,树立典型,大力表扬中间业务开展好的联社,严肃批评业务落后的联社,加大宣传鼓动作用,引导全省信用社全面开展中间业务。

2.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步伐。河南省农联社应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对现有员工进行中间业务培训,以适应业务发展的需要。要选拔一批既具有丰富理论知识、又具有一定金融工作经验,既具有开拓创新精神、又通晓相关政策法规,既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又有较强责任心的同志到业务开发部门开展工作。要根据业务需要,选派业务人员外出学习新业务、新知识,使他们及时掌握新的政策、法规和业务操作技能,以更好地适应本岗位工作的需要。

信用体系建设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押农村信用社;支付体系;资金结算

中图分类号:F830.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392(2008)07-0029-03

一、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体系及发展情况

(一)结算体系正向现代化支付体系靠拢

近年来,农村信用社逐步畅通农村信用社汇路,不断改善其支付结算手段。通过网络系统改造,2007年10月24日,农村信用社已实现存取款业务全市通存通兑,异地汇款实现系统联网,发展的新型银行借记卡-金牛卡通过在内部员工试发行后,已于2008年5月12日在全市范围内使用。目前,农村信用社异地资金汇划主要通过三种渠道:一是通过特约电子汇兑汇划。部分县联社、农信社相继参加了特约电子汇兑业务,成为农信社支付结算的重要渠道;二是通过其他银行汇划系统办理业务,成为农信社支付结算的辅助渠道;三是通过大、小额支付系统汇划。大、小额支付系统,汇划款项快捷方便,支持农村信用社支付结算向现代化支付体系靠拢。而且跨地区及统一结算渠道逐步畅通,2007年10月,实现全区存取款业务通存通兑。

(二)支付结算基础保障得到加强和巩固

网点分布渐趋合理,农村信用社共有营业网点232个,其中农村107个,城镇116个,结算网点遍布全市55个县(市)乡(镇),员工2969 人。随着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的加快,其实收资本增加,业务经营水平和盈利能力得到改善。已分三批完成了全市7家农村信用联社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发行工作,共计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3.51亿元,占发行专项中央银行票据的21.57%,7家农村信用联社已有5家顺利挂牌开业,成为统一法人金融机构。截至2007年,全辖农村信用社股金余额比2002年末增加21505.83万元,不良贷款余额降幅达47.91%。巴彦淖尔市农村信用社作为全市城乡分布最广泛的金融机构,成为巴彦淖尔市农村支付结算的主要金融机构。

(三)主结算业务发展速度相对提高

存贷款业务作为其主要结算业务,近年来随着结算渠道的畅通,市场份额不断增加。截至2007末,全市农村信用社开立个人储蓄账户35.5万户,各项存款余额621065万元,占全市金融机构市场份额的25%。其中储蓄存款余额552148万元,居全市各金融机构第1位,占全市金融机构市场份额34%;各项贷款余额466501万元,贷款规模居全市各金融机构第1位,占全市金融机构市场份额25%。

(四)业务品种已有所变化

巴彦淖尔市信用联社依据农牧区生产的特点,不断丰富自身的业务品种。存款类产品发展齐全,主要有活期储蓄存款、单位活期存款、整存整取定期储蓄、零存整取定期储蓄、存本取息定期储蓄、整存零取定期储蓄、定活两便定期储蓄和单位定期存款等;贷款类产品更适合农村牧区特点,开办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各类贴息贷款、各类抵押贷款和个人消费贷款等。而且结算方式逐步向非现金结算方式转变,非现金结算占比逐步提高,截至2007年末,农村地区通过农村信用社办理的现金结算金额31.5亿元,非现金结算金额19.4亿元,其中通过现代汇付系统办理的资金额16.7亿元。百名农牧民使用结算工具调查也显示,开立账户2个以上的已占到34%;年存取现金次数10次以下(含)的占78%;汇款等非现金结算年使用次数5次以上的占23%。

二、资金结算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适合农牧区经济发展的新型支付结算工具发展缓慢

农村信用社所提供的服务产品仍然以传统存、贷、汇服务手段为主,缺乏服务品种创新,电子化建设水平还比较落后,乡镇结算资金在途时间长,资金到账不及时。同时,非现金结算工具发展相对较慢,存、贷、汇等现金结算占全部结算的85%以上,银行汇票、本票、银行卡等结算方式使用少,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网上银行、项目理财等现代银行业的创新业务基本未延伸至农村信用社的农牧区网点,银行自助设施农村牧区尚属空白。而农村经济对农村信用社服务的需求趋向多样化、多层次,农村信用社能够提供的金融工具单一、服务品种少的现状很难满足农民和农村发展的需要。

(二)农村信用社结算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支持和保障

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深化,支付系统较完善的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基本退出农村市场,工、中、建在农村的网点全部撤消,农业银行已缩减至1个,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成为农牧区金融服务的中坚力量,而农村信用社在农牧区机构网点数占全部农村金融机构的80.14%,居主导地位。目前农村信用社的分布呈现乡镇分布多,自然村分布少的特点,受管理体制和经营规模的影响,农村信用社的支付环境相对落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电子化设备、网络设施建设落后,农村信用社人均占有支付用电子设备0.13台,每万名农村居民拥有支付用电子设备3.94台,缺乏推广新型结算工具的政策条件和外部环境。百名农牧民使用结算工具调查显示,认为农村信用社结算环节多且结算效率低的占76%;希望农村信用社发展与城镇银行一样的占63%,希望业务品种更多的占23%,希望提高效率的占11%;年平均到城镇办理业务次数5次以上(含)的占64%。

(三)农牧民支付结算工具及资金结算方式使用偏好的环境未得到改变

由于现金结算简单和方便,因此在农村牧区日常交易中,农产品交易方式都使用现金交易,农牧民也普遍乐于接受。在百名农牧民日常交易结算方式的抽样调查中,72%的农牧民选择“现金”为日常主要交易方式,原因调查中,有69%的农牧民选择“现金比较方便”,而且100%的农牧户习惯于使用现金结算,而汇款等非现金结算年使用次数5次以下(含)的占到77%。在对农村信用社依赖度调查中,67%的农牧民通过农村信用社办理结算业务,22%的农牧民有一半结算业务须到农村信用社办理。同时,因农村金融机构网点少,宣传难以深入,造成农牧民对使用非现金结算方式难以适应,在对“银行卡结算方式”的调查中,85%的农牧民表示,因看过电视、广播经常报导银行卡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安全隐患的案例,对这种“看不见的现金”的交易方式存在较多担心。

(四)现行支付结算管理制度束缚了农牧区非现金结算工具的推广

一是收费制度制约了支付结算工具的推广使用。各金融机构对非现金结算普遍实行收费制度,如转账手续费、跨行交易手续费、结算账户银行卡年费等,对农村地区使用者来说,结算业务量较小,相对而言结算手续费偏高,为节省费用,更愿意使用现金交易,而不愿使用其他支付结算工具;二是现行现金管理制度不完善。现行现金管理制度更多的关注企事业单位,对农村牧区个体工商户资金管理涉及较少,因其面广量大、经营灵活、运作快速等方面的特殊性,目前对这类账户尚没有形成规范严格的管理模式,客观上为农村牧区个体工商户大量使用现金进行交易创造了条件。三是农村支付结算体系不健全和支付系统覆盖面不广,相比现金结算,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和结算方式环节相对较多,且手续复杂?熏客观上束缚了农牧区非现金结算工具的开展。

三、加快农村信用社资金结算体系建设的建议

(一)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现代化支付体系在农村牧区的辐射范围

一是发挥好农村信用社在农村牧区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多渠道解决农村信用社基层网点对接大小额支付系统的问题,畅通基层农村信用社汇路,尽可能创造条件使农村信用社全部对接大、小额支付系统,使其尽快得到安全、高效、多层次和低成本的现代化支付清算服务。二是农村信用社发挥其点多面广的优势,依托现代化支付系统,改进结算方式,加大科技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不断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能力。三是扩大资金清算对象范围,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组织坚持市场化原则,通过平等竞争,吸纳其他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参与资金清算,以提高农村地区资金清算效率,改善农村支付结算环境。

(二)提升经营理念,创新服务手段

一是加大非现金结算工具和结算知识的宣传。农村信用社针对农民金融知识知之甚少的实际,深度宣传支付结算工具使用常识和操作技巧,培养农牧民使用支付结算工具的意识。通过上门服务、利用农牧区广播和电视台等多种形式,向农村广泛宣传结算业务知识。二是积极鼓励农村支付工具和结算方式创新,加快网上银行、电话银行等电子支付工具的业务发展,不断完善农村电子支付的交易规则,提高电子支付的安全性,消除农牧民使用的后顾之忧,为农牧区提供更多更安全更方便快捷的支付结算工具和支付结算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农牧区不同层次群体的结算需要。三是加快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发和推广对农村地区适销对路的金融产品。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在农村支付结算服务中的主导作用,立足“三农”,创新金融产品,从推动金牛卡等银行卡特色服务入手,引导农民牧民减少现金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