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有效性;教学设计;旅游管理

0引言

国外旅游教育始于上世纪50年代,专业设置始于60年代末,80年代为大发展时期,仅美国目前综合性大学设置该专业的院校就有200余所。而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与国外相比发展较晚,自1981年南开大学、西北大学开办旅游管理教育以来已有30余年,据2013年高校信息查询系统统计,目前开设旅游管理专业的相关院校已有500多所。旅游专业蓬勃发展呈多元化趋势,但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与教育萎缩现象共存,许多专业毕业生毕业后无法满足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缺少实践操作经验、应变能力低、组织策划能力,学生就业率低,知识与技能无法胜任岗位的需求,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学生在校学习时重理论轻实践,教师课堂教学缺少新颖性,效果不理想。特别是职业教育,以培养具有岗位操作技能人才为目的,强化课程有效性,理论与实践保质保量,增加学生应用操作能力是教师教学设计的重点。

1增强课程有效性首先要了解社情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刚刚兴起30年,许多高校开设的课程多互相借鉴参考,人才培养方案中课程设置不合理,开课前缺少对社会企业用人单位基本要求的研究调查,导致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的科目繁多,针对性不强,很多时候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学习现象,这虽然可加强学生的知识巩固但更多时候一些可以自学的课程却占据了学生的课堂时间,专业教学体系设置的不合理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因此保证课堂教学有效性应先保证开设课程具有有效性。教育需遵循社会规律,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满足社会需求、岗位需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学生的职业能力影响就业率的趋势,培养合格的职业人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基本原则。所以在开设专业课前应先做前期社会调查,走访并了解目前社会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基本要求有哪些,期望值如何,哪些技能是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的,哪些是工作中可以后期掌握提高的,这种在经过调查后的课程规划有助于学生掌握更实用的基础知识,课程更具目的性。以学以致用提高院校就业率为出发点,将传统的重文化理论转向重就业技能,以就业能力为导向开发课程、设计课程。

2增强课程有效性需了解学情

教师在进行学情分析时要注意切记虚假、空洞。通常教师采用访谈、调查、观察、测验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研究分析,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真正立足于学生,不可空洞泛化,并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其次分析不可停留在表面。有些教师由于缺乏洞察本质的能力使调查分析浮于表面,未做深入剖析,分析出来的学情也无法起到太大作用。所以增强课程有效性需深入了解学情,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与实践研究能力和具体方法。教师以学生角度为出发点,通过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研究,正确有效地进行分析。

3增强课程有效性需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它既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相联系,又不同于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提高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有效性还应明确各个教学目标。高职教育课程的有效性与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目标密不可分,设计并制定行之有效的阶段目标,从最基本的课程目标到学期目标到人才培养方案目标都应一一明确。教师了解各单元各阶段目标后进行课程设计,在讲授课程时注重人才目标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强化,培养学生的职业态度与荣誉感。

4增强课程有效性需优化教学策略

职业教育以能力为导向,是高等教育的补充形式,与社会的经济联系更为紧密,目前高校工程任务化加速发展,旅游管理专业涉及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掌握人文、历史、地理、英语、计算机、服务礼仪、餐饮管理、市场营销等学科内容,综合性素质性较强。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种方法,改革教学模式。

4.1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采用多维教学资源

把握经典内容与新知识的关系,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导入新方法、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和职业标准,引经据典基础上巩固经典内容,扩展新理念、新动向、新知识。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利用多媒体信息以项目教学为载体,以岗位工程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分单元、分任务、分模块,使课程内容贴近前沿、符合岗位需求。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4.2创新教学方法,情景模拟中应用知识

旅游管理专业岗位主要为旅游企事业单位、酒店培养从事酒店管理、导游工作、旅游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需要具有较强应变能力、沟通能力和适应能力。良好的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工作的基础。情景教学模式恰好有利于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特别是组织、领导、协调能力,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连接的“桥梁”。情景模拟课程可以激活课堂,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增强学生知识理解能力,增强课程的有效性,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

5结语

促进课堂有效性,保证教学效果,质量是教师教学设计的基本出发点。教师要以“关注学生”为出发点,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合理设计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资源激活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讲究语言艺术是提高课程有效性的必要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多学习、多观察、多思维,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使所教内容符合社会主流、符合岗位需要、符合学生兴趣。

参考文献:

[1]叶秀荣.情景教学在日语阅读中的运用[J].文学界(理论版),2011(07).

[2]王莹.旅游服务专业课案例分析教学模式初探[J].职业技术,2011(06).

[3]刘贵朝.中职旅游课堂中案例教学的意义与案例选择[J].青年文学家,2011(19).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范文第2篇

【关键词】职业教育 实践教学 课程改革 验证性 技能型 实践教材 双师素质

项目基金: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JY2011-20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4-0035-02

一、提出问题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快速的发展,职业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教育部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应“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这是每一个从事职业教育的工作者必须考虑的问题。目前,从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全国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大赛的结果来看[1],虽然许多高职院校加强了实训基地建设,改善了实践教学的硬件条件,但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仍然存在较大问题,与企业需求的毕业生匹配度不高,这一点在就业市场上同样有所反映。因此,职业教育的教学过程要作进一步改革,特别是实践教学的课程改革,更应以岗位能力为出发点,从课程设置、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师资力量以及实训基地等方面同步进行,要将“学中干,干中学”作为职业教育的特征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使其在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这样才能促进高职教育持续发展,才能真正体现高职教育的特色。

二、实践教学问题分析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是明确的,就是“以胜任某种岗位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理论为原则。许多高职院校也按照这个出发点投入重金,加大实训基地的建设,购置大量的实训设备来满足实训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但从结果来看,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仍然存在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追求课程设置中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忽视实践技能培养的连续性。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专业课程设置时,仍然以“学科系统”的思想来设置课程,认为一个专业,应该所有方向都要学,追求知识体系的完整性。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课程设置时,不仅要设置电工技术、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自动控制技术、供配电技术、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等专业知识和技能。还要考虑设置数学应用、外语能力、工程机械、人文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质、思想素质等知识体系的课程。没有摆脱“学科本为”的课程思想,没有体现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的课程设置,实践技能的培养只是相关课程的补充。同时,设置的课程较多,许多课程学时较短,一般为40学时左右,刚刚建立的知识和技能没有巩固,就戛然而止,缺少连续性。这就是造成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不扎实的主要原因。

2. 缺乏适应本校特色的实践技能培训教材。

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多数采用理论教材指导学生的实践技能训练,这就会产生教材与使用的设备脱节,理论教材中介绍的设备在实训室没有,无法真正有效地指导学生的实践。由于每个学校办学条件不同,采用的设备差异很大,不可能在一本教材中介绍所有实践教学设备。因此,必须根据每个学校实训基地设备情况,开发出适应本校实践教学的培训教材。在职业教育先进的新加坡理工学院、工艺教育学院所用教材[2],特别是专业教材,绝大部分是由本校教师自己开发编写的,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强的优点,真正做到了“学与做”的融合,使学生学有所用。

3. 验证性的教学设备较多,而适应岗位技能训练的实训设备较少。

多数高职院校为了加快实训基地的建设,购置现成的教学设备,这些设备大多是验证性的,以岗位实践能力为中心的实训设备较少。这些设备中各种器件和导线都已固定成型,不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安装。这样一来,学生不可能掌握电器的安装方法、安装要求、接线的工艺和设计的工程思想。只通过简单的外部插孔连线完成实训,看到的只是显示的数值大小和控制对象的动作状态,并不了解控制系统中各类控制器如何应用,这不利于学生岗位技能的培养。

4. 教师对职业教育缺乏创新意识,忽视对实践教学方法的研究。

由于受传统高等教育的教学方法影响,教师习惯于以学科系统化课程的教学方法,注重原理和结构的分析研究,没有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出发,深刻认识职业教育中“岗位能力”培养的具体需求,缺乏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人合作的能力,主张单兵作战完成教学任务,自我意识较强,不屑于思考与提高。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必须要有一支“双师”素质的教师团队。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既是“教师”的角色,又是“师傅”的角色,这就要求教师对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的原则,要有创新意识,哪些知识是必需的,何种程度可谓够用,不能由一个教师盲目设定,必须以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为准[3]。要了解岗位的具体需求,确立教学的内容和目标,与岗位技能需求有机结合,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同时,要加强与教师团队的合作,要重视教学方法的研究,不要按教材的章节进行,而是以典型的工作任务为基础,研究怎样将具体的岗位需求转化为能力点,将能力点转化为教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师的实践能力。

三、实践教学课程改革的研究

1. 实践教学课程改革要以“岗位能力”训练为核心。

建立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的实训单元实践教学的课程改革要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来进行课程设置。使实践教学内容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在注重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巩固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电气自动化专业为例,为了使学生能够胜任低压维护岗位的工作要求,实践教学课程应设立电工基本技能实训、电机维修实训、电气控制技术实训、建立PLC应用技术实训、电气综合控制系统实训等。组成针对性强、实效性突出和连续性好的实训单元。

2. 重视适应本校特色的实践培训教材的开发。

在制定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具有针对性、实效性和系统性的实训单元来进行课程设置的前提下,要有与其相配套的实训教材。剔除以理论教材替代实践课教材的做法,推行专项教材或理实一体化教材,大力发展适应本校特色的实践培训教材的开发,消除教材与实训设备之间的脱节。因此,每个高职院校要根据自己实训基地设备的情况,鼓励教师开发出适应本校实践教学的培训教材。真正做到“学与做”的融合。

3. 研发适应岗位能力训练的实训设备,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

由于适应“岗位能力”训练的实训设备较少,不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可通过自主研发教学设备,增加学生现场操作的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弥补购置教学设备存在的缺点,又锻炼专业教师队伍,突出“做中教、做中学”的办学特点,落实“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同时可减轻资金的压力,做到投资少、效果好、维护方便。

4. 加强校企合作,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目前,企业最需要的是熟练应用专项设备的技能型人才,因此,建立与社会企业联合,由企业提供现场设备,创建校企合作实训基地[4],使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一线所用设备,达到资源共享、企业和学校共赢的目的,这样不仅解决了学校资金不足的困难,而且还能使学生通过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实训,掌握先进的技术、生产和管理的要求,得到工厂化生产的锻炼,学到更贴近就业岗位需求的实践技能,为学生的就业创造了良好的局面。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针对职业岗位群来培养人才的一种教育,是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安排教学计划。因此,结合专业的培养方向,深入企业调查研究,了解岗位工作性质、任务范围、操作要求,并与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交流,以适应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5]。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的课程改革要以职业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轴心来进行课程设置。淡化以“学科体系”的思想来设置课程的做法。使实践教学内容贴近工作实际,贴近职业岗位。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重视知识和技能的巩固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大力发展适应本校特色的实践培训教材的开发,重视教材与实训设备的匹配度,扩大配置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实训设备,减少验证性设备,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达到“能做会教”的双师要求。同时,加强校企合作,突出实效性。为企业培养高素质、懂技术、会管理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进.高职教育示范建设的若干思考[C].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论坛,2007.

[2] 吴雪萍.国际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3] 邱巧玲,王奕俊.发达国家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及启示[J].国外职业教育,2005,(1).

[4] 程江平.高职学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的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04,(19).

[5] ]赵志群.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C].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论坛,2007.

作者简介: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 市场营销 工作过程课程设计

【基金项目】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基于岗位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研究―以《市场营销》课程为例 。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217-02

一、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的内涵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方法,也称为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法,它是以现代职业工作整体化分析和描述为基础进行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设计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在设计上解构了传统的学科体系,以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为导向,构建了工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课程模式,突出了“工作领域与学习领域一致,工作内容与学习内容一致,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一致”的典型特征,具有鲜明的高职教育特色,能够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可以使学生尽早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学习者到工作者的角色转换。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及教学组织实施既是高职课程改革的热点也是课程改革的难点。其难点表现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的实质在于课程的内容和结构追求的不是学科架构的系统化,而是工作过程的系统化。

二、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市场营销》课程设计的思路

市场营销这门课是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能力的学科,要求学生掌握市场营销的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前提下,能分析和解决市场营销经营过程中的实际问题。市场营销课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备市场营销岗位需要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上岗后能尽快进入角色发挥作用。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将以市场营销工作过程为逻辑主线,在对具体岗位的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设计内容,通过学生参与和完成实践任务,提升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

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建构的总体思路是:专业教师在对市场营销工作岗位进行充分调研了解的基础上,和行业专家和企业一线市场营销工作人员共同分析市场营销典型工作过程,对照职业资格标准,以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市场营销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然后对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解,结合学校的资源(硬件和软件)细化成多个适合高职学生的学习型工作任务(教学情景),分析完成每个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能力,形成市场营销实务课教学情景,并结合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手段。

三、课程构建设计方案

(一)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来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市场营销工作实际过程和行业标准,分为四个岗位群:市场调研和分析岗位群、市场策划岗位群、促销岗位群和销售岗位群。根据以上四个岗位群相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四个核心教学单元,市场调查分析与预测、目标市场开发、市场营销管理与策划、销售计划实施与管理,增加第一单元市场营销导论和第六单元综合模拟实训(用一个任务贯穿整个实训过程),整体设计为六个单元,打破传统的学科体系,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组织模式架构来进行教学,重构知识体系,理论知识以够用为度,以培养学生的市场营销业务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为核心,突出实践训练,注重实践性、开放性和理实一体性。如市场调研与分析专员,具体见下表:

市场营销核心岗位群及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和课程教学目标一览表

(二)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来确定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上,采用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是采用小组工作法,把学生按照项目任务的要求划分成若干个项目小组,通过小组的分工协作,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以完成项目任务,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探究式学习。

努力探索情景模拟教学,情景模拟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方法。如在教授“人员推销”这个知识模块时,将课堂设计成一个推销现场,模拟推销人员和客户,让每个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力,面对各种不同的客户设计不同的推销技巧,对出现的各种不同销售情况都能知道应说什么、做什么,并提出针对各种销售情境的最佳对策。

(三)以满足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素质与能力要求为出发点来确定评价手段

本课程采用“全程化、开放式”的课程考核,取消单一的期末考试方式,建立了“实训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结合”、“课程考核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考核体系。考核别注重实训考核,实训过程考核包括实训态度、出勤情况、与人合作、营销能力、职业道德等考核指标。成果考核包括课程五项策略运作技能、问题思维与创新、实训报告撰写质量考核指标等。如产品策略运作实训,成果考核包括产品整体概念运用技能、新产品开发技能、包装与品牌策略运作技能、产品生命周期策略运作技能、问题思维与创新与实训报告撰写质量。

四、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教学设计的效果

基于工作过程的《市场营销》课程设计依据的是对职业工作的整体化行为过程分析,通过构建工作过程的完整性,重在训练学生的创造能力,为学生从事职业岗位工作提供必不可少的知识和技能支撑。具体实践效果如下:

1.通过对 《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促使教师、学生主动接触社会,加强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推进了校企之间的紧密合作。

2.通过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使得学生一接触课程教学就产生一种身临营销第一线的感受,迫使学生不断地面向企业、面向顾客,从而使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就注重市场营销人员的职业行为的模仿与训练,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真正使学生在校学习的两至三年时间内,实现从“进来是社会人”到“出去是职业人”的转变。

3.通过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的对接, 影响到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学,从而带动这些课程作出相应的改革,使市场营销专业的课程改革整体优化,形成改革的合力,促进了该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范文第4篇

>> 基于工程教育认证的《软件工程》课程そ萄е柿拷ㄉ柩芯 CDIO模式下软件工程专业课程的教学评价方式 工程教育模式下的软件工程课程体系教学改革与研究 软件工程课程群设计 “软件工程”课程考试改革的探索和思考 软件工程环境下的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改革与实践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的实践及思考 基于集中形式的软件工程课程设计 “软件工程”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中的几点思考 基于CDIO的软件工程专业工程实践类课程的改革与实施 软件工程在“软件开发设计实训”课程中的应用 软件工程专业软件设计课程群的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教师角色的“三棱锥”式软件工程课程评价模型研究 形成性评价在软件工程专业课程中的实践研究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教学模式探讨 软件工程课程设计实践教学探索 高职《软件工程》工学结合课程标准设计 反思和抽象在“软件工程中人的因素”课程学习中的应用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016.

[3] 王观玉,石云辉.工程教育认证下应用技术大学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研究[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36(4): 97-102.

[4] 中国工程教育协会.认证标准、程序和数据[EB/OL].http://.cn/index.php.2016.

课程开发和设计的出发点范文第5篇

一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原则

计算机专业的学科特点就是抽象、理论、设计三个部分的结合。其中,抽象部分来源于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与实验结束之后得到的结果的分析,包括数据、系统的架构等;理论部分则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设计是为满足用户需求进行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所以,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这门学科时应该先学习理论知识,然后再学习抽象思维、逻辑思维等,掌握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培养设计能力,通过实践来巩固自身所学的知识,在实践过程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至此,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为了充分显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两大原则: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原则、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出发点原则。其中,重视基础理论教育原则指的是在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知识掌握基础的情况下,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视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理论教学,如对于绑定、概念和形式模型、一致性和完备性、按空间排序等基本概念需要有一个完整的学习,明确计算机专业的基础概念;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出发点原则指的是在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为出发点,积极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具有计算机的思维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程序实现能力、系统开发能力、系统应用能力等。尤其作为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结构化程序设计能力。所以在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过程中,需要加倍重视这方面的教学。

二 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实验环境有待提高

当下,很多高校的计算机实践教学的实验环境有待提高。实验环境是影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是否会产生创新性思维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验环境单一,没有计算机专业的特色创新与实验结合一同开展,导致学生实验过程中的体验感较差,实践所得的收获自然也会大打折扣。招聘计算机专业人才的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最看重求职者的一项技能,就是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但是,当下许多高校计算机专业由于实验环境存在问题、实验基地的设备简陋等问题,导致学生实践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实验环境,专业实践学习环节变得非常形式化,学不到真正的东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由于没有得到良好的实践教学,导致实践能力不足,计算机工程实践能力弱,无法得到相关企业的青睐,对学生后期的职业发展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2.实习经费紧张

当下,部分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仍然存在实习经费紧张、实习基地建设困难等问题。有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需求的企事业单位对于相关专业的学生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其掌握计算机专业最新的知识体系、最先进的专业技术、最扎实的实践技能及最积极的创新精神。从理论上而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实习的环节是最能够培养上述能力的阶段。但是,当下在大学生实习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问题:第一,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数量庞大,有相关岗位需求的公司无法接收所有的学生进行实习,导致实习基地建设工作出现了一定的瓶颈;第二,学生到公司实习的过程中无法真正参与工程项目,公司中的技术人员也不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培训学生;第三,专业实习经费紧张,无法帮助学生承担校外的实习费用。

3.师资队伍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师资队伍一般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教学基础,但缺少具备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导致实践教学过程中很多环节都成了纸上谈兵,并没有产生实际的效益。传统的高校计算机专业教学过于重视理论学习,由此设置的课程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当下相关岗位对于人才的技能需求。当下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力度不够,实践能力也不足,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几乎学习了所有的理论概念却缺少了针对性地有效学习,导致专业方向广泛却没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外,计算机专业知识发展较快,当下从事计算机专业教学的教师所掌握的知识已经跟不上更新的脚步,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陈旧,对于学习之后的应用并不一定可以产生实际价值。

三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构建可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构建可以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首先,对于理论课程、实践课程的比例进行调整,大幅提升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实践课程比例,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实践。其次,调整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计算机专业教学中实践教学体系一般只包括实验课、见习课、实习课、毕业设计课四个环节,当下,应该创新课程,增开课程设计、系统开发、软件实训等课程。最后,更新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当下的计算机专业实践课程多为验证性实验,即对于理论教学中的原理、语法、算法等进行验证,以此来加深对于理论的掌握程度。但是,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一般无法自主地进行程序开发、程序实现等工作。所以,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实训训练,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程序开发与程序实现技能。

2.构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课程体系

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的基本教学内容包括思维能力、逻辑能力、算法、程序分析能力、设计能力、程序实现能力、系统能力等。在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以下四方面开展:第一,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从当前就业情况来看,计算机专业相关岗位对于学生的要求参差不齐,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学生熟练计算机的各项操作。所以,在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是最基础的教学内容。第二,培养学生的算法分析与编程能力。在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中,通过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让学生掌握C语言程序设计技能,从而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最基础架构模型。第三,培养学生的硬件应用能力。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组成,学习计算机控制原理,是提升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程度的主要内容之一。第四,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在掌握了上述三种基本能力之后,就要开始培养学生的系统开发能力了。

3.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评价标准体系

在构建应用型高校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之后,为了保证体系正常运作,需要建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评体系。第一,考评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质量。传统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成绩一般由学生的实验报告决定,但是,这种评价方式往往不够客观。所以,应该对实践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制定标准,再进行每个环节的评定,最后综合评定得出结果。第二,建立系统开发实验标准体系。第三,建立毕业设计的评定标准。在毕业设计开始前设定目标,提出在毕业设计过程中要掌握及完成的内容,再在毕业设计完成之后将结果与之对照,得到评定结果。