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地方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城市设计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7-0229-01

引言

城市设计是关于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尤其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是对城市的形体环境设计的一种构思、手段,主要是从城市的整体环境出发,侧重于城市的物质空间形态的规划布局。最终的目标是创造出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从而带动和促进城市的良性发展。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学科的关系日趋密切复杂,并且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等有一定的联系,是一门综合性跨领域的学科。

一、课程教学模式建立的重要性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深入,城市设计已成为国内外建设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在城乡规划、建筑、景观、市政等领域都提出了大量的城市设计的研究课题,对城市设计人才的培养也越来越迫切。城市设计是建筑师和城乡规划师职业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筑学和城乡规划学专业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可使学生掌握从宏观层面上对城市空间结构认识和理解,从中观层面上对城市特定区域的调查和分析,从微观层面上对城市重要地段城市设计问题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建筑与设计学院的城市设计学科团队不断探索城市设计教学体系,建立适合地方院校的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对课程建设有重要意义。

二、课程发展现状

城市设计纳入我国建筑学教育中已有近20年,1996年同济大学率先开设城市设计课程。目前,全国各地院校陆续在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环境艺术、景观学专业开设了该门课程,并将该门课程列为城乡规划、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长春工程学院自2007年起,第一届五年制建筑学专业开设32学时的《城市概论》理论课程。2011年开始招生的新增城乡规划专业,将开设32学时的《城市设计原理》和56学时的课程实践设计《城市设计》。相对于国内同类院校,我校的城市设计这门课程起步较晚、差距很大。

三、教学模式思考

城市设计是城乡规划学、建筑学的一个分支体系,深受整个教育环境的影响。城乡规划和建筑人才的培养有多种模式,通过对我国和国际较先进的教育模式的探讨,结合我校的自身特点,希望需求一种适应自身特色的城市设计教学模式。

(一)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城市设计课程的讲授首先应从理论开始,理论讲授可以分为描述型和指导型两类。描述型讲授主要是介绍城市设计的相关理论。指导型讲授主要是通过讲解案例,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对城市设计感兴趣,形成感性认识。城市设计的实践性极强,要求学生不仅要理解城市设计的理论知识,还应该能运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城市设计是一门新兴的学科,理论体系和整体架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在实践中发现有缺失的知识结构,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可完善教学体系。

(二)教学和体验相结合

体验是在城市规划教学中重要的环节,特别在城市设计这门课程中,它是对城市体型和空间环境所做的整体构思和安排,这门学科主要是研究城市空间环境。学生对于空间的感知,主要是从体验开始的,例如,街道的的d/h比、街区的尺寸、建筑的形式、开敞空间、城市天际线、地标与重要节点等。在体验过程中,学生可以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与体验城市具体空间相结合,这样可以由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转化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体验城市空间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对空间的尺度感和对空间的分析能力,从感性层面上了解城市的空间,从理性上分析空间,帮助学生梳理创造性的思路。

(三)校内和校外相结合

在学校,校内的文献资源是有限的,而城市设计这个领域要求从更高的视角和更宽的视野进行空间的设计。城市设计的很多知识不是来源于书本上的,还需要学生从校外的实际设计项目中得到。现在许多高校都经常进行多校联合设计,这就是让学生多与校外进行交流,来自多个院校的学生进行团队合作,将各自学到的知识相互交流。指导教师也是交叉式的指导,教师指导非本校的学生,这样可以让学生多了解外

校在本领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作为地方院校,接触城市设计项目研究机会较少,可为老师和学生争取海外学习的机会,与国外院校、设计机构联合,让学生通过学校的国外交换项目,可以开阔视野,来填补当前城市设计的前沿知识。

四、结语

城市设计既不是城市规划的一部分,也不是扩大的建筑设计。城市设计教学,要求学生具备较为扎实的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设计的功底,在此基础上学习更多相关的城市设计技能和思考方法。从城市设计课程的教学模式上,可以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教学和体验相结合,将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与执业建筑师、规划师、景观建筑师、市政工程师等执业实践接轨,建立有效而持续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建国.21世纪初中国城市设计发展再探[j].城市规划学刊,2012(1):1-8.

[2]肖哲涛,郝丽君.城市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华中建筑,2012(11):179-182.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2篇

一、“C++程序设计”教学现状

作为刚刚独立建校不久的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宿迁学院一直以培养本科应用型创新人才为根本任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强调适应未来就业的需要。

“C++程序设计”是宿迁学院计算机、软件工程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以C++语言为载体,全面系统地向学生介绍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和技术,因此它既是面向过程的C语言的自然延伸和发展,又是Java、C#等面向对象语言的基础。由于其兼具面向过程和面向对象的双重特征,在由面向过程的程序设计转入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的学习过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当然”C++程序设计”的应用性和实践性也非常强。

宿迁学院原有”C++程序设计”教学工作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内容不能适应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教学重点偏重于语法细节;教学过程仍是教师“自问自答”的传统“填鸭式”教学[1],学生毫无兴趣;虽然有实践环节,但是设计单调,考核缺乏有效手段,无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在课堂教学之外,“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严重脱离,学生的疑问不能方便、快捷地得到教师的帮助,教师也很难了解学生平时的实际情况。针对以上问题,自2012年开始,我们对”C++程序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实践环节以及课外指导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校级”C++程序设计”网络课程于2014年业已建成,目前校级精品课程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二、“C++程序设计”教学改革路径

(一)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

考虑到宿迁学院在开设”C++程序设计”之前已经开设了”C语言”,因此教学内容当然以面向对象为绝对主角,并据此选取了教材[2]。

教学中将相对固定的面向对象的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分成类与对象,继承与派生、多态性与虚函数、运算符重载与输入输出流等四个部分,重点对类与对象的基本概念、构造函数、继承以及多态性等知识进行详细介绍,弱化运算符重载、非常见输入输出流等内容,C++对C的扩充部分全部留给学生自学。

尽管有不少专家学者强调C++的教学要淡化语法,突出算法[3],但针对宿迁学院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和生源的现实情况,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的重点既有计算机的编程思想也有最小集语法,也即在突出面向对象编程思想和算法设计的同时,对最常用的基本语法仍然重点讲解,较少使用的语法一带而过,缺乏实践价值的语法舍弃不讲。做到既满足后续课程的需要,又尽量与学生毕业后的就业相对接。

(二)将计算思维引入教学

计算思维是由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周以真教授提出的[4],她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

对于计算机或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学习C++或者其他语言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毕业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程序员,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深入理解并掌握利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而这正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传输给他们的计算思维。

因此我们将计算思维融入教学全过程中去,每个部分都利用计算思维的观点作为引导,学习中鼓励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认识规则、熟悉规则、使用规则转变成寻找规则、探究规则、理解规则,将理论课也全部搬进计算机房,一人一台计算机,利用极域电子教室进行理论教学,以学生动手练习替代教师课堂演示,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实际教学之中,真正思考起来。实践和作业环节也打破常规,布置一些不设统一要求的题目,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新和探索。

(三)打造个性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环节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一环,而实践环节又必须以切实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适应未来就业需要为首要目标。

首先,传统的实践内容往往来自于课本或实验指导书,性质大多为验证性,并容易找到参考答案。现在由教师根据课程知识体系和学生实际情况灵活出题,性质大多为设计性和综合性,题目也只给出基本要求,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精彩发挥,并允许学有余力者根据知识内容为自己出题,也借此不断丰富实践内容。

其次,调整实践环节实施过程。我们会提前1―2周布置实践内容,要求学生提前编写好初步的源程序代码,上机课之初就通过极域电子教室提交。然后课堂时间主要是对程序进行调试和修改,直至获得满意的结果,经教师检查合格后,提交运行结果和新的源程序。我们鼓励每次最先圆满完成任务的三名学生成为“小老师”,他们可以和教师一样在课堂上自由指导需要帮助的学生,并得到额外的加分奖励。每次上机课结束前,预留一定时间给此次任务完成最好的学生,将其作品讲解、演示给全班同学。这些措施给予学生们极大的竞争意识和成就感,也形成了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学习氛围,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最后,考虑到生源的实际情况,一方面教师对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提示和指导,但并不限制每位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时间,学期内任何时间完成都能提交,教师随时可以检查;另一方面教师在检查时不仅要看运行结果,而且还会针对具体程序进行提问,借此鼓励所有学生独立完成程序的编写和调试工作。学生只有通过不懈努力反复修正自己的错误程序,才能应对教师检查中的提问环节,才能学会如何编写和调试程序,实际动手能力才能切实得以提高。

(四)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平台,实现“教”与“学”的零距离

2014年6月份建成的”C++程序设计”网络课程平台上,除了一些传统的教学常规资料(大纲、周历、课件、课堂教学录像和学生作业等)之外,还加入了一些新鲜的内容。

首先受到MOOC的启发,自2014年起,我们录制了几段简短的视频,以生动活泼的形式、简单有趣的例子介绍一些重要的知识点,如构造函数重载、this指针、虚函数等。虽然制作水平和开放程度与国内外流行的MOOC相比还有非常大的差距,但也吸引了校内外不少学生的目光,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因而该工作还将继续开展。

其次我们在学生作业环节引入了Online Judge在线判题系统,虽然由于现实原因实际作业成绩并不完全由此系统决定,但是由该在线判题系统给出的格式错误或无法编译、运行时错误、答案错误、超时、通过等各种状态,仍然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大幅度地提高了作业程序的质量。

最后在答疑解惑模块,所有问题除了按学生发问时间和教师回复时间两种常见方式排序外,我们将所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类。现在学生在课堂之外,如有疑问大部分均可以方便快捷地在相应分类中找到答案,如遇新问题,发问时必须详细勾选问题类别,然后再由教师适时确认类别并加以回复,当然其他感兴趣的学生也可以一同参与讨论。

(五)成立“小微型学习组织”,用第二课堂促进第一课堂

在第一课堂之外,我们还积极推进第二课堂的工作,系内成立了多个“小微型学习组织”,与C++程序设计关系密切的主要有两个:“软件开发小组”和“程序设计小组”。每组配备指导教师2―3人,组员在学生自愿报名基础上,由指导教师考核后确定,并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动态管理。小组均有相对固定的学习活动场地,每周利用晚上或周末时间,集中进行1―2次学习或讨论,其余时间根据阶段任务安排自主展开活动,其间由指导教师轮流加以指导。“软件开发小组”主要利用C++、Java、C#等语言并结合教师课题与校内外实际需要进行软件开发,目前已经有“宿迁学院监考管理系统”、“宿迁学院后勤报修系统”、“宿迁人才新干线”等近十个系统成功开发并投入使用。“程序设计小组”以C、C++和Java为主要编程语言,参加了校内外各种级别的程序设计大赛,目前已经在“宿迁学院程序设计竞赛”、“蓝桥杯大赛”、“ACM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等比赛中斩获颇丰。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城乡规划专业;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新一轮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城乡规划作为城乡发展建设的依据和蓝图,其作用愈发重要。

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成立于2003年3月,是在原兰州铁道学院土木建筑学院相关专业的基础上,由邓延复、阳世B、刘纯翰三位著名建筑师领衔创建的。

1 我校城l规划设计类课程现状分析

城乡规划学一级学科设立以后,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我校的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性和操作性特征表现更为明显,作为城乡规划专业主干课程的设计类课程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多年教学改革,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作为在城乡规划专业阶梯式教育平台中建构课程体系,我校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类课程体系设置仍然存在以下急需解决的问题:

(1)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存在问题分析

按照目前城乡规划专业培养计划,我校城乡规划专业前三年教学的专业基础教育课程,包括《建筑设计基础1》、《建筑设计基础2》、《建筑设计1》、《建筑设计2》、《建筑设计3》,分别开设在入学第1、2、3、4、5学期,即从入学开始进行专业基础教育,每周学时在6-8学时之间,以上课程总学时数为512学时。

(2)专业设计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城乡规划的设计类核心课程基本已纳入我校的教学体系,但设计基础课程还普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乏系统而扎实的城乡规划设计的基本功训练,导致学生在进入高年级时无法建立较为宏观层面设计概念。同时,以上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缺少城市设计相关的教学内容, 这与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编制的《高等学校城乡规划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的专业知识体系中推荐核心课程内容不相一致。

(3)专业实践教育课程存在的问题分析

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主要包括学时各为2周的《城乡规划课设1》和《城乡规划课设2》,分别开设在第6、8学期;学时各为16周的《设计院实习》和《毕业设计》,分别开设在第9、10学期;学时各位2周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和《建筑设计强化设计周》,分别开设在第2、6学期;学时为4周的《专业方向强化设计》,开设在第期。

2 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的目标

(1)坚持人才培养方向与特色,构建完善的设计类课程教学体系

结合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通用标准,借鉴学习国内城乡规划教育知名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完善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培养模式,使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的主干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更加明确、层次关系更加清晰,课程体系更加完善。

(2)以城乡规划实践为中心,重构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计划

通过开展充分利用我校现有资源,进一步加强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整合力度,以城乡规划专业实践为中心,重构各门设计课程的教学计划,以避免各学科片面强调自身特点而各行其是,努力形成合力以整体提升设计类课程的教学成效。

(3)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优化设计类课程教学安排,逐步实现教学模式的多样化和多元化。

通过以上目标的实现增强学生自我学习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体系改革的实施策略

(1)构建适应我校师资力量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体系

根据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我院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采用的2.5+2.5的两阶段模式,现已不再适应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要求,鉴于各种原因,我校城乡规划专业本科人才培训计划每年都在修订,一轮改革后的培养计划还未得到有效的实践和反馈,又使用了新版的培养计划.

(2)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设计类课程的教学内容

目前,我院城乡规划设计类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善的问题。我校城乡规划教育应结合以上各方面的变化,重新修订新版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教学大纲,确立各个教学阶段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教学目标,对规划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重构,以构成连贯、渐进式的教学内容体系,即对规划设计课程进行规划。

(3)以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以需求为导向的设计实践类课程体系

按照工程教育认证通用标准要求,城乡规划学科的实践性决定了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的实现和学生的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与提升。多年来我校设计类课程教学的一个最大缺憾是课程与实践脱节,学生的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却没有得到明显提升,仍无法适应专业业务的实际需要。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学生设计基础不扎实,实践环节薄弱,近些年以来,我院对设计类实践课程进行了改革尝试,开设新课程,拓展设计教学领域。如在2016年毕业设计选题阶段选取了省内著名设计院所的实际课题,答辩时邀请这些知名设计院所的院长、总工采用模拟评审的方式进行,使得学生可以直接与专家、学者一同交流,同时获得了向用人单位展示的机会,学生普遍感觉受益匪浅,提高了设计能力。今后,我院应继续坚持以设计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加强与设计一线的单位的联系和交流,听取企业对人才的各种需求,把我社会需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以需求为导向设置教学实践类课程体系,强化学生设计基本技能与思维方式的训练,并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设计实践机会。再者,在第期应严格要求学生利用此次机会进行全面的锻炼,帮助学生协调好找工作单位、考研复习和设计院实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应加强《设计院实习》等实践类课程教学环节的全程管控。

4 结语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同步可视化; 倒逼机制; 实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5-141-001

土建,本意应为土木建筑,意指土木设施修建。土建工程应指土木设施修建工作,即按设计的规格和要求,用比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所从事的土木设施修建工作的总称。广义的土建工程估价,应指对各类土木设施按设计的规格和要求修建花费的钱数的估算;狭义的土建工程估价,主要针对房屋的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建筑屋面工程等修建工作进行估价。《土建工程估价》课程内容趋向于狭义的土建工程估价内涵。

土建工程估价,以《工程制图与识图》《房屋建筑学》《建筑施工》《建筑施工组织》《工程定额与管理》《土建工程估价》等课程内容的综合运用为前提,以各类房屋的土建工程为估价对象,以考察设计的经济合理性为主要目的,在设计、招投标、施工等各阶段对土建工程的预期花费进行估算,是土建工程费用管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同时,由于该估价活动必须依“图”进行,可提高施工图的识读水平,对其他业务能力的培养具有反哺作用。因此,《土建工程估价》课程一直是工程管理专业、工程管理专业(工程造价方向)的专业主干课程。

《土建工程估价》课程组以促进学生学习为根本目的,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方法方面,《土建工程估价》课程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逐步总结出一套与《土建工程估价》课程相适应的“教法”与“学法”,即围绕典型房屋与工程实例而展开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点、面实例教学法”。

在教学手段方面,《土建工程估价》课程组为解决师生看图不同步,学生对工程术语缺乏感性认识等问题,多年来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运用“同步可视化”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一、《土建工程估价》课程教学设计思路

《土建工程估价》课程秉承辽东学院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培养基础扎实、适应性强,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与专业培养目标,内容紧扣辽宁省现行各类工程估价规范,授课中充分运用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多种信息载体的表现形式和传递方式,辅以“同步可视”的典型房屋的施工图、标准图集、计价软件等各种辅助教学资料,教学效果良好。

在教学设计方面,《土建工程估价》课程组遵循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重视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设计出相对合理的教学方案,并通过对其的组织与实施,最终引领学生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土建工程估价》课程教学设计的总体思路为:

以地方现行各类计价依据及国家相关规范标准为主要授课内容,围绕典型房屋及工程实例展开教学活动;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要目的,以典型房屋及工程实例为主要考核内容,开展多阶段学习效果考核与评价活动,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二、《土建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教学方法应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两大方面,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土建工程估价》课程组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逐步总结出一套与《土建工程估价》课程相适应的“教法”与“学法”,即围绕典型房屋与工程实例而展开的课内、课外相结合的“点、面实例教学法”。通过该教学方法的实施,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并达到了教与学紧密结合、良性互动的效果,最终较好地实现了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教法”上,《土建工程估价》课程组围绕典型房屋与工程实例,采取融入“同步可视化”(“师生看图同步,概念可视化”)教学手段的讲授法、演示法等,传授课程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通过课堂教学,完成“点”的教学任务。

在“学法”上,为进一步巩固与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课程组采用了以典型房屋与工程实例为主要考核内容的五阶段学习效果考核与评价方式,以此为着力点,“撬动”学生围绕典型房屋与工程实例开展全面的实践活动。通过课外实践,完成“面”的学习任务。

三、《土建工程估价》课程教学手段探索

《土建工程估价》课程组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施工图是独特的工程技术语言,也是《土建工程估价》课程师生沟通的重要桥梁和纽带。传统授课模式下,一般仅将图纸发给学生,教师埋头讲,学生低头看,很难形成同步“审图”效应,给师生交流带来了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授课效率。

此外,大多数学生对工程内容的认知仅停留在“概念”层面,以至对《土建工程估价》课程中十分关键的工程量计算规则的理解不十分充分,也在一定层面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为解决上述问题,近些年来,《土建工程估价》课程组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同步可视化”教学手段,实践证明,效果良好。

所谓“同步可视化”教学手段是指“师生看图同步,概念可视化”的教学手段。“师生看图同步”采取的具体举措为:将施工图转换成图片格式,在多媒体教室中,用 ACDSee 等软件演示,师生共“研”图纸,以产生同步“审图”效应;“概念可视化”采取的具体方法为:将学生较为生疏的工程内容,尽量以图形、图片、动画、视频、流程图等可视化手段展示,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提高教学质量。

地方课程教学设计范文第5篇

1《公路货物运输》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1.1理论性强,与实际脱节

查阅很多相关教材和教学组织计划,发现很多《公路货物运输》的教学重心还放在理论教学上,大致安排的内容有认识公路货运、公路货运的优缺点、认识公路和公路线路、公路运输运费核算和保险等。而且运费核算大多给出公式没有结合实例进行详细教学。

1.2教改如火如荼,适用性有待考究

在教育部门的号召下,全国高职院校教改正在全面推进,运输管理等相关课程的教改也取得一定成绩,例如安娜,赵秀荣等[1]在《高职“运输管理”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设计》一文中以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基础,利用现代教学设计理念,对高等职业院校“运输管理”课程专业教学的各环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形成了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李炎炎[2]在高职《物流运输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一文中分析了物流运输管理课程特点,研究了目前该课程教学现状,提出了案例分析、多媒体运用、角色模拟和顶岗实习等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的措施。[3]提出了将任务驱动式教学应用于运输管理课程中。然而这系列的教学改革大多都提到需要以企业为实训基地,然而很多学校却很难和企业建立实质性的教学合作,一般都是在业务阶段帮忙做一些辅工作。因此借助企业作为实训基地对于学生的锻炼也是有限的。基于此,本文在充分了解物流企业岗位和业务流程的基础上提出在课程教学中模拟物流公司角色,以客户下达运输业务指令为驱动,将公路运输中涉及的内容串联起来,做到每一节课都是以解决问题、表达情感、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模式。

2《公路货物运输》课程改革

2.1课程教学内容安排

本课程主要从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公路货物运输车辆配载、公路货物运输运费核算、公路货物运输路线优化四个项目组成,项目一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由认识公路货物运输、公路货物运输业务流程模拟、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运输合同、货运单、货物清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作业通知单、运输计划、保险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取派通知单、装车单、集货单、公路货物运输单据填制-货运交接单、到货预报表、残损记录表六个任务构成,项目二公路货物运输车辆配载由一般货物车辆配载训练和特殊货物车辆配载训练两个任务构成,项目三公路货物运输运费核算由整车货物运输运费核算、零担货物运输运费核算和包车运输运费核算三个任务构成,项目四公路货物运输路线优化由认识我国主要公路运输线路、单一运输方式线路优化、多式联运线路优化和运输业务综合训练四个任务构成。每个任务教学课时为2,每一次教学都采用任务下达、分析解决思路、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完成任务和课后练习五个部分构成,由于篇幅有限,此处只给出项目三种任务一整车货物运输运费核算的详细教学过程。

2.2课程教学实施

2.2.1任务下达。某货主托运一批瓷砖,重4538公斤,承运人公路一级普货费率为1.2元/t.km,吨次费为16元/吨次,该批货物运距为36km,瓷砖为普货三级,途中通行收费为35元,试计算总运费。2.2.2分析解决思路。思考:任务中的货物是整车运输还是零担运输。(1)整车运输的含义(2)整车运输的计算公式(3)整车运输计算流程首先确定货物运价,然后确定计费重量,接着确定计费里程,再确定其他费用,最后计算总运费。2.2.3学生讨论解决方案。学生分小组讨论任务解决方案,注意确定货物等级,营运类型,计费重量,计费里程和其他费用。2.2.4完成任务。小组按任务要求完成任务,提出完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2.2.5课后练习。教师总结课堂存在的问题,并布置课后任务,巩固课堂学习内容。

3小结

《公路货物运输》是物流管理重要的一门课程,本文提出的任务驱动式教学改革方式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课程授课理论性强、操作性差的问题。但是本文并没有给出课程的考核方案,展示改革的效果,这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作者:李玲 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安娜,赵秀荣等.高职“运输管理”课程行动导向教学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3(05):15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